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古代海棠盤

古代海棠盤

發布時間: 2023-03-07 17:10:00

⑴ 一種古代傢具 形狀就象靠背椅的上半部 就是靠背那部分 席地而坐時倚靠用的 是什麼東東

明清時期的椅凳形式很多

⑵ 跪求古代宮廷器具的名稱及用途,越詳細越好,寫文急需

一般情況下如對器皿無特殊稱謂的話(不如說司母戊鼎這種特指器皿),這樣描述在小說中就已經到位了。打個比方:鏤金鶴形盤、方底銅缽

以下為網上搜的的相關資料:
飲食器具產生於農業經濟出現之後。

新石器時期:人類學會燒制陶器。陶罐的問世,也正是飲具和食具的誕生之日,它具有飲具和炊具的雙重作用。以後又演化出專門的飲具和食具。此後出現陶鼎,陶豆。晚期,出現灶,釜,鼎,甑,鬲,缽,碗,盆,盤,杯,罐,斗等。材料:多為泥土燒制。

河姆渡文化時期:食器主要是陶缽和陶碗。以後又出現陶鬲。

龍山文化時期:出現專用酒器:陶gui(這個字是規字下面一個鬲字,我的電腦打不出。)進食器:餐匙(當時稱匕),以獸骨為材料。

商周-春秋時期:青銅飲食器具主要分三類:飲器,食器,酒具。

飲器:鼎,鬲,簋等。

酒器:爵,觚,觥,尊,觶,斝,盉,鈁,壺,卣,鍾,方彝等。

食器:簋,敦,豆,瓿,盤等。

漆食器類:碗,豆,盤,杯,樽,壺,鈁,羽觴,卮,匕,勺等。

春秋晚期出現刀,勺,叉,箸.匕和斗,也用來熨衣服,一直沿用至唐朝.

許多精品餐具多為貴族王侯使用,或者是祭祀時候使用,平民多用簡單的泥土燒制的陶器。

秦漢時期:基本延續春秋戰國時期的餐具,但已經有許多變化,特別是融入了胡風。代表餐具有:釜,甑,碗,盤,杯,壺,盒,罐,盆,勺,箸。許多精品餐具多為貴族王侯使用,或者是祭祀時候使用。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此時期多為銅,金,銀器。代表餐具有:金盞,金匕,銅樽。鎏金雙鴛團花銀盆,菱花形銀盆,青釉印紋形罐,越窯海棠式碗,越窯劃花酒注(習稱執壺,飲酒器)。茶具開始興起:碗,杯,還有用酒器來飲茶。碗杯為金,錫或陶瓷材料。代表有越州碗,白瓷甌。

茶壺在西晉時候出現。

此時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因此餐具文化也是胡汗雜糅,互相影響。尤其是唐朝時期文人力量的興起,帶動了喝茶,飲酒的習俗。

宋朝-明朝:此時期多為陶瓷餐具,最有名的是景德鎮陶瓷。代表餐具有:越窯劃花酒注,永樂青花壓手杯,成化鬥彩人物杯。次時期茶具興盛。茶具與酒具完全分開。茶具:宋代有素漆托盞(小碗),黑盞。元代有景德鎮青花茶具,明代有宜興紫砂陶。此外還有銅器,銀器,錫器,金器,玉器,水晶,瑪瑙等。茶具上繪有白鶴飛翔,游龍戲鳳,翠鳥舒翼,彩蝶戀花,人物美女,花卉,山水畫等。宋代陶瓷業發達,有官窯和民窯。元明清三代: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琺琅等彩瓷。

明代以後才把箸改稱筷子。

許多精品餐具多為貴族王侯使用,或者是祭祀時候使用。文人群體成為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並日漸主導或影響潮流,尤其表現在茶餐具上。

普通百姓和中下地主階層多使用民窯燒制的餐具。

清朝:帶來了滿族的一些飲食特色,但最終被漢化,大體上延續明朝餐具,在陶瓷業上有所發展,但輝煌已不如前。末期,西方飲食進入中國,餐具也隨之變化。

⑶ 中國古代陶瓷分類有哪些

中國古代瓷器器形若按大類分:有碗、杯、盤、壺、罐、盆、瓶、爐、盒、匝、枕、洗、尊等。每一大類又有若干品種,主要有:
(一)碗
造型特點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種多樣。如六朝時的青釉蓮瓣紋碗,唐代越窯海棠式碗,邢窯的釉花口碗,以後出現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蓋碗等。
1、宮碗 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明正德時燒制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
2、羽觴 杯的一種樣式。器身橢圓、淺腹、平底。腹兩側置半月形雙耳,亦有餅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題有信士弟子名稱乞求內容、施捨時間等,多為青花瓷。
3、注碗 溫灑用具,與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體呈蓮花形,用時碗內放適量熱水。注子內盛酒置於碗中。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南方居多。
4、盞 瓷碗的一種樣式,飲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兔毫盞、玳瑁盞為「鬥茶」之上品。
5、茶船 放茶盞的用具。因形似船,幫名。明清時景德鎮窯燒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二)盤
盤的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敞口、撇口、斂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葉式、方形轉角式和花形攢盤等。六朝時已有青瓷刻蓮花紋盤,以後又出現白、醬、黃、綠紅、紫等單色釉盤。也有在單色釉上飾以印花、刻花和劃花紋飾的。明清景德鎮窯又燒制了鬥彩、五彩、粉彩、紅綠彩、礬紅彩裝飾的盤。
1、攢盤 用以盛放干鮮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數量、各種式樣的小盤,拼攢成一個多格的大盤。流行於清康熙年間,以素三彩和五彩器為多。式樣有圓形、六方、八方形或葉形、牡丹形、梅花形、蓮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種。
2、高足盤 盤心下承以高足。一般高足盤的造型是洗口、盤心平坦,盤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見於隋代青釉高足盤,多數在盤心印圖案或朵花紋樣。明清兩代景德鎮窯多燒制青花與釉上彩繪高足盤。
(三)杯
1、高足杯 杯身小,下承以高足,故名。飲酒用具。明代景德鎮窯燒制青花高足杯、鬥彩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紅龍紋高足杯、成化鬥彩纏枝蓮紋、葡萄紋高足杯是精粹之品。清代以青花高足杯居多。
2、羽觴 杯的一種樣式。器身橢圓、淺腹、平底、腹兩側面置半月形雙耳,亦稱「耳杯」。古代飲酒用具。東漢時有綠釉陶羽觴。兩晉時有大量青瓷羽觴,南北朝時羽觴數量減少,形狀如兩端微尖略上翹的船形。
3、壓手杯 明代杯的一種式樣。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於豎直,自下腹壁內收,圈足。握於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於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貼合手,故稱「壓手杯」。是明永樂時獨有的名貴器物。杯身繪青花纏枝蓮紋飾,杯內心書「永樂年制」四字篆款。款形有花心、鴛鴦心、雙獅戲球三種。
4、高士杯 明成化鬥彩杯之一。飲酒用具。直口沿邊微撇,口以下漸收斂,淺圈足造型小巧豐腴。所謂「高士杯」是杯身繪有文人行樂的圖畫,如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等。
5、三秋杯 明成化鬥彩杯的一種,敞口、淺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組成畫面,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飛蝶輪廓,以鵝黃、紫紅、奼紫點染飛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畫面素雅,為明瓷珍品。
6、爵杯 酒具。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後翹,下承三高足,口沿兩側有對稱立柱,一旁有 。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釉及粉彩等品種。
(四)瓶
盛酒或供陳設用器。唐代越窯青釉瓶、邢窯白釉、工藝精細、釉色純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窯大量燒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鐵銹花等裝飾的瓶。造型有玉壺春瓶、梅瓶、筋瓶、凈瓶、卷口瓶、盤口瓶、直徑瓶、穿帶瓶、弦紋瓶、瓜棱瓶、橄欖瓶、膽式瓶、葫蘆瓶、雙魚瓶、多管瓶、蟠龍瓶、貫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為獨創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蘆扁瓶、寶月瓶、象耳折方瓶、鵝頸瓶、蒜頭瓶,清代有棒槌瓶、柳葉瓶、鳳尾瓶、燈籠瓶、象腿瓶,雙陸瓶,轉心瓶,轉頸瓶等形式各異的品種。
(五)盒
一種由蓋、底組合成或如抽屜的盛器,裝放食物、葯品或化妝品用具等。按用途分,有食品盒、香盒、粉盒、葯盒、鏡盒、油盒、黛盒、 盒、文具盒、棋盒等。其形制有圓形、長方、八角形、瓜形、石榴式、桃式、雙鳥式、方勝式、銀錠式、朵花式、鏤空式、委角式、菊瓣式、筒式等。還有在大盒內套小盒的「子母盒」和多節套裝的「套盒」等。唐代以後各地廣為燒制。以宋代景德鎮窯燒制的青白釉盒產量最大,盒底部多印有某家盒子記的作坊標記。

(六)罐

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點是口徑大腹豐且深,脛部內收,大底足。明清時期景德鎮燒制了多種式樣、多種裝飾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雞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鬥彩等裝飾,精緻華美。
(七)壺
漢晉時瓷質壺開始流行,歷代燒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壺,如西亞的扁壺、雞頭壺、唾壺,唐代的鳳頭壺、皮囊壺,遼代的雞冠壺、馬鐙壺等。壺式的演變是:早期壺形由口頸、腹、足構成,有的加雙耳、無流與柄。六朝後盛放汁液的壺,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晉時的雞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頸管狀流、八方流,宋代細長而彎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龍柄、鳳柄、龍柄、鳳柄、曲帶式柄等等。
(八)尊
其形制為敞口,粗頸、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蓮花尊形體高大精美,頗為富麗。宋以後瓷尊盛行,用於盛酒或做宮廷陳設用器,如汝窯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鎮窯產品豐富,有蘋果尊、魚簍尊、石榴尊、太白尊、馬蹄尊、絡子尊、百 尊、蘿卜尊、觀音尊、牛頭尊等等。
(九)
古代 洗用具之一。造型為圓形,口部前側有較寬的出水流,平底或圈足。最早見於漢代,此後歷代瓷窯多有燒制。元代景德鎮的藍釉描金 、釉里紅雁紋 、藍釉白花 ,都是稀世珍品。
(十)洗
古代 洗與文房用具的統稱。最早見於西晉青釉製品,敞口、寬折沿、闊腹直壁、平底。洗沿和里心多刻畫水波紋。宋代以後均有燒制。如仿古銅器式樣的青釉雙魚洗耳恭聽、鼓釘洗、圓洗、單柄洗、葵瓣洗、委角洗、蔗段洗耳恭聽、蓮花洗、桃式洗、葉式洗等。
(十一)爐
焚香用具,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造型多樣,西漢時有陶質熏爐和博山爐,兩晉時有青瓷熏爐,宋代南北瓷窯燒有魚耳爐、鼓釘爐、乳釘爐、蓮瓣爐、燒制下班香爐,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燒制青花米,以明宣德青花海水紋雙耳三足爐為最。
(十二)燈
古代照明用具。陶、瓷製品均有。造型特點為上有油碗,中間承以支柱,下有底盤,盤下有足。燈柱的形式較多,有筒形、螺旋形、獸形等。明清時期景德鎮燒制青花和彩繪高足燭台,因以蠟燭照明,故燈的造型變化較大。上有金屬扦以插蠟燭。洗式小扦盤下接以長柄、中間承以洗式托盤再接以高圈足。
(十三)枕
有脈枕與生活用枕兩類,後者最多。還有少數殉葬用的屍枕。唐代枕形體較小,以長方形為多。宋代南北窯廣為燒制,產品多。陶與瓷製品均有,造型豐富,有長方、腰圓、雲頭、花瓣、橢圓、八方、銀錠、雞心以及嬰孩、卧女、伏虎、雙獅等形式。尤以磁州窯枕數量多,彩繪生動、民間生活氣息濃郁。宋代瓷枕較唐代增多,元代瓷枕枕身更有長達40厘米以上者。瓷枕枕底一般有作坊標記。

⑷ 古代海棠花代表了什麼含義

苦戀!送秋海棠,表示痛苦,秋海棠又叫“斷腸紅”、“相思紅” 秋海棠 象徵苦戀。古代人們愛情遇到波折,常以秋海棠花自喻。古人稱它為斷腸花,借花抒發男女離別的悲傷情感

⑸ 古代瓷器:海棠花型盤與園盤哪個檔次高

當然是海棠花型的,這是指 在同一年代同一品相 同一畫片的前提下 一定是海棠花型!有個特點希望您記住,技術越難相對來說 價值會更大!

⑹ 中國古代的瓷器窯都有那些

山西省:

平定窯:

在今山西平定縣,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金,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其產品特徵與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白,白瓷釉色潔白,黑瓷漆黑。(2) 白瓷產品受邢窯和定窯影響,造型裝飾與兩窯有共同處。唐五代器形主要有玉璧底碗、唇口碗、花口盤等。宋代的印花蓮瓣紋碗,蓮瓣的輪廓劃以雙復線,具有定窯作風。(3) 黑瓷器物有印花碗、剔劃花盤以及北方習見的露胎五角、六角紋盤碗等器。(4) 碗、盤底足一般平切,足內無釉。

介休窯:

在今山西介休縣,故名。創燒於宋初,歷金、元、明、清四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白釉黑花及黃褐釉印花瓷等。其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淺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內無釉,足端一般平切。(2) 早期白瓷器物胎體厚重,晚期受頂窯影響,產品胎體趨薄,有薄胎印花碗、盞,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內飾直線凸紋。產品主要為盤、碗、罐、盞、盆、蓋碗等日用器皿。(3) 白瓷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等,印花紋飾布局完整,線條清晰,與定窯有共同點,但不講究均衡對稱。常見圖案裝飾有纏枝花卉、嬰戲牡丹等。(4) 受磁州窯影響,生產白釉劃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種。器物普遍敷化妝土,紋飾以折枝花葉紋為主,紋飾部分因用料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盤、碗內心露胎五角、六角紋亦多見,還有一種白地紅花的劃花裝飾,也為特色品種之一。(5) 碗、盞等器的裝燒方法採用支釘墊燒,碗內多為纏枝花卉。盤、洗則四面飾以孩童盪船紋飾,是介休窯的獨特紋飾,不見於其它瓷窯。金代產品器內心刮掉一圈釉,露出胎體。

霍窯:

在今山西霍縣,故名。又稱彭窯。創燒於金而盛於元,結束於清代,以燒白瓷為主。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體白而細膩,但不緻密。釉色潔白。(2) 產品有仿定窯折腰盤、盞托、洗、高足杯、蓋罐等,口沿極薄,製作規整。(3) 裝飾僅見少量印花,大多光素無紋。見有折腰盤內印六條直線紋的。(4) 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內無釉,足內旋痕明顯。金代盤碗挖足較深,器內刮釉一圈(即&xqypic澀圈&xqypic)。元代產品挖足較淺。(5) 裝燒方法採用支釘疊燒,碗盤器內及器足一般留有5個小支釘痕,與定窯不同。(6) 定窯白釉有淚痕特點,霍窯沒有。(7) 元代還燒白地黑花品種,胎色灰黃,胎質較松,產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8) 明清兩代繪花卉的較多,也有少量書寫文字的。

大同窯:

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燒於元代。以燒黑瓷為主,兼有少量茶葉末釉瓷。其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黃,胎體較厚。(2) 黑釉烏黑發亮,茶葉末釉表面無光。器物內外均施釉。(3) 器形有小口瓶、雞腿壺、罐、盆之類,以弦紋瓶及剔劃罐最具代表性。剔花線條粗獷,因剔得較深,可見參差的刀痕。紋飾有卷草、水波、古錢綉球紋及魚紋等。

渾源窯:

在今山西渾源縣,故名。始燒於唐,終於元代,產品主要有白瓷和黑瓷兩種。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唐代有白瓷和黑瓷兩種產品,胎呈淺灰白色,胎質較粗糙,有黑點雜質且有小氣孔,普遍敷有化妝土。產品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底有平底、玉璧底及圈足三種。平底及圈足施釉不到底,露胎;玉璧底碗的底心均施釉。有里施外釉,外施黑釉的碗,這種裝飾唐代中僅河南鞏縣窯有類似製作,但鞏縣窯釉面不光亮,外釉烏黑;渾源窯則釉面光潤,外釉介於黑、褐之間,具有其獨特風格。除碗外,特色器形有唇口小罐,口沿凸起一道圓唇,平底,罐外印席紋裝飾。還有一種碗形淺式、敞口、平底研磨器,器內劃刻橫、直線,線紋凸起,利於研磨。(2) 金、元產品仍以白瓷和黑瓷為主,白瓷的特徵; 1. 白釉多呈牙黃色,胎、釉之間敷化狀土。 2. 器形有碗、盤、罐、瓮、枕等器。 3. 器物分光素和帶裝飾兩大類,裝飾技法與劃花、剔花、印花、貼花、繪花等,常見紋飾有葵花、葉紋、S形曲帶紋等,紋飾剔、劃花後露胎,呈咖啡色。 4. 白釉印花盤均採用疊燒法,盤心留有不同數量的支燒痕跡。白釉繪花盤有採用刮釉疊燒的,盤心一圈無釉,具有金代製作特徵。黑瓷的特徵:1釉色烏黑滋潤,流釉性較大,普遍敷化妝土。 2器形有罐、枕、盒等器,以各式罐為多。 3裝飾技法有劃花、剔花和印花,以剔花最富有代表性,施釉後剔刻裝飾花紋,剔去的部分呈白色,襯托出黑色的花紋。紋樣與白瓷題材相同,布局疏郎,線條簡練。有一種紋飾是剔出一個小圓圈,中間留一朵小花,空地劃一些花紋,這種方法是別的瓷窯中少見的。(3) 金、元時期還仿燒頂窯、鈞窯和磁州窯器物。仿頂器物僅仿印花裝飾技法,但紋飾題材與裝燒方法均與頂窯不同。仿鈞器物主要仿鈞天藍釉大碗,造型與釉色與鈞窯有差別。仿磁州窯有白地黑花盤、碗及枕等器物,盤、碗紋飾為簡單的花草,枕面則胎較薄,易碎。(4)白釉剔花裝飾品種,河南修武當陽峪窯也有製作,兩窯的主要區別如下表:當陽峪窯 渾源窯剔花露胎呈深或淺咖啡色 呈深咖啡色白花 雪白 灰白或牙黃色化妝土 潔白 內含黑點雜質紋飾 以方格輔助紋飾為其特色 以S形曲帶紋飾為其特色技巧 成熟 稍差。

懷仁窯:

在今山西懷仁縣,故名。始燒於金代,歷經元明兩代,以燒黑瓷為主。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黃,較粗糙,胎體厚重。 (2) 產品大多是瓶罐之類,以罐為多。 (3) 裝飾有粗線條劃花及剔花兩種,紋樣多數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紋,只用單線劃成,不剔空地。有的則是把空地劃成席紋。此外,以弦紋裝飾瓶多見。

陽城窯:

在山西陽城縣,故名。文獻少有記載,窯址於 1980年在陽城東關外的窯畔間發現。以燒制白瓷為主,多為盤、碗等日用器皿,其中折腰盤,顯系仿定窯作品;定窯生產的大蓋缸等,在該窯址中也有發現。胎色較灰,為增加白度,均施白化妝土。
盂縣窯:地在山西盂縣而名。文獻最早記載見於《元一統志》:「石甘有窯十處在盂州。」《永樂大典》:「盂縣磁窯一座,在縣東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縣磁窯坡發現了窯址。產品以白瓷為主。有印花、刻花等裝飾也有的以鏤空裝飾器足。

蒲州窯:

在山西省永濟,因舊屬蒲州,故名,系元代北方著名瓷窯。以燒法花器而稱著,胎骨為土定、所燒瓷器,釉色鮮麗,色色俱佳,藍如寶石,紫如紫晶(葡萄紫)黃似金箔,而孔雀綠一色,尤以妍麗。花紋以花草為多,也有用開光法作八仙或人物故事。

長治窯:

在今山西長治八義鎮,故名。燒瓷品種有白釉、白釉紅綠彩、 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種,以白釉紅綠彩繪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畫折 枝花卉,有畫魚紋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燒痕,這種碗晉南地 區金墓出土過。白釉有刻花及畫黑花裝飾,刻花紋飾較簡練,黑 花多繪於碗內或罐外,紋飾多為折枝花卉,也有魚鴨等紋,但為數較少。

交城窯:

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燒於唐,以白釉產量最大,有盤、碗、壺等器物, 還發現有黑釉斑點拍鼓殘片較多。宋代有發展,仍以白瓷為主,也有當時北方 各瓷窯所習見的動物小雕塑;還燒制白釉釉下赭彩繪裝飾,特徵與介休窯大體 相同,赭彩有呈桔紅色者,其他地區極少見;珍珠地劃花裝飾種有枕、洗等器, 但產量較少。

榆次窯:

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數屬榆次縣,故名。 此窯產瓷,明初已有記載,孟家井柏靈廟明弘治三年 (1490)重修碑記中說:「榆次縣治之北六十里有鄉曰孟 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窯址遺存大 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風。

陝西省:

耀州窯:

在今陝西銅川市,宋屬耀州,故名。始燒於唐代,北宋中期以後達鼎盛,終於元代。 燒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醬色釉瓷等品種,以青瓷最負盛名。其青瓷產品的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色灰白,胎質堅硬,露胎處呈現醬黃色。 (2)釉色青黃、深沉,釉層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處呈姜黃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現小的露胎褐斑,為其它青瓷所不見。 (3)器型豐富,盤 、碗、杯、碟、瓶、壺、罐、爐、盒、香薰、注壺、注碗、盞、缽、燈、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變,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觀。其中力士爐頗具特色,爐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4)唐末、五代青瓷採用劃花裝飾,紋飾題材多為水波與花草紋。(5)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劃花以及模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為主。北宋中期刻花發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優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嚴謹,對稱勻衡。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鶴、博古、海水游魚、蓮塘戲鴨和嬰戲圖案等,龍鳳紋則是宮廷瓷器專用題材。水波紋外一般刻劃以六角形邊線,水波中三魚多見。嬰戲圖案則以盪鞦韆為主。宋代花紋裝飾特點是,早期於器面刻 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6)金代產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黃。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碗內壁,大量出現菊花、蓮花、水波、魚鴨紋等,構圖簡單,呈圓圈形。(7)元代產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淺,足較寬,似玉環底足,足內心有乳 狀凸起。(8)晚唐、五代盤、碗一般採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足內有3個支釘痕。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有釉。金、元時期一般採用疊燒,盤、碗內有疊燒痕,也有用一缽一器裝燒的,則僅足端無釉。

旬邑窯:

在今陝西旬邑縣,故名。燒瓷於金、元,以青瓷為主。其產品特徵是:( 1) 胎色灰白,釉色青黃。因距耀州瓷較近,燒瓷具耀州窯特徵。(2) 裝飾技法有刻花和印花,紋飾有花卉、海水、牛等題材。(3) 金代產品盤、碗的內心多刮釉一圈,與耀州窯金代瓷器特徵相似。

山東省:

淄博窯:

在今山東淄博市,故名。根據考古發現,窯址一處在寨里,燒造瓷瓷,年代為北齊,是目前已發現的南北朝時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窯址。另一處在磁村,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代。唐代以燒黑瓷為主,宋代燒白瓷 ,金代有白地黑花、白釉紅綠彩、絞胎等品種。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北齊時期產品 1胎體一般較薄,胎質粗,色帶灰白。 2釉色深淡不同,有青褐色的,也有青黃的;釉面厚薄不勻,雜有黑色斑點。後期採用二次上釉法,釉層加 厚,明亮光澤。 3器物以碗、盤、缸為主,造型與南方青瓷略同。但修坯不太細致,底足多挖成凹形。 4裝飾主要是刻劃蓮瓣紋和同心圓紋。 5採用三足支釘疊燒,器物內心留有三足支釘痕。 (2) 唐代產品 1黑瓷釉色瑩潔滋潤,色黑如漆。 2器物以碗為多,還有壺、罐、爐、瓶等。葫蘆瓶造型獨特,大底,頸肩之間無雙系。 3器物底部均為平底,有的中心微內凹。底足厚,有的厚達2厘米以上。 (3) 金代產品 1裝飾出現蓖劃紋。 2碗心都有一圈刮釉。

河北省:

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縣,唐屬邢州。故名。以燒白瓷為主,是唐代最負盛名的白瓷窯,與同時代著名的越窯所產青瓷齊名。白瓷分粗細兩類,其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粗白瓷 1胎色白,胎體厚重,胎釉之間敷一層化妝土。 2釉色銀灰,積釉處泛青或泛黃。 3產品有碗、杯、壺、罐、缽和直口平底盤較有特色。 4施釉方法器內滿釉,外壁施釉不到足。 5器外旋削痕較明顯,部分器物足底外緣有一道切削斜棱。 6光素,無紋飾。(2) 細白瓷 1胎白而細潔,瓷花程度高,胎質堅實緻密,胎體厚重。 2釉色白潤如雪,微閃黃或閃青,釉厚處呈淺水綠色。 3不施化妝土。 4產品有碗、盞、瓶、罐、噴、盒和燭台等,其中鳳頭壺、皮囊壺和穿帶壺等別具一格。 5碗類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牆壁略高於內牆或相當,挖足較淺(玉環底)或為玉壁形足。 6施釉方法為器內外、足心滿釉,足端露胎。 7光素,無紋飾。 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書「翰林」款,為官用瓷。

定窯:

在今河北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白瓷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唐、五代產品胎色灰白,較粗,胎釉之間往往敷一層化妝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唇口多見。底足見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種,平底碗一般外施黃釉內施白釉;玉壁形足碗里外施白釉,底足無釉露胎;圈足碗則足端無釉,足內有釉。尤以印花魚鳥紋海棠式碗別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劃「易定」和「官」字款。(2) 北宋產品:1 胎薄而輕,胎色潔白。 2 白釉呈乳黃色,積釉處多見淚痕,隱現黃綠色。器外壁薄釉處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 3 器形以盤、碗、碟、盒和枕為多,還有凈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4 主要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紋為多,常見蓮、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整齊,講究對稱,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劃花常見蓮紋、水塘雙魚和蓮池游鴨等,刻劃花紋多裝飾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劃紋飾的極少見。 5 北宋早、中期定窯覆燒法尚未出現,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著墊燒的砂粒或支燒痕。北宋後期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稱「芒口」,其它部分滿釉。芒口處往往鑲上金、銀、銅的邊圈,芒口為定窯產品的一大特徵。 6 北宋定窯器底有刻劃「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見於盤、碗、小罐等外底部。(3) 金代產品胎質細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與北宋定窯並無多大差別。但裝飾大為遜色,無論印花還是刻劃花,均差於北宋產品,少有佳作。紋飾流行印花石榴紋、印花犀牛望月紋及刻劃花萱草紋,還有纏枝石榴、纏枝菊、鴛鴦紋等等。盤、碗內心印雙魚,器內壁鴛鴦蓮花或牡丹飛鳳也常見。燒造方法除一部分產品繼續採用北宋後期的覆燒法,燒制「芒口」瓷外,一部分產品則採取砂圈疊燒法,器物的內底(以盤碗為多)刮釉一圈露胎。金代定瓷產品有紋飾,較好的一般採用覆燒法,反之,往往採用沙圈疊燒法。(4) 宋代景德鎮所仿定窯瓷器,稱為「粉定」,亦採用覆燒法,口沿無釉,用金屬鑲包口沿,刻劃花水平也較高,幾可亂真。區別之處是景德鎮仿定瓷釉面光亮,無淚痕特徵,足內可見放射狀跳刀痕。

磁州窯:

在今河北磁縣,宋屬磁州,故名。始燒於宋代,終於明代。產品以燒白瓷、黑瓷為主,品種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醬彩、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劃花、綠釉黑彩、紅綠彩等等,以白釉黑花為主要特徵,是宋代北方民窯的代表。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有兩種,一種質地堅細,呈灰白色;另一種質地粗松,呈紅褐色。(2) 白釉是奶白色,不太透明。(3) 普遍使用化妝土,器內一般多不掛釉。(4) 以生產瓶、罐、盒、碗、缸、瓮、枕等日用品為主,還生產玩具。枕以長方形和如意頭枕面方座兩種形式為多,枕底有的「張家造」、「趙家造」等款字。(5) 裝飾題材豐富,富有生活情趣,如馬戲、熊戲、孩童釣魚、池塘趕鴨、蹴球等,線條流暢,風格豪放。尤其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對比強烈,最具特色。(6) 白釉劃花盤、碗採用疊燒法,器內均有5個條形支燒痕跡。珍珠地劃花色調為橙紅色,色彩鮮艷。(7) 器物上常見題寫唐、宋詩詞及通俗的詩句民諺作為紋飾。(8) 元代產品特點是厚重,碩大,渾圓,大盆,大罐,枕多見。紋飾主要有雲龍、雲鳳、雲雁和魚藻紋等等。

曲陽窯:

因在河北省曲陽縣境澗磁村,故名。這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定窯白瓷產地。在澗磁村窯區的北宋堆積層下,有晚唐五代的黃釉、黃綠釉、褐綠釉和白釉碗、盆的碎片,故習慣上將這部分宋以前的遺存稱作 「曲陽窯」。曲陽窯白瓷器皿,有碗、盤、托盤、注壺、盆、三足爐和玩具等。器形特點是沿口均折邊成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圈餅狀實足,也有玉壁形底的。胎骨厚實,斷面較粗,胎色略呈灰,黃。採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部至底部不施釉。釉的質地隨器物不同而異,胎體厚重的器物施釉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白里泛黃,釉水凝聚處多呈淚痕狀;釉面不開片。胎質細膩潔白者;則施很細的白釉,釉面瑩潤,潔白如玉,是曲陽窯白瓷的佳作。五代時期的白瓷,以唇口碗較多。唇口的作法是在成型後把碗口翻折過來粘合,使口外形成一條凸出的口唇。

賈壁村窯:

窯址在河北省磁縣賈壁村,故名。是一處在北方有代表性的隋代青瓷窯場。所燒青瓷瓷質可分為兩類:一類胎質細膩,瓷化良好,顏色灰白,胎面施透明青綠色釉,流釉現象不甚顯著;另一類胎色青灰,顆粒較粗,有黑色斑點,瓷化較差,胎面施透明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現象。品種以碗、高足盤、缽為多。特徵為胎體厚重,件大而不變形,器內施全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由於迭燒,器內均有三個支釘痕,裝飾除缽劃有花瓣紋和波浪紋以外,其它均以光素無紋飾為主。器物成形主要用輪製法。

遼寧省:

江官屯窯:

在遼寧遼陽市江窯屯,因名。為遼金時期民窯。創燒於遼晚期,盛於金。以燒白釉粗瓷為主,兼燒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黃,黑釉色純黑。所燒器物,以碟、碗、杯、盤、瓶等生活器皿為多。均旋化妝土,黑釉產品多粗糙大器。

遼陽窯:

在今遼寧遼陽或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燒瓷以白釉粗瓷為主, 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白瓷及白地黑花胎體較粗, 均掛化妝土。白瓷燒杯、碗、盤、瓶、罐等器,黑釉則燒大器, 此外,還燒黑釉、白釉、小俑、狗、馬、駱駝等小玩具。

內蒙古:

遼上京窯:

在內蒙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的遼上京臨潢府故城的皇城內,故名。為遼代晚期的官窯。窯場規模不大,但燒制瓷器較精。從遺存瓷片中看,瓷胎很細、紙白、不上化妝土、瓷化程度高、無吸水性。釉色多純白,偶有淡青或閃青色,也有黑釉和低溫的綠釉器。器皿有杯口長頸瓶、長把執壺器, 海棠花式長盤和方盤等。仿定窯製品的盤、碗、瓶、罐、盂、盒等器,極精細。

林東窯:

在遼寧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故名 「林東窯」。為遼代民窯,窯場規模大,專燒茶葉末綠釉和黑釉大型粗瓷器。胎質粗黃厚重,硬度高而堅致。茶葉末綠釉器以雞腿瓶為最多;黑釉器則多瓷、罐,其中以雙耳小罐為多。

赤峰窯:

也稱 「缸瓦窯」。在今內蒙昭烏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窯屯,故名。窯址出土有帶「官」字銘文的窯具,證明為遼代官窯。所燒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為主,器皿有杯、碗、盤、碟、壺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盤為多,黃釉有雞冠壺和鳳首瓶。赤峰遼應歷九年(959)駙馬墓出土的白瓷帶「官」字銘文盤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徵看,是缸瓦窯產品。

甘肅省:

安口窯:

在甘肅省的平涼,華亭的安口,因名。舊有 「隴上窯」之稱。始燒於唐代,宋元時期以燒制黑瓷&xqypic鐵銹花&xqypic和青瓷。至明清燒制黑陶與白陶,以粗缸等日用器為主。

蘭州窯:

在今甘肅蘭州,故名。最早見於《元一統志》蘭州土特產, 簡略提到產瓷器,有窯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蘭州志》 山川條:「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數十,皆產煤,州民賴 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經火不裂,故多窯冶,水 岔在州東南六十里,亦有窯冶。」經調查阿干峪,發現元代黑瓷 窯址一處,以黑釉碗為主,《蘭州志》所記初步得到證實。

湖南省:

長沙窯:

在今湖南長沙市銅官鎮,又名銅官窯。以燒制青瓷為主,兼燒少量的白釉、褐釉、醬釉、綠釉和藍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窯。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黃褐和微帶紅色,後者往往再敷一層化妝土。胎體較疏鬆。(2)釉色多種,以青釉為主,青釉青中帶黃色者為多。釉面均有細小紋片。(3)產品以盤、碗、碟、杯、壺、瓶、燈等日常生活用品為主,還有豬、羊、馬、獅、青蛙等玩具。器物造型前期豐滿端莊,線條圓潤柔和;後期趨於秀麗。以壺為例,前期腹體圓渾,短頸,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單曲柄,條形橫系豎系。後期多為瓜棱腹,喇叭口,細長頸,圓管長流,雙曲柄,模製印花耳系。(4) 裝飾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繪及印花、貼花、彩色斑點等。釉下、釉中彩繪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繪以簡單草率的花草紋,以後逐步演進到褐、綠兩種彩色,一種是以筆直接繪畫紋飾,另一種是在胎上先刻劃紋飾輪廓,然後在刻線上填繪褐綠彩。以彩色斑點作裝飾較普遍,始飾以大圓斑四組,漸變為小斑點組成的紋飾,大圓斑有褐色、褐綠色兩種,小斑點則多數為褐綠或褐藍相間的紋飾。貼花多裝飾在壺、罐腹部,題材有人物、鳥獸、雙魚、葡萄和圓景等,在紋飾上多施以醬釉圓斑。晚唐出現印花裝飾工藝,主要見於盤、碗、碟的器內,紋飾以花卉居多,較簡練。此外,以詩和商品宣傳文字為題材的裝飾也多見。(5) 碗、盤、碟一類器物採用疊燒,器心與器底均無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墊燒,故燒成後一般都不存在痕跡,僅個別噴心發現3枚支釘痕,其中一部產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蓋美化。此外,盤心有作方塊狀露胎的。盒類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無釉露胎。罐類器物則平底內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無釉露胎。

岳州窯:

在今湖南湘陰縣,唐屬岳州,故名,燒瓷於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白,胎較薄、較輕,胎體不太緻密。(2) 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黃或醬綠色的。釉撥且光亮,釉面有細小紋片和氣泡,胎釉結合不好,易剝落。隋代產品均施半釉,內壁與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現象。(3) 器物有碗、盤、缽、瓶、高足盤、四系罐、八棱短流壺等。碗足以圓餅形和玉壁形足多見,高足盤、淺盤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壺具有自己的風格。(4) 裝飾以印花為主,配以劃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裝飾著由團花和卷葉紋組成的帶狀紋飾,高足盤盤心紋飾多達30種以上,尤其是盤中心部位的多層花紋裝飾,為其它各窯所不見。此外,還見有浮雕蓮瓣紋裝飾的。(5) 裝飾方法與長沙窯基本相同,五代時有所改進,採用支釘支燒,所燒盤、碗底部均留有4-6個小而圓的支燒痕。

湘陰窯:

在今湖南湘陰,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 共發現三處,以縣城內遺址為最早,出土遺物都具隋 代作風,器身多有印紋裝飾,僅高足盤心紋飾即達三 十種以上,為同時期其他瓷窯所少見。鐵罐嘴遺址標 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屬典型唐代式樣,為唐代岳州 窯的一部分。烏龍嘴遺址多印花魚紋碗,碗心飾團菊一朵,有宋代特徵。

安徽省:

壽州窯:

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屬壽州,故名。共發現隋唐窯址六處,是唐代著名的黃釉瓷產地之一。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隋代產品 1隋代燒青瓷,胎質堅硬,胎體較厚,胎色青灰;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質斑點。 2釉色青中帶黃或帶綠,光澤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片。 3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蓮瓣紋、單弦紋、復弦紋、波浪紋等;貼花僅見卷草紋。圖案的組成常採用帶狀或團花狀。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2) 唐代產品 1胎體比較厚重,胎色白中泛黃。 2釉色以黃為主,釉面光潤,開小片紋,表層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大多施用化妝土,但釉與化妝土結合不牢,有剝落現象。 3採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碗、盤內心和底足留有3個支釘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盞、杯、缽、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數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盞一類器足的邊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風格。

蕭窯:

在今安徽蕭縣白土鎮,故名。創燒於唐代,而終於金。唐代燒黃、白、黑釉瓷器,入宋 以後主要燒白瓷。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唐代產品 1胎體厚重,胎質不純,呈焦黃色,胎體內雜有不少白、黑或紅褐色微粒。 2黃釉瓷產品釉色黃中閃綠,流釉處成墨綠色,積釉處有小開片。 3蕭窯與壽州窯相距較近,深受壽州窯影響,產品工藝特徵與壽州窯基本相似. (2)宋、金代產品 1胎色有灰白和焦黃兩種。胎質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黃者粗。 2以白瓷為主,釉色白,釉薄處灰暗無光,釉厚處呈牙黃色,並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還 兼燒黃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種。 3採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故碗、盤等器內心和底足留有支釘或托珠痕,一般3個。 4器形除碗盤外,還有枕、雙耳罐、小件瓷塑動物等。

繁昌窯:

在今安徽繁昌縣,故名。燒瓷於宋代,專燒青白瓷。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較薄,胎色白中閃青,釉面光潤。(2)碗盤類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顯,底足可分三類; 1平底內凹。 2圈足平切。圈足壁斜切。(3)產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溫酒器最富特色。(4)器物大多無紋飾,碗內心飾團花紋較多見。(5)採用墊餅墊燒,器物足內無釉。

淮南窯:

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稱名。是一處隋代的青瓷窯場。燒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胎質堅硬、 細膩、擊之音脆。胎壁較厚、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 氣孔和鐵質斑點。青色釉為透明玻璃質、光澤好。釉層 厚薄不均,釉厚處色濃,釉薄處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帶 綠,有的青中帶黃

⑺ 古人的餐具是什麼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

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里頭的菜。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說:「箸,一名梜,所以夾食也」,《禮記》鄭玄注「梜,猶箸也」。《雲仙雜記》載:「向范待侍,有漆花盤,科斗箸,魚尾匙。」

簋(念「軌」音)、簠(念「府」音)、豆、簞等。簋,形狀很像大碗,圓口,大腹,下有圓座。有的簋還有耳朵,或者是方座。米煮好了以後,古人就把飯從甗(上文提到)中盛到簋里,就可以開吃了。

簠,和簋的功能差不多,也是用來盛糧食的,簠大多有蓋。最開始有說圓的叫簋,方的叫簠,後來漸漸不那麼嚴格區分了。尤其是在表示祭祀的禮儀時,簠簋兩個字還常常連在一起組成特定的詞語,表示祭器。

有一個成語叫「簠簋不飾」,「不飾」,就是不整齊。字面上的意思說祭祀的時候過於輕慢,禮數不敬;引申的含義是批評為官者不清正不廉潔。可見,自古以來,貪污腐敗就被認為是有傷家族臉面的事情。

豆,有點像現在的高腳盤,盤上有柄。後來,豆演變成一種量器,古代四升為一豆,就是從它的食具功能來的。

簞(念「單」),多是竹製或葦制的,用於盛飯。從材質上就可以看出,相比較大戶人家的青銅制的簋簠,簞多半是平民百姓的食具了。

《論語》中就有這樣一句話,人們大都耳熟能詳:「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描述的正是孔子的學生顏回清貧的生活;當然,更該記住的是他樂在其中的心態。

(7)古代海棠盤擴展閱讀:

秦漢時期,尤其是漢代,由於中國飲食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這一時期的餐具,形成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品種齊全。餐具的花色品種上更加豐富多樣,後世所見的各種餐具,絕大多數在這一時期都已出現,並且各種餐具有了比較固定而專門的用途,且成套餐具還講求完整搭配。

二是分工精細。由於餐具品種增多,定型和功用趨於完備,杯、盤、碗、盞、盅、勺、匙、盂等,不僅種類眾多,大小有別,而且各司其職,在功能用途上有明確區分。

三是輕巧精緻。受社會價值觀變化的影響,餐具的體量從春秋戰國時代起就開始往適宜、適用方向發展,現在則更進一步,往輕巧精緻的方向發展,更加趨於實用,同時因工藝技術的進步,餐具也製作得更為精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筷子

⑻ 海棠花的植物學史

早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就有記載海棠花在中國古代的栽培歷史。在漢代,海棠花就已經與園林藝術結下不解之緣。不論是栽培技術還是種植面積,海棠花在唐代有了明顯的提高。宋代時期,海棠花在唐朝的基礎上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終於達到鼎盛時期,在當時就被視為「百花之尊」。元朝戰火硝煙不斷,很多花卉都受到了牽連,不復唐宋時期的昌盛。但是海棠不同,它仍然保持著長盛不衰的勢頭。中國人民如此喜愛海棠,其根本是在於它的豐厚文化內涵,人們稱贊它是「百花之尊」、「花之貴妃」,甚至有「花中神仙」之說,同時將它看作是美好春天、美人佳麗和萬事吉祥的象徵。
海棠花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歷史長流中史料中,記載的並不是它的觀賞性,最早被人們重視的是海棠花的食用價值:《詩經·衛風·木瓜》有詩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中的「木瓜」、「木桃」、「木李」全都是屬於海棠類的植物,它們在古時候常常被作為送給親朋好友的禮品。
漢代時期,海棠就已經進入皇宮內苑中,《西京雜記》中記載了海棠進入皇宮林苑的事情。原來漢武帝修建了一個林苑,於是群臣敬獻珍貴的花卉給漢武帝,在群臣敬獻的眾多名貴的花卉中有四株海棠。這四株海棠非常得漢武帝的喜愛,於是便種植在漢武帝的林苑之中。中國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曾經寫過《上林賦》,其中有「槨、柰、厚朴」等相關的記載,根據後世的仔細考證,發現「柰」就是指中國綿蘋果及小果類蘋果屬植物,也就是海棠。
晉代,海棠花的美麗妖嬈,艷麗動人深得人們喜愛。當時在洛陽有一座花園叫金谷園,是當時的荊州刺史石崇建造的,園中種植了很多海棠。根據史書上的記載,石崇非常喜愛海棠,只是海棠盛開大多沒有花香,讓他以為憾事,甚至他曾經對盛開的海棠嘆道:「汝若能香,當以金屋貯汝」,這說明海棠花的觀賞價值已經開始得到漢晉人的喜愛和重視。
唐代,海棠無論是在文化發展還是種植范圍,甚至是觀賞價值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飛躍。《楊太真外傳》中記載唐明皇李隆基曾將海棠比作楊貴妃,說明皇宮里種植海棠較多。「海棠春睡」典故的由來正與唐明皇和楊貴妃有關。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曰:「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樣「海棠春色」的故事就流傳了下來,從此海棠也有了美女佳人的意思。唐德宗貞元年間賈耽擔任宰相,編著了一本《百花譜》,書中贊美海棠為「花中神仙」,這本書是最早使用海棠這一稱謂的作品。書中還提及四川「海棠無香,惟蜀中嘉州者有香,其木合抱」,「獨靖南者有香,故昌州號海棠香國」。此後海棠作為觀賞植物的地位與聲望日益突出。唐代大詩人賈島《海棠》詩有「昔聞遊客話芳菲,濯錦江頭幾萬枝」的佳句,稱道成都錦江兩岸的海棠花。
五代後蜀孟昶在蜀地封燕王,燕王宮盛植海棠,南宋詩人陸游任成都府安撫使參議官時寫下了《驛舍見故屏風畫海棠有感》詩,中有「成都二月海棠開,錦綉裹城迷巷陌;燕宮最盛號花海」句,稱頌成都海棠花繁茂之極,以燕王宮最盛,有「花海」之譽。唐代有一個人曾擔任錢塘令,他叫羅隱,南宋詩人咸淳則稱呼他為羅江東。羅隱曾經親手在縣署種植海棠花,北宋詩人王禹偁寫過一首詩《題錢塘縣羅江東手植海棠》,其有「江東遺跡在錢塘,手植庭花滿縣香;若使當年居顯位,海棠今日是甘棠」的贊美。隨著歲月的流逝,唐朝所種植的海棠植株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流,但是所留下的海棠品種、種植技術和對海棠花的喜愛會一直流傳下去。
宋代,雖然海棠作為觀賞植物的地位、文學成就、栽培技術等方面日益突出是在唐朝,但是海棠花卻是在宋代才達到鼎盛時期,在宋代研究海棠的書籍層出不窮,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就是《海棠記》和《海棠譜》。在中國宋朝時期,海棠不但深受到人們的喜愛,而且宋代的帝王對海棠花更是特別的鍾愛,不管是宋太宗、宋真宗、還是宋光宗都留下了許多題頌海棠的詩篇,因此海棠的名聲更大了,使得喜歡它的人也隨之增多。沈立是一位北宋的文學家,他在《海棠記》中記載:「嘗聞真宗皇帝御制後苑雜花十題,以海棠為首章,賜近臣唱和,則知海棠足與牡丹抗衡而獨步於西州矣。」從上述記載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宋朝時已經顯示出了「百花之尊」的風范。《海棠記》書中對海棠的栽培情況也有記載「今京師、江淮尤兢植之,每一本價不下數十金,勝地名園目為佳致」。這就告訴我們在當時,海棠的栽培面積很廣,而且深受人們的喜愛和重視,一株海棠居然在當時沒有低於十金的價格,由此可見一斑。宋徽宗在宋朝末年的時候,各地官員都向朝廷進貢珍奇異寶,其中不乏各種名貴的花卉。於是宋徽宗下令在京城開封建成皇家園林,名字叫做「艮岳」,在園中栽培的全是海棠,所以當時的勝景被稱作「海棠川」。宋代海棠的特徵和習性已達到全面的認識。沈立《海棠記》也記載了海棠的形態特徵、種植技術。「棠性多類梨,核生者長遲,逮十數年方有花都下,接花工多以嫩枝附梨而贅之,則易茂矣。種宜墟壤、膏沃之地。其根色黃而盤勁,其木堅而多節,其外白而中赤,其枝柔密而修暢;其葉類杜,大者縹綠色,而小者淺紫色;其紅花五齣,初極紅如胭脂點點然,及開則漸成纈暈,至落則若宿妝淡粉矣;其蒂長寸余淡紫,於葉間或三萼至五萼,為叢而生;其蕊如金粟蕊,中有須三如紫絲;其香清酷,不蘭不麝;其實狀如梨,大若櫻桃,至秋熟可食,其味甘而微酸。茲棠之大概也」。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時人們對於海棠的特徵習性了解很深。
宋末元初戰火不斷,舉國上下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戰火的打擊可是海棠就像是不食人間煙火一樣,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海棠依然長盛不衰,元代海棠仍然深的人們喜愛,栽植的熱情絲毫不減。四川的海棠栽培著稱於全國,孔邇是明代的文學家,著有《雲焦館紀談》,其中有一段描寫「元末明玉珍據蜀,其子明升用大足縣香霏亭前的海棠花焙茶,茶味極香醇。」這說明元代四川大足的香海棠栽植仍盛。以種植海棠著稱於世的不只是四川,江西信州也是大面積的種植海棠。元代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叫高克恭,他不但會畫畫而且還很會做詩,他在《過信州》詩中有「二千里地佳山水,無數海棠官道旁」的佳句。在詩中寫出道信州官道兩側栽種無數海棠的情景。元代詩人牟巘《和劉朔齋海棠》中有「錦里宣華思舊夢,杭州定慧起新愁」詩句,稱頌杭州的海棠。元代的文學家陳普《邵武泰寧途間一路海棠》詩稱述福建邵武路旁種植海棠。
明代,海棠在明朝遍及全國各地,可謂是無處不在。花園、道路、庭院、寺廟等處都留有海棠的足跡。明萬曆文壇領袖王世貞在江蘇太倉築「弇山園」,取其名神仙居所。園中大多栽種海棠,並作《弇山園記》稱其景:弇山堂「之北,海棠、棠梨各二株,大可兩拱余,繁卉妖艷,種種獻媚。……每春時,坐二種棠樹下,不酒而醉」,娛暉灘是「垂柳、緋梅、蜀棠交蔭」。明代栽植海棠非常的興盛,在北京最出名的主要是以城內的報國寺和韋公祠兩個地方,有詩為證「鳳城西南報國寺,海棠雙樹芷幽邃」和「燕京此花馳聲價,韋祠為最此為亞」。清初張遠在《隩志》中記載:「京師多海棠,初以鍾鼓樓東張中貴宅二株為最,嘉(靖)隆(慶)間數右安門外韋公祠,萬曆中又尚中貴宅所植,高明區中允大相詩『解家海棠帝苑邊,開時車馬日喧鬧』是也。」
清代海棠的栽培種植仍保持長盛不衰的勢頭,但海棠的種植仍很繁盛。清順治朝進士、浙江海鹽人張惟赤去官歸家建私園「涉園」,清葉燮《涉園記》載其園中「退思軒」「前軒庭海棠六七株,扶疏搖曳,皆百餘年物」。清乾隆年間,江南文壇領袖袁枚在金陵小倉山構築私家園林「隨園」,園中多處栽植海棠。其孫袁起《隨園圖說》描寫到:「廊外西府海棠二株,花時恍如天孫雲錦,掛向窗前」。晚清胡恩燮在南京建私園「愚園」,俗稱「胡家花園」。清鄧嘉緝《愚園記》稱贊園中海棠是:「編竹為藩籬,海棠八、九株,花時嫣紅欲滴,為『春睡軒』。」蘇州和揚州的私家園林中都廣植海棠。蘇州環秀山莊園林辟有「海棠亭」景點。
明朝滅亡後,清朝時期的北京海棠種植仍盛,清光緒《順天府志》提到慈仁寺海棠已衰敗,而西直門外法源寺則大盛,花時遊人絡繹不絕,上有軒額稱「國香堂」。乾隆末至嘉慶時法源寺海棠仍著稱,翰林院編修洪亮吉有「法源寺近稱海棠,崇效寺員繁丁香」詩句稱道。清代北京極樂寺的海棠也很有名,有很多文人騷客對其稱贊,具有代表性的是《同潤臣仲穆至極樂寺看海棠因游萬壽寺》、《甲申浴佛日偕同直出西直門至極樂寺》、《極樂寺海棠初開置酒會客》等優秀的作品。此外,皇家園林頤和園和皇宮御花園及中南海西花廳也植有海棠。
進入近現代以後,作為傳統花木的海棠更是得到了廣泛種植。在公園、機關、學校、工廠、風景區,都能夠看見其芳姿。在中國各地各處,無處不見海棠的身影,常把海棠植於湖畔、溪邊、近水旁。「落英繽紛,夾岸數百步」確實詩情畫意,心曠神怡。小區住宅,海棠花的身影常常出現在建築前後或於圍牆邊、院落一隅,有的是對植、有的是叢植。春城昆明圓通公園植有千株西府海棠和百株垂絲海棠,被人們稱贊有「花潮」的美譽。每逢春天來臨,上千株西府海棠在道路的兩旁,花繁葉茂幾乎將太陽也給遮住。百餘株垂絲海棠種植長達二百多米,就像是建立了一個長長的拱形走廊一般,枝條茂密重疊、花兒競相開放,花團似錦,鶯歌蝶舞,絢麗奪目,似雲霞萬朵。
海棠花歷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無論是古典園林,還是公共綠地都廣泛運用海棠進行植物造景。海棠花不僅給人們帶來視覺上和精神上的享受,而且還能夠帶來經濟上的效益,中國很多地方已經廣泛的對海棠花進行栽培和研究,為很多花農創造了很大的經濟財富。

熱點內容
在海棠花下 發布:2025-05-20 14:40:53 瀏覽:228
峰江看荷花 發布:2025-05-20 14:31:48 瀏覽:567
果樹盆栽論文 發布:2025-05-20 14:31:45 瀏覽:728
老外種荷花 發布:2025-05-20 14:30:07 瀏覽:580
桂花枸杞丁香 發布:2025-05-20 14:30:01 瀏覽:626
花藝包裝圖片 發布:2025-05-20 14:26:46 瀏覽:500
屏東霧台蘭花 發布:2025-05-20 14:24:22 瀏覽:893
新畫譜蘭花 發布:2025-05-20 14:19:56 瀏覽:653
哪吒之七夕 發布:2025-05-20 14:19:55 瀏覽:652
梅花套筒工具 發布:2025-05-20 14:05:18 瀏覽: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