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背影荷花

背影荷花

發布時間: 2022-12-21 07:50:52

㈠ 一個女人的背影和荷花打一成語

背影和荷花,
這個成語可以說是,
顧影自憐!

㈡ 結合《荷塘月色》《背影》說說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最大特色是給人一種難以忘懷的親切感。

這種親切感首先來自於作者的「立誠」意識。散文和詩歌一樣可以言志載道、抒情述懷,但由於它擺脫了音韻格律之類的束縛,使得在直抒胸臆上更貼近真實的心境。

朱自清的《背影》只有一千五百多字,既沒有深奧的哲理,更沒有華贍的文詞,卻那麼動人,卻能使人讀後久久不能忘懷。原因在於作者是以最誠摯的態度抒寫人生中平凡的一幕!「依我看這就是全部因為寫的是真情、至情,是父子情深這樣一個文學話題
通過潔凈的文筆以繪態傳神,揭示主旨,這是朱自清散文藝術的典型手法。作者寫父親的對話都很簡短,只有四次,但話短情深。四句都集中在送別時,這些話可謂語語平常,再簡朴不過了,但其中卻是蘊含著千情萬緒。
自清散文的第二大特色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畫。

朱自清原是一位詩人,所寫散文自然 不失其詩人本色,「仍能夠滿貯著那一種詩意」(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集·導言》),文中有畫,畫中有詩:梅雨潭醉人的綠、秦淮河的燈影波光、弦歌畫舫,威尼斯的異國情調、揚州城的風流與古樸……象一個導游把「遊客」步步引入,都往往能招人入內,生親臨其境之感。《荷塘月色》是他抒情散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寫於1927年7月他在北京清華大學執教時期。清華園的一個平常的荷塘,「然而經過作者的渲染、著色,卻變得十分美麗,富有詩意……照一般來說,荷塘容易描寫,月色則則較難描寫;畫家做畫,不怕畫斷山銜月,就怕畫月色,因為月景的波光林影時刻在變幻著,很不容易在畫面上表現出來」。(張白山:《朱自清品作欣賞》)清代的國畫理論家淘貽汾曾說:「畫月下之景,大者亦晦,在晦中而須空明。」的確,要在晦暗中見空明,是很需要獨特的表現手法的。於是便有人提出畫月亮的方法:「月景陰處染黑,陽處留光」。畫畫尚且如此困難,我們要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畫筆所不能表達的事情,那自然更吃力。然而,朱自清卻能夠把一個月夜死荷塘寫得那樣的饒有生意,不愧為現代語言大師;我們在這短短的《荷塘月色》里,看不到什麼宏偉的結構和華贍的文字,作者只憑著一時的感受,委婉細致地寫來,卻十分迷人。

作品中的景,重點自然是「荷塘月色」。作者以縝密細致的筆觸,把「荷塘」和「月光」表現得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感情則完全融會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樣,有時甚至不著一點痕跡。這種不同於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是需要我們潛心觀察,悉心體會的。比如寫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這既客觀地寫出了荷塘的舒展,也流露出了作者來到「這一塊天地」時的「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舒暢。對荷葉的描寫,使人聯想起《天鵝湖》里小天鵝們的圓圓的挺挺的裙子,不也點染著作者的審美情趣嗎?再看作者筆下的荷花: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那荷花的潔白,晶瑩美好,就更不僅僅是月光下荷花的寫實了,作者主觀上對荷花的特有的深情厚愛,在這里是十分明顯的。即便是寫荷香,作者也絕不肯作平庸的描寫,而是藉助通感,用「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來比喻這隨著微風飄拂而來的似斷還續的縷縷幽香,以引起人們美好的情思。風過荷塘是一瞬間的現象,但也沒有逃過作者敏銳的觀察,他形容它「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就連不能見一些顏色的流水,作者都感到它的「脈脈」含情啊!這些描寫不都反映了作者在用整個身心來感受自然,並根據自己的理想來表現美的嗎?

對於月光的描寫,作者描繪了它照在夜間塘面上的氤氳水氣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的美的景觀,和照在花葉上所塗上的象在牛奶中洗過一般」的柔和的色調,在這兩個比喻的基礎上用「又象籠著輕紗的夢」來表示置身於這種境界所引起的夢幻似的感覺,而這三種意象的朦朧飄渺,與作者當時的不滿黑暗卻又不知如何打破黑暗,嚮往光明卻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朦朧的憧憬與追求,不又是一種心理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的契合嗎?甚至對形成這種朦朧意象的原因——「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作者也十分欣賞,喻之為別有風味的小睡。最後寫由采蓮聯想到梁元帝的《采蓮曲》和南朝樂府《西洲曲》,並引出對江南水鄉的懷念,這實質仍是寫作者對美好自由的憧憬和延伸,更多的是在「頗不寧靜的」心境上又增添了一層懷古之情和鄉思之愁。就這樣,原只是清華園中僻靜少人的一角,在朱自清的筆下,卻充滿詩情畫意,似乎比之曹氏父子的鄴水朱華都更勝一籌。關於這一點,他自己在他的《論逼真於如畫》中就說過:「文學的文字媒介,文字表示意義,意義構成 想像,想像里有人物,花鳥,草蟲及其他,也有山水——有實物也有境界,但這種實物只是想像中的實物,至於境界,原只是存在於想像中,倒是只此一家,所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朱自清散文的第三大特色便是文質並茂、富有情致。

要寫好一篇散文是很不容易的。晉代著名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中曾提到散文家應「收視反聽,耽思謗訊,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

自古以來,散文高手如林,流傳遐邇的白話散文傑作也層出不窮。「五四」文學革命中倡導白話散文,但白話散文能否也能象古代散文傑作那樣做到漂亮和縝密,關繫到新文學的成敗。魯迅先生曾十分明確地指出: 「『五四』以後,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寫法也有漂亮的縝密的,這是為了對於舊文學的示威,在表示舊文學之自以為特長者,白話文學也並非做不到。」 那麼,哪些現代散文家的作品可以稱作「漂亮和縝密」的楷模呢?迄今為止,許多評論家幾乎不約而同地總是把朱自清的散文看作是以漂亮縝密取勝,向舊文學示威的代表。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長,構思更見匠心,《背影》的出奇制勝便是如此。《荷塘月色》意在寫心中「頗不寧靜」,一路寫來卻又處處見「靜」。 《春》從多側面細描春之生機,而把文眼(「一年之計在於春」 )置於描敘之中,毫無斧鑿之痕。《松堂游記》虛實並舉,又一情貫注。關於倫敦與歐洲諸地的游記,行文力避「我」的出現,而「我」的情思,「我」對西方世界的東方式觀照,並未消泯凈盡。

朱自清的散文,清幽細密的語言藝術,有口皆碑。在質朴中見風華,其人如是,其文也如此。

㈢ 中國近代散文典型代表作有哪些

1、《春》

《春》是近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發表於1933年7月,此後長期被中國中學語文教材選用。

在該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裡的傳統文化積淀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嚮往。

1927年之後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並成就他的治學。

《春》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2、《二十四孝圖》

《二十四孝圖》是近代著名作家魯迅所寫,出自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

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孝道」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

新《二十四孝圖》,乃陳少梅先生41歲時盛年之傑作,其題材不多見,筆墨工雅,設色清麗,非同尋常,故堪稱國之重寶。

另有,魯迅認為二十四孝圖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他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他本人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

3、《荷花》

《荷花》是著名作家葉聖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葉聖陶專集》,收錄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科書中,朗讀人是陸洋。

本文描寫了夏日公園里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為一體的感受。

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展現了一幅各具姿態、色彩明艷、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4、《笑

《笑》是冰心於1920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展現了三幅笑影:從圖畫里的安琪兒的微笑,聯想起五年前的田野道旁看見的一個孩子的微笑,又聯想起十年前在海邊茅屋前看見的一個老婦人的微笑。

三幅笑影都有花相伴,美麗而溫柔,親切而和善。作者通過這三幅笑影,體會了世間的美好,將對於「愛」和「美」的呼喚轉達給了讀者們。全文構思巧妙、聯想自然、語言清麗亦描寫生動。

5、《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腦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台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㈣ 朱自清的代表作哪個借荷花表達了哀愁

朱自清的散文自成一家。 「《荷塘月色》 」 借荷花表達淡淡的哀愁;「《春》 」 用熱情的筆調表達對春天的熱愛之情;「 《背影》 " 更是將與父親分別時的依依不捨描...

㈤ 朱自清背影原文佳句賞析

1.朱自清背影好句賞析,至少3句

1、.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 2、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1、作者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感觸。從下文「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只「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趁著「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 2、「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裊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總體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2.朱自清《背影》中最能感動人的語句最好有賞析

我給你全文吧,還帶有解析和賞析的哦!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直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賞析 近幾年,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小.好多種教材同時在全國各地試用,有些教材在內容調整上大動干戈,不少傳統名篇紛紛落選.但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自巋然不動」,依然是每一種教材的必選課文.為什麼?是否因為《背影》是朱自清寫的、早已成為經典,就不敢造次了. 我想,之所以也許這樣問,是因為:《背影》,1500來字,看上去樸素、平淡、無奇;要是有人講,眼下中學生的好作文,不比它差了太多,會有相當多人信以為真的.——當然,現在,即使誰寫出了《背影》的水準,也不可能成為朱自清、其作品也不會有《背影》級的禮遇.就此而言,甚至不妨說:《背影》是因為朱自清所寫才如此著名、被講得那樣好,而經典化了的. 這並不奇怪.首先,有所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有所謂「餘生也晚」.其次,這般想法其實很符合現代的文學理論,美國文論家喬納森·卡勒就曾用「超保護的合作原則」的精深術語闡釋過類似情形(參見《當代學術入門 文學理論》第27頁,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簡單地說,因為你對朱自清有基本的信任,對他的文章有超級的「保護」,信得過《背影》是內涵深刻、藝術性強的經典作品;而因了這種信賴,假使讀不出《背影》的「好」,你會懷疑自己的水平問題;即便只是為了證明自己,你也會非常"合作"地反復讀、講出個子丑寅卯來. 所有的人都這樣,《背影》怎麼可能不成為經典?不過,應該考慮到《背影》 是朱自清1925年的創作,事情要稍微復雜一些的. 那時候,朱自清雖然早加入了文學研究會,辦過文學刊物,嘗試並發表了詩歌、小說、散文等多種文類的作品,數量也不算少;在散文寫作上,還已經有了《歌聲》、《匆匆》、《溫州蹤跡》等精品;特別是1923年,他和俞平伯同。

3.朱自清 背影賞析加原文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

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籍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

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頗躊躇了一會。

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

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

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

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

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

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

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

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

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

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附:作品相關資料:《背影》是記實散文,朱自清作,寫於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

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

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為理解文章的鑰匙。

4.朱自清 背影 全文賞析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卒於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紹興。他自幼生活在揚州,在那裡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

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時微妙、復雜的。這也是他為什麼後來寫父親的《背影》時存有那麼多的微妙的感情在裡面。

記得最初認識的這篇文章是在初中時的語文課本上學到的。現在想起來還有些許的感慨與回味,心中還不凡的泛起一點漣漪。

怎麼說呢?他的散文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簡潔,結構嚴謹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雋永的藝術風格。《背影》雖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但他後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煉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語,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動人的情致。 當時作者寫此文是追憶八年前的事。

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繫念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閱讀這篇散文,我們可以感受到父子親情──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愛的感念。這是人間至情。

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想想父親當時的困厄,對父愛的感受就會更加深切。

當時,父親遭遇雙重災禍,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喪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機,父親陷入了困境。朱自清是大兒子,還在大學念書,接手還早,還要供養,養家重擔壓在父親一人肩上,他是怎樣急於謀事啊。

父親在謀事與送行二者之間再三躊躇,天平的一頭是那麼沉重,他卻把天平的另一頭──兒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這種愛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父親親自送行,照顧得無微不至,不光顧到眼前,還為兒子一路著想,臨別還給兒子買橘子。買橘子要過鐵道,那時月台很高,爬起來非常費勁,兒子是看在眼裡的,為了兒子,再難的事情他也心甘情願。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他是這樣吃力地過鐵道買橘子的,愛子之心是多麼強烈,父愛的力量是多麼巨大,這樣的父愛催人淚下。 《背影》中的父親形象,是慈父的形象。

有人說「我們在《背影》中看到的與其是一個父親的形象,毋寧是一個母親的形象」,這是把父親的形象絕對化了,以為父親就是嚴父,其實慈父的形象也是父親的形象。朱自清父親性格中也有剛強的一面。

聽他面對雙重災難的心聲:「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大有泰山壓頂不彎腰的氣概。而浦口送行,則更多地表現他慈愛的一面。

看看父親愛子的行為方式,對父愛的感知會更深一層。在中國父母的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幾十歲的孩子還是孩子,朱自清的父親也這樣。

盡管急於謀事,最後還是決定自己去送兒子,到底放心不下,惟恐孩子有什麼閃失。講價錢要自己講,揀座位要自己揀,買橘子要自己買,力不勝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為孩子盡心盡力,心裡就會感到滿足、舒心。

「背影」,為了兒子而勉為其難的形象,正是中國慈父形象的定格。中國的慈父總是甘為孺子牛,自己能省則省,最好的東西讓兒子享受,請注意,父親是一身布衣,給兒子的是紫毛大衣。

這樣毫不起眼的舉動不正體現著父親無限的愛嗎?你不能感受到深切的父愛嗎? 作者為什麼著力描寫背影? 父親買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那一回送行,整個過程,這一刻是父親最費勁的,也是父愛表現得最強烈的一刻。

在父親的許多好處中,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這次送行過程中,過鐵道買橘子是最突出的,在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中,爬那邊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說是重中之重。著力描寫背影,可以強烈地表現父愛,可以給人最深刻的印象。

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間,形象的定格。突出這一瞬間形象,提起父親,頭腦里就出現這一形象,由這一形象又會想起前前後後的種種事情。

再則,背影這種視角也新。背影引人想像正面形象,開拓了想像空間,無盡的想像更能引起感情的激盪。

總之,將背影作為全文的焦點,可以凝聚作者對父愛的獨特發現和深刻體認,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作者為突出背影,多處作了獨具匠心的布置。

朱自清用「背影」作為題目,非常顯豁地突出了背影。開頭一段就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顯出「背影」非同尋常的意義,懸念驅使讀者集中注意力探尋這個背影的意義。 作者又捕捉到另一個背影,分手後,佇望著離去的父親:「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此刻作者心中,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親的至親至愛,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為是,想到父親的命運,想到父親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這一次對背影逝去的追憶,包含無盡的牽掛。

末段回顧父親這些年來的境遇,回顧這些年來的父子關系,最後又落腳到背影上來,與開頭呼應:「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來,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在讀者心中。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

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

5.求朱自清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

請讀下邊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望回走了。

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

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

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作者沒有什麼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朴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

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極為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寫技巧。

這種筆墨,乍看似「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 為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

「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面就會明白。 第一次流淚,是悲哀。

因為作者懷著沉重的心情,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才不禁潸然淚下。 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於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

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故懷著「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實際上,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

在餓殍盈野、難民雲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這次分別時的家庭境況: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典質還舊債,又借新債辦喪事,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裡,父親出外謀事,兒子離家讀書,真是一次悲傷的離別。這些交代講明了這次父子分別的背景,為寫「背影」,渲染了悲涼哀愁的氣氛。

對深化主題起到了成功的鋪墊作用。在文中這樣的鋪墊還很多。

如描繪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寫父親親自送兒子到車站,照看行李、揀定座位、囑托茶房,寫這些細心照料為下文具體描繪「背影」作了鋪墊。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敘寫的主要內容,況且作者本也無心「遊逛」,因此只一筆帶過。

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著為「我」照看行李,又為「我」雇請腳夫,還親自送「我」上車,並揀定一張座位。已經照顧得如此細微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於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致「我心裡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對父親愛子的至情,「我」當時竟未能領悟到,以為都是平凡瑣事,「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心裡暗笑他的迂」。

現在省悟到父親待自己的許多好處,這才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 自責,說明真正理解了父親的愛。

表現一種恨自己未能體會父親的深情的內疚之 父親已經送我上車,什麼都關照到了,我也勸父親「你走吧」,父親又有要事,但還要去買幾個橘子,父親就是這樣疼愛兒子。 買橘子為什麼感人? 因為父親穿行鐵道爬上爬下相當費勁。

行文至此,在平實中又見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從看中擔心父親的艱難,是預示著下一步的「看」。

「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我」邊看邊想:走到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爬上,父親是個胖子,自然費事。這樣,既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又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以便烘托其困難辛苦。

父親買桔子為什麼費勁?作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

為什麼一定要穿過鐵道?因為賣東西的是在那邊月台的柵欄外。為什麼穿過鐵道費事?一則「須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則父親是一個胖子。

重點描寫,細致刻畫。寫看見的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

語句不多,但飽含深情,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在這父子即將遠別的特定情境下,父親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樣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勞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樣感人至深,給作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飽含著熱淚,熱淚欲滴和熱淚下落的「看」。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淚眼模糊中的背影,這是愛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這里,對前面具體觀察作了簡要概括,是儲積。

6.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賞析

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

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繫念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 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此文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然又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神情、音容笑貌等,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 作者這樣處理,主要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而且反復叮嚀一路小心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 因此,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

也正因為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里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5)背影荷花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背影》一文,寫於一九二五年。

斯文乃追憶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講述作者在北京大學哲學繫念書期間,得知祖母去世後,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老家奔喪。

辦完喪事後,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則回北京念書,父子倆在今南京市浦口區惜別的情景。 此文後來收在了開明書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

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極為有名的文章,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傑作。作者僅以一千五百字描寫了一個生活片斷,卻能感人至深,膾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寫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中國散文家,詩人,學者。

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長於揚州,1948年在北平因貧病逝世。

1916年入北京大學預科,次年入哲學系,參加過五四運動,是文學研究會早期會員,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開始發表新詩。 抗戰勝利後,參與愛國民主運動,在身患重病時,仍簽名於《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死於貧病交迫之中,被譽為有骨氣的愛國文化人。

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主要文章,作品有《春》,《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自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背影。

7.朱自清 《背影》中句子分析

(1)通過這朴實的言語中,我們知道父親當時即使在失業迫切尋找工作的情形下,他最終選擇了送兒子上車,表現了兒子的父親心中的重要地位。

(2)通過寫父親在做完事後,總覺得害未盡心意,又去買橘,表現了父親極力的想給兒子最好的,即使自己再苦再累。

(3)通過寫父與子離別時父親的言語,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的惦念,要兒子寫平安信。

(4)通過寫父親在離別時又回望兒子,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依依不捨,擔心兒子的安危。

順便問一下,回答得好有加分不?

8.朱自清的背影的好句要賞析(兩句)

1「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動作描寫的細致准確,「一股腦兒」,表明父親自己沒有留下一個橘子,滿滿的是獻給兒子的愛。

「撲撲衣上的土」的動作,「心裡很輕松似的」的神態描摹是父親費力買來橘子故作輕松的畫面刻畫,完成為兒子買橘子的「任務」的愉悅、為不使兒子愧疚看出自己費力的良苦用心。2「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細節刻畫,動作描寫,寫出胖胖的父親過鐵道的費力。望採納 謝謝了。

熱點內容
紅色玫瑰紋身 發布:2025-06-27 13:20:34 瀏覽:164
徐蘭花視頻 發布:2025-06-27 12:56:42 瀏覽:858
k2海棠灣樓盤 發布:2025-06-27 12:46:54 瀏覽:697
七夕收費 發布:2025-06-27 12:41:50 瀏覽:575
西瓜皮插花 發布:2025-06-27 12:41:45 瀏覽:855
錢塘荷花節 發布:2025-06-27 12:28:21 瀏覽:37
2015年的七夕套裝 發布:2025-06-27 12:02:11 瀏覽:313
硃砂茶花圖片 發布:2025-06-27 11:54:56 瀏覽:291
頁面荷花 發布:2025-06-27 11:44:12 瀏覽:131
山谷里的野百合圖片 發布:2025-06-27 11:44:04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