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花卉杯
Ⅰ 明代成化的清花馬小杯有價值嗎
這樣的陶瓷品種,真品有價值的,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Ⅱ 十二花神杯到底是哪十二種花
套具日益抄豐富的時期要數明、襲清,其中最多的可達二百件一套。十二花神為:正月梅花神壽公主,二月杏花神楊玉環,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牡丹花神麗娟,五月石榴花神衛氏,六月荷花神西施,七月葵花神李夫人,八月桂花神徐賢妃(名徐惠),九月菊花神左貴嬪,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十一月茶花神王昭君,十二月水仙花神洛神。
青花五彩十二花神杯 「大清康熙年制」款
十二月令花神杯分別以水仙、玉蘭、桃花、牡丹、石榴、荷蓮、蘭草、桂花、菊花、芙蓉、月季和梅花為主題,一花一月,並配以相應詩文裝飾,素來即被視為康熙朝官窯瓷器之名品。此杯以十一月 月季花為主題,屬花神杯中較為少見的品種。一面繪月季花隨風搖曳,紅花爭艷,一面楷書青花詩文:不隨千種盡,獨放一年紅。尾落「賞」字印章。
Ⅲ 雍正十二月花神杯怎樣辨別
「十二月花卉紋杯」12件為一套,其外形特點為:撇口、深腹、淺圈足、胎體輕薄內、器型容精巧絕倫,造型規
整優美,胎質乳白、器薄如紙、晶瑩剔透;其外壁分別用一年十二個月中不同的花卉來裝飾,並配以相應的詩句。康熙十二花卉杯上的花卉以水仙花開始,然後以此為迎春花、桃花、牡丹花、石榴花、荷花、蘭花、桂花、菊花、芙蓉花、月季花和梅花,一杯一花,腹壁一面繪畫,另一面題詩,詩句出自唐詩。每隻杯上繪一種應時花卉,指代歷史上的著名女性,並題上相應的詩句,慣稱「十二月花神杯」。它們杯底的款字較小,字體不一,大都不甚工整。規格:口徑6.7厘米,足徑2.8厘米,高4.9厘米。
Ⅳ 鈴鐺杯造型有什麼歷史發展
古代水杯發展狀況瓷杯,日用器皿,從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來飲酒或飲茶。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徑與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考古資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見於新石器時代。無論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還是河姆渡文化遺址中都見有陶制杯的存在。這一時期杯型最為奇特多樣:帶耳的有單耳或雙耳杯;帶足的多為錐形、三足杯、觚形杯、高柄杯等等。 戰國至漢代出現了原始青瓷杯,其中漢代的橢圓形、淺腹、長沿旁有扁耳的杯最具代表性。隋代杯多是直口、餅底的青釉小杯。唐代的三彩釉陶杯和紋胎陶杯最有特色,當時還流行盤與數只小杯組合成套的飲具。宋元時期的杯多直口、淺腹、圈足或高足,高足底為喇叭狀。宋杯多以釉色取勝,如龍泉窯及官、哥、汝、均各窯。其中磁州窯釉下黑彩裝飾頗為鮮明。元杯胎骨厚重,杯內心常印有小花草為飾,明清時其制杯最為精緻,其胎輕薄,其釉溫潤,其彩艷麗,其型多樣。明代有著名的永樂壓手杯、成化鬥彩高足杯、雞缸杯等,中早期多見高足杯。清代杯多直口、深腹、腹部有把或無把,還有帶蓋或無蓋的分別,裝飾手法豐富多樣,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種單色釉。 瓷盞,飲茶用具。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較飯碗小,較酒杯大。據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製作,所見實物器形為直口直腹壁,餅狀平底足,施青釉,開細碎紋片。南北朝時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唐代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富盛名。唐時茶盞又稱「甌」,陸羽《茶經》中說:「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見越窯盞的大致形態。越窯盞多配有盞托,其托常常設計成荷葉卷邊狀,上托蓮瓣狀茶盞,頗為精巧動人。越窯盞胎質細膩,釉層均勻,釉色青綠,被陸羽稱為上品是理所當然的。邢窯盞以"白如雪"而聞名,且"天下無貴賤而通用之",由此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唐時南北茶盞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為常見器型。 宋代鬥茶之風大盛,因便於觀察茶沫白色的緣故,所以特別崇尚建窯和永和窯的黑釉盞。連宋徽宗趙佶皇帝也不例外。他在《大觀茶論》中直言:"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有玉毫條的盞即是人們常說的兔毫盞,產自福建建陽窯。宋時盞型大致有兩種:一為小淺圈足,斜弧腹,口沿直;另一種為撇口,如喇叭,小淺圈足,腹壁斜直。有的以描金裝飾,書"壽山福海"字樣。除建窯外,宋代的官窯、哥窯、定窯,鈞窯、龍泉窯、吉州窯都普遍燒制茶盞。 元代黑釉茶盞相對減少,多見青白釉製品。元代茶盞多直口、胎體較為厚重。明代以宣德白釉盞製作最為精美。成化、嘉靖青花盞次之。明代盞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闊下窄、圈足較淺,裝飾上多繪釉上青花圖案,亦有鬥彩、五彩和單色釉裝飾。清代茶盞的器形、裝飾手法、製作工藝均勝過前朝,其粉彩和琺琅彩繪畫裝飾的小盞更是精美絕倫。基本器形為敞口、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後期相對低、小、淺,皆修制規整。 杯盞的發展史上,兩者相較,杯的產生在先,盞在後,杯多用以飲酒,盞多用以飲茶,杯的器形較小,盞的器形較大,杯多高腳,盞多圈足,杯的紋飾簡約,盞的紋飾繁雜。透過杯盞演變,可窺悟中華民族茶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Ⅳ 我家祖傳清晚醴陵窯秞下彩花卉高足杯,因急需用錢,如何快速出手,已經給馬輝義專家鑒定過的
有證書嗎
Ⅵ 康熙青花鬥彩十二花神杯的青花五彩特徵
康熙五彩主要色料有紅、黃、綠、藍、黑、紫、金等,青花五彩的工藝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種,最後入彩爐低溫燒成,這種工藝也叫鬥彩,明清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彩」、「青花五彩」或「青花間裝五色」。鬥彩又稱逗彩,創燒於明成化時期,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鬥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統稱為明清鬥彩瓷器的清朝鬥彩瓷器,其產量要大於明朝成化時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窯也有不少精品堪與成化鬥彩媲美,尤其「康熙十二花神杯」是清鬥彩瓷器精品代表。總的來看,清朝盛世的鬥彩瓷器大多數繪畫精工,改變了成彩「葉無反側」、「四季單衣」的弱點,圖案性更強,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飄逸的風采。康、雍、乾官窯都有一些仿成化鬥彩產品,特別是雍正時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燒出成化鬥彩,但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數寄託成化款。對這些器物要從胎、釉、彩繪等兒個方面仔細辨別。另外雍正時期還燒成了粉彩鬥彩,使鬥彩瓷器更加華貴。乾隆以後,鬥彩仍在生產,圖案內容多為花草,且多團花,延續了清朝盛世時期的風格,但筆法日漸草率。
青花五彩瓷器也是康熙時期景德鎮的重要產品之一,它從明代萬曆五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但較明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十二花神杯」在清官窯中首次將繪畫、詩詞、書法、篆印結合在一起,無疑使瓷器具有更高的藝術造詣。更重要的是,為雍乾時期的題詩琺琅彩瓷樹立典範、奠定基礎方面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Ⅶ 明代品相好的梅花杯價值多少
看品相、器型、光澤度、人文信息··· ···
一般1000——10000元左右。
起競價:999 元
Ⅷ 明代瓷器有什麼特點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六種:
一、造型:一般都顯豐滿,渾厚,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朴,莊重之感。
二、胎體: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顯;正德以後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別明顯,胎體更為厚重粗糙,民窯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紅」的現象,俗稱「黃溢」。
三、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瓷器中,大多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
四、紋飾:主要有龍,鳳,麒麟,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畫面豪放而瀟灑,筆意酐暢而純熟,構圖疏簡而高古。
五、器足:大件器物多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眾多形狀。
六、款識:明代以前,景德鎮瓷器多不署款。永樂以後,開始在官窯器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干支款,圖記款等。多以青花書寫,兼有暗刻,凸印等。
(8)明代花卉杯擴展閱讀:
瓷器品種
明代景德鎮瓷器品種按其製作工藝可分為:釉下彩,釉上彩,鬥彩,五彩及單色釉,雜色釉。
一、釉下彩,主要指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藍地白花等。
二、釉上彩,可分為釉上單彩和釉上多彩。
三,單色釉和雜色釉,品種繁多,絢麗燦爛,在中國陶瓷史上大放異彩,與青花彩瓷並重。
鑒定方法
如何鑒定明代瓷器,具體說來,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鑒別真偽的重要依據。這是因為各類器型多能確切表現本時代的生活習慣、審美標准、風俗面貌和技術成就。若能諳熟並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掌握了一種比較可靠的鑒定方法。
二、紋飾
瓷器上的紋飾,也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對於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暈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現象,在後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確再現。在斷代和鑒別真偽時,觀察、比較同時期與相近朝代其他工藝品的圖案畫意等特徵也很重要。
三、胎釉
就瓷器而論,胎為骨,釉為衣。細致觀察胎體和釉面也是斷代和鑒別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鑒定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觀察,注意胎土淘煉的純凈與燒結的縝密程度。
四、款識
明代瓷器各代款識千差萬別,憑款識特點來斷代和辨偽也就相當重要。體會各代款識的不同風格,首先可以從研究筆法入手,然後將真假實物款識,相互比照,結合實物,反復審度其字體的結構、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澤的深淺濃淡等。
Ⅸ 請問這是什麼年代的青花瓷畫的是什麼花卉是杯子還是什麼有認識的朋友給個答案謝謝!
現代工藝品瓷酒杯,上面的繪畫估計連繪畫者都不清楚畫的什麼植物花卉,因為這圖案就是臆想出來的,值不了幾個錢,頂多一兩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