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青花花卉紋執壺

青花花卉紋執壺

發布時間: 2022-02-16 01:18:13

『壹』 明宣德青花三果紋執壺的介紹

明宣德青花三果紋執壺高27.5cm,口徑6.2cm,足徑10cm。壺體為玉壺春瓶式,撇口,細頸,垂腹,圈足。一側有彎形長柄,柄上有小系,另一側附長流,流與頸間有雲板相連。流、柄、口高低相若。壺蓋扣合於壺口,蓋面拱起,上飾寶珠鈕,可與柄上的小系用繩相連以防壺蓋滑落。通體青花為飾,頸部繪蕉葉紋,下飾纏枝蓮花一周,腹部兩面有菱形開光,一面開光內繪折枝桃,一面繪枇杷果,開光間繪纏枝花卉。蓋面及近底處均繪蓮瓣紋,流與足牆均飾忍冬紋,柄飾朵花紋。底白釉,無款。

『貳』 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中有秘色長頸細口瓷瓶、五彩鏤空雲鳳紋瓶、青花花卉紋執壺。該收藏

答案D
確定收藏家生活時代的主要依據是生產時間最晚的瓷器。題干所列的瓷器中,五彩鏤空雲鳳紋瓶生產時間最晚,因為彩瓷是明朝中後期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而成的。

『叄』 古代青花瓷有哪些代表作

很多啦,從元青花開始,明永樂,宣德,成化都有很好的青花。清康雍乾的青花最好。器形有盤,缸,瓶等.你看一下下面這個,雖然價格不是衡量的唯一標准,但是可以作為文物價值的參考。

歷年青花瓷拍賣成交情況一覽表(部分)

序號 拍品名稱 成交價(元) 拍賣公司 拍賣日期
01 元 青花鬼穀子下山圖罐 228,341,978 佳士得 2005-07-12
02 明洪武 青花纏枝菊花紋執壺 10,812,000 佳士得 2005-11-28
03 明永樂 青花折枝花卉瓜果紋梅瓶 11,020,000 蘇富比 1998-10-30
04 明永樂 青花內外底龍戲珠紋棱口洗 40,943,750 佳士得 2004-04-26
05 明永樂 青花龍風呈祥紋棱口洗 26,383,750 佳士得 2004-11-01
06 明永樂 青華折枝花卉紋八方燭台 20,350,000 北京瀚海 2005-06-20
07 明宣德 青花雲龍紋葵口洗 29,807,200 蘇富比 2005-10-23
08 明成化 青花纏枝蓮花紋瓜棱瓶 15,950,000 北京瀚海 2005-12-12
09 明永樂 青花寶相花綬帶葫蘆扁瓶 15,400,000 北京瀚海 2006-06-26
10 清雍正 青花五蝠就桃紋橄欖瓶 11,045,000 佳士得 2000-10-31
11 清乾隆 青花穿花龍紋梅瓶 12,694,750 蘇富比 2001-10-29
12 清乾隆 青花穿花龍紋天球瓶 10,702,400 蘇富比 2004-04-25

『肆』 青花瓷有哪些代表作

中國最早的青花瓷器是從宋代的一種著名白瓷――影青瓷發展而來。當時的影青瓷胎薄而半透明,罩以一種呈淡青色的清澈釉。後來的青花瓷器也是,將青料在未燒成瓷的坯鷥胎上繪製成畫,然後罩以透明的釉,入窯燒成,出窯後會呈現出一種美麗而幽雅,沉靜卻清新的青藍色花紋,具有那種在一色中創造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的特徵。
青花瓷在元代開始成熟,當時主要用於外銷,大多銷往中亞地區,其器型豐富多樣,既有精巧的小件器,也有碩大厚重的大件器,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飽滿、厚重、氣質非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無青花瓷的裝飾,有細致繁密和粗放簡約兩大類。題材也各式各樣,如人物故事,纏技花卉,海水龍紋,蓮池魚藻等,多以紋飾簡約,氣勢雄放為主。
過渡到宣德時期,此時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被稱為我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
到明未時,民間青花瓷器的圖案裝飾題材更加多彩,完全突破了歷來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各種大小動物如虎、牛、貓、蝦、鸚鵡、鷺等全都入畫,寫意山水也較盛行,並且在畫上配詩。
直到清代,青花瓷也是主流產品。民窯青花風格上表現出紋飾自然、淳樸、流利、富於藝術氣質,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官窯青花最能反映出當時的制瓷工藝水平,風格上表現為器形規整,裝飾技術極其細膩。
想到青花瓷,就會想到景德鎮,這個中國青花瓷的製造中心,它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源源不斷的供應著優質原料――高嶺土,用它製成的胎體,燒出的是白色半透明的瓷器,著色施釉後,可以清楚的看到青花。最上乘的青花瓷,胎體表面質地平滑,光亮度極高,是陶瓷領域里的一朵奇葩。

青花海水龍紋盤 明弘治年制。高度4厘米,口徑20厘米,足徑12.5厘米。此盤撇口,淺式,圈足。盤心繪滿海水,中有一行龍。盤外也是海水龍紋。

青花嬰戲紋長頸瓶 明萬曆年制。高14.8厘米,江西新干縣出土。此瓶為直口,長頸,圓鼓腹。除繪纏枝葉紋外,還有一裸童作奔跑狀。

還有個說法 中新社成都二月十二日電:中國最早的能確認年款的青花瓷器在四川雅安出土十二年之後,日前其價值終於為人所識,經專家證實為元代至正七年(公元一三四七年)時生產,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這件青花瓷器的「鼻祖」現陳列於四川省博物館內。該瓷器為青瓷雙耳蓋罐,高約三十厘米,罐體最寬處直徑約為二十厘米,造型精美,色澤光潔透明,白里閃青,釉質細膩如玉,估計是用來盛酒的器皿。在罐體正面,有用藍色顏料書寫的「 至正七年置」字樣。經科學驗證,此顏料含有金屬鈷成分,正是青花顏料。而「至正」為元代晚期年號(至正七年為公元一三四七年),與史載的青花瓷器的誕生時期相當。

另從罐體腰部明顯凸現的接痕分析,因元代制瓷工藝水平所限,小口徑的罐體皆由上下兩部分粘接而成,該罐的製作工藝為典型的元代產品。

據介紹,這件稀世珍品早在一九八七年就在四川雅安地區的一個窯藏中出土,但因研究人員的忽略,沒有意識到它的價值,使其長久被封存在雅安地區文管庫房中。直到去年下半年,由於四川省博物館要舉辦相關展覽,博物館人員在庫房中見到了這件珍品,才將之調到成都參展,使其能為世人所知。

『伍』 元代的青花瓷器有哪些特色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統一全國。元代瓷器明顯具有草原民族的獨特風格,在瓷器的器物器形上都新創燒了許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類型。其創燒的單色釉也比前代精美。並設立樞府專門管理燒造瓷器,樞府燒出的白瓷為甜白釉色,被後世稱為「樞府瓷」。而且,此時的對外貿易、中西文化交流頻繁,開始燒造大量瓷器外銷。白釉也稱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鎮窯在生產青白釉瓷基礎上新創燒的一種高溫釉,這類瓷器胎子極細白,堅致,胎體較厚,釉中所含微量的鐵是導致釉色白中閃青頗似鵝蛋色澤的主要原因。

元代白釉瓷數量不多,但製作精細。造型以盤、碗、高足碗最為多見,裝飾技法以印花為主,刻畫花為輔。盤、碗之內壁往往橫印纏枝花卉或雲龍、雲鳳、雲鶴、花鳥、纏枝蓮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紋間模印官府銘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為多見的是「樞府」銘,因此,有時人們又將卵白釉瓷稱作「樞府瓷」。

如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高2.3厘米,口徑17.8厘米,足徑11.4厘米。盤敞口,淺弧壁,圈足。胎骨堅細潔白,內外施釉,釉層較厚,呈失透狀,釉面瑩潤,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鵝卵色澤,足內露胎無釉。

該盤外壁刻畫變形蓮瓣紋一周,共16瓣,蓮瓣紋尖部劃一道弦紋。盤內有陽紋印花裝飾,盤心是一龍戲珠,龍,張口露齒五爪,身體舞動,異常矯猛,襯以朵雲和火珠。盤內壁為纏枝蓮托八吉祥紋,花間對稱印有「太禧」兩字。八吉祥的順序,從「太」字往左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腸、螺、輪、蓋、花、珠、魚、傘」。

藍釉瓷是元代景德鎮創燒的新品種。它是以鈷藍為著色劑,經高溫一次燒成的。元代藍釉瓷有的光素無紋,有的飾有刻白紋飾,有的加繪金彩。

如河北保定窖藏元藍釉描金折枝花朵雲紋匜,高4.5厘米,通流長17厘米,底徑8.5厘米。匜敞口,淺弧腹,平底。口一側出槽形流,

流下置一小系。胎較薄。內外施藍釉,釉厚而不均勻。口邊和外底無釉。內底描金線圈內繪金彩折枝花紋,內壁畫5朵金彩祥雲。

該器造型模仿青銅匜,藍釉閃爍著寶石藍般的光澤,配以熠熠生輝的金彩。同時發現的還有藍釉描金小杯和盤。此匜金色花紋絲毫無損,光艷如新,實屬罕見。

紅釉瓷為元代景德鎮創新品種,是以銅紅為著色劑、經高溫在還原氣氛雖燒成的。由於銅紅的燒成技術比鈷藍還要難以掌握,因此成品極少,只有在元大都遺址有少量發現,出土的只有盤、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如元紅釉暗刻雲龍紋執壺,高12.5厘米,口徑3.5厘米,足徑5.3厘米。壺體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漸豐成下垂的圓腹,腹部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曲柄,圈足較高微外撇,無款。

附傘形蓋,蓋頂置寶珠形紐,蓋一側及壺口沿外側各置一個小圓環系,以便系繩連接,防止壺蓋脫落。通體滿施紅釉,腹部暗刻五爪雲龍紋。此壺釉面勻凈,釉色鮮艷,是元代紅釉瓷器中的珍品。壺身的龍紋細頸長嘴,形態生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梨形壺是元代景德鎮窯新創的造型,這種壺的形體小巧,主要用於餐桌上。

元代釉下彩繪瓷「青花」是古代瓷器最重要的角色,它是用鈷料在白色坯胎上繪紋飾後罩透明釉,在還原氣氛中經高溫一次燒出白地藍花瓷器。不罩釉燒出來的紋飾是黑色的。

元代青花瓷器大致可分為小件和大件兩大類,小件器物胎子輕薄,不甚精細,多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顏色灰暗迷濛,紋飾稀疏但奔放灑脫,有的可以說相當潦草,所有鈷料含錳量高含鐵量低,和國產的鈷土礦特點相同,應是國產鈷料所繪。

常見的器物有杯、碗、盤、匜、香爐、小罐、蒜頭瓶、玉壺春瓶等,這些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並且這類青花瓷器當時生產數量有限,多屬民用瓷。

如元青花鳳穿牡丹紋執壺,高23.5厘米,口徑4.7厘米,足徑7.3厘米。壺直口,口下漸展,粗頸,垂腹,腹下內斂,圈足微外撇。

腹一側置上細下粗的長彎流,流上繪火雲紋。另一側置曲柄,上端有小系,柄上繪銀錠、寶釵等紋飾。附平頂蓋,有圓珠紐,蓋上繪菊瓣紋。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器身於青白釉下滿飾青花紋樣,腹兩面均繪鳳穿纏枝花卉紋,間以火珠雲及竹石紋。

此壺通體花紋滿密,而主體紋樣突出,繁而不亂。青花色澤濃艷亮麗,是傳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見的佳作。

此器形造型源自阿拉伯民族使用的銅器,為元代瓷器的流行樣式,除青花器外還見有龍泉窯青釉製品,元代瓷器借鑒這種造型時,特別注意到吸取蒙古民族銅壺粗獷豪放的風格特點。

再如青花飛鳳麒麟紋盤,高7.9厘米,口徑46.1厘米,足徑26.1厘米。盤折沿,菱花式口,盤心坦平。通體施青白釉,底素胎無釉。盤內外繪青花紋飾多層。折沿上繪卷草紋,內壁青花網紋地上突出白色纏枝牡丹紋,盤心邊緣環以卷草紋,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鳳各一,空間襯以白色的蓮花及朵雲紋。盤外壁繪纏枝蓮紋。

此器青花發色純正,構圖嚴謹。盤心紋飾寓意「威鳳祥麟」以示天地祥和。元代青花瓷器裝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體上描繪紋飾。另一種是以青花為地,襯托白色花紋。如青花鴛鴦荷花紋花口盤,或稱「滿池嬌」,高7.3厘米,口徑46.4厘米,足徑29.8厘米。盤16瓣菱花口,折沿,淺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

內底繪兩只鴛鴦游弋在蓮池中,一鴛、一鴦顧盼生情。內外壁均繪纏枝蓮紋,莖上均結有6朵盛開的蓮花。折沿上繪菱形錦紋。圈足內無釉且內牆斜削。

此盤上的主題紋飾為內底所繪人們喜聞樂見的蓮池鴛鴦圖,這種蓮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見的裝飾題材。有的只繪蓮池,有的在蓮池中繪有禽鳥,多畫在大盤、大碗的內底,亦有畫在八棱大罐外壁開光內者。

還有一類青花瓷,以大件器物為多,其共同特點是大器者胎體厚重,色白緻密,透明釉白中閃青,青花顏色濃艷鮮亮,色濃處帶有黑褐色的斑點,紋飾層次較多,有的甚至多達十來層。

畫得很滿密,但繁而不亂,層與層之間留一周空白,器底端兩層之間無空白,每層紋飾內容之間沒什麼關系,如經常是在纏枝菊、蕉葉、纏枝蓮、纏枝牡丹之間夾雜雲鳳、雜寶、海水江牙等,將毫不相乾的紋飾組合在一件器物上。

如大型酒器元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高46.1厘米,口徑6.2厘米,足徑13.4厘米。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頸細短。瓶身修長,有八棱。

肩飾斜格錦紋,錦紋下一周大如意雲頭紋,內繪鳳或麒麟穿牡丹圖樣,瓶身中部一周繪4條白龍,襯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紋,近足處飾一周如意雲頭紋,內繪牡丹花葉。

佛經中說曼陀羅始轉於東方,末至西北,總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圍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龍紋等為飾,寓意皇帝威加天下。

此器胎骨細膩潔白,釉質滋潤透亮,青花色澤濃艷。體現了元代青花大型瓷器造型碩大豐滿、紋飾繁密、層次豐富、構圖嚴謹的特點,一改唐宋以來瓷器花紋布局疏簡的傳統,工細的描繪加上繁復的層次,形成了花團錦簇的藝術風格。

器肩與近足處碩大的青花雲頭紋借鑒了元代絲織品披肩的圖案,龍紋的出現顯著增多也是這一時期瓷器裝飾藝術的特點。

梅瓶不僅紋飾宜人漂亮,而且白釉潔凈潤澤,青花用料濃淡相宜,發色明麗,富有層次感,加之遒勁的拓抹繪瓷筆法,使畫面有丹青之妙,周身散發著美器的光澤。

到了明代,梅瓶變為高等級墓葬隨葬品,有鎮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徵外,也有風水上的考慮,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這種隨葬品。

如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縣東善橋鄉觀音山沐英墓發現的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即為元景德鎮窯代表瓷器,該瓶有著極為獨特的青花紋飾,體現了極高的燒制水平,被稱為「中國瓷器三絕」之一。

《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高44.1厘米,底部直徑為13厘米,而口徑僅為5.5厘米。小口、斜腹、斂脛、平底,造型優美,線條圓潤、流暢,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繪的青花紋飾層次多樣,非常之獨特。

此件梅瓶通體繪有各種青花紋飾,雖然紋飾層次多樣,但上下飾的西番蓮、雜寶、變形蓮瓣紋、垂珠紋等都很好地為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主體紋飾服務了,從而使得整個器物渾然一體而主題鮮明突出。

這件瓷器的畫面被放在了梅瓶的腹部,占據著主要的位置。整件器物造型端莊、穩重,胎質潔白緻密,青花發色蒼翠濃艷,而瓶中所繪人物的生動神情尤其精彩:蕭何策馬狂奔時的焦慮、韓信河邊觀望的躊躇不定、老艄公持槳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空白處則襯以蒼松、梅竹、山石,顯得錯落有致。

青花中的釉里紅是用氧化銅在坯胎上繪畫紋飾後罩透明釉,在還原氣氛中一次高溫燒出的白地紅花瓷器。青花和釉里紅除了所有繪畫原料不同、成品效果不同以外,其製作技術、繪畫方法和燒制工藝基本相同。

但是,釉里紅的燒成氣氛比青花的更嚴格,更不好掌握,元代釉里紅瓷與元青花瓷一樣,具有胎子細密、堅致、潔白,釉子白中閃青,非常光潤的特點。

紋飾多見纏枝菊、牡丹、蓮花、雲龍、雲鳳、雲鶴、孔雀、蘆雁、人物故事等,邊飾多為變體蓮瓣、雲肩、靈芝雲、蕉葉、回紋、弦紋等。

器型多為大罐、高足杯、匜、玉壺春瓶、塔式罐、谷倉、大盤、碗、瓷雕人物等。

如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通高41厘米,口徑15.5厘米,足徑18.5厘米。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砂底無釉。附獅紐傘形蓋。胎體上薄下厚,胎質細膩。

該罐青花色彩濃艷,釉里紅略暗。通體青花釉里紅紋飾。罐蓋繪青花蓮瓣紋、卷草紋、回紋各一周。罐身近口沿處繪青花纏枝花紋、卷草紋各一周。

肩部繪下垂如意雲頭紋,雲頭紋內繪青花水波紋托白蓮,雲頭紋之間繪折枝牡丹紋。腹部四面堆塑雙菱形串珠開光,開光內鏤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園景,以釉里紅繪山石、花卉,青花繪花葉,紋飾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飾青花折枝蓮花,與肩部雲頭紋相對應。近底處繪卷草紋及變形蓮瓣紋,蓮瓣紋內繪倒垂寶相花紋。

此罐造型豐滿渾厚,紋飾層次鮮明,綜合了繪、鏤、塑、貼等多種技法,特別是鏤花裝飾在元代瓷器上較少見。青花、釉里紅在作品中互為襯托,紅、藍交相輝映,整體形成一種氣度雍容而又花團錦簇的藝術效果。

玉壺春瓶是元代景德鎮瓷的常見器型,其品種有釉里紅外、青花、青白釉、孔雀綠釉青花等多種。如釉里紅劃花兔紋玉壺春瓶,高20.5厘米,口徑6.3厘米,足徑6.8厘米。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青白釉。

肩部及腹徑最大處各有暗刻弦紋4道,上腹部刻畫一隻野兔奔跑於花草間,小兔作回首觀望狀,以釉里紅點睛,刻畫技法嫻熟,刀鋒犀利灑脫,線條流暢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花紋空白處隨意塗抹釉里紅,形成紅地白花,增強了圖案的藝術效果。瓶內口部塗抹釉里紅。

小件用具再如釉里紅轉把杯,高10厘米,口徑7.7厘米,足徑3.8厘米。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以中空竹節式高足。通體施青白釉。杯身塗抹3塊釉里紅斑,並置一小圓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銜接,可以自由轉動而不脫開。

此杯裝飾斑塊發色鮮艷,似晚霞般美麗,實屬難得之珍品。可以任意轉動的杯足更增其玩賞性。

此外,元代其他地方瓷器還有吉州窯和玉溪窯等。

吉州窯白地黑花裝飾技法緣於北方磁州窯,但又具有吉州窯自身的特色。其白地泛黃,黑花發褐,底色與紋飾色彩的對比沒有磁州窯的白地黑花瓷那樣強烈。

如元吉州窯白地黑花捲草紋罐,通高6.5厘米,口徑5.5厘米,足徑6厘米。罐直口,平底,附嵌入式蓋。外壁採用白地黑彩裝飾,主題圖案為纏枝卷草紋,蓋面飾一折枝花卉紋。此罐形體較小,

為蟋蟀罐。圖案簡捷流暢,自然大方。

玉溪窯的青花與景德鎮的青花風格有著明顯不同,玉溪窯青花器的胎質酥鬆,釉色泛黃,青花色調灰暗,釉面玻璃質感很強。

雲南省祿豐元代火葬墓中發現有玉溪窯青花玉壺春瓶,高25.6厘米,口徑6.7厘米,足徑9.5厘米。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青黃釉,外壁以青花繪蕉葉、蓮瓣、魚藻紋。

此瓶的青花色澤雖不如景德鎮青花,但繪畫技法自然流暢,寥寥數筆即將紋飾表現得生動活潑,具有一定的藝術效果,充分反映出元代我國邊疆地區制瓷業高超的工藝水平和精湛的技法。

『陸』 本人有一隻半黑釉的碗,底小口大,釉色黑中泛紅,那位告訴我是出自什麼朝代價值幾何

洪武瓷器官民兩生輝

洪武時期的民窯瓷器

根據博物館和民間收藏的洪武時期的民窯瓷器及在景德鎮瑤里窯等民窯遺址的調查,可知明洪武時期民窯瓷器品種不多,主要是日用瓷器如碗、盤、罐、高足杯、高足碗、瓶等。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出土的洪武瓷器看,主要有瓜楞罐、雙系罐、方形小罐、洋桃形小罐、葫蘆形小罐、帶鈕小蓋罐、小圓盒等,大多數只有5厘米至7.5厘米高,比國內發現的日用瓷器造型規格要小,但成型工藝比較熟練,造型新穎活潑。從瑤里窯窯址出土的洪武瓷器標本看,其修坯工藝不夠精細。底足中心有一乳狀突起,底足的切削和足沿的修飾不夠整齊。有青花碗、坦腹淺碗,碗中心一澀圈,這還是元代疊燒的做法,洪武時期仍在沿用。

從景德鎮瑤里窯整個窯址堆積的瓷片廢棄物可以看出,其原料加工不夠精細,無論大小器物胎體都比較厚實,顆粒比較粗,但由於瓷土土質好,瓷器的質地優良,胎體的顏色相當潔白,露胎的地方有淺淺的火石紅現象。
釉質釉色情況相當復雜,不同的作坊配釉工藝水平有高有低。景德鎮的瑤里窯窯址遺物在斜山坡上,對面是一條河流,瓷片、窯具等廢棄物堆積很厚,遺物散落的面積很大,推測應該有許多作坊。其中有相當多的瓷片釉質較粗,白度不高,顏色泛青或泛灰,有的瓷片開細碎片紋。有一些作坊工藝水平較高,有青花、釉里紅等類標本,白度很高,質地也細潤。無論是哪一種洪武民窯瓷器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釉面不夠細滑,施釉不夠均勻,多少都有一些流釉、縮釉的現象。

洪武時期尚未有在青花瓷器上正規書寫皇帝年號的情況,所以對青花瓷器,很難判斷是民窯還是官窯產品。通過瑤里窯的調查,筆者發現了洪武民窯青花瓷器的特點。因為瑤里窯在離景德鎮珠山御窯廠很遠的山區,是-個民窯區。所用的鈷料均系國產鈷料。從藍色線條的顯色效果看,青花鈷料品質不高,不純凈,顯色不明快,藍色發暗發灰,線條有暈散浸漫的現象,有星星點點的黑褐斑。出於大多數瓷器器型不大,作畫受到限制因此多繪有簡筆花卉。花紋是以粗獷快速的線條畫出圓圈、圓弧,組成大朵雲紋、纏枝蔓草、人物形象、飛風、團菊、閑花野草等。有的花紋比較疏散,幾筆就畫出一朵牡丹,葉子有點像元代青花上的葫蘆,但簡潔得多。

在瑤里窖址發現釉里紅瓷器,即釉下出現釉里紅裝飾,有高足杯、小口杯等一類產品,在新加坡福坎寧遺址也發現杯類瓷片標本,風格一致是瑤里窯的產品。瓷器上花紋不多釉里紅浸漫、流淌厲害,紅得不艷麗,有的是偏暗的殷紅色,大多數花紋中心部位發黑,邊沿部分發灰,微微顯一點紅色。花紋比青花更簡單,沒有見到像青花瓷器那樣大圓圈、大弧線組成的花紋,更沒有復雜的纏枝蔓草和人物形象。

明代御窯廠的建立

所謂御窯廠,是指皇家或政府辦的制瓷作坊,專門為皇宮或統治集團提供瓷器。明代景德鎮就有御窯廠,就是人們常說的官窯。關於明代御窯廠的興建時間有不同的意見,所持的依據也自不相同。有的認為洪武二年(1369年)建立,有的認為洪武以後的建文四年(1402年)建立,還有的認為是宣德甚至更晚建立。洪武二年建窯論者,主要依據清藍浦《景德鎮陶錄》卷一《圖說》:"明洪武二年就鎮之珠山設御窯廠,置官監督,燒造解京。"他又說"以上諸說,多采唐雋公《陶冶圖說》。"唐雋公即請雍正、乾隆時著名督窯官唐英。而《重建敕封萬碩侯師主佑陶
碑記》說:"我朝洪武之末,始建御器廠,督以中官。"另外《事物會原》認為"明惠宗建文四年,壬午,始開窯燒造,解京供用。"元末景德鎮地區戰爭激烈,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寶座前8年,其地方政權就歸於朱元璋的麾下。到洪武二年皇帝已經登基兩年,無論祭天祭神祭祖的神器,還是宮廷生活用具,都需要瓷器,所以在元浮梁瓷局管理的官窯基礎上組建御窯是有可能的。只是大明王朝立國之初,網路待興,御窯廠的規章制度還不健全,生產的瓷器不一定能滿足宮廷的需要也沒有正常運轉,所以說到建文四年時,用詞是"開窯燒造"並不是用"建窯二字。可能在這以前的御窯廠有時開窯,有時不開窯,即有命則燒,無命則讓。《大明會典》中《陶器》所載文獻很能說明問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制樣,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匠人赴京,置窯興工或數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由此可看出,這時的景德鎮只是供選擇燒瓷的地點之一,處州的龍泉也是一個供選擇的地點。所以筆者認為,洪武二年御窯廠建立,也生產瓷器,但並沒有正常運轉。至洪武之末(實際為建文四年)以後,宮廷派中官督窯,按例解京,正常運轉,再也沒有看到景德鎮以外為宮廷燒瓷的記載。
御宮廠建立以後還在不斷完善,《明史》卷四三《地理志》說:"……景德鎮,宣德初,置御窯廠於此。"王宗沐在《江西大志·陶書》中說:"正德初,置御器廠,專管御器。先是兵興,議寢陶息民,至是復置。"這就說明明初關於御窯廠的事一直都有變化。經景德鎮陶瓷考古工作者長期調查、發掘證明洪武御窯確實存在,生產規模並不小,生產了許多優秀的瓷器,並留存下來。如果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才建御窯廠,一年時間能生產這么多瓷器,能創造出這么多的新品種嗎?

洪武的官窯瓷器

景德鎮明御窯廠遺址洪武地層發掘及發掘資料公布以前,人們在對洪武官窯瓷器所知不多的情況下,很多結論都不確定。考古發掘資料公布以後,結合博物館和民間的藏品資料,歸納起來,洪武官窯瓷器的品種有青花、鐵紅釉上彩、釉里紅、白瓷、紅釉瓷、黑瓷等。
(一)青花瓷器的特點
以現在能看到的資料、與元青花、明永樂的青花相比較,洪武青花的特點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洪武官窯瓷器的造型繼承、發展元代瓷器大型化的風格很突出。洪武瓷器粗壯拙實,很多大型器物的規格超過元代,例如罐類器物,元代的一般高度在20厘米至30多厘米,40厘米以上的不太多。江蘇省淮安市出土的元青花蓋罐,通高43.7厘米;江西省高安市出土的元青花獸耳蓋罐,通高47厘米就算巨型之作了,很少見到超過50厘米高的瓷罐。而洪武時期高40厘米左右的大罐是常見的。1961年北京德勝門外出土的洪武青花瓜體形蓋罐,通高65.5厘米,口徑25.7厘米,在首都博物館長期展出。永樂年間則沒有見到如此
巨型的青花罐。洪武時期的青花玉壺春雨高度都在30厘米左右。碗類作品,1994年景德鎮珠山東六頭洪武地層出土一件青花纏枝蓮紋直口大碗,口徑41厘米、底徑22.7厘米、高16厘米。口徑20多厘米的淺碗相當多。盤類作品,1994年珠山東門頭出土的青花湖石四季花卉紋折沿盤口徑為59厘米,口徑接近50厘米的大盤相當多。當然也有一些口徑20多厘米的作品。
2.造型結構。有的青花碗繼承了元朝瓷碗挖足的方式;有的則挖足較淺,為元代碗類器物所未見。梅瓶是生產比較多的器物,元代規格較多,有的略矮,顯得敦厚;有的下腹比較瘦長,比例有些失調,放置起來不太穩。洪武青花梅瓶腹部最圓鼓部位以下收得比較緩慢,下腹至底比較寬,永樂青花梅瓶比例勻稱,比較清秀,尺寸規格也沒有那麼大。所以洪武梅瓶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端莊穩重。青花荷葉蓋罐是比較大的器物,元代做得寬肥而粗矮,洪武則比較修長優美,講究線條的變化。元朝荷葉形蓋頂端為瓜藤鈕,洪武時則安寶珠形紐,蓋和罐體更
加和諧優美。執壺類器物有相當一部分除器型較大外,流和柄的結構比元代同類器物做得既拙實,又講究曲線美。有多層結構的蓋,即蓋分上下兩層,兩層之間有一個矮矮的台階。還有蓋沿下的壁是垂直向下的,蓋沿將壺口包住。上面的寶頂既實用又優美有較強的陳設性,藝術水平很高。
3.洪武官窯青花和元青花相比,從一些微小地方可以看出,洪武青花製作工藝開始注意追求精細,這種現象從洪武晚期到永樂越來越明顯。例如一些青花碗,包括一些尺寸相當大的碗,底足用平刀切削,有力而整齊。底足的中心挖得也比較整齊,不像元代器物底足中心有乳狀突起。在圈足內部構底面施釉,改變了元代瓷器圈足內中心不施釉的情況。
4.洪武青花的鈷料。洪武青花和元青花繪瓷用的鈷料應該是一脈相承的。從景德鎮洪武官窯窯址出土的青花瓷器標本來看,大多數藍色發灰、深沉發暗或灰黑色,顏色不正,但優美、自然、悅目。如果仔細將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對照,明顯可以看到兩者藝術效果一致。景德鎮考古發掘出土的一部分青花器,藍色不正的同時,胎體質地也比較疏鬆,釉面有些陰黃,這可能是窯火燒得不均勻造成的。這種情況在元青花瓷器上也有。在胎體上作畫,運筆疾速,線條上出現凝而不舒的結晶斑塊,凡藍色線條運行的地方,凡出現結晶斑塊或斑點之處,釉面微微凹下,發出錫光點,或像鉛筆作畫時線條上出現鉛色浮光。明和元兩代相連,朝代的更換不能使某種手工工藝的技巧突然改變。例如元朝景德鎮宮窯的工匠,在洪武時仍在燒造瓷器,其工藝技巧和製作習慣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變。原料也繼承元朝官窯尚未用完的鈷料。由於景德鎮在元末曾經過激烈的戰爭,對生產造成一定的破壞,雖然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前8年地方政權就歸順了朱元璋,但大明王朝剛剛建立,面臨許多困難,所以洪武官窯瓷器出觀一些不及元青花的現象在所難免,但洪武青花水平提高很快。經過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科學工作者測試,洪武官窯青花鈷料和元青花鈷料內含成分是一致的。
洪武官舀青花花紋的構圖特點和民窯花紋不一樣,官窯青花花紋構圖滿,層次多,密集排列,這方面和元青花風格一致。例如一件執壺,從壺蓋的蓋頂到器物底部,主題花紋相輔助花紋有11層之多。一件大青花碗的外壁,從口沿至足的外壁有4層至5層密密的花紋,碗的里壁也有3層花紋,如果加上將各層花紋間隔的弦紋,卷枝蔓草,花紋可達5層至6層。口徑45.8厘米的青花團菊紋大盤,盤沿里外壁和盤底滿繪纏枝花紋,並列蓮花瓣紋,很有元青花的風格。所以相當長時間人們難以將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分開。然而洪武青花也有一些新現象,香港天民樓珍藏的洪武青花山茶花盤,這類精美的青花瓷器在景德鎮珠山東門頭洪武地層也有出土。這類作品代表了洪武青花構圖上的新變化。該盤作折沿菱花口形,腹壁微曲,平底,淺圈足。盤的口沿繪兩連續的卷枝花卉,盤沿外壁繪纏校靈芝紋和團菊,彎曲的腹壁繪兩連續的牡丹花紋,外壁繪蓮花紋一周。盤心最寬平部位的主題花紋是一株茁壯的山茶花,主幹壯實,枝葉繁茂,中心兩朵山茶花,其中一朵含苞欲放。此盤的繪畫用筆比較細膩,輔助花紋一個單元和另一個單元之間的距離拉大,牡丹、團菊、靈芝、蓮花等花卉畫得都比較舒展。盤心雖然寬闊,但只畫一株山茶花,周圍空間比較大,符合文人畫提倡的留白天地寬的法則。洪武時期還有一類大盤,盤心也繪一株花,伴以太湖石,石邊點綴幼竹、小草。這是以後明朝畫院藝術家們用得最多的構圖形式,可見瓷器裝飾畫向文人畫方向發展。
洪武青花常用的花紋,有纏枝花、團菊、牡丹花、山茶花、靈芝、荷花、庭院小景、湖石翠竹、水池湖石、欄桿芭蕉、松竹梅、龍、鳳、鵲鳥、鴛鴦蓮池等。元青花上常出現有王羲之愛鵝、周敦頤愛蓮、孟浩然愛梅、陶淵明愛菊的四愛圖,而蕭何月下追韓信、攜琴訪友、蒙恬將軍、昭君出塞、三顧茅廬、先帝明王、忠臣義士、元曲雜劇等人物故事畫面幾乎不見。元代織錦緙絲上面的圖案,大雲肩錦,如意頭輪廓內填繪荷塘鴨鵝、鴛鴦戲連、水波游魚等內容出現很少,有的幾乎看不到。動物紋樣如麒麟、文豹等也極少。明朝規定"官民人等所用金銀瓷碗等器。並不許製造龍鳳紋。"御窯廠生產的龍紋瓷器上的龍多是五爪龍,有一些不是五爪龍,也應該是官窯產品。
(二)鐵紅釉上彩瓷器 南京考古工作者在洪武故宮遺址採集到一件鐵紅彩雲龍紋盤殘片,復原之後測量高3.5厘米、口徑15.6匣米、足徑9厘米。侈口,圓唇,腹壁微曲,成弧形緩慢收束,平底,底部用模具壓出一微微下塌的平底,淺圈足,圈足平切規整,圈足足邊微傾斜。細沙底。胎質潔白細膩,底部露胎處呈淺黃色火石紅現象。盤體施細潤白釉。在燒成的白瓷上,以鐵紅彩料繪五爪雲龍。龍的特點是頭小、嘴長、角小,龍須為四條平行曲線由前向後飄逸向上,細頸長身,四臂粗壯有力,最粗處
幾乎與身軀一樣粗。肘上三條須帶飄動。鱗片成扇形層層疊壓。五爪成輪形,強勁有力,兩龍之間的空隙各有一矮腳流雲。盤心繪三朵矮腳雲,成品字排列,作逆時針方向移動。畫工精細,盤里與盤外的龍基本相疊,可見畫工繪瓷時非常用心。這樣精細的釉上彩工藝為明代的彩瓷,特別是為礬紅彩裝飾的發展開辟了新道路。
(三)釉里紅瓷器
洪武時期釉里紅瓷器在國內外都能見到,但在工藝風格上有很大差異。從國內各博物館看到的器物一般都比較大,有的很大。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罐類作品,規格多樣,其高度20.3厘米、23厘米、24.8厘米、30厘米、48.8厘米的都有。1994年珠山東門頭出土的釉里紅纏枝蓮紋大碗,口徑達38厘米的就有幾件,口徑最大的達40厘米。盤類器物有的口徑達45.5厘米,盞托類器物口徑達19.5厘米。杯類器物應該是小件作品,但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杯,口徑也有10.4厘米。精巧玲瓏的作品不多,社會上有拍賣公司拍賣的洪武釉里紅菱花盤,口徑達45.7厘米,製作精美。而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相當於元末明初(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作品多數是小件,如小口罐、方形罐、石榴形罐、小杯,小碗等,有的高才幾厘米,罐類很少有高度超過10厘米的。在景德鎮市區施工現場也有這類小規格的釉里紅作品出土,作者看到的有小型高足杯一類作品的殘片。在瑤里窯遺址,有規格較大的碗、高足碗類作品的廢棄物,也有比較小的高足杯類作品。估計小型實用的釉里紅主要由民間瓷窯作坊釉里紅這類作品在釉和彩的安排上,有白地紅花,就是在白胎上用紅彩(銅紅)畫出花紋,罩上白釉,高溫一次燒成。有紅地白花,在白胎上安排好花紋,花紋部分留白,花紋輪廓線以外的地方用銅紅塗抹,罩上白釉高溫燒成,特別是花紋為白花花紋以外的地面是紅色。青花釉里紅都是高溫釉下彩,工匠安排的花紋如枝葉藤蔓用青花畫出,花朵、果實等內容用銅紅畫出,罩上白釉,高溫燒成。瓷器顯示出青枝綠葉(藍),紅花碩果。花紋面鋪鋪得較開,青花占的位置大,銅紅占的位置小,卻顯主導作用,青花起輔助和烘托作用。
銅紅很准控制,洪武時期釉里紅工藝水平不如青花明艷和穩定。從發掘資料看,有的燒飛了,有的不紅,有的呈黑色。筆者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曾看到一件侈口瓜體形大罐,釉里紅是黑的,只能從花葉邊沿的某些部分看到隱隱一點紅色,猛一看,整件作品的花紋像釉里黑。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纏枝紋大碗,有許多燒黑了。

有一部分作品顯色比較鮮艷清晰,但顏色比較淺淡,相當多的釉里紅紅色暈散比較嚴重。
(四)紅釉瓷器
明朝政府規定紅色為最高等級的顏色。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不久的洪武二年(1370年),宮廷規定"服務所尚,以赤為宜"。龍鳳也只有最高統治者才能使用。從社會上保存的洪武紅釉瓷器以及景德鎮的發掘品看,紅釉瓷器燒成是很難的。北京首都博物館珍藏一件紅釉暗龍紋盤,口徑16厘米。日本出光美術館珍藏一件洪武紅釉印花暗龍盤,口徑19.8厘米。盤壁模印有首尾相接的兩條五爪雲龍,盤心是三朵拖尾雲。紅釉不太厚,印紋凸出的地方能看到白色胎,紅不夠明亮,而是紅中閃黃,1988年景德鎮在中華路兩側洪武地層出土一件紅釉侈口碗,口徑20厘米,內壁也印有暗龍,紅釉深暗發黑,釉層中因縮釉而出現的棕眼明顯。這些都表明洪武時期紅釉瓷器雖然精美,但工藝尚不夠成熟。

(五)黑釉瓷器
明曹昭《格古要論》卷七《古饒器》條載:"又有青黑色戧金者多是酒壺、酒盞,甚可愛。"但在社會上及博物館收藏品中沒見到過這類黑瓷。在洪武墓葬、遺跡中也沒有發現洪武黑瓷的出土。所以一般社會上出現的洪武黑瓷也都不能正確認識。劉新園先生在《洪武官窯的主要產品及其特徵》中談到洪武官窯窯址里曾有-件黑釉梅瓶的殘足出土,黑釉呈半木光,與黑釉瓷瓦相近。
以上可以看到景德鎮洪武官窯生產瓷器品種比較豐富,應用廣泛。它的工藝成就、藝術新風格的出現,為永樂、宣德及以後官窯瓷器的發展望定了基礎。
資料轉自博寶藝術網

『柒』 明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瓷特點及區別有哪些

永樂青花帶款的僅有一種,即壓手杯。此杯現在世界僅存有三件完整的,另有破碎的一件,均藏於故宮博物院。明谷應泰所著《博物要覽》記載的款心花紋有三種:雙獅款、鴛鴦款、葵花心款,現傳世三件不見鴛鴦款。雙獅款和葵花款皆在杯內心書「永樂年制」四字篆款。壓手杯為永樂青花絕品,後世多仿,明萬曆及清康熙、光緒時均有仿品,但仿品造型不對,尺寸大於真品,胎體厚重,畫風亦顯粗獷。只要見過真品,一望便知其為贗品。80年代初,故宮博物院曾攜真品到景德鎮仿製了數百件,其中精者有數十件,造型、紋飾及青花色調均絕類真品,是歷代仿古青花最成功的作晶。但當時僅仿了葵花心款的一種,故見到此種款識的,一定要提高警惕。
宣德青花有款的比較多,款多為楷書,極個別的也有篆書款,其書款部位沒有定式。有寫在器底的,也有寫於器身的,其字體雖不一樣,但總體風格較為一致。楷書款的「德」字均在「心」上少一橫,這是鑒定時要注意的。另外,也有不具年號的,而以青花篆書「大德吉祥場」或楷書「壇」字的,也屬官窯所產。孫瀛洲先生積一生經驗總結宣德款識,作有歌訣:「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陽陰,橫豎花四雙單園,晉唐小楷最出群。」先生的經驗來源於細心的觀察和認真的總結。我們要想學會鑒定其款識的要訣,最好的方法還是看幾件真物的款識,熟記其書法風格,這樣自會融會貫通。後世仿宣德款的最多,從成化到今,從未間斷,但均具本朝特點,與真物不一樣。
永樂、宣德青花造型主要有壺、盤、碗、杯等類,受西亞影響很明顯。
壺類有執壺、三系竹節壺、僧帽壺等。執壺以玉壺春瓶為壺體,兩側各加一柄一流,在流與壺頸之間連一花形薄片,起支撐、固定作用,是為避免造型燒造過程中變形而設計的。另有一種執壺,長頸,壺身為圓筒式,雲形流附於頸部上端,流口為葫蘆形,柄為如意形曲柄。三系竹節壺僅北京故宮博物院存一件。僧帽壺元代始有,永宣繼續生產,因其上端類似僧帽,故得名僧帽壺。
瓶類造型變化豐富,有梅瓶、玉壺春瓶、雙系扁瓶、天球瓶等。梅瓶在宋、元時底端瘦,多配座,明代時不配座,故底端加寬,方能保持瓶的穩定性。玉壺春瓶在宋、元時瓶體瘦俏,明代時圓腹漸豐碩。雙系扁瓶有畫花草的,也有畫人物的。天球瓶為明永宣時流行的造型,直頸,腹體為圓球體形,紋飾多為海水龍紋,有青花龍和青花地白龍紋兩種。
盤類中除常見的日用器皿外,以直徑在30厘米~40厘米之間的大盤最有代表性。大盤口沿有圓口及菱花口兩種。與元代不同的是其畫面十分簡潔,如故宮博物院所藏宣德青花枇杷綬帶紋盤,為宣德典型傑出作品。該盤心繪三層花紋,邊緣繪卷枝紋,紋里又繪一層折枝花紋,中心繪枇杷綬帶紋,布局十分疏朗,畫面簡潔,估計畫稿當出自畫院。
碗類以一種廣口、厚胎的大碗最為常見,多繪花草紋。
此外,折沿盤、花澆、燭台、扁瓶、帶蓋瓷豆、筒形器座等,均是直接受西亞文化影響產生的新造型。
明永樂宣德官窯青花紋飾主要有花草、動物和人物等。花草紋有蓮花、牡丹、菊花、靈芝、瓜果、葡萄、松竹梅、山茶等,動物紋有龍、鳳、獅子、海獸等,人物紋有嬰戲、胡人樂舞、仕女等。除此之外,梵文、藏文也常出現於青花器上。
對永樂、宣德官窯青花,只要把握其造型和青花顏色的特徵,一般是不容易鑒定錯的。尤其是解放前的仿品,盡管造型逼真,但青花顏色始終未仿成功。比較困難的是區別永樂和宣德兩朝的瓷器,但景德鎮永樂、宣德官窯發現後,這個難點也基本解決。

明永樂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號)歷時21年,是明代國力強盛時期。隨著景德鎮瓷器業的昌盛繁榮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與宣德青花一道被稱為開創了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永樂朝前後期瓷器質量發生很大變化,永樂早期製品基本接近洪武朝後期,而後期製品則與宣德早期相接。
宣德官窯青花,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以致思想觀念。作為宮廷用瓷和精美的藝術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與當時制度的完備與技術的成熟有很大關系,作品一直被後人推崇,為青花工藝的典範。
自明代成化朝開始到晚清民國均大量燒制,最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宮舊藏的宣德青花為藍本,去精心燒造,造型、尺寸、紋飾都十分酷似原作,具有宣德青花的韻味,如康熙朝仿宣德青花仕女紋碗、纏枝花紋缽缸,折枝花果紋花口碗,纏枝花紋魚簍尊,海水異獸紋高足杯;
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葉紋玉壺春瓶、花果紋梅瓶、花卉紋書紋燈、團龍紋葵式洗、海水龍紋天球瓶、綬帶耳葫蘆瓶、牽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錦紋蓋罐、鳳穿花紋罐、松竹梅人物紋盤、把蓮盤、花果紋執壺等,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明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瓷的區別
第一,從款識看,永樂青花僅見壓手杯一種四字篆款,其他均無款識;宣德青花多有款,常見者為六字楷書款。
第二,永樂胎體輕巧,紋飾纖細,釉面無橘皮紋;宣德胎體厚重,釉面有橘皮紋,紋飾粗放。同一種造型,永樂輕、宣德重。
第三,永樂青花紋飾帶有明顯的元代遺風,宣德青花則完全擺脫了元代遺風,自成風格。如永樂龍紋身體瘦長,但比元代略肥,常見者為直披發和豎披發兩種姿態,爪比之元代肥實。宣德龍紋身體變肥有披發、豎發及前首披發等數種姿態。永樂鳳紋較少,宣德則鳳紋多見,或龍鳳並用,或鳳紋與蕃蓮、雲紋相配。
第四,永樂官窯做工精細,瓶罐等立體造型接痕修整細致,不像元代及明初那麼明顯,而宣德時則少有接痕。永樂大盤底足多砂底,亦修整得十分細膩,僅泛出小塊的鐵紅斑,一般器物以釉底為主,釉底白釉勻凈,釉薄處泛黃色,厚處呈漿白色或閃青白色,有一部分底釉開有細片紋。宣德亦如此,但砂底比永樂略欠細膩,且火石紅斑重於永樂。

『捌』 景德鎮青花瓷器鑒賞

肯定是薄的好
景德鎮瓷器的四大特點:好像是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你想想。薄如紙,那麼肯定就是越薄越好。就像樓上說的。薄的工藝也更高。特別是鏤刻的,那效果的確是很好,還可以做燈罩。

『玖』 鑒寶青花瓷

真的!你看看這個!明永樂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號)歷時21年,是明代國力強盛時期。隨著景德鎮瓷器業的昌盛繁榮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與宣德青花瓷一道被稱為開創了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永樂朝前後期瓷器質量發生很大變化,永樂早期製品基本接近洪武朝後期,而後期製品則與宣德早期相接。
[編輯本段]一、胎釉
永樂青花端莊秀美,器物線條非常柔美流暢。講究修胎,器形十分規整。瓷胎由於注意淘煉,胎質純,含雜質少,胎質細膩,胎色潔白,胎體厚薄適度,靈巧凝重,較之洪武朝普遍輕薄一些。
永樂時期由於燒造溫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細膩、光滑、瑩潤、平凈,絕無橘皮釉紋,有少部分器物釉面開片,以脫胎器名傳於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現潔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廢後處閃現蝦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處大多為白色或黃色,器物里外釉面較均勻。民窯器普遍有縮釉現象。
永樂青花的釉面青白程度較元代有所減弱,釉面青白為整個明代傳統燒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摻有草木灰,並用木柴燒,所以會產生這種效果。現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燒造工藝都與明代不同,因此釉面無此青白色。
大盤、瓶、罐等為細砂底,無釉,白色,有小塊鐵色斑;呈糯米粉狀,摸之細膩滑潤。也有釉底,釉底白釉勻凈,釉薄處泛黃色,厚處呈漿白色或閃青白色,有些底釉開有細片紋。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紋;細瓷底足平切,足跟較窄。琢器器底足大多是邊棱狀,即削切痕明顯。圈足露胎處泛火石紅,足內牆多泛黃斑。盤、碗底心多是外凸內凹。
[編輯本段]二、青料
永樂青花主要用「蘇麻離青」鈷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現象。由於蘇麻離青含錳量低、含鐵量高,降低了呈色中的紅、紫色調,在適當的火候下就能燒出濃艷的青藍色,猶如寶石藍一般的光澤,色彩雅緻凝重,鮮艷奪目,層次分明。不過由於青花含鐵量高,往往會在青花燒成部分留下黑疵斑點,一條紋理中常見的鈷鐵結合晶斑,濃重處凝聚為黑色錫光,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撫摸有凹凸不平感。也有將進口料和國產料相結合使用的,如以淡色國產料繪雲水,濃色進口料繪游龍,使色澤對比鮮明,凸現主題。在傳世品中,也有不帶鐵銹斑黑斑的,青花色澤極為幽雅美麗的瓷器,其實用的青花料還難以確定,估計是淘洗純度較高國產鈷料或進口國產混合料。
[編輯本段]三、造型
永樂時期青花瓷器造型圓潤、靈巧、清秀,不但繼承了前朝器形,還吸收了大量外來的元素,製作出了許多創新器物。
傳統器物有梅瓶、玉壺春瓶、貫耳瓶、竹節柄壺、執壺、僧帽壺、梨形壺、折沿盤、盞托、深腹洗、無擋尊、渣斗、香薰、筆盒、三足爐、大盤、大碗、碟、罐、缽、高足杯、各式碗等。
梅瓶線條更加流暢,底部較為豐滿。玉壺春瓶頸部較洪武時期變細,造型顯得更為清秀。僧帽壺比元代也有所變化,線條剛柔相間,勻稱端莊。碗的造型多樣,有撇口、斂口,大小多種式樣。其中一種墩式碗,口至下腹部線條較直,至近底略收,碗下部比較豐滿,足大而淺,為該時期較為常見的,後為宣德時期所仿效。各式大盤亦比洪武時期工藝精細,紋飾多樣,繪畫技法更加成熟。
永樂時期創新的器形有大型天球瓶、尖底蓮子碗以及雙系、三系或四系蓋罐或多系把壺、帶蓋瓷豆、高足盞托、雞心碗、卧足碗、卧足碗洗、筒形器座等。雙系小罐,線條圓潤,附蓋,並有雙圓形小系,造型亦很別致。壓手杯,是永樂時期的名品,杯小而胎厚,圈足較寬,置於手中,有厚重感,明清歷代有仿製。
受西亞地區金屬、陶器的影響,永樂時期還燒制具有域外風格的器形,如雙系扁壺、雙系扁瓶(抱月瓶)、如意耳扁瓶、雞心扁瓶、扁瓢形瓶、折壺、藏草壺、魚簍尊、水注、花澆、折沿盆、盤座、燭台等。這些器物中,有些完全仿自伊朗、敘利亞、埃及等國的金屬器皿,造型上變化不大,如折沿盆、盤座、雙耳扁瓶;有的在造型上略有變化;如花澆,伊朗十五世紀黃銅嵌銀龍柄花澆,口、肩各有凸起弦紋,龍柄捲曲輻度較大,扁圓腹,圈足。永樂青花花澆口、肩亦有凸弦棱,龍柄捲曲輻度變小,改圈足為內凹式卧足。燭台波斯與埃及十四至十五世紀的黃銅、銀燭台有圓形及八方形,分為上中下三段,圓形者上中段較短而直,永樂青花燭台造型仿其八方形,上、中段略為加高,下段中腰內束曲度變小,與其有所區別。再如波斯水注,流高出口部,無蓋,頸部較細,多飾凸棱,足為外撇的喇叭形足。
[編輯本段]四、紋飾
永樂青花圖案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紋飾疏朗秀麗、筆意自然,無論是粗筆寫意還是細筆描繪,均給人以清秀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畫面多留白地。圖畫花紋多為雙勾填色,一改前朝大筆塗抹的筆法,繪筆用小筆觸,往往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圓器內外加花,並廣泛採用器心繪畫的裝飾手法。青花紋飾的線條中常有鈷鐵的結晶斑,這是由於鈷料研磨不細所致。
永樂時期青花紋飾既保留傳統圖案,又有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圖案,以花卉、瓜果等植物類為主,人物、蟲鳥、龍鳳圖案較少,另外這時已不見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為主題的紋飾圖案了。
傳統紋飾最常見到的是纏枝花卉、折枝花卉、花果。
纏枝花卉有牡丹、菊花、靈芝、梅花、苜蓿、寶相花、蓮托八寶等。纏枝花卉的花大葉小,葉片邊緣繪成細齒狀,枝蔓清秀,線條流暢,畫面生動。
折枝花果紋有石榴、枇杷、蓮花、茶花、碧桃、佛手、海棠、柿子、荔枝、葡萄、香椽、忍冬草、竹石、松石芭蕉等。這些紋飾經常出現在大盤、碗、梅瓶、執壺等器物上。特別是青花大盤,有折枝、纏枝蓮花、菊花、瓜果,花紋變化較多,有三、四、五、六朵花卉的不同紋飾。
蕉葉紋繪畫時蕉葉中莖留白不上色,蕉葉主買不畫到葉尖,主葉呈等腰細瘦的三角形,葉緣繪成鋸齒狀,葉緣輪廓線以復筆渲染。
仰覆蓮瓣紋以兩瓣大花瓣間疊以一小花瓣,花瓣中部留白,很少上色,蓮瓣的邊框線由雙線勾繪。
龍鳳紋在該時期的碗盤洗上出現亦較多,有雲龍、雲鳳、海水龍、雙龍、五龍、團龍、荷塘龍等不同組合。龍紋繪得和前朝類似,依然是細頸蟒身,但有的龍身開始出現肥胖的身形,龍首有豎發和披發的,龍爪有三、四、五爪之分。
元代、洪武時期的蓮池紋仍然沿用。海獸紋亦有一定數量,主要見於高足杯等器物上。人物紋較元代有所減少,因青料繪制的紋飾多有暈散,故不宜繪人物紋,人物紋僅見胡人舞樂,嬰戲紋。花鳥、園景、竹石芭蕉紋融寫實與裝飾為一體,對後世青花紋飾影響較大。花鳥紋多繪於扁平的兩面或盤心、高足碗內,題材有綬帶鳥、綬鳥荔枝、喜雀梅花等。
民窯器主題紋樣有人物、走獸、禽鳥、松竹梅、蓮花束、芭蕉、海水浪潮、團花菊花、如意、花果、花卉、風景、結帶綉球等。其中結帶綉球紋在中心圓球內加藍點或錢文,纏枝花心作螺旋紋,此為永樂朝特有。還有文字裝飾,如「福」、「祿」、「壽」字,常飾於碗心。
永樂青花瓷的邊飾有回紋、卷枝紋、海水紋、蓮瓣紋、如意雲紋、靈芝紋、曲折紋、蕉葉紋、朵花紋、梅花紋、葉紋等。回紋一改洪武時期二個一組的畫法,大多連續不斷。有的器物如瓶、碗、盤足部僅飾一道弦紋,非常簡潔。
從總體上看,永樂青花瓷器紋飾布局大多比較疏朗,有少量紋飾布局較為繁密,花紋的繪制一般比較纖細。而摹仿西亞地區金屬、陶器的製品有的外域風格比較明顯,如錦紋、卷枝紋、阿拉伯文字,有些則與中國傳統紋飾融為一體或完全採用中國傳統紋飾。其中一種在如意耳扁瓶、扁平大壺,花澆上出現的纏枝花紋,其纏枝畫法仍保留中國傳統方法,但花朵與中國傳統畫法有別,特別是在纏枝上一側出現的麥粒狀紋或花瓣紋,是我國傳統畫法中所未見的。
永樂青花瓷器的裝飾紋樣除用青花繪制以外,還有少量用金彩描繪及刻劃方法表現的。
[編輯本段]五、款識
永樂青花瓷一般無款識,只有極少數有年款。只有官窯壓手杯中見有「永樂年制」的四字篆字款,寫在器裡面中心,圍以雙圈線、單圈線和花瓣飄帶。最寶貴的是青花雙獅綉球心款、花心款、鴛鴦圍款。民窯產品偶有「福、錄(祿)、壽」等款字。
明谷應泰《博物要覽》記載:壓手杯,中心畫雙獅滾球,球內篆書「大明永樂年制」六字或「永樂年制」四字,細若粒米者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目前傳世晶僅北京故宮博物院有獅球與花心兩種四字篆款,鴛鴦心者及「永樂大明年制」六字款者未見實物傳世。
從明正德年開始,就出現了仿永樂窯器款。其後,嘉靖、萬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現。歷代仿款有青花寫款、陰文刻款、陽文刻款三種字體;字體和寫法也不一樣。款的外圍常飾花瓣形圖案,線條硬直欠流暢,也有的圍以單圈。所以凡以四字楷書或六字款寫在器里、底足或口上的多是後代仿品。
永樂時期青花器物書寫年款的雖然少,卻開啟了明清兩代官窯器物書寫朝代年款的先河。

熱點內容
綠植花壇組合圖片 發布:2025-08-30 22:07:53 瀏覽:792
櫻花印象圖 發布:2025-08-30 21:58:58 瀏覽:600
蘭花雪山天草 發布:2025-08-30 21:55:14 瀏覽:200
情人節小童謠 發布:2025-08-30 21:36:11 瀏覽:796
西蘭花煮蘿卜 發布:2025-08-30 21:34:35 瀏覽:538
cad梅花樁 發布:2025-08-30 21:34:24 瀏覽:719
畢業季花藝 發布:2025-08-30 21:30:16 瀏覽:152
五朵玫瑰花拖鞋編織 發布:2025-08-30 21:13:52 瀏覽:866
綠植噴繪圖 發布:2025-08-30 21:04:24 瀏覽:439
賞花花語 發布:2025-08-30 21:04:12 瀏覽: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