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地的由來
A. 關於鬼城豐都的傳說有哪些
豐都鬼城
開放分類: 旅遊、景點、重慶、景區、勝地
"鬼城"豐都古為"巴子別都"。東漢和帝永元二年置縣,素以"鬼國京都"、"陰曹地府"聞名於世,是傳說中人類亡靈的歸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間文化於一體的民俗文化藝術寶庫,被譽為中國"神曲之鄉" 人類"靈魂之都"。
地 理
清代
同治八年(1869) 縣界:
北岸 東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墊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 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東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民國時期
民國30年 縣界:
東連忠縣,北接墊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東南連黔江,東接湖北利川。
民國31年7月,酆、石兩縣互劃插花地:
石柱縣將湖海鄉第十二、十五保,江池鄉第一至四保,長坡鄉第一至八保,沙谷鄉第九保,劃交酆都縣;共15保,163甲,1765戶,9044人。
酆都縣將第四區橋頭、中益、龍沙、三會、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鈴9鄉,第三區武平鄉漆潦壩一保,德建鄉第六至十四保,平安鄉第三、四、五保,太平鄉第一保一至五甲,劃交石柱縣;共1區,9鄉,69保,631甲,7276戶,37285人。
同年11月,酆都縣將崇興鄉嵌入涪陵境內的馬鞍山,劃交涪陵縣三匯鄉;計1保,40戶,148人。
建國以後
1952年8月,忠、酆兩縣調整插花邊界:
酆屬洋渡、太極鄉劃交忠縣,共5826戶,22659人。
忠屬鴻鶴鄉第四至十四村劃交酆都縣,共2074戶,8940人。
同年10月,忠縣插入酆都縣十直鄉的紅廟村、貫塘村、七里村、龍頭村、和新開村的一、八、九組劃交酆都縣,共1073戶,4278人。
1963年9月,豐都縣屬豐勝公社交墊江縣,計4個生產大隊,23個生產隊,593戶,2091人。
至此,豐都縣境東西寬71、76公里,南北長79、85公里,總面積2901、16平方公里。境界為:東依石柱縣下路區,南接武隆縣後坪公社、彭水縣棣棠公社,西靠涪陵縣羅雲、龍駒公社和墊江縣箐口、裴興公社,北鄰忠縣任家、廟埡公社。
歷 史
豐都原縣城-----名山鎮,位於縣境中部、長江北岸,名山、雙桂山南麓,北緯29°53`,東經107°42`,海拔160米。其地古稱豐民洲,周時為「巴子別都」,自東漢建縣以來,歷為縣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暫遷徒。明末連年爭戰,官署民舍被毀,清初,縣官曾僑居高家鎮;順治十七年(1660),知縣商起予在故城宣化門重建縣衙。同治九年(1870)治所毀於長江洪水,十一年築新城於傅家堡,縣衙遷新城六口井;光緒三年(1877),知縣陸鎔復葺舊治,縣屬遷還。民國29年為避日機轟炸,縣府遷麻柳嘴,兩年後遷還原處。署址在今商業路,解放後為縣人民政府駐地。
民國20年,縣城始置名山鎮,治所設於名山南麓八聖宮(今肉聯廠)。民國29年,分上半城置平都鎮,治所設於雙桂山南麓巧聖宮(今社會福利院)。民國35年,名山、平都兩鎮並為五雲鎮,民國36年復置名山、平都兩鎮。1950年10月兩鎮並為城關鎮,1951年9月改為城關區,1956年復改為城關鎮,1980年7月復名山鎮鎮名,治所設於今中山路。
古豐都城僅一條河街。明洪武四年(1371)知縣桂仲拳時縣暑東南向,較簡朴,其後漸向名山、雙桂山方向擴建街房;天順四年(1460)知縣柴廣初建城恆、弘治年間,知縣李毅、明紳重修城牆,高二丈,周長六百丈,設五座城門:東南為宣化門,東迎恩門(又名守智門),南會川門(又名管驛門),西陽和門(又名大西門),北屢豐門(又名北門)。另修東水門、西水門、小東門、小西門四道小門。清順治、乾隆、嘉慶、咸豐、同治、光緒各時期都補修城牆,城內官署、民房、店鋪、學校、廟宇逐年增多。
民國初年,城內外修建房舍,但街道狹窄。民國18至20年,駐軍陳蘭亭設馬路局,拆除城牆及部份民房拓寬街道,建成寬二丈多的三合泥平整路面。紀念碑至公園主街,寬四丈、近一華里、筆直。全城街道兩旁植樹整齊,房屋多磚木結構,一般是樓下開店,樓上住家。
解放後,多層建築逐年增多,除縣鎮各機關、商店、銀行、中小學校外,還建有榨菜、釀造、罐頭等廠,一般為鋼筋水泥結構,地面磨石,有的門面嵌瓷磚。街道為水泥路面,街房呈塊壯聚落,城內面積為0、92平方公里,形若關刀,橫呈江畔。城西北有汽車站,每日有開往縣內區鄉及鄰縣墊江、石柱、涪陵等地班車;南環路、商業場、管驛門外,建有碼頭,西去涪陵52公里、重慶172公里,東至宜昌476公里、武漢1102公里,班船日夜可乘。名山鎮現有人口二萬余,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人 物
要說清楚豐都被訛傳為鬼城,最早的歷史淵源,恐怕要從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國幽都」說起。
巴蜀氐羌部落,據有的歷史學家考證,原住在甘肅南部天水一帶,由於公元前第十世紀至前九世紀,我國的氣候有一次大的變化,西周初年的氣候是比較暖和的,但不久就惡化了。《竹書紀年》上記載周孝王時,長江的支流漢水,分別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有兩次結冰,結冰之後,緊接著就是大旱。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紀有一個寒冷期,大約延續了一至二個世紀,到春秋時期,氣候才溫暖起來。因為這個寒冷期,原住在隴南,分布在今天甘肅、陝西、四川交界處的氐族大舉南遷。其中一支經漢水流域而下與巴部落結成了聯盟。今湖北襄陽有樊城,應是南遷中氐族樊姓中的一支。另一支經嘉陵江流域而下,遷到川北,川東北地區的「板盾蠻」,就包括了出於氐羌系的部落。
氐羌部落南遷,東至今天湖北、湘西;南至四川西部直至雲南東北地區。
巴人活動中心在殷商至春秋時代,主要活動於漢水流域,後因楚的侵逼才西遷入四川。進入四川後建立巴國,強盛之時,川東南、湘西皆為其南境。古巴蜀氐羌部落又稱為鬼族的兩支部落,在長期的交往中,因皆信鬼巫,產生了一個共同信仰的原始宗教神—土伯,被稱為巴蜀兩族的第一代鬼帝,這位鬼帝住在幽都。東漢高誘注《淮南子.墜形篇》稱:「古之幽都在雁門以北。」一個「幽都」,一個「雁門以北」,就難以說清了,古有幽都在幽州,雁門指的是山西雁門關一帶;然而巴蜀氐羌鬼族又不可能在北方,因此有人認為這個「雁門以北」是在今四川境內。豐都古時曾作過巴蜀別都,後來即被傳為「鬼國」的「幽都」。這個「鬼國幽都」大概就是說「鬼族的首都」吧。
鬼族信巫。肯定有巫術;鬼族有原始宗教,肯定要樹立一個神,這個神就是第一代鬼帝,土伯就這樣在古豐都大地上被傳為第一神。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不過後來張道陵在四川創立的「五斗米道」又稱「鬼道」,張天師又吸收低羌部落的巫術作為他驅鬼治病的法術;後來道教又封酆都為游治之一,其間與巴蜀第一代鬼帝被傳為住在古酆都是有內在聯系的。
豐都自助游攻略
從朝天門坐車出發。經過長壽—涪陵—豐都。差不多三個多小時就到了,重慶到涪陵這一段為全高速路,涪陵到豐都為二級公路,路費差不多是60塊錢左右吧,你還可以直接坐船到豐都,在船上還可以悠閑的賞賞一路的江景,到達豐都後,那就看你們怎麼玩了,首先肯定要去玩的就是鬼城名山了噻,那裡面的好玩的東西可多了,門票嘛,不是很貴,80塊錢,保證你玩得很滿意的。到了晚上嘛,去新縣城那邊住,那邊的賓館一晚上也不貴,那個算得上是星級的宏聲賓館一晚也就170左右,如果你覺得高了,也有便宜的,一晚50塊錢,電視、浴室,空調也都有的,保證你住得安心,吃得放心。
到了第二天嘛,你就去豐都新縣城轉一圈,現在這新修的新縣城呀,差不多跟重慶的主城區一樣吧,看看這個三峽移民庫區的人民們把他們的家鄉建設得這么的漂亮。不難感嘆三峽移民真偉大啊!轉玩後,你還不得不去一個地方哦,那就是著名的雪玉洞啦,那個地方呀,簡直就是人間的天堂,大自然巧奪天工的雕塑呀。
轉錄朱德前輩的一首名詩,與孤藤子網友共勉:
朱德同志游七星岩時,作詩贊頌:
七星降人間,仙姿實可攀.久居高要地,仍是發沖冠.
開心才見膽,破腹任人鑽.腹中天地闊,常有渡人船.
有人說:人生的高度是參照於他/她的氣度的,很有道理.
門票:60元 鬼王石刻景區:25元 南天湖景區:20元 龍河漂流:88元/人
B. 萊蕪地名的由來,山東省地名的由來
萊蕪,春秋為牟國及齊嬴邑、平州邑地。牟國屬於魯國的附庸國,故址在今城東10公里的辛庄鎮趙家泉村;嬴邑屬於齊國,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鎮城子縣村;平州邑在萊蕪西部。秦置嬴縣(治所在今城子縣村),屬濟北郡。西漢增置牟縣(治所在今趙家泉村),又於牟縣東北置萊蕪縣,因治所設在淄水流域的萊蕪谷,故名萊蕪,故址在今淄川東南21、5公里的口頭鄉城子庄。嬴、牟、萊蕪三縣同屬於泰山郡。東漢、三國魏、晉沿襲未變。北魏時嬴縣治所向東遷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時撤消設在淄川的萊蕪縣,其區域北部劃入設在淄川的貝丘縣,南部分別劃入嬴縣與牟縣。北齊天寶七年,撤消牟縣,並入博平縣。隋代開皇十六年,復置牟城縣,大業初年又並入嬴縣,從此牟縣再未出現。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消嬴縣,並入博平縣,從此嬴縣再未出現。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於北魏嬴縣故城(今南文字村)復置萊蕪縣。從此,萊蕪縣治所開始設在今萊蕪市境內。元和十五年又將萊蕪縣並入乾封縣,太和元年復置萊蕪縣,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屬兗州魯郡。宋初屬兗州魯郡,繼屬襲慶府魯郡。金代,廢除設在今萊城的主管冶煉的萊蕪監,於大定十二年將設在南文字村的萊蕪縣南遷至萊蕪監舊址,屬泰安州。元代、明代沿襲未變。清代屬泰安州。1915年屬濟南道。1925年屬泰安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
萊蕪名稱由來諸說,列下俟考:落石說。舊時傳說,今萊蕪城附近,從空中落下一塊石頭,莫測來源,按道家觀點謂此石來自於「無」,為此縣名萊蕪。
萊民播流此谷說。公元前567年(甲午,魯襄公六年,齊靈公十五年)十二月,齊侯滅萊(註:齊侯滅萊,遷萊於郳)。《水經注》引舊說雲:「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蕪,故曰萊蕪」。山名取目說。《水經注·淄水》:「泰無、萊柞並山名也,郡縣取目焉,漢高祖置。」
萊、牟音轉說。王獻唐在《人與夷》中認為:萊蕪是萊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古讀「牟」為重唇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萊蕪,故曰萊蕪
C. 河南頂城在哪裡
項城市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居黃河沖積平原南部,淮河主要支流沙潁河中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4°21′-115°40′,北緯°03′-33°30′ 。境域南北長49.5公里,東西寬35.25公里。西鄰上蔡縣、商水縣,東連沈丘縣,北與與淮陽縣隔河相望,南與平輿縣接壤,東南與安徽臨泉縣毗鄰。河南省5個重點擴權市之一。 全市共有地表水1.49億立方米,地下水2.07億立方米,過境水209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212.56億立方米,常年可利用量2.04億立方米,實際利用量1.61億立方米。地下水老於埋藏深度,一般3—5米。項城大部分地下水屬鈣鎂型水質,礦化度低於0.013克/升,PH值一般在7-8.5之間,適宜於人畜用水和農田灌溉。總土地面積16.068萬畝,其中耕地面積98.5萬畝,佔62.2%農民人均耕地1.14畝;林地、村鎮、交通、溝河坑塘、渠道等用地60.68萬畝,佔37.8%。 項城市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兼有南北之長,氣候溫暖適中,生物資源極為豐富。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豆類、高粱、薯類、芝麻、棉花、煙葉等30多種。水生物有藕、菱、蒲、葦、浮萍等10餘種。林木樹種主要有楊、柳、椿、楝、榆、槐、泡桐、蘋果、梨、桃、棗、柿、杏、李、梅等50餘種,此外還有淡竹、杞柳、紫穗、白蠟條等經濟林和小灌木。 隨著氣候的逐步變暖,南花北移在項城的實驗搞的非常好,亞熱帶常綠植物廣玉蘭、雪松、桂花、枇杷、楊梅、棕櫚、竹類、柑橘、香樟、黃楊、冬青、海桐、梅花、杜鵑、山茶、梔子、羅漢松等紛紛落戶項城,這些亞熱帶植物成為北方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項城的家畜家禽主要有牛、馬、驢、騾、豬、羊、兔、雞、鴨、鵝等,成以槐山羊和黃牛生產最為著名,是全國主要產區之一。魚類以鰱、鯉、鯽為主,此外還有野雞、野鴨、白鷺、黃鼠狼、刺蝟、野兔、蛇等益鳥益獸、微生物。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項城市轄6個辦事處、12個鎮、3個鄉:花園辦事處、水寨辦事處、東方辦事處、蓮花辦事處、光武辦事處 、千佛閣辦事處;南頓鎮、孫店鎮、李寨鎮、賈嶺鎮、高寺鎮、新橋鎮、付集鎮、官會鎮、丁集鎮、鄭郭鎮、秣陵鎮、王明口鎮、永豐鄉、范集鄉、三張店鄉。市人民政府駐花園辦事處。 花園辦事處 面積:14.99平方千米, 人口:48792人, 代碼:411681001 北起周項高速公路入口,南至蓮花大道,西起潘庄、後李窪邊界,東至沙河。2006年,轄9個村委會:鄺花園村、李窪村、後高營村(劉營)、尚關村、潘庄村、張寨村、從營村、趙營村、武庄村。辦事處駐迎賓大道旁。 水寨辦事處 面積:6.4平方千米, 人口:60379人, 代碼:411681002 北起蓮花大道,南沿迎賓大道順環城路向東至水新路,沿水新路向北至沙河。轄古樓、東關、南關、北關、西關、新莊、沙南、沙河、東郊、西郊、南郊、任營、孔營13個居委會。辦事處駐原水寨鎮政府。 東方辦事處 面積:9.2平方千米,人口:42519人,代碼:411681003 西起水新北路,東至王集、孫營行政村邊界,北至沙河,南至王溝、趙橋行政村邊界。2006年,轄8個村委會:胡營村、劉堂村、東張營村、董營村、王集村、楊樓村(周公廟)、聶寨村、孫營村。辦事處駐東方大道昊寧葯業公司對面的原基金會清欠辦公室。 蓮花辦事處 面積:15.4平方千米,人口:40764人,代碼:411681004 沿水新路向南至小張營行政村邊界,東至韓老家、王溝行政村邊界,轄王溝、韓老家、韓嶺、劉庄寨4個行政村[注]。2006年,轄8個村委會:王溝村、韓老家村、韓嶺村、劉庄寨村、韓小庄村、小張營村、大張營村、徐樓村。辦事處駐水新路原中行水新分理處。 千佛閣辦事處 面積:21.5平方千米,人口:26691人,代碼:411681005 東起水新路,西至劉祖師廟、劉菜園、獅子李營行政村邊界,北起環城東路,南至大廟行政村邊界,轄劉祖師廟、郭庄、劉菜園、霍營、尚營、袁張營、呂店、祁庄、獅子李營、大廟10個行政村2006年,轄14個村委會:劉祖廟村、郭庄村、劉菜園村、霍營村、尚營村、袁張營村、呂店村、祁庄村、獅子李營村、大廟村、朱窪村、周集村、老君廟村、千佛閣村。辦事處駐原城郊鄉政府新址。 光武辦事處 面積:19.4平方千米,人口:52458人,代碼:411681006 北起駙馬溝,南至鄧灣、劉香庄邊界,西起東風、榮樓邊界,東至迎賓大道向南劉香庄邊界,轄劉冢、蛤蟆寨、榮樓、東風、鄺庄、解庄、鄭營、鄧灣、劉香庄9個行政村(另說明:東風行政村按城區管理,由南頓鎮政府代管)。2006年,轄8個村委會:榮樓村、鄺庄村、解庄村、劉冢村、蛤蟆寨村、鄭營村、鄧灣村、劉香庄村。辦事處駐榮樓東。 註:根據「此次調整時候有關資料」。本頁所有鄉鎮的「2006年村(居)名錄」根據「河南省2006年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南頓鎮 面積:71.72平方千米 人口:7.8萬人 代碼:411681100 位於市境西北部,距市區6千米,東及東北鄰城郊鄉,南鄰范集鄉,東南鄰永豐鄉,西及西北與商水縣接壤。2006年,轄24個村委會:南頓村、河口村、楊庄村、八聯村、位庄村、任冢村、白坡村、劉店村、馬旗村、周樓村、齊坡村、王莊村、劉寨村、七溝村、王坡村、彭庄村、汪庄村、馬樓村、玄六村、田園村、姜庄村、高窪村、水劉村、東風村。鎮政府駐南頓。 據《太平環宇記》載:「南頓,古頓子國,後逼於陳南徙,故號南頓,其城令尹子玉所築。」漢置南頓縣,晉惠帝置南頓郡,宋熙寧六年省為鎮,入商水、項城。明省入項城,清設南集牌,民國時設區。建國後為第六區,1958年成立南頓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為南頓鄉,1988年撤鄉設鎮。原轄28個行政村,133個自然村。2006年,將與城區接壤的東風、榮樓、鄭營、鄧灣、劉香庄5個行政村共13.59平方千米、27297人劃入城區(說明:東風行政村按城區管理,由南頓鎮政府代管)。 孫店鎮 面積:70.8平方千米 人口:7.5萬人 代碼:411681101 位於市境西南部,西與上蔡、商水為鄰,南鄰三張店鄉、李寨鎮,北鄰范集鄉。2006年,轄34個村委會:孫店村、汝陽劉村、前董村、後董村、董墳村、袁營村、龔堂村、霍坡村、大龔村、鄭營村、王樓村、彭營村、輝李村、馮營村、劉營村、高皇廟村、師庄村、大李村、閆店村、張庄村、丁營村、火張營村、解堂村、石營村、廣陽村、陳州張村、崔寨村、陳東頭村、高營村、祁橋村、馬庄村、劉庄村、李營村、朱庄村(88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孫店。 據傳,明朝末年,孫姓由山西洪洞移民虹河灣處定居。因此處是虹河上的一個埠口,孫姓為謀生計,在此開設店鋪,後成村名孫灣店。清同治元年(1862)修孫灣寨,有集。後寨廢,稱孫灣店。民國時期簡稱今名。民國時期屬孫店鄉,1948年為孫店區,1958年成立孫店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孫店鄉,1988年撤鄉設鎮。 李寨鎮 面積:67.5平方千米 人口:7.07萬人 代碼:411681102 位於市境西南邊緣。東鄰三張店鄉,東南鄰賈嶺鎮,西、南鄰平輿縣,西北鄰上蔡縣,北鄰孫店鎮。2006年,轄27個村委會:李寨村、大位寨村、謝寨村、大黃村、東薛村、喬庄村、尤許村、大范村、楊堂村、大衛村、馬寨村、趙堂村、張庄村、郭王莊村、後韓村、曹窯村、大王村、勤儉村、閆庄村、小范村、庄王村、宗廟村、董橋村、熊庄村、衛店村、項營村、太阜店村(73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李寨。 李寨原名韓李寨。據建寨碑文記載:清道光(1821--1850)年間,後韓庄韓萬益和小李庄李紅,協議建寨。李姓獻出自己村莊作為寨址,韓姓負擔建寨一切費用。寨建成後,名韓李寨。1948年6月,屬月潭區。1951年6月增設十區(韓李寨),1961年7月,並入孫店區,1965年7月,復名韓李寨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為李寨鄉,1996年11月撤鄉設鎮。 賈嶺鎮 面積:87.6平方千米 人口:7.6萬人 代碼:411681103 位於市境南端,東鄰安徽省臨泉縣,西鄰李寨鎮,南鄰平輿縣,北臨三張店鄉、秣陵鎮、新橋鎮。2006年,轄34個村委會:賈嶺村、馬店村、凡樓村、韓庄村、閆老莊村、龐庄村、閆老寨村、老雷子村、大曹村、蘇閣村、路閆庄村、大劉村、閆梅村、文樓村、黃集村、歐寨村、宋庄村、南劉村、王樓村、王竹園村、李店村、蔣廟村、大王村、張新村、小位庄村、梅庄村、東劉村、白楊樹村、塗庄村、羅庄村、麻大庄村、麻王莊村、麻老莊村、吳老莊村(112個自然村)。鎮政府駐賈嶺。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此處有一道山嶺,呈西北、東南走向,名十字嶺,又名金雞嶺。後有戶賈姓在此落戶,更名賈家嶺,簡稱賈嶺。1958年建賈嶺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賈嶺鄉,1988年撤鄉設鎮。 高寺鎮 面積:64.7平方千米 人口:6.6萬人 代碼:411681104 位於市境中部,東鄰官會鎮、新橋鎮、西鄰范集鄉,南鄰秣陵鎮,北鄰丁集鎮、永豐鄉。2006年,轄26個村委會:,橋北頭村、張廟村、吳庄村、高寺村、席營村、袁樓村、油坊村、程庄村、團店村、張營村、張老家村、新莊村、高閆村、袁庄村、瓦房村、曹坡村、黃冢村、孫堂村、白衣閣村、樊庄村、張小集村、蔣庄村、張鳳庄村、陳樓村、樓堤村、袁閣村(106個自然村)。鎮政府駐高寺。 古代,此處有一高丘,名高陽丘。後在丘上建寺,名高丘寺。清同治元年修寨,名高丘寺寨,簡稱今名。1965年由新橋、老城、丁集三個公社劃出部分大隊成立高寺公社,1983年改為高寺鄉,2001年撤鄉設鎮。 新橋鎮 面積:74.5平方千米 人口:6.5萬人 代碼:411681105 位於市境南部,東鄰付集鎮、西鄰老城鄉,南鄰安徽省臨泉縣,東南臨沈丘縣,西南鄰賈嶺鎮。2006年,轄29個村委會:北村、南村、孫營村、南趙庄村、潘營村、北李營村、鄧庄村、林庄村、常樓村、存民庄村、張小庄村、楊木庄村、賈庄村、曹樓村、師大樓村、石灣村、姜胡同村、南李營村、張橛庄村、王呂庄村、文庄村、梨西村、李樓村、劉營村、苑庄村、艾庄村、三官廟村、土樓村、蔣樓村(112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新橋。 據傳:此處泥河上原建有木橋,名稱無考。明弘治(1488-1505)年間將原橋向西移七百米,另建新橋,故名。1958年成立新橋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新橋鄉。1988年撤鄉設鎮。 付集鎮 面積:47平方千米 人口:5.2萬人 代碼:411681106 位於市境東南部,東及東南鄰沈丘縣,西及西南鄰新橋鎮,北鄰官會鎮。2006年,轄21個村委會:郭溝村、付集村、高劉村、汪營村、直河村、付庄村、曹營村、韓營村、於寺村、馮寨村、張埝村、李大庄村、官莊村、雙廟村、於樓村、黃廟村、崔小庄村、單庄村、馬庄村、於寨村、蘇李村(104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劉庄。 據傳宋朝曹娘娘乘船在運糧河上遊玩。船行此地,看到南岸一片茂密的叢林,景色宜人,便棄船登岸遊玩,見幾戶人家生活都很富裕,便說這是富集(富戶集中的意思);到了明初,傅姓家族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移民來此定居,先居傅墩,後從傅墩遷此,傅族財大勢大,將富集更名為傅集。1965年由新橋官會兩公社劃出部分大隊建立傅集公社,因公社駐地傅集故名;1970年公社機關由傅集遷到劉庄,仍稱傅集公社。1983年改稱傅集鄉,1997年撤鄉設鎮。 官會鎮 面積:72.48平方千米 人口:7.25萬人 代碼:411681107 位於市境東部,東至直河與沈丘縣交界;南至汾河與傅集鎮、新橋鎮為鄰;西與高寺鎮、丁集鎮接鑲;北與王明口鎮毗連。2006年,轄27個村委會:官會村、高趙庄村、劉樓村、高庄村、路營村、蔡庄村、時橋村、孫寨村、靳庄村、韓營村、時庄村、李橋村、腰庄村、徐庄村、鄭樓村、毛樓村、公劉村、沙廟村、於廟村、紀庄村、范橋村、馬老莊村、汾庄村、李四坑村、幫糧集村、薛樓村、李趙庄村(138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官會。 據傳清乾隆年間(1736-1795),項城、沈丘、銅城三縣知縣,為解決水利糾紛於此會晤,故名官會。1958年建官會人民公社地,1983年為官會鄉。1998年撤鄉設鎮。 丁集鎮 面積:63.71平方千米 人口:5.9萬人 代碼:411681108 位於市境北中部,東與王明口鎮壤;南至曹河與高寺鎮相連;西與永豐鄉交界;北至人民溝與秣陵鎮毗鄰。2006年,轄30個村委會:東街村、西街村、南街村、北街村、沈庄村、下樓村、橋口村、關庄村、田寨村、任樓村、徐營村、王李橋村、閆庄村、河北村、李庄村、索庄村、龍王廟村、邵庄村、李樓村、土屯村、大田營村、田廟村、王官橋村、石樓村、劉堂村、陳營村、鴿子樓村、王樓村、戴橋村、霍庄村(116個自然村)。鎮政府駐丁集。 據傳古時候,這里有個村叫丁村,村頭有集,名丁村集。後來選在集東谷河上建橋,丁村集隨之遷移,後來,做生意和逃避匪患的人遷居丁集者越來越多,丁集便逐漸發展起來。1958年建立丁集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丁集鄉,1988年撤鄉設鎮。 鄭郭鎮 面積:65.5平方千米 人口:6.7萬人 代碼:411681109 位於市境東北部,於沈丘、項城兩城之間,北隔沙河與淮陽縣相望,西鄰城郊鄉,南鄰王明口鎮。2006年,轄25個村委會:北街村、南街村、前時村、李窪村、後時村、師寨村、張堂村、侯庄村、王井村、金東村、金西村、劉營村、任庄村、張營村、孟營村、高營村、束庄村、賈庄村、王埝村、於堰村、朱營村、趙橋村、胡樓村、牛營村、趙集村。鎮政府駐鄭郭。 鄭郭名稱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一種說法是《項城縣志》「雜事志·異聞」篇:據傳,該村鄭、郭兩姓結親,鄭夫早亡,郭姓媳婦侍奉牙齒俱落之婆母,以乳汁養之數年,感動上天。清順治三年,此處颳起特大旋風,飛沙走石,大木皆拔,村中房舍千餘間盡被損毀,唯獨郭寡婦四間草房安然無恙。事後,「郭家賢孝女、鄭家好媳婦」,廣為流傳。鄭郭集因此得名。1958年建鄭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鄭郭鄉,2001年3月撤鄉設鎮。原轄39個行政村,75個自然村。2006年,將與城區接壤的王集、楊樓、孫營、聶寨4個行政村共5.3平方千米、16119人劃入市區。 秣陵鎮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人 代碼:411681110 2006年,轄4個居委會、29個村委會:北街居委會、南街居委會、東街居委會、西街居委會、西郊村、南郊村、北郊村、東郊村、大凡村、白溝村、吳庄村、前老家村、金營村、土屯村、三里店村、王營村、范冢村、閆樓村、新莊村、王路口村、陶灣村、西陳樓村、八里庄村、周池村、東陳村、南張村、夏營村、李庄村、姚庄村、吳場村、骨頭冢村、李閣村、朱營村。鎮政府駐北關居委會。 「秣陵鎮」地名的由來是因為南北朝時期,在項城縣立過「秣陵縣」。明宣德三年(1428),項城縣治從槐坊店(今沈丘縣槐店)遷此,長達525年之久。民國時期為城關區,1942年稱過一段秣陵鎮。1950年,為項城縣人民政府駐地,亦稱城關區。1953年冬,縣政府遷水寨後,這里俗稱老城。1982年改為縣轄鎮,定名秣陵鎮。2005年,撤銷秣陵鎮、老城鄉,設立新的秣陵鎮。 王明口鎮 面積:75平方千米 人口:6.5萬人 代碼:411681111 位於市境東部,緊靠洛界公路和漯阜鐵路。2006年,轄26個村委會:王明口村、邢集村、陳州營村、孔庄村、張吳樓村、袁寨村、侯庄村、趙公橋村、田莊村、閆寨村、賈樓村、李庄村、大於庄村、胡寨村、黃許營村、苗庄村、小孫寨村、田老家村、閆灣村、王家寨村、方庄村、柳杭村、牛灘村、三官廟村、咬子頭村、王老莊村(142個自然村)。 1965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改社為鄉,2001年7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設鎮。 永豐鄉 面積:56.6平方千米 人口:62670人 代碼:411681200 位於市境北中部,東鄰丁集鎮,西鄰范集鄉,南鄰高寺鎮,北鄰南頓鎮。2006年,轄29個村委會:永豐村、馮灘村、沈庄村、克庄村、王莊村、王營村、閆庄村、朱灘村、平樓村、後欒村、馬庄村、大黃村、大李庄村、鮑庄村、前欒村、栗營村、凡沖村、火星閣村、馬樓村、毛集村、唐樓村、汕河村、大劉村、大靳村、郭大庄村、谷樓村、王樓村、羅集村、鞠營村(99個自然村)。鄉政府駐永豐。 永豐原名百家冢鋪。清宣統三年(1911)修案,更名「永豐」,取永年豐收之意。1965年由范集、南頓、丁集三個鄉劃出部分大隊,成立永豐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永豐鄉。 范集鄉 面積:58.12平方千米 人口:6.4萬人 代碼:411681201 位於市境西部,北鄰南頓鎮,東鄰永豐鄉、高寺鎮,西鄰商水縣。南與孫店鎮、秣陵鎮隔河相望。2006年,轄28個村委會:范集村、楊庄村、黨庄村、程營村、大陳村、雙樓村、位營村、曹屯村、李樓村、曹庄村、申營村、史庄村、蔣寨村、宋營村、朱庄村、張樓村、路口村、文庄村、侯營村、尚店村、楊營村、司庄村、前鄧樓村、大吳村、付樓村、余營村、大王村、郭王村(85個自然村)。鄉政府駐范集。 據傳:西漢元年(公元前206年),「鴻門宴」後,項羽軍師范增隱居此地。建有府舍、花園、亭台樓閣,頗為壯觀。後起集,名范亭集。清咸豐11年(1861)趙作賓倡捐修寨,名范亭集寨(又名集成寨)。1947年,拆寨,簡稱范集。1946年屬項城縣婁堤鄉第六保,1947年屬項城縣第七區,1951年改為范集區、范集小區,1958年成立範集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范集鄉。 三張店鄉 面積:61.55平方千米 人口:5.127萬人 代碼:411681202 位於市境南部,東鄰秣陵鎮,西鄰李寨鎮,東南鄰賈嶺鎮,西北鄰孫店鎮。2006年,轄25個村委會:三店村、大丁村、新寨村、張寨村、李庄村、坡龔村、田集村、紀韓村、綽劉村、夏寨村、陳張村、楊樓村、盛營村、黃庄村、夏庄村、任庄村、大趙村、楊崗村、賈代村、大麴村、石廟村、馬庄村、張庄村、雙黃村、裴庄村(80個自然村)。鄉政府駐三張店。 據傳,明朝,由太康縣西南張庄遷來張姓在此開鹽店;由孫店南虹河沿章庄遷來章姓;由縣城(今秣陵鎮)西北遷來臧姓,共居一村,因名。1965年,由李寨、賈嶺、孫店、城關四個區劃部分大隊,成立了三張店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三張店鄉。
[編輯本段]建制沿革
項城在周初年為項子國。是西周時封疆劃界分封的子爵,是封國而治的地方行政單位或行政區劃之一,隸屬於周王(或周天子)。到東周春秋時,仍為項子國。魯僖公十七年夏,魯國滅掉項子國,從此項子國國名即被取消,僅存項地名。 東周戰國時期,楚滅魯,項地即改屬於楚國。楚襄王時,將楚都由郢徙於陳,以項為別都(即陪都)。 秦始皇並兼六國,統一中國後,廢除封建制,實行郡縣制,改陳地為潁川郡,以陳為縣。項地歸屬於潁川郡,只有項地名而無項郡或項縣名。 秦末楚漢相爭之後,楚敗漢勝,漢高祖在項地設置項縣,屬汝南郡。到東漢時,沿襲西漢的地方行政區劃而無變更,仍為項縣,屬汝南郡。 三國時期,仍為項縣,在曹魏統轄境域之內。項縣隸屬陳國。 晉代行郡國制。項縣名稱未變,西晉時先屬陳國,後改屬梁國。 南北朝時,戰爭頻繁,東討西伐,南征北戰,潁、淮流域歸屬時變,項縣隸屬州郡亦時變,縣名稱亦有變化。 南朝劉宋時曾改項縣為項城縣,增一「城」字,屬於豫州陳郡。北朝北魏、北齊、北周均稱項縣,北魏時項縣隸屬陳郡,北齊時項縣改屬信州。南朝齊、梁也都仍稱項縣,梁時項縣屬因殷州。北朝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在項縣僑立的秣陵縣隸屬北丹陽郡,項縣仍隸屬陳郡。 隋朝統一中國後,確定為項城縣。五代時,項城縣隸屬陳州。金代時,項城縣隸屬河南府陳州。元代時,項城縣隸屬陳州。明代時,項城縣隸屬開封府陳州。 清代,項城縣隸屬河南省陳州府,疆域無大變化,但與西鄰各縣有插花地。 中華民國時,項城縣隸屬河南省淮陽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抗日戰爭時淮陽淪陷,一九四五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至項城縣縣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解放戰爭後期曾先後建立沈項臨縣和沈項淮縣,隸屬豫東行署。解放戰爭後,結合土地改革和建立地方民主政權,與四鄰各縣進行邊境調整,從根本上解決了與鄰縣間的插花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3年底,項城縣城由秣陵鎮遷至水寨鎮。1949年至1953年項城縣隸屬河南省淮陽專員公署。1953年至1958年項城縣隸屬河南省商丘專員公署。1959年至1961年項城縣隸屬河南省開封專員公署。1962年至1965年項城縣隸屬河南商丘專員公署。1965年至2000年項城縣(市)隸屬河南省周口地區行政公署。2000年6月,周口撤地設市,項城隸屬於周口市。1993年12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項城市。
[編輯本段]交通優勢
交通優勢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業興。項城市緊緊抓住道路建設這個關鍵,不斷加大道路建設投資,今日之項城,已成為雄踞中原,水陸暢達,維系八方,交通便利的新興城市。漯阜電氣化鐵路穿境而過,東連京九、西接京廣鐵路兩大動脈;阿深高速公路、106國道平行縱貫南北全境,漯界高速公路,漯界高等級公路,331省道(劉鐵冢-孫庄-楊集)、217省道(傅集-老城-劉鐵冢-孫店-范集-商水)橫跨東西,沙潁河航運通江達海,豐水期和枯水期分別可通行1500--300噸級拖船,是河南距離長三角最近的水運城市,沙潁河航道具有很高的水運價值。 市鄉(鎮)公路、鄉村公路、硬化道路縱橫交織。特別是近十年來,全市累計投入公路建設資金24514萬元,大修改建干線公路80公里,新建、大修縣鄉公路320公里。全市公路(油路)通車總里程達476
D. 洪安古鎮的綜合簡介
洪安古鎮,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東南部,秀山縣境東南,距縣城47公里,是重慶、貴州、湖南三省市交界之地,有「渝東南門戶」之稱,是一腳踏三省的插花地,也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原型。
清代名人章愷曾詩曰「蜀道有近時,春風幾處分;吹來黔地雨,捲入楚天雲」,描繪了「一腳踏三省」的地利之優。
洪安古鎮內古建築群立,其工藝、造型獨特,土家苗寨風情別具一格。自然景點「象鼻吸水」、「九龍坡」以及「三不管」小島都享有盛名。洪安全鎮依山傍水,綠樹成蔭,河水碧波盪漾,風景如畫。洪安老街最有味道的是索拉渡河船,由一根鋼絲連接兩岸碼頭,也系住了渡船來往的動力依靠。滿客之後,老梢公悠閑的坐在船屋內的木製四方條台上,用一根挖有細槽的兩尺圓木作絞桿,卡在渡河鋼絲上一點一點把船拖到對岸。 1.交通便利:國道319線和渝湘高速公路穿鎮而過,石浦河與清水江(沈從文筆下的白河)交匯於此。
2.商貿繁榮:三省各族群眾往來密切,貿易頻繁。
3.風景如畫:鎮內民族風情濃郁的古建築林立,自然風光秀麗迷人。這里有橫跨渝湘兩地的洪茶大橋、「象鼻吸水」的自然奇觀、翠翠悄然獨坐、翹首遠望的「三不管」島、二野入渝司令部舊址等風景名勝。2002年被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歷史文化名鎮」。
「由四川(今屬重慶)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邊城》一開始就描寫了重慶秀山邊城--洪安古鎮的景色。
國道319線貫穿全境,清水江繞鎮東流。 在重慶和湖南的界河清水江上,渝湘大橋橫跨其間。橋的中央便是重慶和湖南的分界線,由此出入省界,易若舉手抬足。
巍然聳立在洪安這邊橋頭上的牌坊,就是渝東南第一門。大門建於重慶直轄之後,氣勢磅礴,堅不可摧,梁方柱圓,高大宏偉,具有濃郁的現代氣息,為渝東南門戶的標志性建築。上方的橫樑上,前書「渝東南第一門」字樣,代表著直轄後新重慶的光輝形象。後書「歡迎您再來重慶」,以此向從這里過往的客商表達重慶人民好客的熱情。
樹於大門右側的石碑,由當時所屬的四川所立,重慶恢復中央直轄市後,屬重慶管轄。石碑前書「東南門戶」幾個大字,並配「車行萬里今登天府,足下咫尺先入秀山」的對聯。後書「渝湘黔邊城」字樣,附有「苗漢土家共襄大業,洪茶更始齊建小康」的自勉。碑座的四周則刻有時任領導的題詞和記事性文字。
沿大橋左側的洪茶碼頭下去,穿過橋洞,即可走進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的「雞鳴三省亭」。所謂「一腳踏三省」,指的是亭子建立的地方,就是三省交界的交點,其中既有重慶的土地,也有湖南和貴州的土地。站在亭子里,不僅可以一腳踏及三個不同省份的土地,就連從三個不同省份里傳來的雞叫聲都能聽到,這就是「雞鳴三省亭」的由來。更為奇怪的是,就連手機在這里都能收到來自三個不同省份里的信號。 「三不管島」最初得名於當地的一座無名小島。解放前,這座島嶼既不屬於湖南,也不屬於貴州和當時的四川(今屬重慶),每當群眾矛盾沖突激烈時,他們便相約到島上械鬥或決斗,三方官府則概不過問。久而久之,該島成了遠近聞名的「三不管」島。被當地民眾和客商稱之為「景陽崗」。
E. 請問河北邢台威縣歷史。
威縣歷史悠久,相傳大禹之父鯀曾在此築堤防洪、拯救眾生,現存有「鯀堤」遺址,威縣曾為元朝威州州治所在地,「威」字源於宋代天威軍曾駐扎威州所轄區域,寓意「威武」。夏禹之前,境內已有人群漁獵稼穡,繁衍生息,其建置歷代多變。
西漢後期,漢平帝封宗親劉如意為廣宗王,置廣宗國,威縣地屬之,東漢初置經縣,屬安平國;隋初,在經縣廢址置經城縣,後分置府城縣,屬貝州;唐朝初年,於宗城縣置宗州,宗城縣、經城縣、府城縣屬宗州。
宋初,宗城、經城二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1073年降經城縣為鎮,並入宗城縣,威縣境為大名府宗城地;元太宗六年,宗城縣並入洺水縣,仍屬洺州。1247年,洺水縣遙隸邢洺路威州。
元中統三年(1262年)升邢州為順德府,威州屬之,後改屬廣平路;民國初年,沿襲清制,威縣仍屬廣平府。
1945年6月,威縣解放,臨清、冠縣、邱縣、南宮、曲周、雞澤等縣在境內的「插花地」亦劃歸威縣,屬冀南行署四專區;1949年8月,冀南第四專區與太行第一專區合並為邢台專區,威縣屬之;1993年7月至今,威縣屬河北省邢台市。
(5)插花地的由來擴展閱讀:
交通優勢
威縣地處晉冀魯豫四省交匯地帶,位於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黃金十字路口」,北京、天津、石家莊、太原、鄭州、濟南等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均在威縣4小時交通半徑之內。
威縣交通四通八達,大廣高速(廣州-大慶)、106國道(北京-廣州)縱穿南北,青銀高速(青島-銀川)、東呂高速(山東東營-山西呂梁)、340國道(山東東營-陝西子長)橫貫東西,京廣高鐵、京廣鐵路、京九鐵路、邯黃鐵路、京港澳高速四周環抱,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F. 請問上海各個區縣的由來
黃浦的地名得名於「黃浦江」:黃浦江,南宋名「黃浦」,清代始稱「黃浦江」,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澱山湖,流經十一區,至北部吳淞口注入長江,為上海最大的河流,被譽為上海的「母親河」。1945年建區時,以境東河名命名為「黃浦區」。
盧灣的地名得名於「盧家灣」:舊時肇家浜自西向東,折向北流,轉彎處浜畔有羅姓居住,故名「羅家灣」(約今魯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國中路一帶),後諧稱「盧家灣」。1945年建區時,以境內地名「盧家灣」命名。1950年改稱「盧灣區」。
「靜安」靜安相傳靜安寺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從松江(今蘇州河)北岸遷來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華山路、愚園路間),香火甚旺,為江南名剎。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寺名命名為「靜安區」。
長寧的地名得名於「長寧路」: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涇間越界築路,以英國駐滬總領事之名命名為「白利南路」。1943年以四川省縣名改稱「長寧路」。1945年置區時,取境內路名命名為「長寧區」。
徐家匯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曾於此建立農庄別業,從事農業實驗和著書立說,逝世後歸葬於此。其部分後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厙」,後漸成集鎮。因地當肇嘉浜和李樅涇兩水會合處,故稱「徐家匯」,區名由此而得
普陀的地名得名於「普陀路」:20世紀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陝西北路間築路,以浙江省佛教勝地「普陀山」之名命名為「普陀路」(1949年後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路名命名為「普陀區」
虹口的地名得名於「虹口港」:虹口港原名「洪口港」,在今虹口區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涇浦,東納沙涇港,南入黃浦江。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港名命名為「虹口區」。
閘北一詞,源於蘇州河(吳淞江)上的兩座水閘。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年)今福建路橋附近的吳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閘,就是後來所稱的老閘。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老閘西面三里外的金家灣(今新閘路橋附近)又建一水閘,稱為新閘。嘉慶年間,因吳淞江上船來船往,貿易興旺,在老閘和新閘周圍形成了兩個市集,新閘市集為吳淞江下游航運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鐵鋪和商肆,市面較盛,而市集附近的吳淞江北岸區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開埠以後,新閘、老閘北面也開始發展,閘北之名開始出現。1927年置區時,稱「閘北區」。
楊浦「楊樹浦港」原名「楊樹浦」,在今楊浦區西南部,北接走馬塘,南入黃浦江。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港名命名為「楊樹浦區」。1949年改稱「楊浦區」。 楊浦」的地名得名於「楊樹浦港」
浦東新區地處上海市東大門、黃浦江以東,「浦東」之名即由此而來。浦東新區最早的歷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時設有崑山縣,隸屬於信義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墾的海疆,唐天寶十年(751)屬華亭縣;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歸屬於上海縣;清雍正三年(1725)後分隸南匯和上海兩縣;嘉慶十五年(1810)開始由上海、南匯兩縣劃出,設川沙撫民廳。1992年10月11日,國務院(國函[1992]145號)批復: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撤銷川沙縣,浦東新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原川沙縣,上海縣的三林鄉,黃浦區、南市區、楊浦區的浦東部分。1993年1月浦東新區成立。1993年3月,楊浦區歇浦路街道、南市區浦東地區的周家渡、塘橋、南碼頭、上鋼新村4個街道及楊思鎮、原上海縣的三林鄉及黃浦區的浦東部分正式劃歸浦東新區。
寶山,因山得名,明永樂十年(1412年),境內海濱,曾用人工堆築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標志,為出入長江口的船隻導航,永樂皇帝定山名為寶山。
閔行的地名得名於「閔行鎮」:閔行鎮原名敏行市,在今閔行區南部,明弘治時形成集市(一說嘉靖時有山東人閔其來滬游學,卒後葬此,故名)。1930年置鎮,1960年置區時,取境內鎮名命名為「閔行區」。「閔行」地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約500年。該志卷二《山川志·鎮市》中稱:「敏行市在十六保」。
南市位於市區東南部,東、南瀕黃浦江。轄境主要為原上海縣老城區,鴉片戰爭以後,縣城的城河浜(相當今人民路)以北先後被占為租界。原上海縣城區和小東門、十六鋪一帶的老市,因與北面租界商業區「北市「相對,所以稱為南市。
嘉定位於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縣,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以年號得名,1992年撤縣設區。境域東鄰寶山區,東南接普陀區,南濱吳淞江與閔行區、青浦縣相望,西、北兩面與江蘇省接壤。
奉賢位於上海市南部,南瀕杭州灣。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華亭縣東南部置,雍正四年正式建縣。因河流奉賢涇得名,一說相傳孔子高徒吳國人言偃(子游)曾來此,故取奉先賢之意為名。縣駐地初設在南橋,雍正九年遷青村堡(今奉城),民國元年(1912年)復遷南橋。民國廢松江府直屬江蘇省,日偽時期隸上海特別市,曾改為區。1949年5月後,隸蘇南行署松江專區,1952年屬江蘇省松江專區,1958年撤銷松江專區屬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民國22年將金匯橋和蕭塘以北東西長約10餘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的南匯縣插花地帶劃入,民國31年原屬松江縣的柘林鎮劃入。1950年阮巷鄉劃歸松江縣,松江縣 缺地區劃入。
松江位於上海市西南部。唐天寶十載(751年)設華亭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此設華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屬縣陸續析置上海、青浦、婁縣、金山、奉賢、南匯6縣及川沙撫民廳。民國元年(1912年)廢松江府存縣,同年婁縣並入華亭縣,民國3年因與甘肅省華亭縣同名,改名松江縣。民國期間,曾在此設江蘇省行政督察公署。1949年5月置松江專區,屬蘇南行署,1950年劃入奉賢縣阮巷鄉,劃出 缺歸奉賢縣。1954年劃入青浦縣杜寅、佘山、辰山、陳坊4鄉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聯等鄉的6個村,劃出天心鄉及新石鄉的3個村歸青浦縣。1958年撤銷松江專區,縣屬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1966年劃入金山縣泖港公社,劃出楓涇、亭林2鎮及楓圍、亭新、朱行、漕涇、山陽5個公社和張澤公社部分歸金山縣。
青浦位於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華亭縣的修竹、華亭2鄉和上海縣的新江、北亭、海隅3鄉建青浦縣,駐地青龍鎮(今舊青浦),因附近青龍江、浦家江得名,屬松江府。嘉靖三十二年撤銷青浦縣,萬曆元年(1573年)復置,移駐地唐行鎮(今青浦)。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縣東北境的新江、北亭2鄉置福泉縣,乾隆八年(1743年)撤銷福泉縣,轄地復入青浦縣。宣統二年(1910年)原屬元和(今蘇州市)、吳江2縣的插花地章練塘,歸並青浦縣。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江蘇省。1949年隸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同年黃渡鄉劃歸嘉定縣,崑山縣井亭鎮、嘉定縣西勝鄉劃入縣境。1954年,杜寅、辰山、佘山、陳坊等鄉劃歸松江縣,劃入松江縣天心鄉。1956年,崑山縣葉盪鄉劃入青浦縣,淀西、石米、港北、沙田4鄉劃歸崑山縣,次年仍回縣境。1958年改隸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
南匯大約2千多年前,由「揚子江水出海後受海潮頂托,折旋而南,與錢塘江水在此交匯」而成陸,故稱「南匯嘴」,曾稱「海曲」、「南沙」。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為御倭寇,在南匯嘴(今惠南鎮)築城設守御所。南匯成陸於唐代前後,1726年建縣,建縣時因縣治設在原守御所南匯嘴,故縣名「南匯」。
崇明位於上海市北部長江口崇明島上。五代楊吳於顧俊沙設崇明鎮、崇明之稱始此。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置天賜鹽場於姚劉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隸屬揚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崇明縣,隸屬蘇州府,後隸屬蘇州府太倉州,民國期間隸屬江蘇省,1958年11月改屬上海市。現縣境東有佘山島,南鄰江蘇省和寶山區、浦東新區,西、北與江蘇省海門、啟東接界。
「崇明島」的來歷,源於一個傳說。東晉末年,孫恩農民起義失敗後,起義軍的幾排竹筏飄浮到了靠近東海的長江口,在江邊的泥沙中擱淺。這些竹筏攔住了滾滾長江帶來的泥沙,逐漸形成了一個沙嘴。這片沙嘴尚沒完全露出江面,隨著江水海潮的漲落,時隱時現,給人一種神秘之感。人們說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顯顯」,於是便給它起了名字叫「祟明」。
後來這片沙嘴泥沙越積越多,變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個小島,再也不受潮漲潮落的影響了。人們見其氣勢壯觀,已不再將其視為怪異,並產生了一種崇敬之情。於是人們便把「祟明」改稱為「崇明」了。
G. 誰知道上海市名字的由來
黃浦的地名得名於「黃浦江」:黃浦江,南宋名「黃浦」,清代始稱「黃浦江」,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澱山湖,流經十一區,至北部吳淞口注入長江,為上海最大的河流,被譽為上海的「母親河」。1945年建區時,以境東河名命名為「黃浦區」。 盧灣的地名得名於「盧家灣」:舊時肇家浜自西向東,折向北流,轉彎處浜畔有羅姓居住,故名「羅家灣」(約今魯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國中路一帶),後諧稱「盧家灣」。1945年建區時,以境內地名「盧家灣」命名。1950年改稱「盧灣區」。 「靜安」靜安相傳靜安寺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從松江(今蘇州河)北岸遷來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華山路、愚園路間),香火甚旺,為江南名剎。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寺名命名為「靜安區」。 長寧的地名得名於「長寧路」: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涇間越界築路,以英國駐滬總領事之名命名為「白利南路」。1943年以四川省縣名改稱「長寧路」。1945年置區時,取境內路名命名為「長寧區」。徐家匯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曾於此建立農庄別業,從事農業實驗和著書立說,逝世後歸葬於此。其部分後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厙」,後漸成集鎮。因地當肇嘉浜和李樅涇兩水會合處,故稱「徐家匯」,區名由此而得普陀的地名得名於「普陀路」:20世紀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陝西北路間築路,以浙江省佛教勝地「普陀山」之名命名為「普陀路」(1949年後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路名命名為「普陀區」 虹口的地名得名於「虹口港」:虹口港原名「洪口港」,在今虹口區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涇浦,東納沙涇港,南入黃浦江。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港名命名為「虹口區」。 閘北一詞,源於蘇州河(吳淞江)上的兩座水閘。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年)今福建路橋附近的吳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閘,就是後來所稱的老閘。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老閘西面三里外的金家灣(今新閘路橋附近)又建一水閘,稱為新閘。嘉慶年間,因吳淞江上船來船往,貿易興旺,在老閘和新閘周圍形成了兩個市集,新閘市集為吳淞江下游航運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鐵鋪和商肆,市面較盛,而市集附近的吳淞江北岸區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開埠以後,新閘、老閘北面也開始發展,閘北之名開始出現。1927年置區時,稱「閘北區」。 楊浦「楊樹浦港」原名「楊樹浦」,在今楊浦區西南部,北接走馬塘,南入黃浦江。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港名命名為「楊樹浦區」。1949年改稱「楊浦區」。楊浦」的地名得名於「楊樹浦港」 浦東新區地處上海市東大門、黃浦江以東,「浦東」之名即由此而來。浦東新區最早的歷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時設有崑山縣,隸屬於信義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墾的海疆,唐天寶十年(751)屬華亭縣;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歸屬於上海縣;清雍正三年(1725)後分隸南匯和上海兩縣;嘉慶十五年(1810)開始由上海、南匯兩縣劃出,設川沙撫民廳。1992年10月11日,國務院(國函[1992]145號)批復: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撤銷川沙縣,浦東新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原川沙縣,上海縣的三林鄉,黃浦區、南市區、楊浦區的浦東部分。1993年1月浦東新區成立。1993年3月,楊浦區歇浦路街道、南市區浦東地區的周家渡、塘橋、南碼頭、上鋼新村4個街道及楊思鎮、原上海縣的三林鄉及黃浦區的浦東部分正式劃歸浦東新區。 寶山,因山得名,明永樂十年(1412年),境內海濱,曾用人工堆築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標志,為出入長江口的船隻導航,永樂皇帝定山名為寶山。 閔行的地名得名於「閔行鎮」:閔行鎮原名敏行市,在今閔行區南部,明弘治時形成集市(一說嘉靖時有山東人閔其來滬游學,卒後葬此,故名)。1930年置鎮,1960年置區時,取境內鎮名命名為「閔行區」。「閔行」地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約500年。該志卷二《山川志·鎮市》中稱:「敏行市在十六保」。 南市位於市區東南部,東、南瀕黃浦江。轄境主要為原上海縣老城區,鴉片戰爭以後,縣城的城河浜(相當今人民路)以北先後被占為租界。原上海縣城區和小東門、十六鋪一帶的老市,因與北面租界商業區「北市「相對,所以稱為南市。 嘉定位於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縣,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以年號得名,1992年撤縣設區。境域東鄰寶山區,東南接普陀區,南濱吳淞江與閔行區、青浦縣相望,西、北兩面與江蘇省接壤。 奉賢位於上海市南部,南瀕杭州灣。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華亭縣東南部置,雍正四年正式建縣。因河流奉賢涇得名,一說相傳孔子高徒吳國人言偃(子游)曾來此,故取奉先賢之意為名。縣駐地初設在南橋,雍正九年遷青村堡(今奉城),民國元年(1912年)復遷南橋。民國廢松江府直屬江蘇省,日偽時期隸上海特別市,曾改為區。1949年5月後,隸蘇南行署松江專區,1952年屬江蘇省松江專區,1958年撤銷松江專區屬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民國22年將金匯橋和蕭塘以北東西長約10餘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的南匯縣插花地帶劃入,民國31年原屬松江縣的柘林鎮劃入。1950年阮巷鄉劃歸松江縣,松江縣缺地區劃入。 松江位於上海市西南部。唐天寶十載(751年)設華亭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此設華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屬縣陸續析置上海、青浦、婁縣、金山、奉賢、南匯6縣及川沙撫民廳。民國元年(1912年)廢松江府存縣,同年婁縣並入華亭縣,民國3年因與甘肅省華亭縣同名,改名松江縣。民國期間,曾在此設江蘇省行政督察公署。1949年5月置松江專區,屬蘇南行署,1950年劃入奉賢縣阮巷鄉,劃出缺歸奉賢縣。1954年劃入青浦縣杜寅、佘山、辰山、陳坊4鄉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聯等鄉的6個村,劃出天心鄉及新石鄉的3個村歸青浦縣。1958年撤銷松江專區,縣屬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1966年劃入金山縣泖港公社,劃出楓涇、亭林2鎮及楓圍、亭新、朱行、漕涇、山陽5個公社和張澤公社部分歸金山縣。 青浦位於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華亭縣的修竹、華亭2鄉和上海縣的新江、北亭、海隅3鄉建青浦縣,駐地青龍鎮(今舊青浦),因附近青龍江、浦家江得名,屬松江府。嘉靖三十二年撤銷青浦縣,萬曆元年(1573年)復置,移駐地唐行鎮(今青浦)。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縣東北境的新江、北亭2鄉置福泉縣,乾隆八年(1743年)撤銷福泉縣,轄地復入青浦縣。宣統二年(1910年)原屬元和(今蘇州市)、吳江2縣的插花地章練塘,歸並青浦縣。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江蘇省。1949年隸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同年黃渡鄉劃歸嘉定縣,崑山縣井亭鎮、嘉定縣西勝鄉劃入縣境。1954年,杜寅、辰山、佘山、陳坊等鄉劃歸松江縣,劃入松江縣天心鄉。1956年,崑山縣葉盪鄉劃入青浦縣,淀西、石米、港北、沙田4鄉劃歸崑山縣,次年仍回縣境。1958年改隸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 南匯大約2千多年前,由「揚子江水出海後受海潮頂托,折旋而南,與錢塘江水在此交匯」而成陸,故稱「南匯嘴」,曾稱「海曲」、「南沙」。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為御倭寇,在南匯嘴(今惠南鎮)築城設守御所。南匯成陸於唐代前後,1726年建縣,建縣時因縣治設在原守御所南匯嘴,故縣名「南匯」。 崇明位於上海市北部長江口崇明島上。五代楊吳於顧俊沙設崇明鎮、崇明之稱始此。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置天賜鹽場於姚劉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隸屬揚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崇明縣,隸屬蘇州府,後隸屬蘇州府太倉州,民國期間隸屬江蘇省,1958年11月改屬上海市。現縣境東有佘山島,南鄰江蘇省和寶山區、浦東新區,西、北與江蘇省海門、啟東接界。 「崇明島」的來歷,源於一個傳說。東晉末年,孫恩農民起義失敗後,起義軍的幾排竹筏飄浮到了靠近東海的長江口,在江邊的泥沙中擱淺。這些竹筏攔住了滾滾長江帶來的泥沙,逐漸形成了一個沙嘴。這片沙嘴尚沒完全露出江面,隨著江水海潮的漲落,時隱時現,給人一種神秘之感。人們說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顯顯」,於是便給它起了名字叫「祟明」。後來這片沙嘴泥沙越積越多,變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個小島,再也不受潮漲潮落的影響了。人們見其氣勢壯觀,已不再將其視為怪異,並產生了一種崇敬之情。於是人們便把「祟明」改稱為「崇明」了。
H.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的過年習俗 有的人速度 我給15財富
浦城縣位於福建省最北端,為閩、浙、贛三省七縣結合部。北部、東北部、東部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縣、龍泉市接壤,西北部與江西省的廣豐縣毗鄰,東南部、南部、西部分別與省內松溪縣、建陽市、武夷山市相連。全境處於東經118°11′—118°49′,北緯27°32′—28°22′之間。縣治駐南浦街道,位於東經118°31′—118°33′之間。縣城距省會福州市218公里(直距,下同),距南平市駐地150公里 福建南平浦城縣交通地圖
,距邵武市123.5公里,距武夷山市54公里,距福安縣賽岐港(距浦城最近港)155公里;距浙江省會杭州市302公里,距江山市89公里,衢州市120公里,溫州市207公里;距江西省會南昌市271公里;距上饒市80公里;距上海市464公里。 新石器時代,先民在南浦溪主支流兩岸聚居。西漢時,浦城為閩越活動中心。浦城建城早於置縣,因西漢中期東越王餘善築城臨浦得名。東漢建安初年(約在196~200年間)置縣,稱漢興,是福建省最早置縣的五縣之一。三國稱吳興,唐稱唐興,武周稱武寧,武則天去位後復稱唐興。唐天寶元年(742),以東越王餘善曾在此臨溪築城,定名浦城縣,簡稱"浦",別稱"南浦"、"柘浦"。為當時福建省三個「緊」縣之一。民國23年8月至民國27年6月(1934年8月至1938年6月),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 縣境地勢由東北部和西北部向中、南部傾斜,仙霞嶺余脈從東北向東南環繞東部邊境,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90餘座,其中位於東北部的營盤尖,海拔1664米,為本縣最高峰。山地面積412.36萬畝,佔全縣總面積81.26%,耕地面積58.49萬畝,佔全縣總面積11.53%。縣境中部由大片燕山期花崗岩組成了低山丘陵,經河流下切侵蝕,形成許多寬谷盆地。土壤大部分屬 浦城縣電子地圖
[2]閩西北低山谷盆紅壤、灰泥田土壤。仙霞、武夷兩山余脈交接於境北低山丘陵,漁梁嶺為閩江水系與信江水系分水嶺。境內河流溪澗為閩江、衢江、信江三江源頭。幹流南浦溪,為閩江源頭,發源於縣北柘嶺,縣南出境,注入建溪,匯流閩江;東北部山地為浙江省錢塘江等集流區;西北的盤亭溪、古樓溪流入江西信江。全縣水域面積15.5萬畝,占總面積3.05%。全縣河流多年平均徑流量31.213億立方米,水電理論蘊藏量25.08萬千瓦。主流南浦溪自北向南貫流全境,全長189.2公里,流域面積2817.39平方公里。全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均降雨量1780.2毫米,年均日照1893.5時,年均氣溫17.4℃。 據2000年10月前數據,全縣東西寬61公里,南北長87公里,全縣疆域面積為3383.02平方公里,為全省土地總面積12.40萬平方公里的2.73%,管轄面積3387.02平方公里(疆域面積減去外縣插花面積,加上在外縣的插花地和飛地面積),與建陽市並列為全省第三大縣。2000年10月底完成法定邊界線勘定任務,據新勘界,縣行政區域邊界線全長455.55公里。其中省際界線240.95公里,省內縣際界線214.6公里。 一、福 浦城縣
建省最早置縣的五縣之一。浦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是古閩越文化發源地。評為2005年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的貓耳弄山商代古窯群遺址,為中國早期陶器製造歷史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浦城於東漢建安初年(公元196年)置縣,至今已有1811年,歷史上出過8個宰相、20個尚書、4個狀元、172個進士。縣境內山水秀麗,旅遊資源較為豐富,主要以浮蓋山、匡山、九石渡等為著。歷史名人江淹、陸游、朱熹、徐霞客、林則徐等曾在浦城工作和生活,譜寫了大量廣為流傳的佳作。 二、三省七縣結合部。浦城是福建的「北大門」,自古為中原入閩第一關,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龍泉市、遂昌縣和江西省的廣豐縣接壤,與本省的建陽市、武夷山市、松溪縣毗鄰。全縣轄19個鄉鎮(街道)、296個村(居),現有人口40.79萬人。 三、 浦城縣交通地圖
[3]「八山半水分半田」。全縣區域面積3383平方公里,為我省第三大縣,其中山地面積437.4萬畝,耕地面積55.47萬畝,河流水域面積15萬畝,是全國、全省最早的商品糧基地縣。林業用地面積407.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3.1%,林木蓄積量981萬立方米,是中國南方林業重點縣。四是山延兩脈、水注三江。縣境西北為武夷山脈的延伸,東北則為仙霞山脈的延伸。浦城屬三江源頭之一,境內溪水分別流入閩江、長江和錢塘江。205國道縱貫南北近百公里,省道花崇線橫貫東西,小浦線、古二線連接東北、西北,建設中的浦南高速公路是京台高速入閩第一站,是海西區連接長三角的重要交通樞紐。 四、除石陂鎮、水北街鎮等少數鄉鎮通行閩北方言,其餘大部分地區通行吳方言浦城話。 浦城的丹桂 浦城被譽為中國丹桂之鄉,福建浦城丹桂系中國桂花優良品種之一,當地俗稱紅木樨,屬木樨科木樨屬(Osmanthus)丹桂品種群(Aurantiacus Gro up),主要品種為大葉丹桂。其可考歷史可追溯到2500年以上,源遠流長。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桂花的記載。春秋戰國時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在《九歌》中詩句:「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其中桂漿可能是添加桂花而釀制的美酒,這是現可考的最早提掛花和桂花酒的文字。必須說明的是,公元前334-前223年,浦城隸屬於楚國,歲有進貢,楚人屈原正處這個時期。戰國時(公元前256-前221年)典籍《山海經·南山經》(作者多人、佚名)提到「南山之首曰昔隹 山,其首招搖之山多桂」。「南山」泛指南方之山,這是最早提到桂花產地的文字。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公元前104-前91年撰成)中提到:「江南出枏、梓、姜、桂……」(中華書局版本第3253頁),這是正史中最早提到產桂的文字。西漢元帝(公元前49-前34年)前後,劉歆撰《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獻奇花異木兩千餘種,其中木陶 桂十株」。又記:「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後在上林苑中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百株。大多枯死,桂花幸活」。這是記載移種桂花的最早文字。據司馬遷《史記·東越列傳》(卷114)記載:武帝破南越時,東越王餘善駐浦城,建有行宮和浦城、臨江城、漢陽城3個軍事城堡,趁機反漢。元鼎六年,武帝派四路兵馬討伐。次年,餘善兵敗被滅。於是天子「詔軍吏皆將其民徙江淮間,東越地遂虛。」武帝此時正大建扶荔宮,有可能令越人移植去北方缺少的桂花樹。以上這些關於桂花的產地、種植、利用等方面最早的文字記載,其涉及地域都與浦城有關。 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江淹被貶為吳興(浦城舊名)令,在任3年酷愛縣內山水,留下詩賦10餘篇。其中多首吟及桂花。江淹在騷《雜詞·悅曲池》中韻道:「北山兮黛柏,南江兮赤頁 石。赤頁 峰兮若虹,黛樹兮如畫……桐之葉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此疑吟浦城九石渡之景勝。「桂之枝兮刺天」贊賞桂枝向上,與上句對應,可想像到浦城桂樹之盛。2003年,浙江大學植物學教授餘明堅來浦城考察桂花時就指出:桂花樹冠直徑在3米以內時,桂枝都筆直向上,這是大葉丹桂的特點。江淹在《雜詞·愛遠山》中雲:「香枝兮嫩葉,翡累兮翠疊」,在《青苔賦》中雲:「假青條兮總翠,借黃花兮舒金」。都是吟桂花之佳句。郭沫若詩《廣寒宮》中就用「香枝」借代桂枝。江淹名詩《遷陽亭》中雲:「萬古通漢使,千載連吳兵」;「桂枝空命折,煙氣坐自驚」。是江淹在遷陽(今仙陽)重鎮觸景生情之句。江淹這些詩賦出自距今1530年前,是至今最早的浦城桂花詩賦。可見當時浦城桂花樹種植之多,說明浦城種植桂花樹起始時間遠在南北朝之前。 唐貞元元年(785年)前後,閩南莆田人林披的兒子林藻、林蘊進京趕考,途經浦城縣折桂嶺(又稱五顯嶺,古代閩入中原的咽喉要道),在嶺南步高亭牆壁上,林藻作詩《折桂嶺》言志。詩中雲:「弟兄各折一枝桂,還向嶺頭聯影飛」。結果兄弟先後中舉,史稱「郡人舉進士自藻始」。貞元中,林藻累官殿中侍御史。林披子9人俱官刺史,號九牧林家,浦城九牧村名也由此來。傳說折桂嶺有一片桂花林,九牧成為出人才的福地,是桂樹兆祥。此後,晚唐詩人、林藻的同鄉莆田人黃滔亦慕名來游浦城,留下《送君南浦賦》的千古絕唱,收入清嘉慶《新修浦城縣志》。賦中雲:「郊天路口,愁攀夾渡之柳條;采蕨山前,忍看解維之桂楫」。桂樹木質細密,堅硬柔韌,自古浦城人用之做船楫、扁擔,可見當時桂樹之普遍。此後,黃滔於唐乾寧(894-896年)中進士,他作《寓題》詩雲:「損生莫若攀丹桂」。民間傳說在浦城折桂很神。 宋朝嘉佑二年(1057年),浦城人章衡狀元及第,官直集賢院。他回鄉捐修祖祠資福寺(距烏陰橋3公里),作《題資福寺》詩雲:「文昌耿耿星常現,桂籍巍巍世不空」。自豪浦城章氏世代及第(出狀元2人,進士20餘人),「桂籍」指其科舉門第,也可視為出桂之祖籍。章衡中狀元時,宋仁宗皇帝(趙禎)作《賜狀元章衡詩二首》,其中詩句:「靈鰲振處千山動,丹桂開時萬里香」。古詩講究用典,「靈鰲」是實指章衡前六世祖章仔鈞墳前的鰲頭山(在浦城蓮塘鎮余樂村)。「丹桂開時萬里香」中的「丹桂」就可能也是實指,是皇帝已聞章衡家鄉是丹桂之鄉所作的感慨。這首詩是歷史上最高端人物吟及浦城丹桂了。另外,宋仁宗的這句詩中所謂的丹桂,並非詩人濫用「丹」字修飾桂花,不可能把銀桂、金桂說成丹桂。這里出現的丹桂應真實指現在概念的丹桂。這是記載丹桂品種的較早文字。南宋時浙江天台人陳景沂著《全芳備祖》(1256年)上下集,記花果草木,「多有他書不載,可資考證」,是一部花木記載較全的書,他輯錄《爾雅》中的一段文字:「梫木,桂樹也,一名木樨。花淡白,其淡紅者謂之丹桂;黃花者能子。叢生岩嶺間」。其間「丹桂」的文字比宋仁宗賜狀元詩晚出200年。南宋錢塘人吳自牧著《夢梁錄》和清乾隆《浙江通志》等記載:宋高宗南渡,建都臨安後,曾在德壽宮賞桂,有象山士子史本,見木樨忽變紅色,異香,而把接本獻上,高宗雅愛之。桂花研究界的多位專家都認為這可能是丹桂出現的最早記載。但是,宋高宗(趙構)南遷建都於公元1127年,也比宋仁宗(趙禎)賜狀元詩晚出70年。 從歷史記載來看,桂花花色因芽變產生,銀桂出現較早,金桂出現較晚,而丹桂出現最晚。因此從品種的演化規律來看,金桂品種群比銀桂品種群進化,而丹桂品種群最進化。根據古代詩文對桂花的描述可知,在唐朝和唐以前,栽培的桂花主要為銀桂類,唐詩幾乎無一例外地將桂花色描述為白色。宋朝出現很多關於黃色桂花的描述,如楊萬里詩:「西風半夜散麩金」;范成大詩:「金粟枝頭一夜開」;鄧志宏詩:「連雲老桂入新黃」等,說明北宋桂花以黃色金桂為主,且被世人喜愛。宋代女詞人李清照(1084-約1151年)的詠桂詞《鷓鴣天》雲:「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在她看來,似乎桂花只有輕黃,沒有深紅。確實,丹桂的描述在南宋才有,而且品種少而珍貴。而北宋(公元960-1125年)中期宋仁宗就詩寫丹桂,因此這時的丹桂確屬罕見。 浦城有著桂花生長的良好地理、自然條件。據近幾年來桂花研究專家的最新成果顯示:「桂花適生於我國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地區」,「因為桂花在每年秋季開花前夕,要求有一段低於24℃的冷涼濕潤氣候;另在入冬後,還要求有一段0-10℃的相對休眠期,以孕育來年的花芽」(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楊康民編著《中國桂花集成》第九頁)。浦城是典型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水熱條件好,桂花秋季開花前有一段典型的低溫濕潤氣候,當地人稱「凍木樨」,再往南100公里,就沒有這種現象,北面的杭州氣候與浦城十分相似。因此,浦城具有桂花生長和進化的良好條件,有可能較早出現丹桂品種。 浦城種植桂花的資料照理在古代的縣志中應有所記載。據現有文獻可考,浦城早在隋唐時期有圖經,最遲自宋有縣志,但均失傳。至今保存完整、時間最早的縣志即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修《浦城縣志》,在其卷十一《土產·花品》和《土產·木品》兩處均記載產桂,惜古志精煉,未記其詳。其後清順治、乾隆兩部縣志物產卷均記產桂。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新修浦城縣志》物產卷有較詳的記載:「木樨,邑有白、黃、紅諸色,其逐月花者名月桂。」在風俗卷又記:「除夕換門神春聯,蒸歲糕,釀紅酒。」歲糕蒸熟後都要撒上一層紅木樨(花),紅酒釀造時,也添加紅木樨,均為增紅添香,徵兆喜慶吉祥。這些做法世代相傳,惜志書簡略未記。浦城自古還有一特有風俗是外地絕無僅有,而在浦城則是家喻戶曉,無一例外的,那就是用木樨糖茶待客。家中,正月每逢客人,或平日有來訪的遠客、稀客、貴客,主人都要敬獻一盅木樨茶,用早在秋天精製封藏的紅木樨糖(開水氽過白糖浸漬的丹桂花)沖下開水,杯中綻開艷麗如丹的花瓣,散發出沁人心腑的芬芳。當代浦城人,原港台都市報總編祝文善、廈門教育學院副院長沈世豪都為此有專文發表問世,但外地專家編著的桂花集成、大全之類,記載的桂花茶僅是茶葉加桂花的製品。確實,就浦城相鄰縣市也沒有製作木樨糖和木樨茶待客的習俗。從這些事實可證明桂花糖是浦城特有的桂花加工食品,獻木樨茶是浦城特有的風俗。 明清時期的浦城,丹桂的種植已相當普遍,城裡的房前屋後,鄉下的田頭地尾,野外的山麓河畔,都有丹桂的常綠樹姿,金秋飄香,幾乎達到遍山漫野的地步。清浦城人孫振豪(字汝西)為官歸里,築廬郊外,親家鄭天錦作詩慶賀。詩中雲:「小築精廬附郭宜」、「階下桂蘭森競秀」,可見房前種桂之多。浦城縣城東仙樓山,古稱越山,是城區之枕山(浦城舊街道呈美女軀干形,仙樓山是頭上方的枕頭),山中有一景稱西靈沼,是呈曲池狀沼沚,在仙樓山西麓,址今存。舊時,沼中凸起一石,上有用隸書刻「西靈沼」3個字,字義或許是取《楚辭·劉向〈九嘆〉》中「朝西靈於九濱」即召西方之神;或許是因秋位在西,特指秋神。總之有召神之意,神就神在沼上有棵巨大的丹桂樹,清嘉慶《新修浦城縣志》稱:「上有丹桂甚巨,數百年物也。」遮天蔽日,中秋花開,滿城香飄,邑人視之為桂神。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縣南浦書院主講陳焯作《越山紀勝》,其中詩《西靈沼》雲:「沼西靈石浮,丹葩秋照灼。直疑鷲嶺來,桂子飄然落。」前任浦城署縣、時任南平通守譚垣過浦城,作和詩有句:「獨占叢桂陰,天香自開落」。後又有詩人鄭潭作和詩雲:「丹桂生秋風,其華亦灼灼」。孫霖作和詩雲:「靈石有天葩」等綿綿不斷。雖時遷物佚,仍可想像當時古桂之巨大,甚稱浦城一絕。 民國31年(1942年)春夏,侵華日軍發動浙贛戰役,日本飛機頻繁轟炸,公路沿線的桂花樹遭到毀壞。接著國民黨軍敗退,幾十萬軍隊駐扎浦城。一些無軍紀的傷兵,砍伐駐地附近的風景林,其中一些桂樹遭殃。解放後最近十幾年,因各地城市大規模建設,競相以丹桂樹綠化城市。 所,浦城丹桂倍受商家青睞,連上海、北京等地的一些國家大型建築也有意購植浦城丹桂。於是在浦城周邊臨時建起10餘家園林苗圃,專門爭相購取浦城古桂或大型桂樹,粗略估計被運出者不下兩千棵。這一方面,說明浦城丹桂確實名揚國內,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浦城的生態資源。盡管如此,浦城縣桂花、特別是丹桂仍然在國內占優勢地位,現有桂樹不下15萬棵,丹桂培育規模超過2萬畝,數以千計的古桂花樹仍在境內茂盛生長。在浦城臨江鎮水東村楊柳尖自然村一村民家的房前大空坪上,生長一棵古丹桂,當地人稱九頭丹桂王。樹高15.6米,冠幅18米,覆蓋面積230平方米。此樹基部0.5米處分生主幹9枝,9枝主幹在1.5米處又各分別生長出2個分枝,形成龐大樹冠。金秋時節,桂花飄香,滿樹桂花紅似火,近看是九龍戲珠的壯麗景觀,遠眺就像個大紅球。九頭丹桂王的樹齡已被專家測定為1100年以上,以「唐桂」被列入《中國桂花集成》(2005年9月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古丹桂單株直徑最大的,除前不久被賣掉的富嶺鎮里源村一棵直徑為1.4米的丹桂王外,現當數富嶺鎮靖坑村一棵,胸圍3.8米,直徑1.2米,同地另一株胸圍3.1米的次之。其樹齡待測定。 浦城縣領導班子對浦城桂樹保護發展高度重視。1989年7月21日浦城縣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決定列桂花為浦城縣花。2003年縣政府把丹桂納入全縣四大商品林基地建設規劃。2007年1月11日,浦城縣申報「中國丹桂之鄉」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批准並正命名。浦城作為丹桂之鄉已為國家所認可,浦城丹桂保護和發展的前景一定會更美好 浦城的丹桂
按照 浦城縣衛星地圖
[4]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規定,據縣人口普查辦公室計算機匯總數據,2000年11月1日零時登記的全縣常住人口為32萬1272人。縣內戶口居住在縣外的人口8萬9469人;而戶口在縣外(含縣外、省內和省外),普查登記時在縣內居住的人口為8967人。二者相抵凈流出8萬0502人。按同口徑,全縣人口為40萬1774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38萬5566人增加1萬6208人,增長4.20%,平均每年增長0.42%。這次普查登記總人口中,漢族人口31萬8244人,佔99.06%;其他民族人口3028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2937人增加91人。 據縣統計局統計,2005年年末全縣總戶數11萬6225戶,總人口41萬0109人,其中男性21萬4121人,女性19萬5988人,18歲以下8萬4322人,18—35歲11萬0656人,35—60歲16萬1797人,60歲以上5萬3334人
建安元年(196) 漢閩越王余善臨柘溪之濱築城曰浦城 屬會稽郡 永安三年(260) 改吳興縣 屬建安郡 隋代 並縣 並入建安縣 唐武德四年(621) 復置成縣 改名唐興縣 武後天授二年(691) 改縣名 改武寧縣 神龍元年(705) 改縣名 復名唐興縣 天寶元年(742) 改縣名 定名浦城 歷屬永安軍、建寧軍、建寧路 歷屬建寧府、建安道 1932年 方誌敏率紅十軍攻克浦城 建立浦城縣蘇維埃政府 1949年5月13日 解放 歷屬建甌專區、建陽專區、南平專區 歷屬建陽地區、南平地區、南平市
置縣必設治所,治所即地方長官辦公官署,俗稱衙門。浦城治所開始設在何處?後又有何變遷?該記此事的早 浦城縣縣長 陳國發
期浦城縣志已經失傳。至今保存完整,最早的縣志是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修《浦城縣志》。該志書卷首《縣治圖》中表明,衙門在光祿街東即今天縣政府大院所在位置。該志卷二《縣治》記載:「浦城縣始置於漢建安中,名漢興。至唐天寶元年改為浦城。歷代以來,治所不移。」如此看來,自建縣以來,縣治所一直設在今天縣政府大院位置,歷代末變。 清朝嘉慶十四年(1809年)編《新修浦城縣志·城池》中,以小號字注的形式,對浦城縣城地址不變提出疑問說:「今距縣五里東鄉後陽(今萬安鄉村頭村後洋自然村,土名石牌),土人雲即浦城縣地,城基及縣治教場遺址猶存,非數百年間迭有遷徙歟?」這只不過是先人傳說和推測,尚有待於文獻和考古的新發現來證實。該志《古跡》卷中又記:「三國吳吳興館:在縣治北隅皇華山麓,吳永安(258—264年)中改縣為吳興建。」因皇華山在現縣城浦城一中校園內,這就說明,最遲在三國吳永安時(可能更早),縣城包括縣治所,已在現在位置。 對 浦城縣農業
於上述明朝和清朝兩部縣志中對治所位置略不同的說法。我認為在沒有其他文獻多證和考古發現的情況下,寧可相信相對較早的縣志即明朝萬曆志說法,「歷代以來,治所不變」,置縣以來,治所就在現縣政府大院位置。因為較早縣志,更接近事物起源的時間,而且那時可能見到早期的浦城縣志。 歷史上浦城治所選址主要根據地理、陰陽。據清嘉慶《新修浦城縣》說:「昔人相陰陽,觀流泉,建署於此。」民間傳說主要有三:一是面對官印。治所坐北朝南,正對南浦溪南面一座圓形山包,那座山包像征官印。二是風水之地。東面橫山崗猢猻井泉流源源不絕而來;治所前又可塑見南浦溪水東來,不見其去;南浦溪有龍(一說形如龍,溪有龍潭),遇回龍山(治所對面偏東向山頭);回頭所向位置。三是首腦部位。按明萬曆志記載浦城縣城街道12條,主要街道構成如人仰卧形狀,世稱美女形。仙樓山是枕頭,故又名枕山,衙前如首,市心街(今愛民路)如頸,鐵治街(今皇華山南路)和小路邊街(皇華山中路)如兩手,大市街如胸,從大市街分前街(今勝利路)和後街(民主路)如兩腿。兩腿叉間有清水井,每月水變黃一次。明萬曆志稱:「浦治處山川形勝,厚下安宅,息事寧人。」縣城至街人字形布局就有「寧人」的意思。縣治所位於首後的腦部,當時有特別重要意義,所以歷代不敢移動。 舊志 浦城縣煙草公司
稱縣治所建築「規模閎闊,堂宇崇深,蓋其由來久矣」。年代久遠,也在原地屢圯屢修,自南宋以來,重大修葺的就有多次。宋紹興元年(1131年)全毀於戰火,紹興四年重建。至元十一年(1274年)重修。明洪武元年(1368年)增建,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增建。正統十四年部分毀於火,景泰二年(1451年)修建。清順治七年(1650年)重修,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建大堂。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堂火災後重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西廳毀後重建。道光三十年(1850年)頭門失火重建。咸豐八年(1858年)毀於戰火,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 民國30年4月15日10時日軍飛機投彈炸毀大堂。1952年改東廳建土木結構西式平房即今縣政府大院門內東側信訪局等一座,佔地面積近300平方米,為解放後縣政府第一座辦公樓,縣政府內設機關全部在此辦公。1956年建縣人民委員會辦公廳,兩層磚木結構,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即今人大、政協辦公樓。同時建土木結構大會室一座。1965年在大門內西側辦公室平房一座,磚木結構,佔地近300平方米。同時建縣人民委員會(辦公樓),三層磚木結構,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即今人事局、農辦等辦公樓。1971年4月中共浦城縣委設在縣人民政府大院。1980年改建縣政府大門,1981年在新建縣委辦公大樓,四層混泥土結構,佔地面積約400多平方米。因院辦大會室已成危房,2005年下半年建大會議室一座,鋼筋簡易結構,可容納百人座位。至此政府大院建築初具規模。
2 福建省浦城縣萬畝油菜園
008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1.4億元,增長14.3%,是10年來增幅最高的年份;三次產業結構為33.50∶30.30∶36.20。財政總收入2.6億元,增長26.23%,提前3年完成「十一五」目標,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73億元,增長34.1%,創歷史新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1億元,增長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7億元,增長14.3%。實際利用外資3120萬美元,增長8%;外貿出口4851萬美元,增長10.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39.1元,增長20.35%;農民人均純收入4900元,增長13.3%。銀行存款增長14.84%,貸款增長38.32%。城鎮登記失業率3.37%,人口自然增長率6.3‰,年末戶籍人口41.46萬人。 2009全縣生產總值54.93億元,增長13.6%。財政總收入突破3億元大關,增長4.93%;地方級財政收入2.10億元,增長4.91%。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5.91億元,增長19.2%;農林牧漁業產值25.64億元,增長6.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32億元,增長26.3%。實際利用外資3605萬美元,增長5.0%;外貿出口6750萬美元,增長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79億元,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5元,實際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6107元,實際增長7.8%。城鎮登記失業率3.52%。年末金融各項存款余額52.39億元,增長20.28%;貸款余額26.95億元,增長19.99%。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1.5%,二氧化硫減排15.5%,化學需氧量減排26%。
工業經濟
全年工業總產值31.5億元,增長19.41%。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96家,實現產值23.61億元,增長29.0%;生物化工、輕工輕紡、林產加工、食品加工「四大產業集群」完成產值21.46億元,增長28.8%。市、縣聯合開發的榮華山產業組團完成總規編制和102公頃土地徵用;浦城工業園區二期A區基本實現「三通一平」,入園企業32家,其中19家規模企業實現產值5.78億元,上交稅收2260萬元;浦潭正大新區年產1000噸鹽酸金黴素項目建成試產。依法實施國有集體企業退城進園、土地收儲、職工改制同步展開的「三合一」改革,財政投入2728萬元,整體打包贖回1.56億元債權;投入1236萬元完成縣閩北制葯廠、織布廠、燃料公司改革。
農村經濟
全年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21.57億元,增長6.4%。糧食、煙葉、竹木、畜禽、菌菜五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其中糧食總產21.92萬噸,收購煙葉10.06萬擔。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成功申報「中國丹桂之鄉」。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53家,實現產值9.68億元,增長44%。農村工作機制不斷創新,選聘農村「六大員」2893人。啟動實施國有農(林)場稅費改革,全面完成鄉村債務清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進一步鞏固。
項目開發
全年共開發項目223項,其中工業項目172項,完成投資11.56億元。山海協作項目實際到資10.97億元,增長33.54%。浦南高速公路浦城段89.03千米路基全面成型,順接工程全面完成;省道302線浦城段47千米拓寬改造工程投入4000萬元,路基成型18千米;龍浦高速公路獲省上批准立項,完成「工可」評審。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入5292萬元,硬化路面143千米,建設農村五級客運站4個、客運候車亭104個,新開通27個行政村客運班線。總投資3.7億元的220千伏丹桂輸變電工程和九秋、九牧2個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完成投資1.2億元。
城市建設
I. 插花地是否有相關的法律依據
有的地方也叫花插地,在解放前土地是私有的,這個村的地主可以跑到別的村去買地,別的村地主也可能跑到這個村買地,這些土地所有人與村民身份交錯的地就叫花插地,在土改的時候處理起來是非常棘手的,因為那個村都不想放棄屬於自己的地,最後只有通過政府進行平衡。
現在實行土地經營權流轉,這種非集體成員承包集體土地的大有人在,但是土地的所有權還是明晰的,不存在無主的地(根據國家土地法,沒有登記到村集體的土地,包括水面、灘塗、林地、河道、礦山等全都屬於國家所有)。
J. 酆都鬼城的由來
"鬼城"豐都古為"巴子別都"。因北宋蘇軾題詩「平都天下古名山」而得名。豐都名山系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名山古剎多達27座;東漢和帝永元二年置縣,素以"鬼國京都"、"陰曹地府"聞名於世,是傳說中人類亡靈的歸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間文化於一體的民俗文化藝術寶庫,被譽為中國"神曲之鄉" 人類"靈魂之都"。 [編輯本段]地 理清代
同治八年(1869) 縣界:
北岸 東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墊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 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東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民國時期
民國30年 縣界:
東連忠縣,北接墊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東南連黔江,東接湖北利川。
民國31年7月,酆、石兩縣互劃插花地:
石柱縣將湖海鄉第十二、十五保,江池鄉第一至四保,長坡鄉第一至八保,沙谷鄉第九保,劃交酆都縣;共15保,163甲,1765戶,9044人。
酆都縣將第四區橋頭、中益、龍沙、三會、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鈴9鄉,第三區武平鄉漆潦壩一保,德建鄉第六至十四保,平安鄉第三、四、五保,太平鄉第一保一至五甲,劃交石柱縣;共1區,9鄉,69保,631甲,7276戶,37285人。
同年11月,酆都縣將崇興鄉嵌入涪陵境內的馬鞍山,劃交涪陵縣三匯鄉;計1保,40戶,148人。
建國以後
1952年8月,忠、酆兩縣調整插花邊界:
酆屬洋渡、太極鄉劃交忠縣,共5826戶,22659人。
忠屬鴻鶴鄉第四至十四村劃交酆都縣,共2074戶,8940人。
同年10月,忠縣插入酆都縣十直鄉的紅廟村、貫塘村、七里村、龍頭村、和新開村的一、八、九組劃交酆都縣,共1073戶,4278人。
1963年9月,豐都縣屬豐勝公社交墊江縣,計4個生產大隊,23個生產隊,593戶,2091人。
至此,豐都縣境東西寬71、76公里,南北長79、85公里,總面積2901、16平方公里。境界為:東依石柱縣下路區,南接武隆縣後坪公社、彭水縣棣棠公社,西靠涪陵縣羅雲、龍駒公社和墊江縣箐口、裴興公社,北鄰忠縣任家、廟埡公社。 [編輯本段]歷 史豐都原縣城-----名山鎮,位於縣境中部、長江北岸,名山、雙桂山南麓,北緯29°53`,東經107°42`,海拔160米。其地古稱豐民洲,周時為「巴子別都」,自東漢建縣以來,歷為縣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暫遷徒。明末連年爭戰,官署民舍被毀,清初,縣官曾僑居高家鎮;順治十七年(1660),知縣商起予在故城宣化門重建縣衙。同治九年(1870)治所毀於長江洪水,十一年築新城於傅家堡,縣衙遷新城六口井;光緒三年(1877),知縣陸鎔復葺舊治,縣屬遷還。民國29年為避日機轟炸,縣府遷麻柳嘴,兩年後遷還原處。署址在今商業路,解放後為縣人民政府駐地。
民國20年,縣城始置名山鎮,治所設於名山南麓八聖宮(今肉聯廠)。民國29年,分上半城置平都鎮,治所設於雙桂山南麓巧聖宮(今社會福利院)。民國35年,名山、平都兩鎮並為五雲鎮,民國36年復置名山、平都兩鎮。1950年10月兩鎮並為城關鎮,1951年9月改為城關區,1956年復改為城關鎮,1980年7月復名山鎮鎮名,治所設於今中山路。
古豐都城僅一條河街。明洪武四年(1371)知縣桂仲拳時縣暑東南向,較簡朴,其後漸向名山、雙桂山方向擴建街房;天順四年(1460)知縣柴廣初建城恆、弘治年間,知縣李毅、明紳重修城牆,高二丈,周長六百丈,設五座城門:東南為宣化門,東迎恩門(又名守智門),南會川門(又名管驛門),西陽和門(又名大西門),北屢豐門(又名北門)。另修東水門、西水門、小東門、小西門四道小門。清順治、乾隆、嘉慶、咸豐、同治、光緒各時期都補修城牆,城內官署、民房、店鋪、學校、廟宇逐年增多。
民國初年,城內外修建房舍,但街道狹窄。民國18至20年,駐軍陳蘭亭設馬路局,拆除城牆及部份民房拓寬街道,建成寬二丈多的三合泥平整路面。紀念碑至公園主街,寬四丈、近一華里、筆直。全城街道兩旁植樹整齊,房屋多磚木結構,一般是樓下開店,樓上住家。
解放後,多層建築逐年增多,除縣鎮各機關、商店、銀行、中小學校外,還建有榨菜、釀造、罐頭等廠,一般為鋼筋水泥結構,地面磨石,有的門面嵌瓷磚。街道為水泥路面,街房呈塊壯聚落,城內面積為0、92平方公里,形若關刀,橫呈江畔。城西北有汽車站,每日有開往縣內區鄉及鄰縣墊江、石柱、涪陵等地班車;南環路、商業場、管驛門外,建有碼頭,西去涪陵52公里、重慶172公里,東至宜昌476公里、武漢1102公里,班船日夜可乘。名山鎮現有人口二萬余,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編輯本段]人 物要說清楚豐都被訛傳為鬼城,最早的歷史淵源,恐怕要從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國幽都」說起。
巴蜀氐羌部落,據有的歷史學家考證,原住在甘肅南部天水一帶,由於公元前第十世紀至前九世紀,我國的氣候有一次大的變化,西周初年的氣候是比較暖和的,但不久就惡化了。《竹書紀年》上記載周孝王時,長江的支流漢水,分別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有兩次結冰,結冰之後,緊接著就是大旱。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紀有一個寒冷期,大約延續了一至二個世紀,到春秋時期,氣候才溫暖起來。因為這個寒冷期,原住在隴南,分布在今天甘肅、陝西、四川交界處的氐族大舉南遷。其中一支經漢水流域而下與巴部落結成了聯盟。今湖北襄陽有樊城,應是南遷中氐族樊姓中的一支。另一支經嘉陵江流域而下,遷到川北,川東北地區的「板盾蠻」,就包括了出於氐羌系的部落。
氐羌部落南遷,東至今天湖北、湘西;南至四川西部直至雲南東北地區。
巴人活動中心在殷商至春秋時代,主要活動於漢水流域,後因楚的侵逼才西遷入四川。進入四川後建立巴國,強盛之時,川東南、湘西皆為其南境。古巴蜀氐羌部落又稱為鬼族的兩支部落,在長期的交往中,因皆信鬼巫,產生了一個共同信仰的原始宗教神—土伯,被稱為巴蜀兩族的第一代鬼帝,這位鬼帝住在幽都。東漢高誘注《淮南子.墜形篇》稱:「古之幽都在雁門以北。」一個「幽都」,一個「雁門以北」,就難以說清了,古有幽都在幽州,雁門指的是山西雁門關一帶;然而巴蜀氐羌鬼族又不可能在北方,因此有人認為這個「雁門以北」是在今四川境內。豐都古時曾作過巴蜀別都,後來即被傳為「鬼國」的「幽都」。這個「鬼國幽都」大概就是說「鬼族的首都」吧。
鬼族信巫。肯定有巫術;鬼族有原始宗教,肯定要樹立一個神,這個神就是第一代鬼帝,土伯就這樣在古豐都大地上被傳為第一神。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不過後來張道陵在四川創立的「五斗米道」又稱「鬼道」,張天師又吸收低羌部落的巫術作為他驅鬼治病的法術;後來道教又封酆都為游治之一,其間與巴蜀第一代鬼帝被傳為住在古酆都是有內在聯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