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如梅兰花
⑴ 素荷主要有哪些品种
1、苍岩素:
清光绪年间浙江长乐镇钱氏选育,春兰名品之一,特征外三瓣圆大放角,猫耳捧瓣,呈大卷舌,花开翠色,舌头无杂质全白,叶阔呈半垂形,易花易养的品种。
2、蔡仙素:
1915年民国年间潘氏选育,特征副瓣长脚较阔,主瓣收根放角,呈刘海舌,有白峰,蚕蛾捧心半硬分窠,花葶拔高,平肩。
3、蔡梅素:
清乾隆年间蔡氏选育,低花梗低叶架,绿色花苞,两边捧瓣雄性化强,瓣色呈黄色,与蕊柱粘连一起,瓣端紧边呈拱抱状,中间隐筋明显,呈如意舌,外瓣收根大圆头,舌端平出或斜出状,不后卷。
4、丙子素荷:
名称引自日本兰花谱,目前国内已无该品种,均由日本引进,选育由江苏省无锡市蒋东孚选出,多年前流转日本,目前国内有栽培该品种苗,但数量不详。
5、翠文素:
算得上是新老种,1989年浙江绍兴棠棣赵银泉于余姚挖得,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与探索,详细记录了翠文素的生长习性及分布地区信息,翠文素外三瓣长阔,外瓣收根放角,软捧大卷舌,花开素色无杂质,花葶较高,叶呈半垂状,花形端正,平肩。
6、海荷素:
1997年底于浙江舟山下山品种,在2000年杭州兰展上,叶宗芳凭着海荷素赢得该届金奖;此花叶姿斜立,叶片较宽,叶色嫩绿,外瓣短圆具绿覆轮;呈蚌壳捧状,舌端白卷,花色呈黄绿。据称海荷素下山时开得相当“荷”,瓣边覆轮也是非常'复轮';但经过十几年种养,少有人养得出如此荷瓣,加上此草极难种养,已逐渐被市场淘汰。
7、汉宫秋月:
选育于云南文山市,具体年份不详,曾在2014年云南省各市兰展上获得金奖无数,属近年来云南少有的上好新品种,取名'汉宫秋月'来自云南知名兰家,特征叶宽2厘米,花朵直径能达10厘米之大,宽2厘米,开品花色十分难得,有着翡翠之色,外瓣有绿晕,色香具全,目前该品种种养数量极少。
8、皓月荷素:
近年发现的新种,2003年于浙江天台山县天台山潘晓挖得,经由陈江与吴立文选育命名,特征呈花开桃腮素,中宫圆整,舌大而圆,犹如一轮皓月当空,故取名'皓月荷素',叶宽呈弓形弯曲状,叶色无光泽,于2010年获得浙江省第十届兰花博览会银奖。
9、鹤裳素:
清嘉庆年间,浙江杭州灵隐寺本空大师化缘路经五台山掘得,本空大师爱养兰花,其日常打坐房间都摆放了兰花,后来本空大师升为灵隐寺主持,寺内收藏兰花品种数不胜数;但由于抗日期间动荡时局,鹤裳素于民国时期流转日本;鹤裳素特征出芽碧绿,株高中等,叶质糯厚,清秀高雅,叶长可达20-30公分,叶宽1.3公分左右,叶姿半垂,叶色浓绿富有光泽;外瓣阔大收根放角,瓣肉深绿紧边,呈蚌壳捧。花莛翠绿粗壮挺拔,花开直径5-6公分。
10、魁荷素:
1916年民国时期于宁波林太和选出,特征外三瓣收根放角紧边,呈蚌壳捧,大圆卷舌,花色翠绿,花葶较高,叶姿半垂中幅阔,叶质较厚。
11、老文团素: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由江苏苏州周文段选出,又称'周文段素',特征叶姿弓垂状,叶质较软,呈剪刀捧,大刘海舌,叶瓣质厚,色呈翠绿,净素淡雅,叶色富含光泽。
12、新文团素:
基本特征与老文团素形似,新文团之美在于平肩、色翠、花杆高,捧合等,可见古人选花之严谨,当下即使有众多素心品种粉墨登场也难以超越新文团素。
13、绿珠素:
关于这个品种,有2个说法,一种是由无锡张浩荣选出,于江南兰苑栽培,在江苏省春兰展会上获过金奖,浙江绍兴市第二十届兰花展览会银奖;第二种说法是1932年由兰界知名专家沈渊如老先生选出,特征叶色翡翠绿,呈平肩,外瓣有浅兜,呈合抱蕊柱,舌洁白无瑕,花箭挺拔,实属春兰素心经典品种。
14、宋荷素:
抗战前经由宋氏选出,春兰素瓣名品,外三瓣呈长阔,蚌壳捧,大卷白舌,花葶较高,落肩,叶姿斜立。
15、天童素:
民国初年选育于浙江省宁波市天童山,呈绿花白舌,花容端庄。
16、王氏素:
抗战前浙江绍兴王锦禄选出,春兰素心名品,特征外三瓣狭长,呈软捧,净白郑舌,花葶较高,花梗较细,叶姿弯垂状。
17、香草素:
1936年由江苏无锡沈渊如先生选出,特征蚌壳捧,白长卷舌,外瓣长脚圆头,花开翠绿色,叶姿半垂状。
18、霸王素:
霸王素又称霸王荷素,由兰友陈江选出,属新种春兰素心名品,由于当时不识得此品种的优点,陈江赠几苗于兰友,至此仍有许多兰友均种养此品种,霸王素是可比肩老种名品之美。
19、雪莲素:
抗战前于浙江花农选出;荷形赤壳美,属春兰大花型品种,外瓣短阔收根放角,微微紧边,呈剪刀捧,微白大圆舌,花开嫩绿色,花姿俏丽。叶形较高,叶姿呈半垂,春兰素心难得珍品。
20、杨氏素蝶:
春兰名贵品种,1920年民国时期由陈义定主人宁波的杨祖仁选出;叶子呈斜立状,外三瓣短圆宽阔,花色绿白相映,犹如白蝶飞舞,柔波动人,直开大圆舌。
21、杨氏素荷:
1920年民国庚申年由陈义室主人选出,另一说法是由宁波杨祖仁选育;特征新芽碧绿,叶长20-25厘米,叶宽0.6-1厘米,叶色翠绿富含光泽,叶姿半垂状,外三瓣短圆紧边,收根放角,花瓣呈浅兜状,舌端净白大圆舌,微微后卷曲,花开品正素雅。
22、寅谷素:
清光绪年间由穆性选出,春兰素心老种名品,叶片修长,收根紧边,竹叶形外三瓣,呈剪刀捧,圆舌净素,葶高易花。
23、俞氏素荷:
春兰新种素心,2001年于浙江省舟山市黄杨尖下山俞宏达掘得命名,是目前浙江一带素心荷瓣最好品种之一,兰界对其资料描述不多,由于品种种养人数较少,对该品种的特征描述不详,曾有兰友在全国兰展上看到此花,评价写道:'其色,型,胫骨像至玉石不可多得'。
24、玉梅素:
清康熙年间于浙江绍兴选出,算得上至今流传最久的传统品种之一,春兰难得的梅瓣素心名品;叶形细狭半垂,叶姿斜立有光泽,舌端短圆如意舌,易花易芽品种,舌白桃腮素,难能可贵的是春兰唯一的赤壳素心品种.
25、月佩素:
清光绪年间浙江湖州钮慎五选出,但后赠于嘉兴许韵琴,方能流传至今,兰界又称钮荷素,但兰友惯称月佩素,特征叶姿弓垂状如开扇,叶质软韧,叶色翠绿光亮,彰显滋润感,外三瓣收根放角有略狭,紧边平肩往内拱抱,呈蚌壳捧,舌端大圆舌微向后卷。
26、张荷素:
清宣统年间浙江绍兴棠棣刘茂成选出,又称'大吉祥素',特征舌端舌白大圆舌,属春兰大花型,花葶较长,叶幅宽大,叶姿呈半垂状,外三瓣阔长收根放角,花开绿白色。
27、知足素梅:
1988年浙江绍兴漓渚胡和金与徐泉森于舟山狭门掘得,后卖给诸建华,诸李木,但在1966年10月湖州王阿海从漓渚引入数十苗至湖州,又由湖州冯如梅认为得到此梅,非常满意'知足',遂取名'知足素梅',此品种叶姿半垂状,叶幅细狭,叶质硬厚,白壳花苞,花梗细高出叶架,外瓣收根长脚圆头,呈挖耳捧,舌白净素呈如意圆舌,气味幽香风韵,水仙素瓣中佼佼者。
⑵ 中国兰文化的跋
中国是花的国度、诗的海洋。
中者,中土也;华者,花也。中华为道中之花,是大道开花的地方。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以花命名的民族。中国人天生爱花,认为花是有灵性之物,视花为美的化身、幸福的象征。中国人欣赏花卉,不仅欣赏它的颜色和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中国兰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花卉,它不仅常青、独秀、恬静、高雅,而且具有“不以无人而不芳”,“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华”等人文精神。人们赞扬兰花为“花中君子”,将兰作为完善自己人格的榜样。 笔者生活在幽兰飘香的古城绍兴,从小就受到兰文化的熏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撰写《中国兰文化》的念头。鉴于中国兰文化博大精深,兰界又是海岳精液、藏龙卧虎之地,虽有意收集资料,但一直不敢贸然动手写作。直到2001年初,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刘先银编审的建议和鼓励下,才开始理顺思路考虑提纲。按《辞海》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的思路,将中国兰文化定义为:“一切与中国兰有关的人类活动的总和。” 并按此思路,将《中国兰文化》主要内容锁定为以下几大目标:理顺中国兰文化的历史;揭示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从文化与经济入手,探索中国兰花鉴赏标准的演变过程和中国兰花的发展趋势。
要全面阐述中国兰文化难度非常之大。这不仅因为中国兰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兰文化还涉及到哲学、美学、历史、考古、艺术、经济等领域的知识,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笔者当时就意识到,光凭自己对兰花的热爱是远不能完成此项任务的。于是我们一方面集中精力和财力全力收集有关中国兰文化的资料,另一方面又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经典著作,从中体会传统文化之精华。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走访众多艺兰前辈,倾听文化人士的见解,依托著者近三十年之艺兰实践,终于慢慢地悟到了中国兰文化的真谛,断断续续地写出了一些文字。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才正式写作,并于2007年金秋时节完成了全部书稿。
我们认为:本书提及的内容仅是中国兰文化沧海中之一粟,许多地方尚未涉足有待后人继续研究。我们仅以此作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学者对中国兰文化的关注。
在撰写《中国兰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界友人的鼓励与支持。
已故中国著名画家、老舍夫人胡絜青先生2001年就为本书题好了书名。
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不仅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还热情地作了序言;艺兰前辈冯如梅先生阅读了全部书稿并逐字作了修改,并写了序言;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刘艺教授、原国家林业局副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赵学敏先生、浙江省文物局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鲍贤伦先生为本书题字;上海画家任寒秋教授为本书作画,西泠印社的余正先生、陈墨先生专门为本书刻制印章。书画家景喜猷、韦艺和、白鹤、魏中典、刘先银、刘平、江枫为本书题字。
中国花卉协会秘书长王殿富先生、中国兰花学会理事长罗毅波博士、国家“863计划国兰项目”首席科学家魏亚鉥教授、艺兰名家周焕根先生、陈学祥先生、殷继山先生、叶建华先生、诸建平先生、简旭东先生、朱关烈先生和李永鑫先生、钱茂竹先生、赵文卿先生、董建成先生、谢德华先生、范建华先生、扬吉先生、刘先银先生等对本书的诞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热情的帮助,他们不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兰体会,而且还为本书的初稿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在此,谨向诸位先生的支持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广大读者对本书的厚爱,欢迎提出宝贵意见,随时聆听各位高见。
著 者
2007年金秋
于香祖斋
⑶ 马性远的《中国兰文化》
序一
文怀沙
吾友刘先银先生送来即将出版的《中国兰文化》厚厚的书稿。书中叙述了中国兰文化的发展历史,挖掘了中国兰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探索了前人对兰花的认识过程和欣赏理念,即“人以端严为重,兰亦以端严为贵,不独以罕见而为世所珍”之观点,阐明了兰文化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还整理了古今文人以兰为题材的诗画曲文、佚事趣闻。见解独到,说理透彻。为中国兰花产业化的持续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
看着这内容丰富的书稿,我思绪万千。六十多年前我曾写过品兰之句:“群芳独爱兰,盖兰为王者香,故自屈灵均以还,今古君子俦,咸臣服拱之。”近年来,我倡导正清和文化:“正清和。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兰具“正清和”三气。
“正”是孔子伦理观念的第一个步,即内心无愧、精神上的健康和丰满。修身旨在身心健康,正心加修身即自爱、自我完善;有了自爱,才能爱家(齐家)、爱国(治国)、爱全人类(平天下)。所谓“修齐治平”。《礼记·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孔子思想的出发点是正,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可谓,修身为本,止于至善。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清”,“清”的对立面是“浊”。老子强调扬清激浊,按照自然规律来建立社会秩序,朴素纯真、无欲不争、“无为而无不为”,使人性回归自然宁静。
释迦用和气扫除戾气。释迦是佛家,佛教弟子叫和尚,和尚者,尚和也。他推崇的是一个和字,这个“和”字意可推衍为“一切众生皆平等”……其实儒家、道家都讲和,其涵义在“和谐”又略有侧重。
孔子尚正,老子尚清,释迦尚和,三个核心“正、清、和”,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而中国兰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
绍兴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马性远、马扬尘两位先生生活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上,种兰、养兰、研究兰几十年,对中国兰花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中国兰文化》著作,可喜可贺!
中国兰文化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的文化财富。兰生幽谷,香飘悠远。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艺兰”一定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
文怀沙
2007-11-28于北京
跋
中国是花的国度、诗的海洋。
中者,中土也;华者,花也。中华为道中之花,是大道开花的地方。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以花命名的民族。中国人天生爱花,认为花是有灵性之物,视花为美的化身、幸福的象征。中国人欣赏花卉,不仅欣赏它的颜色和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中国兰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花卉,它不仅常青、独秀、恬静、高雅,而且具有“不以无人而不芳”,“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华”等人文精神。人们赞扬兰花为“花中君子”,将兰作为完善自己人格的榜样。
笔者生活在幽兰飘香的古城绍兴,从小就受到兰文化的熏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撰写《中国兰文化》的念头。鉴于中国兰文化博大精深,兰界又是海岳精液、藏龙卧虎之地,虽有意收集资料,但一直不敢贸然动手写作。直到2001年初,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刘先银先生的建议和鼓励下,才开始理顺思路考虑提纲。按《辞海》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的思路,将中国兰文化定义为:“一切与中国兰有关的人类活动的总和。” 并按此思路,将《中国兰文化》主要内容锁定为以下几大目标:理顺中国兰文化的历史;揭示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从文化与经济入手,探索中国兰花鉴赏标准的演变过程和中国兰花的发展趋势。
要全面阐述中国兰文化难度非常之大。这不仅因为中国兰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兰文化还涉及到哲学、美学、历史、考古、艺术、经济等领域的知识,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笔者当时就意识到,光凭自己对兰花的热爱是远不能完成此项任务的。于是我们一方面集中精力和财力全力收集有关中国兰文化的资料,另一方面又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经典著作,从中体会传统文化之精华。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走访众多艺兰前辈,倾听文化人士的见解,依托著者近三十年之艺兰实践,终于慢慢地悟到了中国兰文化的真谛,断断续续地写出了一些文字。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才正式写作,并于2007年金秋时节完成了全部书稿。
我们认为:本书提及的内容仅是中国兰文化沧海中之一粟,许多地方尚未涉足有待后人继续研究。我们仅以此作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学者对中国兰文化的关注。
在撰写《中国兰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界友人的鼓励与支持。
已故中国著名画家、老舍夫人胡絜青先生2001年就为本书题好了书名。
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不仅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还热情地作了序言;艺兰前辈冯如梅先生阅读了全部书稿并逐字作了修改,并写了序言;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刘艺教授、原国家林业局副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赵学敏先生、浙江省文物局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鲍贤伦先生为本书题字;上海画家任寒秋教授为本书作画,西泠印社的余正先生、陈墨先生专门为本书刻制印章。书画家景喜猷、韦艺和、白鹤、魏中典、刘先银、刘平、江枫为本书题字。
中国花卉协会秘书长王殿富先生、中国兰花学会理事长罗毅波博士、国家“863计划国兰项目”首席科学家魏亚鉥教授、艺兰名家周焕根先生、陈学祥先生、殷继山先生、叶建华先生、诸建平先生、简旭东先生、朱关烈先生和李永鑫先生、钱茂竹先生、赵文卿先生、董建成先生、谢德华先生、范建华先生、扬吉先生、刘先银先生等对本书的诞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热情的帮助,他们不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兰体会,而且还为本书的初稿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在此,谨向诸位先生的支持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广大读者对本书的厚爱,欢迎提出宝贵意见,随时聆听各位高见。
著 者
2007年金秋
于香祖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