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的產地
⑴ 梅花的產地
梅花在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但以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江蘇北部和河南南部也有少數品種,某些品種已在華北引種成功。
梅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
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
果實近球形,直徑2-3厘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兩側微扁,花期冬春季。
(1)梅花的產地擴展閱讀:
生活習性
梅花生態習性,露地栽植亦選擇土質疏鬆、排水良好、通風向陽的高燥地,成活後一般天氣不旱不必澆水。每年施肥3次,入冬時施基肥,以提高越冬防寒能力及備足明年生長所需養分,花前施速效性催花肥;
新梢停止生長後施速效性花芽肥,以促進花芽分化,每次施肥都要結合澆水進行。冬季北方應採取適當措施進行防寒。地栽尤應注意修剪整形,合理地整枝修剪有利控制株型,促進幼樹提早開花。
修剪以疏剪為主,最好整成美觀自然的開心形,截枝時以略微剪去枝梢的輕剪為宜,過重易導致徒長,影響來年開花。多於初冬修剪枯枝、病枝和徒長枝,花後對全株進行適當修剪整形。
⑵ 梅花的主要產地在哪裡
梅產我國,在四川、雲南、西藏、廣東、廣西、湖北、江蘇、浙江、安徽等省的山區均有野生梅分布。
野生梅的利用已有3000餘年歷史,經長期的人工選育演化成今日的果梅與觀賞梅兩大系統。南宋范成大是位賞梅、詠梅和記梅的名家,他撰寫的《梅譜》是我國第一部梅花專集,並記載了梅花的嫁接技術。梅花是典型「中國式」花卉,除日本外,國外栽培不多。
在梅系生物學中可分為真梅、杏梅和櫻李梅三系,其生長類型又分為直枝梅(枝直上)、杏梅(枝葉似杏)、垂枝梅(枝下垂)和龍游梅(枝扭曲)。目前,我國栽培梅花品種達300多種,觀賞梅花有大紅梅、台閣梅、照水梅、綠萼梅、龍游梅等品種。
⑶ 梅花簡介
梅花簡介
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綠,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獨早,「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被譽為花魁。「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的崇高品格和堅貞氣節,象徵我們龍的傳人之精神。梅花培植起於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年歷史。梅是花中壽星,我國不少地區尚有千年古梅,湖北黃梅縣有株一千六百多歲的晉梅,至今還在歲歲作花。梅花斗雪吐艷,凌寒留香,鐵骨冰心,高風亮節的形象,鼓勵著人們自強不息,堅忍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來。「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從中笑」。
梅花原產於我國,主要以長江流域及西南地區栽培為盛。喜溫暖而稍濕潤的氣候,宜在陽光充足、通風涼爽處生長,其性畏澇,能耐旱。
梅花是世界著名的觀賞花木,尤以風韻美著稱,每當冬末春初,疏花點點,清香遠溢,在中國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 梅花、梅果可入葯,梅花沖水可代茶。梅果素有「健康食品」之稱,可加工成各式乾果,不勝枚舉。
形態特徵
落葉小喬木,高達lO米,常具枝刺,樹冠呈不正圓頭形。干褐紫色,多縱駁紋,小枝呈綠色或以綠為底色,無毛。花多每節l一2朵,多無梗或具短梗,談粉紅或白色,徑2-3厘米,有芳香,多在早春先葉而開,花瓣5枚,常近圓形;彎片5枚,多呈繹紫色;雄蕊多數,離生,於房密被柔毛,罕為2-5(離心皮)或缺如,於房上位,花柱長。核果近球形,徑約2-3厘米,黃色或綠黃色,密被短柔毛,味酸;核面具小凹點,與果肉粘著,4-6月果熟。株高約10m,干呈褐紫色,多縱駁紋。小枝呈綠色。葉片廣卵形至卵形,邊緣具細鋸齒。花每節1~2朵,無梗或具短梗,原種呈淡粉紅或白色,栽培品種則有紫、紅、彩斑至淡黃等花色,於早春先葉而開。 梅花可分為真梅系、杏梅系、櫻李梅系等。
產地與習性
梅花原產中國,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觀賞梅系果梅的一個分支。野梅在中國分布的次中心有4個,即川東、鄂西山區;鄂東南、贛東北、皖浙山區;兩廣、贛南山區和閩、台北區。為落葉喬木。梅喜溫暖氣候,花期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梅喜空氣濕度較大,但花期忌暴雨。梅在年雨量1000mm或稍多地區可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嚴,較耐瘠薄。陽性樹種,喜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為長壽樹種。長江流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
繁殖與栽培
梅花以嫁接為主,播種也可。嫁接常備用切接或芽接。砧木以實生梅苗為好。切接可以早春萌動時進行,也可在冬季,用不帶土的裸根砧苗在室內進行切接或劈接。芽接多在6--9月進行,多用盾形芽接法。通常在生長期間施3次肥,即在秋季至初冬施肥,如餅肥堆肥、廄肥等;在含苞前施速效性肥;在新梢停止生長後(6月底至7月初),適當控制水分並施肥,促進花芽分化。如果用梅的老樹干靠接,可快速形成盆栽樹樁。梅花適作盆景栽培。將地栽培數年後的植株上盆。盆土宜軟松肥沃,栽前栽後均要整形和修剪。常見病害有穿孔病、炭疽病、白粉病、枯枝流膠病、干腐流膠病等。 注意治蟲用葯時避免使用樂果,因樂果對梅花易主生葯害而導致落葉。
⑷ 梅花牌手錶的原產地是哪裡
瑞士原裝進口。很多產品都外包給中國製造了,但瑞士名表是不會外包的,還是正宗原產。質量是他們的命根,而且還有工藝機密問題。
⑸ 請問梅花的原產地在哪裡什麼時候開花
梅花原產中國,花每節1-2朵,無梗或具短梗,原種呈淡粉紅或白色,栽培品種則有紫、紅、彩斑至淡黃等花色,於早春先葉而開。梅花可分為系、類、型。如真梅系、杏梅系、櫻李梅系等。系下分類,類下分型。2006A6Fv-Into
⑹ 梅花介紹
梅花(méi huā),多義詞。本意指梅樹的花,寒冬先葉開放,花瓣五片,有粉紅、白、紅等顏色。是有名的觀賞植物。另指雪花名色的一種,因形似梅花,故得名。此外指梅花紙帳;《梅花落》的省稱
⑺ 梅花的產地與栽培簡史是什麼
梅花系我國特產。我國是梅花的世界野生分布中心,也是梅花的世界栽培中心。
梅花野生於我國西南及長江流域以至台灣省的山區,其中滇、川兩省是我國野梅的分布中心,並東延至鄂西地區。梅花在我國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於梅花適應性較強,露地栽培分布區很廣,包括華東(含台灣省)、華中、西南、華南之大部及華北、西北之南部。
古代先民採集野梅,主要系加工食品或祭祀之用。在長期的馴化栽培過程中,個別出現了復瓣、重瓣、台閣等變異,有心人另行嫁接繁殖,就育成了專供觀賞的新品種。這就是花梅(梅花)從果梅(梅子)中分化而出的來龍去脈。
梅始以花聞天下,約在西漢初葉。如《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又載:「漢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麗有梅。」稍遲,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撰《蜀都賦》,有「被以櫻、梅,樹以木蘭」之記述。可見,距今約2000年前,梅已在華西各域作城市綠化樹種應用了。漢初之梅花品種,似多屬江梅型、宮粉型,或有少量硃砂型。
魏晉之際,有關梅花栽培的詩文漸多。如晉之陸凱自荊州專寄一枝梅花贈梅花長安范曄並附短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至南北朝時,如宋之鮑照,梁之庾肩吾、何遜、陰鏗、陳之、謝燮、蘇子卿乃至北周之庾信等,均有梅花詩,蕭綱(梁簡文帝)有《梅花賦》等。
自漢、晉至南北朝,可稱我國栽培梅花初盛時期。時至隋、唐、五代,梅花栽培漸盛,此際梅花品種,主要仍屬江梅、宮粉型;而在四川,則硃砂型脫穎而出,當時稱為「紅梅」。唐代恐始有屬綠萼型之「綠萼梅」。
宋元400年(公元960~1368年)是古代栽培梅花的興盛時期,形成了一段藝梅的高潮。宋代詠梅最著者北宋有林逋、蘇軾、秦觀、王安石、歐陽修等,南宋則有陸游、陳亮、楊萬里、范成大等。梅花見重於宋代和畫藝大有關聯。北宋畫家始創「墨梅」之法,將枝幹虯曲、疏影橫斜之神態勾勒得淋漓盡致。至元代王冕,更以《墨梅》詩、畫聞名於世。由於文學繪畫創作的興盛,也就更助長了藝梅之風。宋元之際,梅花類型與品種大增。除真梅系直枝梅之江梅、宮粉、硃砂、綠萼等型外,新增玉蝶型(重葉梅)、早梅型(早梅)與黃香型(黃香梅)以及杏梅系等。
明、清時是藝梅昌盛時期,明王象晉著《群芳譜》,清陳昊自撰花鏡,書中記述梅花品種與栽培甚詳,反映此際在藝梅規模及水平上均有發展。如《群芳譜》列記了19個梅花品種,還介紹了不少藝梅經驗。《花鏡》中記述了21個品種,新增「照水梅」、「台閣梅」等。明朝已發展了藝梅、賞梅勝地,如南京梅花山、蘇州之光福、杭州之西溪等。
辛亥革命後,藝梅事業又有新的發展,品種續有增多。各地私家園林在國內搜集不少品種,上海黃園還從日本引入灑金型、垂枝類新品種數十,並將藝梅經驗寫入《花經》中。曾勉教授1942年發表梅花專刊,並記重慶梅花品種15個。這是標志科學整理梅花品種的里程碑。1947年陳俊愉教授在南京調查,開始發現「龍游」梅。20世紀50年代後梅花栽培的規模與技藝均有迅猛發展,品種也大量增加,並系統開展全國梅花品種調查研究,開始梅花引種馴化與雜交育種等研究。
⑻ 梅花的產地在哪裡
梅花原產我國江南及西南地區,在南方成片地栽,北方多為盆栽。
梅花適應溫暖濕潤的氣候,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在華北地區栽植多選擇抗寒性強的品種,並植於背風向陽面。
要求有充足的光照和通風良好的條件,對土壤要求不嚴,頗能耐瘠薄土壤,但終以深厚、疏鬆肥沃的壤土為好。不耐積水,以免造成爛根。
真梅系中的直枝梅類、垂枝梅類、龍游梅類;杏梅系的杏梅類;櫻李梅系的櫻李梅類。
⑼ 臘梅的最大產地有那些地方
蠟梅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以南地區,各地均有栽培,秦嶺地區及湖北有野生。栽培品種較多,據趙天榜《中國蠟梅》一書所載:蠟梅有4個品種群,12個品種型 165個品種。它們中間有純黃色、金黃色、淡黃色、墨黃色、紫黃色,也有銀白色、淡白色、雪白色、黃白色,花蕊有紅、紫、潔白籌。其中最佳者為河南鄢陵縣所產的鄢陵蠟梅,素有「鄢陵蠟梅冠天下」之譽。代表品種有『素心蠟梅』:《鄢陵文獻志》稱『鄢陵素心蠟梅』,其心潔白,濃香馥郁。因其花開時不全張開且張口向下,似「金鍾吊掛」,故又名金鍾梅。
⑽ 梅花的自然分布在哪裡
我國有關梅的文獻歷史悠久。但對生產梅的記載要比栽培品種記述晚得多。公元6世紀,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記載:「梅實生漢中川穀。」《花鏡》中有野梅產地的記載,稱梅本出於羅浮、會稽和四明等處。《台灣島植物名錄》中記述,在台灣二櫃、合歡山川及新竹等地,採得野梅標本,上原敬二在《樹木大圖說》中記載,台灣大甲溪上游、大安溪上游雪花坑等地,有野生梅樹。19世紀初,英國人Clack在中國廣東省一帶採到梅樹標本。20世紀初,英國人E。H。Wilson在湖北西部採到野梅標本。20世紀30—60年代,中國植物學工作者先後在貴州、福建、江蘇、浙江、湖北、廣東等省,採得野梅標本;在雲南和四川省很多地方,也採集到大量野梅標本。
近年來,我國園藝工作者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發現在雲南洱源、嵩明、德欽、瀘水、劍川、祥雲、雲龍、寧蒗和賓川等縣、市,也有野梅集中分布。此外,在湖北羅田和咸寧,江西景德鎮,安徽黃山,福建南平,廣西興安小區和那坡山區,陝西城固等地,也發現有梅的自然分布。
經研究確認,野梅原產於藏、滇、川、黔、桂、粵、湘、鄂、贛、陝、閩、皖、蘇、浙、台等15省(自治區)。在此范圍內,藏、滇、川交界的橫斷山區,是梅的自然分布中心與變異中心。該區域內有較多大片野梅林,且變異類型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