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盆栽知识 » 大皈盆景

大皈盆景

发布时间: 2023-03-07 07:19:32

Ⅰ 关于独木成林与榕树,满意的追加100或200分。

榕树,也叫孟加拉榕树或印度榕树,为桑科榕属常绿阔叶乔木。
榕树
喜欢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内的环境。榕容树树形奇特,高可达30米,原产于热带亚洲,遍布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于低海拔热带林中和沿海海岸及三角洲等低湿地区。榕树的寿命长,生长快,侧枝和侧根非常发达。枝条上有很多皮孔,到处可以长出许多气生根,向下悬垂,像一把把胡子。这些气生根向下生长入土后不断增粗而成支柱根,支柱根不分枝不长叶。榕树气生根的功能和其他根系一样,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同时还支撑着不断往外扩展的树枝,使树冠不断扩大。一棵巨大的老榕树支柱可多达千条以上。它的树冠可覆盖6000多平方米,被人们称为“独木成林”。榕树的果实小而味甜,深受小鸟喜爱。但它的外壳却坚硬而难以消化。所以,巨大的榕树名是鸟儿的家园,鸟儿也帮助榕树播散种子.

Ⅱ 描写罗汉松盆景的诗句

1. 关于罗汉松诗句
关于罗汉松诗句 1.关于罗汉松的诗词
《中岩长老子文送罗汉松》

年代: 宋 作者: 晁公溯

驻车凌云山,虽在官府中。

平生著幽禅,意与方袍同。

已杖菩萨竹,更来罗汉松。

天姿特高洁,厚叶非蒙茸。

铜柯既夭矫,玉薤仍青葱。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

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宫。

勿谓默不语,说法声摩空。

《忆家园一绝》

年代: 明 作者: 赛涛

日望南云泪湿衣,家园梦想见依稀。

短墙曲巷池边屋,罗汉松青对紫薇。

《罗汉松》

年代: 清 作者: 曾燠

莲社虚无人,留此一尊宿。

岿然同五老,相望须眉绿。

想当侍远师,长未三尺足。

身是菩提树,已非凡草木。

仲堪临北涧,僧彻啸南麓。

师也摩其顶,千年缮性熟。

无心弄神通,变化骇流俗。

老态益婆娑,支离复拳曲。

气作香炉云,声如石梁瀑。

六朝栋梁材,摧朽何太速!
2.赞美罗汉松的诗句有哪些
1. 《赠从弟》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 《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3. 《书院二小松》

唐代: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4. 《赠王桂阳》

南北朝:吴均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5. 《水龙吟·赋张斗墅家古松五粒》

宋代:吴文英

有人独立空山,翠髯未觉霜颜老。新香秀粒,浓光绿浸,千年春小。

布影参旗,障空云盖,沉沉秋晓。

驷苍虬万里,笙吹凤女,骖飞乘、天风袅。

般巧。霜斤不到。汉游仙、相从最早。皱鳞细雨,层阴藏月,朱弦古调。

问讯东桥,故人南岭,倚天长啸。待凌霄谢了,山深岁晚,素心才表。
3.赞美罗汉松的诗句
句子 :千年罗汉松、万代幸福根文章:永远的罗汉松 金秋十月,荷叶田田,丹桂飘香。

正值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建府900年之际,我来到天师府的“万法宗坛”院内,驻足在两棵千年罗汉松下,久久不复愿离去。这是多么不寻常的罗汉制松,一雄一雌,并肩而立,树高约30米,树干的直径约1.5米,三个人都合抱不住。

罗汉松树身如虬龙缠绕,枝叶若华盖蔽日,郁郁葱葱。它们极目天外,雄视千古。

罗汉松终日陪伴着天师府里那些参天的大樟树--据说是祖天师当年亲手所栽--相亲相依。罗汉松终日与虔诚的道徒信众为伍,看香客如云,香烟缭绕;听钟磬阵阵,仙乐悠悠。

春天,清晨细雨蒙蒙百,青山滴翠,大地回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雾中的罗汉松眺望着复苏的大地,欣欣然面露喜色。

夏天,深邃的夜空,明月朗照,群星闪烁,身边流萤飞舞,瓜棚中度传来纺织娘悦耳的歌唱。仰望夜空,罗汉松穆穆然进入深思。

秋天,中午阳光下,田野稻香四溢,满山金果累累,龙虎山下丰收的歌声高亢嘹亮,芦溪河的渔歌悠扬绵长,望着这丰收沸腾的大地,罗汉松充满着期盼。
4.赞美罗汉松的诗句
句子 :千年罗汉松、万代幸福根

文章:永远的罗汉松

金秋十月,荷叶田田,丹桂飘香。

正值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建府900年之际,我来到天师府的“万法宗坛”院内,驻足在两棵千年罗汉松下,久久不愿离去。

这是多么不寻常的罗汉松,一雄一雌,并肩而立,树高约30米,树干的直径约1.5米,三个人都合抱不住。罗汉松树身如虬龙缠绕,枝叶若华盖蔽日,郁郁葱葱。它们极目天外,雄视千古。

罗汉松终日陪伴着天师府里那些参天的大樟树--据说是祖天师当年亲手所栽--相亲相依。

罗汉松终日与虔诚的道徒信众为伍,看香客如云,香烟缭绕;听钟磬阵阵,仙乐悠悠。

春天,清晨细雨蒙蒙,青山滴翠,大地回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雾中的罗汉松眺望着复苏的大地,欣欣然面露喜色。

夏天,深邃的夜空,明月朗照,群星闪烁,身边流萤飞舞,瓜棚中传来纺织娘悦耳的歌唱。仰望夜空,罗汉松穆穆然进入深思。

秋天,中午阳光下,田野稻香四溢,满山金果累累,龙虎山下丰收的歌声高亢嘹亮,芦溪河的渔歌悠扬绵长,望着这丰收沸腾的大地,罗汉松充满着期盼。
5.关于罗汉松的诗词
《中岩长老子文送罗汉松》年代: 宋 作者: 晁公溯驻车凌云山,虽在官府中。

平生著幽禅,意与方袍同。已杖菩萨竹,更来罗汉松。

天姿特高洁,厚叶非蒙茸。铜柯既夭矫,玉薤仍青葱。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宫。

勿谓默不语,说法声摩空。《忆家园一绝》年代: 明 作者: 赛涛日望南云泪湿衣,家园梦想见依稀。

短墙曲巷池边屋,罗汉松青对紫薇。《罗汉松》年代: 清 作者: 曾燠莲社虚无人,留此一尊宿。

岿然同五老,相望须眉绿。想当侍远师,长未三尺足。

身是菩提树,已非凡草木。仲堪临北涧,僧彻啸南麓。

师也摩其顶,千年缮性熟。无心弄神通,变化骇流俗。

老态益婆娑,支离复拳曲。气作香炉云,声如石梁瀑。

六朝栋梁材,摧朽何太速。
6.形容罗汉松的诗词
《罗汉松》年代: 清 作者: 曾燠莲社虚无人,留此一尊宿。

岿然同五老,相望须眉绿。想当侍远师,长未三尺足。

身是菩提树,已非凡草木。仲堪临北涧,僧彻啸南麓。

师也摩其顶,千年缮性熟。无心弄神通,变化骇流俗。

老态益婆娑,支离复拳曲。气作香炉云,声如石梁瀑。

六朝栋梁材,摧朽何太速!《中岩长老子文送罗汉松》年代: 宋 作者: 晁公溯驻车凌云山,虽在官府中。平生著幽禅,意与方袍同。

已杖菩萨竹,更来罗汉松。天姿特高洁,厚叶非蒙茸。

铜柯既夭矫,玉薤仍青葱。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

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宫。勿谓默不语,说法声摩空。
7.描写罗汉松的诗有哪些
句子 :千年罗汉松、万代幸福根文章:永远的罗汉松 金秋十月,荷叶田田,丹桂飘香。

正值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建府900年之际,我来到天师府的“万法宗坛”院内,驻足在两棵千年罗汉松下,久久不愿离去。 这是多么不寻常的罗汉松,一雄一雌,并肩而立,树高约30米,树干的直径约1.5米,三个人都合抱不住。

罗汉松树身如虬龙缠绕,枝叶若华盖蔽日,郁郁葱葱。它们极目天外,雄视千古。

罗汉松终日陪伴着天师府里那些参天的大樟树--据说是祖天师当年亲手所栽--相亲相依。 罗汉松终日与虔诚的道徒信众为伍,看香客如云,香烟缭绕;听钟磬阵阵,仙乐悠悠。

春天,清晨细雨蒙蒙,青山滴翠,大地回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雾中的罗汉松眺望着复苏的大地,欣欣然面露喜色。

夏天,深邃的夜空,明月朗照,群星闪烁,身边流萤飞舞,瓜棚中传来纺织娘悦耳的歌唱。仰望夜空,罗汉松穆穆然进入深思。

秋天,中午阳光下,田野稻香四溢,满山金果累累,龙虎山下丰收的歌声高亢嘹亮,芦溪河的渔歌悠扬绵长,望着这丰收沸腾的大地,罗汉松充满着期盼。 冬天,黄昏白雪皑皑,炊烟袅袅,此时人们多半在家里偎着火炉取暖,听老人“讲古”。

面对这柔和静谧的世界,罗汉松孕育这希望。 白云苍狗,人世沧桑,“万法宗坛”院内的罗汉松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与天师府兴衰沉浮的历史风云: 如,宋崇宁三年(1104)九岁的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被宋徽宗召见,宋徽宗问他:“你长年在龙虎山居住,看见过龙虎吗?” “我在山中居住,老虎常见,只是今天才有幸目睹龙颜。”

小天师回答够机灵的。 徽宗要他作符,小天师作完符,徽宗看了以后又笑着问他:“你说说,这灵验从哪儿来?”这又是一道难题。

谁知小天师从容作答:“神明所在的地方,自然而然就有灵验依存。”真是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徽宗还不罢休,又问道教炼丹长寿术是怎么回事。这可不是三五句话说得清的,弄不好还有欺君之罪,那可不是好玩儿的。

“什么长生不老,那都是芸芸众生热衷的玩意儿,你万岁爷不会有这样的低级趣味。照我看陛下只要恪守清静无为,那就同三皇五帝时代的明君尧舜相距不远了。”

小天师巧妙地避开徽宗提问,直奔道教主题。宋徽宗心悦诚服,兴奋异常,立即叫人端出美味佳肴,高规格款待这位来自江西龙虎山的聪明过人的小天师。

如果说“目睹龙颜”之类的奉承话是投其所好,目的是要博得人主欢欣的话,那么希望“陛下清静无为”则确实一语中的,道出了道教文化的主旨和精髓,是对宋徽宗的忠告,在一定的意义上也体现了人民对君主的期待。 就是这位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后来以题写“赤帝御龙行末伏,嫦娥分月入深山”这样的箴言,预见北宋灭亡,表现了他政治上真知灼见和高瞻远瞩。

又,第四十代天师张宇初也是一位风流倜谠才智超群的学者和高人。《龙虎山天师世系》中说他少年时代就“读书过目成诵,资识高明,学问深造,贯纵三氏融为一途,经史诸子百家之籍,靡不穷搜,发为载道记事之文,各极精妙,并善书画,时王公晋绅之士,莫不仰重。”

明太祖特授其为“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第四十一代天师张宇初一生事业恢弘(重建大上清宫),著述甚丰,所著《岘泉集》20卷(《四库全书》录为4卷、《道门十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4卷以及诗文序论等文章行于世。

张宇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道教学者,他的论着不但是研究中国道教的重要文献,而且也丰富了中国文化。…… 真是“麒麟殿上神仙客人,龙虎山中宰相家”。

如今欣逢太平盛世。改革开放给中国道教带来了生机,中国道教正处在空前鼎盛时期。

龙虎山道教作为中国道教的祖庭迎来从未有过的辉煌。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院内的罗汉松几乎每天都目睹海内外道徒到这里谒拜祭祖,更多的人来皈依道门,领授符录。

中国道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越来越为全世界的学人、科学家和有识之士所认识。老庄哲学和许多道家经典启示人们在高科技时代,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克服和遏制物化世界带来的种种弊端,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使每个人都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努力做到社会和谐有序,经济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

写到这里,我想起最近在天师府见到那感人的一幕: “万法宗坛”院内罗汉松下,两位法国女士俯身拾取几颗松子,十分珍惜地藏入自己的提包里。她们神态庄重,动作谨慎,仿佛拾的不是植物种子,而是旷世珍品,是灵物。

是的,这两位外国朋友在中国,在龙虎山,见到的不只是异国风情和异质文化,而是一个与她们精神世界相通却又截然不同的全新的世界;她们带回去的当然不是普普通通的罗汉松果,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所谓“礼物”,而是启迪智慧、开拓思想的钥匙,是当今世界任何高科技都不具备的也无可比拟的“软件”。 不知怎的,我想起了南宋诗人戴复古的一首诗:世事无凭多改变,仕途相识半升沉。

摩挲老眼从头看,只有青山无古今。 是啊,“只有青山无古今”,这看似平易的诗句,蕴涵着多么丰富的人生体验,又给我们多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而这无古今的“青山”,不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始无。

Ⅲ 苏派盆景的渊源

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丘陵连绵,河汉密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于植物的繁殖与生长,为树桩盆景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
苏州既是一座独特的水城,又是一座集东方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园林城市,自古以来就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声誉。苏州城区水道纵横,桥梁交错,过去有水道近百公里,也有40公里;过去有桥梁325座,仍保存一百多座。唐朝诗人杜苟鹤的送友人游吴一诗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左宫闲地少,小巷水桥多。夜市赏菱藕,春船载绩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从中可以窥见当时苏州的风貌。由此地域环境孕育的苏州方言,发音绵软,一语三转,因而被称作“吴依软语”。(与朱文长《琴史》中所指出的“蜀百躁急,若激浪奔雷”迎然不同。)
苏州曾有园林(和庭园)220多处,历经战火,至今尚保存60多处,开放的也有二、三十处。苏州的园林与其他城市豪绅富贾的园林有所不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大多出自当时文坛名士之手,因而体现了高度的艺术素养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如拙政园,原为明朝御史王献臣弃官还乡后所建,其园址曾是唐朝诗人陆鲁望的故宅,环境清幽,淡泊自然。以在建筑布局上出类拔萃的留园,初为明朝太仆徐泰的私家花园,后归清朝布政使刘蓉峰修尊改建为“寒碧山庄”,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唐末吴越广陵王钱元燎的池馆“沧浪亭”,到北来为诗人苏舜卿购得,后又成为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故称韩园,溪水潆回,清幽古朴。如此等等,可以说每一座园林都与文坛名士有“缘”。园林艺术与盆景艺术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姊妹”,苏州园林建筑的高度成就,必然对苏派盆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尤其是这些园林的创建者,有不少就是盆景艺术的爱好者、制作者。
苏州不但是一座商业城市,更重要的还在于是一座文化城市,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名声之大,在全国也不多见。从唐朝初年起,苏州就是江南地区的文化活动中心,诗文书画蜚声全国。三国时期有陆逊,晋代有陆机、陆云,盛唐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都做过苏州刺史,晚唐有陆龟蒙、皮日休,宋、元以后出自苏州的文坛名士更多,尤其是明朝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主将的“吴门画派”,对苏州盆景的艺术风格影响更为深远。从苏州人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可以看出,当时苏州的树桩盆景已仿照著名画家的画意、著名诗人的诗情进行创作,追求诸如“云林山树画意”之类的艺术境界《姑苏志》:“虎邱人善于贫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苏州近代著名作家、园艺家周瘦鹃就曾指出.“我的盆栽.一方面出自心裁的创作,一方面是取法乎上,依照古人的名画来做。先后做成的有唐寅的《蕉石图》、沈石田的《鹤听琴图》、夏仲昭的《竹趣图》和《半窗晴翠图》、清王烟容的《新蒲寿石图》等。”(沈石田即沈周,王烟容即王原祁,清初画坛“六大家”之一。)
苏派树桩盆景分为规则(即川派之规律)、自然两大类。专统的规则类的主要形式叫“六台三托一顶”,将树干蟠成6个弯,在每个弯的部位留一侧枝,左、右、背三个方向各3枝,扎成9个圆形枝片,左右对称的6片即“六台”,背面的3片即“三托”,然后在树顶扎成一个大枝片,即“一顶”,参差有趣,层欠分明。陈放时一般都两盆对称,意为“十全十美”,所以很受达官显贵、富商豪绅的喜爱;普通百姓也十分欢迎,图个吉利,做到了雅俗共赏。
与规则类相互共存的自然类,随着时代的前进,到了本世纪40年代,在以朱子安为代表的盆景艺术家们的大胆革新下,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采用 “粗扎细剪”的技法,快速成型,赋予苏派盆景以新的时代精神。所谓“粗扎细剪”,就是以剪为主,以扎为辅,对树桩枝干用棕丝蟠扎成平整而略为倾斜的两弯半S形片子,以后用剪刀修成椭圆形,中间略为隆起,尽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态,状若云朵,并按照树木的生长习性,为每根树桩结“顶”,从此不再向上,而是向侧枝伸展,使之更加丰满、美观。“顶”的位置因桩而异,因势而变,以期达到整个造型构图简洁,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从而成为当代苏派盆景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被誉为江苏盆景之王:有500年树龄的《秦汉遗韵》(圆柏)及《云蒸霞蔚》(大皈松)、《盛世铭》(雀梅)等都堪称该派的典型代表作品,在全国盆坛艺苑也属传世珍品。
树桩盆景常用的树种有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
苏派盆景的山水盆景也颇多古人画意,富有浓郁的诗情,布局简练,章法严谨,生动地再现了江南风光。常用的石材有斧劈石、昆山白石、太湖石、英石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派之间的交流日多,也引进其他石材品种。

热点内容
扎人的盆栽 发布:2025-05-15 02:22:11 浏览:137
盆栽老王 发布:2025-05-15 02:17:07 浏览:235
广西野生兰花图片大全 发布:2025-05-15 01:54:09 浏览:306
寺庙的盆景 发布:2025-05-15 01:48:30 浏览:802
2016最新正版梅花诗 发布:2025-05-15 01:28:19 浏览:370
七夕愿望女 发布:2025-05-15 01:26:10 浏览:118
小海棠东北 发布:2025-05-15 01:24:33 浏览:959
陶瓮百合春天 发布:2025-05-15 01:13:39 浏览:454
古梅花 发布:2025-05-15 01:13:37 浏览:406
硬金牡丹 发布:2025-05-15 00:57:34 浏览: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