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品卿梅花
❶ 珠山八友之一田鶴仙的詩鑒賞
田鶴仙(1 894—1 952),名青,原名田世青,字鶴仙,號梅華主人、荒園老梅,畫室名古石齋。浙江紹興人。少年時寄居江西撫州岳父家,民國初年曾任景德鎮稅務局職員,後任江西省瓷業公司夜校教員,後來才加入繪瓷行列。先攻山水,後改畫梅花。其繪畫藝術,以梅花獨步畫壇。鶴仙的梅花,深得元代畫家王冕的影響,其竹桿似斷非斷,節節相連的用筆及構圖無處不體現王冕的繪畫精神,「珠山八友」發起人王大凡贈有「山水清渾成一格,梅花作出更無雙」的贊譽詩句。
田鶴仙氣質文雅,為人謙和。高大的身軀,大氣的五官,胖胖的臉龐,稀疏的烏發,數九寒天亦不戴帽子,炯炯有神的雙眸不飾眼鏡,頗有超然物外的梅花氣韻。他生活清貧卻過得十分瀟灑,喜愛釣魚、種花、飼鳥、玩石、飲酒。種花分送鄰里,與友人對酌, 旨在消除心中塊壘。他崇尚自然,追求返璞歸真,既愛大自然之山水,又愛奇石天然成趣的山水,認為二者皆是造化之功。一次他沿溪行,偶爾瞥見一奇石,造型酷似天然山峰,細窺石面顯露出浮雕式層巒,乃溪流長期沖刷巧成,激動之餘,以手拔出l尺5寸長之青石。奇石出水後,他發現水中尚有一截,懊悔未用鋤頭掘至根部,否則更完整。王大凡聞訊觀賞後,盛贊造化之神奇。其釣魚意在寄託求魚不求人的情懷,獨自置身荒郊野外,不受名譽所累,寄情青山綠水,品嘗活水煮鮮魚,別有一番滋味。
人生態度達觀的田鶴仙,面對兒時寄居處包辦的無愛婚姻,卻無可奈何。離婚後屢遭習慣勢力的非議,連志同道合的「月圓會」同仁也有的不理解,視為不道德,一度欲將田鶴仙從「珠山八友」中除名。感嘆之餘,田氏在所繪的《瞎子圖》題畫詩中雲:「勸君腳下須求穩,前途崎嶇路不平。」與前妻離異後,同所愛的景德鎮中年婦女同居廝守,相依為命。田鶴仙自幼愛好繪畫,在撫州曾從施雪江學畫山水。民國初年任職景德鎮,業余習畫,結識景德鎮瓷畫藝術家徐仲南,並漸次與其他畫家交往,中年遂潛心瓷畫,終棄職專事畫瓷。他先攻山水,筆意在董源、巨然之間。「月圓會」成立時, 田鶴仙末躋身最早的八友之列,但交往甚密。此後八友成員多有離散,成堂的瓷畫作品需松、竹、梅配套,田鶴仙由山水改畫梅,學得煮石山農胎息且一枝挺秀。由於其梅花枝幹挺拔,疏密有致,深得「文人畫」藝術精髓,在成堂配畫中, 以瓷上梅花獨領風騷。
田鶴仙乃「珠山八友」群體中天賦頗高的一位瓷畫家,在其從藝到離世的短短20年間,傳世作品不僅數量多,而且贏得的贊譽廣,「半路出家」「大器晚成」,是有口皆碑。
田鶴仙畫梅之初,作品中時有提及煮石山農王冕畫梅千古留名。他越過清代揚州八怪,轉而效法元代王冕,枝幹舒展挺秀,花蕊紅彩點染,枝幹與花朵濃淡對比,突顯梅花的麗質沁人。所畫之梅或老乾橫斜、瘦傲天然;或以山水皴法畫梅,別有旨趣;或令粗、老、嫩枝在一張畫面上組合,變化多端。諸如彩繪梅樹瓷板畫,就是以上技法的形象寫照。
田鶴仙效仿王冕寫梅時,喜以若斷若續的筆觸描繪枝幹、枝丫,扭曲處筆觸更是似有若無,巧妙表現了枝乾的盤結曲轉。其繪瓷用的釉彩非常濃結,恰好用斷續的筆觸施釉,二者十分契合。
田鶴仙學王冕,卻不拘泥於其線條自由少跌宕之畫法。畫梅時,以山水功夫畫線條,穿插上採用山水跌宕,令畫面錯落起伏,氣勢磅礴,山水功夫在花鳥上得以延伸、發展。山水上大氣,梅花上也大氣。
田鶴仙畫梅只畫花枝,不畫背景,創立了瓷畫上的「梅花弄影」技法。虯勁盤曲的樹枝,襯以綽約的梅花樹影。熾烈的梅蕊與冷峻的梅枝形成強烈的反差,造成虛實相襯,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
田鶴仙慣以對角線把畫分作兩半,將描寫的物象——梅放在一邊,留空的一邊題款落印。由於他文人出身,書法功底深厚,寫字亦是繪畫筆法,加之擅長詩詞,畫面上梅滿、字多、詩俊逸,再配以朱文小篆方印,給人以滿目留芳之美感。
從田鶴仙的學藝經歷及留存於世的作品年代看,其鼎盛時期為20世紀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在這短短的創作黃金期,成為八友中「配畫最多,時間最長」的一位畫家,被譽為景德鎮粉彩瓷上開畫梅先河者。
田鶴仙創立的「梅花弄影法」、「虛實襯托法」和以山水功夫畫梅,字與梅融為一體共組畫面等藝術追求,產生了深遠影響。鄧白先生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總論中介紹中國第一個陶瓷流派——「珠山八友」在「運用中國畫的傳統筆墨、意境和詩詞、題跋等手法,與陶瓷彩繪有機地結合,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時,專門提到了田鶴仙的《梅花·粉彩文具》「技巧熟練,格調高雅,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特色」。《中國現代美術全集》陶瓷卷「序言」,亦提及民國初年到景德鎮從事瓷器彩繪的畫家有「安徽畫家金品卿、王少維,波陽畫家潘陶宇,浙江畫家田鶴仙等」,評價他們「都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扎實的繪畫基本功。……對景德鎮傳統釉上彩裝飾產生了重大影響」。「陶瓷卷」中還專門介紹了田鶴仙的《梅花紋粉彩文具》及《紅梅·粉彩燈籠瓶》,稱之為20世紀「30年代的精美之作」。
田鶴仙在建國初期英年早逝,未及培養傳人,但其人品和畫品卻為後世景仰,可謂「留得清香在人間」。
❷ 田鶴仙的影響成就
從田鶴仙的學藝經歷及留存於世的作品年代看,其鼎盛時期為20世紀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在這短短的創作黃金期,成為八友中「配畫最多,時間最長」的一位畫家,被譽為景德鎮粉彩瓷上開畫梅先河者。
田鶴仙創立的「梅花弄影法」、「虛實襯托法」和以山水功夫畫梅,字與梅融為一體共組畫面等藝術追求,產生了深遠影響。鄧白先生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總論中介紹中國第一個陶瓷流派——「珠山八友」在「運用中國畫的傳統筆墨、意境和詩詞、題跋等手法,與陶瓷彩繪有機地結合,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時,專門提到了田鶴仙的《梅花·粉彩文具》「技巧熟練,格調高雅,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特色」。《中國現代美術全集》陶瓷卷「序言」,亦提及民國初年到景德鎮從事瓷器彩繪的畫家有「安徽畫家金品卿、王少維,波陽畫家潘陶宇,浙江畫家田鶴仙等」,評價他們「都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扎實的繪畫基本功。……對景德鎮傳統釉上彩裝飾產生了重大影響」。「陶瓷卷」中還專門介紹了田鶴仙的《梅花紋粉彩文具》及《紅梅·粉彩燈籠瓶》,稱之為20世紀「30年代的精美之作」。
田鶴仙在建國初期英年早逝,未及培養傳人,但其人品和畫品卻為後世景仰,可謂「留得清香在人間」。
❸ 清代制瓷名家排名
第一代:
程門 王少維 金品卿 王鳳池
汪藩 周子善 俞子明 吳少萍
江永源羅允夔 任煥章 余煥文
萬子銘蔣玉卿
第二代:
朱少泉王岐山 陳子常 汪章
許品衡方家珍 周筱松 汪照藜
方少溪張雲 徐善琴 高心田
汪友棠黃銘光 許達生。
第三代:
王子卿松石 戴裕成 梅春
高恆生安少山 胡獻瑞 仙槎。
第四代為進入民國時期的畫淺絳瓷的作者,如:
段生茂胡仲貞 吳飛麟 王琦
潘陶宇徐仲南。
(六)畫師們一些個人資料亦具史料價值。
光緒15年(1889年)以後,未出現過程門的作品,是否在光緒中期程門便去世了(有待證實)。
汪藩的下限作品是光緒16年(1890年);
王少維的下限作品是光緒21年(1895年);
王鳳池的下限作品是光緒22年(1896年);
金品卿的下限作品是光緒27年(1901年);
程次笠的下限作品是光緒34年(1908年
三 畫
廣國華 生卒年不詳,主要活躍於民國時期,以花鳥瓷畫見長。
萬 泰 光緒年間
萬 興 光緒年間
萬雲岩 約1910—1950年又名石山,長人物
萬子銘 光緒年間
萬輔廷 光緒年間
子 雲 光緒年間
子 珍 光緒年間
子 環 生卒年不詳,其藝術創作主要活躍於清光緒晚期,以畫花鳥瓷畫見長。
子 良 民國年間
義 茂 光緒年間
義 隆 光緒年間
義 興 光緒年間
義太和 光緒年間
馬慶雲 生卒時間不詳,其藝術創作主要活躍一起咸豐-同治年間。擅長人物瓷畫,設色淺淡,人物衣飾具有水墨寫意畫的風采。畫娃娃,大頭,細小身軀,烏黑的頭發反襯出人物暈染的臉頰的潤澤。
馬復興 生卒年不詳,主要活躍於光緒晚期至民國前期,以花鳥瓷畫見長。
於家爵 民國年間
大吉生做
四 畫
少 山 生卒年不詳,主要活躍於光緒晚期到民國前期,以花鳥畫見長。少山的花鳥瓷畫,花朵碩大,枝條細如線條。
王少維(1862——1908年),名廷佐,字少維,安徽涇縣人。其藝術創作主要活躍於同治-光緒年間。多以淺絳彩技法描寫人物、山水,又以畫猴見稱。清末供職御廠,淺絳派
王恩懷 王步第三子
王聲懷 王聲懷(1930-1992)王步長子,長青花。
王希懷 王希懷(1932-1982)王步次子,長青花。
王雪如 民國末
王歧山 光緒年間
王 琦 江西新建人,號碧珍,又號陶迷道人,齋名「 萄萄齋」。生於1884年,卒於1937年。1922年當選為浮梁縣瓷業美術研究社副社長。珠山八友成員。擅草書,寫意人物,號稱「西法頭子」,齋名:陶陶齋,用印:西昌王琦.(1884--1937)民國新粉彩派
王大凡,名堃,號希平居士,又號黟山樵子,長工筆人物,創落地粉彩,齋名希平草廬.(1888--1961)以人物仕女畫見長,師從改七薌、沙山春、費曉樓,後集諸家之大成,畫風工細逸麗。創「落地設色彩」工藝,即彩畫人物時,不用玻璃白打底,而直接將色料平塗於瓷胎,再罩雪白、水綠。人物形象生動,畫面賞心悅目。1915年創作的「富貴壽考」人物畫瓷瓶,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金獎。民國新粉彩派
王 震 字一亭,號白龍山人。1867年生,1938年卒。
王 步 字元仁,號竹溪道人,晚年號陶青老人。1869年生,1968年卒。豐城縣長湖竹溪人。畫路較寬,藝術創作涉獵釉上、釉下瓷畫和堆雕、刻花、作品較多,尤精於青花分水技法。長花鳥.「青花大王」,用寫實點染技法,直追康乾.(1898--1968)
王炳榮 同治光緒,長花鳥。生卒年不詳,以瓷雕藝術著稱,其藝術創作主要活躍於清光緒年間,與晚清著名瓷雕家陳國治齊名。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對此有所記載:「雕瓷之巧者有陳國治、王炳榮諸人,所作作品,精細中饒有畫意,其仿木、仿竹、仿象牙之制,尤極神似。」
王錫良 1922年生,王大凡之侄,號桃源山人.原籍安徽黟縣,出生於景德鎮。室名:陶源山人、五尺園。十二歲隨叔父王大凡學繪瓷畫,擅長人物瓷畫,1970年獲「中國工藝術美術大師」稱號。
王鳳池 光緒年間,字丹臣,常與金品卿合作。
王子卿 光緒年間
王榮順 民國時期
王 品 民國時期
王羨陽 民國時期,擅長人物瓷畫。
王一枝 民國時期,善畫猴。
王筱蘭:王大凡之女.
王順發 生卒時間不詳,主要活躍於光緒晚期至民國前期,以花鳥瓷畫見長。王順發筆下的鳥雀,多作歡嗚躍動狀。
王大屏 民國時期
王一亭 1916-1993年,擅長粉彩仕女瓷畫。
王雲泉 1913年生,1939年畢業於浮梁縣立初級陶瓷職業學校,以粉彩山水瓷畫見長。1961年獲「景德鎮陶瓷美術家」稱號。
王 璞 民國時期
王倚之 民國時期
王東石 清末曾與任伯年合作制「瓢壺」。
王炳榮:同治--光緒間瓷雕藝師,長山水,花鳥,人物,用方形刻款「王炳榮作」(篆書陽文)
元泰主人 生卒年不詳。期藝術創作主要活躍於清光緒年間,擅長人物瓷畫。
王曉帆 王大凡之子。
王鳳池:字丹臣,常與金品卿合作.淺絳派
文 晃 民國時期
文紹武 民國時期
方雲峰 號「佩霞」,別號「惜花軒主」。1897生,1957年卒。江西浮梁縣人。早年在浙江龍泉瓷業工場任繪瓷技師。先後任教於江西省立陶業學校和浮梁陶瓷職業學校。擅長粉彩仕女,用筆纖麗。中年喜繪貓和牡丹。曾與珠山八友配瓷版畫。
方家珍 光緒年間
方少溪 光緒-民國年間
方廷輝 生卒年不詳,創作主要活躍於光緒年間,以魚藻瓷畫見長。
方伯卿 民國時期,安徽祁門人,擅長圖案裝飾。
毛龍極 建國初
毛子榮 民國前期
孔 圭 民國前期
長庚氏 光緒年間
鄧碧珊 1874年生,1930年卒。字辟寰(辟宇),號鐵肩子,江西余干縣人。珠山八友成員。擅長粉彩魚藻瓷畫,構圖虛實相生,黑白相映,用濕筆染墨,充實魚的體積感和質感,善於表現魚的翻波掉尾的動態,畫風洗練雅緻,行書題銘兼有草情隸意,蒼郁遒勁。齋名:晴窗讀書樓.(1874--1930)
鄧錫齡 鄧碧山之子,長人物。
鄧碧孫 民國時期,鄧碧珊的兒子,以粉彩魚藻瓷畫見長,但成就不及其父
鄧必詔 民國時期,善畫人物,王琦之徒,長花鳥人物.
鄧重明 民國時期
鄧 奎 瞿子冶之友,常與紫砂藝人合作,自己設計、監制、自撰銘文。活躍於道光-同治年間。
鄧肖禹 鄧碧珊之孫,名雲耕,長花鳥。
鄧必潔 長雪景山水,民國
五 畫
馮桂林 1907-1945年,宜興宜城人。江蘇省立陶器工廠「陶工傳習所」第一批藝徒,其師為程壽珍、范大生。後受雇於「汪裕泰茶莊「制壺,以「卷翁」作印章款。又曾受聘於「吳德盛陶器公司「,所制紫砂,器底有「金鼎 」商標。
馮啟順 光緒年間
馮大陀 江西都昌人,室名「陶然軒」。民國晚期瓷畫家,擅長人物瓷畫。馮大駝筆下的人物,比例合度,神態較為生動,面部以淡赭暈染。
田鶴仙 原名田世青,後改為田青,字鶴仙,號「荒園老梅」,齋名:「古石」。1894年出生,1952年卒。浙江紹興人。長梅花山水,曾為江西省瓷業公司夜校教員。珠山八友成員。田鶴仙初畫山水,筆意在董源,巨然之間,後專攻粉彩梅花瓷畫,深得元人王冕筆意,寫繁花,千緒萬簇,風神綽約,強健有力。
田 宣 民國時期,醴陵燒制釉下五彩名家
葉巽齋 光緒年間
葉懷清 光緒年間
葉振(震)嘉 民國時期,善畫人物。創設骨彩。
仙 槎 生卒年不詳,其藝術創作主要活躍
於光緒後期至民國時期,是一位多產瓷畫家。所繪作品,底款多署「映蓮軒造「。畫路較寬,山水、人物、花鳥瓷畫都有作品傳世。早期畫青花,後期轉向粉彩。
卉 園 民國時期
半園主人 光緒-民國年間
玉 庭 同治年間
石奇峰 民國時期
石宇初 劉雨岑的徒弟,擅長花鳥瓷畫,活躍於民國時期,建國後曾任景德鎮陶瓷學院實習教師。
六 畫
劉芳谷 光緒年間
劉仲卿 1889年生,1969年卒。字錫祖,江西蓮塘縣人。二十紀四十年代到景德鎮繪瓷,9歲學畫,青年時臨摹了故宮大量名畫 ,中年後專攻粉彩花鳥,蟲草,自創一套獨特的點線技法,使畫面流暢自然,細膩生動,花卉、蝴蝶最為突出,頗具雍正時期粉彩風格。
劉 平 劉雨岑之子
劉雨岑 原名玉成,後改雨成(雨城),別號澹糊漁(澹湖魚),又號巧翁,長花鳥,創水點桃花,齋名:飲冰齋,覺庵.(1904--1969)生於1904年,卒於1969年。安徽太平人。珠山八友成員。擅長粉彩翎毛花卉,布局簡潔,用筆纖秀,設色清雅,柔美見長。.所創作的粉彩雄雞,為世所重。後創作彩水點桃花技法,點花頭時,先打一玻璃白底子,再用紅彩去點,粉在下,紅在上,以水洗開,發色鮮艷。
劉希任 1906年生,1967年卒。江西南昌縣人,室名:再思軒。永華堂。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南昌開「中南瓷庄」。擅長粉彩人物、花鳥與雪景。
劉少軒 宣統年間
劉順太
劉森泰 生卒年不詳,其藝術創作主要活躍於光緒年間。劉森泰的博古瓷畫,以瓶花為主體。
劉吾展 民國年間,善畫瓷畫動物,以畫猴見長。
劉勝記 民國時期,石灣陶塑藝人
劉佐韓 劉勝記之子,民國晚期石灣陶塑藝人。
江棲梧 光緒年間
江福昌 民國時期
江永源 光緒年間
江潮宗 光緒年間
江 春 光緒年間
江祥發 光緒年間
江和豐 民國時期
江金白 民國時期
江重鎮 民國時期
江源茂 生卒年不詳,主要活躍於光緒晚期到民國前期,以花鳥瓷畫見長。
許達生 光緒年間
許發(友)生 王步之師
許進勇 字友義,號雲麟,生於光緒十三年(1897年),卒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其祖父許良西、父親許起容,均系德化佛像雕塑名家。許進勇畢生從事瓷雕藝術,並經營「裕源」商號。其得意之作的背面蓋有「許裕源制」和「許雲麟制」四字方形陰文篆體印記。當年曾為香港「玉成軒」、「源源」等古玩商特製成不少仿明清瓷塑製品。
許世華 許進勇之長子,生於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解放前出境,後與其弟許世南留居香港,從事瓷雕藝術。許世華、許世南兄弟都繼承父業,民國期間在家鄉從事瓷雕製作,「聯誼軒」是當時兄弟合作的堂號。
許尚禮 民國時期,安徽石埭人,擅長花卉、翎毛瓷畫。
許子成 光緒年間
許品衡 光緒-民國年間
湯有光 字成卿,1877年生,1970年卒。原籍安徽太平。1903年就讀兩江師范學堂美術音樂專業,曾任江西省立乙種窯業學校監學和浮梁縣立初級陶瓷職業學校校長。
閔丹臣 生卒時間不詳,主要活躍於民國時期。以山水畫見長。閔丹臣畫山水,以留白的釉面來象徵江河,旨在造成水天一色的藝術效果。
朱少泉 光緒年間
朱榮記 朱榮記是店號還是人名,以及朱榮記在世的具體時間,相關史料均無記載。晚清和民國前期的瓷塑精品,都往往鈐陶藝家的印記。
朱磊青 民國時期
朱 明 民國時期
朱秋霞 民國時期,劉雨岑之妻,善畫鹿。
全 廷 光緒年間
任煥章 光緒-民國年間,長人物、山水。淺絳派
任逢瑞 民國時期
達 山 光緒年間
安少山 光緒-民國年間
孫福昌 民國時期
孫玉卿 光緒年間
孫月軒 民國時期,擅長花鳥瓷畫。
孫明泉 光緒年間
孫茂盛 光緒年間
行吾素 民國時期
同和氏 光緒年間
堯臣氏 光緒年間
畢伯濤 1885生,1960年卒。名達,別號「黃山樵子」,安徽歙縣人。與珠山八友齊名,長花鳥擅長粉彩花卉翎毛瓷畫。其子畢淵明也系著名瓷畫家,善畫虎。
畢淵明:1907年生,安徽人,擅老虎,動物。
伍義順 民國時期
呂尚文 光緒年間
吉 人 光緒年間
七 畫
宋謙成 民國時期
汪小初 同治年間
汪東榮 民國時期,安徽休寧人,擅長古彩工筆人物和花鳥瓷畫見長。
汪友棠 各汪棣,字柳村,長山水、花鳥人物俱佳。汪友棠,生卒年不詳,安徽黟縣人,室名「修竹軒」。從其傳世作品來看,其藝術創作主要活躍於光緒—民國前期,屬高產瓷畫家,畫路較寬,既畫人物、山水、也畫花鳥。淺絳派
汪曉棠,又名汪棣王琦之師,長人物,齋名:彤雲山房.名棣,號:「龍山樵子」。1885生,1924年卒。江西婺源人。擅長粉彩人物,畫風秀麗輕盈。民國前期,曾當選為浮梁縣陶瓷美術研究社副社長。
汪 章 光緒—民國初期
汪照藜 光緒年間
汪永泰 光緒—宣統年間
汪野亭名平,號元鑒,又號傳芳居士,創青綠山水,齋名平山草堂,(1884--1942)汪野亭創作的山水瓷畫,採用粉彩青綠山水技法,用純鈷繪山水,以大綠、水綠、或雪白罩填,落筆奔放,煙雲滿幅,有類潑墨,風格深厚蒼勁。民國新粉彩派
汪小亭 汪野亭的次子,1970年卒。擅長粉彩山水瓷畫。號平山草堂主人。
汪少平 汪野亭的長子,擅長粉彩山水瓷畫。號傳芳居士
汪桂英:汪野亭之女,長山水.
汪家珍 民國時期,擅長人物瓷畫。
汪 潘 同治—光緒年間,字介眉,長山水花鳥。汪藩:字介眉,長山水花鳥,字佳. 淺絳派
汪祥發 民國時期
汪昆榮 民國時期
汪雲章 民國時期
汪以俊 長山水花鳥,民末。
汪廷至 光緒年間
汪綽章 光緒年間
汪淦泉 生卒年不詳,主要活躍於民國時期。以人物瓷畫見長。汪淦泉畫仕女,重在五官,且面頰渾圓。
汪義順 生卒年不詳,其藝術創作主要活躍於光緒—民國時期,以花鳥瓷畫見長。汪義順的花卉瓷畫,趨於圖案畫。
汪 洋 民國時期
汪太滄 號「一粟」,別號「桃源老農」。1901年生,1953年卒。安徽黟縣人。早年畢業於浮梁乙種工業窯業學校,並於該校任教。擅長粉彩山水,用筆簡練沉著,妙到毫巔。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享有盛名。
汪雲山 民國時期
汪釋興 民國時期
汪新平 民國時期
汪乃斌 民國時期
汪寶根 宜興蜀山人,與旭齋。民國時期在「吳德盛陶器公司」和上海「鐵畫軒公司」當技師。
李新生(祈生):長紅梅.
李銓昌 咸豐年間
李友梅 光緒—民國年間
李盛春 建國初民國時期
李蘊輝 光緒年間
李荏輝 民國時期
李維翰 光緒年間
李子祥 汪野亭之徒
李裕元 擅長素胎雕瓷,活躍於光緒年間。同治--光緒間瓷雕藝師,長雕反瓷
李裕成 同治-光緒雕瓷家,長花鳥,款篆書陰文:用方形刻款「李裕成作」(篆書陽文)
李山東 民國雕瓷師
李明亮 民國年間,擅長粉彩草蟲瓷畫。
李友松 光緒年間
李松如 光緒年間
李子齊 民國時期
李之衡 民國初期
李夢丹 光緒年間
李端山 光緒年間
李永興 建國初
吟香主人 光緒年間,羅仲林的藝名。
吳龍發 民國時期
吳zheng 字待秋,別號「鷺鷥灣人」、「春暉外史」,室名南樵書屋。1878生,1949卒。
吳芝生 民國時期,鄧肖禹之師。
吳寄甄 民國時期,擅長人物瓷畫。
吳 康 民國後期,長畫像。
吳靄生 1886生,1926年卒。1909年到景德鎮從事色釉研究,創辦合興瓷庄,曾任浮梁縣瓷業美術研究社社長。
吳少峰
吳少萍 同治年間
吳印恆 民國時期
吳海峰 民國時期
吳飛麟 民國時期
吳 俊 民國時期
吳成仁 民國時期,安徽祁門人,擅長圖案裝飾。
吳德祖 民國
吳德盛 「吳德盛陶器公司」成立於1916年,由吳漢文創辦。其商標為「金鼎」。
吳壽棋 民國時期,醴陵燒制釉下五彩名家
何許人 字德達(字德建),又名何處,乳名花子,後改為華滋,號許人。1882年生,1941年卒。安徽南陵人。民國時期,先後在景德鎮和九江開辦彩瓷作坊。長雪景山水,用印擅長粉彩雪景,布局疏密有致,構圖簡練明快,景物傳神,畫風雍雅細麗。
何明谷 光緒年間
何傑一 民國時期,以粉彩魚藻瓷畫見長。
何子林 光緒年間
余 釗 光緒-民國年間
余翰青 1902年生,1987年卒。號拙翁,室名:清平畫室。江西樂平人。早年拜陳德明為師,民國中期成名,為民國時期著名瓷畫家之一,擅長粉彩花鳥。建國後,任教於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
余文襄 1910-1993年,又名恂松,別號華舜,齋名:明泉古屋。原籍江西都昌,世居景德鎮。1913年就讀於江西省立乙種工業學校,後從何許人學藝。擅長粉彩雪景。中年畫風精細傳神,筆墨秀潤。晚年風格雄峻,豪放粗曠,「稱雪景大王」。
余竹青:民國繪瓷名家,擅山水。活躍於三、四十年代。
余玉田 活躍於光緒年間,善畫淺洚人物花鳥
余磊青 民國時期
余華生 民國前期
余榮華 民國時期
余立成 民國時期
余立卿 光緒-民國年間
余慈仁 民國時期
余鑫盛 生卒年不詳,主要活躍於光緒-民國前期。以花鳥瓷畫見長。余鑫盛善於用色,所創作的瓷畫,畫面艷而不俗,和諧、亮麗。窯釉色。曾在景德鎮創作瓷雕人像,其衣褶又具德化風格。
鄒文候 南昌人,館名:潯陽畫館。二十世紀三二年代受聘於南昌麗澤軒瓷店。擅長花卉、翎毛、走獸、草蟲瓷畫。1951年去世。
鄒金龍 民國時期,汪野亭的妻子,汪野亭的瓷畫曾托其名。
鄒國鈞 字金監,號鴻軒,江西樂平人,汪野亭的學生,擅長粉彩山水。1913年生,1997年卒。鄒國鈞:汪野亭之徒,長山水
鄒嶺:民國繪瓷名家,擅山水
鄒潔:民國繪瓷名家,擅山水。
鄒振欽 民國
鄒文候:長花鳥.(?--1951
邵美之 同治-光緒年間
陳子良 民國時期
陳國治 道光至同治,長山水人物。陳國治的「彩畫雕鏤」,是用瓷泥在坯體上填堆出紋樣,然後上釉入窯燒成,整個畫面凸現於器面之上,具有淺浮雕藝術效果。道光--同治間瓷雕藝師,長山水人物,用刻款「陳國治作」(楷書陰文)
陳山東 清末-民國初,瓷雕家。
陳光明 字匡廬,名潤寶,清末-民國初時的紫砂藝人。
陳子常 光緒年間
陳映珍 民國時期
陳華珍 民國時期
陳德明 又名香生,慚時期,擅長花鳥瓷畫。陳德明:又名陳香生,余翰青之師
陳書人 清末-民國初年,廣彩瓷畫家。
陳雪娟 民國時期
陳雪岩 民國時期
陳渭岩 又名惠南,主要活躍於清光緒-民國前期,1928年去民。陳渭岩創作的陶塑,多仿古代名窯釉色。曾在景德鎮創作瓷雕人像,其衣褶又具德化風格。
陳寶齋 民國時期
陳耕生 田鶴仙之徒
陳耀星 建國初、長山水。
陳善模 民國時期
陳善樵 生卒年不詳,主要活躍於民國時期,擅長花鳥瓷畫。陳善樵畫荷花,突出花朵盛放之美。
陳義寶 民國時期
陳盤根 民國時期
啟 明 光緒年間
佐 卿 民國時期
時幻影 1908-1968年,安徽黟縣人,以粉彩魚畫著稱。
楊棗卿 同治年間
楊海生 1915-1969年,豐城人。擅長捏雕、鏤雕。 雕瓷派
楊鳴皋 民國時期
楊慕掏 民國時期
楊紫卿 民國時期
楊錦華 民國時期
楊學義 民國時期
楊青山 民國時期
揚厚興:長肖像
陸山雲(陸雲山)1901-1974年,江西省豐城人,1932 年在九江畫瓷,1937年留居景德鎮從事瓷畫藝術。
張筱耕 一作小耕,又名逢年,江西萍鄉人,民國時期的江西省陶業學校圖畫教師。擅長花鳥瓷畫。
張 熊 字子祥,1803年生,1886年卒。嘉興人,海派畫家,擅長花鳥瓷畫。
張志揚(湯) 1893年生,1971年卒。江西婺源人,齋名「亦陶」,創筆峰點染山水。1901年入景德鎮余立卿紅店學粉彩,1935年任教於浮梁縣陶瓷職業學校,1945年後任教於江西省立陶業專科學校,建國後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師。前期多繪彩山水瓷畫,工細嚴謹,氣勢磅勃,後期則參郎世寧技法,專工駿馬瓷畫,運筆設色,形神生動。
張沛軒 約1900年生,1950年卒。江西余幹人,以鄧碧珊為師,以粉彩魚藻瓷畫見長。張沛軒畫魚藻往往參照師法,以靜態的瓷器白釉,來反襯水藻的飄拂和游魚的動感。
張榮順 民國前期
張榮明 民國時期
張洛山 生卒年不詳,主要活躍於民國時期。善繪魚藻,畫風與鄧碧珊接近。但是,鄧氏畫魚藻,多以留白來象徵水面;張氏畫魚藻,不僅畫水面漣漪,而且還畫水中的日影。
張 雲 子子英,活躍於光緒年間,長山水。張子英
張舍雲 光緒年間
張德生 民國時期,江西波陽人,劉雨岑之徒,擅長粉彩瓷畫填色,子張松茂為當代著名瓷畫家。
張曉根 王琦、程意亭之師
張 浩 字犀候,汪野亭之師
張品三 光緒善人物
張松濤 張德生之子,長花鳥,號「芝山龍竹」 號「芝山友竹
❹ 請教汪友棠瓷板價多少
亮亮:這幾天我老是在想兄弟你做古玩這行已經有十來個年頭了,5個金誥的茶盅賣掉8000元,金品卿的梅花板賣掉是不3000元,松生(程門)的曖鍋賣掉一千多元 ,無款王步印泥盒賣掉是900元。難道汪友棠價格比他們三大家還高。。兄弟我搞不明白。。。。。:mad::mad::mad::mad::mad:[]
❺ 清末民國間有姓高的畫家嗎都有誰啊
高翔(1688(戊辰年)--1753),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字鳳崗,號西唐,又號樨堂、犀唐等,江蘇揚州人。一生從未做過官。
高翔(1688--1753),字鳳崗,號西唐,又號犀堂、西堂、樨堂等,別號山林外臣,擅畫山水花卉,間作佛像人物。篆刻與汪士慎、丁敬齊名。又與高鳳翰、潘西鳳、沈鳳並稱"四鳳"。高翔少年時期崇尚石濤,後與石濤結識為友,常相往來,情誼深長,受益頗深,是石濤的摯友和忠實追隨者。
高翔晚年時由於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畫。與石濤、金農、汪士慎為友。清朝的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意思是說,石濤死後,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掃墓,直到死都沒有斷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友誼很深。高翔除擅長畫山水花卉外,也精於寫真和刻印。他的山水畫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的園林小景,大多是從寫生中來。金農、汪士慎詩集上的小像,就是高翔的手筆,線描簡練,神態逼真。著有《西唐詩鈔》,「揚州八怪」之一。
❻ 哪些地方清代時生產瓷器
一、瓷雕派
1.陳國治:道光--同治間瓷雕藝師,長山水人物,用刻款『陳國治作』(楷書陰文)
2.王炳榮:同治--光緒間瓷雕藝師,長山水,花鳥,人物,用方形刻款『王炳榮作』(篆書陽
文)
3.李裕成:同治--光緒間瓷雕藝師,長花鳥,用方形刻款『李裕成作』(篆書陽文)
4.李裕元:同治--光緒間瓷雕藝師,長雕反瓷。
5.蔡壽生:民國--建國初。
6.蔡金台:民國--建國初。
7.李山東:民國。
8.游澤長:蔡金台之師。
9.曾龍升:民國雕塑大師。(1900--1964)
10.曾山東:曾龍日升之子。
11.李盛春:建國初。
12.李永興:建國初。
13.楊海生:建國初。
二、清末淺絳派
1.程門:又名增培。字松生,號雪笠道人,道光至同治間作品較多。(?--1908)長山水。
2.程言:程門長子,號次笠,長花鳥人物。
3.程榮:又名程盈,程門次子,字小松,長仕女。
4.程聲和:長花鳥。
5.程士芬:長山水。
6.汪友棠:名汪棣,字柳村,山水、花鳥、人物俱佳。
7.汪藩:字介眉,長山水花鳥,字佳。
8.張雲:字子英,長山水。
9.金品卿:名誥,號寒峰山人,長山水,人物,清末供職御廠。
10.王鳳池:字丹臣,常與金品卿合作。
11.王少維:名廷佐。長山水,動物,清末供職御廠。
12.任煥章:長人物,山水。
13.周子善:長人物。
14.周小松:名周鼎,長人物。
三、刻瓷派 黎勉亭:民國,多有名家畫稿為本。
四、民國新粉彩派
[一]珠山八友及其師承傳人
1.王琦:號碧珍,又號陶迷散人,擅草書,寫意人物,號稱『西法頭子』,齋名:陶陶齋,用
印:西昌王琦。(1884--1937)
2.王大凡:名?,號希平居士,又號黟山樵子,長工筆人物,創落地粉彩,齋名希平草廬。(
1888--1961)
3.汪野亭:名平,號元鑒,又號傳芳居士,創青綠山水,齋名平山草堂, (1884--1942)
4.程意亭:又名程甫,字體孚,號『翥山樵子』又號『洎山山民』,長花鳥,齋名『佩古』(
1895--1948)
5.田鶴仙:又名田青,號荒園老梅,長梅花山水,齋名:古石。(1894--1952)
6.徐仲南:名徐陔,號竹里老人,長松竹山水,齋名:棲碧山館。(1872-- 1952)
7.鄧碧珊:字辟宇,號鐵肩子,長魚藻,齋名:晴窗讀書樓。(1874--1930)
8.劉雨岑:名玉成,雨城,號澹湖魚,又號巧翁,長花鳥,創水點桃花,齋名:飲冰齋,覺庵
。(1904--1969)
9.畢伯濤:名達,號黃山樵子,長花鳥。(1885--1961)
10.何許人:又名何處,字德建,長雪景山水,用印:許人出品。(1882--1940)
11.汪曉棠:又名汪棣,王琦之師,長人物,齋名:彤雲山房。(1885--1924)
12.潘陶宇:字鼎鈞,號淡湖外史,王大凡之師,齋名:古歡。(1887--1926)
13.張曉根:王琦,程意亭之師。
14.張浩:字犀侯,汪野亭之師。
15.鄧必詔:王琦之徒,長花鳥人物。
16.王曉帆:王大凡之子。
17.王錫良:王大凡之侄,號桃源山人。(1922--)
18.王筱蘭:王大凡之女。
19.汪小亭:又名汪松,汪野亭長子,長山水,號平山草堂主人。(?--1970)
20.汪少平:又名汪少亭,汪野亭次子,長山水,號傳芳居士。
21.汪桂英:汪野亭之女,長山水。
22.章鑒:汪野亭之徒,長畫像。
23.鄒國鈞:汪野亭之徒,長山水。
24.李子祥:汪野亭之徒。
25.張景壽:程意亭之徒,號稱『花鳥大王』。
26.陳耕生:田鶴仙之徒。
27.徐天梅:又名徐年,徐仲南之子。
28.鄧錫齡:鄧碧珊之子,長人物。
29.鄧碧孫:鄧碧珊之子,長魚藻。
30.鄧肖禹:鄧碧珊之孫,名雲耕,長花鳥。
31.劉平:劉雨岑之子。
32.張德生:劉雨岑之徒。
33.張松濤:張德生之子,長花鳥。號『芝山友竹』。
34.張松茂:張德生次子,長人物、花鳥。號『芝山松茂』。
35.畢淵明:畢伯濤之子,長動物,善畫虎。
36.余文襄:又名恂松,號華舜,何許人之徒,『雪景大王』。
37.潘庸秉:潘陶宇之侄。
《二》其它畫師
1.張志湯:齋名『亦陶』,創筆鋒點染山水(1893--1971)。
2.汪大滄:號『一粟』,又號『桃園老農』,長山水(1901--1953)。
3.程芸農:長花鳥,齋名:娑蘿畫室。(活躍於1940年左右)
4.劉仲卿:字錫祖,長花鳥。(1889--1969)
5.張沛軒:長花鳥(1900--1950)鄧碧珊之徒。
6.余翰青:名達,號愛墨山人,又號『清平畫室主人』,晚年號『拙翁』,長花鳥蟲草(190
2--1987)
7.劉希任:長人物,齋名:再思軒,永華堂。(1906--1967)
8.梁兌石:長人物,齋名:麗澤軒,石廬。(活躍於1920--1937)
9.萬雲岩:又名石山,長人物。(1910--1950)
10.鄒文候:長花鳥。(?--1951)
11.塗菊亭:又名塗菊青,長山水、人物。(?--1960
12.程兆鑫:民國--建國初。
13.陳德明:又名陳香生,余翰青之師。
14.陳耀星:建國初,長山水。
15.鄧必潔:長雪景山水,民國。
16.段茂發:長古彩,民國末期。
17.方雲峰:號佩霞,又號惜花軒主,長仕女花鳥。
18.胡獻雅:長花鳥,建國初。
19.李祈生:長紅梅。
20.陸雲山:長山水。
21.毛龍汲:建國初。
22.石宇初:建國初,長花鳥。
23.時幻影:民國,長魚藻。
24.王雪如:民國末。
25.王雲泉:長山水,民國末。
26.汪以俊:長山水花鳥,民國末。
27.魏榮生:建國初。
28.吳康:長畫像,建國初。
29.吳成仁:長花鳥,建國初。
30.吳芝生:鄧肖禹之師。
31.吳德祖:民國。
32.徐煥文:汪少平之徒,長胭脂紅(翠)山水。
33.徐永權:又名韻泉,徐煥文之父。
34.熊夢麟:建國初。
35.許尚禮:長花鳥,民國。
36.於家爵:民國。
37.游淵泉:民國。
38.游海濱:長紅梅。
39.葉震嘉:創沒骨彩。
40.章仕保:長花鳥。
41.趙惠民:長仕女。
42.李明亮:長蟲草。
43.揚厚興:長肖像。
44.方伯卿:圖案畫。
五、墨彩描金派
1.周湘甫:長佛道神鬼,仿古。
2.雷火蓮:長人物。
3.胡雲甫:長蘭草。
六、青花派
1.王步:字仁元,號竹溪道人,又號陶青老人,長花鳥。『青花大王』,用寫實點染技法,直
追康乾。(1898--1968)
2.王聲懷:王步長子。(1930--1992)
3.王希懷:王步次子。(1932--1982)
4.王恩懷:王步第三子。
5.聶杏生:長人物。
6.聶根興:民國。
7.胡詩看:長花鳥。
8.許友生:王步之師。
9.鄒鎮欽:民國。
❼ 請問,這首詩是誰寫的「豪氣沖塞雪浪開,騎驢蹴踏小橋來;梅蒼嶺上聲香滿,折得旋歸助酒醅。」
何許人(1882—1940),原名處,字德達,乳名花子,安徽省南陵縣人。家境貧寒,少年受雇於人,14歲與鄉友從安徽到景德鎮入瓷庄學藝。在長期的藝術生涯中,注重學習傳統藝術。他開啟了景德鎮瓷上雪景山水畫之先河,他的雪景山水技法流傳至今,發展成為具有景德鎮特色的一個瓷繪體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瓷畫名家。
何許人家境貧寒,少年受雇於人,以謀生計。17歲進入景德鎮瓷藝界後,王琦根據諧音將花子改為華滋,又謔以陶潛《五柳先生傳》中「先生不知何許人也」句,更名何許人。年輕時何許人取董氏錦蓉為妻,生翠娥、銀娥二女,]932年5月1 0日生獨子何大興,1940年何許人仙逝,其妻改嫁,將其子交祁門貢生、景德鎮瓷業公司業務主持康達托養。康達認其為養孫,後帶回老家祁門縣禮屋村,何氏一門子孫相延至今。何許人自幼喜愛畫畫,14歲與鄉友從安徽到景德鎮入瓷庄學藝。初學青花,後學粉彩、淺絳彩及青綠山水。他聰慧過人,謙虛好學,刻苦用功,少時常以清初「四王」之作為範本,循古人規范,摹前人畫跡,好交友學藝,與景德鎮的畫瓷名家過從甚密。為了開闊眼界,尋求畫技的提高,何許人在「師古人」的同時也「師造化」,曾多次游歷黃山、廬山等名山大川。1911年後應詹元廣、詹元斌兄弟之聘,赴北京畫仿古瓷。此次北京之聘,正值何許人而立之年,他得以飽覽故宮歷代名畫名瓷,並拜訪京城前清遺老求教切磋,技藝大進。
1934年前後,何許人為尋求更好地發展,往來於景德鎮和九江之間,並於九江自設店號,經營彩瓷,自畫自銷數年之久。何許人傳世作品中常見「……許人何處畫於湓浦客次」落款,「湓浦」即九江的古稱,何許人中年客居九江,勤於創作,自成一格。後因一場大火,其店鋪毀於一旦,此後再度回到景德鎮,並與「珠山八友」成員品評畫理,合作完成八塊成堂配套的瓷板畫。何許人研習以粉彩畫雪景,漸次深諳其中奧妙,開創了景德鎮粉彩雪景之先河。
何許人晚年不僅專於畫瓷,而且悉心傳道,培養了眾多人才,其中入室弟子余文襄、龔耀庭、鄧肖禹為景德鎮後起畫瓷名家。尤其是余文襄,繼先生之衣缽,專事粉彩雪景,力行傳薪,發揚光大。
何許人在長期的藝術生涯中,注重學習傳統藝術。少時到景德鎮,便從青花入手,專研明清青花的工藝特點,練就瓷畫的基本功,同時學習清末以來盛行的淺絳彩。從金品卿、程門等淺絳彩名家的身上,學習文人派畫瓷的獨特風格,亦臨習宋元以來的青綠山水畫和清代「四王」的山水畫。何許人少時勤練書法,初從「二王」入手,後學漢隸,為其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16年以後,何許人畫瓷漸以雪景山水為主。構圖上遠承宋人造景取勢之技,筆墨上取「四王」之法,但在工藝上革故鼎新,巧妙地把粉彩玻璃白運用於雪景山水之中,既有傳統填色的粉潤效果,又具有畫意生動的韻味。使畫面彩料濃淡自如,雪色逼真,層次有度,並以高潔曠達、晶瑩剔透、意境深邃為世人所稱道。
中年以後,何許人的瓷畫技藝日臻完美,他著重於畫理與技巧的結合。在藝術形式上,何許人的雪景山水講究章法布局,注重近、中、遠三重構圖,山勢相疊、坡岸交錯、層次有序。在筆墨技巧上均以墨彩為主勾畫山嶺,敷粉留白表現雪色。而在一些細節描繪上,何許人以細膩的畫筆刻畫,如蹇驢踏雪,留下連串痕跡;屋宇樓台,總以一兩處暖色調點醒。他的作品無論是大幅瓷板畫,還是小件印盒都用筆精到,工麗嚴謹,法度整飭。其書法行筆穩健,轉折圓渾,頓挫變化明顯,字與字之間少連筆,卻有綿延直下、一氣呵成之勢。何許人擅微書,不論單行題款還是長篇鋪敘,無不布局有法,錯落有致。何許人常用詩句描寫畫中之景,畫外之意,抒發自己的情愫,所題詩句透出清新的書卷氣。如《寒江獨釣圖》詩雲:「六齣霏霏舞,孤舟倚石磯。渾然冷不覺,把釣獨忘歸。」而《踏雪尋梅圖》又題:「豪氣沖寒雪浪開,騎驢蹴踏小橋來。梅花嶺上馨香滿,折得旋歸助酒醅。」滌塵盪俗,意境深遠,表現出他深厚的文學修養。何許人在陶瓷藝術方面殫精竭慮,無奈英年早逝,作品罕見,部分散見於國內外博物館和一些大收藏家手中,彌足珍貴。其中《仿袁江沉香亭山水》粉彩瓷板畫、《吳天楓葉》粉彩瓶等精品,現藏於景德鎮陶瓷館。
❽ 景德鎮陶瓷的陶瓷名人
唐自強,1940年出生於湖南長沙,1964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先後在景德鎮陶瓷雕塑瓷廠、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工業美術研究所和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工作。
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近40年的陶藝生涯中唐自強堅持繼承和發揚景德鎮的陶瓷藝術傳統,他師古卻不泥古,在傳統的基礎上敢於突破創新,賦予作品以新的創意新的表現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內涵,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技藝全面精湛,創作態度嚴謹,感情投入在他創作的人物中,無論是古代人物的還是現代人物,無論是人物造型還是人物思想內涵,均具有個性化和含蓄美的特徵。
工藝美術大師唐自強作品——石林秀
❾ 何許人的人物生平
何許人自幼喜愛畫畫,14歲與鄉友從安徽到景德鎮入瓷庄學藝。初學青花,後學粉彩、淺絳彩及青綠山水。珠山八友瓷板畫大師之一,他聰慧過人,謙虛好學,刻苦用功,少時常以清初「四王」之作為範本,循古人規范,摹前人畫跡,好交友學藝,與景德鎮的畫瓷名家過從甚密,是景德鎮陶瓷藝術界的仿古高手。為了開闊眼界,尋求畫技的提高,何許人在「師古人」的同時也「師造化」,曾多次游歷黃山、廬山等名山大川。1911年後應詹元廣、詹元斌兄弟之聘,赴北京畫仿古瓷。此次北京之聘,正值何許人而立之年,他得以飽覽故宮歷代名畫名瓷,並拜訪京城八旗子弟、前清遺老求教切磋,在與他們的交往中,臨摹了大量的宋元大家的作品,擴大了自己的繪畫視野和審美情趣,技藝大進。 1934年前後,何許人為尋求更好地發展,往來於景德鎮和九江之間,並於九江自設店號「紅店」,經營彩瓷,自畫自銷數年之久。何許人傳世作品中常見「……許人何處畫於湓浦客次」落款,「湓浦」即九江的古稱,何許人中年客居九江,勤於創作,自成一格。後因一場大火,其店鋪毀於一旦,此後再度回到景德鎮,並與「珠山八友」成員品評畫理,合作完成八塊成堂配套的瓷板畫。何許人研習以粉彩畫雪景,漸次深諳其中奧妙,開創了景德鎮粉彩雪景之先河。
何許人晚年不僅專於畫瓷,而且悉心傳道,培養了眾多人才,其中入室弟子余文襄、龔耀庭、鄧肖禹為景德鎮後起畫瓷名家。尤其是余文襄,繼先生之衣缽,專事粉彩雪景,力行傳薪,發揚光大,為著名花鳥畫家、雪景大王。
何許人在長期的藝術生涯中,注重學習傳統藝術。少時到景德鎮,便從青花入手,專研明清青花的工藝特點,練就瓷畫的基本功,同時學習清末以來盛行的淺絳彩。從金品卿、程門等淺絳彩名家的身上,學習文人派畫瓷的獨特風格,亦臨習宋元以來的青綠山水畫和清代「四王」的山水畫。何許人少時勤練書法,初從「二王」入手,後學漢隸,為其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16年以後,何許人畫瓷漸以雪景山水為主。構圖上遠承宋人造景取勢之技,筆墨上取「四王」之法,但在工藝上革故鼎新,巧妙地把粉彩玻璃白運用於雪景山水之中,既有傳統填色的粉潤效果,又具有畫意生動的韻味。使畫面彩料濃淡自如,雪色逼真,層次有度,並以高潔曠達、晶瑩剔透、意境深邃為世人所稱道。
中年以後,何許人的瓷畫技藝日臻完美,他著重於畫理與技巧的結合。在藝術形式上,何許人的雪景山水講究章法布局,注重近、中、遠三重構圖,山勢相疊、坡岸交錯、層次有序。在筆墨技巧上均以墨彩為主勾畫山嶺,敷粉留白表現雪色。而在一些細節描繪上,何許人以細膩的畫筆刻畫,如蹇驢踏雪,留下連串痕跡;何許人擅微書,不論單行題款還是長篇鋪敘,無不布局有法,錯落有致。何許人常用詩句描寫畫中之景,畫外之意,抒發自己的情愫,所題詩句透出清新的書卷氣。如《寒江獨釣圖》詩雲:「六齣霏霏舞,孤舟倚石磯。渾然冷不覺,把釣獨忘歸。」而《踏雪尋梅圖》又題:「豪氣沖寒雪浪開,騎驢蹴踏小橋來。梅花嶺上馨香滿,折得旋歸助酒醅。」滌塵盪俗,意境深遠,表現出他深厚的文學修養。何許人在陶瓷藝術方面殫精竭慮,無奈英年早逝,作品罕見,部分散見於國內外博物館和一些大收藏家手中,彌足珍貴。其中《仿袁江沉香亭山水》粉彩瓷板畫、《吳天楓葉》粉彩瓶等精品,現藏於景德鎮陶瓷館。
❿ 潘陶宇的鑒賞知識
話說陶瓷-- 粉彩仙妝
特邀嘉賓: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徐慶庚
Z: 「庭院日初長,玫瑰正堪頌:「香色兩徘徊,聲價今人重,」有「瓷苑玫瑰」之稱的粉彩瓷,以其粉柔清雅的裝飾風格,得到了古今中外人們的鍾愛。
B: 我認為,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粉彩的民族和藝術性。民族性表現在它的裝飾技法和意蘊上,藝術性突出在名家大師的造型功力和畫境品位上。這就賦以了粉彩瓷旺盛的生命力。
Z: 難怪陳瀏在《陶雅》中談到粉彩瓷時,也贊不絕口地說:「蓋天下盡善致美者,莫如粉彩。趨勢相表裡,歷數代名家高手也。」我們將永遠銘記近代現代史上的粉彩大家。是他們披荊斬棘,情縈於玫瑰盛開的——瓷路。
Z:將粉彩顏料畫在瓷器釉面上,經一定爐溫烘拷,使彩料與釉面的結合牢固而不致剝落,在技術上我看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B:關於這個問題,十八世紀的歐洲人可以說是最有體會的。1712年1722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殷弘緒在景德鎮收復了大量有關瓷器製造技術的情報,分別寫成了兩封長信向法國神父報告,其中詳細技術了粉彩瓷的製作方式和彩繪技術,同時還寄去了粉彩瓷的樣品和粉彩的色彩、毛筆等物。法國政府立即在皇家設立化驗室里進行了分析化驗,並在本國燒制的長石質瓷器上作了彩繪和烘拷試驗。結果是「中國彩料不能塗飾歐洲瓷器,因瓷釉性質不同,彩料龜裂、脫落和缺乏附著性。」「法國長石瓷器不可能與中國粉彩和琺琅質玻璃很好的結合。」這說明景德鎮在引進琺琅彩的同時,創造了與瓷質相適應的彩料和裝飾工藝。
Z: 徐老師,粉彩瓷的產生,得到了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喜愛和重視。我想它的發展一定很順利吧?
B: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發展規律,都是螺旋式的趨勢,不可能一帆風順。就粉彩瓷來說,由於裝飾的紋樣都是由宮延內務府造辦處御用畫師設計,經皇帝批准後交由景德鎮御窯廠照樣燒造的。只求精細完美而不求創意。從美學藝術的角度上來看,尤其是晚清時期的官窯粉彩,是一味仿造康雍乾三朝的宮廷用瓷。不僅片面追求工藝技巧,而且缺乏鮮明的時代特徵和藝術風格。
這種瓷瓶的上部可以轉動,謂之為「天干」,而固定的瓶體則標之為「地支」,隨著頸部的轉動可以得出代表日期的「干支」來,可說是費盡心機,匠心獨運,誠如《陶雅》所言:「其製作之精美豪宥,由於朝命,專官監督,其任百爾,執事媚茲一人。」所媚茲的一人就是最高統治者,即完全服從和服務於皇帝一個人的。
Z: 在清朝咸豐五年,即公元1855年,景德鎮御窯廠一度停止燒造。而恰在此時,瓷壇上盛行一種淺絳彩瓷,當時轟動很大,影響極廣,這是怎麼回事?
B: 淺絳彩是仿照國畫的淺絳山水的畫法,這種淺絳彩瓷的特點是顏色柔和淺淡,與當時流行的色彩濃艷的粉彩瓷器形成強烈的對比。淺絳彩是由人稱「御窯一支筆」的畫師金品卿首創的。另外還有王少維、程門等安徽藉的畫家加盟。他們都有是以畫入瓷,把瓷胎當作畫紙,繪畫題材不受宮延的限制,完全自由地發揮創意,並且沿襲了文人畫派的裝飾風格,敢於把自己的字型大小姓名題寫在瓷器上,首開了題跋寫款的先河。
淺絳彩山水較多,人物畫卻極為罕見,程門的這幅瓷板畫表現唐人傳奇中的風塵三俠,容貌服飾各異,姿態個性分明,尤其是筆致尖秀爽勁,眉目點染傳神,背景山水花木。以小寫意筆法,則使主題更為突出。空白處「書於昌江珠山之南窗客次,雪笠程門作」的題款,於觀畫之餘,倍覺畫家造詣、涵養、個性與品位。
Z: 不過,淺絳彩料顏色附著性較差,容只易磨損,以至「不入雅玩」而不被收藏家所珍重,所以淺降彩也維持了幾十年。但是瓷上文人畫派的理念並沒有因為淺絳彩的沒落而消失。
B: 是這樣的。到了光緒年間,以潘陶宇和汪曉棠為代表的陶瓷畫家,改用了粉彩繪瓷,擴大了色彩的表現領域。這種被稱之為:「新式粉彩」在民國二十年前後,成為景德鎮藝術陶瓷的主流。
潘陶宇出生於書香門弟,擅於畫事時見士氣。《關山行旅圖》以宋人筆法繪成,取景空闊曠遠,大塊留白,以示關山無盡之意,仿李成雙勾畫枯樹老槎,古氣盎然最為精彩,全圖著墨不多而下筆精到,又畫於小幅瓷板之上,更叫人把玩不忍釋手,贊嘆不已。
汪曉棠的粉彩人物畫最為著名,所作仕女俏麗嫵媚,態阿娜輕盈深得改琦、丹旭畫派真髓。《黛玉葬花圖》中的林妹妹顰眉荷鋤,一側孤鶴相隨,襯托出畫中人孤高自許,目無下塵,郁憂悲然的思緒和情感。全圖一人一鶴,不設背景,更添雅潔素凈的氛圍。尤其是設色與線條追求柔美圓轉,顯現出汪曉棠不凡的瓷畫工力。
Z: 我聽老一輩的藝人們說,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劉雨岑和程意亭,都是潘陶宇的學生。 B: 不錯。連王大也是汪曉棠的弟子呢。可惜潘、汪兩位大師都英年早逝,享年不到四十歲,所以傳世作品不多。但是他們作為景德鎮現代粉彩奠基人的影響和作用,卻是瓷界所公認的。
Z: 除了以王琦為首的珠山八友以外,在這同一時期的還有哪些著名的粉彩藝術家呢?
B: 在二十年代成名的粉彩藝術家有不少。其中方雲峰,汪大滄,張沛軒、汪小亭、程芸農等影響較大。方雲峰,字碧霞,是地道的景德鎮人,也是當時唯一從事瓷器彩繪的著名老藝人。所畫的粉彩瓷富有韻律,工而不板。尤其是在傳統的國畫筆墨中融入了西畫寫生素描技法。這件作品畫玄鹿與松柏,寓意長祿延齡,松柏常青,是僅存的傳世佳品。
如果說方雲峰的靈鹿是筆毫纖細的話,那麼張沛軒的魚藻也深得畫理。他以濃淡不同的墨色點成鱗,明暗層次表現極佳。而且萍藻配景與游魚的動靜結合,通過尾鰭的動態及水草勾勒外的淺談綠彩料的渲染。其詩意和語匯,風趣和畫理,可謂「水作精神墨作彩,都從筆底寫生來」。
汪大滄早年師從潘陶宇,他禿筆畫粉彩山水,堪稱一絕。這幅畫用墨彩勾皴江岸山水坡渚之景,皴法迅疾勁削,青綠彩料敷染,得山石硬質之感;江中泊舟行船,草屋臨水架設,全圖用筆粗獷,畫山寫水之景蒼茫深厚,一派蕭瑟秋意與主題十分吻合,揭示了「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的意韻。
Z: 據我所知,在景德鎮著名的粉彩藝術家安徽藉的人最多,但江西藉的除了您剛才講的方雲峰,還有哪些傑出人物?
B: 江西藉的粉彩藝術家除了汪曉棠,潘陶宇,王琦、徐仲南、鄧碧珊、汪野亭、程雲農以外,還應該指出南昌的鄒文候、劉希任,他們的技術全面,人物、山水、花鳥樣樣精到,功底很扎實,稱得上是粉彩瓷壇上的名將。
鄒文候以白鷺、荷花入畫,重在對於色彩與物態的駕馭和捕捉能力的筆觸。整幅瓷畫用筆用色極為考究,本應是碧綠的荷葉則潑以不同層次的墨彩。引入了傳統水墨寫意的技法,潤澤與濃艷,使觀賞者都不難體會到其中的韻趣。而劉希任筆下的人物,開相筆致細膩,淡墨渲染有王琦畫風,兼之筆法流暢,重在寫神,略景事物,畫工到位,在粉彩藝苑佔有了一席之地。
Z: 新中國成立以後,景德鎮市政府為了繁榮陶瓷藝術創作,促進瓷都文化的發展,在建國十周年前夕,首批授予了三十三位陶瓷藝術以陶瓷美術家的稱號,其中不少是專業從事粉彩瓷創作的老藝人。
Z: 據我估算,專業從事粉彩創作的陶瓷美術家有十多個人,象王錫良、張景壽、葉震嘉、龔耀庭等等,這些人各擅其長,畫風迥異,不少人在海內外都享有盛各,其中就有人稱「雪景大王」的余文襄。
余文襄雪景畫的特點是「豪放粗獷,景物勢狀雄峻,筆跡磊落,生動而富有立體感」。其畫作充滿天真、直率、純朴、莊重的意境,滿含濃郁的生活氣息。兼之一反傳統雪景山水以「雪白」堆砌的習慣,首創以「扒」為法,襯以瓷質本色,顯見對材質認識和利用的獨到匠心,風格之間更添風韻。
Z: 余文襄的雪景畫耐人尋昧,而趙惠民的仕女圖也是技高一籌。趙惠民筆下的嬋娟美姬,不僅具有東方女性的形體美,更是著意刻劃人物的動態美,把「阿堵傳神」的線描賦以豐富的感情色彩。其間名門閏秀的端莊典雅,小家碧玉的秀清綽約,貴婦的冷艷,仙女的恬靜,無不情動於一顰一笑,一吟一嗔之間,堪稱粉彩「美女神筆」。
Z: 小時候我就聽說過「瓷都畢老虎」的大名,197Z年4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就指名求索一塊《虎嘯圈》的瓷板畫。看畢老的粉彩藝術也得到了西方政治家的認可了。
B: 畢老是蜚聲海外的名畫家,連英國前任駐華大使艾惕思也慕名到景德鎮拜訪了池,親切叫他「瓷都畢老虎」。 畢淵明畫虎,不僅注重造型准確,而且善於運用粉彩的色相,突出對虎章皮紋的彩飾。其撕、剔、勾、暈的嫻熟技法,對虎體的斑斕紋理的表現,叫人為之佩服。這厚實絨軟的皮紋,毛感逼真的皮彩,配以虎視眈眈的王者造型、具蘊藉的陽剛之美和悍烈之勢,成為畢淵明畫虎最鮮的個性語匯。這幅瓷板畫採用了「深遠法」構圖,近中景的層崖坡渚、湖灘、蜿蜒曲伸的阡陌,那綻紅的桃林、吐綠的垂柳、清澈的江水、 堤岸的牧童,給人以雨後滌新,春醉人眼的怡神之感。而遠處雲 、煙霧、溟漠、村落山巒若隱若現,使得畫面構圖飽滿而層次清晰,可見畫家在布景和經營位置上,虛實安排和料色處理上造詣非凡。
Z: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景德鎮粉瓷依託民族文化的歷史沉澱,
跨越了時空國界,無怪乎郭沫若也賦詩盛贊:「貴逾珍寶明如鏡,畫比荊關字比蘇。」感嘆粉彩瓷表現的濃濃——瓷韻。古今人物與禽獸,相傳父子技愈精;秋日燦燦風微處,滿屋名陶使客驚。——(日)藤山伊次郎(訪藝術瓷廠)點評:徐天梅粉彩瓷。畫幅用筆鬆散,不拘小節,灑豪放,一曰。「松」;畫境超越本象,寄意深遠,二曰「高」。足以證見其淡泊清雅的靈性和廣袤空明的覺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張松茂
Z: 粉彩瓷畫中的寓意比興是借擬文人畫常用的表現形式,也是傳情達意的一種手段。發生在同治年間御窯廠的一件事,不僅有著平凡朴實的人情味,而且有著發人深省的——瓷趣。 同治八年,景德鎮御窯廠奉旨用粉彩技法仿造一批明代龍紋貢瓷。有個畫匠不小心把五爪龍畫成了六爪龍。瓷器出爐時被發現 (徐亞了,督陶官聞訊大怒,四處戒嚴,要查出肇事者按御窯廠禁令斬首示眾有個御用畫師決心要救出那個偶然出錯的畫匠,就畫了張《晴荷圖》,畫上紅蓮出浴,荷葉如蓋,岸渚上滿樹桃花中一顆碩桃顯於明處。畫師說,這是皇宮內定的粉彩貢瓷紋樣,指定畫匠照樣繪制。畫匠接到畫稿,覺得很納悶,這荷花怎麼與桃樹同處一畫呢?攸然,他明白了畫師的用意,就喬裝逃離了御窯廠。原來畫師以諧音的畫語,要畫匠「連夜出逃(蓮葉出桃)」躲過一場殺身大禍。
Z: 一幅畫傳遞了一個性命攸關的信息,而一生勤耕於瓷苑的張氏「粉彩世家」,他們有共同的事業追求,也有矢志不渝的——瓷緣。《松蔭觀瀑圖》是於傳統題材中融注了清新的時代氣息,於天人合一的意念中傾注了雋永的畫境張力,遠山近壑,天水一色,古松枝的鱗波暴凸,鐵骨鑄鑄,葉的針針簇簇,毫釐畢現,其開合抑揚,氣宇軒昂,確實給人以一種放逸生奇的視覺沖擊力。。梅花,是粉彩裝飾上盛極一時的題材,張松茂畫梅樁,好以虯干鐵枝造型,疏枝凌臂間,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盛開吐芳,氣韻葳蕤,昂然生色,又執意以「淡、潔」設色,於繁華中見清逸,迸發中見風骨其梅花形象,被賦予了高風亮節的人格意義,成為人精神品質物化的象徵形式。
牡丹是張松茂筆下常見的題材,《天香圖》屬其工整,細膩的一類作品。此幅中的牡丹青梗條發,葉茂花盛,構圖飽滿,勾勒暈彩,竟厘不爽,絕非那些陳陳相因的工筆畫作所能及的。憑借深厚的功底,畫師充分發揮了線描在造型中的骨架作用,以線准確地表達復雜多邊的芳卉形象,體現出時花的質感和立體感。其彈撥墨線鑄成的琴弦,奏出花的形、神、枝乾的質、勢;葉的韻、態;表達出內心世界和情致。那花瓣邊緣變換各種不同的曲線勾勒,以示花瓣的翻卷正側,花的層次,方向,偃抑起俯的區別和不同。而葉子茂密,參差紛披,葉筋的挺健、葉尖的活脫、長勢的正反向背都栩栩欲動,頗富自然的天趣。 工筆狀物,細膩傳神,徐亞鳳以一個女性特有的審美觀,賦以自己的粉彩作品獨特的生活語言和藝術品位。他畫蘭花,其美學品質的流溢和象徵意蘊的表述,全然是以屈原的《離騷》為精神內核,這瓷上的蝴蝶蘭,交加重疊,葉勢飄逸,肥直如劍;那花瓣秀潤柔和,形色端雅,香祖神韻,可見她畫蘭花,是借筆借色,借天時晴和,借地利幽靜,給人啟發的是「領蘭花之神,達蘭花之性,挹蘭花之韻,吐蘭花之情,」其匠心斯意,令人扼腕嘆服。徐亞鳳擅長粉彩工筆花卉,講究構圖簡練,細膩狀物,時花艷卉的線描,筆勢流暢秀逸,色彩柔麗且層次過渡自然。畫幅的經營位置結合器皿的造型布局,構圖中疏密相間,虛實相生,給人以不火不野,不俗不媚而豐潤秀美,明快雅緻的感受,頗有徐氏粉彩的畫風新意。
Z:「年近半百無所好,再挑青燈讀文章」,張松茂書寫的這首詩句,正是無數陶瓷名家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
B:應該說,我們今天介紹的粉彩名家難免掛一漏萬,但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就是由千百萬知名與不知名的藝術家們共同創造的,他們為景德鎮陶瓷藝術的發展都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