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论语
A. 为什么要以兰喻孔子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标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兰,卓尔独立,坚忍不拔,身怀异香,却甘于寂寞,这正是君子难能可贵的品德。 孔子的“仁学”是从“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思考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孔子说:“仁者爱人”,而“爱人”又表现为“忠恕”之道,其中“忠”主张主体有所为,即“立人”“达人”,而“恕”主张主体有所不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充分体现了仁爱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在孔子看来,仁学在处理人己关系时所持的是一种利他主义价值的立场,而这种道德是由“君子”来承担的。 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是指主体的外在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质”,则是指主体内在的仁德。一个人只有具备内在的仁爱之心,同时又能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才是“君子”。 孔子的君子之道主要包含了“君子与小人”、“义与利”和“和与同”三个方面,它们分别从主体出发面对个人与社会、道德与物质、是与非等问题时所进行的抉择中,反映出君子之道构建的理论价值指向。 最早将兰喻为“君子”的就是孔夫子。据《孔子家语》记载:楚昭王慕孔子道德精深,欲聘夫子为政,于是孔子带着学生去拜会他。知道楚昭王欲聘夫子为政,陈蔡的大夫们相与谋议:孔子是当世圣贤,深晓你我之弊,一朝得用于楚,我们的地位就危险了,于是就出兵拒孔子于陈蔡不与孔子过境。这样,孔子就在陈蔡滞留不前,绝粮七日大家都病倒了,情绪很低落。但孔子不为所动仍慷慨讲诵诗书、弦歌不衰。学生们都觉得奇怪,子路就来见孔子:“君子怎么会被困住的呢?是夫子未得仁道吗?还是人家不相信我们?我过去常听老师讲,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报之以祸。我真的搞不懂,夫子积德怀义,为什么会困在这里?”夫子说:“子路呀子路!你以为仁者一定会得到大家的信任,人才一定会得以重用,忠诚一定会得到回报,直谏一定会被纳听吗?你错了!如果真是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仁人志士含冤而死。有才德的人不被接纳的多着呢,何止我一个?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家语》中还记有:“孔子曰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意思是说与正人君子在一起,就能被他高尚的品德所感化,尤如坐在放有兰花的房间里,会被香气所化一样,会慢慢地变成了正人君子。孔子把与“善人居”,比作是进入“芝兰之室”。自此以后,“花中君子”、“谦谦君子”、“君子之花”都成了兰的美称。兰如同人中之谦谦君子,守得清贫,耐得寂寞,高洁坚贞,正气清远。 后世的士大夫以兰自况者不乏其人。屈原将兰作为理想人格的象征:“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陶渊明借兰自喻才德之高:“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李白叹兰曰:“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幽兰香飘远,松寒不改容。”陆游咏兰以示不媚世俗:“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无心托阶庭,当门任君锄。” 画坛上的兰也充满“君子”之气。自宋代起代有名家佳作迭出。文人画兰往往是疏花简叶意在抒情。如宋元之郑思肖,所画丈余墨兰长卷,题句云:“纯是君子,绝无小人”,愤世嫉俗溢于言表。他平生画兰无数,但只赠世上君子不与小人。有县太爷带着差役逼其画兰,他怒道:“头可得,兰不可得!”县大爷只得悻悻而去。 兰贵为“国香”又被比作君子之坚贞、自守之德操,所以千百年来深受国人喜爱。人们对兰呵护有加,并把养兰的过程作为修身养性的过程。 据说有几种人是不配养兰、也是养不好兰的。一是心气浮臊、胸无点墨之人,再好的兰花到了这种人手中也会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二是利欲熏心之人,此辈爱的不是兰而是钱。三是脸厚心黑之人,此种人其“厚黑”之嘴脸与兰花之高雅格格不入。这几种人,虽然能一时附庸风雅,但永远与兰无缘。自古就有“不是君子莫养兰”之说。 在艺兰史上,儒学对中国兰文化的影响最大。艺兰的理念是:人以端严为重,兰亦以端严为贵,不独以罕见为世所珍。人们将赏兰的鉴赏标准,等同于“君子”的标准:兰花的花瓣要求宽阔、厚实与君子为人仁义、忠厚相对应;兰花的花容、开品要求端正、严谨与君子的人品端正、严谨相对应;兰花的花守与君子的操守相对应等等。 中,是儒学的重要概念,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准则。中,是指一种上下贯通、左右和谐、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精神境界。中正,正是赏兰的第一要素。正格花在赏兰中是被列为第一品位之花。上品的兰花不仅主瓣要中正,而且左右花瓣也要对称;舌瓣要正;花杆要正直、细巧、圆润;开品也要端正。 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和谐一致的关系。在儒家学说看来,和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状况和极高的道德境界。《论语子路》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认为君子在为人处事时应力求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不盲目地附和别人。董仲舒把和与阴阳联系起来,认为和是阴阳的相伴和谐,是天地的最佳状态。人应效法天地,以和修身、治国。人们追求心灵的平和,家庭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和谐等。赏兰也很重视和谐:不仅要求主瓣和副瓣大小比例要协调,生长位置要协调,花捧与花舌大小、位置要协调;而且要求外轮花瓣与内轮花瓣要协调;花容与花色要协调;花朵与叶子要协调;兰株与盆子要和谐协调。 中庸,是儒家理想的道德境界,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准则。在孔子看来,中是事物内部和人类社会生活里的一种恰当的标准,是最高的道德。《中庸》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他把能否做到中庸,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董仲舒将中庸运用到治国的政策中,提出了“调均”的主张。程颐将中庸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认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理论承认事物中普遍存在矛盾的两端,通过不偏不倚的执中方法来调和,统一事物的矛盾,使之处于稳定状态而不至于发生质的转化。中庸,体现在兰花身上更为具体。如:香,不能是无香,也不能浓香,香要适中,要清香、幽香;对待梅瓣花、水仙瓣花之捧兜,不能太浅而不到位,也不能太厚而过头,深浅、软硬要适中,处处体现出“恰到好处”。 另外,兰花还有许多人文精神如“不以无人而不芳”,“保持低调、不张扬”,“汲取的是清水、付出的是幽香”,更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相吻合。自古以来,兰就成为人们完善自身修养的榜样。读书人常喜欢将兰放置在书房中日夜为伴,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从兰香中陶冶心灵。
B. 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什么意思
意思是:兰花开在幽深的山谷,不会因为没有人欣赏就不释放它的幽幽清香;如果没有人采摘兰花佩戴,对兰花本身有什么损伤呢?此句暗喻作者才华横溢,即使无人赏识,也不会对自身有什么影响。
出自:出自唐代诗人韩愈所作的诗歌《幽兰操》,又称《猗兰操》。用来歌颂孔子的一生。
全文如下: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译文:兰花开时,在远处仍能闻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没有人采摘兰花佩戴,对兰花本身有什么损伤呢?一个君子不被人知,这对他又有什么不好呢?
我常年行走四方,看到隆冬严寒时,荠麦却正开始茂盛地生长,一派生机盎然,既然荠麦能无畏寒冬,那么不利的环境对我又有什么影响呢?一个君子是能处于不利的环境而保持他的志向和德行操守的啊。
(2)兰花论语扩展阅读
《幽兰操》韵味十足,汲取了史诗与英雄的浩渺气质,带着兰花冷漠的美艳,但又说着人生的变动和永恒。
《幽兰操》以孔子“兰为王者香”的思想为中心拟就,是孔子人生写照的缩影,同时也是孔子教育哲学人生哲学的凝结。兰,承载了孔子一生的精神寄托和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望与情感,是中国文化巨大的人文载体。
最后时刻,所有弟子都聚集与孔子身边,这些在孔子身边一期度过了艰难,最了解老师思想的学生,就是孔子的希望和延续。弟子们虽然分散诸国,然而,正是他们,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与孔子整理过的《诗经》、《春秋》一起,千古传诵。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象征着孔子的精神,生生不息。
C. 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引自论语哪
不是出自《论语》,出自《孔子家语》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日:‘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日:‘何谓也?’子日:‘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卷四)
文中的商,即孔子的学生子夏,赐即子贡,都是孔子有名的门徒。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原因何在呢?于是孔子举了一系列比喻,说明交友和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作用,最后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和“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两个对比例子,得出结伦“君子必慎其所处”。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
D.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劳 是出自<论语>么
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E. 兰为王者香~出自那首诗
出处:东汉文学家,史学家蔡邕《琴操·猗兰操》。
原文: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达时,与鄙夫为伦也。
译文:兰花貌美有香气。自己虽然不被重用,遭到谗诟,却也心怀坦荡。今日之变故,我是没有做错事,也无须介怀。自己长久游离在外,可能是被放逐,也可能是在寻找能懂自己的人。如果为人君主的不能明辨是非,那我宁愿怀才不遇。
(5)兰花论语扩展阅读
《幽兰操》又名《猗兰操》,最早相传是孔子所作,琴曲似诉似泣,如怨如愤,把孔子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抒发得淋漓尽致,在兰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全部的思想感情,是一首优美的兰诗,也是一首幽怨悱恻的抒情曲。
《幽兰操》以孔子“兰为王者香”的思想为中心拟就,是孔子人生写照的缩影,同时也是孔子教育哲学人生哲学的凝结。
兰,承载了孔子一生的精神寄托和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望与情感,是中国文化巨大的人文载体。
最后时刻,所有弟子都聚集与孔子身边,这些在孔子身边一期度过了艰难,最了解老师思想的学生,就是孔子的希望和延续。弟子们虽然分散诸国,然而,正是他们,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与孔子整理过的《诗经》、《春秋》一起,千古传诵。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象征着孔子的精神,生生不息。
所有人都向那颗象征着杏坛的参天大叔聚拢,他们手捧《论语》,走过了春夏秋冬,走过了千年。
F. 求古人养兰花的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厚,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人有聪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贫瘠之分。农夫不会为了土壤贫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为了愚笨不肖而放弃教育。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以厚德对待他人,无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产生怨恨之情和矛盾了。)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如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是。)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常是坐立不安、忧愁苦闷的样子。)
13.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14.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1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1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1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18.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19.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20.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2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2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2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24.学而不化,非学也。 ——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2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26.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27.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28.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2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于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G.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穷而改节,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况且芝兰生长在深林之中,不因为无人欣赏而不芳香;君子修养身心培养道德,不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出处《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历代前人多认为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术界所重视。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
(7)兰花论语扩展阅读:
书本价值
《孔子家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同时,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这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
其次书中的内容大都具有较强的叙事情,也就是说大多是有关孔子的逸闻趣事,所以,此书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首先,此书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我们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孔子面目的重要依据。
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H. 这句名言的下一句是什么
楚兰生于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穷困而变节.
大概意思:芝兰即兰花,幽谷
即偏远清幽的山谷,不以即不因为,节即品节,气节。整句表层意思可译为;兰花生长在冷清偏远的山谷之中,却不因缺少他人的观赏而停止芬芳开放,品德高尚的人修生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句子主要以兰花不因无人赏识而停止开放的高尚来类比君子也应如兰花,保持高尚情操,即使面对穷困也不会动摇自我的崇高品性,告诫人们要坚持洁身自好,不应随波逐流,丢了气节
。
它出自:《论语.子路》
I. 兰花的格言
1、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朱德《咏兰》
2、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明·薛网《兰花》
3、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唐·崔涂《幽兰》
4、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于焉忽相见,岁宴将如何。唐·唐彦谦《兰》
5、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唐·王勃《春庄》
6、燕泥欲坠湿凝香,楚畹经过小蝶忙。如向东家入幽梦,尽教芳意着新妆。懊恨幽兰强主张,花开不与我商量。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明·李日华《兰花二首》
7、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元·余同麓《咏兰》
8、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清·郑燮《题画兰》
10、破除百卉发孤芳,造化工夫有抑扬。平易堂中无个事,一枝相对吐清香。宋·刘宰《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之一
11、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高山幽兰》清·郑板桥
12、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兰花》明·刘伯温
13、`潜消百草芳,清芬散逐楚风扬。洛阳姚魏空增价,愧死勤裼泄香。《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之三宋·刘宰
14、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咏同心兰四绝句》清·钱谦益
15、彼羡南陔子,其谁粉署郎。渥丹承露彩,绀绿泛风光。屡结骚人佩,时飘郑国香。何须寻九畹,十步即芬芳。《兰》宋·丁谓
16、年来空谷半霜风,留得遗香散草丛。只恐樵人溷兰艾,红颜收在束薪中。《王楚玉画兰》明·陈继儒
17、远与村桥接,深春积雨时。兰芳人未捋,花发蝶先知。草密封闲径,林疏露短篱。别来锄久废,身老恨归迟。《幽兰》宋·释文兆
18、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题兰》清·郑燮
19、石言曾非石上生,名兰乃是兰之类。疗疴炎帝与书功,纫佩楚臣空有意。《石兰》宋·梅尧臣
20、楚泽多兰人未辩,尽以清香为比拟。萧茅杜若亦莫分,唯取芳声袭衣美。《兰》宋·梅尧臣
(9)兰花论语扩展阅读:
1、兰花(学名:Cymbidiumssp.):附生或地生草本,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颜色有白、纯白、白绿、黄绿、淡黄、淡黄褐、黄、红、青、紫。
2、中国传统名花中的兰花仅指分布在中国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地生兰,如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国兰”。
3、这一类兰花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却具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在中国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
4、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
5、也有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1985年5月兰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四。
J.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的意思是什么
这两句应分开理解: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这是岳麓书院的一幅对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上句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下句出自屈原的《楚辞》“沅有芷兮澧有兰。”本指生于沅澧两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在这里指岳麓书院出了很多高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