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寿堂海棠
⑴ 颐和园的乐寿堂门前的铜鹿嘴里叼一条蛇是什么意思
颐和园的乐寿堂门前的铜鹿嘴里叼着的是绳子,不是蛇,乐寿堂门前的铜鹿与仙鹤和大瓶摆回放一起有六合太平答的意思。
乐寿堂的前面即堂阶两侧对称排列着铜铸的梅花鹿、仙鹤和大瓶各一对,取六合太平之意。在古代汉语中,“鹿、六、鹤、合”都是入声字,“鹿”和“六”归属于平水韵入声一屋韵部,发音相同,都读作lù。因此,“鹿”和“六”谐音,“鹤”和“合”谐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屋内或者屋外摆放瓶子,都有祈求平安的寓意。这是由于汉语中“瓶”和“平”发音相同的缘故。因此,两只鹿、两只鹤、两只大瓶就谐音并寓意为“六合太平”。
(1)乐寿堂海棠扩展阅读
乐寿堂的建筑格局: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
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
⑵ 乐寿堂院内的陈列有什么寓意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所植的花卉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
⑶ 燕园树寻原文
燕园树寻
宗璞
燕园的树何必寻?无论园中哪个角落,都是满眼装不下的绿。这当然是春夏的时候。到得冬天,松柏之属,仍然绿着,虽不鲜亮,却很沉着。落叶树木剩了槎桠枝条,各种姿态,也是看不尽的。
先从自家院里说起。院中的三棵古松,是"三松堂"命名的由来,也因"三松堂"而为人所知了。世界各地来的学者常爱观赏一番,然后在树下留影。三松中的两株十分高大,超过屋顶;一株是挺直的;一株在高处折弯,作九十度角,像个很大的伞柄。撒开来的松枝如同两把别致的大伞,遮住了四分之一的院子。第三株大概种类不同,长不高,在花墙边斜斜地伸出枝干,很像黄山的迎客松。地锦的条蔓从花墙上爬过来,挂在它身上。秋来时,好象挂着几条红缎带,两只白猫喜欢抓弄摇曳的叶子,在松树周围跑来跑去,有时一下子窜上树顶,坐定了,低头认真地观察世界。
若从下面抬头看,天空是一块图案,被松枝划分为小块的美丽的图案。由于松的接引,好象离地近多了。常有人说,在这里做气功最好了,可以和松树换气,义寿延年。我相信这话,可总未开始。
后园有一株老槐树,比松树还要高大,"文革"中成为尺蠖居之所。它们结成很大的网,拦住人们去路,勉强走过,便赢得十几条绿莹莹的小生物在鬓发间,衣领里。最可恶的是它们侵略成性,从窗隙爬进屋里,不时吓人一跳。我们求药无门,乃从根本着手,多次申请除去这树,未获批准。后来忍无可忍,密谋要向它下毒手了,幸亏人们忽然从"阶级斗争"的恶梦中醒来,开始注意一点改善自身的环境,才使密谋不必付诸实现。打过几次药后,那绿虫便绝迹。我们真有点"解放"的感觉。
老槐树下,如今是一畦月季,还有一圆形木架,爬满了金银花。老槐树让阳光从枝叶间漏下,形成"花荫凉",保护它的小邻居,因为尺蠖的关系,我对"窝生"心怀不满,不大想它的功绩,甚至不大想它其实也是被侵略和被损害的。不过不管我怎样想,现在一块写明"古树"的小牌钉在树身,更是动不得了。
院中还有一棵大栾树,枝繁叶茂,恰在我窗前。从窗中望不到树顶。每有大风,树枝晃动起来,真觉天昏地暗,地动山摇,有点像坐在船上。这树开小黄花,春夏之交,有一个大大的黄色的头顶,吸引了不少野蜂。以前还有不少野蜂在树旁筑窝。后来都知趣地避开了。夏天的树,挂满浅绿色的小灯笼,是花变的。以后就变黄了,坠落了。满院子除了落叶还有小灯笼,扫不胜扫。专司打扫院子的老头曾形容说,这树真霸道。后来他下世了,几个接班人也跟着去了,后继无人,只好由它霸道去。看来人是熬不过树的。
⑷ 慈禧太后有几个男宠
民间流传有安德海,李莲英和崔玉贵
1,人精小安子
安德海,祖籍河北省南皮县,其祖父时,迁居河北青县汤庄子村。他聪明伶俐,为人极狡猾。
史书称他:能够讲读《论语》、《孟子》诸经;艺术精巧,知书能文。
他最大的能耐就是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不露一丝痕迹,以忠心获得咸丰皇帝的喜爱,以柔媚赢得西太后的欢心,一生深得西太后的宠爱和器重。
最得西太后赏识之事,就是在安德海全力协助下,除掉了肃顺、载垣、端华,剥夺了顾命八大臣临政之权,将皇权牢牢地控制在手里,所以,祺祥政变之后,已经身为太后并执掌政权的西太后兰儿,就升安德海为大内总管。
西太后宠爱安德海,戏称他为人精儿,爱称为小安子。
宫里宫外,无论何人,都怕安德海,连太后的独子、年轻的同治皇帝也怕他三分。
同治七年冬天,气焰熏天的安德海,竟然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前门外天福堂大酒楼张灯结彩,大摆酒宴,正式娶徽班唱旦角的年方19岁的美人、艺名九岁红的马赛花为妻。
西太后为了表示宠爱,特地赏赐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
太监娶妻的新闻,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迅速传播,各种趣事艳闻,不胫而走。
安德海最懂得西太后的心。太后20多岁守寡,那颗孤独寂寞的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她自己独自品味,也只有她自己独自承受。
自从有了安德海,太后感觉好多了,感到在她最孤独、最寂寞的时候,终于有一个可以理解、可以倾诉而又值得依靠和信赖的人,这就是安德海!
太后喜欢什么,安德海就说什么、安排什么,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
太后一生好戏,特别是淫戏。安德海特地在太后一年之中大约有五个月的时光逗留的西苑,建造了一座精巧绝伦的大戏楼供太后看戏,并专门召集了一班一流梨园子弟,排演戏剧,尤其是在淫戏方面大下功夫,供太后享乐。
太后在安德海的照料和陪伴下,吃、喝、玩、乐,样样舒服,高兴的时候还时不时地穿上戏衣,上台走几圈,哼几句,真正是不亦乐乎,忧烦全忘,乐不可支。
每当这个时候,安德海常笑容满面地进言:太后像月宫里的嫦娥,真正是仙人儿啊!
太后眉开眼笑。
每当看见太后安然端坐的时候,安德海就会恰到好处地说:太后真像那南海观世音菩萨啊,救苦救难,功德无量!
西太后离不开安德海,从饮食起居到休息就寝,安德海成了她身边上一刻也不能少的人物。安德海长得端正,身材也很标志,皮肤保养得也好,他每天恭恭敬敬、一丝不苟地侍候着太后,连太后就寝都不离左右,于是,太后私幸安德海、小安子是假太监之说,就甚嚣尘上。
2,李莲英和崔玉贵
李莲英是河间府人,另一位西太后时期最有名的受太后宠爱仅次于李莲英的人物,就是崔玉贵,也是这子牙河边的河间府崔张吉庄人,与李家庄隔着一条河,相距约三十里。
这一带的人,说话口音很重,有很浓的鼻音,人们戏称为肮鼻子。
这一带的青蛙也很奇特,黄褐色,青瘦,尖嘴,两条脚奇长,也有很重的鼻音,当地人称之为肮鼻子。
当地谚语说:不怕雨下得暴,就怕肮鼻子叫。意思是说:夏天的雨,一下就过去了;而这种肮鼻子的青蛙一叫,连阴雨不断,就要发洪水了。所以,当地人又说:肮鼻子乱叫,吓得人心惊肉跳。
谁能想象,就是这样两位肮鼻子的太监,竟然在中国满清历史上,举足轻重:李莲英对太后心细如丝,崔玉贵对太后忠心耿耿,两人都深得太后的信任和宠爱,太后爱称他们为小英子、小贵子!
举朝内外,宫中府中,无人不对他们二人心存畏惧。
李莲英的爷爷、奶奶就是在连阴雨天,饿死在路边的。他们留下一个男孩,刚刚十余岁,名叫李玉,小名铁蛋子,这就是他的父亲。李玉由同宗叔叔李柱老两口收养,娶能干的曹氏为妻,一连生了五个儿子。老大有点傻气,能干活;老二鬼机伶,小名就叫机灵,这就是李莲英。
李莲英的叔伯姑母嫁给崔玉贵的堂兄,李应称崔玉贵为表叔。
李莲英7岁时就上学,对老师很殷勤,很得老师的喜爱。他爱学习,能通读和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还喜欢写字画画,从小就很有心计。不久,李柱被同宗的人挤出家门,背井离乡,来到北京。
曹氏的堂兄在前门外珠市口大街路西,有一个皮货庄,他帮助李玉也成立了一个熟皮子作坊,收生皮子,熟好之后再卖给皮货庄。从生皮子到熟皮子,要经过很多手续,最重要的一道就是用硝来揉。硝有毒,气味大,辣眼,腐手,呛人。揉皮子、捞皮子等等都要力气大才行,每天都是一身脏臭。这是这个行当之中,最低贱、最辛苦的活儿。后来,李玉在西直门外堂子胡同开了一个正式作坊,立了一个牌子,上书:永德堂李皮作坊。
李莲英一直在这样的作坊中干活,人称皮硝李。
李莲英一生机伶,他想出人头地,自愿请求净身入宫。他的母亲曹氏听后浑身颤抖,但最后拗不过,只好求到了河间的沈姓太监,转求到小刀刘门下,净身、入宫。
李莲英说:我是八岁净身,九岁入宫,是随小刀刘的进纳名下进来的。临离家的那一天夜里,老母抽抽噎噎地一夜哭个不停,我爸爸拉着排子车,妈妈追着车子,送我到西直门门脸,最后,给我兜里放两个煮鸡蛋。
李莲英兄弟五人:李国泰、李英泰、李宝泰、李升泰、李世泰。
老二李英泰,进宫后改名为李莲英,并把小名机灵倒过来,谐音灵杰,作为他的字。他早年在白云观入了道,道号乐元。
他过继了老四的二子,叫李德福。他还有两个妹妹,大的稳重,小的乖巧,因李莲英得太后的喜爱,他的小妹也得以入宫侍候太后,并嫁给了内务府郎中白来增。
李莲英的家人、身边的人,无人不佩服他,称赞他。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善解人意,心细如丝。
真心宠爱
西太后自从李莲英进入她的生活之后,再也离不开他了:一是他的梳头手艺是第一流的,也是京师之中的第一人;二是他的机伶过人、体贴入微,无人能比。
光绪十四年,西太后钦命七王爷视察北洋海军,李莲英为副使——太监任钦差大臣,这恐怕是大清历史上的第一次,更何况是视察军队。但一生谨慎的李莲英,将太后赏赐的二品顶戴换成了清制规定的四品,不住特地为他预备的钦差副使船舍,不和任何官员接触,白天只站在七王爷身边侍候,恭敬地侍候七王爷和大臣李鸿章,晚上还要侍候七王爷洗脚。他这样,感动得七王爷连连摆手。
一趟差事回来,七王爷、李鸿章争相向太后夸奖李莲英。
西太后乐不可支,喜滋滋地说:没白心疼他!
西太后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11月29日),李莲英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十七日,年岁上两人相差13岁,生日则是晚7天。
光绪十四年,李莲英钦差回京,完满地完成了任务,太后十分高兴。太后过了生日之后,就记着给心疼的李莲英过40岁生日。她特地赏赐御膳:让寿膳房预备,多少桌子都行。但李莲英只请了一桌老太监、同辈好友和几个徒弟,悄悄地过了这个重要的生日。
李莲英的乖巧和太后的宠爱,从一次赏鸟活动中可见一斑。
这是一个漫长的夏天,李莲英带着一个小太监,担两笼子鸟,来供太后赏玩。
这鸟名叫蓝靛,是鸟类之中最灵巧、也是最爱叫的一种。担鸟的时候,鸟笼子上要用布罩好,以免鸟乱动乱飞,保持鸟的精神。到达以后,把罩布拿开,鸟就开始叫了:学说学唱,学蝈蝈叫,学纺织娘叫,学油葫芦叫,学什么像什么。这种鸟还有一种本事,就是别的鸟在太阳下山以后两眼迷糊,没有精神,唯独这种鸟,黄昏和夜晚也都精神十足,又称为叫灯花鸟。
旗下达官贵族爱养这种鸟,特别是腰缠万贯的内务府高官们喜爱这种鸟,不仅因为这种鸟好玩,还因为它也是身份、身价的标志之一:只说一项,这种鸟在大叫的时候,要喝饱比黄金还贵的燕窝汤,谁人能够供得起?
西太后得宠的女官何荣儿描述当时的情景时说:
竹子骨头,带节对缝的一对京笼,淡黄色,透着雅气。大白刷的底布,三道架,架底下雪白透青的粪兜肚。笼子边,带一枝极精致的四寸长铲粪的象牙铲子,看着就干净利落。
再看鸟,粉眉亮姹,九道蓝,葫芦纹,一对翅膀上有鲜明的膀花——眼上边的白毛叫眉,眼下边的白毛叫姹;鸟的胸脯下边,有九道蓝色,称为九道蓝;蓝色中,有葫芦形状的纹饰,叫葫芦纹;鸟的翅膀上,有圆有黄点,称为膀花。鸟的年龄,就是通过膀花来鉴别,一年的新鸟,有膀花,爱叫,一年以后,膀花就没了,不爱叫。
老太后是非常识货的,用眼一溜,就知道是奇货,笑逐颜开。
这是一对十全十美的新鸟,不知道从几千几万只鸟中才能选出这两只来,真是奇绝了!
西太后舒适地靠在矮榻的椅枕上,细听着鸟叫。两只鸟,好像是竟赛一样,你一段我一段地唱。
一会儿后,侍女小娟子、小翠儿来了,双脚跪安,对老太后说:启禀老祖宗,我们请李总管给看着猫。
这是太后喜爱的侍女,借题撒娇。太后慈祥地笑了,知道这两个丫头,在给李大总管出难题。
李莲英这个人,很知趣,无论在储秀宫,还是在乐寿堂,从来不使威风。
李莲英经常对太后身边的侍女说:你们是老太后的人,受老太后的教导,都是通情知礼的。不用说是你们,就是老太后后屋里、院里的一只狗、一只猫、一棵草、一棵树,也都应该受到尊重。
太后的屋里,真有两只猫,缅甸的,纯白色,鼻子、眼睛、嘴都挤在一起,扁扁的脸,对着人时,眼和嘴乱动,非常滑稽,老太后一见到它们,就会开心大笑,爱称它们为大白、二白。
这个时候,爱捉鸟的猫看见了这两笼子的鸟,立即两眼放光,兴奋起来。
李莲英听小娟子、小翠儿如此一说,赶紧请跪安:启禀老佛爷,奴才可没这个本事!
西太后疼爱地看一眼李莲英,微笑着说:娟子、翠儿,看好大白、二白,回头我有赏。
娟子、小翠,赶紧过来谢赏。
太后对李莲英说:大总管,你传话叫寿膳房,送些甜碗子来,赏给你们吃!
李莲英赶紧跪下,替大家谢恩,紧跟着说:老佛爷,您老人家千万别这样叫奴才,奴才担当不起!
东太后去世后,西太后宠爱李莲英无所顾忌,李莲英细心侍候太后,也更加无所忌惮。他由梳头房太监升任内务府大总管,总揽后宫一切事务,权倾朝野,太后之下任何人都对他敬仰有加。
西太后看戏,让李莲英并坐,共赏淫戏,一同欢笑。
进膳,凡是好吃的、稀有的和李莲英爱吃的,她都要给他留着。
西太后喜爱之物,都爱赏赐给这位令她安逸舒适的大总管,她也就可以清心养心,美容养颜了。
西太后说:有了李莲英,如同有了依靠,就可以安心睡觉了。
据说,西太后赏赐给李莲英的珍宝财物,不计其数,其中,有七大捧盒是最为珍贵的。
西太后去世后,李莲英将这七大捧盒珍宝,进献给隆裕太后。
李莲英对隆裕太后说:这是皇家的东西,不应该流入到民间,奴才我小心谨慎地替皇家保存了几十年,现在年老体衰,乞求离开宫廷,所有这些宝物,奉还给主子。
隆裕太后十分感动,西太后去世以后,隆裕太后对李莲英也一直宠爱不衰。直到李莲英去世,隆裕太后按照大臣的礼恤,赏赐丧葬费银2000两。
心动
西太后是位十分敏感的人,对许多东西,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细致的感觉和敏锐的感知,而这些又是能够让她这位独特的女人怦然心动的——尽管能够让她心动的东西不多,但对于喜好男女私情的太后来说,美色就是能够让她心动的事情之一。
喜爱花的人,往往比较敏感和敏锐,也容易感动和心动,西太后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作为一个精通权术的政治家,她更加懂得掩饰自己,更加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更加能够掩盖自己的神情。
敏感的人往往很生动,易于心动的人也会在心情愉悦中容光焕发。
西太后是位敏感的人,也是一位对于自己心爱之物、心仪之人易于心动的女人,她最大的特长之一就是时时刻刻善于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的心理状态,让自己处于精神松驰、心情愉快的情绪之中,所以,在侍从、大臣和皇帝、后妃甚至于在外交大臣及其夫人们的眼中,她总是那样生动,那样容光焕发。
西太后爱花,爱花的清香、花的娇艳、花的柔媚和花的千姿百态,对于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她生活的寝宫中的摆设通常是常年不变的,但花却要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经常更换。她喜欢的花,通常是淡淡的颜色,幽幽的清香,润物细无声的雅致。
她的小名叫兰儿,她一生之中,最爱的花就是兰花:她的卧室床头每年都要摆上淡淡幽香沁人心脾的兰花,她喜爱穿杏黄色绸精绣兰桂齐芳的衬衣,吃饭喜欢用雕刻、彩绘兰花纹饰的筷子和月白灵竹梅兰闪缎怀裆(餐巾)等等。
她的东屋静室,常年摆放着一大盆郁郁葱葱的南天竹,她的寝宫外面廊沿下摆两盆鲜活生动的海棠和黄灿灿金色的连翘。
西太后较喜爱的,让她心动的,也是让她魂牵梦萦的花,就是玉、堂、春、富贵
女官何荣儿回忆说:
老太后有个习惯,只要清早有雾,就决不往湖边上溜,说雾里有浊气,闻着不舒服。溜弯的范围,就限定在游廊的北边。
夏天的颐和园,湖面上水气加雾气,常是迷朦朦的,所以,我们也时常围着乐寿堂转。
一天,老太后看到一棵玉兰说:这还是乾隆爷给后代留下的,乾隆爷的福泽,一直绵延到现在。那时,玉兰很多,这一片几乎有几十株,培育得也好。初春花一开,谐趣园都能闻到花香,当时,被称为玉香海。后来,乾隆爷晏驾了,花也跟着走了。以后,我们修乐寿堂的时候,要先把玉兰保护起来,然后再盖宫殿。这也算是思念列祖列宗的一点心意了。
以后,从极乐寺移来西府海棠。咸丰皇帝最喜爱的是海棠,和乾隆皇帝一样,他是一位才思敏捷的皇帝,能诗善赋,常说自己是翰林天子。
西太后自语似地说:每当春雨过后,(咸丰)皇帝常对红艳的海棠,流连不舍。现在,把海棠移来,花繁叶茂,也算是我的安慰了。
再后来,宫人们把迎春、牡丹也移来了,合缀成:玉(玉兰)、堂(海棠)、春(迎春)、富贵(牡丹)。
太后的隐私
容易心动的人,也是性情中人,多愁善感。性情中人对于美色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喜爱。喜爱多了,喜爱深了,害怕失去了,恐惧容颜老了,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情绪波动,就会感慨良多,就会多愁善感。
西太后是位性情中人,也是一位好美色的女人,一生爱看淫戏,听淫剧,敢爱敢恨。她大权在握,把个女皇大大的朕字写到了天上,把她自己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的这种性情,快活了自己,愉悦了自己,却把痛苦之剑插在了别人的心上:最大的受害者,莫过于她的儿子同治皇帝和儿媳妇阿鲁特皇后。
同治大婚前夕,清宫进行了复杂的选后活动,最后于同治十年冬天,选中了两位: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和凤秀之女富察氏。
崇绮的女儿19岁,因为她是咸丰皇帝遗命八大辅臣之一、后被处死的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西太后不想让她做皇后,拟选14岁的凤秀之女。
西太后与东太后商量,没想到,东太后说:崇绮之女阿鲁特氏端庄,为人谨慎沉默,德性最好,很配中宫。
西太后心里不乐意,但表面说:凤女虽然年轻,却很贤淑。
东太后一点也不让步,平静地说:凤女太轻佻,不宜选为皇后,只能当个贵人。
崇绮女阿鲁特氏册立为皇后,凤女富察氏册立为慧妃。
皇帝大婚,意味着成人,可以亲政了。在东太后建议下,两宫太后撒帘,归政于皇帝。
皇后知书达礼,气度非凡,为人端庄,从无轻浮之态,皇帝很敬重她,也很爱她,两人十分恩爱。
西太后有些恼恨,但她放在心里,等待时机。
西太后爱听戏,经常把外城戏班,召进宫里。婆婆看戏,照例儿媳妇要陪同。谁承想,身为婆婆的西太后,偏偏爱看淫戏,听淫剧,全是些通奸犯淫、男欢女爱之作。
熟读诗书的儿媳妇阿鲁特皇后,每次都是弄得面红耳赤,实在看不下去就低下头。
津津有味的西太后看着皇后,淡淡地说:这戏演得好,这么好看的戏,你怎么不看?
皇后红着脸,小声地说:戏淫秽到这种地步,怎么看?
西太后冷冷地看着她,不说话。皇后心中恐惧,低下了头。这时,进来的皇帝看到了这一切,也不说话,也低下了头。
西太后一再干预,同治皇帝无法与心爱的皇后恩爱,也无法在一起过上平静的生活。皇帝无法与皇后亲热,也绝不与母后喜爱的慧妃同房,更是拒绝与其她的嫔妃们欢爱。于是,痛苦不堪的皇帝,就在太监周道英的陪同下,出宫寻乐,到南城喝花酒嫖妓去了。每天几乎一直不离左右的,就是两位风月场中的高手:载澄、王庆祺。
恭亲王的儿子载澄,曾在弘德殿陪伴同治读书。他是一位纨裤子弟,更是一位花花公子,一生把性命看得很轻,喜欢纵酒寻乐:常寻好酒,有酒必醉,醉后发兴,到处寻找春药寻欢作乐。
王庆祺是翰林院侍读,不侍读圣贤书,专与皇帝切磋风月,共赏春宫图。
同治皇帝寻花问柳,结果,得了花柳病,一命呜呼,终年19岁。
民间送一幅对联:不爱家鸡爱野鹜,可怜天子出天花。
皇帝死了,西太后折磨皇后,嘲笑她:皇帝去了,你还想当太后?
皇后感到绝望,想吞金自尽,但被及时发现,抢救了过来。皇后绝食,最后猝死于西太后发迹的储秀宫,时年22岁。
皇帝死了,皇后死了,东太后死了,西太后为所欲为。
从史书留下的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历史上,那些手握重权,或者说时机成熟的宫中女人们,特别是那些女皇、太后、皇后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爱男色。
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是一位纵情寻欢的太后,在秦始皇之外,公然生下了两个私生子。
汉高祖皇后吕氏,一生淡泊,尊为太后之后,大权在握,不甘寂寞,老当益壮,将朝中大臣中的美男以及他们的儿子们全都收罗在她的石榴下。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选派近侍四出,搜罗京师的美男子,神秘的黑箱车,出入在大街小巷,许多美男子也从此神秘地失踪。
高寿达82岁的女皇武则天,更是一位痴迷男色的尤物,一生都离不开美男子,直到去世,还有两位20多岁的男宠侍候在她身边。
西太后也不例外,有关她的私生活,不绝于各种史书。
在西太后的隐私生活之中,第一位就是太监安德海,第二位就是太监李莲英。
同治皇帝对于母亲与安德海的暧昧关系十分恼火,就找东太后倾诉。东太后认为,西太后如此淫秽后宫,是武则天第二,清室不能容忍,他日九泉之下何颜以对咸丰皇帝?
西太后与安德海、李莲英的暧昧关系,较为可信。
还有一些史书,记载了西太后更为淫荡、肆无忌惮的故事。
据说,西太后喜欢吃一种有特别口感的汤卧果,每天清晨,她总是让近侍带24两银子,到宫门口买四枚汤卧果,由金华饭店的伙计送入宫中。
金华饭店,有一位年轻的伙计,姓史,长得一表人才,仪容俊美,皮肤白晰,是人见人爱的美男子。
李莲英知道太后的喜好,与这位美男史氏交好,都混熟悉了,史氏就经常偷偷地跟随着李莲英到宫里来玩。
有一天,西太后游园,偶然间,发现李莲英身边,站着一个英俊美少年,她一时心中狂喜,但表面上依旧冷冷地问道:这是谁?
按照宫规,带外人进宫,犯了重罪,杀头、鞭责、充军,都是太后一句话。
李莲英在恭敬中很沉着,没有惧色,也不胆怯,从容不迫地叙述了史氏的来历和与自己的关系。
西太后面含春色,笑吟吟地吩咐:留下。
史氏被沐浴、更衣之后,送到了太后的身边,昼夜宣淫。
有史书记载说:史氏与西太后日夜寻欢,终于有了身孕,满月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太后不敢公然养在宫中,就送到妹夫醇亲王家中收为亲生子养育,并将史氏杀死以灭口。这位醇亲王之子,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有史学家也推测:西太后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去世后,她不立同治皇帝的下一辈,反而立她自己妹夫之子、皇帝的弟弟,实属怪事。立子不立弟,这是继位的常规。西太后破坏宫制,违反常规,显然是因为妹夫之子乃是她之子。
清末学者文廷式著《闻尘偶记》,此书被认为是一部有相当史料价值的书籍。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清光绪八年(1882年)春天,琉璃厂一位卖古董的商人,姓白,经人介绍,结识了大总管李莲英。两人熟了之后,李莲英带白氏进入宫内,得幸于西太后,那一年,太后46岁。
大约在宫里呆了一个月的时间,白氏被放出了宫。
不久,西太后感到周身不适,让御医看视,方知已经怀孕。
东太后得知西太后怀孕,十分气愤,召来礼部大臣,寻问废后之事,想按祖制废除西太后。
礼部大臣们万分惶恐,跪在那里,颤颤兢兢地说:此事不可为,愿我太后明哲保身!
当夜,东太后猝死钟粹宫,享年45岁
⑸ 乐寿堂位于哪儿
北京颐和园内慈禧的寝宫乐寿堂,原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期的清漪园建筑,也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本是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要过六十岁生日。乾隆为了给母亲庆祝六十大寿,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把原来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瓮山就是现在的万寿山,而西湖就是现在的昆明湖。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嘉庆七年(1802)修葺,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乐寿堂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其南北庭院东西廊壁嵌敬胜斋帖石刻。乾隆皇帝以此为退位后的寝宫,御题“ 座右图书娱画景”联句,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阁为寝室。这座建筑檐下挂“乐寿堂”三字大匾额。
⑹ 乐寿堂是为了谁建的及里面有什么东西
乐寿堂也是乾隆来皇源帝为了孝敬他的母亲而下旨特建的。乐寿堂原为两层建筑,后来重建之后,成为西太后慈禧的寝宫。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所植的花卉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
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邀月门前的一棵相传是乾隆皇帝下诏从南方移植过来的。
⑺ 颐和园乐寿堂门前的铜鹿嘴里叼的根绳,是什么意思啊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
⑻ 颐和园乐寿堂是怎样建的典故
乐寿堂,清漪园建筑,也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北京颐和园内慈禧的寝宫乐寿堂,原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本是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要过六十岁生日,乾隆为了给母亲庆祝六十大寿,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把原来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
其实,“乐寿堂”的“乐寿”二字,追溯起来,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乾隆皇帝在《御制诗——乐寿堂》里,亦有自注,他说:“向以万寿山背山临水,因名其堂曰‘乐寿’。屡有诗,后得董其昌《论古帖》,知宋高宗内禅后,有乐寿老人之称,喜其不约而同,因此名宁寿宫书堂,以待倦勤后居之。”
在乐寿堂前的庭院里,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大石头,上面刻着乾隆皇帝的手书:青芝岫。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象立在当院的一架屏风。
这么一块大石头,是怎么运到颐和园来的呢?
相传,这块山石原来出在房山县的深山里。明朝有个大官叫米万钟,他爱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园里,搜集陈列着许多奇峰怪石。他发现这块大青石以后,非常喜欢它,就决心运回勺园。可是这块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这时候有人给他献策说:古代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时,采取修冰道的办法搬运山石,现在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米万钟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就雇了好多民工,先修起一条大道,又在道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等到数九寒冬,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冰道。当时还有人给这条冰道编了一段歌谣,说:“彰义门,修得高,大井、小井、卢沟桥;卢沟桥,长又长,过了长辛店是良乡;良乡塔,漫山坡,过了豆店是琉璃河……”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直到如今,房山、丰台还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子呢。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不知道花了多少钱!石头运到良乡,他家的财力就消耗完了,只好把它丢弃在路旁。当时的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来,走到良乡看到了这块奇异的大青石,就问大臣刘墉:“这块大青石,为何弃置路旁?”刘罗锅子很会揣度皇帝的心思,见他看上了这块山石,就说:“这是明朝米万钟在房山大石窝发现的一块灵石,他想运回海淀,但是这块灵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乡不走了。”乾隆听说山石有灵,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传下圣旨,叫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点着香火,参拜灵石,还限期把败家石运到清漪园。
那时候,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败家石太大,只好拆门运进院里。皇太后听说了,以为败家石本来就是不祥之物,要是再“破门”而入,那更不吉利了,她就出面劝阻。皇太后发了话,乾隆也不敢违拗,但是看着这块灵石扔在门外,也不甘心。后来,还是刘罗锅子给他出了主意,说这块大青石形似灵芝,会给皇家增添瑞气,象征着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只有放置在乐寿堂前,才最为适宜;如果弃置荒野,那倒是很不吉利的。乾隆把这番道理向皇太后一讲,太后转忧为喜,让快点把大青石运进乐寿堂来。乾隆称心如意,就赐名“青芝岫”,又挥笔题写了“神瑛”“毓秀”四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都刻在大青石上。从此,这块青芝岫就名满天下了。
在“御案宝座”的两端,还陈列有盛果子用的一对青花大果盘。每一盘能堆放四五百只各色水果。这是专供闻“味儿”的。在起居室的四角,还配置有四只镀金九桃大铜炉,专供点燃檀香调节室内空气的。在中间还有两张“八仙鱼桌”,制作得相当讲究:桌面为两层玻璃结构,夹层嵌制以“(溪鸟)(勒鸟)木”——水鸟名和用象牙雕成的相当精致的“亭台楼阁”。其下,为方形鱼槽,可放养“金鱼”。美丽的金鱼穿游在“亭台楼阁”之间,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乐寿堂也是慈禧居住的地方,门厅称"水木自亲"。"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帝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堂内西内间为慈禧寝宫,东内间为更衣室,正厅设有宝座、御案、掌扇、屏风等。宝座前置有名贵的青花瓷大果盘和4只镀金九桃大钢炉,均为慈禧生前原物。堂阶两侧对称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为取谐音"六合太平"之意。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据说乐寿堂是中国首次安装电灯的地方,慈禧太后是第一个使用电灯的人。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1903年有位德国商人想发大财,竭力要将西方电气商品打进中国市场,但慈禧反对。外国商人懂得,要想打开中国市场,首先必须让慈禧带头用电灯。于是使用金钱暗地重贿了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连英。 他们趁慈禧外出之机偷偷地将电灯安装上了。待傍晚时,慈禧从外面回来一进乐寿堂就质问:我一走,你们干吗就在我殿内张挂那么多的各色"茄子"?但李连英只是叩头请安,笑而不答。然后恭问:老佛爷,该上灯了吗?慈禧说:上。李迅速将门后的电灯开关打开,即刻五颜六色的灯光大放异彩。慈禧好奇而惊喜地问:这些茄子怎么下子全亮起来了,究竟是些什么玩艺儿?!李便毕恭毕敬地奏道:这就是电灯,并说明用电灯的方便、干净、明亮、安全,老佛爷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寿呢!从此慈禧便用电灯,中国各大城市慢慢开始用电了。
⑼ 乐寿堂的历史文化
从败家石到青芝岫
在乐寿堂前的庭院里,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大石头,上面刻着乾隆皇帝的手书:青芝岫。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象立在当院的一架屏风。
这么一块大石头,是怎么运到颐和园来的呢?
相传,这块山石原来出在房山县的深山里。明朝有个大官叫米万钟,他爱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园里,搜集陈列着许多奇峰怪石。他发现这块大青石以后,非常喜欢它,就决心运回勺园。可是这块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这时候有人给他献策说:古代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时,采取修冰道的办法搬运山石,现在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米万钟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就雇了好多民工,先修起一条大道,又在道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等到数九寒冬,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冰道。当时还有人给这条冰道编了一段歌谣,说:“彰义门,修得高,大井、小井、卢沟桥;卢沟桥,长又长,过了长辛店是良乡;良乡塔,漫山坡,过了豆店是琉璃河……”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直到如今,房山、丰台还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子呢。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不知道花了多少钱!石头运到良乡,他家的财力就消耗完了,只好把它丢弃在路旁。当时的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来,走到良乡看到了这块奇异的大青石,就问大臣刘墉:“这块大青石,为何弃置路旁?”刘罗锅子很会揣度皇帝的心思,见他看上了这块山石,就说:“这是明朝米万钟在房山大石窝发现的一块灵石,他想运回海淀,但是这块灵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乡不走了。”乾隆听说山石有灵,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传下圣旨,叫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点着香火,参拜灵石,还限期把败家石运到清漪园。
那时候,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败家石太大,只好拆门运进院里。皇太后听说了,以为败家石本来就是不祥之物,要是再“破门”而入,那更不吉利了,她就出面劝阻。皇太后发了话,乾隆也不敢违拗,但是看着这块灵石扔在门外,也不甘心。后来,还是刘罗锅子给他出了主意,说这块大青石形似灵芝,会给皇家增添瑞气,象征着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只有放置在乐寿堂前,才最为适宜;如果弃置荒野,那倒是很不吉利的。乾隆把这番道理向皇太后一讲,太后转忧为喜,让快点把大青石运进乐寿堂来。乾隆称心如意,就赐名“青芝岫”,又挥笔题写了“神瑛”“毓秀”四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都刻在大青石上。从此,这块青芝岫就名满天下了。
在“御案宝座”的两端,还陈列有盛果子用的一对青花大果盘。每一盘能堆放四五百只各色水果。这是专供闻“味儿”的。在起居室的四角,还配置有四只镀金九桃大铜炉,专供点燃檀香调节室内空气的。在中间还有两张“八仙鱼桌”,制作得相当讲究:桌面为两层玻璃结构,夹层嵌制以“(溪鸟)(勒鸟)木”——水鸟名和用象牙雕成的相当精致的“亭台楼阁”。其下,为方形鱼槽,可放养“金鱼”。美丽的金鱼穿游在“亭台楼阁”之间,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乐寿堂也是慈禧居住的地方,门厅称水木自亲。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帝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堂内西内间为慈禧寝宫,东内间为更衣室,正厅设有宝座、御案、掌扇、屏风等。宝座前置有名贵的青花瓷大果盘和4只镀金九桃大钢炉,均为慈禧生前原物。堂阶两侧对称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为取谐音六合太平之意。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据说乐寿堂是中国首次安装电灯的地方,慈禧太后是第一个使用电灯的人。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1903年有位德国商人想发大财,竭力要将西方电气商品打进中国市场,但慈禧反对。外国商人懂得,要想打开中国市场,首先必须让慈禧带头用电灯。于是使用金钱暗地重贿了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连英。 他们趁慈禧外出之机偷偷地将电灯安装上了。待傍晚时,慈禧从外面回来一进乐寿堂就质问:我一走,你们干吗就在我殿内张挂那么多的各色茄子?但李连英只是叩头请安,笑而不答。然后恭问:老佛爷,该上灯了吗?慈禧说:上。李迅速将门后的电灯开关打开,即刻五颜六色的灯光大放异彩。慈禧好奇而惊喜地问:这些茄子怎么下子全亮起来了,究竟是些什么玩艺儿?!李便毕恭毕敬地奏道:这就是电灯,并说明用电灯的方便、干净、明亮、安全,老佛爷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寿呢!从此慈禧便用电灯,中国各大城市慢慢开始用电了。
⑽ 急求有关颐和园万寿山前山景区乐寿堂和清华轩的资料
【乐寿堂介绍】乐寿堂在颐和园内,面临昆明湖。乐寿堂为一大型四合院,慈禧太后的寝宫。大殿红柱灰顶,垂脊卷棚歇山式,造型别致,富丽堂皇。
乐寿堂是慈禧居住的地方,门厅称"水木自亲"。"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帝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堂内西内间为慈禧寝宫,东内间为更衣室,正厅设有宝座、御案、掌扇、屏风等。宝座前置有名贵的青花瓷大果盘和4只镀金九桃大钢炉,均为慈禧生前原物。堂阶两侧对称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为取谐音"六合太平"之意。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据说乐寿堂是中国首次安装电灯的地方,慈禧太后是第一个使用电灯的人。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1903年有位德国商人想发大财,竭力要将西方电气商品打进中国市场,但慈禧反对。外国商人懂得,要想打开中国市场,首先必须让慈禧带头用电灯。于是使用金钱暗地重贿了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连英。
他们趁慈禧外出之机偷偷地将电灯安装上了。待傍晚时,慈禧从外面回来一进乐寿堂就质问:我一走,你们干吗就在我殿内张挂那么多的各色"茄子"?但李连英只是叩头请安,笑而不答。然后恭问:老佛爷,该上灯了吗?慈禧说:上。李迅速将门后的电灯开关打开,即刻五颜六色的灯光大放异彩。慈禧好奇而惊喜地问:这些茄子怎么下子全亮起来了,究竟是些什么玩艺儿?!李便毕恭毕敬地奏道:这就是电灯,并说明用电灯的方便、干净、明亮、安全,老佛爷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寿呢!从此慈禧便用电灯,中国各大城市慢慢开始用电了。 乐寿堂
景点类型:普通景点
位于:北京/海淀
门票价格:未知
开关场时间:全天
【清华轩】清华阁十二景中的“慈门杰阁”,即指本镇名刹慈门寺。寺位于放生桥现、漕港河边,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原名“明远庵”。明嘉靖中毁于兵祸,隆庆五年,行脚僧“湛印”募款重修大雄宝殿 民间称为新殿。据传正殿如来佛的一对眼睛看上去像活的一样,夜里还会发光,是用“猫儿眼”宝石镶嵌。如来佛座垫下有一暗室,直通淀山通灵泉、大殿朱檐石柱、坚致敞丽,内塑十八罗汉,二十诸天于壁,凡所应有,无不毕具,寺遂成为大刹。
明万历三十九年,敕赐寺名为“护国明远慈门寺”,并赐乌斯藏大士一尊,经二十部,为此寺内特地建造观音阁和藏经阁似珍藏这二件御赐的镇寺之宝。由此慈门寺名声大振,香火旺盛。明崇祯元年(1628年)殿左建一座钟楼,楼高六丈二尺(20米),钟重二干五百斤,撞之声闻二十余里。每当风晨月夕,钟声隆隆,震于太空,鸣鸣遥闻,闻者肃然而醒,惶然以思,止恶而兴善,于警世之教,亦深有裨益。
据传修建慈门寺时还余十万两银子,谁都不知下落,长期以来使该寺笼罩在浓厚的神秘色彩中,同时也惊动了许多食财觅宝之徒,挺而走险.进寺找宝,不少人为此送了命。
几经战乱,慈门寺逐渐衰落,民国期间,寺被改为医院,解放时仅存大殿、钟楼等建筑。五十年代初在原寺址建成县人民医院,现为朱家角人民医院住院部,旧址上仅存雌雄古银杏各一株,依然挺拔苍翠。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