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豫菊
『壹』 豫劇十八蘭都是誰
豫劇十八蘭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大意是說,早期有18個蘭字輩的女演員跟豫專西名須生周海水的大屬乙班學戲。因為當時女演員較少,一時在西部山區引起轟動,中途不斷有人退出或者改行,又不斷有人補充近來,人數已經不絕對是18個了。解放後整理戲曲史的時候,連周海水本人也已經記不清楚前期的十八蘭究竟都誰了。因此,後來的十八蘭有多種說法。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周蘭鳳、李蘭菊、范蘭榮,車蘭寶、湯蘭香都在豫劇十八蘭之列。後來,崔蘭田改唱旦角,李蘭菊技藝也日益成熟,遂有了「提起豫劇十八蘭,就數小菊和大田」的說法。隨著時間的推移,豫劇新秀輩出,其中張寶英、王清芬、虎美玲、牛淑賢、李喜華、菅愛梅、朱巧雲、李金枝、陳淑敏、馬莉、胡小鳳、章蘭被稱為豫劇十大名旦(意指豫劇十大名旦不止十人)。湯玉英、李金枝、王清芬、虎美玲、谷秀榮、陳淑敏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被稱為「六朵梅花」。 豫劇界所謂「鄭州三玲」的提法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中後期,系指原鄭州市豫劇團的三位台柱——虎美玲、王希玲和劉伯玲。
『貳』 豫劇六大名旦的一字的評價
中國戲劇評論家給六大名旦每人一個字的評價,直接反映各人特色:
陳素真——「美」。
常香玉——「勁」。
崔蘭田——「韻」。
馬金鳳——「脆」。
閻立品——「秀」。
桑振君——「妙」。
『叄』 豫劇十八蘭是哪幾位 誰是十八蘭之首
說起 豫劇 ,大家都會想起聞名遐邇的豫劇十八蘭。你對豫劇文化了解多少?你知道公認的豫劇十八蘭是哪幾位豫劇名伶嗎?她們又因何被稱為十八蘭?那麼本期的 戲劇文化 ,為你解析。
豫劇十八蘭得名由來
豫劇十八蘭,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在中原大地乃至全國的18位豫劇名伶的芳名,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演員知名度的升降以及藝術水平的差異,十八蘭有幾種說法,而且名字的排列順序也有變動。現今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
她們是豫劇界「須生泰斗」周海水老師的徒弟。她們所在科班「太乙班」的成員都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台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看罷戲後他寫了一首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周門。」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豫劇十八蘭之首——毛蘭花
毛蘭花,本名毛正義,小名毛妮、然妞,後曾易名毛鳳麟,是四十年代譽滿藝壇的豫劇「十八蘭」之首。其身世極苦,自幼雙親謝世,八歲隨舅父討飯鄭州。後到周海水辦的太乙班學戲,拜太乙班名須生周海水、張同慶為師,習青衣、花旦,宗豫西調,長於悲劇。其代表劇目有《抱琵琶》、《五鳳嶺》、《孝婦淚》、《豹頭山》、《桃花庵》、《販馬記》、《凌雲志》、《霄壤恨》、《女貞花》、《破洪州》、《大上吊》、《雙孝廉》、《蓮花庵》等。由於她天資聰慧,性格堅韌,入科後曾深得老師們的青睞。開始時試行演出一些配角戲,到13歲便可獨挑大樑了。首演《大祭樁》,一嗚驚人,竟與豫西調名旦湯蘭香並列頭牌。
抗戰末期,毛蘭花在時稱「小上海」的安徽界首演出,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艷琴一起,被群眾譽為河南梆子「四大名旦」。1948年,毛蘭花隨丈夫朱振家離開大陸,來到台灣高雄,輾轉屏東,後於1953年加入台灣空軍大鵬豫劇團,任總教官。其表演藝術曾受到京劇藝術大師齊如山的極高評價。1958年開始招收第一科學員,如許貴雲、田運顯、封君平等都是此科學生中的佼佼者。她秉性善良,藝德兼備,為豫劇在台灣的傳播、紮根,盡心竭力,作出了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