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的舞
㈠ 荷花舞是什么舞种
荷花舞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的一种,它在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有着深厚的根基。这里不仅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周代文化的传承之地。
荷花舞的起源与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周代的农耕习俗和文化传统为荷花舞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种舞蹈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还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庆阳市西峰区因其丰富的荷花舞文化而闻名。享誉世界的“荷花舞”就发源于此,它不仅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还被收录进了《20世纪中国民族舞蹈经典》中。因此,中国民俗学会特别授予庆阳市西峰区“荷花舞之乡”的美誉。
荷花舞不仅是一种舞蹈艺术形式,更是当地民众精神生活的体现。它通过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旋律,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每到荷花盛开的季节,这里的人们便会聚集在一起,通过荷花舞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荷花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舞者的关注。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通过这种舞蹈,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荷花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庆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荷花舞,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感受那份来自古老土地的深情。
㈡ 荷花舞首演时间
荷花舞首演时间是1953年。
《荷花舞》舞蹈取材于流传在陇东、陕北的民间舞“荷花灯”。曾有刘炽等艺术家对其进行过加工,1953年,戴爱莲首演以高超的编舞技法进行了再创造,以比兴的手法,表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秉性,以“盛开的荷花”象征欣欣向荣的祖国。舞蹈形象鲜明、动作流畅、结构凝炼,于简洁中见功力。
《荷花舞》歌词:
万里无云好晴天。
啊看那荷花在水面。
千万朵花儿数着它好。
人人见了心喜欢。
千万朵花儿数着它好。
人人见了心喜欢。
荷花朵朵放光彩。
微风轻轻迎面吹来。
荷花点头笑颜开。
啊乌乌青纱头上戴。
微风轻轻迎面吹来。
荷花点头笑颜开。
㈢ 舞蹈《咏荷》的作品介绍
碧绿的荷叶,娇嫩抄的荷花,映袭衬着妙龄少女俏丽的脸庞的,荷叶罗裙,相互交映,组成了一幅美好和谐的画面,请欣赏由陈依盈、汤迈同学带来的汉族双人舞《咏荷》。
《咏荷》融合了多种舞蹈元素,风格飘逸,以古典舞的韵味、优美轻盈的舞姿、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把古典民族舞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3)荷花的舞扩展阅读
咏荷舞的创作来自于《采莲曲》唐王昌龄
采莲姑娘的绸裙子绿得如同荷叶一般,鲜艳的荷花正迎着姑娘的脸庞盛开。采莲姑娘掩映在盛开的荷塘中时隐时现,直到听见了《采莲曲》的歌声,才知道她们正忙着采莲。这首诗重要写采莲姑娘的俏丽容貌
亭亭玉立的碧绿荷叶和妙龄少女的绿色罗裙融为一体,娇嫩的荷花映衬着少女俏丽的脸庞。荷叶和罗裙,荷花和面庞相互烘托,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一幅美好和谐的图画。这里写采莲少女的衣着容貌,色彩鲜艳而不庸俗,洋溢着浓重的生活力息。
后两句写动景,由于荷叶和罗裙、荷花和人面融为一体,所以采莲姑娘稍微一动就不见了踪影,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在荷塘中采莲。
㈣ 荷花舞是根据哪个民间舞创作而来的
分类: 文化/艺术 >> 舞蹈
问题描述:
谢谢指教!!!!!
解析:
,《荷花舞》的原始素材来自陇东。陇东民间秧歌表演中有一种“小场子”,名叫
“走花灯”(也叫“莲花灯”)。民间的“走花灯”主要由儿童扮演。表演时,儿童踩
在荷叶状的盘子上,由一老者领队指挥,边舞边唱。所唱的多是民间秧歌时调,内容以
祈祝风调雨顺和吉祥纳福为主。戴爱莲凭着长期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和研究,加上她独到
的艺术眼光,在对民间“走花灯”的动作风格、形式特点、情绪基调等做了比较深入的
分析和研究之后,三易其稿,几度修改。最后定稿的《荷花舞》,无论是主题、人物还
是结构、动作语言,都与民间“走花灯”有了很大的不同。戴先生把儿童的“走花灯”
改为女子群舞,把领队指挥的老人换成女子领舞“白荷”;在舞蹈语汇和手法上,主要
采用传统的“圆场”碎步和大调度队形变化,以表现群荷在水面上飘动的流畅感和自由
感;在艺术处理上,更是调动各种手段,从人物造型到动作设计,从舞蹈的空间构图到
舞蹈的行进线路等,多方面强化领舞“白荷”与群荷的对比与呼应,于统一中追求着变
化和丰富。《荷花舞》高洁的意境,秀美的色彩,如画的构图和浑然天成流畅之至的舞
蹈,自它诞生之始便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在“文革”以后再度复排上演时,《荷花舞》
依然妩媚动人,光彩如初。
㈤ 荷花舞的编导是谁
当时中央戏剧学院很快就组成了《荷花舞》的创作组,由院领导李伯钊总负责,刘炽、刘行、乔谷三人负责舞蹈的音乐创作,程若负责作词,戴爱莲、马祥麟、刘炽负责舞蹈的编排。舞蹈的基本素材采用的是流传在陇东、陕北一带的秧歌舞中的小场子“莲花灯”,又名“走花灯”。在舞台上表演者穿着具有唐朝风格的长裙,裙下坠着荷叶盘,也叫“莲花盘”。
对荷花舞的介绍
荷花舞是中国民间舞蹈之一,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是周先祖公刘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地。周代的遗俗和农耕文化是孕育出民间荷花舞文化的历史人文环境,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享誉世界舞台、载入《20世纪中国民族舞蹈经典》的“荷花舞”就源千这里,庆阳也因此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荷花舞之乡”。
㈥ 荷花舞的由来
“荷花舞”原名“云朵子”、“地游子”,又称“地飘儿”、“云影子”、“地云回子”等,随着历史答的变迁也叫“跑花灯”、“莲花灯”、“荷花舞”。源于周族的赛社祭祀活动,在巫文化的影响下变成一种“乞雨”的巫神活动。西峰区内庙宇较多,道教文化盛行,每逢庙会或春节时,社火队都排演“云朵子”。它是民间社火中长期保留的娱乐节目。
荷花舞集曲艺、音乐、纸扎、民间美术于一体,从“云朵子”、“云影子”、“莲花灯”等民俗观念酝酿成的汉族民间舞蹈,不仅仅是西峰区域历史,也是中国农耕文化源头地的历史遗存,也是中国农业文明在汉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产物。它的特征是道具别致,由云盘、云朵、油灯、莲花构成的舞具,民俗意味性极强,反映了周代农耕活动的文化内容。云盘象征甘霖,云朵象征四海太平,油灯象征五谷丰登,莲花象征祥和润泽。由此构成的意念来自周代祭祀中的赛社活动,象征远古农耕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存的企盼,期冀风调雨顺,太平盛世的民间观念。
㈦ 荷花舞的传统
荷花舞的队形有龙摆尾、燕穿梭、十字套的队形变化,它的艺术价值是壮观中寓柔雅,轻捷中有平稳,所以又称“地飘儿”、“地游子”,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表现了农耕民族对主宰降雨的龙的崇拜,以燕子的穿梭寓意生机和甘霖普降及剪子股的十字花套队形表示太平,表达汉民族文化的心态和灵魂的舞蹈创造,是地方传统文化对远古龙、凤文化的传承,是中国古文化对地方民俗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