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盆栽知识 » 赤坭盆景节

赤坭盆景节

发布时间: 2023-04-03 06:11:01

⑴ 哪位仙人知道广东 花都 赤坭镇 集益村有多少人口

概述
花都位于广州北大门,是南北交通要道,素称“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花都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是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的故乡。在改革春风吹拂下,花都焕发蓬勃生机,从一个欠发达地区一跃成为风景秀丽、投资环境优良、经济繁荣、初具现代规模的城市,被外界誉为“花之都”。

花都是一个生机勃勃,适宜创业发展和居住生活,融山、水、田园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市,拥有与国际接轨的娱乐休闲及生活配套设施。花都生态环境优美,风光宜人,有山青水秀的王子山森林公园和省级旅游度假胜地——芙蓉度假区,又有文化内涵丰富的园玄道观,还有颇具历史价值的洪秀全故居和资政大夫祠等众多旅游景点。区内还有南航碧花园、金碧御水山庄、雅居乐、雅宝新城等许多高尚的园林建筑楼盘,依山傍水,环境幽静,空气清新。

近几年来,花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2004年,花都区生产总值实现251.67亿元,同比增长12.1%,完成年度计划的100%;工业总产值583.73亿元,同比增长10.68%,完成年度计划的100.1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9.3亿元(新口径),同比增长12.3%,完成年度计划的102.95%。

地理位置
花都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东连从化,南靠广州,西邻三水,西南连南海,北接清远,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称“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既是珠江三角洲交通交汇之地,也是沟通珠三角与内地的桥梁和枢纽,拥有发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是105、106、107三条国道和机场高速、广清高速、京珠高速、广州北二环、北三环高速五条高速公路交汇之处。京广铁路线穿境而过,广州火车北站就位于花都。未来广州还将兴建2条城市地铁线和1条市郊列车线连接市区与花都。中国最现代化的航空枢纽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也座落在花都,花都港可直航澳港。总之,花都区高等级公路之密集,水、陆、空交通之齐备,在全国是屈指可数的。

地形气候
花都区总面积968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丘陵绵亘,中部浅丘台地,南部为广花平原,形成东北向西南斜置的长方形。东有流溪河流经,西有巴江河过境。花都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1.7摄氏度。阳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开。

行政区域
花都区下辖新华、花山、花东、赤坭、炭步、狮岭、梯面、雅瑶八镇(街)。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新华,是广州卫星城,距广州中心城区仅22公里。

人口状况
总人口72万。花都是侨乡,有华侨、海外华人和港澳同胞近30万人。

城区规划
花都区是广州市的工业发展区和重要交通枢纽。到2010年,花都城区规划范围为128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40万人,并形成交通走廊区、城市中心区、城东开发区三个功能区片。城区规划将着重做好火车北站和新国际机场两个最大交通源的疏解和联系,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按照相对独立、各具功能的组团式结构形式,强化各分区的功能作用。

自然资源
花都区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18种,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有石灰石、高岭土、粘土、花岗岩等,开采前景好。水量充沛,地表水多年平均流量为11.5亿立方米,建有中小型水库17座,区内有流溪河、巴江河淌过。

历史渊源
花都区(原花县)境域,汉朝属番禺管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以后分属番禺、南海县辖。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两县部份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就诞生在这里。民国时期,花县主要由省直辖。建国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区、佛山专区。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经国家批准,撤县设市,定名为“花都”,由省人民政府委托广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又经国家批准撤市设区,成为广州市花都区。

旅游资源
花都区山青水碧,风景秀丽,旅游开发价值大。 目前,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有梯面综合旅游区、芙蓉度假村、九龙潭水上世界等,已建成洪秀全纪念馆、洪秀全故居、盘古圣庙、资政大夫祠、广州宝巾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圆玄道观等多个旅游景点。

工业

2004年工业增加值实现151亿元,同比增长10.63%。工业经济实现了三个协调发展:一是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实现产值239.02亿元,同比增长6.67%;轻工业实现产值190.11亿元,同比增长11.12%。二是各种经济类型协调发展。规模以上企业中,三资企业和股份制经济分别完成工业产值267.91亿元、40.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2%、28.81%。三是速度与效益的协调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02.09%,同比提高9.9个百分点。

三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传统产业稳步增长。东风乘用车公司15万辆产能新工厂建成投产。2004年全区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30.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2.31%,汽车核心地位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企业中,皮革皮具业实现产值30.8亿元,同比增长15.2%;金银珠宝业实现产值3.85亿元,同比增长37.5%。纺织制衣等传统产业呈现出新的活力,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实现产值27.91亿元,同比增长17%。

农业

200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32.11亿元,同比增长0.21%,农村经济总收入469.89亿元,同比增长7.94%,农民人均纯收入6778元,同比增长3.32%。

狮岭中心镇建设投入资金3550万元,完成了镇域、镇区总体规划,镇区消防专项规划、镇域水利系统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改造路网及公共基础设施,成立安监中队和城管中队,加强城镇的社会管理,城镇面貌发生很大转变。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皮革皮具及相关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向城市化、工业化转型。另外,炭步中心镇的规划工作也已全面展开,中心镇的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稳步推进。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区共资助培训农民4000多名,其中成功转移就业2570多人;150名农村特困生得到扶助优惠入读技工学校。在狮岭镇设立了中国轻工业特有工种职业培训基地、中国皮革工业职业技能培训狮岭基地和北京皮革工业学校狮岭分校,有效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培训和就业。

都市型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2004年,全区立项上马都市型农业项目共12项,投资总额6000多万元。目前,全区有年产值超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达203家,农民自愿自发形成的农产品经营组织23个。

全区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22亿元,完成大小水利工程224宗,全区造林面积近10000亩。农村“五通”工程已延伸到目然村,城乡防灾减灾工程、青山绿地工程全面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农业

200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32.11亿元,同比增长0.21%,农村经济总收入469.89亿元,同比增长7.94%,农民人均纯收入6778元,同比增长3.32%。

狮岭中心镇建设投入资金3550万元,完成了镇域、镇区总体规划,镇区消防专项规划、镇域水利系统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改造路网及公共基础设施,成立安监中队和城管中队,加强城镇的社会管理,城镇面貌发生很大转变。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皮革皮具及相关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向城市化、工业化转型。另外,炭步中心镇的规划工作也已全面展开,中心镇的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稳步推进。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区共资助培训农民4000多名,其中成功转移就业2570多人;150名农村特困生得到扶助优惠入读技工学校。在狮岭镇设立了中国轻工业特有工种职业培训基地、中国皮革工业职业技能培训狮岭基地和北京皮革工业学校狮岭分校,有效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培训和就业。

都市型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2004年,全区立项上马都市型农业项目共12项,投资总额6000多万元。目前,全区有年产值超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达203家,农民自愿自发形成的农产品经营组织23个。

全区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22亿元,完成大小水利工程224宗,全区造林面积近10000亩。农村“五通”工程已延伸到目然村,城乡防灾减灾工程、青山绿地工程全面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商业

商业网点兴旺,商品流通秩序良好。

外经

区委区政府提出坚持“发展第一,经济第一,工业第一,汽车第一”的发展思路,突出抓了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经济工作首要任务,打好汽车、新机场、“中国皮具之都”和创业环境四张牌,围绕汽车、皮革皮具、金银首饰三大支柱产业招商,取得了明显成效。

外贸出口方面:全区完成出口总值为51605万美元,增长31.72%。

利用外资方面:我区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20个,增长12.15%,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为28143万美元,增长42.23%。实际利用外资23627万美元,增长171.95%。

金融

花都金融系统认真贯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内控建设,改进金融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加强,各单位从加强内部管理入手,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控机制。在贷款管理方面,进行贷款全面清分工作,健全审贷分离制度,严格进行贷款"三查",实行责任制管理,在支持企业合理贷款需要的前提下减少和转化不良贷款,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大力支持经济发展。

各单位普遍开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加快电子化建设,加强存款组织工作,抓好服务创新和优质服务,提高综合竞争力,稳健经营,提高效益。

金融存款稳步增长,2004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4.78亿元,同比增长14.9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5.08亿元,同比增长18.31%;各项贷款余额104.09亿元,同比下降0.16%,其中住房贷款26.91亿元,同比增长25.78%,有力支持了我区房地产业的发展。

科技

在2003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2004年我区又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被广东省授予“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区”。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全区工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全年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达130.8亿元,同比增长了2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超10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特色进一步凸现,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我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连续多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高新技术产业队伍逐步壮大,涌现了莱合、科达、日山电子、志圣科技、宏昌、华金、枫叶新材料、星冠纳米等一批龙头企业,新增新办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近100个,我区经省级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2004年各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均超过亿元,其中4家超5亿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花都达9家。

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和档次上新台阶,全区认定的区级民科企业136家,广州市级68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1家,年产值超5亿的4家,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力军。

科技计划对科技发展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明显。围绕纳米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工业、光机电及相关产业、制造业信息化等,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和专项,有效地推动了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2004年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1项,其中国家级成果推广计划6项,星火计划3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4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8项;国家、省级重点新产品9项。

2004年全区成功培育了15家制造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示范企业,如通用公司、比尔莱斯公司、精益公司、丰凌公司、国光公司等一批示范企业。全区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工业整体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已培育出广东宝桑园、花都江丰、广州陆仕、广州恒泰、广州华宝、广州鹭业等15家较大规模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效带动“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现代化。

2004年,我区在建立了宏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金大基因工程、生物芯片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宏昌胶粘带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光电器声学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省级工程中心和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建立了东风日产汽车公司乘用车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擎天化工、星冠化工等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目前,全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机构3家,省级工程中心5家,市级工程中心8家,以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增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星冠、永大、大阳、科苑、国光、天王等一批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示范龙头企业。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区域科技创新主体的利益。全区目前省市级专利试点企业7家,2004年全区共申请专利548件;授权专利388件,比去年分别增长44.2%和22.9%。我区被省知识产权局授予“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区”。

文化

今日花都,百业兴旺,成果丰硕,文化事业蒸蒸日上。花都广场、新世纪广场晚晚流光溢彩,歌舞升平;花都图书馆的多媒体阅览室荧屏闪亮,润物无声;文物景点游客如云,艺术展览连接不断。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坚持面向未来、面向群众的文化发展战略,把文化事业与旅游、城建等领域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并且朝着多元化、全方位的方向发展,在花都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文化设施建设】 区政府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连同上级部门拨款累计达到6百万元,主要用于城区文化设施的改造、升级。有区影剧院的改造工程,区图书馆、文化馆为参加国家级评估定级的设备更新,洪秀全故居防雷设备的安装,洪秀全纪念馆的电源线路系统重装,以及资政大夫祠清代主人生活场景再现专题布展等。

镇级文化站建设方面,本区现有文化站特级的1个,一级1个,二级4个,三级5个,壮大了镇村文化阵地建设。新华镇的培英社区、梯面镇的红山村分别获广州市文化局颁发的“广州市文化社区(村)”称号;赤坭镇的瑞岭村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盆景之乡)”。

【群众文化活动】 2004年,区镇两级举办各项文化娱乐活动593次,观众41.5万人次。由区组织的较大型文艺演出活动10多次,有第7届少年新年音乐会、迎春大型游园会、外来工欢乐在花都文艺演出、家庭演艺大赛、“动感五•一”花都青年文艺演出、“五•一放歌”广场卡拉OK赛、“都市热浪”系列之《建设者风采》企业文化广场展演、“七•一光辉历程”歌咏比赛、以及文化站文艺汇演、庆祝建国55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全国市长论坛文艺晚会、第四届皮具皮革节文艺表演、中山大学附属学校“老少同乐”联欢会等。还成功举办了《左麟右李》和《同一首歌》两台很有影响力的超大型文艺演出。

【文化交流活动】 2004年,前来本区访问的中外文化人士增多,有国家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长沈澈,海外侨胞恳亲团,澳门摄影采风团,第五届海外杰青汇中华访问团等。并有《爱在有情天》、《才女三斗恶少》、《无敌英雄》等多部电视剧、电影在资政大夫祠拍摄部分剧情。

【图书馆服务】 区图书馆举办了主题为“提高全民素质,打造文化名城,服务读者,共享文化信息”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全年为读者办理借阅证6000个,接待读者55.7万人次;图书流通28.2万册次。年订报刊600多种,增加新图书1.5万册,藏书总量达到21万册。

教育

我区现有幼儿园92所,小学附设学前班共115班。公办小学112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初级中学27所,高中阶段学校13所(含非局属的3所职业技术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社会力量办学校15所。全区在园幼儿18800人,在校小学生80537人,初中学生36853人,高中阶段学生22966人(普通高中学生14166人,职业类高中学生8800人)。2004学年适龄幼儿入园(班)率93%,比2003年提高8个百分点。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 ;初中毛入学率98.1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2.4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9%。;特殊教育方面,“三残”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6%。

2004年,我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成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分别更名为广州市花都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花都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花都区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调整、合并、充实和提高,我区五所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超过2500人以上的有三所,在校生总人数有8800多人,比2003年增加约1000人。国家级重点有1所,省级重点有2所。此外,我局还十分注意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举办各类师资培训班,如普通话培训、校长上岗证培训、与华顿外语培训中心联办的外语教师培训等。

农村成人教育三级网络也稳步发展,充分发挥了各镇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学优势。目前,我区农村建立成人教育培训中心11个,建立农村文化技术学校173所,成人教育示范点4个。成人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就业培训及转岗培训等都稳步发展 ,一年来,共有50044人参加培训学习。

我区在加快发展教育规模的同时,教育质量也显著提高。2004年,小学、初中毕业会考成绩进一步提高。继去年高考取得辉煌成绩,今年我区高考成绩又稳步提高,具体表现为:我区参加今年高考总人数为4068人,各批上线人数为:上重点线人数321人,上线率7.89%;上本科A线以上人数1206人,上线率29.65%;上本科B线以上人数1325人,上线率32.57%;上大专A线以上人数2128人,上线率52.31%;上大专B线以上人数3447人,上线率84.73%。 此外,各批上线人数与去年相比均有增加,其中上重点线人数增加10人,上本科线以上人数增加42人,上大专线以上人数增加93人。全区高考单科800分以上考生有12人,秀全中学罗明珊同学以811分的总成绩名列全区第一。

体卫艺工作成绩突出。我区认真开展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科研工作,体卫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成功地组织了全区中小学自编操比赛,并在参加广州市举行的易地教学比赛和传统学校乒乓球等比赛中获得好名次。在卫生工作中,我区结合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中小学生广泛进行健康教育,尤其在加强个人卫生、环境卫生、控烟、食品卫生、血吸虫的防治和预防艾滋病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青少年科技活动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我区青少年学生参加第十九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荣获发明创造市一等奖一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0名,科幻画市一等奖一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7名,科技论文市三等奖13篇,科技实践活动市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通过开展系列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中小学学生的科普意识,调动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我区教师参加第四届“全国教育工作者发明与科教制作展评活动”,获广州市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

⑵ 有谁是花都赤坭镇瑞岭村的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本人祖籍就是瑞岭村,在瑞岭长大。这是我可爱的家乡,自懂事以来就知道,瑞岭盆景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⑶ 广州花都区的历史文化

广州花都区的历史文化:

1、灰塑

灰塑,俗称“灰批”,是岭南建筑的传统装饰,是中国民间工艺的瑰宝。根据《宋高僧传》卷十八的有关记载,灰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就已经存在。以后,灰塑在明清两代最为盛行,尤以祠堂、庙宇、寺观和豪门大宅用之最多。

2、盘古王诞

盘古王诞是花都区传统的民间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为诞日,诞期活动从农历八月十二日到八月十五日,盘古神坛为固定的活动场所。

清朝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读书人邱毛松在狮岭炉山(现盘古王山)半山腰发现一块石碑,上刻书“初开天地盘古大王圣帝神位”。传说这块石碑原立于梯面盘古庙内,梯面瑶人逃亡时遗落在此。

邱毛松将拾到石碑的农历八月十二日定为盘古王诞日,并修建了盘古神坛,引人前来庆贺。此后,盘古王诞逐渐发展成为拿卖影响珠江三角洲和粤北一带、内容丰富、场面热闹的传统民间活动。附近各乡都组织舞狮队到盘古神坛前汇演,还有唱大戏、闹花灯、抢花炮等民俗活动。

3、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创作文学,富有浓郁的地方语言特色,属于民歌体裁的一种。它继承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常用“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以双关、重叠等手法见长。

除情歌以外,客家山歌还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戏曲小品等。客家山歌旋律优美,意境含蓄,被寓为《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押韵上口,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流传。自唐代开始,客家山歌在民间常盛不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4、中彩珐琅制作技艺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1979年至1981年间,花县珐琅厂进行技术革新,组织杨志锋、赖明、杨志金、黄鉴恒、黄翠芳等7人多次前往北京珐琅厂学习“景泰蓝”的掐丝技艺。

1983年,杨志锋等人在“广州珐琅”工艺消岩逗的基础上将“景泰蓝”工艺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创新发明了一种新的工艺,命名为“中彩珐琅”。该工艺了不仅继承“景泰蓝”金碧辉煌的花纹图案,又能衬托出“广州珐琅”的淡雅、古朴、细致、生动的大幅彩画和书法。

使产品的观赏价值大为提高。“中彩珐琅”制品有花瓶、点心盒、盘、罐、碟、碗、座钟、电话机、座灯、钮扣等。

曾先后参加国家轻工部及省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展览,并多次获得荣誉及奖项。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中彩珐琅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花都元宵灯会

元宵节游灯,是流传于岭南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也是人们新年祈福的一种形式。游灯的起源最远可推至汉代。随着历史的发展,游灯活动不断延续和丰富,到清代其形式和规模最大。

旧时,花县的元宵节游灯活动十分盛行,正月十五晚上大多数乡村都举行游灯活动,场面非常热闹。游行结束后,人们开始进行投灯,祈求光宗耀祖,虔诚孝顺,新年顺利,五谷丰登等新枣腊年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游灯习俗停止。20世纪90年代初,花都部分乡村(如炭步镇水口、石湖、_头、华岭等村)逐复游灯习俗。1996年,炭步镇水口村重修康公庙后,由旅港乡人任广荣发起成立“花灯会”,恢复游灯和投灯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二届。

6、南狮

南狮,亦称“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以港澳、东南亚侨乡,是地道的广东民间狮舞。南狮是花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人们喜爱的体育活动。它不仅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

由于舞狮的跳、蹲、马步、箭步、弓步等均为武术动作,因此舞狮必须同时练习武术,掌握一定的武术步法。民国时期,花都很多乡村都设有武馆,聘请武师教授子弟习武和舞狮。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和南狮表演更加普及,逢年过节和开张庆典,各村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

7、粤剧

粤剧是融会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如木鱼、龙舟、南音、粤讴、广东音乐、小调、小曲等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

是一种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才把演唱语言改为广州方言。

8、瑞玲盆景

瑞岭盆景主要源于赤坭镇瑞岭村,该镇丰群、田心、竹洞、上连珠、下连珠等村,以及炭步、狮岭等地均有人栽培盆景。赤坭镇瑞岭村地处花都区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交通方便,种植盆景花卉等特色农业拥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

瑞岭村位于三坑水库和矮岭山塘的下方,灌溉方便,土壤、气候十分适宜盆景种植。赤坭镇瑞岭村以生产经营树桩盆景和盆栽盆景为主,是岭南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岭村栽培的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以九里香、罗汉松的造型方面更具造诣。

九里香盆景是瑞岭盆景的代表作,制作技法精湛,造型方面具极高的造诣,独树一格。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瑞岭盆景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⑷ 赤坭镇的地理环境

2013年,赤坭镇有林地面积4700公顷,耕地面积2121公顷。农保区4790公顷(合71850亩)。
2015年,赤坭镇有耕地28700亩,鱼塘29009亩,林地65200亩。 2013年,赤坭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95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6.5%;实现工业总产值19.35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0.8%;实现税收入库1.427243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3.18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518752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68.61%;实现农业总产值13.05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完成进出口总额3926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09.03%;实际利用外资274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00.37%。
2015年,赤坭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9亿元,完成工扮凳旦业总产值13.41亿元,全年完成税收1.32亿元。 2013年,赤坭镇成立合作社5家。赤坭盆景苗木种植面积2万多亩,年销售额2亿元以上 。投入资金1.0777亿元,推进农田、水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62宗,落实各项惠农扶持政策,发放惠农补贴资金118万元。
2015年,赤坭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4.03亿元,同比增长2%,农民人均收入14802元,同比2014年增长6.3%。2015年,赤坭镇有农保区69000亩,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一 。投入资金1.6763亿元,推进农业、水利、绿化等项目63宗;完成基本农田改造6440亩,发放惠农补贴资金56万元。 2013年,赤坭镇有工业企业148家,规模以上企业59家。赤坭工业园区一期已完成征地1300多亩,引进13家汽车零部件企业,4家已投产。工业园区二期900亩征地已完成拆迁补偿 。推进28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推荐4家企业申报“花都区民营骨干企业”和“花都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新增工业项目3家,重点跟进项目3家。

2015年,赤坭镇共有工业企业150家,规上企业24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帮助5家公司开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生产线等新增工业投资项目。赤坭工业园区一期1066亩用地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招商工作,落户园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共16家,8家企业投产,乘用车发动机(96万台)扩建项目试产,汽车钢材、汽车净化设备项目进行厂房建设,3家企业正在办理用地、规划和建设审批手续。赤坭工业园区二期1264亩征地已完成合同签订并发放征地补偿款,完成94%的青苗补偿工作。 2014年,赤坭镇有农家乐30多家,镇内已建成3个集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基地。
2015年,赤坭镇编制“一主线三片区”生态休闲旅游规划,启动蓝田生态园和九曲河生态旅游等厅扰前期规划开发工作,御盛国际马术度假区正在推进旅游基本服务设施建设,九曲河旅游开发、田心碉楼修复整合、名优苗木展示中心(一期工程)、莲塘村市级名镇名村建设等项目正在推进。缠岗村粗祥和蓝田村省第四批古村落成功挂牌,瑞岭村申报成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功举办“九曲画廊、绿色骑行”活动以及“生态名镇、影像赤坭”摄影大赛。

⑸ 花都赤坭镇有几个住宿酒店

花都原先是个一般的县城,由于广东开发较早,至现在也有几十年头,到后来并与广州市,下摄个区了,至于光都赤坭镇也跟着上升,发展也快,那么人员物产也跟上来了,住宿的酒店也就有二百来个了。

⑹ 现在有花都区赤坭镇民政局吗在哪里

现在有花都区赤坭镇民政局。在赤坭镇广源路8号。工作的时间,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上班时间是八点半到十二点。下午上班时间是二点半到五点半。星期六、星期日、和法定节假日,是不办理的。去民政局办理业务,是需要某份证、户口簿等证件。婚姻有无结婚是当事方单位、居委会出具。

⑺ 盆景产业算不算三农产业

算。
盆景在培育和生长的过程中离不开返顷土壤漏御陆、水,和适当的化肥,而拆亮且也可能遇到病虫害的侵扰,因此属于三农范畴。
近年来,著名的岭南盆景之乡——花都赤坭,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动盆景产业转型升级,“小盆景”逐渐成为富民兴村的“大产业”。

⑻ 广州花都区的历史文化

广州花都区的历史文化:

1、灰塑

灰塑,俗称“灰批”,是岭南建筑的传统装饰,是中国民间工艺的瑰宝。根据《宋高僧传》卷十八的有关记载,灰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就已经存在。以后,灰塑在明清两代最为盛行,尤以祠堂、庙宇、寺观和豪门大宅用之最多。

2、盘古王诞

盘古王诞是花都区传统的民间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为诞日,诞期活动从农历八月十二日到八月十五日,盘古神坛为固定的活动场所。

清朝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读书人邱毛松在狮岭炉山(现盘古王山)半山腰发现一块石碑,上刻书“初开天地盘古大王圣帝神位”。传说这块石碑原立于梯面盘古庙内,梯面瑶人逃亡时遗落在此。

邱毛松将拾到石碑的农历八月十二日定为盘古王诞日,并修建了盘古神坛,引人前来庆贺。此后,盘古王诞逐渐发展成为影响珠江三角洲和粤北一带、内容丰富、场面热闹的传统民间活动。附近各乡都组织舞狮队到盘古神坛前汇演,还有唱大戏、闹花灯、抢花炮等民俗活动。

3、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创作文学,富有浓郁的地方语言特色,属于民歌体裁的一种。它继承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常用“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以双关、重叠等手法见长。

除情歌以外,客家山歌还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戏曲小品等。客家山歌旋律优美,意境含蓄,被寓为《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押韵上口,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流传。自唐代开始,客家山歌在民间常盛不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4、中彩珐琅制作技艺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1979年至1981年间,花县珐琅厂进行技术革新,组织杨志锋、赖明、杨志金、黄鉴恒、黄翠芳等7人多次前往北京珐琅厂学习“景泰蓝”的掐丝技艺。

1983年,杨志锋等人在“广州珐琅”工艺的基础上将“景泰蓝”工艺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创新发明了一种新的工艺,命名为“中彩珐琅”。该工艺了不仅继承“景泰蓝”金碧辉煌的花纹图案,又能衬托出“广州珐琅”的淡雅、古朴、细致、生动的大幅彩画和书法。

使产品的观赏价值大为提高。“中彩珐琅”制品有花瓶、点心盒、盘、罐、碟、碗、座钟、电话机、座灯、钮扣等。

曾先后参加国家轻工部及省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展览,并多次获得荣誉及奖项。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中彩珐琅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花都元宵灯会

元宵节游灯,是流传于岭南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也是人们新年祈福的一种形式。游灯的起源最远可推至汉代。随着历史的发展,游灯活动不断延续和丰富,到清代其形式和规模最大。

旧时,花县的元宵节游灯活动十分盛行,正月十五晚上大多数乡村都举行游灯活动,场面非常热闹。游行结束后,人们开始进行投灯,祈求光宗耀祖,虔诚孝顺,新年顺利,五谷丰登等新年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游灯习俗停止。20世纪90年代初,花都部分乡村(如炭步镇水口、石湖、塱头、华岭等村)逐复游灯习俗。1996年,炭步镇水口村重修康公庙后,由旅港乡人任广荣发起成立“花灯会”,恢复游灯和投灯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二届。

6、南狮

南狮,亦称“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以港澳、东南亚侨乡,是地道的广东民间狮舞。南狮是花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人们喜爱的体育活动。它不仅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

由于舞狮的跳、蹲、马步、箭步、弓步等均为武术动作,因此舞狮必须同时练习武术,掌握一定的武术步法。民国时期,花都很多乡村都设有武馆,聘请武师教授子弟习武和舞狮。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和南狮表演更加普及,逢年过节和开张庆典,各村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

7、粤剧

粤剧是融会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如木鱼、龙舟、南音、粤讴、广东音乐、小调、小曲等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

是一种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才把演唱语言改为广州方言。

8、瑞玲盆景

瑞岭盆景主要源于赤坭镇瑞岭村,该镇丰群、田心、竹洞、上连珠、下连珠等村,以及炭步、狮岭等地均有人栽培盆景。赤坭镇瑞岭村地处花都区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交通方便,种植盆景花卉等特色农业拥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

瑞岭村位于三坑水库和矮岭山塘的下方,灌溉方便,土壤、气候十分适宜盆景种植。赤坭镇瑞岭村以生产经营树桩盆景和盆栽盆景为主,是岭南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岭村栽培的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以九里香、罗汉松的造型方面更具造诣。

九里香盆景是瑞岭盆景的代表作,制作技法精湛,造型方面具极高的造诣,独树一格。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瑞岭盆景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⑼ 广东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是哪些

我觉得广东最值得我们去打卡的地方还是广州,它毕竟是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国际化都市,虽然目前似乎已经被深圳、上海和北京拉开了一些距离,而后面还有众多的新一线再虎视眈眈,但是从文化底蕴上看,还是无法同广州相比较的,在这个崇尚文旅融合是的时候,到广州旅游应该是首选,至于其它的点,都是可选择的。

而沙面岛更是不可错过,十三行博物馆中所发生的一切,这里都有记载,这里不仅有众多百年老建筑,还有众多的百年古树,樟子松、榕树、椰子树等都矗立在这附近,它们是真正的见证者,如果能够在这附近转一下,感受一下历史带给这里的荣耀,这不是其它城市能够具备的,所以也是不能错过。

广东的夜游珠江已经是非常响亮的旅游名片,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相比于上海的夜游浦江,这里似乎更有味道。

当然广州是吃货的天下,这里的美味都是能够拿得上台面的。

⑽ 赤坭镇的地方特产

瑞岭盆景
瑞岭盆景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出名却在1986年,英女皇伊丽莎白访华,原广东省省长叶选平把一盆栽种了60年的九里香树桩盆景送给她作为贺礼。这个盆景正是瑞岭村盆景老艺人朱汉祥的作品,瑞岭盆景首次进入英国皇室,自此声名远播。
瑞岭盆景产于依山傍水、土地肥沃、风景秀丽的花都区赤坭镇瑞岭村,从20世纪30年代起 ,村民就利用房前屋后栽培树桩盆景和种植观赏花卉。该村700多农产中,栽种盆景的达500户,占70%,盆景栽培能手、高手有50多名,成为远近知名的盆景村。
瑞岭盆景千姿百态,四季常青,属岭南派,有大树型、悬崖型、木棉型、林型、飘斜型、水影型及单杆等。著名品种有榕树、山松、台湾榕、罗汉松、福建茶、相思、榆树、九里香、雀梅;名贵花卉类有:水横枝、苏铁针葵、大王椰子、国王椰子、富贵椰子、夏威夷椰子等。这些盆景花卉,有大中小型,均可摆设于家庭厅堂、门前、卧室,尤其适合会议厅、宾馆、酒楼、商场和园林建筑作观赏点缀。
2014年我镇瑞岭盆景荣获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热点内容
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 发布:2025-05-08 17:58:40 浏览:197
梅花观止 发布:2025-05-08 17:37:10 浏览:939
徐州花卉租赁 发布:2025-05-08 17:30:32 浏览:913
七星兰花系列 发布:2025-05-08 17:29:59 浏览:652
双线绿植 发布:2025-05-08 17:25:02 浏览:620
鲜花配送西宁 发布:2025-05-08 17:06:18 浏览:109
丽日玫瑰 发布:2025-05-08 17:05:53 浏览:427
鲜花包月难做 发布:2025-05-08 17:02:33 浏览:637
用铅笔画荷花 发布:2025-05-08 16:56:44 浏览:357
重庆花卉园公交 发布:2025-05-08 16:37:37 浏览: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