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盆栽知识 » 中国盆景人

中国盆景人

发布时间: 2023-05-20 00:03:57

1. 手艺人真辛苦,玩盆景也是体力活吗

盆景的确是一个体力活,同时也是一个十分考验人耐力的活,总的来说我国的手艺人在高资本的运作之下,大部分都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况。

行业发展趋势对手艺人是一个考验
中国的山水盆景水平是领先国际水平的,毕竟中国是发源地,但是没有经济效益,所以被大老板们忽视了,同时也会很累的人用消极的态度对待着在这个行业里面首先要混得上饭才能活下去,才能讲发展,否则就只能像其他的手艺一样,慢慢的就濒临失传。而目前有绝大部分入行者,只是学着怎么修剪一棵树。

但是整个行业的人或多或少都被主动或被动的跟着盆景的价格方向发展,以价高为准,导致行业变得越来越混乱。目前我国在盆景的养护和传承方面是落后于日本的,日本盆景的价格高于国产盆景的情况在短期之内是无法扭转的。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都在追求价格和效益,因此对于大部分手艺人来说,这是一个既考验身体又考验心理的活。

2. 文人盆景有啥特点如何制作

盆景是浓缩的山水,小中见大,通过制作者的匠心独运,把树木山石巧妙摆放在一起,其优美和意境,如同杰出的山水画,让人陶醉不已,其中盆景制作中有一种设计文人式,更具备感染人的魅力,如果大家喜欢盆景的话,就让我们一起聊聊文人式盆景吧!

如果基本的修剪完成,就要对主干进行蟠扎,蟠扎时为了防止伤害树干,最好使用麻皮缠绕树干,然后再缠绕金属丝,蟠扎时手法一定要柔和,可以按照有主到次的顺序进行,先主干后枝条,注意主枝和次枝的协调和搭配。

有时,制作文人盆景,并非单单的独杆进行制作,有时双杆也可进行,再者由于文人盆景素材一般比较瘦高,下部容易空虚,这时经常配合使用一种技法,就是“跌枝”,在自然中由于大风或者雪压,树枝突然向下曲折,变化分明,在盆景中也可人为的营造这种意境,来弥补下部的空虚。

此外可以巧妙的布置青苔或者铺上奇石,人物来营造整体美感。

3. 愿作春泥更护花:江城子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名录。由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申报的“川派盆景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一代宗师陈思甫毕生以传承、弘扬川派盆景艺术为己任,大师若泉下有知,此时当会大感快慰橘或乱了。
陈思甫,川派盆景陈氏第六代传人。1924年1月20日,他出生于成都的一个盆景世家。其父陈玉山是川派盆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匠,不仅将掉拐、接弯掉拐、三弯九倒拐、滚龙抱柱、直身逗顶等规律类树桩盆景制作得精美绝伦,更是挽救了濒于失传的自然类树桩盆景技艺,为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初,在川西地区以蟠扎树桩盆景为生的盆景艺人家庭有六十余户,他们各怀绝技,都有自己最擅长的造型样式。如成都张彬如的掉拐身法,戴崇光、龚协之的滚龙抱柱身法,灌县龚吉如的大弯垂枝身法,郫县李洪泰的方拐身法,温江纪成久的巧借身法等等。相比而言,陈玉山所掌握的身法样式更多,技术更加全面。自幼,陈思甫即跟随父亲刻苦学习传统川派盆景制作技艺。在严师慈父的言传身教下,陈思甫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20岁时,陈思甫便因为一件名为《古道晚唱》的榆树作品,开始在人才济济的川派盆景界崭露头角。
陈思甫学艺勤勉,善于观察。他曾在一篇讲解树桩盆景蟠扎技艺的文章中这样记道“掉拐法,有正面背面之分,主要是看第二个弯子,弯内向着你,就是正面:弯背向着你,就是背面。传统制作中,都是成对造型:若蟠的第一弯都是同方向的,那末蟠第二个弯子,就须一正一背,才算成对造型;若两株都现弯内或弯背,就成为‘排队伍趱趟子’了,旧时代要受师家训斥,也会被同行取笑的。”
由于蟠扎技艺精湛,早在17岁时,陈思甫就被推选为成都市花果苗圃商业公会的执行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从事盆景的规模化生产工作。陈思甫的家乡金牛区营门口乡是个千年花乡,有很多人从事花木培育工作。1958年建立公社后,陈思甫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培训社员蟠扎盆景上。据曾采访过陈思甫的作家刘盛陶撰文介绍,1960年代初期花木盆景开始逐渐走出公园,装点城团羡市公共环境。与此同时,国家开始重视加强对花木园艺人才的培养。当时的成都,仅有陈思甫所在的公社花果生产队可提供花木。在师资奇缺的情况下,身负绝技的陈思甫引起了城建部门的重视,时常被请去讲课(如图2)。

陈思甫旧时只读过五年私塾,文化程度不高。为了讲好课,他自学植物学、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同时拜访诸多川派盆景界耆老,虚心求教。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他厘清了川派盆景的发展源流,总结出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的十种身法、三式五型枝法和自然类树桩盆景的四种造型样式。
关于川派盆景的历史,此前鲜有人论及。陈思甫通过钻研大量历史资料和遗存,提出川派盆景起源于蜀汉,形成于五代十国,兴盛于明清的观点。这一观点甫一提出,即得到了广大盆景界同仁及省市城建园林部门领导的肯定,至今仍被各种盆景书籍征引。
陈思甫对川派盆景的另一历史性功绩,就是总结出了川派各种盆景样式的蟠扎技法与枝法。川派盆景分为两类:规律类(也称规则式)与自然类。陈思甫不仅研究总结了父亲传授给他的所有技艺,还拜访川派盆景老艺人,深入探讨那些独家传承以及业已失传的技艺,较为全面地总结出川派盆景所独有的掉拐、接弯掉拐、对拐、方拐、三弯九倒拐、滚龙抱柱、大弯垂枝、直身逗顶、逗身照蔸和巧借等十种身法,平枝式规格型、平枝式花枝型、滚枝式小滚枝型、滚枝式大滚枝型和半平半滚式等五种枝法,以及立式、卧式、悬崖式和杂式等四种自然类树桩盆景型式。
旧时的手艺人都恪守“千金不卖道”的习俗,很多技能都是通过口授心传的形式承袭,川派盆景技艺亦是如此。陈思甫力破这一陈规陋俗,在各种培训班上,将这些圆档历来被视为祖传秘笈的手艺悉数传授给每一位学员。与此同时,相关部门频频邀请他参与各种书籍的编写。据不完全统计,陈思甫先后参与了《成都市观赏植物名录》(成都市绿化委员会编著,内部资料,I[960年出版)、《中国盆景艺术》(1979年国家城建总局下达给广州、上海、成都、苏州、扬州等五个城市的有关部门编写《中国盆景》,陈思甫代表成都市参与编著,此书终于1983年出版)、《成都盆景》(潘传瑞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等书籍的编撰工作。
1982年6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隆重推出陈思甫专著《盆景桩头蟠扎技艺》。对于本书的创作初衷,陈思甫在《后记》中写道:“虽然蟠扎技艺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是至今并不普及,某些尚存的传统技法甚至有失传的危险。为了继承和发展我国的这项传统艺术形式,我决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桩头蟠扎经验写成本书,贡献给人民。这算是我对我们这座伟大的社会主义大厦增添一砖片瓦吧。”在书中,陈思甫用通俗的语言、明晰的图解,概要地介绍了川派盆景的发展简史,规律类与自然类树桩盆景的蟠扎技艺,适宜蟠扎的树种、时间、用具和用材,以及日常维护管理的方法。内容丰富,行文流畅,词句优美,可操作性强。成都资深园艺专家潘传瑞曾评论说:“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树桩盆景蟠扎技艺的专著,剑南盆景(四川在唐时称剑南道,因此有些人以‘剑南盆景’代指四川盆景――笔者注)将因此而生色,四川古桩将为此而增辉。”

陈思甫毕生致力于传承、弘扬川派盆景艺术。他曾动情地说:“我多么希望自己的总结,能促使今天尚有实物借鉴,濒于绝迹的传统蟠扎身法,得以继承,甚至发扬光大。”在他所总结的十种身法中,方拐是比较特殊的一类。此法与对拐颇为相似,只是将弧形弯子蟠成缺一侧的方格型,近似“弓”字形态。方拐干的蟠扎须从幼树开始,在枝条半木�化时进行,枝盘应达到层次分明的规整度,其基本成型的时间至少需要15年。这种技法在1930年代以前,只有郫县的李洪泰一人运用。由于费时费工,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仅无人继承这种技法,甚至连这种类型的盆景作品都绝迹了。陈思甫在深入研究之后,曾花费十数年创作了一件名为《方圆随和》的方拐作品(如图3),成功再现了这类盆景样式的风采。时至今日,不仅四川有人传承这种技艺,甚至外省都有爱好者执着探索这种独特的技法。

近年来,有些盆景界人士在多种场合发表言论,认为规则式盆景的出现是经济市场催生的产物,他们的理由是这类盆景成型快并可大批量生产。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规则式盆景讲究精致,以显示创作者的耐心与技巧:同时,过于繁琐的蟠扎会抑制植物的生长。陈思甫的后期代表 作《亭亭玉立》(如图4),从1960年代开始蟠扎,直到1990年代才成型,前后耗费了30年时光。
如何继承与创新,是晚年的陈思甫思考最多的问题。他认为,将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的规律性认识视作“僵化”了的公式的观念是错误的,将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视为无与伦比的艺术绝品,墨守陈规,也是不可取的;应当从对传统风格的再认识入手,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融进丰富的新的思想内涵与现代的加工技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谈得上继承、创新。
在陈思甫的倡导下,经过众多川派盆景艺术家的研讨,对于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内涵的解读,基本达成了如下共识:一是要看树桩形状姿态上的古老性和奇特性,越是古老奇特的树桩,其审美价值越高:二是要看树桩蟠扎、修剪加工技艺的难度大小和技艺的精湛程度,表现出精湛的高难度技艺的树桩,更有观赏性;三是要带着读“格律诗”一样的赏析眼光和审美兴趣来欣赏规律类树桩盆景那些比较对称和规则的造型形式,只要读懂了这类盆景在身法、枝法、丝法等方面的造型规律,就会领悟到其中的无穷之味和不尽之意(参见由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成都市园林管理局编著的《中国川派盆景艺术》一书)。蟠扎用材也由传统的棕丝、席草转变为更加便利的金属丝,亦可谓是一种创新。
为表彰陈思甫对传承和弘扬川派盆景艺术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89年9月,国家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现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等单位联合授予其“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大师一生善于思索,勤于实干,甘于淡泊,乐于奉献。在川派盆景艺术的园地里,大师倾其一生,用春泥般无声的滋养,换得那一枝一时的芬芳。2006年5月26日,大师与世长辞,享年82岁。
大师的离去,意味着一个全面总结、传承传统川派盆景艺术时代的隐去。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环境中,愿意静下心来用传统棕丝蟠扎技艺制作川派规律类树桩盆景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了。据陈思甫大师长子陈凡介绍,他和他的姐弟及后辈们还在坚持用祖传的技艺蟠扎,但规律类盆景在他们作品中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川派盆景技艺传承人赖胜东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传承着,他希望先辈们留下的传统技艺能够在被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让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利用,让中华之艺术永远流传!

(编辑刘少红)

4. 简述岭南盆景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及风格

岭南盆景的特点:其一是创作手法独特,师法自然,突出枝干技巧,整形或构图布局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力求自然美与人工美的有机结合。其二是着重景与盆的造型和选择,力求盆与景和谐协调。其三是善用修剪又不露刀剪痕迹。

代表人物及风格:一是以佛山市叶恩甫为代表的造型艺术。擅长附石树桩盆景,爱用英石和透水石与星树、黄杨、菖蒲合位于一盆,令植物根群攀附于石隙岩旁,从而使盆景显得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古色古香。

二是以孔泰初为代表的造型艺术。以山水风景画为象意,按照植物的自然生态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格调雄浑刚毅,构图严谨,疏密有致、还以“大树缩影”首创蓄枝撤干的手法,使经过千裁百剪的树桩呈现大树的本来风貌,更显得气势雄浑,苍劲有力。

三是以广州海幢寺素仁和尚为代表的造型艺术。艺术风格像中国画中的写意派,只用淡墨描出几笔,并无茂叶繁枝,仅以几枝树丫形成扶疏挺拔的“高耸型”盆景,创造出清高脱俗、悠然飘逸、如诗如画的意境。

品种介绍:

岭南盆景则是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苏派、扬派、川派、徽派和岭南派)之一。岭南盆景的创作,多就地取材,选用亚热带和热带常绿细叶树种,一般以广州人称之为“树仔头”的树桩为主,其品种多达30余种,如九里香(月橘)、榕树、福建茶、水松等。

岭南盆景的构图形式有单干大树型,或双干式、悬崖式、水影式、一头多干式、附石式和合槙式等。除树桩盆景外,还有石山盆景。石山盆景的材料是英石、方解石、珊瑚石、砂积石等。

5. 中国著名盆景大师有几个

第一批盆景大师名单(10人)
万觐堂 孔泰初
王寿山 朱子安
朱宝祥 李忠玉
陆学明 陈思甫
周瘦鹃 殷子敏
第二批盆景大师名单(2人)
贺淦荪 潘仲连
第三批盆景大师名单(15人)
王选民 吕 坚
伍宜孙 苏 伦
陆志伟 汪彝鼎
林凤书 胡乐国
赵庆泉 胡荣庆
贺淦荪 徐晓白
盛定武 梁悦美
潘仲连

6. 中国石榴盆景第一人

中国石榴盆景第一人是王鲁扒逗晓。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卜弊,王鲁晓爱好盆景,其作品被某著名盆景公众号发现,引起惊叹,将之喻为中国石榴盆景第一春弊卖人。

7. 盆景的大师

韩学年,一九四九年八月出生,广东省佛山市顺德人。筑《缘园》、《品松丘》作培育交流园地。受地方盆景氛围影响,自幼已对盆景产生兴趣,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动手参与种植,以自娱自乐、增加生活情趣为目的,盆景创作喜欢自己动手,想弄些有点个性的东西。不拘题材,丛林、附石、树桩、素仁格等都玩弄下,但对山松情迷些。
跨十年先后做的两个附墙式榕树盆景《生存》、《适者》,表达了岭南地方多见的榕树飞榕的顽强生长状态,构思造型都表达出自己的个性。二十多年山松盆景的培育,选材不拘一格,形态多样,具较明显的个性,近两三年投稿《花木盆景》杂志数编山松盆景内容的稿件,把自己对山松盆景的过程心得体会作了表述。 郑永泰,1940年生于广东省汕头市,自幼爱好颇多,特别喜欢花卉盆景。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运输经营管理工作。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几乎将所有业余时间全部用于盆景栽培、创作和研究工作,对境内外诸多不同风格的盆景作品进行过认真的考察和学习。在坚持岭南盆景蓄枝截干制作技艺的前提下,博取众长,认真实践,逐步形成了技法严谨细腻,讲求内结构线条美,造型清新秀美、自然野趣的个人风格。2000年创建欣园盆景园。现担任广东清远盆景协会会长。
在创作理念上,不偏树种贵贱,不受流派局限,追求意境,精益求精。无论松树类、杂木类、山水类盆景制作都有较深的体会和扎实的基本功。特别对马尾松盆景的创作,经多年探索研究,总结出一套逼芽控针的制作方法,有独到之处。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了相当数量有特色的盆景作品和相关理论文章。 应国平,1946年出生。1963年参加工作,从事竹木制品生产及竹木工艺雕刻等工作,历时40余年。1980年起创办私营企业,现为宁波市应氏竹木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应国平从60年代起由喜爱到收藏历代名家书画、古董,逐渐提高艺术修养,文化底蕴和鉴赏能力。同时开始养护制作盆景,尤以柏树盆景见长,他善于把古代书画和雕刻技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到盆景制作中去,他的作品具有中国画风特色。70年代后期应国平开始建立盆景基地,以后又发展建立应氏盆景园艺场,收藏各种规格质量上乘的柏树桩素材,盆景园规模:占地20余亩,有柏树桩素材1000余棵,各种规格的柏树盆景200余盆,其他松树盆景80余盆,杂木盆景60余盆。 魏积泉,男,1952年生;1976年毕业于集美航海专科学院;现为厦门裕盛船舶修理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工程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理事;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付会长;世界盆景石文化协会付会长;厦门市盆景雅石研究会会长;中国杰出盆景艺术家。
魏积泉先生从1980年开始爱好盆景艺术,从1990年开始赏石收藏,投入大量资金收藏、创作盆景、赏石作品,现有盆景精品100多盆、赏石精品60余件,其藏品经常在各类书刊发表。并积极参与各项盆景、赏石界活动,即陶冶情操、丰富精神文明生活、又推动中国盆景事业发展,成为发展中国盆景事业的新生力量;其创作的作品,树种选材广泛、作品灵巧明朗、技法细腻、构图生动,既有苍劲雄奇的力作,也有潇洒灵秀的精品,充分展示其丰富浓厚的功底;其培养出的盆景,一枝一托均可入画;其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构图清新自然,景观动静相宜,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所收藏的各类赏石,品种多样,形、质、色具佳,多为精品。有不少赏石藏品曾在省、市和全国展览中荣获大奖。给盆景界、赏石界的同行留下深刻印象。
贺淦荪
1924年生,湖北省武汉市人,美术副教授,擅书画、工艺美术和艺术理论。现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理事长、湖北省花木盆景协会副理事长、武汉市花卉盆景协会副理事长、《花木盆景》杂志名誉主编等职。
贺淦荪先生从事盆景艺术活动50余年。对于山石盆景、树木盆景、树石盆景和盆艺理论以及盆艺教育诸方面,均有所发展和创新。
在理论上,提出“要以文艺思想、艺术辩证法和美学指导盆景造型”等系列理论;著有《论盆景艺术造型》、《论动势盆景》、《论树石盆景》等系列专著,并在专业报刊发表大量文章。先后任《中国盆景》、《中国盆景名作选》、《中国盆景艺术大观》、《中国盆景学术论文集》编委,并被指定撰写《中国农业网络全书》园艺部分有关文章。1984年参与创办《花木盆景》杂志至今。
在造型上,创立“动势盆景”(系列)艺术风格,创作出大量动势盆景系列作品,得到海内外盆艺界的认可和赞同。代表作有《群峰竞秀》、《秋思》、《风在吼》、《我们走在大路上》等,均获全国最高奖(其中《风在吼》获海峡两岸盆景展金奖、第四届亚太区盆景赏石会议暨展览金奖),并分别载入《亚太展》专辑和《世界盆栽》。其盆景艺术特色是:广学博采,有所取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被誉为是“激情与理念合壁,民族与时代并重”的现代中国盆景。新作《海风吹拂五千年》博得国际盆景界好评,被誉为“最具真实感、时代感和亲切感”的作品。
多次参与组织和主持全国性盆景展、根艺展、学术讨论会和盆景研究班、培训班教学活动。先后任全国盆景展、全国根艺展专家评委,并任“第四届亚太区盆景赏石会议暨展览”评委,以及盆景研究班主任等职。为全国盆景事业培养大量盆艺人才。
1994年5月,被建设部城建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联合授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8. 罗汉生盆景大师那一年出生刀

你好朋友,
罗汉生先生是中国盆景高级艺术师、广东岭南盆景艺术大师、广东省盆协会名誉会长。他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是岭南盆景的代表性人物。
希望能帮到您。

9. 携手共进,同铸华夏盆艺辉煌:与祖国同行铸华夏辉煌朗诵

2011年9月2日一9月3日,本社社长刘源望、书记邱祉轩及记者刘启华一行专程赴西安参观了本刊协办单位――中国唐苑(隶属陕西万达集团),与陕西万达集团董事长张小斌先生、中国唐苑负责人巨生岐,中国唐苑盆景顾问樊顺利等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并达成利用《花木盆景》杂志这一平台,联合举办“中国唐苑杯”盆景新人、新作、新园评选活动的共识。
中国唐苑是中国近年新兴大型园林的典范之作,其园林景观建设大气磅礴,树石相依蔚为壮观,其独具特色的民俗藏品让人叹为观止,其收藏的盆景及庭院树规模与品质早就被中国盆景界所熟知。中国唐苑连续举办三届、用行嫌旦黄金打造金牌的唐风展更是成者绝为中国盆景界最具影Ⅱ向力的盛事,其为推动中国盆景事业的发展所做贡献甚多。而本社作为全国花木盆景界最具权威与影响力的媒体,秉承弘扬中华盆景文化,推动、引导中国盆景健康有序发展的宗旨,与盆景界荣辱与共,携手并进,为推动盆景事业可谓功不可没。此次本社领导拜访中国唐苑,作为行业内顶尖的企业与媒体,宾主双方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盆景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进行深入的交流后,中国唐苑与本社一致决定,自2012年始,在《花木盆景》杂志盆景赏石版开辟“档扰中国唐苑杯”盆景新人、新作、新园评选活动专栏,由花木盆景杂志社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优秀稿件,每年年底评选出各个项目的一、二、三等奖,并由中国唐苑赞助重金打造由黄金、白银及黄铜打造的奖牌,重奖盆景界的新生力量,推动中国盆景快速、健康发展。
此次本社与中国唐苑达成合作协议,开创了企业与盆景界媒体合作共赢的先河,必将促进中国盆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本社必将借助知名企业的力量,推动、促进中国盆景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10. 泰州盆景的艺术宗师

泰州盆景一代宗师、已故泰州籍中国盆景艺术大师万觐棠、王寿山先生,分别为万氏、王氏盆景世家的第五代传人。清乾隆年间,万家开始莳花养草并剪扎盆景,咸丰年间万家花园在通、泰、扬一带颇有声名。民国初年,王家在泰兴设森茂花园。一九三二年春迁至泰州,在泰州八字桥南创建“景园”。万觐棠、王寿山十岁左右随父习艺。二十岁时,练就娴熟的盆景剪扎技艺。他们以艺会友,吸取苏(州)常(熟)、通(州)如(皋)派盆景之长,融入祖传技艺之中,逐渐形成泰州盆景独特的艺术个性。建国后,他们在泰山公园等处精心培育盆景,带徒传艺。其作品严整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在国内外盆景比赛、展览中屡获大奖。一九七九年九月,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的第一次全国盆景艺术展览上,泰州盆景吸引了中外观众,受到盆景界的好评。原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接见了王寿山并合影留念。一九八五年九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会上,万觐棠的《巧云》、王寿山的《云中绘石》双双获得一等奖。一九八七年四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王寿山的《鹤立衔芝》荣获最佳创作奖。

热点内容
白醋和玫瑰 发布:2025-07-28 00:34:47 浏览:755
花语有 发布:2025-07-28 00:33:42 浏览:208
日本历七夕 发布:2025-07-28 00:04:51 浏览:945
花艺小铺 发布:2025-07-27 23:56:39 浏览:13
七夕平仄 发布:2025-07-27 23:54:43 浏览:182
采茶花蜂场 发布:2025-07-27 23:54:01 浏览:116
七夕节莲 发布:2025-07-27 23:51:45 浏览:377
婚庆公司花艺师深圳 发布:2025-07-27 23:51:38 浏览:877
叶之花艺 发布:2025-07-27 23:50:45 浏览:922
花卉画怎么画 发布:2025-07-27 23:41:59 浏览: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