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盆景
A. 盆景起源,学说有哪些
盆景起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至于起源于何时,盆景界的看法尚不回统一。现在很答多人都认为,盆景是由栽培观赏植物,以及模仿自然山林堆砌假山造国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距今7000余年)遗址中发现绘有盆栽植物的陶片,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盆景起源最早的证据。在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中(距今1700余年)有盆栽花卉的画面,画面是一个圆盆,盆中栽着6支红花,盆下配有方报几架,形成植物盆钵几架三位一体的艺术造型,与现代的盆景极为相似,有人认为这就是盆景的前身。至于盆景起源的确切时间,有待今后更多的出土文物加以证实。
B. 什么是盆景之源
在浙江余姚市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部分陶器中,发现画有万年青盆景的图版画。有关学者权认为,这是中国原始盆景(跨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物证。
据专家考证,中国盆景艺术是沿着草本盆景的道路发展过来的,万年青是盆景之源。余姚四明山及邻近地区,都有盆栽万年青的习惯。当地民俗每逢喜庆节日,都要互赠用红纸包着的万年青作为礼品,愿人寿年丰,万事如意。很早以前万年青只在东南沿海一带种植,后来逐步扩大到西南、中东地区,并传到日本及东南亚等地。
C. 谁对盆景艺术有研究教我些基本知识
1.盆景的含义及组成
盆景是以植物、石料、土壤、水体、风、雨、雪、配景、
盆、几架等为材料创作而成的,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立体的中国 山水画,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集中表现大自然优美风光的一
种特殊艺术品。
中国盆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
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盆
景艺术家的努力,形成了许多盆景艺术流派和精湛的传统技艺,
被人们赞美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这些都是我国文化艺术
宝库中的不可缺少的珍贵财富,是我国盆景艺术乃至世界盆景艺 术的发展和创新的基础。
同中国园林一样,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盆景
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山水花鸟画中的许多理论,如透
视法、构图法、临摹法、创作法、树法、山石法、点景法、题款
法都是盆景创作的主要理论依据。
中国盆景是自然风光的缩影,是立体的中国山水画,它以
“小中见大”取胜。造园是将大自然中的万水千山缩小在小小的
庭院之内;而盆景则是将自然景物进一步浓缩,置于小小的盆钵
之中。较小的盆景可托在手掌心内,更小的盆景则立于手指尖
上。树木盆景,“缩龙成寸”,其景象是“咫尺盆域,耸立巨株”。
山水盆景,“缩地千里”,其景色是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
之中乃辨千寻之峻,“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若于
厅堂、书斋、静室之内,选适当盆景,立于明窗净几之上,闲暇
之时,不出室门,就可领略一番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仿佛进入
“千峰百嶂、回溪断崖、烟云变幻”画境之中;或以一“千年古
木”立于眼前,那精湛的技艺,定会使你神往,引发各种美好的
想象,从中获取莫大乐趣,怡情养性,有益健康。
“盆景学”是学习和研究盆景创作的理论和实践的一门比较
特殊的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文学、绘画、音乐及园艺技
术等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盆景美是由自然美、心灵美、语言艺
术美、造型艺术美、表演艺术美综合而成。某些盆景还具有一定
程度的工艺性质。
盆景是由景、盆、几(架)三个要素组成的。此三个要素是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景、盆、几(架)三位一体。“景”在盆景中为主体部分,盆、几为从属部分。即一盆好的盆景,景、盆、几要相互配合默契、主次分明,注意避免把欣赏者的注意力引导到“盆”或“几(架)”上来。盆、几(架)无论在形状、体积、色彩等方面与景的关系要处理得协调、自然。要保持主客关系,这就是常说的:
一景二盆三几(架)的原因。
在“景”之中,植物材料是主体,无生命材料为辅,配景
(点景)最次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生命的材料才能给盆景
带来活力,带来生命,带来生机勃勃的画面。因此自古以来,盆 景的理论研究、艺术创作的主要精力都是放在植物材料方面。即 使山水盆景,也要尽可能多的布置植物,因为盆景是反映大自然 的优美景物的艺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决不是荒山秃岭。当然 专门反映沙漠风貌则是例外,但也不一定是一点植物都不要布
置,总之植物材料给盆景带来生气,最能反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 和作者丰富的、健康的思想感情。
盆景是活的艺术品,也就是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艺术 品。这是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地方,通常有以下的变化规律:
(1)体积大小变化木本植物制作的盆景,在正常的管理条
件下,随着年度的增加,枝干粗、高、长度都在不断扩大,草本 植物的植株高度和茎秆分蘖数目,也在不断增加。当然,在养护 不当的情况下,植物体积可能是停滞不增加,也可能萎缩,以致 死亡。
(2)枝(片)变化盆景植物的枝(片)通常是不断扩大或
增加,但由于进入高龄衰老或是养护管理不善,或因人为损坏, 或由于造型需要等原因,枝(片)也会发生缩小或减少情况。
(3)年龄变化盆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也在增加,其观
赏价值也在不断增加(彩图1)。
(4)季节变化落叶植物有冬落叶、春萌芽、展叶变化。常
绿植物也有换叶变化。某些植物有叶色变化,如春夏绿色,秋季 变红色。开花植物有开花季节的变化,结果植物有结果季节的变 化(彩图2、彩图3)。
(5)病虫害变化植物在一年四季中,不断地发生各类病虫
害,并造成不同类型的危害,植物形态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
化。
(6)价值变化 木本植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价值不断增
加,如百年盆景、数百年盆景乃是无价之宝。
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盆景或亲手培育、造型加工的盆
景,再过数年、十年、数十年后,其形态、造型一定会发生很大
变化,通常,则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也是盆景学要研究的重要
内容之一。学习这些规律,研究这些规律,控制这些规律,才能
不断地提高盆景艺术的水平。
此外盆景还有连续管理与连续加工的特性。盆景是活的艺术
品,因此在其漫长的一生中,需要不断的养护管理,提供必要的 养分、水分、光照、温度等条件,还要进行防病虫害工作,才能 保证盆景植物生长茂盛、生机勃勃、寿命长久。盆景,尤其是树 木盆景,具有多次加工成型的特性。许多技艺高超的盆景作品往 往需数年、数十年才能成型,如自然式的岭南派盆景,制作一盆 盆景,需要数十年工夫,或更长时间,这就是所谓“一寸枝条生 数载,佳景方成已十秋”。其他流派的盆景也是这样。即使是已 经成型的盆景,由于盆景植物不断地生长,枝条也不断地增加伸 长,从而打乱了原来的造型,需要进行整理,恢复原来的形态。 如此植物年复一年地生长,枝梢也就年复一年增加与伸长,盆景 的造型,年复一年地被打乱。因此整理工作不能间断,也就是说 具有连续性,有人称之为再加工的过程。
关于盆景的名称问题,曾是过去热闹的话题,现在,关于盆
栽与盆景的看法已趋一致。前者一般是指用盆、皿栽植植物;而 后者则是经过艺术处理和园艺技艺加工,创造成景的艺术品。然 而,关于盆景名称的英译,由于事关中国盆景走向世界,却一直 争论不休,没有定论。盆景的英名虽有七八种,但眼下用得最多 的还是局限于“Bonsai”和“Potted Iandcape’’,最近有几篇争鸣文章则一致主张用“Penjing’’。
盆景起源于中国,但这种因素并不一定要反映在其英名上。
取“Pot Landscape’’未必就比取其汉名的音译Peniing’’减少了民族自尊心。真正能增强民族自尊心的倒是在盆景艺术的风格中多一点“中国味”,使中国的盆景艺术以其特有的“中国气派”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日语中的“盆栽”一词来源于汉字,其英译“bonsai”则是 日语发音。“bon’’字意为“盆”,而“sai”字意为“栽培”;合二为一即表示在浅的容器里栽培植物之意。显然,从字面上看,这与汉字中“盆栽”的含义相同,即在容器中栽培植物而不加特殊的艺术造型。然而,日本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把未经艺术加工的盆栽植物谓之“hachiue’’,而非“bonsai”。在日本,容器中的植物必须有明确的艺术企图进行栽培时才能被称为“盆栽”,与这种艺术表现相关联的美学术语有雅致、质朴美、自然美、对称美、不对称美、和谐、精美、力度、高贵、雄伟、优美和安宁。很明显,日语“盆栽”一词已超越了其汉语的本意,与中国的树木盆景相近,故应译作盆景。而中国的山水盆景在日语里叫“bonkei”。
如今,随着盆景普及的国际化,日语“盆栽”(bonsai)一词
已通用于世界的绝大部分地区。目前成立盆景俱乐部或盆景协会 的国家已有35个。
以上摘处<<盆景制作技法与鉴赏>>一书,全书下载地址:
D. 盆景是怎样起源的
盆景的起源期:(1)新石器时期的草本盆栽:新石器时期出现的草本盆栽,是世界上版迄今为止发权现最早的盆栽,是盆景的起源形式。
(2)汉代木本盆栽与缶景:汉代完成了草本盆栽向木本盆栽的转化,又出现了缶景,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盆景形式,可谓是我国盆景形成的时期。
(3)北齐山水盆景的起源:在北齐两座古墓中发现了彩色壁画和画像刻石,使人们直观地去审视北齐时代怪石的神采,形神兼备,一目了然,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揭开了赏石文化鉴赏新的篇章。
E. 关于盆景起源有哪几种学说论点论据是什么
盆景起源于中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是富有自然情趣的东方艺术精品之一,也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园林艺术之一。 盆景始于唐代,至今大约有1300余年历史。1972年在陕西出土的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甬道壁画上两盆盆栽(如图),是至今发现最早的盆栽。
盆景是大自然景物的缩影,是集园林栽培、文学、绘画等艺术,互相结合,溶为一体的综合性造型艺术。盆艺者运用创作技巧,合理的布局,再各种深浅长宽不同,行状大小各异,色彩质地有别的盆央中,培育出经过一定艺术造型的树木花草,或经艺术加工的各种山石,使之构成一幅摹仿大自然的景色,并超越山野原状的理想立体画面。这门造型艺术称之为盆景。盆景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珍品,有著悠久的历史,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它是栽培技术和造型艺术的结晶,也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
它以植物、山、石、水、土等为素材,经过园艺师的构思设计,造型加工,精心护养而成。把它布置于飓尺盆中,“缩地千裏”、“缩龙成寸”,可以展现大自然无限风光,所以人们把盆景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随著时间和季节的变化,它还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色彩和意境。
从某种概念来讲,盆景也是美学、文学和科学的综合体。所谓美学,盆景的制作要给人以美的欣赏,古雅秀美,神韵生动,耐人寻味;所谓文学,盆景造型构思,有诗情画意,有高低层次,有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反映出较高的文采水平;所谓科学,盆景的主要造型材料为植物,具有生命的特征及生长发育的规律,这就决定了制作它必须掌握园艺科学的知识和进行长期的艺术加工以及养护管理工作,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它的生存和优美姿态。
盆景这项科学艺术,在植物栽培加工技术上要求很高,小小盆盎,一撮之土,盈尺之树,要它生长良好,已非易事,而多年老桩,能技干虬曲,提根露爪,叶茂花盛,更为难得。故盆景确是“高等艺术”,有生命的“艺雕”。
盆景起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至于起源于何时,盆景界的看法尚不统一。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盆景是由栽培观赏植物,以及模仿自然山林堆砌假山造国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距今7000余年)遗址中发现绘有盆栽植物的陶片,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盆景起源最早的证据。在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中(距今1700余年)有盆栽花卉的画面,画面是一个圆盆,盆中栽着6支红花,盆下配有方报几架,形成植物盆钵几架三位一体的艺术造型,与现代的盆景极为相似,有人认为这就是盆景的前身。至于盆景起源的确切时间,有待今后更多的出土文物加以证实。
F. 我国盆景起源于什么时期
盆景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盆景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经过艺术创作和园艺栽培,在盆中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达到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同时以景抒怀,表现深远的意境,犹如立体的美丽的缩小版的山水风景区。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盆景的起源很早,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是盆景艺术的创始国。
古时候,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集居于城市之中,但是,却仍然留恋、酷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于是创造出了盆景这一绝妙的艺术。
我国新石器时期出现的草本盆栽,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盆栽,可以看做是盆景的起源形式。
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件盆栽五叶纹夹砂灰陶块,陶片在一方形框上阴刻有一方形陶盆,上栽五片叶的植物,一叶居中,直立向上,另外四叶分于两侧,互相对称。
这件刻画在陶片上的盆栽植物图案,即展示了人类盆栽植物悠久的历史。
另外还发现一件盆栽三叶纹残陶片,在残存的长方形框上,两面阴刻对称的三叶纹和连珠纹图案。
河姆渡遗址地处四明山北麓的河谷平原,7000年前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宜于植物栽培生长,除了人工栽培水稻外,还栽培葫芦和薏仁。经鉴定,河姆渡遗址中的人工花木有珠兰、夜合花、旱莲木等20余个种属。
遗址第四文化层中还有九里香、荷花、杜鹃、石韦、海金沙等30余个种属,有的可能是河姆渡先民作为观赏植物栽培的。
盆钵是盆栽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河姆渡遗址的陶器有1700多件,其中方形陶盆,四足,形状如同现代花盆。还有镂有两个小孔的圆形陶盆,当用于盆栽。
五叶纹陶块上的植物,从形态上推测与万年青最相似。万年青在我国传统中,象征吉祥如意,宜盆栽,在我国民间农村建房中,有的地方一直保留着在建筑物上刻凿装饰万年青图案和赠送盆栽万年青的习俗。
三叶纹陶块上的植物,可能是兰花,即虾脊兰。余姚素有栽兰传统,盛产兰科植物70多个品种。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已在绍兴的渚山种兰,余姚当时也属越国。
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将植物栽入器皿供作观赏。而我国盆栽起源于河姆渡当是无疑的。
G. 盆景艺术的历史及现状
盆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中国的农耕文化,汲取了中国人文文化的营养,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它既登大雅之堂,也入百姓庭院;能摆案头赏心,可置屋角悦目。室外、街头,广场、公园,人们喜闻乐见,给人以温馨的心情,优雅的心境。盆景制作凝结着人类追求自然,追求艺术的创作观念,独具特色。
盆景是由栽培观赏植物,以及模仿自然山林堆砌假山造园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距今7000余年)遗址中发现绘有盆栽植物的陶片,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盆景起源最早的证据。在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中(距今1700余年)有盆栽花卉的画面,画面是一个圆盆,盆中栽着6支红花,盆下配有方板几架,形成植物盆钵几架三位一体的艺术造型,与现代的盆景极为相似,有人认为这就是盆景的前身。至于盆景起源的确切时间,有待今后更多的出土文物加以证实。
对盆景形成的朝代,一致认为形成在唐代初期。其证据就是在陕西省乾陵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武则天之子)墓的甬道东壁上,有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画。所绘这一盆景和现代盆景非常近似。可见当时盆景已成为观赏珍品,作宫苑御用。同时受到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兴起的影响,应用写意山水画理的“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手法,使用山石与植物相互组“景”,则简单的“盆栽”而发展成具有意境的“盆景”。另外,在故宫博物馆内保存一幅唐代画家阎立本绘的《职贡》图,图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在进贡的行列中,有一个手托浅盆,盆中立着造型优美的山石,这和现代山水盆景十分相似;在进贡的行列中,还有人手托山石和肩扛山石的。这些画面足以证实在唐代盆景已经形成了。
今天,盆景艺术又重绽光彩,恢复了昔日的辉煌,且风格各异,流派纷呈。
中国古代的盆景与各地的气候、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了扬派、苏派、岭南派、川派、海派这五大门派。每一个门派都有自己独具的特色和相应的艺术与自然和谐的气息。扬派即扬州、泰州一带盆景风格,以层次分明、平稳严整见长;苏派即苏州、常熟为代表,以老干蟠枝、清秀古雅见长;岭南派即广州、佛山为代表,以刚劲挺拔、飘逸豪放见长;川派即四川盆景,以传统不露“做手”的蟠扎技艺见长;海派即上海风格,以明快、流畅、新奇为特色,历史虽短,却能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体。五大流派只是择其要而述之,不免挂一而漏万,故后来又续有增补,如加上徽派,称之为盆景六大流派;如再加广西、福建、浙江、北京,称之为十大流派。这一切都表明了今天我国的盆景艺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
H. 商品经济时代,城市文化相对还好,乡村若要振兴,文化何以立足
乡村振兴必然包括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多方努力,政府和团体以及个人,乡村图书馆是一个不错的项目,每一个镇都要有图书馆,书籍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多读书,多思考,自然能提升自己,汲取文化知识。而不是现在农村休闲 娱乐 就是打麻将、打牌,以及广场舞。诚然,老一辈人文化水平低,但希望在年轻一代身上呀。他们也不读书,乡村不就完了吗?还谈啥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振兴,必然是每个人的文艺复兴。个人得到发展和提升,整个乡村才能焕然一新,欣欣向荣。
对文化振兴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从前乡村文化的振兴面临的问题是落后,信息不发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路径狭窄。5G到来,为乡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很多途径可以让大众认识乡村文化。
李子柒是最典型的例子,千万的点击量证明了乡村文化在大众心中的份量。物质生活越丰富,生活越便捷,人们越是向往贴近自然的生活状态。
抓住人们的这一心态通过自媒体,农村人,人人都可以做自媒体人,都可以发布农村文化的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
过去是公众号的天下,农村文化展现的不多。现在是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短视频的天下,各大平台更是带火了农村文化。
我们看到短视频中展示的农村也是多方面的,农村人也比较喜欢使用短视频和直播。内容上尽量优质才能更好的发扬农村文化,我们可以展示哪些内容呢?
①传统食品
传统的食品制作过程都是纯绿色不含添加剂的,但是需要耗费的时间比较多。很多人不能亲手做,可是很愿意点花时间了解,不妨尝试拍摄,像豆腐花、晒秋、酱菜等等各地 美食 。
②手工艺品、绿植
传统手工艺很受欢迎,价值也很高,像剪纸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手工艺面临失传,新媒体就可以将这些手艺记录、传播。
近年从自然中采来的绿植石器制作的小型盆景很火,是高级的艺术。不防让我们看看深山中的样子。
③曲艺文化
和手工艺品一样有些曲艺流传久远,很有地方特色,现在东北的大鼓书也走进直播间了,全国各地的人都能看到,这就做了很好的推广。
④现代化农业
农村不代表落后,现代化农业也更有可看性。机械化耕种,规模化大棚,为大家展示科学的种植过程,吃的放心,吃的开心。
现在一系列助农活动,县长直播卖农产品,虽是商业活动,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当地农村文化。
其实,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 社会 ,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文化建设除基本特征之外,更倾向于对乡村文化的渗透,而乡村文化则带有其自身特点,更专注于乡土特色,物质延伸,特质显示,城乡文化融合性会随着时代进步而加快步伐!!!
文化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得有文化载体。
这个载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但体验者肯定是人,而体验的好坏取决于了文化载体的品质。客观来说,目前的乡村文化建设要么是城市的翻版,流于形式;要么是粗制滥造,扼杀传统。这两种比较典型。
符合现代人体验需求的乡村文化,在内容上应继承传统,形式上应打造精品。好的乡村文化建设,从来不缺乏体验者,尤其随着 旅游 业的多元化需求,不怕没人去,就怕去一次。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之所以难,和城乡差距过大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差距是全方位的,从人均收入到公共保障,从衣食住行到生活方式,所以,成为城里人一直乡下人的梦想,许多怀念乡村的人,都是从乡下走出来而不愿意再回去的人。很简单,城里出生的“城二代”都不知道乡下长什么样子,无从怀念。
所以,乡村振兴很难,乡村文化传承更难,靠留守老人吗?甚至许多村庄都沦为空心村,鸡犬之声不闻,死一般的寂静。城镇化的过程就是消灭村庄的过程,这是 历史 的车轮,无法阻挡。
虽然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普遍振兴既不符合现实,也没有必要。选择一批有条件代表性的村庄重点打造精品乡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是许多地方成功的实践。
打造文化载体,重塑乡村文化,对于绝大多数地方来说,依然任重而道远。
文化还真就分城市与农村两种,而且泾渭还很分明,农村虽然感受新事物慢,但“忘却”已有的事物同样也慢。
文化指什么呢?有地方戏,如吕剧、豫剧、花鼓戏等等太多了,还有流传不是很广但在当地喜闻乐见的如踩高跷等等,这些都需要扶植。还有很多现在都禁了像放爆竹、孔明灯多了去了,农村人留守老人儿童多,长此以往农村文化会越来越萎缩令人担忧啊,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喽,需要各级大力支持。
这似乎是一个伪命题。
在我国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除了在基础设施及经济基础等硬实力方面有差异外,文化差异何在?
文化的传承主体是人,城里人就一定比乡下人有文化,懂文明,讲礼貌吗?
且不论五千年中华文明也经由了远古农耕时代的滋养。在如今城乡一体化的时代,多少文明的城市人,上溯三代,皆出农村。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撑,乡村不缺文化,缺人。
文化:有传统和现代之分。自从城市化发展,兴起和占有率越来越大的这个时代,又分生出城市文和乡村文化。这 社会 发展的产物,无可非议。
乡村文化:也有着传统与现代的区别。在乡村,这些年兴起的和古老的同样存在着较大差异。从传统来,男婚女嫁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就拿彩礼来说,它是通过男女双方的父母,媒证验证,主要作用起约束双方的作用,一但婚姻发生变故,作媒证的就和纪检部门一样,对谁是谁非做出裁定。并传播于众,让众人讼评。这种文化现在几乎失传了,而因之失传导致离婚放现象随处可见。甚至现在的年轻人把它当做尔戏。
不仅仅是家庭问题,还有许许多多地 社会 问题。"要钱不要脸″;"吃谁把谁向""得好不管正"等等,等等。
乡村文化在农村振兴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 旅游 业和网络自媒体非常发达的今天,乡村文化给农村经济带来的巨大效益。
一、乡村文化对 旅游 业的带动作用。
传统文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步消失殆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传统习俗、地方戏曲等文化元素基本集中在农村,这也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的重要因素。
(一)庙会文化
当前,相对保存比较完整的庙会文化基本在农村才能看到。在中国传统信仰中,每当重要节日或者神灵诞辰都要举行隆重的庙会庆祝。每年庙会之时,大量农村周边城市居民会到农村观看庙会,在宣传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比如在庙会文化比较浓厚的河南,有些大型的庙会活动每年举行就是一周左右,每天接待的游客可高达85万之多。
(二)传统渔猎文化——查干湖冬捕
查干湖是目前中国北方唯一一个依然保持着用传统的捕捞方式进行冬捕作业的原始捕鱼部落。查干湖冬捕早在辽金时期就享有盛名。虽然岁月更迭,查干湖冬捕的神奇、神秘与神圣依旧。如今查干湖的冬捕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查干湖冬捕举行之时,大量游客蜂拥而至,一睹传统渔猎文化的神奇。抛开游客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说,每年查干湖冬捕头鱼的拍卖价一般在300万元左右,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二、网络自媒体时代——视觉上的农家宴。
网络自媒体时代,三农题材的网络作品不断涌现,例如爆红的李子柒,给大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乡村生活唯美画面。还有华农兄弟,给大众呈现了农村创业者的致富历程。这些乡村文化生活都是城市中无法见到的,所以在网络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与追捧。
三、乡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农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如何进一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自媒体领域的扶持。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乡村文化如果离开网络,无异于“闭门造车”。
以村集体为单位,推广本地乡村文化。 一个好的网络自媒体作品,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以村集体为单位,组成自媒体宣传团队可以摆脱前期投入的束缚,很快地达到地方文化宣传的效果。个人自媒体同样也具有强大的宣传能力,目前许多视频创作者和vlog领域创作者都在文化宣传方面取得很大的影响力。 网络自媒体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将会是乡村文化宣传的主力军。
这真是一个难题,近代史的书籍很多,但是要找出一部既有权威性又有可读性的,的确很少,而近代史的内容又极其复杂。
个人比较喜欢读人物传记,比如一部《张作霖传》,读后基本就能掌握东北地区的近代史。《北洋军阀史》也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系列。总之,从人物入手,从事件入手,则既有史实,又有可读性。
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虽然是现代史内容,但是与近代史是衔接的,可读性很强。以此作为一个突破点,然后再不断地向上追溯。这样读书, 历史 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名词堆砌,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精彩的事件如在眼前。读书效果事半功倍。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人们对于善好、对于“真正"诚意追求的表达,是价值观的体现,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如果始终以钱为追求,真的文化就不能立足,乡村也不可能振兴!
I. 盆景起源于中国的哪个朝代
(一)唐代起源说
持这种观点的文献颇多,其论据都是陕西乾陵唐代章版怀太子墓壁考古发权现,在《盆长艺术展览》中有写道,“我国盆景源于唐代,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
(二)唐代前起源说
《盆栽技艺》(作者耐翁)中写道:“盆景创始唐代以前。”其根据亦是乾陵考古,只不过最后的结论不同。
(三)晋代起源说
《盆景》一书中认为:六朝南齐书中曾经记载有,会嵇刻石山,相传为名 这可以算是盆景假山的滥族。
(四) 东汉起源说
其论据是河北齐望都县东汉墓壁画考古发现。
(五)西汉起源说
《盆罟制作》一书中说:“……早在西汉就出现了盆景石榴的记载。
(六)古代园林盆景起源说
(七)夏朝起源说
《岭南盆景》—书中有记载……盆景的起源远远早于唐代,有近四千年的历 史,论据是《史记》中有记载。
现在一般认为盆景起源巳从1200年前的唐朝追溯到了唐代以前的晋代,东汉,西汉,夏商,直至7000年前 的新石器时期,盆景艺术究竞起源于何时,尚待进一步考证。
J. 关于盆景方面的知识
盆景入门知识:
一、盆景的含义
盆景是优秀传统艺术之一。它以以植物、石料、土壤、水体、配景、盆、几架等为材料创作而成的,它区别于一般的盘栽,是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立体的山水画,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集中表现大自然优美风光的一种特殊艺术品。
盆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努力,形成了许多盆景艺术流派和精湛的传统技艺,被人们赞美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这些都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不可缺少的珍贵财富,是我国盆景艺术乃至世界盆景艺术的发展和创新的基础。
盆景是自然风光的缩影,它以“小中见大”取胜。造园是将大自然中的万水千山缩小在小小的庭院之内;而盆景则是将自然景物进一步浓缩,置于小小的盆钵之中。较小的盆景可托在手掌心内,更小的盆景则立于手指尖上。树木盆景,“缩龙成寸”,其景象是“咫尺盆域,耸立巨株”。山水盆景,“缩地千里”,其景色是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盆景常常以景抒怀,许多盆景作者都会将作品配以主题,表现其深远的意境。
若于厅堂、书斋、静室之内,选适当盆景,立于明窗净几之上,闲暇之时,不出室门,就可领略一番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仿佛进入“千峰百嶂、回溪断崖、烟云变幻”画境之中;或以一“千年古木”立于眼前,那精湛的技艺,定会使你神往,引发各种美好的想象,从中获取莫大乐趣,怡情养性,有益健康。
二、盆景的组成
盆景是由景、盆、几(架)三个要素组成的。此三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景、盆、几(架)三位一体。“景”在盆景中为主体部分,盆、几为从属部分。即一盆好的盆景,景、盆、几要相互配合默契、主次分明,注意避免把欣赏者的注意力引导到“盆”或“几(架)”上来。盆、几(架)无论在形状、体积、色彩等方面与景的关系要处理得协调、自然。要保持主客关系,这就是常说的一景二盆三几(架)的原因。
在“景”之中,植物材料是主体,无生命材料为辅,配景最次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生命的材料才能给盆景带来活力,带来生命,带来生机勃勃的画面。因此自古以来,盆景的理论研究、艺术创作的主要精力都是放在植物材料方面。即使山水盆景,也要尽可能多的布置植物,因为盆景是反映大自然的优美景物的艺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决不是荒山秃岭。总之植物材料给盆景带来生气,最能反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和作者丰富的、健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