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全文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全文

发布时间: 2023-01-19 20:31:34

❶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短篇小说集》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美] 威廉·福克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92LWdaYZzWD5xJ4W4hWFrg

提取码:2vb8

书名: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作者:[美] 威廉·福克纳

译者:李文俊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3

页数:354

内容简介:★ 浓缩福克纳一生短篇创作精华

推荐《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因为我几乎立刻就想到了它。一个人的记忆中,总是会有几篇你无法忘记的东西。 ——叶兆言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短篇小说集》集中了福克纳创作的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如《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干旱的九月》等,代表了福克纳短篇小说创作的风格和主要成就。

写长篇小说时可以马虎,但在写短篇小说时就不可以……它要求几近绝对的准确……几乎每一个字都必须完全正确恰当。 ——威廉•福克纳

作者简介: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

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学院对他的评价是:“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❷ 读点儿英文原著|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A Rose for Emily 是William Faulkner的一个短篇小说。在南方逐渐没落的时期,生于南方种植园家庭的威廉福克纳写出了许多以南方为背景的小说,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令我们得以窥见在工业社会来临时美国南部内心的焦虑和迷茫。

作为一部哥特式小说,开篇便是艾米丽的葬礼:

WHEN Miss Emily Grierson died, our whole town

went to her funeral: the men through a sort of respectful affection for a

fallen monument, the women mostly out of curiosity to see the inside of her

house, which no one save an old man-servant--a combined gardener and cook--had

seen in at least ten years.

艾米丽•格里尔生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男子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妇女们呢,则大多数出于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内部。除了一个花匠兼厨师的老仆人之外,至少已有十年光景谁也没进去看看这幢房子了。

在开篇就指出了艾米丽对于大家的意味,是一座纪念碑,是南方贵族的象征。而她的死也具有双重含义,既是肉体的死亡,也同时代表着南方贵族文明的坍塌。

究竟艾米丽是何许人也?

文中艾米丽第一次出场是在她暮年的时候:

They rose when she entered--a small, fat woman

in black, with a thin gold chain descending to her waist and vanishing into her

belt, leaning on an ebony cane with a tarnished gold head. Her skeleton was

small and spare; perhaps that was why what would have been merely plumpness in

another was obesity in her. She looked bloated, like a body long submerged in

motionless water, and of that pallid hue. Her eyes, lost in the fatty ridges of

her face, looked like two small pieces of coal pressed into a lump of dough as

they moved from one face to another while the visitors stated their errand.

她一进屋,他们全都站了起来。一个小模小样,腰圆体胖的女人,穿了一身黑服,一条细细的金表链拖到腰部,落到腰带里去了,一根乌木拐杖支撑着她的身体,拐杖头的镶金已经失去光泽。她的身架矮小,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别的女人身上显得不过是丰满,而她却给人以肥大的感觉。 她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 。当客人说明来意时,她那双凹陷在一脸隆起的肥肉之中,活像揉在一团生面中的两个小煤球似的眼睛不住地移动着,时而瞧瞧这张面孔,时而打量那张面孔。

在旧政府时代,也即艾米丽被公认为贵族的时代,她被给予豁免税务的特权。然而新政府并不承认这一特权,他们几次三番寄给她纳税通知,艾米丽却置若罔闻。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好登门拜访,也从而见到了艾米丽本人。

在新政府人的眼里,艾米丽的形象就如同以上的描述,她“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

“死亡”一直是本篇的一个主题。在这里,“死尸”具有象征含义,意味着艾米丽本人了无生气,而她所代表的南方贵族也一样濒临灭亡。

为什么这样一个又老又丑的老妇人会令当地长者敬慕呢?

闪回到三十年前,艾米丽父亲刚刚去世时,艾米丽固执地抱着他父亲的尸体不让人下葬。那时候大家对她的印象还是“苗条“的艾米丽。而这样一个艾米丽也有神采飞扬的时候,比如当一个北方工头来当地施工的时候,就曾经和艾米丽坐在马车上招摇过市。这个叫荷默的北方男人很有魅力,常常成为众人的焦点。艾米丽终于找到了些许寄托,然而悲剧在一开始就是注定的了。荷默并没有成家的打算。

此后艾米丽去买结婚用具,男人睡衣,然后又去买砒霜。

荷默去了一次艾米丽,从此就消失了。镇上的人都猜测他抛弃了艾米丽,“可怜的艾米丽”,他们同情她。

艾米丽为了营生,也开班教授瓷器绘画课,那时候南方贵族在大家眼中仍然受到尊重,他们会郑重地送自己的孩子去上艾米丽的课,让自己的孩子见识一下南方贵族的风采。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一代人再也不让孩子去艾米丽小姐家上课了。艾米丽关上门,从此彻底与外界隔绝。众人抛弃了贵族,而艾米丽也抛弃了大家。

一直到她下葬之后,镇上的人迫不及待打开她家的房门门,试图一睹她的神秘。

The man himself lay in the bed.

For a long while we just stood there, looking down at the profound

and fleshless grin. The body had apparently once lain in the attitude of an

embrace, but now the long sleep that outlasts love, that conquers even the

grimace of love, had cuckolded him. What was left of him, rotted beneath what

was left of the nightshirt, had become inextricable from the bed in which he

lay; and upon him and upon the pillow beside him lay that even coating of the

patient and biding st.

Then we noticed that in the second pillow was the indentation of a

head. One of us lifted something from it, and leaning forward, that faint and

invisible st dry and acrid in the nostrils, we saw a long strand of iron-gray

hair.

那男人躺在床上。

我们在那里立了好久,俯视着那没有肉的脸上令人莫测的龇牙咧嘴的样子。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他所遗留下来的肉体已在破烂的睡衣下腐烂,跟他躺着的木床粘在一起,难分难解了。在他身上和他身旁的枕上,均匀地覆盖着一层长年累月积下来的灰尘。

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镇上的人穷极想象都不会想到艾米莉毒死了荷默,从此令他永远和自己在一起了。而更骇人听闻的是,铁灰色头发无疑揭示了艾米丽曾经与荷默的遗体同眠,而荷默很久之前就去世了,久到镇上的人们都遗忘了贵族曾经存在过的事实。

然而这样一个顽固执拗且毒杀情人的艾米丽,却并没有让人讨厌或者憎恶。读完这篇小说我们大概会和镇上的人一样叹一句“可怜的艾米丽”。

作为作者的福克纳,在谈及小说的题目时说道那是一个“寓言式的题目“:”the meaning was, here was a woman who has had a tragedy and nothing could be done about it, and I pitied her and this was asalute ... toa woman you would hand a rose."意思是,这是一个悲剧式的女性,而对此任何人都无能为力。我怜悯她,这朵玫瑰是对她的致敬,就像你在这种情形要向人作出某种姿态、行个礼什么的一样。对一个男人,你会敬他一杯酒,而对一个女人,你则会献上一朵玫瑰

玫瑰代表爱情,这也是对艾米丽没有爱情的一生的一种补偿吧。

❸ 求《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文故事概要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1930年4月发表的被誉为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后的南方小镇——杰斐逊镇。

格里尔森家族在南方战败后仍然保持着清高的门第观念,它的族长——艾米丽的父亲是个有严重父权倾向的人,他在女儿年轻的时候为了维护所谓的等级和尊严,赶走了所有向艾米丽求爱的男子,剥夺她幸福的权利。

父亲去世后,一无所有的艾米丽不顾世俗的观念,很快就爱上了来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佬赫默,这多少给艾米丽单调而乏味的生活一点温暖。但艾米丽始终无法摆脱家族尊严的束缚与父亲对她的影响。

当她发现赫默无意与她成家时,用砒霜毒死了他,以为只有这样既可以挽留爱情又可以保住了名声。从此,艾米丽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与死尸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也去世。小镇居民在艾米丽的葬礼上才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

(3)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全文扩展阅读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代表,是关于南方哥特式的耸人听闻的一个谋杀故事,作品有力地表现了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衰亡的旧秩序同新秩序之间的尖锐矛盾,展现了“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王国的独特人文景观。

爱米丽这一悲剧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揭示了落后、非人性的民俗文化在文明的现代化面前崩溃的必然性,文明取代野蛮、进步战胜落后的不可抗拒性,她的悲剧除了个人性格的悲剧外,更多的来自于社会、时代和民族的悲剧。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具有浓烈的历史情结,在新历史主义的透视下小说散发着“自我塑造”并不断妥协主流意识的气息。作为“南方文学”的代表者,福克纳创作小说的目的是要追忆昨日南方贵族的历史典范,同时也透露出这种历史荣耀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

❹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美国] 威廉·福克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MS5NRv9-CwkTWzGgJlrPHQ

提取码: 5155

书名: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作者:[美国] 威廉·福克纳

译者:李文俊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9

页数:230

内容简介: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集,集中了福克纳创作的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包括《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两个士兵》《干旱的九月》《瞧!》《调换位置》《花斑马》《明天》《路喀斯•布香》《永垂不朽》《大黑傻子》《希望之树》等十一篇,这些短篇小说情节生动、寓意深刻,题材涉及美国南方旧时代的衰亡、新旧南方的对立、社会公益、种族关系、战争、成长、爱情、荣誉与道德抉择等内容。这些作品大量使用象征和隐喻,既有悲观主义的深度,也有英雄主义的激情,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的手法在这些小说中也有广泛使用,代表了福克纳短篇小说创作的风格和主要成就。

作者简介: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一九二五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一生共写了十九部长篇小说和七十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代表作有《喧哗与骚动》(1929)、《我弥留之际》(1930)、《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去吧,摩西》(1942)等。一九四九年,福克纳因“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❺ 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一朵凋零的“带刺”玫瑰

我承认自己原本高贵,宁静,孤傲,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僻乖张,然而我的这种生命本质在南北战争后已经无处安放,时势与历史让我逐渐凋零,但是我骨子里的贵族小姐的高高在上的确让我无法拔掉身上的“刺”,于是我选择扭曲的封闭和隔绝,试图维持我那点微薄的家族尊严,最后,为了心中所谓的永恒,我选择亲手毁灭和埋葬这一切……                                                                  ——艾米丽手记

一、艾米丽性格分析

1.残存的孤傲

艾米丽原本是一位南方贵族小姐,她过惯了养尊处优、豪华奢侈的生活,可是这一切在她父亲去世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她的父亲生前赶走了所有艾米丽的倾慕者,因此艾米丽现在亲情和爱情都一无所有,她迟迟不安葬父亲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埋怨和惶恐,从此她的生活要陷入多一便士就激动喜悦,少一便士便痛苦失望的窘境。

“当地邻居想要看望她时,统统吃了闭门羹”  ,她变得怪僻乖张,孤傲冷漠,除了男仆人进进出出,艾米丽不再与任何人来往和接触,她把自己与外界彻底隔绝,仿佛那是贵族与芸芸众生本应该有 的一种阶级状态。后来,我们原本以为荷默的出现能够让艾米丽放下贵族的身段来坦然地接受爱情,然而“悲伤也不会让一个真正高贵的妇女忘记贵人举止”,艾米丽依然高傲地、藐视一切地活着,她的高傲不是一种昂然独立的姿态,而是一种万事万物必须臣服于自己的扭曲心理,荷默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结婚对象,当然他也并没打算与艾米丽结婚,这就激怒了骨子里高高在上的艾米丽,于是人性已经分裂的她选择了杀死荷默,还将尸体藏在房间长达四十年之久,自己每天与尸体同床共枕。

虽然这看起来扭曲又变态,而我认为这是艾米丽为自己寻找到的寄托和发泄的手段,她以“得不到就毁灭”的极端方式来维护自己在爱情中本应有的高傲。但是,这种高傲实际上只存在于她自己的内心中,事实上她哪里有什么再拿来高傲的资本呢?

2.变态的强势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待外界,“艾米丽以她的蛮横无理与冷酷无情将现任政府征收税款的连人带马全部赶出了她的家门”,可见艾米丽的性情从来就不是柔弱的,她强势到可以与当局政府抗争。另外人们举报她家散发出奇怪的气味并要求政府予以解决,可是法官也并不敢前去处理,最后还是邻居自己悄悄地潜入她的院落解决了问题。尽管人们对艾米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看法,但是他们不敢当面与艾米丽争执或者谈论,每个人都在刻意压抑着自己的好奇心,仿佛艾米丽真的是这条街道上足够特殊的存在。

另一方面是对待爱情,“艾米丽与荷默约会时始终把头抬得高高的,要求人们尤其是情人承认这是她与生俱来的家族尊严”,他们的相处模式不是正常情侣之间的说笑和调情,而是艾米丽始终要让自己处在感情的上方,她要操纵和支配荷默和这场爱情,当荷默不与她结婚时,她悄无声息地残忍地杀死了情人。如果说对待政府的强势是一种出于自我保护的正当目的,那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但是,对待爱情上这就是一种扭曲残暴的爱情观和处事方式,暴露出艾米丽性格中变态的强势和人性的缺失。

3.注定的悲剧

这篇小说只有一个主人公——艾米丽,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是为了揭示她的性格而展开的,从她残存的高傲和变态的强势中我们完全可以预示出故事的结局和人物的悲剧命运。艾米丽从一个如天使般肃穆安静的少女到一头铁灰色头发的阴暗老妇,她最终没有步入玫瑰色的明亮新房,而是在到处笼罩着墓室一般的淡淡的阴惨惨的氛围中凄惨地死去,守着尸体生活了四十年之久,无疑她想用情人腐烂的肉体来诠释她想让一切永恒不变的愿望,她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向人们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已经一去不复返的贵族历史。

艾米丽是南北战争之后南方贵族小姐的典型代表,她们故步自封,不愿意跟着时代做出任何改变,这种弃世残忍、高贵自傲、恪守旧道的旧贵族女性必然会在滚滚的历史浪潮中被淘汰,而且女性是谁会的弱势群体,大变革过程中她们不会起到主导和决定性作用,但是一定最先遭到伤害和冲击。只有个体随着历史的变迁相应作出正确的反应,我们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生活得顺遂、安心。

二、为什么说“艾米丽是一座纪念碑”

首先,纪念碑是有一定的划定和纪念意义的,艾米丽的故事虽然以悲剧结束,但是她作为南北战争中南方贵族小姐的典型代表,她们是真实存在过的,我们不能去严厉评判她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是否正确,大多数贵族阶级尤其是女性其实并没有超前的变革意识,因为这不是她们能够选择和改变的,而是时代赋予的。

其次,纪念代表着已经是过去式的事情,透过这座纪念碑我们是去追溯和解读后辈未能经历的历史以及历史中人们在各方面发生的种种变化,单纯地宣泄情感也好,以史为鉴也好,抑或慨叹新时代的到来,能得到什么都是好的,都是收获的。

三、为什么要献给艾米丽一朵“玫瑰花”

首先,艾米丽的贵族小姐形象原本是符合玫瑰花的,高贵浪漫、热情洋溢,永远给人以神秘之感;其次,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家族的衰落,艾米丽暴露自己性格的缺陷,如固守高傲尊严、强势狠毒、极端暴戾等等,这就是艳丽玫瑰本身的“刺”,无法拔除,扎痛着别人,拒绝着一切;最后,我认为福克纳是抱着同情和怜惜的情感来包容主人公艾米丽的,她的悲剧有自己性格的缺陷,但是放在时代历史大背景下,其实是无法适应社会变迁的结果,也是一幕社会悲剧。所以,这朵玫瑰花是献给美丽、高贵、宁静、永恒的……

❻ 求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原文,最好有中文,谢谢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福克纳

爱米丽·格里尔生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男人们是出于爱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妇女们呢,则大多数出于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内部。除了一个花匠兼厨师的老仆人之外,至少已有十年光景谁也没进去看看这幢房子了。
那是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还装点着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风格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有浓厚的轻盈气息。可是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这一带庄严的名字,把它们涂抹得一干二净。只有爱米丽小姐的屋子岿然独存,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车泵。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桀骜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现在爱米丽小姐已经加入了那些名字庄严的代表人物的行列,他们沉睡在雪松环绕的墓园之中,那里尽是一排排在南北战争时期杰弗生战役中阵亡的南方和北方的无名军人墓。
爱米丽小姐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民关注的对象。打一八九四年某日镇长沙多里斯上校——也就是他下了一道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不得上街的命令——豁免了她一切应纳的税款起,期限从她父亲去世之日开始,一直到她去世为止,这是全镇沿袭下来对她的一种义务。这也并非说爱米丽甘愿接受施舍,原来是沙多里斯上校编造了一大套无中生有的话,说是爱米丽的父亲曾经贷款给政府,因此政府作为一种交易,宁愿以这种方式偿还。这一套话,只有沙多里斯一代的人以及像沙多里斯一样头脑的人才能编得出来,也只有妇道人家才会相信。
等到思想更为开明的第二代人当了镇长和参议员时,这项安排引起了一些小小的不满。那年元旦,他们便给她寄去了一张纳税通知单。二月份到了,还是杳无音信。他们发去一封公函,要她便中到司法长官办公室处去一趟。一周之后,镇长亲自写信给爱米丽,表示愿意登门访问,或派车迎接她,而所得回信却是一张便条,写在古色古香的信笺上,书法流利,字迹细小,但墨水已不鲜艳,信的大意是说她已根本不外出。纳税通知附还,没有表示意见。
参议员们开了个特别会议,派出一个代表团对她进行了访问。他们敲敲门,自从八年或则十年前她停止开授瓷器彩绘课以来,谁也没有从这大门出入过。那个上了年纪的黑人男仆把他们接待进阴暗的门厅,从那里再由楼梯上去,光线就更暗了。一股尘封的气味扑鼻而来,空气阴湿而又沉闷,这屋子长久没有人住了。黑人打开了一扇百叶窗,这时,便可看出皮套子已经圻裂;等他们坐了下来,大腿两边就有一阵灰尘冉冉上升,尘粒在那一缕阳光中缓缓旋转。壁炉前已经失去金色光泽的画架上面放着爱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
她一进屋,他们全都站了起来。一个小模小样、腰圆体胖的女人,穿了一身黑服,一条细细的金表链拖到腰部,落到腰带里去了,一根乌木拐杖支撑着她的身体,拐杖头的镶金已经失去光泽。她的身架矮小,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别的女人身上显得是丰满的东西,而她却给人以肥大的感觉。她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尸体,肿胀发白。当客人说明来意时,她那双凹陷在一脸隆起的肥肉之中,活像揉在一团生面中的两个小煤球似的眼睛不住地移动着,时而瞧瞧这张面空,时而打量那张面孔。
她没有请他们坐下来。她只是站在门口,静静地听着,直到发言的代表结结巴巴地说完,他们这时才听到那块隐在金链子那一端的挂表滴答作响。
她的声调冷酷无情。“我在杰弗生无税可纳。沙多里斯上校早就向我交代过了。或许你们有谁可以去查一查镇政府档案,就可以把事情弄清楚。”
“我们已经查过档案,爱米丽小姐,我们就是政府当局。难道你没有收到过司法长官亲手签署的通知吗?”
“不错,我收到过一份通知,”爱米丽小姐说道,“也许他自封为司法长官......可是我在杰弗生无税可缴。”
“可是纳税册上并没有如此说明,你明白吧。我们应根据......”

“你们去找沙多里斯上校。我在杰弗生无税可缴。”
“可是,爱米丽小姐——”
“你们去找沙多里斯上校。”(沙多里斯上校死了将近十年了。)“我在杰弗生无税可纳。托比!”黑人应声而来。“把这些先生请出去。”

她就这样把他们“连人带马”地打败了,正如三十年前为了那股气味的事战胜了他们的父辈一样。那是她父亲死后两年,也就是在她的心上人——我们都相信一定会和她结婚的那个人——抛弃她不久的时候。父亲死后,她很少外出;心上人离去之后,人们简直就看不到她了。有少数几位妇女竟冒冒失失地去访问过她,但都吃了闭门羹。她居住周围惟一的生命迹象就是那个黑人男子拎着一个篮子出出进进,当年他还是个青年。
“好象只要是一个男子,随便什么样的男子,都可以把厨房收拾得井井有条似的。”妇女们都这样说。因此,那种气味越来越厉害时,她们也不感到惊异。那是芸芸众生的世界与高贵有势的格里尔生家之间的另一联系。
邻家一位妇女向年已八十的法官斯蒂芬斯镇长抱怨。
“可是太太,你叫我对这件事又有什么办法呢?”他说。

❼ 在A Rose for Emily 中,隐喻是怎样表现的

A Rose for Emily 中的隐喻表现贯穿在主人公艾米丽的一生中。

艾米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然而,我们可以想见,世间必定有与艾米丽类似的女子。她的一生被赋予太多意义,就连被写在小说里,也是作为一种象征存在的。像末代的皇帝,像前朝的公主,像没落的贵族。

在这部小说中,对于关系的违反是最为明显的,通过小说标题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文章的标题是“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含有“玫瑰花”的字眼,玫瑰花是红色的,一般都代表爱情、激情、生命和幸福。

而这篇小说描述的却是一个悲剧,其主题通篇都带有明显的死亡、悲伤气息。标题里“献给艾米丽”,可是,通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出现有哪个人把玫瑰花献给了艾米丽。

作品有力地表现了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的旧秩序同新秩序之间的尖锐矛盾,展现了“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王国的独特人文景观。爱米丽这一悲剧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揭示了落后、非人性的民俗文化在文明的现代化面前崩溃的必然性。

(7)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全文扩展阅读:

A Rose for Emily 中含有隐喻的写作手法

在小说的这一情节,看似作者以一种全新、客观而全面的视角,描述了艾米丽在全镇人中伟大的英雄形象。在故事的后续情节,故事阐述的角度主要基于“我们”,根据小说上下文的关系,这个“我们”在文章中是除了艾米丽之外全镇的所有人。

通过分析文章中“我们”这一阐述角度的转换,小说对于艾米丽的英雄形象的阐述并非真正的客观而全面,反而带有极其明显的主观性、片面性。因为小说中的“我们”并非是我们读者本身,读者并没有真正地踏入到艾米丽的房子一步。

而对于艾米丽的很多故事情节,小说中的“我们”都是根据读者的主观感觉而形成。在小说的开始之初,“我们”得知艾米丽买了老鼠药,“我们”都说艾米丽自杀了,艾米丽的死是由于她自杀而为。艾米丽真的是自杀而亡的吗?老鼠药是艾米丽为自杀而备的吗?

通过仔细而认真地分析小说的故事结构,就会发现,艾米丽买老鼠药,其动机很明显,她不是为自杀而是为杀人而买的。作者对于这一结果,明明是心知肚明的,而他却通过“我们”这一角度去进行阐述而误导读者。

作者正是通过对读者的误导,使作品弥漫着一种距离感和朦胧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们具有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和欲望。

❽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美]威廉·福克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ELhQ7KTwOGPOaWPUgZaU4g

提取码: qnxf

书名: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

豆瓣评分:8.3

作者:[美]威廉·福克纳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译者:叶紫

出版年:2017-2

页数:172

内容简介: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精选了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7个短篇,讲述了美国内战爆发后,南方的传统文化与北方价值观经历的巨大冲击与转变,用奇特而扭曲的语言描述了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没落的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冲突。

福克纳的绝大多数长篇和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郡(Yoknapatawpha County)中,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是约克纳帕塔法郡中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和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约克纳帕塔法是福克纳作品的标志,是文学史上有名的虚构地点之一,原型是他故乡所在的拉斐特郡(Lafayette)。

作者简介:

威廉·福克纳(Willian Faulkner l897~1962),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该县及杰弗逊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实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杰弗逊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喧哗与骚动》(又译《声音与疯狂》1929);写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逊安葬途中经历种种磨难的《我弥留之际》(1930);写孤儿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种族偏见的播弄、虐待下悲惨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写一个有罪孽的庄园主塞德潘及其子女和庄园的毁灭性结局的《押沙龙,押沙龙!》(1936);写新兴资产阶级弗莱姆·斯诺普斯的冷酷无情及其必然结局的《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镇》1957,《大宅》1959)等。 福克纳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❾ 短篇名著

1、《西西里柠檬》

《西西里柠檬》是皮兰德娄比较优秀的短篇之一,叙述乡村长笛手到那不勒斯探望成为著名歌唱家的未婚妻的遭遇。

小说的情节十分紧凑,全部在长笛手在未婚妻寓所等待久别重逢的短暂时间里展开;作者用明快的文笔,通过对势利、傲慢的佣人,惶惑、恍伤的马尔塔大婶,奢华、冷漠无情的未婚妻的勾画,迅捷地展开放事,描绘出贫穷、纯洁的西西里少女苔莱李娜踏入上层社会逐步堕落的情形。

作家善于细腻地描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点染环境气氛,抒发人物内心感受的起伏和变化,使小说具有哀伤的抒情性和戏剧效果比较强烈的特点。

2、《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也译作《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1930年4月发表在《论坛》杂志,引起极大反响。

同年的193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在其演说中提到了福克纳,称他“把南方从多愁善感的女人的眼泪中解放了出来”。

3、《罗生门》

《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191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情节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语》。

作品讲述了藤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家奴正在等侯着雨停,当他茫然不知所措,仿若于生死未决时,偶遇以拔死人头发为生的一老妪,走投无路的家奴邪恶大发,决心弃苦从恶,剥下老妪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

该作情节简单,人物稀少,短短的篇幅,小小的场面。时间、地点、人物、结局全都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作品虽以旧题材创作的历史小说,却被赋予了一定的寓意,描写了社会最底层顽强挣扎着继续生存的民众,而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历史小说。

4、《变色龙》

《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契诃夫在该作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当他以为小狗是普通人家的狗时,就扬言要弄死它并惩罚其主人。

当他听说狗主人是席加洛夫将军时,一会儿额头冒汗,一会儿又全是哆嗦。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5、《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该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因为寒冬想去监狱熬过,所以故意犯罪,去饭店吃霸王餐,扰乱治安,偷他人的伞,调戏妇女等,然而这些都没有让他如愿进监狱;

最后,当他在教堂里被赞美诗所感动,想要从新开始,改邪归正的时候,警察却将他送进了监狱。该小说展示了当时美国下层人民无以为生的悲惨命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世界名著

❿ 求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的中文译文

A ROSE FOR EMILY的中文


爱米丽•格里尔生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男子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妇女们呢,则大多数出于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内部。除了一个花匠兼厨师的老仆人之外,至少已有十年光景谁也没进去看看这幢房子了。

那是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还装点着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风味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有浓厚的轻盈气息。可是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这一带庄严的名字,把它们涂抹得一干二净。只有爱米丽小姐的屋子岿然独存,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油泵。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执拗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现在爱米丽小姐已经加入了那些名字庄严的代表人物的行列,他们沉睡在雪松环绕的墓园之中,那里尽是一排排在南北战争时期杰斐逊战役中阵亡的南方和北方的无名军人墓。

爱米丽小姐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打一八九四年某日镇长沙多里斯上校——也就是他下了一道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不得上街的命令——豁免了她一切应纳的税款起,期限从她父亲去世之日开始,一直到她去世为止,这是全镇沿袭下来对她的一种义务。这也并非说爱米丽甘愿接受施舍,原来是沙多里斯上校编造了一大套无中生有的话,说是爱米丽的父亲曾经贷款给镇政府,因此,镇政府作为一种交易,宁愿以这种方式偿还。这一套话,只有沙多里斯一代的人以及像沙多里斯一样头脑的人才能编得出来,也只有妇道人家才会相信。

等到思想更为开明的第二代人当了镇长和参议员时,这项安排引起了一些小小的不满。那年元旦,他们便给她寄去了一张纳税通知单。二月份到了,还是杳无音信。他们发去一封公函,要她便中到司法长官办公处去一趟。一周之后,镇长亲自写信给爱米丽,表示愿意登门访问,或派车迎接她,而所得回信却是一张便条,写在古色古香的信笺上,书法流利,字迹细小,但墨水已不鲜艳,信的大意是说她已根本不外出。纳税通知附还,没有表示意见。

参议员们开了个特别会议,派出一个代表团对她进行了访问。他们敲敲门,自从八年或者十年前她停止开授瓷器彩绘课以来,谁也没有从这大门出入过。那个上了年纪的黑人男仆把他们接待进阴暗的门厅,从那里再由楼梯上去,光线就更暗了。一股尘封的气味扑鼻而来,空气阴湿而又不透气,这屋子长久没有人住了。黑人领他们到客厅里,里面摆设的笨重家具全都包着皮套子。黑人打开了一扇百叶窗,这时,便更可看出皮套子已经坼裂;等他们坐了下来,大腿两边就有一阵灰尘冉冉上升,尘粒在那一缕阳光中缓缓旋转。壁炉前已经失去金色光泽的画架上面放着爱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

她一进屋,他们全都站了起来。一个小模小样,腰圆体胖的女人,穿了一身黑服,一条细细的金表链拖到腰部,落到腰带里去了,一根乌木拐杖支撑着她的身体,拐杖头的镶金已经失去光泽。她的身架矮小,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别的女人身上显得不过是丰满,而她却给人以肥大的感觉。她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当客人说明来意时,她那双凹陷在一脸隆起的肥肉之中,活像揉在一团生面中的两个小煤球似的眼睛不住地移动着,时而瞧瞧这张面孔,时而打量那张面孔。

她没有请他们坐下来。她只是站在门口,静静地听着,直到发言的代表结结巴巴地说完,他们这时才听到那块隐在金链子那一端的挂表嘀嗒作响。

她的声调冷酷无情。“我在杰斐逊无税可纳。沙多里斯上校早就向我交代过了。或许你们有谁可以去查一查镇政府档案,就可以把事情弄清楚。”

“我们已经查过档案,爱米丽小姐,我们就是政府当局。难道你没有收到过司法长官亲手签署的通知吗?”

“个错,我收到过一份通知,”爱米丽小姐说道,“也许他自封为司法长官……可是我在杰斐逊无税可交。”
“可是纳税册上并没有如此说明,你明白吧。我们应根据……”

“你们去找沙多里斯上校。我在杰斐逊无税可交。”

“可是,爱米丽小姐——”

“你们去找沙多里斯上校,(沙多里斯上校死了将近十年了)我在杰斐逊无税可纳。托比!”黑人应声而来。“把这些先生们请出去。”



她就这样把他们“连人带马”地打败了,正如三十年前为了那股气味的事战胜了他们的父辈一样。那是她父亲死后两年,也就是在她的心上人——我们都相信一定会和她结婚的那个人——抛弃她不久的时候。父亲死后,她很少外出;心上人离去之后,人们简直就看不到她了。有少数几位妇女竟冒冒失失地去访问过她,但都吃了闭门羹。她居处周围唯一的生命迹象就是那个黑人男子拎着一个篮子出出进进,当年他还是个青年。

“好象只要是一个男子,随便什么样的男子,都可以把厨房收拾得井井有条似的。”妇女们都这样说。因此,那种气味越来越厉害时,她们也不感到惊异,那是芸芸众生的世界与高贵有势的格里尔生家之间的另一联系。

邻家一位妇女向年已八十的法官斯蒂芬斯镇长抱怨。

“可是太太,你叫我对这件事又有什么办法呢?”他说。

“哼,通知她把气味弄掉,”那位妇女说。“法律不是有明文规定吗?”

“我认为这倒不必要,”法官斯蒂芬斯说。“可能是她用的那个黑鬼在院子里打死了一条蛇或一只老鼠。我去跟他说说这件事。”

第二天,他又接到两起申诉,一起来自一个男的,用温和的语气提出意见。“法官,我们对这件事实在不能不过问了。我是最不愿意打扰爱米丽小姐的人,可是我们总得想个办法。”那天晚上全体参议员——三位老人和一位年纪较轻的新一代成员在一起开了个会。

“这件事很简单,”年轻人说。“通知她把屋子打扫干净,限期搞好,不然的话……”

“先生,这怎么行?”法官斯蒂芬斯说,“你能当着一位贵妇人的面说她那里有难闻的气味吗?”

于是,第二天午夜之后,有四个人穿过了爱米丽小姐家的草坪,像夜盗一样绕着屋子潜行,沿着墙角一带以及在地窖通风处拚命闻嗅,而其中一个人则用手从挎在肩上的袋子中掏出什么东西,不断做着播种的动作。他们打开了地窖门,在那里和所有的外屋里都撒上了石灰。等到他们回头又穿过草坪时,原来暗黑的一扇窗户亮起了灯:爱米丽小姐坐在那里,灯在她身后,她那挺直的身躯一动不动像是一尊偶像一样。他们蹑手蹑脚地走过草坪,进入街道两旁洋槐树树荫之中。一两个星期之后,气味就闻不到了。

而这时人们才开始真正为她感到难过。镇上的人想起爱米丽小姐的姑奶奶韦亚特老太太终于变成了十足疯子的事,都相信格里尔生一家人自视过高,不了解自己所处的地位。爱米丽小姐和像她一类的女子对什么年轻男子都看不上眼。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因此当她年近三十,尚未婚配时,我们实在没有喜幸的心理,只是觉得先前的看法得到了证实。即令她家有着疯癫的血液吧,如果真有一切机会摆在她面前,她也不至于断然放过。

父亲死后,传说留给她的全部财产就是那座房子;人们倒也有点感到高兴。到头来,他们可以对爱米丽表示怜悯之情了。单身独处,贫苦无告,她变得懂人情了。如今她也体会到多一便士就激动喜悦、少一便士便痛苦失望的那种人皆有之的心情了。

她父亲死后的第二天,所有的妇女们都准备到她家拜望,表示哀悼和愿意接济的心意,这是我们的习俗。爱米丽小姐在家门口接待她们,衣着和平日一样,脸上没有一丝哀愁。她告诉她们,她的父亲并未死。一连三天她都是这样,不论是教会牧师访问她也好,还是医生想劝她让他们把尸体处理掉也好。正当他们要诉诸法律和武力时,她垮下来了,于是他们很快地埋葬了她的父亲。
当时我们还没有说她发疯。我们相信她这样做是控制不了自己。我们还记得她父亲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我们也知道她现在已经一无所有,只好象人们常常所做的一样,死死拖住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人。



她病了好长一个时期。再见到她时,她的头发已经剪短,看上去像个姑娘,和教堂里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像不无相似之处——有几分悲怆肃穆。

行政当局已订好合同,要铺设人行道,就在她父亲去世的那年夏天开始动工,建筑公司带着一批黑人、骡子和机器来了,工头是个北方佬,名叫荷默•伯隆,个子高大,皮肤黝黑,精明强干,声音宏亮,双眼比脸色浅淡。一群群孩子跟在他身后听他用不堪入耳的话责骂黑人,而黑人则随着铁镐的上下起落有节奏地哼着劳动号子。没有多少时候,全镇的人他都认识了。随便什么时候人们要是在广场上的什么地方听见呵呵大笑的声音,荷默•伯隆肯定是在人群的中心。过了不久,逢到礼拜天的下午我们就看到他和爱米丽小姐一齐驾着轻便马车出游了。那辆黄轮车配上从马房中挑出的栗色辕马,十分相称。

起初我们都高兴地看到爱米丽小姐多少有了一点寄托,因为妇女们都说:“格里尔生家的人绝对不会真的看中一个北方佬,一个拿日工资的人。”不过也有别人,一些年纪大的人说就是悲伤也不会叫一个真正高贵的妇女忘记“贵人举止”,尽管口头上不把它叫作“贵人举止”。他们只是说:“可怜的爱米丽,她的亲属应该来到她的身边。”她有亲属在亚拉巴马;但多年以前,她的父亲为了疯婆子韦亚特老太太的产权问题跟他们闹翻了,以后两家就没有来往。他们连丧礼也没派人参加。

老人们一说到“可伶的爱米丽”,就交头接耳开了。他们彼此说:“你当真认为是那么回事吗?”“当然是啰。还能是别的什么事?……”而这句话他们是用手捂住嘴轻轻地说的;轻快的马蹄得得驶去的时候,关上了遮挡星期日午后骄阳的百叶窗,还可听出绸缎的窸窣声:“可怜的爱米丽。”

她把头抬得高高——甚至当我们深信她已经堕落了的时候也是如此,仿佛她比历来都更要求人们承认她作为格里尔生家族末代人物的尊严;仿佛她的尊严就需要同世俗的接触来重新肯定她那不受任何影响的性格。比如说,她那次买老鼠药、砒霜的情况。那是在人们已开始说“可怜的爱米丽”之后一年多,她的两个堂姐妹也正在那时来看望她。

“我要买点毒药。”她跟药剂师说。她当时已三十出头,依然是个削肩细腰的女人,只是比往常更加清瘦了,一双黑眼冷酷高傲,脸上的肉在两边的太阳穴和眼窝处绷得很紧,那副面部表情是你想象中的灯塔守望人所应有的。“我要买点毒药。”她说道。

“知道了,爱米丽小姐。要买哪一种?是毒老鼠之类的吗?那么我介——”

“我要你们店里最有效的毒药,种类我不管。”

药剂师一口说出好几种。“它们什么都毒得死,哪怕是大象。可足你要的是——”

“砒霜,”爱米丽小姐说。“砒霜灵不灵?”

“是……砒霜?知道了,小姐。可是你要的是……”

“我要的是砒霜。”

药和师朝下望了她一眼。她回看他一眼,身子挺直,面孔像一面拉紧了的旗子。“噢噢,当然有,”药剂师说。“如果你要的是这种毒药。不过,法律规定你得说明作什么用途。”

爱米丽小姐只是瞪着他,头向后仰了仰,以便双眼好正视他的双眼,一直看到他把目光移开了,走进去拿砒霜包好。黑人送货员把那包药送出来给她;药剂师却没有再露面。她回家打开药包,盒子上骷髅骨标记下注明:“毒鼠用药”。



于是,第二天我们大家都说:“她要自杀了”;我们也都说这是再好没有的事。我们第一次看到她和荷默•伯隆在一块儿时,我们都说:“她要嫁给他了。”后来又说:“她还得说服他呢。”因为前默自己说他喜欢和男人来往,大家知道他和年轻人在糜鹿俱乐部一道喝酒,他本人说过,他是无意于成家的人。以后每逢礼拜天下午他们乘着漂亮的轻便马车驰过:爱米丽小姐昂着头,荷默歪戴着帽子,嘴里叼着雪茄烟,戴着黄手套的手握着马缰和马鞭。我们在百叶窗背后都不禁要说一声:“可怜的爱米刚。”
后来有些妇女开始说,这是全镇的羞辱,也是青年的坏榜样。男子汉不想干涉,但妇女们终于迫使浸礼会牧师——爱米丽小姐一家人都是属于圣公会的——去拜访她。访问经过他从未透露,但他再也不愿去第二趟了。下个礼拜天他们又驾着马车出现在街上,于是第二天牧师夫人就写信告知爱米丽住在亚拉巴马的亲厦。

原来她家里还有近亲,于是我们坐待事态的发展。起先没有动静,随后我们得到确讯,他们即将结婚。我们还听说爱米丽小姐去过首饰店,订购了一套银质男人盥洗用具,每件上面刻着“荷•伯”。两天之后人家又告诉我们她买了全套男人服装,包括睡衣在内,因此我们说:“他们已经结婚了。”我们着实高兴。我们高兴的是两位堂姐妹比起爱米丽小姐来,更有格里尔生家族的风度。

因此当荷默•伯隆离开本城——街道铺路工程已经竣工好一阵子了——时,我们一点也不感到惊异。我们倒因为缺少一番送行告别的热闹,不无失望之感。不过我们都相信他此去是为了迎接爱米丽小姐作一番准备,或者是让她有个机会打发走两个堂姐妹。(这时已经形成了一个秘密小集团,我们都站爱米丽小姐一边,帮她踢开这一对堂姐妹。)一点也不差,一星期后她们就走了。而且,正如我们一直所期待的那样,荷默•伯隆又回到镇上来了。一位邻居亲眼看见那个黑人在一天黄昏时分打开厨房门让他进去了。

这就是我们最后一次看到荷默•伯隆。至于爱米丽小姐呢,我们则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过她。黑人拿着购货篮进进出出,可是前门却总是关着。偶尔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在窗口晃过,就像人们在撒石灰那天夜晚曾经见到过的那样,但却有整整六个月的时间,她没有出现在大街上。我们明白这也并非出乎意料;“她父亲的性格三番五次地使她那作为女性的一生平添波折,而这种性格仿佛大恶毒,太狂暴,还不肯消失似的。

等到我们再见到爱米丽小姐时,她已经发胖了,头发也已灰白了。以后数年中,头发越变越灰,变得像胡椒盐似的铁灰色,颜色就不再变了。直到她七十四岁去世之日为止,还是保持着那旺盛的铁灰色,像是一个活跃的男子的头发。

打那时起,她的前门就一直关闭着,除了她四十左右的那段约有六七年的时间之外。在那段时期,她开授瓷器彩绘课。在楼下的一间房里,她临时布置了一个画室,沙多里斯上校的同时代人全都把女儿、孙女儿送到她那里学画,那样的按时按刻,那样的认真精神,简直同礼拜天把她们送到教堂去,还给她们二角伍分钱的硬币准备放在捐献盆子里的情况一模一样。这时,她的捐税已经被豁免了。

后来,新的一代成了全镇的骨干和精神,学画的学生们也长大成人,渐次离开了,她们没有让她们自己的女孩子带着颜色盒、令人生厌的画笔和从妇女杂志上剪下来的画片到爱米丽小姐那里去学画。最后一个学生离开后,前门关上了,而且永远关上了。全镇实行免费邮递制度之后,只有爱米丽小姐一人拒绝在她门口钉上金属门牌号,附设一个邮件箱。她怎样也不理睬他们。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们眼看着那黑人的头发变白了,背也驼了,还照旧提着购货篮进进出出。每年十二月我们都寄给她一张纳税通知单,但一星期后又由邮局退还了,无人收信。不时我们在楼底下的一个窗口——她显然是把楼上封闭起来了——见到她的身影,像神龛中的一个偶像的雕塑躯干,我们说不上她是不是在看着我们。她就这样度过了一代又一代——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僻乖张。

她就这样与世长辞了。在一栋尘埃遍地、鬼影憧憧的屋子里得了病,侍候她的只有一个老态龙钟的黑人。我们甚至连她病了也不知道;也早已不想从黑人那里去打听什么消息。他跟谁也不说话,恐怕对她也是如此,他的嗓子似乎由于长久不用变得嘶哑了。

她死在楼下一间屋子里,笨重的胡桃木床上还挂着床帷,她那长满铁灰头发的头枕着的枕头由于用了多年而又不见阳光,已经黄得发霉了。



黑人在前门口迎接第一批妇女,把她们请进来,她们话音低沉,发出咝咝声响,以好奇的目光迅速扫视着一切。黑人随即不见了,他穿过屋子,走出后门,从此就不见踪影了。

两位堂姐妹也随即赶到,他们第二天就举行了丧礼,全镇的人都跑来看看覆盖着鲜花的爱米丽小姐的尸体。停尸架上方悬挂着她父亲的炭笔画像,一脸深刻沉思的表情,妇女们唧唧喳喳地谈论着死亡,而老年男子呢——有些人还穿上了刷得很干净的南方同盟军制服——则在走廊上,草坪上纷纷谈论着爱米丽小姐的一生,仿佛她是他们的同时代人,而且还相信和她跳过舞,甚至向她求过爱,他们把按数学级数向前推进的时间给搅乱了。这是老年人常有的情形。在他们看来,过去的岁月不是一条越来越窄的路,而是一片广袤的连冬天也对它无所影响的大草地,只是近十年来才像窄小的瓶口一样,把他们同过去隔断了。

我们已经知道,楼上那块地方有一个房间,四十年来从没有人见到过,要进去得把门撬开。他们等到爱米丽小姐安葬之后,才设法去开门。

门猛烈地打开,震得屋里灰尘弥漫。这间布置得像新房的屋子,仿佛到处都笼罩着墓室一般的淡淡的阴惨惨的氛围:败了色的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的灯罩,梳妆台,一排精细的水晶制品和白银作底的男人盥洗用具,但白银已毫无光泽,连刻制的姓名字母图案都已无法辨认了。杂物中有一条硬领和领带,仿佛刚从身上取下来似的,把它们拿起来时,在台面上堆积的尘埃中留下淡淡的月牙痕。椅子上放着一套衣服,折叠得好好的;椅子底下有两只寂寞无声的鞋和一双扔了不要的袜子。

那男人躺在床上。

我们在那里立了好久,俯视着那没有肉的脸上令人莫测的龇牙咧嘴的样子。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他所遗留下来的肉体已在破烂的睡衣下腐烂,跟他躺着的木床粘在一起,难分难解了。在他身上和他身旁的枕上,均匀地覆盖着一层长年累月积下来的灰尘。

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热点内容
弄菜的花语 发布:2025-05-25 13:37:44 浏览:395
日本樱花手链 发布:2025-05-25 13:37:07 浏览:461
多肉盆栽组合设计图片 发布:2025-05-25 13:31:57 浏览:695
荷花长藕么 发布:2025-05-25 13:30:35 浏览:812
课文荷花主题 发布:2025-05-25 13:22:39 浏览:620
文人果树盆栽 发布:2025-05-25 13:21:57 浏览:137
七夕与摄影 发布:2025-05-25 13:16:51 浏览:550
马兰花的传兑 发布:2025-05-25 13:15:11 浏览:771
有药用盆景 发布:2025-05-25 13:14:32 浏览:427
落地妇花卉 发布:2025-05-25 13:13:39 浏览: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