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烟
㈠ 宋祁的《木兰花》诗词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998-1061) 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仁守天圣二年(1024)与其兄宋庠同举进士。
【赏析】
宋祁这首词是在宴会上写给一位歌女演唱的,后来宋祁因这首词被人称为“红杏尚书”,可能宋先生始料未及吧。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写景的名句。春风多从东边来,所以古人写春风,通常都是东城春早,古人踏青也多去东郊,这个就跟写花必称“南枝”艳,“向阳花木早逢春”是一个道理。“渐”字得神,很有立体感,使人得感觉眼前得美景不仅仅是一幅平面风景画,而是一副扑面而来,绵绵不绝的动态画面。“縠皱”水的波纹,“棹”是船桨,读zhao,水的波纹是层层散开的,呼应前面的“渐”字,一副动态的早春图跃然而出,实在美妙。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远处杨柳如烟,虽是清晨,却因春意盎然不觉寒冷,这两句相互配合的很自然。“红杏”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闹”字成就了宋祁“红杏尚书”美名,却也招来了骂声。清代以研究戏曲得名的李渔便是其中之一。他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词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谓闹字极粗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当见之诗词(《窥词管见》)。主张“境界说”的王国维却为“闹”倾倒,“‘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词闹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我想,宋祁这首词既然是席间应酬之作,“闹”字可能是押韵偶得的字眼,未必有太深的思虑。倒是后世人的争论,间接地炒作了宋祁吧。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也是名句。说的是人生惆怅太多,欢愉太少,李煜有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都是感慨的话。后句,化用了李延年“一笑倾人城”的典故,意思是能得一笑何必吝啬千金呢。(这些都是有钱人的感慨,无阙这里偷笑下。)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君”指歌女,这句是对那位歌女说的。“为了你,我举杯劝说斜阳:你且留步,跟我们一起共渡这美好时光吧!(这里我没有直译诗句,而是我自己的理解,用了意译。)” 一种挽留夕阳,只愿时光在此刻停留的心愿呼之欲出了。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我暂时查不到有说服力的资料,宋祁“红杏尚书”之名,不会仅仅因为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我想跟宋先生人品风流也有关系。如果这首词,我们理解为宋先生的香艳故事,那么“红杏枝头春意闹”不是单独指景色,而是暗示了,宋先生与歌女们饮酒调情的欢愉场面,或者说,我们可以由此想象“红杏”句的由来了。“花间”非指景色,而是指歌女。不管怎么说,这首词遣词缠绵而不轻薄,造句华美而不浮艳,其含蓄的味道,后世文人品后,会心一笑,乃调侃宋祁为“红杏尚书”。
㈡ 描写“木兰花”的诗句有哪些
木兰花 【宋·宋祁】
木兰花 【宋·钱惟演】
木兰花 【宋·晏殊】
木兰花 【宋·欧阳修】内
木兰花·戏林推容 【宋·刘克庄】
㈢ 《木兰花》宋祁 翻译 中心思想
翻译为:
城东渐渐让人感觉到风光美好,湖面漾起皱纱似的波纹,迎接游人客船的来到。绿杨垂柳笼聚着雾气如淡烟,拂晓的寒气在四处弥漫,唯有红艳的杏花在枝头簇绽,春意盎然,像火焰般闹喧。
人生如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总是抱怨欢娱太少,谁肯吝惜千金却轻视美人的回眸一笑?为你我持酒盏劝说西斜的金色太阳,且为聚会的好友宾朋在百花丛中留下一抹晚霞夕照。
中心思想:
此词赞颂明媚的春光,表达了对时光的留恋、对美好人生的珍惜,以及及时行乐的情趣。
北宋宋祁《木兰花》又名《玉楼春·春景》,原诗为: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3)木兰花烟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宋祁和欧阳修合撰的《新唐书》历时十余载终告完成,宋祁因撰书之功迁左丞,进工部尚书。此词当作于宋祁任尚书期间,其具体创作年份难以考证。
赏析:
上阕描绘春日绚丽的景色。“东城”句,总说春光渐好;“縠皱”句专写春水之轻柔;“绿杨烟”与“红杏枝”相互映衬,层次疏密有致;“晓寒轻”与“春意闹”互为渲染,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下阕直抒惜春寻乐的情怀。“浮生”二字,点出珍惜年华之意;“为君”二句,明为怅怨,实是依恋春光,情极浓丽。
全词收放自如,井井有条,用语华丽而不轻佻,言情直率而不扭捏,着墨不多而描景生动,把对时光的留恋、对美好人生的珍惜写得韵味十足,是当时誉满词坛的名作。
㈣ 木兰花的古诗
【名称】《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年代】清
【作者】纳兰性德
【体裁】词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①,何事秋风悲画扇②。
等闲变却故人心③,却道故心人易变(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④,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⑤,比翼连枝当日愿。
㈤ 木兰花古诗晏几道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木兰花表达了作者宋祁出对春意的低回眷恋以及爱美惜春、珍视人生的情趣。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是宋代词人晏几道的作品。
此词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全词语言朴实,清新温婉,意境含蓄优美,情景交融,通篇不见一个“愁”字,却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主人公的愁怨,将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在手法上,此词运用白描写情态动作,生动传神,真挚感人,体现了小晏词淡而有味,浅而有致的独特风格。
原词:
蝶恋花⑴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⑵,觉来惆怅消魂误⑶。
欲尽此情书尺素⑷,浮雁沉鱼⑸,终了无凭据⑹。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⑺。
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唐教坊曲。《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消魂:魂魄消灭。多以名悲伤愁苦之状。江淹《别赋》有“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⑶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哀伤。消魂:一作“佳期”。
⑷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素:白绢。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⑸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又《汉书·苏武传》有“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因合称书信为鱼雁,亦有以鳞代鱼,以鸿作雁者。另亦指传书信者。
⑹终了:纵了,即使写成。无凭据:不可靠,靠不住。
⑺移破:犹云移尽或移遍也。破:唐宋大曲术语。大曲十余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破,犹尽也,遍也,煞也。
网络
㈥ 木兰花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与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中闹说出这两句诗中的闹字表达的情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以拟人手法,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用“闹”字,将烂漫的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春意妖娆、呼之欲出;《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中“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是诗人用桃花李花在春风中热闹的争妍斗艳,来衬托和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㈦ 木兰花古诗
木兰花
陆龟蒙
洞庭波浪渺无津,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版不知原是此花身。
赏析权: 在舟中见木兰花,而所乘者,即木兰之楫。身既成舟,与花何涉。释氏所谓以筏喻者,乘筏已登彼岸,焉用筏为。此诗咏木兰之意亦然,花与舟乃一而二者,可以悟身世矣。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㈧ 《木兰花》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思是什么
绿杨含烟,春深了,适值清晨,四周处处弥漫着拂晓的轻寒。红艳艳的杏花簇绽枝头,像火焰一样地跳动着,蜂飞蝶舞,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