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兰花图式
『壹』 谁有关于《植物学》的名词解释
1.细胞和细胞学说: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单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植物细胞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两部分组成。细胞学说是德国植物学家Schleiden,M.J.和动物学家Schwann,T.二人于1938~1939年间提出的册尘。细胞学说认为,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所有的细胞是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来;卵和精子都是细胞;一个细胞可分裂而形成组织。细胞学说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了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单位的思想,从理论上确立了细胞在整个生物界的地位,把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有机体统一了起来。
2.原生质和原生质体: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原生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原生质体是生活细胞内全部具有生命的物质的总称,也即原生质体由原生质所构成。原生质体一般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原生质体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原生质体一词有时指去了壁的植物细胞。
3.细胞器: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结构称为细胞器。如各种质体、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微管等。
4.组织:在个体发育上,具有相同来源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叫组织。
5.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它是细胞原生质体之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梁,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统一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
6.细胞分化:多细胞有机体内的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化,称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表现在内部生理变化和形态外貌变化两个方面。细胞分化使多细胞植物中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和效率。因此,分化是进化的表现。
7.染色质和染色体:当细胞固定染色后,核质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部分,称为染色质。染色质是细胞中遗传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在电子显微镜下染色质显出一些交织成网状的细丝。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而变粗变短,成为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粗线状或棒状体,此即染色体。
8.纹孔:在细胞壁的形成过程中,局部不进行次生增厚,从而形成薄壁的凹陷区域,此区域称为纹孔。
9.传递细胞:传递细胞是一些特化的薄壁细胞,具有胞壁向内生长的特性,行使物质短途运输的生理功能。
10.细胞周期:有丝分裂从一次分裂结束到另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叫做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
11.穿孔:指细胞壁局部溶解消失而形成的直正相通的孔洞。
二
1.器官:器官是生物体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植物体内,以营养生长为主要功能的器官称为营养器官,如根、茎和叶;与生殖有密切关系的器官称为生殖器官,如花、果实和种子。
2.种子: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是胚珠经过受精而发育形成的结构。种子一般由胚、胚乳和种皮三部分组成。在被子植物中,有的植物种子中的胚乳在发育过程中被子叶吸收,成熟后的种子没有胚乳,叫做无胚乳种子,如大豆、黄瓜的种子;成熟后种子内有胚乳的叫做有胚乳种子,如小麦、玉米、蓖麻的种子。
3.幼苗:种子萌发后由胚长成的独立生活的幼小植株,即为幼苗。不同植物种类的种子萌发时,由于胚体各部分,特别是胚轴部分的生长速度不同,长成的幼苗在形态上也不一样,可分为两类:子叶出土的幼苗和子叶留土的幼苗。
三
1.定根和不定根:凡有一定生长部位的根,称为定根,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在主根和主根所产生的侧根以外的部分,如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因其着生位置不固定,故称不定根。
2.直根系和须根系: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别的根系称直根系,如松、棉、油菜等植物的根系。无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分的根系,或根系全部由不定根和它的分枝组成,粗细相近,无主次之分,而呈须状的根系,称须根系,如禾本科植物稻、麦的根系。
3.木质部脊:在根的横切面上,初生木质部整个轮廓呈辐射状,原生木质部构成辐射状的棱角,即木质部脊。每种植物的根中,木质部脊是相对稳定的。植物解剖学上州掘禅依根内木质部脊数的不同,把根分别划为二原型,三原型等。
4.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平周分裂即切向分裂,是细胞散羡分裂产生的新壁与器官表面最近处切线相平行,子细胞的新壁为切向壁。平周分裂使器官加厚。垂周分裂指细胞分裂时,新形成的壁垂直于器官的表面。狭义的垂周分裂一般指径向分裂,新壁为径向壁。分裂的结果使器官增粗。广义的垂周分裂还包括横向分裂。横向分裂产生的新壁为横向壁,分裂的结果使器官伸长。
5.初生生长、初生组织和初生结构 项端分生组织经过分裂、生长、分化三个阶段产生各种成熟组织。这整个生长过程称为初生生长。初生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处成熟组织属于初生组织,由初生组织共同组成的结构即初生结构,如根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组成。
6.凯氏带: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内皮层细胞的部分初生壁上,常有栓质化和木质化增厚成带状的壁结构,环绕在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成一整圈,称凯氏带。凯氏带在根内是一个对水分和溶质运输有着重要作用的结构。凯氏带是凯斯伯里于1865年发现的。
7.通道细胞:单子叶植物内皮层细胞大多五面增厚,只有少数位于木质部脊处的内皮层细胞,保持初期发育阶段的结构,即细胞具凯氏带,但壁不增厚,这些细胞称为通道细胞。通道细胞起着皮层与维管柱间物质交流的作用。
8.内起源:发生于器官内部组织的方式称为内起源或内生源。如侧根起源于母根的中柱鞘。
9.根瘤与菌根:根瘤和菌根是种子植物与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现象。根瘤是豆科(或豆目)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植物(如桤木属、木麻黄属等)根部的瘤状突起。它是由于土壤中根瘤细菌侵入根的皮层中,引起细胞分裂和生长而形成的。根瘤细菌具有固氮作用,与具根瘤植物有着共生关系。菌根是某些土壤中的真菌与种子植物根形成的共生结合体。由于菌丝侵入的情况不同分为外生菌根(菌丝分布于根细胞的间隙,并在根表面形成套状结构)和内生菌根(菌丝侵入根细胞内)。菌根和种子植物的共生关系是:真菌将所吸收的水分、无机盐类和转化的有机物质,供给种子植物,而种子植物把它所制造和储藏的有机养料供给真菌。
10.不活动中心:根的顶端分生组织的最前端的一细胞分裂活动较弱的区域,称不活动中心。不活动中心的细胞中,合成核酸、蛋白质的速率很低,细胞核、核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均较小,线粒体也少。
11.共质体: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将原生质连接成的整体。
四
1.芽:芽是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也即枝、花或花序尚未发育前的雏体。芽有各种类型。如按其着生位置分为定芽(包括顶芽和腋芽)和不定芽;按芽鳞的有无分为鳞芽和裸芽;按其性质分为枝芽、花芽和混合芽;按其生理状态分为活动芽与休眠芽。
2.芽鳞痕:鳞芽开展时,外围的芽鳞片脱落后在茎上留下的痕迹,称为芽鳞痕。芽鳞痕的形状和数目因植物而异,是识别植物和进行植物分类的依据之一。
3.藤本植物:有缠绕茎和攀援茎的植物统称藤本植物。依茎的性状,藤本植物分为木质藤本(如葡萄、忍冬)和草质藤本(如菜豆、旱金莲)。
4.分蘖和蘖位:禾本科植物地面上或近地面的分蘖节(根状茎节)上产生腋芽,以后腋芽形成具不定根的分枝,这种方式的分枝称分蘖。分蘖上又可继续形成分蘖,依次形成一级分蘖、二级分蘖,依此类推,分蘖有高蘖位和低蘖位之分。所谓蘖位,就是分蘖生在第几节上,这个节位即蘖位。蘖位越低,分蘖发生越早,生长期较长,抽穗结实的可能性就越大。
5.外始式和内始式:某结构成熟的过程是向心顺序,即从外方向内方逐渐发育成熟,这种方式称为外始式。如根的初生木质部和根、茎的初生韧皮部的发育顺序是外始式。反之,成熟过程是离心顺序,即由内方向外方逐渐发育成熟,这种方式是内始式,如茎的初生木质部的发育顺序是内始式。
6.髓射线:髓射线是茎中维管束间的薄壁组织,也称初生射线,由基本分生组织产生。在次生生长中,其长度加长,形成部分次生结构。髓射线位于皮层和髓之间,有横向运输的作用,也是茎内贮藏营养物质的组织。
7.束中形成层:在茎的维管束中,初生韧皮部与初生木质部之间,有一层具潜在分生能力的组织,称为束中形成层。束中形成层与位于维管束之间的束间形成层一起连成环形的形成层。
8.年轮和假年轮:年轮也称生长轮或生长层。在木材的横切面上,次生木质部呈若干同心环层,每一环层代表一年中形成的次生木质部。在有显著季节性气候的地区中,不少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在正常情况下,每年形成一轮,因此习惯上称为年轮。每一年轮包括早材和晚材两部分。由于外界气候异常或虫害的影响,出现多次寒暖或叶落的交替,造成树木内形成层活动盛衰起伏,使树木的生长时而受阻,时而复苏,因此在一个生长季节中,不只产生一个生长轮,这即假年轮。
9.树皮:树皮是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以外的部分。在较老的木质茎上,树皮包括木栓及它外方的死组织(统称外树皮)和木栓形成层、栓内层(如果存在)及韧皮部(统称内树皮)
10.补充组织:树木的枝干上,皮孔一般产生于原来气孔的位置,气孔内方的木栓形成层不形成木栓细胞,而形成一些排列疏松、具有发达的胞间隙,近似球形的薄壁组织细胞,它们以后栓化或非栓化,称为补充组织。随着补充组织的逐步增多,向外突出,形成裂口,即皮孔。
11.侵填体:木本植物多年生老茎中,早期的次生木质部(即心材)导管和管胞失去输导作用。其原因之一,是由于它们附近的薄壁组织细胞从纹孔处侵入导管或管胞腔内,膨大和沉积树脂、丹宁、油类等物质,形成部分地或完全地阻塞导管或管胞腔的突起结构,这种突起物即侵填体。
12.环髓带:有些植物(如椴树属)的髓,它的外方有小型壁厚的细胞,围绕着内部大型的细胞,二者界线分明,这外围区,称环髓带,又称髓鞘。
13.淀粉鞘:有些植物如旱金莲、南瓜等茎的皮层最内层,即相当于内皮层处的细胞,富含淀粉粒,因此称为淀粉鞘。淀粉鞘包着维管柱的外围,可做为皮层与维管柱的“分界线”。
14.顶端优势:植物枝条上的顶芽有抑制腋芽生长的作用,因此许多植物只有茎顶芽发育得好,主干长得快,而腋芽却受到抑制,发育较慢或处于休眠状态。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五
1.完全叶:具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称完全叶。例如月季、豌豆等植物的叶。
2.叶枕:植物学上所称的叶枕,一般是指植物叶柄或叶片基部显著突出或较扁的膨大部分,如含羞草复叶的总叶柄、初级羽片,以及小叶基部等的膨大部分。叶枕是一种能使叶进行运动的结构。
3.复叶:每一叶柄上有两个以上的叶片叫做复叶。复叶的叶柄称叶轴或总叶柄,叶轴上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称小叶柄。由于叶片排列方式不同,复叶可分为羽状复叶,掌状复叶和三出复叶三类。
4.单身复叶:单身复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复叶。其复叶中也有一个叶轴,但只有一个叶片,叶轴与小叶之间具有关节。如柑、橙等植物的叶。单身复叶可能是三出复叶中的两个侧生小叶退化,仅留一顶生小叶所形成。
5.叶序:叶在茎上都有一定规律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叶序基本上有三种类型,即互生、对生和轮生。
6.叶镶嵌:叶在茎上的排列,不论是哪种叶序,相邻两节的叶,总是不相重叠而成镶嵌状态,这种同一枝上的叶,以镶嵌状态的排列方式而不重叠的现象,称为叶镶嵌。
7.异形叶性:同一株植物上的叶,受不同环境的影响,或同一植株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出现不同形状的叶。这种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形状叶的现象,称为异形叶性。如水毛莨的气生叶扁平广阔;而沉水叶细裂成丝状。
8.泡状细胞:禾本科植物和其它单子叶植物叶的上表皮上具一些特殊的大型含水细胞,有较大的液泡,无叶绿素或有少量的叶绿素,径向细胞壁薄,外壁较厚,称为泡状细胞。泡状细胞通常位于两个维管束之间的部位,在叶上排成若干纵行,在横切面上,泡状细胞排成扇形。
9.离层:在植物落叶前,叶柄基部或靠近基部的部分,有一个区域内的薄壁组织细胞开始分裂,产生一群小形细胞,以后这群细胞的外层细胞壁胶化,细胞成为游离状态,使叶易从茎上脱落,这个区域称为离层。
10.叶隙:叶迹从茎的维管柱上分出向外弯曲后,维管柱在叶迹的上方出现一个空隙,并由薄壁组织填充,该区域称为叶隙。
11.“花环”结构:玉米等植物叶片的维管束鞘发达,内含多数较大叶绿体,外侧紧密毗连着一圈叶肉细胞,组成“花环形”结构。
六
1.变态:植物体由于功能的改变所引起器官的一般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称为变态。如洋槐的托叶变为刺。
2.苞片和总苞:生在花下面的变态叶,称为苞片。苞片一般较小,绿色,但也有形大、呈各种颜色的。苞片多枚聚生于花序外围的,称为总苞。苞片和总苞有保护花芽或果实的作用。
3.同源器官:具有同一来源、而在形态上和功能上有显著区别的器官称为同源器官。例如马铃薯的块茎、毛竹的根状茎、葡萄的卷须等,它们形态和机能均不同,但都是来源于茎的变态。
4.同功器官:器官形态相似、机能相同,但其构造与来源不同,称为同功器官。如山楂的刺为茎刺,是茎的变态,刺槐的刺为叶刺,是托叶的变态,二者为同功器官。
七
1.繁殖:植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必然通过一定的方式,以它本身产生新的个体来延续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繁殖。繁殖有三大类型,即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又称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2.营养繁殖:营养繁殖是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某一部分和母体分离(有时不立即分离),而直接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如马铃薯的块茎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即为营养繁殖。营养繁殖可分为自然营养繁殖和人工营养繁殖。
3.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通过一类称为孢子的无性繁殖细胞,从母体分离后,直接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4.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由两个有性生殖细胞(配子),彼此融合形成合子或受精卵,再由合子(或受精卵)发育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5.根蘖植物:洋槐、白杨等木本植物的根上常生出许多不定芽,这些不定芽可以长成幼枝条,进行繁殖。这类植物称根蘖植物。
6.单体雄蕊:一朵花中雄蕊多数,花药分离,花丝彼此连合成一束或呈管状,这样的雄蕊称为单体雄蕊,如棉花的雄蕊。
7.四强雄蕊:一朵花中具六枚离生雄蕊,两轮着生。外轮两枚花丝较短,内轮四枚花丝较长。这种四长二短的雄蕊称为四强雄蕊。如十字花科植物的雄蕊。
8.花程式:用符号和数字表示花各部分的组成、排列位置和相互关系,称为花程式(又称花公式),如*K2+2C2+2A2+4G(2∶1)即为十字花科植物的花程式。
9.花图式:花图式是指用图解表示一朵花的横切面简图,借以说明花的各部分的组成,排列和相互关系,也可借以比较各植物花的形态异同。花图式也就是花的各部在垂直于花轴的平面上的投影。
10.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无限花序又称总状类花序或向心花序,其开花的顺序是花轴下部的花先开,渐及上部,或由边缘开向中心,如油菜的总状花序。有限花序又称聚伞类花序或离心花序,它的特点与无限花序相反,花序中最顶点或最中心的花先开,渐及下边或周围,如番茄的聚伞花序。
11.子房:子房是被子植物花中雌蕊的主要组成部分,子房由子房壁和胚珠组成。当传粉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
12.心皮:心皮是构成雌蕊的单位,是具生殖作用的变态叶。一个雌蕊由一个心皮构成,称单雌蕊,一个雌蕊由几个心皮联合而成,称复雌蕊(合生雌蕊)。
八
1.花芽分化:花或花序是由花芽发育而来的。当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就转入生殖生长,茎尖的分生组织不再产生叶原基和腋芽原基,而分化形成花或花序,这一过程称为花芽分化。禾本科植物的花芽分化一般称为幼穗分化。
2.花粉败育:由于种种内在和外界因素的影响,有的植物散出的花粉没有经过正常的发育,起不到生殖的作用,这一现象称为花粉败育。
3.雄性不育:植物由于内在生理、遗传的原因,在正常自然条件下,也会产生花药或花粉不能正常地发育、成为畸形或完全退化的情况,这一现象称为雄性不育。雄性不育可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花药退化;二是花药内无花粉;三是花粉败育。
4.丝状器:被子植物胚囊内的助细胞中,一些伸向细胞中间的不规则的片状或指状突起,称为丝状器。丝状器是通过细胞壁的内向生长而形成,它们的作用使助细胞犹如传递细胞。具丝状器是助细胞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
5.双受精:花粉管到达胚囊后,其末端破裂,释放出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细胞融合,成为二倍体的受精卵(合子),另一个与两个极核(或次生核)融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卵细胞、极核同时和二精子分别完成融合的过程叫做双受精。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特有现象。
6.无融合生殖:在被子植物中,胚囊里的卵经受精发育成胚,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也有胚囊里的卵不经受精,或者助细胞、反足细胞、甚至珠心细胞或珠被细胞直接发育成胚,这种现象叫做无融合生殖。无融合生殖可分为孤雌生殖、无配子生殖和无孢子生殖三种类型。
7.多胚现象:一粒种子中具有一个以上的胚,称为多胚现象。多胚现象在裸子植物中普遍存在。在被子植物中也会因无融合生殖或受精卵发育成胚的过程中分裂成几个胚以及其他原因而出现多胚现象。
8.传粉:指花粉粒由花粉囊中散出,经媒介的作用而传送到柱头上的过程。
九
1.单性结实:不经过受精作用,子房就发育成果实,这种现象称单性结实。单性结实过程中,子房不经过传粉或任何其他刺激,便可形成无子果实,称为营养单性结实,如香蕉;若子房必须通过诱导作用才能形成无子果实,则称为诱导单性结实(或刺激单性结实),如以马铃薯的花粉刺激番茄的柱头可得到无籽果实。
2.聚合果与聚花果:一朵花中有许多离生雌蕊,以后每一雌蕊形成一个小果,相聚在同一花托之上,称为聚合果,如白玉兰、莲、草莓的果。如果果实是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来,花序也参与果实的组成部分,这称为聚花果或称为花序果、复果,如桑、凤梨、无花果等植物的果。
3.颖果:颖果的果皮薄,革质,不开裂,含一粒种子,果皮和种皮紧密愈合不易分离。颖果小,一般易误认为种子,是水稻、玉米和小麦等禾本科植物特有的果实类型。
4.角果:角果是由二心皮组成的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果实成熟后,果皮由基部向上沿二腹缝线裂开,成2片脱落,只留假隔膜,种子附于假隔膜上。角果是十字花科植物的重要特征。根据果实长短,将角果分为长角果和短角果两类。
5.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由产生孢子的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和产生配子的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世代交替。
十
1.凯氏带: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根(0.5分)内皮层细胞(0.5分)的部分初生壁上,常有栓质化和木质化增厚成带状的壁结构(0.5分),环绕在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成一整圈(1分),称凯氏带。凯氏带与根内水分和溶质的输导密切相关(0.5)
2.细胞器:散布在细胞质内(0.5分)具有一定结构(0.75分)和功能(0.75分)的微结构或器官(或:原生质结构)(0.5分),称为细胞器。例如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等(0.5分)
3.异形叶性:同一株植物(1分)上具有不同叶形(1分)的现象,称为异形叶性。异形叶或是出现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枝上,或是生于不同环境中(0.5分)。例如(0.5分)水毛莨的气生叶扁平广阔,而沉水叶细裂成丝状。
4.无融合生殖:在正常情况下,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是经过卵细胞和精子的融合,以后发育成胚(0.5分)。但在有些植物里(0.5分),不经过精卵融合,直接发育成胚(1分),这类现象称无融合生殖。无融合生殖包括孤雌生殖、无配子生殖和无孢子生殖三种类型(1分)。
5.双受精:花粉管到达胚囊后,释放出二精子,一个与卵细胞融合,成为二倍体的受精卵(合子)(1分),另一个与两个极核(或次生核)融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1分)。卵细胞和极核同时和二精子分别完成融合的过程称双受精(注:若仅有此句而无前面的叙述也可得2分)。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现象(1分)。
十一
1.外生孢子:某些蓝藻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体发生横分裂,形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原生质,上端较小的一块就形成孢子,基部较大的一块仍保持分裂能力,继续分裂,不断地形成孢子。
内生孢子:某些蓝藻由于母细胞增大,原生质体进行多次分裂,形成许多具薄壁的子细胞,母细胞壁破裂后全部放出。
2.孢子:无性生殖的生殖细胞。 配子:有性生殖的生殖细胞。
3.载色体又叫色素体:植物细胞中含有色素的质体。也有仅指藻类植物细胞中含叶绿素的大型和复杂的结构。 蛋白核又叫造粉核或淀粉核:某些藻类植物载色体上的一种特殊结构。有一蛋白质的核心部分,外围以若干淀粉小块,这是藻类植物蛋白质和淀粉的一种贮藏形态。
4. 茸鞭型鞭毛:鞭毛上具横向羽状鞭茸。
尾鞭型鞭毛:鞭毛上无横向羽状鞭茸。
5. 核相交替:在植物整个生活史中,具单倍体核相和二倍体核相的交替现象。
世代交替:在植物生活史中,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互相交替的现象。
6. 同形世代交替:在形态构造上基本相同的两种植物体互相交替循环的生活史。
异形世代交替:在形态构造上显著不同的两种植物体互相交替循环的生活史。
7. 无性世代(或孢子体世代):在植物生活史中,从受精卵或合子开始,由合子或受精卵发育成长为孢子体,到孢子体产生孢子母细胞为止的时期,从核相方面来看,是具有二倍体染色体的时期。
有性世代(或配子体世代):在植物生活史中,从减数分裂而来的孢子开始,由孢子发育成长为配子体,到配子体产生两性配子为止的时期。从核相方面看,是具单倍体染色体的时期。
8. 孢子体:在植物无性世代中产生孢子的和具二倍体染色体的植物体。
配子体:在植物有性世代中产生配子的和具单倍体染色体的植物体。
9. 无性生殖:通过一类称为孢子的无性繁殖细胞,从母体分离后,直接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是由两个称为配子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彼此融合的过程,形成合子或受精卵,再由合子或受精卵发育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10.同配生殖:在形状、结构、大小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完全相同的两个配子结合。
异配生殖:在形状和结构上相同,但大小和运动能力不同,大而运动能力迟缓的为雌配子,小而运动能力强的为雄配子,雌雄配子的结合。
卵式生殖:在形状、大小和结构上都不相同的配子,大而无鞭毛不能运动的为卵,小而有鞭毛能运动的为精子,精卵结合。
11.单室孢子囊:是单细胞的结构,减数分裂后产生单倍体的孢子。
多室孢子囊:由1个细胞发育而成的多细胞结构,经有丝分裂产生二倍体的孢子。
12.孢子囊:产生孢子的母细胞或器官。
配子囊:产生配子的母细胞或器官。
13.果孢子体:亦称囊果,它是雌配子体上的果胞经受精后所产生的一种二倍体的植物体,自身不能独立生活,寄生于雌配子体上。它是真红藻纲藻类生活史的一个阶段,其内产生果孢子。
四分孢子体:为真红藻纲中由果孢子萌发产生的二倍体的孢子体,是其生活史的一个阶段。四分孢子体上产生四分孢子囊,经过减数分裂后,产生单倍体的四分孢子。
『贰』 木本植物特性是怎么样的
在植物成花因素的研究中,我们所掌握的材料绝大部分是在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中进行的。而对于多年生木本植物成花问题的探讨较少。其原因可能是木本成花问题,涉及的因素多,情况就更复杂。
1.木本成花的特点
应该肯定,不论是草本或木本植物,它们成花生理的基础理论,应当是一致的。
Jackson Sweet(1972)关于温带木本植物在开花生理上的特点中,指出:第一,它们花芽分化和开花之间有明显的休眠现象。第二,有较长时间不开花的幼年期。第三,成花诱导和花芽分化要经过较长的时间。
这种看法,对于温带树种,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进一步分析木本植物成花的特点。
(1)有较长的幼年期
木本植物的实生苗在发育初期,常常不能被诱导成花。它们要经过营养生长旺盛的幼年阶段,在达到一定年龄和生理状态之后,才能进入有成花能力的成年阶段。
木本植物的幼年期,远比草本植物要长,而幼年期长短,又随植物种类而不同。最短的是一些灌木,只要一二年就可以转入成年阶段,进行开花结实,如旱金莲、野蔷薇。大多数木本植物,幼年期需要在数年以上。如桃树3年,梨树6—10年。而某些森林树种,需要更长时间,如水青冈的幼年期可长达40—50年之久。
植物的营养体生长到一定阶段以后,才能感受开花所需要的外界条件,也才能接受成花的诱导,这时的生理状态,通常称“花熟状态”。草本植物也具有“花熟阶段”,只是因为时间较短,未引起重视。例如一些草本植物也只有达到“花熟状态”,才能接受低温春化或光周期的诱导。
木本植物幼年期的长短,是由进入花熟状态的年龄所决定。而且各种不同植物种类间,相差很大。如花熟阶段出现较迟,幼年期就较长。
木本植物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转入花熟状态,众说不一。也许是为了成花转变,需要制造最低限度的营养物质,例如须达到一定的绿叶面积或足够的叶片数量,才能接受光周期的诱导。也可能是在体内要达到诱导成花所必需的某种激素水平等等。同时植株的生长状况还应该是处于营养器官生长速度逐渐减慢的趋势下,才具备生殖生长的条件。
在生产上,常常是通过某些措施来缩短幼年期。这些措施实际上也是通过改变遗传特性,或是改变植物体的营养状况来实现的。例如,选择早熟型或是矮化型品种,作为嫁接繁殖的砧木,就可以缩短植物开花结实的年龄。或是采用土壤干燥、少施氮肥,由地栽改为盆栽等方法,限制植物营养体生长,以使植株能较早结束幼年期,缩短开花年龄。
木本植物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当幼年期结束,植株进入成年阶段后,树冠的基部还可处于幼龄状态,早期幼年阶段抽生的枝条依然存在。因此就表现为幼年期和成年期两种发育阶段,在同一树体内混合存在的局面。常常可以看到,当树体先端的枝条虽已进入开花结果阶段,但树干基部还始终保持幼年状态,仅仅只能抽生枝叶而不开花(图5—1)。
图5—1树木实生苗的幼年阶段、过渡阶段和成年阶段的模式图
这种特点,往往在生产上被利用为嫁接或扦插繁殖选取接穗和插条的依据。当选取树冠上部先端枝条作接穗和插条时,苗木可以较早进入开花结果年龄。当选取树冠下方基部的枝条为接穗和插条,苗木的幼龄期就较长,仅可作为速生或用材树种。
(2)成花与营养生长交替的复杂性
木本植物进入成花年龄后,在同一树体或是在同一枝条上,成花过程与枝条的生长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先后交替进行。各种类型均有,也比较复杂。
一种类型是,花的发育是在头一年抽梢结束的夏、秋季和冬季休眠阶段进行的,或是在当年枝梢抽生以前的春季进行的,也可以在当年春季新梢抽生的早期与抽梢同时进行。这些植物,花期多数集中在春季或早春。这种类型的植物是相当普遍的。包括许多花卉、果树和森林树木。如梅、蜡梅、桃、樱、李、苹果、榆、槭等。
另一类型的树种,花的发育是在新抽枝梢叶腋处的分生组织内进行的。因此开花期就常在营养体生长,即抽梢的最旺盛季节内。如桑、柑、桔、桂花等。
第三种类型,这些树木花的发生是在枝叶旺盛生长接近结束或已经完全结束后才进行。这些树木的顶端花序或单生花,着生在当年生新枝的末端上,如七叶树、瑞香、茶花、木绣球,花期在春季。
由于木本植物抽梢和开花,有同时或是先后交替进行的特点,使得成花诱导和花器官的发育,甚至开花和果实发育等过程,受营养生长的牵制很大,成花和开花习性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往往难以掌握。
2.诱导成花的因素
木本植物幼年期长,又具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交替的复杂性,同时又是多年生植物,因此,成花的原因就要比草本植物更复杂。
目前在木本植物成花问题上,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而研究较多的,主要是一些果树植物和少量的花卉植物。
应该承认,木本植物的成花,是由内外因素同时控制的,而且只有那些存在于木本植物体内,能诱导花芽形成的某些内因被满足以后,才有可能接受外界环境的光周期或是温度的诱导,从而产生成花的转变。
(1)木本植物诱导成花的内因
在植物体内,控制着成花过程正常进行的内在系统,据认为,是存在着细胞内控制和细胞外机体内控制,成花即受这两种控制因素的操纵。
细胞内控制,是指存在于细胞内染色体中的DNA基因或基因组,由它通过信使RNA控制着的合成的蛋白质和酶的种类,而蛋白质和酶又控制着细胞的结构和代谢,从而决定成花。基因调节,目前通常是采用Jacob和Monod所提出的关于微生物研究的图式来解释。实际上,高等植物细胞内控制机制,要比细菌复杂得多。
细胞外、机体内控制,是指植物体内的激素水平和营养物质的供应状况,例如,碳、氮含量(C/N)比值对成花的控制,或是植物体内类似ABA和GA物质的含量等,就是其中的一些方面。
目前,上述方面的机制,研究得还很少,尚不能形成比较完善而系统的看法。
(2)少数植物成花,要求低温春化和光周期诱导
经广泛的研究证明,大多数木本植物的成花过程,对光周期和低温春化的反应是不敏感的,即使具有这样的要求,但也并不是成花由光照长短或是低温等单一条件所能控制,而是在相当程度上还受树体的营养条件乃至更复杂的因素在操纵。
可是,至今已发现有极少数的木本植物,在成花过程中,确有严格要求春化过程或是光周期的诱导。为说明这种情况,下面列举几个实例。
Kobinson等人(1969)研究认为,油橄榄的成花,要求低温春化诱导,并已经知道,是需要在7℃以下的低温条件下通过春化阶段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冬季温度较高的地区,种植油橄榄不能开花的原因。
Abboff认为,除金桔而外的某些柑桔类植物,花芽分化多数是在冬季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的低温阶段通过的。说明这些植物的成花是与冬季的低温有关。
Robinson等人(1969)从黑醋栗的试验中证明,这类植物的成花是严格要求短日照条件,是一种短日性植物。
花卉植物一品红和叶子花,也都是短日性植物。一品红(Euphorbia putcherrima Willd)原产墨西哥、中美,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花期自12月至翌年2月。叶子花(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lld)原产巴西,开花适温为28℃,温度适合可常年开花。这两种植物用短日照处理,都可以提前开花或使花期较为集中。
Gorter(1965)对苹果某品种的研究指出,用长日照处理(采用8小时加自然光),比短日照处理(采用8小时),能形成更多的花芽。
Alleweldt(1964)和Buttrose(1967,1970)等人对葡萄某品种的试验,温度在15—30℃的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花芽的形成也越良好。而另一些品种,花芽的形成,长日照条件要比短日照条件更为有利。
Cenz(1969)在对华盛顿脐橙扦插苗的试验中指出,在高温条件下,白天温度为30℃,夜晚为25℃,不论日照长短如何,都不能形成花芽。因此认为,该品种成花对低温的需要比对日照长短的要求更为重要。
Piringer(1959)对桃树进行的研究认为,不论哪个品种,它们花芽分化的时期,都可以通过短日照处理而提前3—4天。
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木本植物极个别的种类,成花需要低温春化或是需要光周期的诱导。也有少数木本植物,成花虽然要求一定的光照时数,但是日照长短对成花的影响程度,又都不是诱导成花的限制因子。因为不论日照长短是否满足,都可以成花,只是在成花的数量上或是在成花的时间上,有所变动。
除了上面所举的实例外,还有一些木本植物的情况也比较特殊,它们是较典型的日中性植物。它们的成花,需要强光照,但又似乎与日照时数长短无关,只要温度适宜,不论在长日照或是短日照的条件下,都能很好地成花与开花。因此,在温带,它们的成花在无霜期内可以进行,花期可从4、5月直至9、10月。如月季、白兰花、茉莉花都有类似的情况。
(3)施肥和栽培措施对成花的影响
施肥能影响成花,也是十分明显的。
日本福田、近藤(1957)对桃树进行的砂培试验证明,当土壤中氮肥增如,植株的成花量会减少;而氮素过多时,还会使花芽分化延迟。土壤中磷肥增如,可以增加成花的数量。
日本平井等人(19G1)通过桃树某品种的盆栽试验,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可见生产上单纯施用氮肥,对树木花芽的形成是不利的。
采用一些栽培措施,如保持土壤适当的干燥或是进行一次移植,植株进行遮荫等方法,也都能左右成花的时期。
日本岩崎(1956—1968)多年研究的结果表明,温州蜜柑花芽的形态分化,是在8月中旬至次年3月下旬,而集中在2月至3月上旬。如在7、8月份进行干燥或移植处理,便可在8月中旬或在此时期前,就进行花芽分化。并且还表明,在夏季进行干燥处理的时间越长,此后花芽形成的数量也愈多。而如改换在冬季12月至次年1月间进行干燥处理,在2、3月间进行遮荫,效果却相反,其结果是抑制了花芽的分化,使成花数量减少。原因是,温州蜜柑的花芽分化始于夏、秋季,当在夏季进行干燥处理,可适当抑制营养体生长,促进植株顺利转入生殖生长。因此就有使花芽分化提前而且花数增多的作用。但在冬季,植株正处于花器官分化过程,对于水分和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在此期内进行干燥及遮荫处理,对花器的分化必然不利,因而起到抑制或推迟花芽分化的作用。
除此之外,栽培上还可以通过选择矮化砧木,进行矮化栽培,或是采用环剥、刻伤等措施,也都能促进植株成花。
综上所述,可见土壤中的肥料和水分状况,外界的光照条件,植物体内部的养分供应,植物的遗传性状等都能影响植物体的生殖生长,从而左右植物成花的时期和成花的数量。
(4)木本植物成花因素与原产地生态条件有关
关于木本植物成花与光周期及温度条件的关系,可以这样认为,虽然成花的诱导因素比较复杂,但是最终还是决定于该植物原产地的生态环境。因此,成花对环境中的温度和光周期的要求,还须结合植物原产地的温度与光照条件进行分析。
一些原产于热带地区的树种,生长与发育都要求有较高的温度和较强光照。如茉莉,须在温度为25℃以上,才能进行花芽分化,而温度为30—40℃时,花蕾的发育正常。茉莉在原产地可以终年开花,当移入温带以后,生长与发育只能限于无霜期内进行,而成花也限于温度较高的月份。又由于受原产地短日照与强光照的影响,因此引种温带便属于日中性植物。这类植物引种温带,成花转变主要决定于温度条件,因此常见在7—8月高温季节开花量最多。
一些原产于温带的树种,由于冬季落叶、休眠,生长季节只限于春、夏、秋三季。当早春恢复生长以后,首先须进行旺盛的营养生长,只有当营养体生长达到一定大小以后,有了足够的绿叶数量,在植物体内积累了足够的养分或达到某种激素水平以后,才有可能开始进行成花的转变。故而从时间上分析,应该在枝梢旺盛生长季节以后的时期,此时正是在6—8月间。同时,又基于花芽分化须由叶芽生长锥从分化幼叶的无限生长,转为分化花器的有限生长,无疑是对分生组织顶端优势的抑制。因此这种转变还须在营养体生长趋于缓慢进行或是接近于停止的状态下,最为有利。结合气候条件分析,例如,长江流域一带,一年中6—8月正是气温增高,日照最长的月份,其中7—8月为高温、干旱季节,此期内植物体营养生长显然受到抑制,正适合于分生组织由营养芽向生殖芽的转变。
著者多年观察表明,在杭州,各种花木花芽分化的开始时期,是在5月底至7月间,尤其集中于7月,也正符合上面所举温带地区木本植物花芽分化的开始季节。
例如,我们将芽内生长锥最初出现瘤状突起时的“花原基”,为花芽开始形态分化的解剖学标准。我们发现,杭州地区花木花芽分化始期:山茶4月下旬至5月,紫薇5月上中旬,蜡梅5月中下旬,白玉兰5月中旬至6月中旬,广玉兰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木笔6月上旬,结香6月上旬至7月上旬,美人茶6月中旬,含笑、木绣球6月下旬至7月上旬,碧桃、樱花6月下旬至7月中旬,梅花、郁李7月上中旬,杜鹃7月上中旬(春鹃)、7月中旬至8月中旬(夏鹃),桂花7月中旬,垂丝海棠7月中下旬,红叶李9月上旬。
Matthews(1963)也曾指出,许多温带树木花原基的发生是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值得注意的是,花芽分化开始在初夏的花木,由于初夏日照为全年最长,毫无疑义,它们成花的转变还受当时长日照的影响,而花芽分化开始在夏、秋间的花木,成花的转变又与当时日照逐日变短的环境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山茶、紫薇、蜡梅、白玉兰、广玉兰、木笔、结香、美人茶等花木成花的转变与长日照条件有关;而夏鹃、红叶李成花的转变又与短日照条件有关。
由于在自然环境中,日照长度能得到满足,而且多数木本植物又都不是严格的长日照或短日照植物,因此就不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在进行花木引种时,由于环境的变迁,当环境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时,植物成花要求一定的光周期特性,就会显示出来。因而不同的树种,当引种栽培时,如所遇环境中的光照时数与原产地相应月份的光照时数相接近时,这种环境对它们成花的转变和花器的形成,必然会有促进作用。反之,如光照时数不相适应,成花便受限制。
同样可以解说,为什么Goyter发现延长日照能促进苹果花芽的形成,也是因为苹果的花芽分化是在6月底开始,而6月正是全年日照最长的月份,在这时期开始进行花芽分化的植物,也正说明它的成花转变是需要长日照条件。
那些在生长季节内,如春、夏、秋三季都能成花的树种,除了冬季休眠,炎热季节开花量减少外,在5—10月间月月都可以开花。它们的成花,显然与各季节内日照长短的变动关系不大,主要是受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影响。因此,这种类型的植物,只要满足温度和光照强度,周年都可以开花。如月季又称“月月红”。
另一种情况是,如南方的荔枝、柑桔原产地在1—2月份进行花芽分化,此时正值气温偏低季节,所以冬季的低温对这些植物的成花,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研究木本植物成花与当时生态环境的关系中,为了进一步说明成花受温度的影响,有人提出积温的概念,指出植物生育期的过渡对积温的依赖关系。因为一些木本树种花芽分化的早、晚与夏、秋间各月的气温状况有关。
日本平井、中川(1961)对大久保桃的花芽分化观察指出,桃树花芽分化的迟、早是和当年6—8月的平均气温有关。并认为,从春季萌芽到花芽分化期,是需要通过10℃以上的有效积温900℃以上,从而在木本植物成花的问题上,提出了成花的积温概念。
从积温的角度,同样也证明了,木本植物在成花以前,植物体必须要有足够的营养生长量,因为环境中温度的高低,在一定范围内是与植株的营养生长量成正相关。由此,只有当植物体生长到具有一定的枝叶数量时,才足以贮藏足够的养分,才能使植物体内营养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如一定的C/N比值,也许是一定的激素水平等。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最终才导致成花的转变。而温度的作用,正是提供了这些过程顺利进行的必需条件。
总之,关于木本植物成花的复杂性,也正是这些植物为了适应多年生的生活周期。如果木本植物成花是与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相仿,也是较简单地受光周期或是低温春化的支配,那么植物体所有的顶端和叶腋处的分生组织,均会在同一时期内全部转入成花,这样也就不具备形成营养体的分生组织,失去了延续营养生长的能力,生命便会很快结束。因此,植物体只有造成一部分分生组织继续营养生长,而另一部分的分生组织转入成花的不同阶段,并且二者又保持有适当的比例,植物的生长和开花结果,才能不断延续,生活周期才可达到数十年或是更长,从而成为多年生植物。当然,这些特点更显出木本植物成花问题的复杂性。
3.木本花卉的花期控制
木本植物为多年生植物,成花因素比草本植物更为复杂,而且又具有不开花的幼年期,因而在进行花期控制时,供试验植株的选择,应比草本植物更要严格。
通常,应选择那些已进入开花年龄,而开花习性每年都比较稳定的植株,而且在栽培环境和管理条件上都比较优越的健康植株,供作控制花期的材料,才能取得显著效果。为了便于控制措施的进行,植株适宜于盆栽,或是在控制花期的各种处理之前,由露地栽培改为盆栽。对于那些已作过催花处理的植株,当花期结束,应予精心培育,使树体较早恢复正常,至少须停一二年后,才能再行催花处理。
必须指出,作为控制花期的植物种类,应重视品种的选择,因为并非任何植物种类和品种,都适合于作为促成或是抑制开花的材料。原因是某些品种对外界环境的要求较为严格,反应较迟钝,往往不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进行光周期诱导处理,应选择那些对光周期反应敏感的植物种类或品种。而采取人工控制温度的措施,加速植株生育过程,就应选择感温性强的种类与品种。为了达到在冬季或是早春低温季节开花,应选择耐寒的种类与品种。进行激素处理,因同一种药剂,在各种植物和品种间处理的效果往往相差很大,就是对同一品种的不同单株间也有不同反应。因此进行激素处理时,都应该预先经过慎重试验。
木本植物有常绿与落叶两类,花芽分化和开花时期,各种类间相差很大。因此在控制花期的方法上和草本植物也有区别。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温度处理。例如通过增温、降温或控制适温的方法,调节植物生长与成花、开花的速度,使花期提前、推迟或延长。通过控制温度,也可以起到打破休眠、延长休眠或是强迫休眠的作用,从而控制成花、开花。而一些成花对日照时数有一定要求的植物,又可以通过长日照或短日照处理,促成或是抑制植物开花。
除此,激素的应用,也同样起到加速开花或是延迟开花的作用。某些植物还可以通过修剪、摘叶、摘心、摘花等措施,促进成花或延长花期。
(1)温度控制
多数冬季落叶的木本花卉植物,冬季进入休眠,花期集中在春季。花芽分化大多是在开花前一年的夏秋季节进行,在冬季除严寒的日期外,仍可继续进行缓慢的花芽分化,当早春休眠解除便可陆续开花。
这类植物,如果在休眠后期采用降温处理方法,随后又移入温室内进行加温催花,可以起到解除休眠、提早开花的作用。也可以在早春利用继续降温的方法,延长休眠,推迟花期。还可以在开花季节用适当降温的方法,使尚未开放的花蕾推迟开放,使花期延迟。此外,也有在夏末秋初季节,利用降温并结合一些其他措施,强迫植株提早进入休眠,当休眠以后接着又通过增温措施,打破其休眠,这样处理可使花期从翌春提早在当年晚秋开花。如牡丹、碧桃、梅等。
少数春季开花的常绿木本植物,如山茶、杜鹃、含笑等植物,引种温带栽培,也可采用上述梅、桃等落叶树的类似方法,控制花期。
一些原产热带的木本植物,花期很长,不耐低温,在原产地可终年开花。对于这类花卉,为了使花期延长或是达到周年开花,可以在秋冬季节采用增温方法,使植株免遭寒害,如茉莉和白兰,通常在冬季进行温室栽培,可以开花不绝。
还有一类木本植物,花期虽然较长,但是不耐高温,往往在7—8月高温季节内停止开花或花量减少。这些种类在高温季节可采用降温避暑的方法,使这类植株能继续不断地成花和开花,如月季。
多数花卉植物,不论是草本还是木本,在初花期内,略降低开花时的气温,以减慢开花植株代谢活动的强度,从而使生长和开花过程缓慢进行,这样也可起到延长花期的作用。
必须指出,通过温度控制花期,使植物开花提前、延长或是推迟的方法,多数是基于当时植株的花芽已经形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也就是说,温度的作用只能左右开花的迟早,而不能影响植株的成花。但是,一些原产于南方,或是开花对温度的要求较为敏感而对光照时数的要求属于日中性的植物,这类植物在人为不断提供适温的情况下,是可以陆续促进其成花与开花的,如茉莉、月季等植物。这里也同样说明了,那些原产温带的植物,成花的转变,不仅受当时气温条件的影响,还与当时的光照条件有关。因此,就不能简单地用改变温度的方法,促使其成花。而应当采用控制温度的方法调节其花期,也只能是基于植株花器已形成的基础上才有作用。
下面介绍采用温度控制木本植物花期的基本原理,和一些控制花期的常用方法:
①植株休眠后期增温处理,促进开花,或提供低温,延长休眠、延迟开花。
原产温带,冬季休眠的这类植物,为了提早开花,就必须打破其休眠;而要延迟开花,就要延长休眠。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在7、8月间进行花芽分化,冬季进入休眠,翌春4月开花。一般由芽萌动至开花,约需经过50—60天。
提早开花,须在冬季行增温处理,以提早打破休眠。方法是,于秋后将已孕蕾植株,先于露地稍经受霜冻,以满足其低温阶段的要求。约在11月底移入温室,进行增温培育,以打破其休眠和促进开花。通常,室内温度须控制在20—25℃间,并经常浇水保持湿润,当已见花蕾破绽露色时,即将植株移入不具增温设备的冷室内,1月底就可开花,花期可长达20天。如果由露地移入温室前,预先给予一周0—5℃的低温处理,花期还可以提前在1月初。
延迟开花,是使花期推迟在正常花期之后,采用延长休眠的冷藏法。于2月中下旬,将已孕蕾的植株,由露地移入冷室,室温维持在0℃以上,并且每日照射3—4小时的微弱灯光,土壤保持略为湿润,在这样环境中植株可以一直处于休眠状态,这种方式可存放至需要开花的日期前约20天将植株取出,便可如期开花。
一年内两次开花,是要求在春季开花后,又要求在10月初再开花。采用提早强迫休眠,而随后使用激素和增温培育的方法,加速成花。方法是,于8月中下旬选择已孕蕾的植株,由露地移入室温在0—2℃的冷室中存放约两周,强迫进入休眠。以后再移置于气温在30℃以下的荫凉露地进行培育,在此期间,经常进行喷水以保持枝叶湿润,同时每日用1000ppm的GA,点涂于花蕾,约经5—7天,便可打破休眠,提早在10月初重见第二次开花。
杜鹃(Rhododendron spp.)在7—8月始行花芽分化,次年4—5月开花。植株于花芽分化后,须经过一段低温时期,否则花枝伸长不良。
提前开花,须选择孕蕾植株,进行增温处理,以提早打破休眠。其方法是,选择早花品种,于秋冬季节让植株先于露地经受一定霜冻,满足低温的需要量,以后再移入温室进行增温培育。温室内应保持20—25℃,并保持环境湿润,在这样条件下经过约40—50天,休眠打破便可开花。如果是在12月初至1月底,将植株分批移入温室,花期就可以由2月初延至3月。开花期稍迟者,增温培育的天数就可少些。
为使杜鹃花期提前在1月初,可于增温培育前,先将植株处于0℃以下低温环境内两周,以充分满足休眠期低温的需要量,这样,花期还可以更早一些。
『叁』 植物解剖的意义
植物解剖学
第一节 细胞
1、 细胞壁:包括胞间层(果胶)、初生壁(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较大的可塑性)、次生壁(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化)
2、 质体: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淀粉体、造油体)
3、 液泡:含有糖类(甘蔗的茎和甜菜的根)、有机酸、丹宁(茶叶、柿子)、植物碱(罂粟含吗啡、咖啡含咖啡碱)、花色素(红、蓝、紫,与pH值有关)
4、 微管:维持细胞形态;参与细胞壁的形成和生长;与细胞的运动有关。
5、 微丝:维持细胞形态;控制细胞器的运动;与细胞质流动侍哗有关。
第二节 组织
一、定义:
有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构成的细胞群。
二、分类:
分生组织:位于植物体的生长部位,能持续地保持强烈的分裂能力
保护组织
成熟组织:有分生组织细胞分化而形成, 薄壁组织
一般不再进行分裂和分化 机械组织
输导组织
分泌结构
第三节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根)
一、 有多种组织组成、在外形上具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
称为器官。
植物体在营养生长时期,整个植株可显著地分为根、茎、叶三种器官,老薯行称为营养器官。以下分为三节讲:
二、 根
一) 根的生理作用和经济利用:
1、 作用:
吸收作用(水分、无机盐)
固着和支持作用(牢固的机械组织)
输导作用(维管组织)
合成组用(氨基酸、生长激素、植物碱:例如具有药用价值)
储藏作用(薄壁组织发达)
繁殖作用(营养生殖中的根的扦插)
2、 经济利用:
食用(甘薯、胡萝卜、萝卜、甜菜)
药用(人参、当归、甘草、龙胆)
工业艺术(甜菜根可作制糖原料、根的艺术品)
其它(保护堤岸,防止水土流失)
二) 根的类型
1、 主根、侧根和不定根
2、 直根系和须根系
3、 深根系和浅根系
三) 根间的结构
根尖是指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部分的这一段。它是根中生命活动最旺盛、最重要的部位,根的伸长、根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根内组织的形成,主要是在根尖形成的。根尖可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四) 根的初生结构
表皮、皮层、维管束
五) 根的次生结构
一年生的双子叶植物和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根,都由初生生长完成了它们的一生,但是,大多数的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根经过了次生生长,形成了次生结构。
在初生生长结束后,在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维管形成层(侧生分生组织)开始切向分裂,经过分裂、生长、分化而使根的维管组织数量增加,这种由维管形成层的活动结果,使根加粗的生长过程,称为次生生长。由于根的加粗,使表皮撑破,因此,又有另外一种侧生分生组织—木栓形成层发生,它形成新的保护组织—周皮,来代替表皮。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共同组成根的次生结构。
六) 侧根的形成
侧根起源于中柱鞘,和母根的维管组织连接起来。
七) 根瘤和菌根
第四节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茎)
茎是联系根、茎、叶,输送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轴状结构。
一、 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1、 生理功能:输导(木质部和韧皮部)
支持(机械组织:纤维和石细胞)
储存:根状茎(藕)、球茎(慈菇)、块茎(马铃薯)的薄壁组织细胞
繁殖(扦插、压条)
2、 经济利用:食品(甘蔗、马铃薯、芋、茭白、藕、慈菇、姜)
药材(天麻、黄精)
其它(橡胶、木材、竹材)
二、 茎的形态特征
茎和根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茎有节和节间,在节上着生叶,在叶腋和茎的顶端具有叶。着生叶和芽的茎,称为枝或枝条。因此,茎就是枝上除去叶和芽所留下的轴状部分。
三、 芽和芽的类型
1、芽的概念:芽是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花和花序,也就是枝、花和花序尚未发育前的雏体。可因此而分为花芽和枝芽。
2、芽的一般结构:(枝芽)顶端分生组织、叶原基、幼叶、腋芽原基。
3、芽的分类
1) 按芽在枝上的位置分:分为定芽和不定芽。
2) 按芽鳞的有无分:分为裸芽和侧芽。
3) 按芽将形成的器官性质分:分为枝芽、花芽和混合芽。
4) 按芽的生理活动分:活动芽和休眠芽。
(四)茎的生长方式
1、 直立茎:大多数植物的茎都是这样。
2、 缠绕茎:茎较柔软,不能直立,以茎本身缠绕在其它植株上升。如牵牛、马兜铃手哗、何首乌。
3、 攀援茎:茎较柔软,不能直立,以特有的结构攀援他物上升。
1) 用卷须攀援的:丝瓜、豌豆、黄瓜、葡萄、南瓜
2) 用气生根攀援:常春藤
3) 用叶柄攀援的:
4) 用钩刺攀援的:猪殃殃
5) 用吸盘攀援的:爬山虎
有缠绕茎和攀援茎的植物统称为藤本植物,在热带森林和亚热带森林里生长特别茂盛。
4、 匍匐茎:茎细长柔软,沿地面蔓延生长。如草莓、甘薯等。一般节间较长,节上能生不定根,可繁殖。
(五)分枝方式
1、 单轴分枝:
2、 合轴分枝:
3、 假二叉分枝:
(六)禾本科植物的分蘖
禾本科植物的分枝与上面所说的不同,是由地下面和近地面的根状茎节上产生腋芽,以后腋芽形成具有不定根的分枝,这种方式的分枝称为分蘖。分蘖上可继续形成分蘖,依次形成一级分蘖、二级分蘖。
(七)茎的初生结构
1、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 表皮:通常单层,是由原表皮发育而成,保护作用,一般不具叶绿体,有些含花青素(如甘蔗的紫色茎),暴露在空气中的切向壁比较厚,角质化或具蜡质,有气孔。
(2) 皮层:由基本分生组织分化而成,位于表皮和维管柱之间。主要由薄壁组织组成,具胞间隙。
紧贴表皮内方的皮层细胞常分化成厚角细胞,有支持作用。
(3) 维管柱:
包括维管束、髓和髓射线,无中柱鞘。
2、 裸子植物的茎的初生结构:
基本与双子叶植物类似,包括表皮、皮层、维管柱,维管柱由维管束、髓和髓射线组成。
主要区别是:1)木质部为管胞,韧皮部为筛胞。
2)没有草质茎,只有木质茎。因此,裸子植物经过短暂的初生阶段后,都进入次生阶段。
3、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茎,只有初生结构,所以结构比较简单。表皮具气孔;基本组织由厚壁组织组成,有支持作用;维管束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不具形成层。维管束中韧皮部的分化是外始式,木质部的分化是内始式,这是茎的特点。
(八)茎的次生结构(本节内容类似于根的次生结构)
1、茎的次生生长主要是由于侧生分生组织的分化活动,侧生分生组织包括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
形成层开始活动时,细胞进行切向分裂,向外形成次生韧皮部细胞,添加在初生韧皮部的内方;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细胞,添加在初生木质部的外方。
2、早材和晚材:温带和亚热带的春季,温度高、水分足,形成层活动旺盛,形成的次生木质部的细胞径大而壁薄,称为早材;秋季,形成层活动减弱,形成的细胞径小而壁厚,称为晚材。早材质地比较疏松,色泽稍淡;晚材质地致密,色泽较深。
3、 年轮:在一个生长季节内,早材和晚材共同组成一轮显著的同心环层,代表一年中形成的次生木质部。但也有一些植物在一年的正常生长中,不止形成一个年轮,称假年轮。
4、 心材和边材:
心材是次生木质部的内层,也就是早期的次生木质部,养料和氧进入不易,组织发生衰老死亡,因此,导管和管胞往往已失去输导作用,并会沉积树脂、单宁、油类等物质。有些植物的心材,木质坚硬耐磨,并有特殊的色泽。
边材是心材的外围色泽较淡的次生木质部的部分,有疏导和储存作用,能逐渐向心材转变。因此,心材逐年增加,而边材的厚度较为稳定。
第五节 叶
叶是种子植物制造有机养料的重要器官,也是光合作用进行的主要场所.
一、 叶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生理功能: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
2、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通过生活的植物体的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重大意义:
1) 是水分吸收和运输的动力之一
2) 有利于矿质元素的运输
3) 可以降低叶的表面温度
3、吸收功能:例如根外施肥,向叶片上喷洒一定浓度的肥料,叶片表面就能吸收。
4、繁殖能力:(营养生殖)
经济利用:1、食用:青菜、菠菜、韭菜
2、药用:薄荷
3、其它:剑麻叶中的纤维可用来造纸,茶叶可作饮料,烟草叶可制卷烟。
二、 叶的形态
1、叶的组成:植物的叶,一般是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
2、脉序:脉序主要由平行脉、网状脉、叉状脉三种类型。
3、 单叶和复叶:
4、 叶序:一般有互生、对生、轮生三种类型。
三、叶的结构
1、 表皮
2、 叶肉
3、 叶脉
四、叶的结构
1、 旱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叶
2、 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的叶:
五、落叶树和常绿树
第六节 营养器官的变态
植物器官因适应某一特殊环境而改变它原有的功能,因而也改变其形态和结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已成为该种植物的特征,这种由于功能的改变所引起的植物器官的一般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称为变态。
一、 根的变态
1、 贮藏根:
1) 肉质直根:主根发育而来,如萝卜、胡萝卜、甜菜。
2) 块根:不定根或侧根发育而来,如甘薯(山芋)
2、 气生根:就是生长在地面以上空气中的根。
1) 支柱根:不定根构成,如玉米
2) 攀援根:常春藤(茎柔弱,不能直立)
3) 呼吸根:海边的红树、池边的水松。内有通气组织,有利于通气和贮存气体。
3、 寄生根:如菟丝子,以茎紧密地回旋缠绕在寄生茎上,叶退化,营养全部依靠寄主,并以突起状根伸入寄主茎的组织内,彼此维管组织相通,吸取寄主体内的养料和水分。
二、 茎的变态
1、 地上茎:
1) 茎刺:山楂、皂荚。
2) 茎卷须:葡萄、南瓜、黄瓜
3) 叶状茎:
2、 地下茎:
1) 根状茎:竹、莲、芦苇。
2) 块茎:马铃薯
3) 鳞茎:百合、洋葱、蒜。
4) 球茎:荸荠,慈姑、芋。(具退化变态的鳞叶)
三、 叶的变态
1、 苞片:生在花下面的变态叶。
2、 鳞叶:(肉质)洋葱、百合,(膜质)荸荠、慈姑
3、 叶卷须:豌豆
4、 捕虫叶:猪笼草、茅膏菜
5、 叶状柄:台湾相思树
6、 叶刺:刺槐(刺位于托叶部位)
四、 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
1、 同源器官:来源相同的器官,长期进行不同的生理功能,以适应不同的外界环境,就导致功能不同,形态各异。如叶刺、鳞叶、捕虫叶、叶卷须等
2、 同功器官:来源不同的器官,长期进行相同的生理功能,以适应某一外界环境,就导致功能相同,形态相似。如茎卷须和叶卷须,茎刺和叶刺。
第六节 繁殖器官(花)
一、 植物的繁殖
1、 繁殖的概念:植物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通过一定的方式,从它本身产生新的个体来延续后代,这就是繁殖。
2、 繁殖方式:
1) 无性繁殖:繁殖过程中不利用生殖细胞,无生殖细胞的结合过程。主要是指营养繁殖。
营养繁殖的应用包括分根、扦插、压条、嫁接等方式。
2)有性繁殖:是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来完成繁殖的作用,是繁殖方式中的进步形式。
二、 花的概念
花是不分枝的变态短枝,用以形成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大、小孢子和雌雄配子,并且进一步发展成种子和果实。
三、 经济利用
1、 香料:茉莉,白兰花等
2、 医药:红花,金银花,菊花等
3、 染料:凤仙
四、 花的组成
一朵完整的花可分为五个部分: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雌蕊群。
五、 花的演化
1、 数目从多而无定数到少而有定数
2、 对称性从辐射对称(整齐花)到两侧对称(不整齐花)
3、 子房位置的变化:原始类型的花托是一个圆锥体或圆柱形,在演化过程中,花托逐渐缩短,加大宽度,变为扁平状,并且进一步在中央出现凹陷。子房的位置出现下列不同类型。
1) 各部分着生在花托四周,雌蕊位置要比其他部分高,称为子房上位,是下位花。
2) 花托中央凹陷,雌蕊的子房着生在花托底,花托底与子房壁并不相连,称为子房上位,是周位花。
3) 花托中央凹陷,雌蕊的子房着生在花托底,子房壁与花托完全愈合,只留下花柱和柱头突出在花托外面,这类花的子房位置最低,称为子房下位,是上位花。
六、 花程式和花图式
为了简单的说明一朵花的结构、各部分的组成、排列关系和相互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或图案把一朵花的各部分表示出来,前者称为花程式,后者称为花图式。
七、 花序
被子植物的花,有的是单独一朵生在枝顶上或叶腋部位,称单顶花,如玉兰、牡丹、莲、桃等。但大多数植物的花,按一定排列顺序,着生在总花柄上,称为花序。
花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限花序,另一类是有限花序。
八、 开花、传粉和受精
1、 开花:当雄蕊中的花粉和雌蕊中的胚囊达到成熟的时期,或是两者之一已经成熟,这时原来由花被紧紧包住的花张开,露出雌雄蕊,为下一步的传粉作准备。
2、 传粉:由花粉囊散出的成熟花粉,借助一定的媒介力量,被传送到同一花和另一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3、 受精:传粉完成后,花粉便在柱头上萌发成花粉管,管内产生精子,通过花粉管的延长,到达胚囊内部,与卵细胞和极核相互融合。受精后的胚珠进一步发育为种子。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现象:花粉管中的两粒精子,释放到胚囊中后,其中一粒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将来发育成胚。另一粒精子和2个极核融合,以后发育为胚乳。
第七节 种子与果实
种子是所有种子植物特有的器官。种子植物中的裸子植物,因为胚珠外面没有包被,所以胚珠发育成种子后是裸露的;而被子植物的胚珠是包在子房内的,卵细胞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里面的胚珠发育成种子,所以种子也就受到果实的包被。种子有无包被,这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重要区别之一。
一、 果实与种子的作用与用途
1、 作用:(种子)1)通过繁殖来增加本物种的个体数量
2)渡过干旱、寒冷等不良环境
(果实)1)保护种子
2)储存营养物质
3)辅助种子散布
2、 用途:1)粮食 2)工业原料(淀粉、蛋白质、油脂)3)医用
二、 种子
1、 种子的结构:包括胚、胚乳和种皮三部分。
2、 胚的发育:(双子叶植物)
3、 胚乳的发育:受精极核 多个胚乳核 多个胚乳细胞 胚乳组织
三、 果实的类型
1、 真果:果皮单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多数植物属于这种情况。
假果:除子房外,还有其他部分参与果实组成的,如苹果、瓜类、风梨等。
2、 单果:一朵花中只有一枚雌蕊,以后只形成一个果实。
聚合果:雌蕊形成的许多小果,聚合在同一花托上。如莲、草莓等。
聚花果:果实是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来,花序也参与果实的组成部分,如桑、凤梨、无花果。
3、 肉果:
1) 浆果:比较常见,果皮除表面几层细胞外,一般柔嫩,肉质而多汁,内含多粒种子,如葡萄、番茄(胎座)、柿等
2) 核果:单雌蕊发展而成,内含一枚种子,外果皮极薄,中果皮是发达的肉质部分,内果皮的细胞经木质化,成为坚硬的核,包在种子外面。如桃、李、梅、杏等的果实。
3) 梨果:一般为子房下位花的植物所有,果实由花托和心皮部分愈合后共同形成,是一类假果。外面很厚的肉质部分是原来的花托,肉质部分以内才是果皮部分。
2、干果:果皮干燥,食用部分一般为种子
1) 裂果:果实成熟后,果皮自行开裂。
A. 荚果 :成熟后两面开裂。如大豆、豌豆、蚕豆;落花生、合欢、皂荚等;苜蓿、槐。
B. 蓇葖果:成熟后单面开裂。八角茴香、牡丹、梧桐
C. 蒴果:百合,罂粟
D. 角果:十字花科(白菜、花菜、青菜、萝卜、荠菜)
2) 闭果:果实成熟后,果皮不自行开裂。
A. 瘦果:果实较小,果皮坚硬,果皮与种皮易分离。如菊科(向日葵、莴苣、蒲公英)草莓。
B. 坚果:果实较大,外表皮坚硬并木质化。如核桃、栗、榛子(栗子外面带刺的壳是由花序总苞发育而成)
C. 翅果:果皮延伸成翅,如榆树、枫杨
D. 双悬果:胡萝卜、茴香
E. 胞果:苋科
F. 颖果:果皮与种皮结合紧密,不易分离。果实小,一般易误认为种子。如禾本科植物,食用部分为胚乳。
四、 果实和种子对传播的适应
1、 对风力的适应
1) 细小质轻。
2) 有特殊结构。
绒毛:棉、柳树、蒲公英
果翅:榆树
2、 对水的适应
组织疏松,质轻,漂浮在水面。如莲、椰子
3、 对动物和人类的散布适应
1) 倒刺和粘液:苍耳
2) 是某些动物的食物:
4、 靠植物本身的机械力量
裂果类:大豆、蚕豆、油菜(成熟后必须及时收获)
『肆』 浅析现代工笔花鸟画中的装饰性急!
——略谈中国花鸟画的装饰美
中国绘画很重要的民族特征便是其绘画的装饰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如何保留、发展我们民族文化特征,了解研究中国花鸟发展演变过程中,关注人们对装饰美感的审美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国绘画史上,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战国时期的帛画上,花鸟鱼虫的生动形象多以装饰纹样的形式出现。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在线条、色彩的处理方面集中体现了绘画的装饰美感。宋元时期大批富有创作精神的花鸟画家,顺应时代的审美要求,将花鸟画推向艺术高峰,这个时期的精品在风格上都体现出强烈的装饰美感。宋人名作《出水芙蓉》作者把一朵满构图的荷花花瓣脉络细致有规律的描绘出来,在神形兼备的同时,注重了形式的装饰美感。近代绘画史上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是其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作者用强烈的装饰变形手法将整幅长卷画在金碧辉煌的泥金纸上,画面形式与纸张色泽的统一构成了和谐的装饰美感。
中国花鸟画的装饰手法,是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的提炼处理,尤其在工笔花鸟的创作上,没有装饰性就失去了艺术性。花鸟画大师于非an 先生所作的《白玉兰》,用石青作底,衬托出白玉兰的洁白高雅,画面上两只黄鹂鸟与大片石青兰对比,,映照出“玉树临风”精神内涵。于先生善用中国民族色彩规律,用朱砂画红叶,金粉钓边,石绿点苔,体现的也是民族化的装饰美感。
改革开放后,一大批花鸟画家更新创作观念,将西方色彩学及材料技法,引进到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中,为现代花鸟画创作开辟了更为广泛的创作空间,郭怡 宗先生的《赤道骄阳》《紫荆花》等作品用的都是装饰性色彩。尤其是《与海共舞》中的芦花,在用石绿、赭石分染后,用银色的马克笔点出阳光下的闪闪芦花,是近代花鸟画创作中装饰美的典范。
我过去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工作,对中国民间艺术品,包括年画、刺绣、陶瓷、漆器乃至古建筑,体现出的装饰品味,尤为关注。这几年在花鸟画的创作实践中,一直思考如何把中国传统的装饰美感融汇到现代重彩的创作理念中,感到只画出自然状态下的植物、花鸟形态的式样,画面缺乏张力,缺乏现代设计的理念。为此,在最近创作的重彩画系列时作了一点尝试,《艳阳天》中为了突出正午阳光下牡丹花饱满挺拨的姿态,画面采用了几何形的构图方式,用直线分割画面增加力度;《三月雪》用银箔贴出大片几何形图式的枝杆,布满画面;《漂逝的白云》则强调了方形瓦片肌理;三幅画都采用了无机形与有机形的对比,衬托出花朵的生命力。在对比关系中加强具有现代意味的装饰美感。
中央美院郭怡 宗花鸟画创作高研班一年的学习,时间很短,留给我们的研究课题却是很多,我们的探索研究实验,都是为了在保留中国花鸟画民族精神的同时,运用更为广泛多样的手段,使现在花鸟画的样式,更为饱满,更为丰富,更具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