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花卉畫稿
⑴ 國畫十級是什麼水平
國畫考級沒有十級,最高是九級。
中國畫考級標准
寫意花鳥
一級:使用中國畫工具畫出簡單的花卉、蔬果或小動物。
二級:使用中國畫工具畫出較准確的花卉、蔬果或小動物。
三級:使用中國畫工具畫出較復雜的花鳥畫。
四級:使用中國畫工具畫出較復雜的花鳥畫。
五級:畫出筆墨有較復雜變化的一幅較完整的花鳥畫。
六級:畫出一幅色、墨搭配協調的較完整的花鳥畫。
七級:統一命題,畫出符合題意、有意境的花鳥畫。
八級:統一命題,畫出符合題意,有特點的花鳥畫。
九級:統一命題,畫出符合題意,具有個人風格的花鳥畫。
工筆花鳥
一級:拓描畫稿,白描一幅簡單的折枝花卉。
二級:拓描畫稿,白描一幅較復雜的折枝花卉。
三級:拓描畫稿,白描並單色分染主體花與葉。
四級:拓描畫稿,白描並分色分染主體花與葉。
五級:拓描畫稿,畫一幅重彩花卉。
六級:拓描畫稿,畫一幅較復雜的工筆花鳥畫。
七級:寫生一支花卉並組成畫稿,白描後分染,罩染主要花卉。
八級:在寫生的基礎上,獨立構圖完成畫稿或創作畫稿,白描後分染,罩染主要花卉。
九級:在寫生的基礎上,獨立構圖完成畫稿或創作畫稿,白描後完成
一幅工筆花鳥畫。
山水畫
一級:畫出簡單的以山、水為題材的一幅畫。
二級:畫出樹、石、山較准確的一幅山水畫。
三級:畫出有遠近的一幅山水畫。
四級:畫出一幅較完整的山水畫。
五級:完成一幅較完整的山水畫,要題款、用印。
六級:畫出一幅較完整的山水畫,要有房、橋、船等適當點景並要題款、用印。
七級:統一命題,畫出符合題意,有意境的山水畫。
八級:統一命題,畫出符合題意,主體鮮明的山水畫。
九級:統一命題,畫出符合題意,具有個人風格的山水畫。
寫意人物
一級:畫出一幅簡單的人物畫。
二級:畫出一幅簡單的人物畫。
三級:畫出一幅較復雜的人物畫。
四級:寫生簡單人物。
五級:寫生人物畫。
六級:寫生人物畫。
七級:人物畫創作。
八級:人物畫創作。
九級:人物畫創作。
工筆人物
一級:拓描畫稿,白描一幅簡單的人物頭像(古代、現在人物均可)。
二級:拓描畫稿,白描並單色分染人物主體部分。
三級:拓描畫稿,白描並渲染一幅人物。
四級:拓描畫稿,畫一幅壁畫形式人物。
五級:拓描畫稿,白描並渲染一幅人物。
六級:拓描畫稿,畫一幅較復雜的工筆人物畫。
七級:寫生人物頭像或半身像,並組成畫稿,白描後分染、罩染人物主要部分。
八級:寫生坐姿人像,並組成畫稿或創作畫稿,白描後分染,罩染人物主要部分。
九級:寫生或默畫簡單的動態人像並添加簡單背景,獨立構圖完成畫稿或創作畫稿,白描後分染,罩染人物主要部分。
⑵ 國畫與一般的水彩水粉畫的最大區別
國畫與一般的水彩水粉畫的最大區別在於「國畫」是中國畫,而「水彩、水粉」則是西洋畫。
水粉,就是用水來調和的,顏料里有少量的油質,來保持是顏料不幹。畫的時候用水調色。有專賣的水粉畫紙張。也有其專門的筆。筆分羊毫,狼毫,兼毫等。狼毫硬,羊毫軟,看個人喜好。畫面容易修改,覆蓋能力強。但不提倡反復修改,畫面容易變臟。畫面干後,會比你調的時候的顏色灰一些。這是因為水分蒸發掉的原因。
(2)國畫花卉畫稿擴展閱讀
國畫的種類:
1、人物畫。
要畫好人物畫,除了繼承傳統外,還必須了解和研究人體的基本形體、比例、解剖結構,以及人體運動的變化規律,方能准確的塑造和表現人物的形和神。 畫人物有幾種表現方法,各有所長,如:白描法,勾填法,潑墨法,勾染法。
2、山水畫。
山水畫的組成包括:山、水、石、樹、房、屋、樓台、舟車、橋梁、風、雨、陰、晴,雪、日、雲、霧及春、夏、秋、冬氣候特徵等
3、水墨畫。
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徵性、自然性
4、院體畫。
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
5、工筆畫。
工筆畫須畫在經過膠礬加工過的絹或宣紙上
6、文人畫。
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並目為南宗之祖。
7、花鳥畫。
花鳥畫的畫法大致可分為二類:工筆花鳥;寫意花鳥。昆蟲亦有工、寫之分。表現的方法有:白描(又稱雙勾)、勾勒、勾填、沒骨、潑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樣,有悠久的歷史。花鳥畫的學習步驟不外乎臨摹、寫生、創作。表現的主題有:竹、蘭、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鳥有:雞、鵝、鴨、仙鶴、杜鵑、翠鳥、喜鵲、鷹;昆蟲有:鸚鵡、蝴蝶、豐、蜻蜓、蟬,雜蟲有:蟈蟈、蟋蟀、螞蟻、蝸牛、蜘蛛等。
⑶ 國畫中的勾皴染點擦的技法指的是什麼
國畫中的勾皴染點擦是山水畫中的基本技法。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中國畫家運用毛筆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筆而產生的用筆、用墨的技法。
一、勾。先以淡墨勾描出物象輪廓,然後著色,最後依形象需要用重墨或濃色。
通過對線條的起、行、收的練習,掌握線條運行的基本規律,准確把握指、腕、肘的運行方向和力度,靈活運用各種頓挫、轉折、提案。用線勾出山體外形大體輪廓或山石主要脈絡結構。
二、皴。中國畫技法名。是表現山石、峰巒和樹身表皮的脈絡紋理的畫法。畫時先勾出輪廓,再用淡干墨側筆而畫。
在確定山體岩石主要脈絡結構的基礎上,用干、濕、濃、淡、粗、細、長、短、不同筆法皴出凹凸、明暗、質感和立體感。
三、染。同時用色筆和水筆,先著色筆,再用水筆把顏色烘染開,使其色調漸淡或漸濃的筆法,一般有四種不同的染法:套染、點染、罩染、接染。
用淡墨分染山石明暗凹凸,以豐富其質感和立體感。為增強畫面的氣韻和整體效果,可將畫稿噴濕,在用淡墨烘染,尤其煙雲、戀、層次更適宜此法。
四、點。點用筆要輕靈,古人形容為「如蜻蜓點水」,在紙上輕輕一啄,迅速提起。用墨要富於變化,苔點密集的地方要濃濃淡淡,蒼蒼茫茫,表現出豐富的筆墨內容。
是墨稿將近完成時為豐富畫面或彌補敗筆之處。用重墨點苔,點「醒」和調整。點苔是用以展現樹林苔草,點苔有重墨點苔和彩墨點苔。重墨點苔適宜點在岩面結構的暗凹處或突出山石的要害處,彩點苔多用於秋季和春季。
五、擦。運用擦筆須不見筆,它的作用是補勾、皴的不足,或使皴筆渾成,增加過渡墨跡。
為增強山石渾厚、蒼潤之感,一般採用軟、松、破、禿之筆。蘸干、淡墨擦山石的亮面,或蘸干淡墨擦山石的陰面。「擦」不用線而是用枯、破筆側峰擦面。若從畫面效果出發,也可採用其他方法。「凹皺浮擦法」其效果既豐富又有質感。
(3)國畫花卉畫稿擴展閱讀:
筆法是由行筆而形成的。行筆包括起筆、運筆、收筆三個部分,起筆和收筆逆入藏鋒、自然含蓄,行筆要有力度。用筆要意在筆先,以意使筆才能因意成象,筆自動人之處在於有意趣。
筆要有力度,古人稱筆 「力透紙背」、「骨法用筆」、「力能扛鼎」,就是強調用筆的功力,力度與方式,所以用筆要全神貫注、凝神靜氣、以意領氣、以氣導力,氣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筆端紙上,於是使產生了具有節奏和韻律、奇趣橫生的用筆。
運筆有中鋒、側鋒、逆鋒、拖筆、散鋒等區別,以中鋒用筆最重要,它是筆法的骨。
筆鋒可分中、側、逆、拖、散數種。
中鋒用筆。握筆較直,使筆頭中間有力,筆鋒基本上在筆痕的中央,筆痕呈圓柱形。
側鋒用筆。筆鋒略向左右傾斜,使筆尖、筆腰同時一側著力,筆痕變化較多,有時出現一面光一面成鋸齒形的效果,能同時表現線與面。
逆鋒用筆。將筆頭倒逆而行。順筆作畫時,筆根在前,筆尖尾隨;逆鋒用筆則相反,筆尖在前,筆根尾隨,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蒼勁、古拙的效果。
拖鋒用筆。拖鋒也叫拖筆、露鋒。筆頭側卧於畫面,順毛而行,筆痕舒展流暢,自然松動。
散鋒用筆。筆毛散開而筆痕豐富虛靈、輕松飄逸、面積較大,皴擦點簇常用散鋒。
五代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出:「凡筆有四勢,謂筋、骨、肉、氣。筆絕而不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跡畫不改謂之氣。」
古人總結了用筆的幾種特點:
1.平,如「錐劃沙」,力量勻實,不結不滯,只有控制住筆,線才能平實有力。
2.圓,如「折釵股」,豐腴,光滑圓潤,圓轉有力,富於彈性,轉折自如,剛柔相濟,富於彈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積點成線,不漂不浮,象刻進牆皮,沉穩有力。線條是高度控制,行處皆留,意到筆隨。宋郭熙說:「一種使筆,不可反為筆使;一種用墨,不可反為墨用。筆與墨,人之淺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縱,又焉得成絕妙也哉?」
4.重,如「高山墜石」,下筆就有力量,筆的壓力要大,要壓得住紙,充滿力量,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5.變,如「百川歸海」、「驚蛇入草」。
⑷ 工筆國畫的繪畫步驟和方法
1、工筆畫的方法:白描、皴擦、點、撞水撞粉、褪色法、分染、罩染、統染、碰染、接染、平塗、烘染、皴染、擦、反襯、水注色法、點蕊
2、工筆國畫的繪畫步驟如下:
(一)起稿和勾線
工筆重彩落墨之後很難改動,所以起稿時一定嚴肅認真,要求精細准確,筆筆肯定。墨線的深淺根據對象本身的色調來決定。譬如:白色或淡色淺色畫墨線要淺,重色畫與質地堅硬的物象墨色要深。如枝葉還應視遠近層次及光暗變化使用墨色(焦 濃 淡 重 清)
勾線除墨色深淺外,重要在用筆。用筆有強 輕 重 疾 徐等變化。線條有粗細,長短,曲直之粉要根據物質質感用筆。一張好的白描也是一張好畫。
最後,題款 蓋章,一幅畫才算完成。
(4)國畫花卉畫稿擴展閱讀
白描:以線為表現手段的畫法,依靠線本身的剛柔,粗細、巧拙,方圓,疏密等變化來表現各種物象。同時線條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抽象審美效果。白描就整個中國畫來講也是一門獨立的藝術,作為工筆白描,一般線形變化不大,細而均勻,為敷色留有餘地。
皴擦:繪畫里常遇到土、石、樹樁等物類,用筆中常以皴增強質地和厚重感,亦是線的補充,較講究用筆。一般要求自然而順勢,不故作姿態。擦,更加隱筆。一般只是豐富皴的技法,有時亦起修改皴的敗筆的作用。
染法:有許多種,一般有平塗、分染、罩染等,平塗多在做色底及畫面局部平塗顏色時用,不宜見筆痕,分染是分出物體結構的染法,有高染與低染兩種,染在物中間凸起部位並造成一點立體意味的是高染,罩染是在已分染過色墨的部分罩上某種顏色,這樣能產生厚重而沉著的色彩變化,烘托一般是在物之外烘染出一部分色墨,以便加強主物的塑造,實際上有染擴大的意味,月雲雪邊多用。
點:在繪畫中點的用途極廣,視所打處可為花草野卉、可為苔點、也可不計何物僅為畫面的裝飾用。點是小點,是擴大了的點,斯法在畫作中常用。用點時一般求用筆的一致統一。
撞水撞粉:些畫法靈活多變,有色粉相撞法,亦有色粉水撞法,也有互用者。一般是以含水量大的筆畫出對象的形結構再以色墨粉相撞生趣,因水化不溶而發生變化,活潑生動。
褪色法:以層層積色方式,一層層上色時退出一部分,設色越多層次越多,畫花鳥及草類雜物中常用。
分染:除單獨使用,還常用於為罩染打底色,為平塗開醒。方法是用兩支筆,一支蘸色,一支蘸清水,先用色筆從最深部位開始染起,接著用水筆輕刷使顏色逐步向外暈開,使其越越淡,不留痕跡。
罩染:罩染時,不能急於求成,要薄薄地罩,一遍不足,可以再罩,筆上含色要飽,用筆直要輕,不可來回塗抹,以免把底色攪起。
統染:筆上含色要飽,用筆要輕,防止把分染的效果破壞掉。
碰染:有兩種不同顏色,從葉子或是花瓣的兩端同時染色,然後在葉或花瓣中間碰到一起,使其自然銜接,形成統一整體的方法。
接染:用一種顏色趁濕接著染另一種顏色,使顏色相互滲接在一起的方法。這種方法合適在同一體面中包括幾種不同顏色的情況,其特點是既省力,效果也活,有一種流動感。
平塗:塗時顏色要薄、水分要適度,要一筆接一筆順塗,不要來回塗抹。平塗的方法,除單獨使用外,還用於打底色,襯托、罩染等方面。
烘染:為了突出某些主題或表現一些特定的環境,氣氛而在物象周圍進行大面積的渲染的方法。
皴染、擦染:就是見筆的一種染法。多用來染石頭、樹干。
反襯:在渲染過程中用顏色從紙或絹的背後襯上顏色,使正面的顏色更加深厚明艷。
水注色法:多用於石頭和樹干。先用墨染出石頭或樹乾的輪廓(墨色要有濃淡變化),可以把水分用得足足的,要水墨汪汪,趁墨跡未乾時,注入清水或重墨,把平板的顏色沖開,產生豐富的變化。
點蕊:點花蕊在畫花中是很重要的。點蕊時用尖筆蘸上飽滿的顏色,在尖上一滴滴點下去,點成一個圓珠,干後,要圓、凸、大小均勻,中間陷下一個小坑為最好。
⑸ 國畫九級是什麼概念
國畫九級的標准:
寫意花鳥:統一命題,畫出符合題意,具有個人風格的花鳥畫。
工筆花鳥
一級:拓描畫稿,白描一幅簡單的折枝花卉。
二級:拓描畫稿,白描一幅較復雜的折枝花卉。
三級:拓描畫稿,白描並單色分染主體花與葉。
四級:拓描畫稿,白描並分色分染主體花與葉。
五級:拓描畫稿,畫一幅重彩花卉。
六級:拓描畫稿,畫一幅較復雜的工筆花鳥畫。
七級:寫生一支花卉並組成畫稿,白描後分染,罩染主要花卉。
八級:在寫生的基礎上,獨立構圖完成畫稿或創作畫稿,白描後分染,罩染主要花卉。
九級:在寫生的基礎上,獨立構圖完成畫稿或創作畫稿,白描後完成
一幅工筆花鳥畫。
山水畫
一級:畫出簡單的以山、水為題材的一幅畫。
二級:畫出樹、石、山較准確的一幅山水畫。
三級:畫出有遠近的一幅山水畫。
四級:畫出一幅較完整的山水畫。
五級:完成一幅較完整的山水畫,要題款、用印。
六級:畫出一幅較完整的山水畫,要有房、橋、船等適當點景並要題款、用印。
七級:統一命題,畫出符合題意,有意境的山水畫。
八級:統一命題,畫出符合題意,主體鮮明的山水畫。
九級:統一命題,畫出符合題意,具有個人風格的山水畫。
寫意人物
一級:畫出一幅簡單的人物畫。
二級:畫出一幅簡單的人物畫。
三級:畫出一幅較復雜的人物畫。
四級:寫生簡單人物。
五級:寫生人物畫。
六級:寫生人物畫。
七級:人物畫創作。
八級:人物畫創作。
九級:人物畫創作。
工筆人物
一級:拓描畫稿,白描一幅簡單的人物頭像(古代、現在人物均可)。
二級:拓描畫稿,白描並單色分染人物主體部分。
三級:拓描畫稿,白描並渲染一幅人物。
四級:拓描畫稿,畫一幅壁畫形式人物。
五級:拓描畫稿,白描並渲染一幅人物。
六級:拓描畫稿,畫一幅較復雜的工筆人物畫。
七級:寫生人物頭像或半身像,並組成畫稿,白描後分染、罩染人物主要部分。
八級:寫生坐姿人像,並組成畫稿或創作畫稿,白描後分染,罩染人物主要部分。
九級:寫生或默畫簡單的動態人像並添加簡單背景,獨立構圖完成畫稿或創作畫稿,白描後分染,罩染人物主要部分。
⑹ 國畫入門
中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呢?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從藝術的分科來看,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而中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
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復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台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機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一般來說,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間氣不可斷,住筆不可輕挑。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飩,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薄,正用則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這都是用筆之意。古人總結有勾線十八描,可以說是中國畫用筆的經驗總結。而對於用墨,則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干、濕、濃、淡合理調配,以塑造型體,烘染氣氛。一般說來,中國畫的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用墨還要有濃談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談與更淡,這都是中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由於中國畫與書法在工具及運筆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早有「書畫同源」之說。但是二者也存在著差異,書法運筆變化多端,尤其是草書,要勝過繪畫,而繪畫的用墨豐富多彩,又超過書法。筆墨二字被當做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它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中國畫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講究,所用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或動物外殼的粉未,耐風吹日曬,經久不變。敷色方法多為平塗,追求物體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變化。
中國畫一般特點
要想簡明地用幾句話回答以上的問題並不容易。傳統的中國畫具有悠久的歷史,適應中國的文化土壤而生根開花,在立意、構圖、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現諸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正是目前國畫理論家正在討論總結的問題。這里試舉數點。
一、首重立意胸有成竹- -中國畫的構思
中國畫創作,以立意為先,許多繪畫理論家都首先強調這一點,不管是畫山水、畫人物、還是畫花鳥。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有一段關於"六法"的論述:"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大意而歸乎用筆。"他認為立意在完.畫中才能有變態、有奇意。
宋代以畫梅花著名的華光和尚,法號仲仁,傳為華光著作的《畫梅指迷》中,有一段"畫梅全決", 開頭就是"畫梅全決,生意為先"。到了清代的方薰,著有《山靜居畫論》.在這里也強調了立意與作畫之關系,他說:"作畫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他認為平庸者作畫必平庸,俗氣者作畫也俗氣,因為缺乏畫家最寶貴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
意人利文藝復八時期的畫家達·芬奇,也有近似的近在他曾說:"一個畫家應當描繪兩件最主要的東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圖。"這與我國晉代人物畫家顧消之所提出的"巧密於精思"是十分一致的。
"意"是從哪裡來的?一是畫家對現實生活的豐富體察、創作經驗的充分積累;另一點便是畫家本人的修養,這樣在創作之先,畫什麼,怎麼畫,在頭腦中形成了成熟的構思。
宋代畫家文與可,別人稱贊他"胸有成竹",即在他沒有落筆畫竹之前,頭腦中已經有了竹子的形象,在胸中、筆下躍躍欲出,這時便能落筆而就。"'胸有成竹"遂成為我國贊譽善於計劃安排事情的成語。
在張彥遠提出的"立意"之前,南產時代的謝赫即有'創意"、'明意"之說。創意之畫,不落陳套,用意精當,借景以生境,筆少而意多,在這一意義上講作為一個畫家,不僅要在平時注意練筆、錘煉個人的表現技巧,更為重要者,還要認真地加強練意之功。很多習畫者,常常只是注意在練筆上下功夫,而忽略了練意,這是值得注意的。
二、以線造型以形傳神——中國畫的造型規律
中國畫是以線存形的,通過線勾出輪廓、質感、體積來。德國的詩人歌德稱美術有用光表現得神態活現的那種本領,說明西洋畫用光為造型手段之一。但中國畫主要是以線為造型之基礎,這就使中西繪畫在造型手段上有明顯之分野,但這並非說西洋畫完全排斥用線,而是說光可以作為繪畫的主要語言而用於繪畫的。法國的羅丹曾經強調過:"一根規定的線通貫著大宇宙",是說造型藝術從宇宙如何分割出來的問題,也並非以此作為繪畫的主要表現手段來看待。而中國畫無論對山水的破線或是衣服的紋線,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線型,巧妙地描繪著各種形象。
"以形寫神"是晉代畫家顧愷之的一句名言,從而確立了中國藝術神高於形的美學觀。它與純以抽象性為高的近代歐洲美學觀具很大的區別,即畫人不僅僅於形似.還要升高於神似,畫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停止於外形之模擬,不拘泥於自然之真實,這一論見為藝術家建立起藝術應竭力企求之高度,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歷代出現許多傳神寫照的佳作,成為指導繪畫的一個重要准則。
三、多點透視 計白當黑——中國畫的構圖法則
中國畫既用焦點透視法,也用散點透視法,既有嚴守真實的畫面空間和布白.也有打破真實按構圖需要而平列的空間和布白,這樣就使物象在畫面出現時,可以按實物在畫面上的藝術需要.伸長或縮短變化其形象,更換其位置。一株低於視平線的牡丹花.也可架高於祝平線之上,而取得透視的最佳效果。
中國畫在空白處尤其注意經營,常常借用書法上的計白當黑.即沒有畫面的部位要象有畫面的部位一樣作認真的推敲和處理。
四、隨類賦彩色彩相和- -中國畫的色彩法則
中國畫的色彩,不拘泥於光源冷暖色調的局限,比較重視物體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強調在特殊光線下的條件色。畫那一件物品,就賦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達到色與物、色與線、色與墨、色與色的調和。
五、情景相生氣韻生動- -中國畫的意境
中國畫要求筆與墨合,情與景合、現實中無限豐富的景象,繪畫家以強烈的形象感染力。畫家憑借著這種感受,激起描繪這些景象的激情,於是作品作為情景相生的復寫而重現,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至於氣韻生動,即是畫家所創造的藝術靈境,不同於一般的寫生畫,應成為富有生氣,新鮮而活潑,有詩一般的韻味,使觀者神往無窮。如果沒有表現出如此生動、如此韻味豐富的內涵,當然,就不能給予人這一些感受,而達不到中國畫富有引人入勝的意境。
六、詩書畫印紙筆- -中國畫的獨特形式
可以說只有中國畫,才有題字蓋印的做法,不僅文人畫,可以顯示其詩、書、畫三絕之長,即是一般的畫作,也總要題字蓋印,這樣才有傳統藝術的濃厚風味。
題字和詩句,可以提高或補充觀者對作品的欣賞和理解,也豐富了構附的變化,起到互相襯映,互為顯彰,點綴與平衡構圖的多方面作用。
中國畫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也決定著中國畫的特色。中國畫是運用絹和紙作畫,特別是生宣紙的出現,更加發揮了筆趣和墨彩。宣紙的滲性,毛筆的尖錐,使得筆鋒無窮變化,產生出奇妙的效果。同時形成了各種效法和描法,畫法和筆法。
從寫生到寫意
國畫在初學時以臨摹作為入門的手段,逐漸地對物寫生。再轉而對物象寫意,不僅粗筆的寫意畫是如此,就是細致的工筆畫,也有其寫意的成份。因為中國畫在描繪物象時,不管是為工筆或為寫意,其處理手法都帶有寫意性,不是簡單復寫一遍,而是要得其精而忘其粗,繁其所當繁,而簡其所當簡,對物象提煉加工的程度較高,不以光色外型的逼真為能事,著重於內在的認識。
根據董其昌的記載,好多著名的山水畫家,都是以真山水為稿本進行創作的,如"李思訓寫海外山,馬遠夏圭寫錢塘山,趙吳興寫營雪山,黃子久寫海虞山"。當後人看這些畫幅時,感到他們既是在寫生,又是在寫意;既師法於自然,又不為自然現象所困。拿黃子久的《富春山居圖》來看,作者取材於富春山,並不就是富春山的環境地理圖,他表現的是黃子久理想化了的境界。
由此說明古代畫家對自然界各種物象是如何認識並表現出來,使真實物變為藝術形象,並且逐漸使之規律化、程式化,同時可以看出他們豐富的表現技法。
對照《芥子國畫傳》及其它畫譜,再對照歷代畫家對這一程式的運用,讀者便可以摸到從自然生態變為國畫中的藝術形態,如何加工和概括的過程。從中也可理解到從寫生到寫意的處理加工手法,從技法上掌握中國畫的造型特點。
主題突出
明代汪珂玉在《珊瑚綱》中說:"古人作畫,皆有深意,運思落筆,莫不各有所主"。"所主"也即是主題。主題突出,是藝術創作中的一個共性。一個主題思想形成了,便可決定用何題材去表現,再決定素材之選擇,以至確定下作品的標題,採用什麼樣的表現方法,都要取決於主題表現的是什麼。象唐代閻立本的名作《蕭翼賺蘭亭圖》(傳),這個故事的曲折情節很多,但閻立本選取的是蕭翼的意在"有意、機詐和騙誘"和辯才的出於"無心、善良和受騙"兩個典型情節,以突出畫中的主題。主題突出在"賺"字上,其他的細節則盯以減略或概括,這是完全符合《法書要錄》上對這一事實所作的記述。
在國畫創作中,發現了好的題材,並不等手都能突出主題。如只求人物之生動刻劃,或求畫面之豐富變化,或者平鋪直敘,均不能算是突出主題。作者只有從國畫藝術的特有規律和表現手法來考慮應該突出什麼,要善於按國畫形式概括題材,確定主題,把人物的刻劃,細節的組織,都用來烘托主題,使觀者從畫面上叮以不加解釋的領會到作畫者的意圖何在。所以郭熙認為?quot;作畫先命題為上品,無題便不成畫"。
主題明確了還應給作品取個最恰當的題名,大多數情況下還要題在畫面之上。標題要言簡意賅,寓有深意,也可以直接地揭示出主題,也可以暗示出主題的含意,以取得畫龍點睛之妙。
積累素材
文藝工作者都需要在生活中積累大量的素材。文學家使用的是文字,畫家有時也用文字,但主要的是用畫筆寫生。在畫家接觸自然界的風景、花卉和人物時,要經常以速寫為記錄,把觀察到的實物用畫筆隨時收集。象畫家齊白石,對於各種小生。的生理結構,都有非常細致的觀察和了解,這樣做下去,也鍛煉了美術工作者觀察生活和造型的能力。
魯迅先生提到過,"作者必須天天到外面或室內練習速寫,才有進步。到外面去速寫,是最有益的"。
從生活中記錄下來的原始材料,如同開採到的礦石,也象是活水的源頭,有無限的生動和豐富,比之於拍照片,抄畫報得來的素材,親切而深刻。在深入探索自然風光和人物的實踐中,積累大量素材,同時構思新的畫題,會引起無窮通思。
題材 體裁
題材不同於素材,素材是未經冶煉的礦石,題材則是從大量的素材中.經過淘沙煉金找出的最適於表達某一主題的材料。如果對素材的選取不精,會使所要表達的內容,失去鮮明性和典型性。
用一個通俗的比喻來解釋體裁,好比是量體裁衣,根據不同的體型,來剪裁不同的款式。比如一面大的壁畫製作,用一幅小的冊頁體裁就不適當。又如前面提到的《蕭翼賺蘭亭》,用人物畫的體裁就比較好,而《長江萬里圖》,當然是用山水畫的長卷形式為佳。而各種詠梅的詩意畫,則用花卉驚現口為貼切。
在人物、山水、花卉諸種形式和體裁中又分有工筆、寫意、重彩、水墨等等的不同。作者當確定畫的主題之後,都應從內容出發,跟著就要考慮所要使用的體裁。諸如長幅還是短幅,是用大場面還是用特寫之筆。
兩個基本功
一、中國畫在其形成過程中,有許多的傳統表現手法,掌握這些方法,一個經常使用的辦法,是;陵墓前人作品和老師的畫稿。副腳七畫家王石谷,臨摹宋元各大家,都有相當造詣,經數十年的臨摹和體驗,他才感到對青山綠水有了充分的把握,這一點在臨摹一章里還要細談。
二、生活中的豐富環境,是畫家最活的畫本,畫家應在生活中不停地磨練自己,國畫家常講求以造化為師,只有從這個豐富的寶藏中,才能開發出藝術的瑰寶,得到自然界的啟示,收集廣泛的素材。
兩個基本功相輔而行,不可或缺,只臨摹前人的稿本,日子長了,失去獨自創造的能力,如果只靠寫生的東西,則常常失去傳統的筆致。
在畫傢具有了很好的國畫臨摹基礎之後,生活則是最重要的了。清代畫家石濤說"筆非生活不神",關在屋子裡瞑思苦想不行,缺點在於離開自己親自收集來的形象,對人物的性格、精神面貌全無所知,這種形象就會概念化。反之,你在生活中畫下最熟悉的人物,一閉上眼,人的精神氣質、音容笑貌、都會不呼自出,就會生動得多。
就拿畫人來說吧,工人和農民,雖然都是勞動者,而從個性和氣質都不相同,這些就需要在生活中默默的研磨才能脫穎而出。畫山水花鳥,也同樣離不開實地旅行寫生和體驗。當然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除了筆墨和生活基礎之外,對於人品道德的修養,尤其不可忽視。過去人們常講的書如其人或者說畫如其人,即指一個畫家的人品和修養,常常自然流露於筆端。
清,王星在《東庄論畫》一書中徽「學畫者先貴立品」。清,沈宗春在《齊舟學畫編》中說:「筆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心畫形而人之邪正分焉」。都足以說明,書畫評論家,對畫家的藝術水平高低之外,還要全面的分析畫家人品道德,只有那品藝僅高的畫家才值得人們學習和尊重。
⑺ 宋人花鳥畫成就最大的是那一位
山水畫
山水畫即風景畫。風景畫遠在秦時代就有了萌芽,陝西鳳翔出土的瓦當中既有田地和樹木組成的簡單風景,又有樹木和人物、鳥獸所組成的畫面,都很富有生活情趣。在以後的發展中,在很多畫面上,包括石刻和壁畫等,都把風景作為重要背景,襯托主題。
風景,包羅人類生存的一切自然環境,在人們的心目中顯得很重要。所以獨立成畫是必然之勢。它一旦成為獨立的畫科,便蓬勃發展。
山水畫在中國畫中比較突出,早在北周時期,就已漸漸形成獨立的畫科,展子虔所寫山水,就有「寫山川遠近,有咫尺千里之勢。」唐代,山水畫已盛行,並且達到很高的造詣。李思訓所畫山水,筆力遒勁,格調細密;所畫湍瀨潺湲、雲霞縹緲之景,曾被譽為「國朝山水第一,列神品」。以後的李昭道、項容、畢宏、劉商等,所畫風景,都曾被列為上品。李昭道把山水與人物和建築融為一體,畫風宏贍精細。項容所作山水松石,筆法枯硬放逸,自是一家。畢宏所畫松石「松如夜叉臂,鶴鵲啄;石則深凹淺凸,有立體和透空的感覺。」劉商所畫松石,時人稱「劉郎中松樹孤標,畢庶子松根絕妙。」而名噪一時,求畫者得其一松一石,彌覺珍貴。五代和北宋時期更大興山水畫之風,畫家紛起。如五代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宋代李成、郭忠恕、郭熙、燕文貴、范寬、許道寧、米芾等,諸家山水畫已達到高峰,競相爭暉,成為中國畫的一大畫種。這個時期的山水畫重視寫實,畫風嚴謹工整,並且不斷創新立異,為以後山水畫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荊浩常攜筆墨寫生於山中,上觀巍峰,下瞰深谷。曾自題詩雲:「筆尖寒樹瘦,墨淡野雲輕,岩石噴泉窄,山根列水平。」全從寫生中得來,可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畫格蒼渾庄嚴,氣韻與筆勢雄峻。章法和破法的技巧,在他的畫中得到完備,成為北宋山水畫技法的開創者,與關仝齊名。董源與巨然,為五代南唐畫家,所作山水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開創江南畫派風格,後世稱其為「江南山水畫派之祖」。宋初畫家李成,初師荊、關,後隱居山林,以自然為師,凡煙雲變幻、林木蕭森,棧道、深澗,皆來自胸中。所畫平原寒林,尤得清曠灑脫之致。徐道寧襲前人之法,筆墨矜謹;以後游太行山,感受自然造化,又變法創新,風格清潤秀麗。米芾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創造了米家山水的「點法」。以描點積疊畫法,突破勾、斧劈破的傳統技法,開創新風格。自謂「信筆作之,多以煙雲掩映樹石,意似便已」。
這個時期的山水畫,是以寫生為基礎,在自然界領悟真山真水為妙趣,得之心源而出於筆端,所以筆跡墨法,生動自然,章法氣韻天成,妙在其中。所用技法勾、皴、擦、染、點等,已很完備,而且很嫻熟。風格嚴謹渾厚,氣勢雄偉而端莊,是山水畫發展的重要階段,為以後的演變樹立了准則。
元時山水畫逐步趨向寫意,以虛代實,重視筆墨氣韻。憑感覺運筆,景與意結合,創造了更多的筆法、墨色和多變的構圖。
技法,來自生活與實踐,取法於自然界。各種皴法,以其形象命名。近石橫斷面平直,形似斧劈,於是用筆側鋒橫掃,干濕相兼,飛白在其中,稱之為「斧劈皴」。披麻法來自草木茂盛的山、石。山勢轉折處形成豎向皺紋,順勢而下,猶如披麻,於是聚成形象的筆道,名曰「披麻皴」。還有不規則的山石紋理,作者憑感覺應變,順其自然,創造了多種筆法,如「亂柴皴」、「折帶皴」、「馬皴被」、「針頭鼠尾皴」等,皆從山石紋理所組成的形象而產生筆法。山水畫里的各種「點法」,從草木和青苔的形象而來。畫家在觀察中,取自天然的真實象貌,在用筆中,使之形象化,分別被稱為「鼠足點」、「胡椒點」、「蠏爪點」、「大小混點」等。遠山的樹木,近石的雜草,也以「點」代之。這些形象的筆法.逐漸成為固定的模式,代代沿用。
風景畫是反映大自然的形象,自然界氣象萬千,風雲多變,寒暑干濕,冷熱潤燥,無不反映在山川樹石。於是在用墨中相繼創立沒骨法、破墨法、積墨法。為了表現潤含春雨的氣候和季節,追求虛實結合的藝術效果,充分利用對「水」的使用。於是出現鋪水法、漬水法、潑水潑墨法等,以便水與墨相破。此法來代韓拙創始,以後在宋、元、明、清的畫家中,如米家父子、徐謂、董其昌、原濟、朱耷等,皆深諳水法,藉以接氣生韻。
山水畫技法,在實踐中加以總結,在理論中又付諸實踐,在反復推敲中對諸法作出肯定。在創作中,優秀的作品,除了成功的筆墨技巧之外,還應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也即是反映自然界的真實。這個「真實」是經過加工、取捨的典型形象,並使之美化。所以,要得到充實,必需在自然界吸取營養,並能深刻地領悟。提高素養,博學多識,才能達到高深的意境。如此「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說與山水有緣。
作者在觀察中留下記憶,「搜盡奇峰打草稿」,胸中有丘壑,筆下才能生煙雲;腹稿既成,落墨成章。這是中國畫的傳統創作方法,歷代的畫家都很重視。後來者,創作之先,往往刻意摹古,學習前人技法,然後走出家門,悟大自然之妙趣,得山水之靈氣。
歷代畫家,都有相互承襲的關系,尤其山水畫。五代承唐,宋承五代,元承宋,明承元,在繼承中又不斷發展、創造、革新。宋代米芾山水,出自五代畫家董源,「天真發露,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又自辟蹊徑。元代畫家黃子久,又宗法巨然、查源,卓然自成一家。黃子久常居富春山,領略自然勝景,「每出,袖攜紙墨,遇景模記,『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深筱中坐』。」《富春山居圖》出,成為名作傳世。羅稚川學荊浩、關仝坡陀樹石,師郭熙枯水寒林。明代唐寅、文徵明,「通古人妙跡,重觀覽其意,師心自詣」。遠師北宋郭熙、李唐,近
學吳鎮,筆墨蒼潤秀美。董其昌又以黃公望、倪瓚為宗師,講求筆致墨韻,氣格清潤,為文人畫正脈。揮向早年學董、巨,用筆圓勁而用墨濕潤,縱橫淋漓,自成一派;晚年收筆於黃、倪,惜墨如金,揮灑自如,得自然之妙。清初畫家王翚,悉心臨摹歷代名作,遂熟諳諸家技法,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並稱清代「四王」,加吳厲、惲壽平,又稱「清六家」。王翚在清初畫壇影響很大,素有「畫聖」之稱。他功力深厚,熔鑄南北畫派干一爐:「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大成。皴擦不可多,厚在神氣。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他的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和現代。清四家之一,王原祁的曾孫王宸,承襲家學,論者謂干皴中有潤澤之趣,氣味荒古。他與王昱、王玖、王愫,又稱「小四王」,技法相似,風格相近,代表了清代山水畫的面貌。至此,山水畫技法基本上成為定式而停滯不前,長期受到束縛。
山水畫技法,大約由元代始,逐漸形成固定的模式,勾、皴、擦、染、點的成法,代代相襲,繪畫風格趨向類同。明末,更出現了固定的範本,用來施教。清代,王概又以明代李流芳課徒的畫稿43頁增編為133頁而在康熙年間付印成書,名曰《芥子園》。作為初學者的門檻,風行於世,在清代20O多年中流行使用,並延續至近代,乃至現代。《芥子園》畫譜的出現,更使學畫者禁錮在臨本之中,技法和思路都受到束縛。以固定的模式學到成法,受限於範本,不敢超越規矩,猶如結殼而不能破。破殼而出者,為數了了。所以致使清代多數山水畫家陳陳相因,一味摹仿,泥古而不化。於是便閉門搬山頭,造溪橋,形成主觀臆造的定式,風格千遍一律,技法大同小異,章法大致相似,使山水畫逐步走向衰微。清末汪昉的《仿古山水》就是典型一例。
清代山水畫因受局限而處於呆滯,墨守成法,很少創新,但在固定的技法中卻能達到很高的筆墨技巧,為後世留下不少精美的藝術品,並充分顯示民族藝術中山水畫的獨特風貌,並占據重要位置。
花鳥畫。
中國畫中的花鳥畫,遠在唐時期已經形成獨立的畫科。它以花鳥、草木、蟲蝶為題材,立意寫真,表現自然之美。在人物畫中,常有花鳥作為陪襯,並藉以渲染畫面,和山石樹木一樣,服務於主題,不可缺少。在唐代墓室壁畫中,就描繪了不少的花鳥形象。在生活中,人們植花養鳥已經很普遍,尤其黃門貴族。所以反映在畫面是很自然的。但它形成獨立的畫科較晚,大約在中唐以後才有以花鳥為主題的畫面出現。因為是在人物畫技法的基礎上產生的,技巧一經俱備,便精彩奪目。
唐代畫家邊鸞即擅畫禽鳥花木,被當時贊為「下筆輕利,用色鮮明,窮羽毛之變態,奪花卉之芳妍」。畫家程修已「所作桃杏、雜卉、蜂蝶、蟬雀之類,六法俱備,造物者不能奪其妙。」被譽為「京都第一人」。以後的左全、刁光胤等,也有高深的造詣,致使前蜀畫家黃荃、孔嵩拜他為師,藝得親授;荃子居寶、居寀,繼承和發揚刁光胤花鳥畫的風格,形成五代、北宋間的黃氏體制,在北宋畫院中被視為程式。五代初期畫家騰昌佑擅作花鳥、草蟲、蔬果,著名一世。他善寫生,而無師承。作畫下筆輕利,隨類賦彩,宛然如生,諸者謂近邊鸞一派。同代畫家徐熙與黃荃為五代花鳥畫兩大流派,素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說。所作花木、禽鳥,形骨輕秀,獨創「落墨」法。草草寫枝葉萼蕊,略施雜彩,也不礙筆墨,一變黃荃細筆勾勒、填彩暈染之法,被宋代畫家贊為「學窮造化,意出古今」。徐熙常游山林園圃,細察動植物情狀,「蔬菜莖苗,亦入圖畫」。相傳黃荃也在居屋旁裁植竹石花木,以供觀摩。由此可見,花鳥畫分科之後,即重視生活,以寫生為本,取其真實、自然之妙趣,為後來花鳥畫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徐熙之孫徐崇嗣亦工寫生,承襲家學,形成北宋畫院的風尚。以後自創新體,摒棄墨筆勾勒,直接以彩色暈染,謂「其畫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這種「疊色漬染」,稱之力「沒骨法」。「沒骨法」的畫法廣為推崇,代代延續;直至清代,畫家惲壽平仍極推崇之。北宋易元吉更是主張超越時尚,「世未乏人,要須擺脫舊習,超軼古人之所未到,方可成名家」。遂重視寫生,深入自然界,觀察動物及亂石叢竹。又常開圃鑿地,培植梅竹,畜養水禽山獸,透過紙窗而窺其動靜和游息之態。所以作品更富有生趣。以後的崔白,在對花竹、禽鳥的繪制中,尤其注重寫生,精於勾勒填彩,風格清淡,筆跡勁利,在繼承徐、黃兩體的基礎上別創一種淡雅疏秀之路,一變宋初以來流行的濃艷細密的畫風。
北宋末年,徽宗趙佶親自掌管翰林圖畫院,並用科舉的辦法選拔畫家,對繪畫藝術事業起到推動和倡導作用。趙佶善書畫。書法自創「廋金體」。繪畫得吳元瑜傳授,又繼承崔白的風格,同時重視寫生,精工逼真,細膩入微,享有「妙體眾形,兼備各法」之譽。這種花鳥畫的繪畫風格盛極一世,朝野傾慕。影響之下,產生很多畫家,如南宋楊無咎、趙伯駒、韓佑、毛益、林椿、李迪、陳可久、馬麟等。這一時期的作品,多見絹本小品,內容無所不及,取材奇花珍禽,造型千姿百態,繪制工細入微,為後世遺留下很多珍貴的藝術品。
元代、明代的花鳥畫,有繼承,有發展,風格逐漸趨於簡淡,並且逐步走向寫意,論者謂「不求工而見工於筆墨之外;不講秀而含秀於筆墨之內,遂另開寫意之一派」。代表作者如王淵、李亨、王謙、林良、郭詡等。對禽鳥魚蟲、樹石的畫法,在繼承宋代院體畫派的基礎上,一變為文人情趣的畫風。風格飄逸,墨色靈活,千技萬花,璀璨於筆端,傳神於寫真。文人畫講求作者的人品、學問、詩情畫意。不少畫家博學能文,兼工詩、書,素養全面。明代早期畫家邊景昭,官居武英待詔,為宮廷作畫,為花鳥畫法高手。論者謂「花之嬌笑,鳥之飛鳴,葉之反正,苞之蘊藉,不但勾勒有筆,用墨無不合。」設色沉著妍麗,一幅畫中能描繪多種禽鳥,無一不精。
院體畫家中,以宣宗朱瞻基為首。先後被征入宮廷的,如戴進、石銳、周文清、商喜等,都是多能的畫家,山水、人物、花卉、竹石、翎毛、草蟲皆精。風格淡雅而精巧,筆法簡括放縱,墨色靈活多變。形成一派文人畫畫風,並占據主導地位。
由於歷代推崇的畫家中,絕大部分為居官顯要、博學多識的士大夫階層的文人學士,他們所標舉的「士氣」、「逸品」,即讀書人的高雅情趣,他們崇尚品藻、講究筆墨意趣、脫落形似,以求神韻,並且重視文學與書法的修養,求得詩、書、畫相合。這種對畫意的要求與素養,成為中國畫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文人畫之研究》中,對唐王維的畫就曾評述:「唐王右丞授詩入畫,然後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潤,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以後歷代文人畫對國畫,尤其山水花鳥畫的拓展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的發展,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卉、蟲蝶、草木、樹石等。明清時期,尤以梅、蘭、竹、菊、松、石等為主要的表現對象,以借物抒情,表達性靈,或感懷個人抱負,標榜清雅高潔之氣。宋元時期,畫家就常以此為題材,以後影響逐漸廣泛,成為花鳥畫科的分支。竹、梅、松在同一畫面,稱「歲寒三友」。元代吳鎮在「三友」中又加菊花,名為「四友」圖。明代末年,黃鳳池編輯《梅蘭竹菊四譜》,以後即名「四君子」,是畫家樂意表現的對象,久畫不衰,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
清代畫家胡慥,尤善寫菊,能盡百種,各見神妙;滌盪華美,獨存霜雪。徐眉善畫蘭蕙,能出己意,不襲前人;姿態嫵媚,如絕代佳人。朱耷所畫花鳥、竹木,筆墨凝煉簡括,形象多變,生動盡致;所寫殘山剩水,意景荒寂,所寫魚、鳥,每以「白眼向人」。不同程度表現了作者冷漠處世的心情。工寫梅花的周鯤、汪士慎,也各領風姿;或賦色妍麗,或以繁枝見勝,均致氣清而神腴,筆墨趣足,秀潤恬靜。高翔、金農也是畫梅能手。筆意疏秀,墨法蒼潤,為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擅畫蘭、竹,筆力勁峭,體貌疏朗,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藉以寄託堅韌倔強的品性。李方鷹善寫松、竹、蘭、菊,尤長畫梅,縱橫跌宕,蒼老渾古,墨氣淋漓,如同作者傲岸不羈的秉性。以後的吳大澄、任頤、趙子謙、繆嘉蕙等,皆以花卉見長,並反映了不同的個性。直到近代的吳昌碩、吳觀岱、陳衡烙等,仍博取先輩諸家的氣勢;但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照顧氣魄。對用筆、施色、題款、鈴印等,均慎重從事;對畫面的輕重疏密,章法氣韻,獨運匠心,配合得宜。
縱觀花鳥畫的發展歷程,大凡由工筆到寫意,也即由寫實到潑墨寫意的過程。同時,也是由來自自然真實的院體畫,逐漸步入融會思想意識,而且內涵豐富的文人畫。文人畫范圍縮小,以梅、蘭、竹、菊為題材的繪畫遍及朝野,尤其明清時期,為民族繪畫藝壇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篇章。
陝西藏畫,多為明清時期的作品,雖然受到時間范圍的限制,不能見其民族繪畫的全貌,但從承襲關系中,仍可追溯歷代發展的途徑。它的藝術成就,足以反映博大的民族精神和獨特的繪畫形式,在人類藝術史上獨樹一幟,永葆民族繪畫的個性和時代特徵。
⑻ 國畫是什麼
國畫即中國畫,簡稱「國畫」,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
國畫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
國畫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璜之。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後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
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關於畫家,你在這個網上看吧.
http://www.xinhuanet.com/shuhua/guohuajia.htm
⑼ 客廳沙發背景牆掛點什麼畫比較好呢
給客廳懸掛掛畫是很多家庭都會選擇的軟裝方式之一,懸掛在沙發背景牆的掛畫看起來別有一番味道,只是客廳沙發背景牆掛什麼畫好呢?這是大家在挑選客廳沙發背景牆掛畫時候都會糾結的問題,總覺得客廳沙發背景牆掛畫挑選不當的話,不僅會給客廳的整體裝修打折扣,而且客廳沙發背景牆掛畫選擇不慎對客廳風水也不好,一起看看小編推薦的客廳沙發背景牆掛畫有哪些吧?
客廳沙發背景牆掛畫推薦——連年有餘
九有長長久久、經久不衰的意思,九條鯉魚在水裡游來游去,寓意著長久的吉祥如意,還有「如魚得水」的意義;風水上以水為財,魚也有旺運之說,魚的顏色有紅色和黑色,紅代表正財,黑色代表橫財,比喻財路廣闊、財源廣進。整幅畫面內容積極向上,充滿了溫馨和諧,寓意工作和生活長久如意,旺財旺福,幸福美滿!
客廳沙發背景牆掛畫推薦——荷塘溢香
「荷花」寓意著純潔、堅貞、吉祥,中國古代民間就有春天折梅贈遠,秋天采蓮懷人的傳統,經常以荷花作為和平、和諧、合作、合力、團結、聯合等的象徵。它縱使是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潔身自好,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這也是一種君子行為的象徵。
如果說畫荷實在是在畫一種幽情,一種境界,一種氣格,而賞荷更是一度胸懷,一種氣度,一種坦然。任何場合掛一幅「荷花」題材作品,都無疑能夠助人「凈化自身心靈」,有了它,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客廳沙發背景牆掛畫推薦——碩果清香
橫幅葡萄圖《碩果清香》,圖中葡萄枝蔓纏繞、顆粒飽滿、晶瑩剔透,一串一串沉甸甸的,一顆顆晶亮亮的。一團一團,挨挨擠擠,好不熱鬧,看著惹人喜愛。
葡萄,自古就是文人畫家們吟詠歌頌的對象,葡萄題材的作品代表著吉祥喜慶、多子多孫、「多子多福」寓意人丁興旺、「一本萬利」,是家居字畫裝飾中常見的吉利風水字畫,此幅佳作最宜懸掛於家中客廳,餐廳等場所,既雅緻清新,又別具裝飾性。
客廳沙發背景牆掛畫推薦——黃山旭日
旭日東升迎百福,吉祥高照納千祥。拾階而上,通往光明頂的階梯有步步高升、步步為營的含義,經過千辛萬苦登上泰山的最高峰,有一種「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豪邁氣概。畫中的松樹有不老常青直說,經冬不凋,取其能頂風傲雪、四季常青的特徵,寓意著基業永固,長久興旺!畫面中鏈接台階的有條小路,寓意也非常好,人生處處皆有路,做事有門路,賺錢有財路,路路暢通,也是通向成功的路......
客廳沙發背景牆掛畫寓意一定要好,像連年有餘掛畫、荷塘溢香掛畫、碩果清香掛畫和黃山旭日掛畫都是如此,這些類型的客廳沙發背景牆掛畫和中式風格的客廳最搭,畢竟這些風格的客廳沙發背景牆掛畫屬於傳統的中國文化。當然也可以選擇其他類型的客廳沙發背景牆掛畫,只要是客廳沙發背景牆掛畫看起來漂亮且寓意好的,能夠讓客廳沙發背景牆掛畫和客廳裝修融為一體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