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兰花
『壹』 豫剧十八兰是哪几位 谁是十八兰之首
说起 豫剧 ,大家都会想起闻名遐迩的豫剧十八兰。你对豫剧文化了解多少?你知道公认的豫剧十八兰是哪几位豫剧名伶吗?她们又因何被称为十八兰?那么本期的 戏剧文化 ,为你解析。
豫剧十八兰得名由来
豫剧十八兰,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原大地乃至全国的18位豫剧名伶的芳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员知名度的升降以及艺术水平的差异,十八兰有几种说法,而且名字的排列顺序也有变动。现今豫剧界公认的十八兰是:毛兰花、崔兰田、罗兰梅、车兰玉、李兰菊、王兰琴、刘兰玉、汪兰巧、周兰凤、张兰宝、张兰秋、陈兰荣、刘兰仙、郭兰仙、祁兰芳、马兰凤、刘兰英、张兰青。
她们是豫剧界“须生泰斗”周海水老师的徒弟。她们所在科班“太乙班”的成员都以“兰”字排名。这些兰字辈的学员出科后,无论在哪里演出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有一次高台演出,观众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赏太乙班学员的精彩演出,看罢戏后他写了一首诗:“要看戏十八兰,四生四旦四花面,毛兰花、王兰琴,她俩色艺俱超群。兰田、兰玉和兰真,同称五魁在周门。”从此,豫剧十八兰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渐响起。
豫剧十八兰之首——毛兰花
毛兰花,本名毛正义,小名毛妮、然妞,后曾易名毛凤麟,是四十年代誉满艺坛的豫剧“十八兰”之首。其身世极苦,自幼双亲谢世,八岁随舅父讨饭郑州。后到周海水办的太乙班学戏,拜太乙班名须生周海水、张同庆为师,习青衣、花旦,宗豫西调,长于悲剧。其代表剧目有《抱琵琶》、《五凤岭》、《孝妇泪》、《豹头山》、《桃花庵》、《贩马记》、《凌云志》、《霄壤恨》、《女贞花》、《破洪州》、《大上吊》、《双孝廉》、《莲花庵》等。由于她天资聪慧,性格坚韧,入科后曾深得老师们的青睐。开始时试行演出一些配角戏,到13岁便可独挑大梁了。首演《大祭桩》,一呜惊人,竟与豫西调名旦汤兰香并列头牌。
抗战末期,毛兰花在时称“小上海”的安徽界首演出,和马金凤、阎立品、徐艳琴一起,被群众誉为河南梆子“四大名旦”。1948年,毛兰花随丈夫朱振家离开大陆,来到台湾高雄,辗转屏东,后于1953年加入台湾空军大鹏豫剧团,任总教官。其表演艺术曾受到京剧艺术大师齐如山的极高评价。1958年开始招收第一科学员,如许贵云、田运显、封君平等都是此科学生中的佼佼者。她秉性善良,艺德兼备,为豫剧在台湾的传播、扎根,尽心竭力,作出了很大贡献。
『贰』 被誉为中国戏剧戏曲之母的是
中国戏曲之母是昆剧。昆剧是我国众多戏曲剧种之一,昆剧形成的时间在明朝万历年间,它的发源地在江苏的苏州昆山。采用昆腔的昆剧代表作品有《长生殿》、《牡丹亭》等,昆剧在表演时比较注重声音的控制,同时在节奏速度上讲究顿挫疾徐,通常表演场面的伴奏乐曲比较齐全。
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上,昆剧参与其中
『叁』 越剧(兰花吟)唱词是什么
香啊,香啊。
幽兰阵阵出兰阴 ,兰阴山上芳兰披拂遍山林。
兰花十里照春水 ,越中遍是育兰人。
人育兰花花育人, 育出了颗颗君子心。
君子之风千古颂 , 且听一曲兰花吟。
明月清风常相伴, 高山流水遇知音 。
不屑趋炎入闹市,自甘寂寞在山林 。
潇洒平生不邀宠, 常与野草结为邻。
不与牡丹夺华贵, 不与桃李共争春 。
不像杨柳随风倒, 不学那漂来荡去的小浮萍 。
平凡之中显高洁 ,花中君子得雅名。
骨骼清奇存真性 ,孕育着泱泱中华民族魂 。
一曲兰花吟 , 曲短情义深 。
但愿那君子之风传万代, 人人皆有君子心。
(3)戏剧兰花扩展阅读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
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
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 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肆』 豫剧六大名旦的一字的评价
中国戏剧评论家给六大名旦每人一个字的评价,直接反映各人特色:
陈素真——“美”。
常香玉——“劲”。
崔兰田——“韵”。
马金凤——“脆”。
阎立品——“秀”。
桑振君——“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