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紅的句子
① 海棠花經典詩詞有哪些(13首宋代海棠花詩詞)
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宋】蘇軾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
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
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輕春睡足。
雨中有淚亦凄愴,月下無人更清淑。
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
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
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
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銜子飛來定鴻鵠。
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蘇軾被貶黃州,寓居定惠院,曾作海棠詩一首。蘇軾在《記游定惠院》一文中說:「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蘇軾自己對此詩頗感得意,每每寫以贈人,稱其詩「吾平生最得意詩也」。
詠物詩常自寓身世,物與人合一,以此抒情議論。東坡在此詩中,贊美一株西蜀海棠幽獨清淑的品節,悲嘆它飄零陋邦,與雜花草莽為伍,其中寄託了自己的情愫和身世之悲。東坡妙用擬人手法描繪海棠,把它寫成一位風姿高秀的絕代佳人:「朱唇」二句,狀其衣著、容貌、膚色之美,「日暖」句摹其春睡之態,「嫣然」句攝其動人笑靨,「雨中」句傳其孤苦凄愴之情,或工筆或寫意,無不惟妙惟肖,形神俱活。至於興象之深微,詞格之超逸,更是匠心獨運。清查慎行譽之為「千古絕作」。
海棠
【宋】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宋神宗元豐初年,蘇軾貶謫黃州,棄置閑散,生活困窘。幽居獨處的海棠,引起東坡強烈的共鳴,東坡對海棠的頌美,其實暗含了此時他的身世之感,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相惜之情。他以人擬花,寫出惜花愛花的深情。詩的構思巧妙,前二句兼詠正面描寫與側面渲染,創構出一個空濛迷幻的境界。後二句生發奇想,反用《明皇雜錄》中載明皇以「海棠睡未足」比喻楊貴妃醉態的典故,為海棠傳神盡態,風韻十足,情意綿長。明皇是以人喻花,用風情萬種的楊貴妃來形容海棠之美。蘇軾則是以花喻人。這首絕句,由於造語之工,想像之妙,感情之真誠,構思之別致,歷來膾炙人口,廣為傳誦。
訴衷情·海棠珠綴一重重
【宋】晏殊
海棠珠綴一重重,清曉近簾櫳。胭脂誰與勻淡,偏向臉邊濃。
看葉嫩,惜花紅,意無窮。如花似葉,歲歲年年,佔取春風。
這首詞寫的是一位閨中少婦,面對盛開的海棠花,不禁產生了良時苦短、歡事無多、人生易老的感慨,因而希望人也跟花兒一樣,一年一度春風。詞人以花起興,贊頌一位女子的美貌和青春,表現詞人愛美之心。運筆的線索是從室外到室內、從花到人。上片先寫海棠花,以花朵之艷麗,映襯人面之嬌美。窗外的嬌女與窗內的靚女互相映襯,互相比美,氣韻生動,儼然一幅賞心悅目的清曉美女海棠圖。下片則合花、人為一體,變描敘為抒情,贊花亦贊人,表現出詞人深摯綿長的愛美、愛青春之情。此詞風格清婉,造境明麗,語言淺近而親切,堪稱言情佳作。
菩薩蠻
【宋】王安石
海棠亂發皆臨水,君知此處花何似。涼月白紛紛,香風隔岸聞。
囀枝黃鳥近,隔岸聲相應。隨意坐莓苔,飄零酒一杯。
這首詞作於王安石的晚年,詞中透露出一種彷徨、苦悶、想超然物外以自適的心情和變法受阻、同志難求的孤獨之感。此詞寫初夏風物,上片寫花:海棠。起首說此花「亂發」,實言其盛而多也。不多則不亂,亂有亂之美,不亂亦不美,因為這種凌亂美正是生機勃發的表現。「此處花何似」,設問;「涼月白紛紛」,作答。不過,這個回答並非近距離觀察之後的准確描述,而是夜間隔岸所見,聞香而知的答案。下片寫鳥:黃鸝。如果說上片寫「色」的話,下片則是寫「聲」,這聲也是兩岸相應的。可見,詞人始終在這水邊徜徉。結拍更是證明這一點,蓋「莓苔」乃潮濕處所生,隨意而作,傾杯而飲,足見野趣。
醉鄉春
【宋】秦觀
喚起一聲人悄,衾冷夢寒窗曉。瘴雨過,海棠晴,春色又添多少。
社瓮釀成微笑,半缺癭瓢共舀。覺健倒,急投床,醉鄉廣大人間小。
這首詞描寫秦觀酒醒之處被報春鳥叫醒,看到滿園海棠開花的情景。詞的上片寫仕途坎坷不幸的詞人看到海棠花開的美景,沉醉其中,一切煩惱都拋到九霄雲外;下片寫詞人與眾人一起舀酒暢飲,忘卻了人間的諸多煩惱。後來橫州有人作詩稱贊此詞:「一脈香溪水自東,橋邊無復海棠紅。秦郎跨鶴千年去,留得豪吟拌晚風。海棠暮雨碧沉沉,觸動騷人一片心。當日少游曾戾止,祝生最契訂知音。槎江古跡海棠橋,秦觀風流歷四朝。祝氏芳鄰今在否,幸餘明月掛香飄。」
花時遍游諸家園
【宋】陸游
為愛名花抵死狂,只愁風日損紅芳。
綠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陰護海棠。
這是陸游於淳熙三年(1176)五十二歲時在成都所作的詩。成都海棠擅名一時,足與牡丹抗衡,稱獨步於西州。關於成都海棠花期的盛況,陸游另有詩記述:「成都二月海棠開,錦綉裹城迷巷陌。燕宮最盛號花海,霸國雄豪有遺跡。猩紅鸚綠極天巧,疊萼重附眩朝日。」(《驛舍見故屏風畫海棠有感》)陸游遍游諸家園後作此詩,既表達了對名花的愛護,也寄寓了一種珍惜人才的意思。
海棠歌
【宋】陸游
我初入蜀鬢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
當時已謂目未睹,豈知更有碧雞坊。
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
蜀姬艷妝肯讓人,花前頓覺無顏色。
扁舟東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爾。
若使海棠根可移,揚州芍葯應羞死。
風雨春殘杜鵑哭,夜夜寒衾夢還蜀。
何從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為足。
據《廣群芳譜》,古代「海棠盛於蜀,而秦中次之」,唐人賈耽曾稱海棠為「花中神仙」。杜甫在蜀久,無海棠詩,世以為異,據說是因為其母的名字叫海棠。唐薛能《海棠》詩有「四海應無蜀海棠,一時開處一城香」之句,鄭谷《蜀中海棠》詩有「濃淡芳春滿蜀鄉」之句,皆傳誦。陸游在蜀多年,寫海棠的詩最多,也最出色。本詩即是嘉定元年(1208)八十四歲致仕家居時作,距他逝世只有一年多,追思在蜀觀賞海棠的事,高齡晚歲,而筆力勁健,熱情洋溢,不減當年。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如夢令》是李清照早期的名作,作於新婚後的宋崇寧元年(1102),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它以新巧別致、出語天然而為人矚目。詞人扣住一個簡單的生活片段,刻畫了女主人公愛花、惜花的細膩感情,營造出一個幽美、清靈的意境。此詞不僅惜春,亦有女主人公自惜之意。詞人雖是新婚,但亦由海棠之瘦想到自己紅顏易老,何況夫婿又身在太學,自己獨守空房,難免有虛度光陰之憂。
念奴嬌·宜雨亭詠千葉海棠
【宋】張鎡
綠雲影里,把明霞、織就千重文綉。紫膩紅嬌扶不起,好是未開時候。半怯春寒,半宜晴色,養得胭脂透。小亭人靜,嫩鶯啼破清晝。
猶記攜手芳陰,一枝斜帶艷,嬌波雙秀。小語輕憐花總見,爭得似花長久。醉淺休歸,夜深同睡,明日還相守。免教春去,斷腸空嘆詩瘦。
春天奼紫嫣紅,群芳爭艷。梅花占於春前,牡丹殿於春後,而海棠卻當春而發。她清而不瘦,艷而不穠,別有一種風姿麗質。論花品,不在梅花、牡丹之下。是以詩人賞愛,吟詠不絕。張鎡這首詞作於南湖別墅的宜雨亭上。在宋人海棠詞中雖非冠冕之作,卻也寫得清麗秀逸,宛然有致,饒有情趣。詞的上片描寫海棠紅花綠葉交相輝映的秀美景色;下片由寫花轉而寫人,追憶昔日與情人賞花的情景,表達了詞人對海棠花無限眷戀的款款深情。
張鎡的詩詞,在當時有很大名聲,方回《讀張功父南湖集》詩雲:「端能活法參誠齋,更覺豪才類放翁。」詞的結尾在愛花之情中又加上惜春之意,感情分量更重,詞意也隨之進了一層。意謂若教春去,就要為之斷腸,就要吟詩遣懷,就要因詩而瘦。「詩瘦」本於李白戲贈杜甫詩:「借問何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這兩句翻出新意,深刻揭示出詞人不負韶光的心理活動。
摸魚兒·海棠
【宋】劉克庄
甚春來、冷煙凄雨,朝朝遲了芳信。驀然作暖晴三日,又覺萬姝嬌困。霜點鬢。潘令老,年年不帶看花分。才情減盡。悵玉局飛仙,石湖絕筆,孤負這風韻。
傾城色,懊惱佳人薄命。牆頭岑寂誰問。東風日暮無聊賴,吹得胭脂成粉。君細認。花共酒,古來二事天尤吝。年光去迅。漫綠葉成陰,青苔滿地,做得異時恨。
這是一首吟詠海棠之作。劉克庄在詞中對花抒懷,借花言志,立意深遠,感情真摯。詞的上片寫海棠多舛的命運,感嘆歲月無情,人生無常;下片回歸對海棠花的描寫,由賞花引發人生感慨,強化愛花惜春之情。全篇循序漸進,脈絡井然,寫盡了詞人對海棠花的鍾愛深惜。詞人用典故和精緻細膩的語言將自己的人生際遇與海棠的命運相結合,用清雋秀美的筆調將心中所感表達出來,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劉克庄是南宋後期的愛國志士,他遺世獨立,耿介不群,因而頗不為當政者所容,數遭彈劾,屢官屢罷。政治生涯中的陰晴冷暖,身同感受,而於風雨如晦之際、岑寂落拓之境,經受尤多。由此,對其筆下的海棠何以不逢天幸,不遇真賞,便不難理解了。詞中所詠的是海棠,又不純是海棠,嫣紅膩粉中,隱隱有詞人之精靈滲透其中,詞中的海棠是詞人人格化了的海棠。
潘令,即晉代文學家潘岳,曾任河陽縣、懷縣縣令,其《秋興賦·序》中嘗謂:「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賦》的正文里也有「斑鬢髟以承弁矣兮,素發颯以垂領」的句子,後人屢用此事自嘆衰老。潘岳不僅以「嘆老」著稱,還有「愛花」的盛譽,其為河陽令時,廣植桃李,人稱「河陽一縣花」,此詞即屬詠花,故詞人自比潘令,便有「一客不煩二主」之妙。「玉局」謂蘇軾,其晚年曾提舉玉觀局(掛名為該道教宮觀的主管官,領乾薪也)。「石湖」是范成大的自號,這兩位文豪都酷愛海棠,並題寫過膾炙人口的詩篇。
海棠春·己未清明對海棠有賦
【宋】吳潛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老去惜花心,相以花無語。
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盪、狐嗥兔舞。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
吳潛這首《海棠春》借寫海棠,抒發自己心憂國事的悲慨和壯心不已的豪情。詞的上片吟詠海棠,描繪雨後海棠鮮活冶艷,嬌艷欲滴的風姿,發抒詞人自憐衰疲的感慨;下片由眼前的海棠而聯想四川的戰況,想到擊敗入侵之敵,天府的海棠花更顯美麗,令詞人的心情無比振奮。此詞寫詞人在衰暮之年觀賞海棠,聯想「海棠國」的戰事,表現了烈士暮年心憂國事的忠誠。吳潛的詞風近於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鬱,感慨特深,此詞可見一斑。
宴清都·連理海棠
【宋】吳文英
綉幄鴛鴦柱,紅情密、膩雲低護秦樹。芳根兼倚,花梢鈿合,錦屏人妒。東風睡足交枝,正夢枕瑤釵燕股。障灧蠟、滿照歡叢,嫠蟾冷落羞度。
人間萬感幽單,華清慣浴,春盎風露。連鬟並暖,同心共結,向承恩處。憑誰為歌《長恨》?暗殿鎖、秋燈夜語。敘舊期、不負春盟,紅朝翠暮。
這是一首詠物詞,所詠的是連理海棠,所抒發的情感則是傷悼亡妾,並借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的情事加以表述。連理海棠是雙本相連的海棠。據《明皇雜錄》: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一次玄宗登沉香亭,召楊貴妃,楊妃酒醉未醒,高力士從侍兒扶之而至,玄宗笑曰:「豈是妃子醉耶?海棠睡未足也。」玄宗與楊貴妃又有世世代代為夫婦的盟誓,即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因此,這首詠連理海棠的詞就以李楊情事為線索展開。上片詠花,處處關合李楊事跡;下片敘寫李楊事,又處處照應題面的連理海棠。
這首詞被譽為詠物詞中的神品,詞人描寫連理海棠時,緊扣其特徵,寫得工細貼切。如「芳根兼倚,花梢鈿合」「交枝」「瑤釵燕股」,或描摹,或比喻,或借代,從正面扣合「連枝」特點。「錦屏人妒」「嫠蟾冷落」,又以對比反襯的手法來寫「連枝」,扣題而不直露。詞作詠物而不滯於物,物態人情,難分彼此,花中有人,人不離花,細細品味,句句寫花,句句寫人,過去一些詞論家稱道夢窗善用麗字,初看起來,雕繪滿眼,實際上夢窗能「令無數麗字——生動飛舞,如萬花為春」(《蕙風詞話》),此篇用麗字極多,如綉、鴛鴦、紅、芳、鈿等等,運用麗字時,注意其與表現題材的結合,而不是游離於內容之外,此詞可稱夢窗「穠麗」風格的典範之作。
踏莎行·雨中觀海棠
【宋】劉辰翁
命薄佳人,情鍾我輩。海棠開後心如碎。斜風細雨不曾晴,倚闌滴盡胭脂淚。
恨不能開,開時又背。春寒只了房櫳閉。待他晴後得君來,無言掩帳羞憔悴。
這是一首詠物詞,描寫物象貼切逼真,不只局限於詠物,而且借物抒情,被譽為詠物詞中的佳作。描摹海棠,既似其形,又得其神,做到了不晦、不拘、不沾、不滯。詞的上片抒寫詞人雨中觀海棠的情懷,描摹雨中海棠的風神,表達了詞人惋惜、傷感的情懷;下片詞人沒有繼續寫海棠的風貌,而是敘寫海棠生不逢時的不幸命運,表現海棠花如薄命美人般的遭遇和詞人心中的無限惆悵和哀憐。
這首詞作於風雨如晦的南宋末年,是大有深意的,詞人借著「海棠」,特別點明是「雨中」的「海棠」,托意何在?詞人身處宋末,南宋小朝廷長期受到蒙元統治者的侵擾,國勢日衰,已瀕臨岌岌可危的境地。詞人在「觀海棠」的過程中,將家國之憂,交織進愛花、惜花的情感里,憑借雨中海棠花容憔悴的藝術意境,表達出對美好事物備受摧殘的深切感嘆。
② "簾卷海棠紅"出自哪首詩詞啊
一、可找到的說法有二:
1、出自古詞:《虞美人》
黃昏有約君知否,
對月頻呼酒.
纖纖簾卷海棠紅,
舊夢難尋隻影卧花叢.
清風作伴香塵路,
空把佳期誤.
青春雖美不多時,
多少紅顏垂淚病相思.
但這一詞查不到作者。
2、出自朱自清散文:《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這個比較可考。
二、朱自清《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簡介:1924年,馬孟容執教今溫州中學,與當時逃兵亂來溫的散文家朱自清,又同事又好友。馬孟容先生精心製作一幅 尺多寬的《月夜八哥海棠圖》贈送朱自清先生。朱先生愛不釋手,細細品味,整整看了兩天,並回贈《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見朱自清散文集《溫州的蹤跡》首篇)散文一 篇,恭敬地說:「以文換畫,自是文雅之事,只是你的畫是傳神妙品,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寫的僅得其萬一,貽笑大方了。」一時成為文界藝壇的美談。
三、《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原文:
這是一張尺多寬的小小的橫幅,馬孟容君畫的。上方的左角,斜著一卷綠色的簾子,稀疏而長;當紙的直處三分之一,橫處三分之二。簾子中央,著一黃色的,茶壺嘴似的鉤兒棗就是所謂軟金鉤么?「鉤彎」垂著雙穗,石青色;絲縷微亂,若小曳於清風中。紙右一圓月,淡淡的青光遍滿紙上;月的純凈,柔軟與平和,如一張睡美人的臉。從簾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纏的海棠花。花葉扶疏,上下錯落著,共有五叢;或散或密,都鈴瓏有致。葉嫩綠色,彷彿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著,微微有淺深之別。花正盛開,紅艷欲流;黃色的雄蕊歷歷的,閃閃的。襯托在叢綠之間,格外覺著妖嬈了。枝欹斜而騰挪,如少女的一隻臂膊。枝上歇著一對黑色的八哥,背著月光,向著簾里。一隻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兒半睜半閉的,似乎在入夢之前,還有所留戀似的。那低些的一隻別過臉來對著這一隻,已縮著頸兒睡了。簾下是空空的,不著一些痕跡。 試想在圓月朦朧之夜,海棠是這樣的嫵媚而嫣潤;枝頭的好鳥為什麼卻雙棲而各夢呢?在這夜深人靜的當兒,那高踞著的一隻八哥兒,又為何盡撐著眼皮兒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麼來著?捨不得那淡淡的月兒么?捨不得那疏疏的簾兒么?不,不,不,您得到簾下去找,您得向簾中去找棗您該找著那捲簾人了?他的情韻風懷,原是這樣這樣的喲!朦朧的豈獨月呢;豈獨鳥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著千呼萬喚;你能夠出來么? 這頁畫布局那樣經濟,設色那樣柔活,故精彩足以動人。雖是區區尺幅,而情韻之厚,已足淪肌浹髓而有餘。我看了這畫,瞿然而驚;留戀之懷,不能自已。故將所感受的印象細細寫出,以志這一段因緣。但我於中西的畫都是門外漢,所說的話不免為內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 1924年2月1日,溫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