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的梅花
① 聊齋志異 絳雪
我記得原著中說的就是耐冬,電視劇中也是耐冬,不是梅花。電視劇是90年代初在青島嶗山風景區拍的,而且很有可能就在原著故事的發生地太清宮。所以,不可能混淆梅花和耐冬。
耐冬和山茶、絳雪應該是同一種花。
青島市市花——耐冬
別名:北山茶,絳雪
科屬:山茶科,山茶屬
耐冬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小枝淡綠色,葉倒卵形至橢圓形,種子近球形,原生江南。在嶗山東南的長門岩島及大管島上有野生分布,膠東半島是山茶花(耐冬)在我國分布區的最北界。海濱地區有人工栽培的古樹。嶗山耐冬,花有紅白,瓣有單復。隆冬季節,冰封雪飄,綠樹紅花,紅白相映,氣傲霜雪,故而得名「耐冬」。「雪裡開花到春曉,笑迎枯草吐翠時」,「葉硬經霜綠,花肥映雪紅。」花期從10月到翌年5月,長達半年之久,其花期之長及其耐寒性馳名中外,蓋冠群芳。
人工栽培者多在沿海的青島、嶗山、即墨、乳山、榮成海濱地區,如嶗山太清宮現有耐冬8株。嶗山明霞溝、白雲洞、華岩寺、明道觀等寺廟內都有數百年生的耐冬大樹。嶗山縣及即墨縣東南沿海地區十多個鄉鎮也有栽培。
六百歲"絳雪"香消玉殞青島嶗山太清宮耐冬古樹枯死
16日下午,記者趕到嶗山太清宮三官殿,看到了這棵已經乾枯死亡的六百年大樹,沒有了翠綠的樹葉,也不見了往日遊人爭相拍照爭寵的喧鬧,殘留的僅有乾枯的樹乾和灌注在樹干軀殼上的水泥。記者看到,失去生命的「絳雪」殘幹上,幾道枯裂的縫隙里散發出陣陣朽爛霉味,兩根枯枝被兩棵水泥假樹「艱難」地支撐著。在相鄰的一株400餘年的多瓣白花的耐冬掩映下,在寒風中倍顯凄涼。「真是可惜啊!沒想到幾年不見,變得如此……實在可惜!」幾名遊客環繞在「絳雪」四周久久不肯離去,特意前來觀賞的幾名廣東遊客更是摸著「絳雪」的枯乾黯然神傷。
據當地的導游介紹,這棵「絳雪」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學名耐冬、山茶,寓意此樹耐得嚴寒,能在皚皚白雪中開出璀璨奪目的紅花。在嶗山一帶,家家戶戶都為擁有一株耐冬而感到幸運吉祥。
據知情人介紹,兩三年前的一個春天,「絳雪」突然生病,樹葉枯黃,當時他們馬上找到了市園林部門的專家集體會診,可是經過近一年的搶救,還是沒能夠挽救回「絳雪」的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離去。這位知情人介紹,「絳雪」是嶗山太清宮古樹的代表,雖然年齡在眾多古樹中並不是最長的,但因《聊齋志異·香玉》而聞名天下,成為了嶗山不可缺少的觀賞景觀。
② 十梅庵梅花節 中山公園櫻花節 嶗山櫻桃節
梅花節18今天剛開幕,4月初最好
中山公園櫻花也是4月初
嶗山櫻桃節5月
石梅庵30元/人,櫻花中山公園不花錢,櫻桃原來15元
多長時間沒法說 都是花看一眼也是花 玩一天還是花。。。
③ 奇門預測哪裡的厲害呢
你找張景寬風水奇門吧,我們這里很多老闆都找的是這家,推薦。我的答案能否幫你解決問題,如果能希望能採納下
④ 青島市李滄區的名勝古跡
青島梅園 位於李滄區樓山鄉十梅庵村村東的山坡上,佔地700餘畝 ,擁有126個品種的梅花共計10000餘株。梅園與青島禽鳴園、十梅庵碑林融為一體。冬春之際,各色各樣暗香浮動的梅花、匯集全國書法名家手跡的碑林石刻與離鳴園的花鳥蟲魚相映成趣,吸引八方來客。1999年3月20日至4月20日,第六屆中國梅花臘梅展覽會和老三屆梅花學術研討會在此舉行。來自全國各地及部分國家和地區的10餘家單位和近20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展覽會,遊客達到50餘萬人。 鄉村 滄口地區長期為青島市郊區,鄉村佔比重較大。解放初期屬四滄區,所轄村莊有:十梅庵、樓山後、坊子街、南嶺、大棗園、小棗園、東小庄、石溝、文昌閣、姜家西流庄、褚家西流庄、曉翁村、西大村、東南山、窩鋪、營子、板橋坊、閻家山、鹽灘、沙嶺庄、孤山、大水清溝、小水清溝、大山、湖島、東廣場、小村莊、十三村、十四村、十五村等30個。1951年7月市區調整時,四滄區劃分為四方區、滄口區。滄口區所轄村莊有:曉翁村、姜家西流庄、褚家 西流庄、東南山、窩鋪、營子、板橋坊、鹽灘、沙嶺庄、孤山、大水清溝等11個。後來幾經變更,到1991年底又增加石家宋哥庄、劉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灣頭、東南渠、西南渠、樓山後、坊子街、十梅庵、大棗園、小棗園、南嶺,東小庄、閻家山、香里等15個村莊。上述各村,曾分屬西流庄、樓山兩個人民公社。樓山人民公社於1984年改為樓山鄉,所屬灣頭、東南渠、西南渠、樓山後、石家宋哥庄、劉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十梅庵、大棗園、小棗園、南嶺、坊子街、東小庄等13個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各村建有村民委員會。西流庄人民公社所屬生產大隊的農戶,1982年10月全部轉為非農業戶口。1984年9月,成立滄口區經濟聯合公司,1990年又改稱滄口區第二工業局,原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6個工貿公司,1990年又改稱企業總公司。 第一節 樓山鄉 地理位置 樓山鄉位於區境的最北端,是陸路出入青島市的咽喉地帶。東倚嶗山山麓,同嶗山區夏庄鎮、李村鎮接壤;西瀕膠州灣,與嶗山區紅島鎮隔海相望,南與板橋坊街道辦事處轄區相接,北同嶗山區流亭鎮毗鄰。全鄉總面積為11.93平方公里。地勢東高西低。東南部為丘陵山地,有圍子山、虎頭石、南尖口、鳳山、樓山等山巒。西北部地勢較平坦。境內有灣頭村河、樓山後北河、樓山後南河3條季節性河流。鄉境東南部土地、水利資源較為貧乏,適合發展採石、建材行業;西北部土壤疏鬆,地下水源極為豐富,適宜種植糧食、蔬菜作物,沿海灘塗盛產蛤蜊等貝類海產品。境域南部有樓山,樓山鄉由此而得名。鄉政府機關在小白幹路523號。 歷史沿革 樓山鄉轄區原有17個自然村,建村最早的可上溯到明朝永樂初年,距今已有500餘年。在德國、日本侵佔青島以前,樓山地區隸屬即墨縣仁化鄉。1898年後,德國殖民當局將膠澳租借地劃為青島區和李村區,樓山地區隸屬李村區。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設青島特別市時,樓山地區南部諸村劃入四滄區,北部諸村劃入夏庄區。1938~1945年,日本第二次佔領青島期間,樓山地區劃入仙家寨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樓山地區南部劃入滄平鄉歸屬四滄區;北部劃入海濱鄉歸屬夏庄區。1949年6月青島解放後,其鄉區由南海專署嶗山行政辦事處統一管轄,樓山地區13個行政村南部諸村仍歸四滄區;北部諸村劃入嶗山辦事處一區。1951年7月青島市進行區劃調整,將郊區調整為9個區。1951年10月成立樓山區,樓山地區13個行政村除石家宋哥庄劃入流亭區外,其餘12個行政村歸屬樓山區。1956年1月,郊區改劃為27個鄉,實行農業合作化時,樓山地區各村分別劃入棗園鄉和雙埠鄉。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又全部劃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3個行政村改為13個生產大隊。1961年10月嶗山縣成立後,將樓山後,坊子街、小棗園、東小庄、西南渠、東南渠、石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劉家宋哥庄8個生產大隊劃入西流庄人民公社,歸滄口區領導。1962年5月,又將以上8個生產大隊仍劃回仙家寨人民公社,歸嶗山縣領導。1962年11月,經青島市人民委員會批准,將樓山地區的石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劉家宋哥庄、西南渠、東南渠、灣頭、坊子街、樓山後、大棗園、小棗園、十梅庵、南嶺、東小庄等13個生產大隊從仙家寨人民公社劃出,組成樓山後人民公社,歸嶗山縣領導。1965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將樓山後人民公社劃入滄口區,但農業生產仍由嶗山縣管理。1978年轉為蔬菜專業生產後,全部歸滄口區領導。 1984年體制改革後樓山後人民公社改為樓山鄉人民政府,所屬13個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 機構設置 1991年底,鄉設有黨委、政府、紀律檢查委員會、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及鄉工會、共青團、婦聯、武裝部等機構。鄉黨委下設組織、宣傳、信訪等部門;鄉政府下設經委、財政、審計、民政、司法、土地、計劃生育、農機、農技等部門。區有關部門還設立公安派出所、稅務所、工商所、人民法庭等派出機構駐鄉。 人口土地 1991年全鄉總戶數1.02萬戶,總人口2.9萬人。 由於國家建設需要和村民建房用地,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到1991年底全鄉可耕地面積僅有2 000餘畝,糧食作物已停止耕作,只種植蔬菜和少量的花卉。有8個村分別於1982年、1984年和1992年辦理了集體農轉非手續。至1992年非農業人口已佔全鄉總人口的55.8%。全鄉95%的勞動力從事工業、商業等多種經營。 文物古跡 鄉境內有文物古跡多處,現有址可考的有商周遺址——古城頂和大棗園石牌坊。 商周遺址——古城頂 位於十梅庵村東,據考此處屬商周遺址,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一處海防城堡,佔地約10畝。1949年和1955年曾在此出土了箭頭、短劍、陶片、骨器、石器等文物。還發現了夯土城堡的基礎和穴居洞室。 大棗園石牌坊 大棗園村中心大街矗立的兩座石牌坊(「文化大革命」時飾物被毀,現僅保留主體)。據牌坊上刻字和大棗園村《王氏祖譜》載,該牌坊是清康熙帝下旨,為表彰「國師」王懿及其祖父、父親而立,建於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所屬村莊 坊子街村 位於樓山鄉南部,東臨小白幹路,西南臨鳳山,南接小棗園村,北鄰樓山後村和青島汽車製造廠。村莊佔地0.28平方公里,住戶460戶,人口1 500人,均為漢族,是樓山鄉較小的村莊之一。 據該村《李氏族譜》記載:明永樂初年,李氏祖先由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後於、王、孫等姓陸續遷來,多以開坊子(小吃店)為生,故名坊子街。該村歷史上延續下來一集市,農歷逢四遇九為集日,俗稱棗園集。村東原有一自然小村——劉家台,解放後劃歸該村為一行政村。 該村在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曾與樓山後、小棗園、東小庄聯合成立一高級社——紅日農業合作社,1962年加入樓山後人民公社,時稱坊子街生產大隊,1984年恢復鄉村體制,改稱坊子街村至今。 該村建有中共坊子街村支部、坊子街村民委員會,並有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群眾組織,工業公司管理村辦企業。 南嶺村 位於樓山鄉東南部,東臨虎石山,南與嶗山區李村鎮石溝村相接,西臨小白幹路,北與大棗園相鄰。村莊佔地面積0.35平方公里,住戶680戶,人口1 900人,均為漢族。 該村始建於明永樂初年,劉氏祖先從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因地處丘陵地帶,故名南嶺村。 該村經濟原以農業為主,兼有部分果園。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2年劃入樓山後人民公社,時稱南嶺生產大隊,1984年後改稱南嶺村。 解放初期有耕地1 000餘畝,後土地被陸續徵用。從60年代初開始創辦一些副業項目,以採石、燒磚為主。改革開放後,由農業轉向工商業。至1991年全村企業11個,固定資產700餘萬元,年總收入1 800萬元,人均1 600元,為青島市農村經濟百強村之一。 該村建有幼兒園、小學、醫療保健、液化氣站等設施,村民子女免費入學。1986年起,村民實行退休養老制度。1991年被青島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莊稱號。 十梅庵村 位於樓山鄉東部,東臨圍子山,南臨虎頭石山,西南與大棗園村相接,北與灣頭村相鄰。村莊佔地0.4平方公里,住戶993戶,人口2 829人,均為漢族。 該村起源於明永樂初年,庄氏祖先從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後有臧、張等姓也陸續遷來。因村前山坡建有一廟宇,門前種植十株梅花樹而得名。該廟於解放前戰亂中被毀,遺址在「四清」時被清除。 解放前,隸屬李村區、四滄區、夏庄區等。解放後,劃歸樓山區。1956年劃為棗園鄉。1962年加入樓山後人民公社,時稱十梅庵生產大隊。1984年改稱十梅庵村。該村建有中共十梅庵支部、村民委員會。並有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組織。工業公司管理村辦企業。 經濟原以農業為主,兼有部分林、果。由於土地多為山嶺薄地,貧瘠乾旱、產量較低,加上人口逐年增多,靠單純的農業經濟不能滿足生活需要,從60年代起該村因地制宜,發展建材業,以採石、燒磚為主。至1991年,村辦企業已達30多個,固定資產1 000多萬元,年總收入4 300萬元,人均收入1 128元,為青島市農村經濟「百強村」之一。1989年開始發展外資企業。1988年和1989年被青島市人民政府分別授予花園式單位、文明衛生村稱號,1987年起,連續被授予青島市、滄口區文明村莊。1988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 樓山後村 位於樓山鄉中部,東與青島汽車製造廠相鄰,西靠四流北路,南與坊子街村相接,北至遵義路。村莊佔地面積0.3平方公里,住戶1 156戶,人口3 650人,均為漢族。 樓山後村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林氏祖先從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因村南臨樓山,故名「樓山後」。 樓山後村公益事業發展較快,建有醫療保健、幼兒園、液化氣站、體育場、公園等設施。1980年開始實行村民退休養老制度。1989年開始均被授予青島市、滄口區文明村莊、文明單位標兵稱號。 灣頭村 位於樓山鄉東北部,東、北與嶗山區夏庄鎮交界,西接東南渠村,南鄰十梅庵村,西與東南渠村相接。村莊佔地0.4平方公里,住戶1 025戶,人口3 069人,均為漢族。 據考,該村始建於1404年(明永樂二年),張、趙兩姓由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因村東有一天然大灣(池塘),故取名「灣頭」。原灣頭村西南有一自然小村——欒家泊子,村東南山坡亦有一自然小村——許家庵子,合作化時劃歸灣頭村為一行政村。現欒家泊子與灣頭村連成片,許家庵子住房也陸續遷至灣頭村內。1956年灣頭村與東南渠村、西南渠村共同成立高級社——群英農業合作社。1962年劃入樓山後人民公社為灣頭生產大隊。現稱灣頭村。 西南渠村 位於樓山鄉北部,東臨小白幹路,南至遵義路,西靠青島鋼鐵總公司,北到青島人造板廠。村莊佔地面積0.27平方公里,住戶640戶,人口2 100人,均為漢族。 據考西南渠村始建於1410年(明永樂8年),相傳該村張氏祖先由雲南大槐樹里遷至。因村東北處有一處土埠(現歸東南渠村),村名定為安家(甲)埠。後因戰亂,村民不堪騷擾和負擔,又因村南有一小渠,遂將村名改為南渠(諧音「難去」)。1936年分為東、西南渠兩個村。 西南渠村在農業合作化時,曾與東南渠、灣頭村合並成立高級社——群英農業合作社。1962年劃入樓??後人民公社,稱西南渠生產大隊。1984年改稱為西南渠村。 劉家村 位於樓山鄉西北部,東接膠濟鐵路,西與徐家村相接,北臨瑞金路,南靠樓山火車站。村莊佔地面積0.4平方公里,住戶1 243戶,人口3 716人,均為漢族,是樓山鄉較大的村莊之一。 據《劉氏族譜》記載:明永樂初年,劉氏祖先從即墨縣留村鎮東葛村遷至,時已有石氏居於西部,後又有徐氏遷至中部,同用「宋哥庄」村名。民國初年建立村行政時分為三村,該村冠以劉家宋哥庄。合作化時曾與徐家村合為一個高級社。1958年劃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1年劃歸西流庄人民公社,1962年為樓山後人民公社劉家生產大隊,1984年改稱為劉家村。 該村建有中共劉家村總支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並有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群眾組織。工業公司管理村辦企業。 徐家村 位於樓山鄉西北部。東連劉家村,西接石家村,南靠青島鋼絲繩廠,北至青島電站閥門廠。村莊面積0.4平方公里,住戶1 000戶,人口2 900人。 據該村《徐氏族譜》記載,清朝初年,徐氏從萊陽遷至。時已有劉、石兩姓居此,統稱宋哥庄。民國初年宋哥庄一分為三,因徐姓最多,故定名徐家宋哥庄。1956年合作化時,曾與劉家村合並成立高級社。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1年兩村分別劃入西流庄人民公社,該村稱徐家生產大隊。1962年劃回仙家寨人民公社,同年又劃入新成立的樓山後人民公社,為徐家生產大隊。1984年恢復鄉村建制改稱為徐家村。 該村有中共徐家村支部和村民委員會,並有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群眾組織。工業公司管理村辦企業。 大棗園村 位於樓山鄉東南部。東臨虎頭石山與嶗山區夏庄鎮交界,南與南嶺村相接,西臨小白幹路,北靠樓山鄉政府。是樓山鄉較大村莊之一。村莊總面積0.7平方公里,住戶1 480戶,人口3 988人。多為王姓,漢族。 據該村《王氏族譜》記載,該村祖先王氏於明朝萬曆初年由青州府臨朐縣禮讓鄉寺泊社四甲棘村遷至,村名仍沿用「棘林村」。後因此名陋俗,且本地當時多棗樹,遂將村名改為棗園村。後因王氏家族分出一支遷至村西南處,至20世紀30年代,取名小棗園。原棗園村改名為「大棗園村」,沿用至今。 大棗園村王氏家族人丁興旺,繁衍較快,且崇尚科舉。清康熙年間族人王懿(字文子),其祖、父三代皆由科舉入仕。據《王氏世譜》載,王懿曾入翰林院,做過胤稹(即雍正皇帝)之師傅,故有「國師」之說,盛極一時。現大棗園村內尚存建於康熙24年(1685年)為表彰王懿祖孫三代而修建的石牌坊兩座(「文化大革命」時其飾物被毀,現保留主體)。近代書畫家王知昌(字仙坡,1906~1987年)也是大棗園村人,青年時曾東渡日本留學,後因生活所迫回村務農,閑時潛心書畫,尤對山水畫造詣頗深,風格獨特,曾被編入《中國當代美術家名人錄》。 大棗園村解放前屬四滄區,1951年劃入樓山區,1956年以該村命名的棗園鄉為郊區27個大鄉之一。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時稱大棗園生產大隊。1962年劃入樓山後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村體制改稱為大棗園村。 該村建有中共大棗園村總支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並有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群眾組織,工業總公司管理村辦工商企業。 大棗園村經濟歷來以農業為主。解放初期,有耕地2 000餘畝,後因國家建設徵用土地,加上人口逐年增加,從60年代開始陸續辦起了一些小型工、副業項目。改革開放以後,該村抓住機遇,大力發展工商企業,到1991年共創辦工業企業48個,商業網點34個,處全鄉領先地位。全村固定資產總額1 747萬元,年總收入5 870萬元,年人均收入1 526元,為青島市農村經濟百強村之一。 大棗園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發展村民公益福利事業。建有醫療保健室、幼兒園、液化氣站等各1處。村民實行退休養老制度。1990年被青島市、滄口區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稱號。 小棗園村 位於樓山鄉西南部。東臨小白幹路,西與青島鹼廠宿舍相鄰,南接東小庄,北靠鳳山。村莊佔地0.18平方公里。住戶250戶。人口750人。是樓山鄉最小的村。 東小庄村 位於樓山鄉西南部,東鄰興城路小學、青島造紙廠倉庫,西鄰原青島園藝六分廠,南靠青島泡花鹼廠,北接小棗園村。村莊佔地面積0.2平方公里,住戶250戶,人口800人,是樓山鄉較小的村之一。 東小庄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村子周圍土地原歸即墨縣大族黃家所有,並派家人住此管理,逐漸成村,取名小庄。民國時期,為與海西(陰島)的「小庄村」相區別,遂改為東小庄。 東小庄解放前作為鄉區歸四滄區管轄,日本侵佔青島時期曾在此設「卡子門」(封鎖線出入口)。解放後,劃入樓山區。合作化時曾和坊子街、樓山後、小棗園合並成立高級社——紅日農業合作社。1962年加入樓山後人民公社,為東小庄生產大隊。1984年恢復鄉村體制改稱東小庄村。 東小庄村經濟原以農業為主,兼有部分果園,隨人口逐年增長和耕地逐步減少,從60年代開始興辦一些小型工、副業。改革開放以後,村辦企業發展較快。至1991年,村辦企業共5個,固定資產達123萬元,年總收入256萬元,人均收入800元。東小庄村建有幼兒園一處,從1986年開始實行村民退休養老制度。 第二節 西流庄人民公社、滄口區第二工業局 沿革 前西流庄人民公社所轄區域在青島解放初期屬四滄區,1951年7月劃歸滄口區。經過1951年土地改革和1955年農業合作化運動,1955年成立了初級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社。1958年8月,在原13個自然村形成的7個高級農業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了滄口區紅星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稱西流庄人民公社。1963年7月,原屬滄口區的西流庄人民公社劃歸嶗山縣領導,居民生活供應、文教衛生仍歸滄口區管理。1969年9月,又全部劃回滄口區統一領導。1982年3月和1983年2月,原屬嶗山縣李村人民公社領導的香里大隊、閻家山大隊先後劃歸滄口區西流庄人民公社領導。1982年10月西流庄人民公社所屬農業戶全部轉為非農業戶口。 1984年9月,公社體制改革後,原西流庄人民公社改名為滄口區經濟聯合公司,原生產大隊,先後更名為經濟公司、工貿公司、分公司等。1990年8月,滄口區經濟聯合公司改名為滄口區第二工業局,各分公司遂更名為企業總公司。1991年底,設局黨委、局機關、局紀律檢查委員會和共青團、工會、婦聯、武裝部等組織。下設板橋坊、曉翁、鹽灘、水清溝、香里、閻家山等六個企業總公司。 地理位置 西流庄人民公社位於滄口區東南部,東至小白幹路,與嶗山區的李村鎮毗鄰,西接滄口區四流中路一帶的工廠和居民區,南至水清溝南山,與四方區接壤,北至樓山,與樓山鄉相連。面積6.9平方公里。境內多丘陵,牛毛山和東南山是境內的兩座小土山。西流庄南河、西流庄西河、東南山河、板橋坊河均屬季節性河流,自東向西流入膠州灣。 經濟情況 1991年底,滄口區第二工業局所轄工業基層單位64個,工業產品品種51個。其中局直屬工業企業8個,工業總產值4 239萬元,利潤總額73萬元;村辦企業56個,工業總產值4 065萬元,利潤額443萬元。另有第三產業網點36個,營業額4 515萬元,利潤總額111.1萬元。
⑤ 梅花與生活有那些密切的關系
朵,無梗或具短梗,原種呈淡粉紅或白色,栽培品種則有紫、紅、彩斑至淡黃等花色,於早春先葉而開。 梅花可分為系、類、型。如真梅系、杏梅系、櫻李梅系等。系下分類,類下分型。梅花為落葉小喬木,樹干灰褐色,小枝細長綠色無毛,葉卵形或圓卵形,葉緣有細齒,花芽著生在長枝的葉腋間,每節著花1~2朵,芳香,花瓣5枚,白色至水紅,也有重瓣品種。(如圖) 莖 梅花是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米,枝常具刺,樹冠呈不正圓頭形。枝幹褐紫色,多縱駁紋,小枝呈綠色或以綠為底色,無毛。 果 核果近球形,有溝,直徑約1~3厘米,密被短柔毛,味酸,綠色,4-6月果熟時多變為黃色或黃綠色亦有品種為紅色和綠色等;味酸,可食用,可用來做梅干、梅醬、話梅、酸梅湯、梅酒等,亦可入葯。梅花酒在日本和韓國廣受歡迎。其味甘甜,有順氣的功能,是優良的果酒。話梅在中國是很受歡迎的食品。話梅是將梅子與糖、鹽、甘草在一起腌制後曬干而成的。話梅還可以用來做成話梅糖等食品。 花 梅花可分為真梅系、杏梅系、櫻李梅系等,每節1~2朵,無梗或具短梗,直徑1~3厘米,萼筒鍾狀,有短柔毛,裂片卵形;花瓣5枚,原種呈淡粉紅或白色,栽培品種則有紫、紅、彩斑至淡黃等花色;雄蕊多數、雌蕊離生,子房密被柔毛,罕為2-5(離心皮)或缺如,子房上位,花柱長。 梅花的總品種達300多種。適宜觀賞的梅花種類包括大紅梅、台閣梅、照水梅、綠萼梅、龍游梅等品種。觀賞類梅花多為白色、粉色、紅色、紫色、淺綠色。中國西南地區12月至次年1月,華中地區2至3月,華北地區3至4月開花。初花至盛花4~7日,至終花15~20日。 梅花屬於長壽花卉,即使是在家盆栽,也經常可以養到十年以上。湖北黃梅縣有株一千六百多歲的晉朝所植梅花,至今仍吐芬芳。 梅花雖對土壤要求並不嚴格,但土質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為佳。幼苗可用園土或腐葉土培植。梅花對水分敏感,雖喜濕潤但怕澇。若盆土長期過濕會導致落葉黃葉。梅花不喜大肥,在生長期只需施少量稀薄肥水。梅花可耐-15度的溫度。梅花以嫁接繁殖為主,播種、壓條、扦插也可。砧木以實生梅苗或杏、桃為主。梅花通常不易染病,但也有一些病害,如穿孔病、炭疽病、白粉病、枯枝流膠病、干腐流膠病等。蚜蟲對梅花常有危害。但不可使用樂果殺蟲,其會對梅花產生葯害而導致落葉。此外,還有一種梅花盆景,名為梅樁。
栽培史
梅是我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雲:"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雲:"摽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子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系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東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成為家梅---果梅。1975年,我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現了梅核,這說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這時的梅花品種,當系既觀花又結實的兼用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而在梅子一邊灑上紅暈。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雲:"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約在2000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於城市綠化了。 到了南北朝(公元420一589年),藝梅、賞梅、詠梅之風更盛,「梅於是時始以花聞天下」(南宋楊萬里《和梅詩序》)。《金陵志》載:宋武帝(即劉裕,公元420一422年在位)女壽陽公主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額上,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此時文人詠梅、寫梅的甚多,如宋代的鮑照有《梅花落》詩,梁代的蕭綱(簡文帝)有《梅花賦》,何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詩,陰鏗有《詠雪裡梅》等詩,陳代的蘇子卿、北周的庚信,也都有詠梅之作。 隋(581一618年)、唐(618一907年)至五代(902一963年),是藝梅漸盛時期。 據說,在隋唐之際,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主章安大師(56·1-632年)曾於寺前手植梅樹。唐代名臣宋景 雪中紅梅
作《梅花賦》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貸語。而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也多有詠梅名詩。根據詩文記載來看,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種,主要屬江梅型·官粉型。在四川,唐時始有硃砂型品種出現,當時稱"紅
越冬。在落葉後至春季萌芽前均可栽植。為提高成活率,應避免損傷根系,帶土團移栽。地栽應選在背風向陽的地方。盆栽選用腐葉土3份、園土3份、河沙2份、腐熟的廄肥2份均勻混合後的培養土。栽後澆1次透水。放庇蔭處養護,待恢復生長後移至陽光下正常管理。 2.光照與溫度喜溫暖和充足的光照。除杏梅系品種能耐-25℃低溫外,一般耐-10℃低溫。耐高溫,在40℃條件下也能生長。:在年平均氣溫16-23℃地區生長發育最好。對溫度非常敏感,在早春平均氣溫達-5-7℃時開花,若遇低溫,開花期延後,若開花時遇低溫,則花期可延長。生長期應放在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的地方,若處在庇蔭環境,光照不足,則生長瘦弱,開花稀少。冬季不要入室過早,以11月下旬入室為宜,使花芽分化克分經過春化階段。冬季應放在室內向陽處,溫度保持5℃左右。 3.澆水與施肥生長期應注意澆水,經常保持盆土濕潤偏於狀態,既不能積水,也小能過濕過干,澆水掌握見干見濕的原則。一般天陰、溫度低時少澆水,否則多澆水。夏季每天可澆2次,春秋季每天澆1次,冬季則干透澆透。施肥也合 理,栽植前施好基肥,同時攙入少量磷酸二氫鉀,花前再施1次磷酸二氫鉀,花施1次腐熟的餅肥,補充營養。6月還可施1次復合肥,以促進花芽分化。秋季落葉後,施1次有機肥,如腐熟的糞肥等。 4.整形修剪地栽梅花整形修剪時間可於花後20天內進行。以自然樹形為主,剪去交叉枝、直立枝、乾枯枝、過密枝等,對側枝進行短截,以促進花繁葉茂。盆栽梅花上盆後要進行重剪,為製作盆景打基礎。通常以梅樁作景,嫁接各種姿態的梅花。保持一定的溫度,春節可見梅花盛開。若想「五一」開花,則需保持溫度0-5℃並濕潤的環境,4月上旬移出室外,置丁陽光允足、通風良好的地方養護,即可「五一」前後見花。 5.花期控制盆栽梅花一般為家庭觀賞。冬季落葉後置於室內,溫度保持在0-5℃,元旦後逐漸加溫至5 -10℃,並日充分接受光照,經常向枝條噴水,水濕應與室溫接近。
園藝學
在園林、綠地、庭園、風景區,可孤植、叢植、群植等;也可在屋前、坡上、石際、路邊自然配植。若用常綠喬木或深色建築作背景,更可襯托出梅花玉潔冰溥清之美。如松、竹、梅相氨基酸,蒼松是背景,修竹是客景,梅花是主景。古代強調「梅花繞屋」、「登樓觀梅」等,均是為了獲取最佳的觀賞效果。另外,梅花可布置成梅嶺、梅峰、梅園、梅溪、梅徑、梅塢等。 人工栽培 常用嫁接法繁殖,砧木多用梅、桃、杏、山杏和山桃。梅花露地栽培,應於陽坡或半陽坡地段,株距3~5m。通常在生長期間施3次肥,即在秋季至初冬施肥,如餅肥堆肥、廄肥等;在含苞前施速效性肥;在新梢停止生長後(6月底至7月初),適當控制水分並施肥,促進花芽分化。梅花適作盆景栽培。將地栽培數年後的植株上盆。盆土宜軟松肥沃,栽前栽後均要整形和修剪。
病蟲害
梅花病害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有白粉病、縮葉病、炭疽病等。 (1)白粉病。此病常在濕度大、溫度高、通風不良的環境中發生。早春三月,梅花萌芽時,嫩芽和新葉易受病菌侵染,受害部位會出現很薄的白粉層,接著白粉層上出現針頭大小的黑色或黃色顆粒,後期葉片變黃而枯死。 (2)縮葉病。可噴灑托布津或多菌靈防治,亦可噴灑1%波爾多液,每隔一星期噴一次,3-4次即可治癒。 (3)炭疽病。病發初期可噴70%托布津1000倍液或噴代森鋅600倍液防治。發現其他各種病時,噴灑上述兩種葯液亦可見效。
編輯本段價值
葯用價值
《神農本草經》首先指出梅的葯用價值:「梅實味酸平,主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 靈峰梅花
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梅果因加工方法不同,成品有白梅、烏梅之分。後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即記載了這種加工方法。作白梅法:「梅子酸,核初成時摘取,夜以鹽汁漬之,晝則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矣。」作烏梅法:「亦以梅子核初成時摘取,籠盛,於突上熏之,令干即成矣。」明代著名葯物學家李時珍認為:烏梅能「斂肺澀腸,止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白梅則「治中風驚癇,喉痹痰厥僵仆,牙關緊閉者,取梅肉揩擦牙齦,涎出即開。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 由此可見梅的葯用范圍很廣。近代醫學界研究表明,梅的花蕾能開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末可治黃疸。烏梅肉具斂肺澀腸,殺蟲生津功能,並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等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梅花主含揮發油,苯甲醛、異丁香油酚、苯甲酸。烏梅主含檸檬酸、谷甾醇,成熟後含氫氰酸。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傷寒、副傷寒、痢疾、結核等桿菌及皮膚真菌均有抑製作用,且能減少豚鼠蛋白質過敏性休剋死亡的發生。 此外,梅花可提取芳香油,據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海澄人善蒸梅及薔薇露,取之如燒酒法,每酒一壺滴露少許便芳香。」古人根據芳香油與水的沸點不同,利用分餾技術,將芳香油提取出來,用作食品的添加劑。 葯用梅花主要是: FlosMume (英)PlumBlossom 【別名】酸梅、黃仔、合漢梅。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梅Prunusmume(Sieb.)Sieb.etZucc.的花蕾。 【植物形態】落葉喬木,小枝多綠色,枝端尖刺狀,無毛,葉互生,寬卵形至卵形,長4~10cm,寬3~5.5cm,先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細鋸齒,下面色較淺,嫩時兩面有毛,老時僅下面脈上有柔毛;葉柄有毛,托葉早落。花1~2朵簇生,先葉開放,有香氣,萼片5,常帶紫紅色,花後常不反折;花瓣5,白色、紅色或淡紅色,有的重瓣;雄蕊多數,心皮1,密被短柔毛。核果近球形,兩邊扁,有縱溝,直徑2~3cm,熟時黃色,有短柔毛。花期3月,果期5~6月。 全國有栽培。
中國歷代畫梅名家:
中國畫以梅花入畫,有歷史記載始於南北朝,到了宋代僧仲仁才開始盛名,稱為「墨梅始祖」。中國歷代具有代表性的畫梅名家有: 南宋:揚無咎, 元代:王元章(王冕),也酷愛梅花,自號梅花屋主, 明代:陳憲章、王謙、盛行之, 清代:羅聘、金農、李方膺、汪士慎, 現代:齊白石、關山月、朱宣咸、董壽平、王成喜等等。
觀賞價值
梅花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審美趨向、情感脈絡和道德標准。梅花是中華民族之魂,尊為「國花」,理所當然。 梅花自身的形態之美 引起人們注意的首先是事物的外貌形態,梅花的色、香、形三方面,個性明顯,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中國美學又十分強調「以形寫神」、「神采為上」,因此總有浪漫的想像與精妙的比喻,使之神采活現。 色 梅花色彩眾多,而人們偏愛白、紅、黃三色。尤其白色,冰清玉潔與冰雪相和諧。「冰花」、「寒玉」和「白雪」等比喻應運而生: 「冰花個個團如玉」。 「姑射仙人冰雪膚」。 「一枝寒玉澹春暉」。 香 梅花的香,有「清」、「幽」的特點: 「天與清香似有私」。 「風遞幽香去」。 而中國人以其細膩、微妙和豐富的審美感受,浮想聯翩,將嗅覺的感受轉向視覺、味覺和觸覺。「孤」「暗」、「酸」乃至「冷」的感覺紛至沓來: 「孤香粘袖李須饒」。 「暗香浮動月黃昏」。 「一點酸香冷到梅」。 形態 梅花的形態可用:「疏」、「瘦」、「古」三個字來概括。「疏」不僅指出梅花的疏密程度,而且與中國人「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的審美習慣相一致: 「疏影橫斜水清淺」。 「疏枝橫玉瘦」。 「瘦」也是中國人崇尚的一種美,「書貴瘦硬方通神」(杜甫詩),「瘦骨清相」是魏晉風度的典型形象。 「尚餘孤瘦雪霜姿」。 「蕊寒枝瘦凜冰霜」。 「古」指梅花歷數百年風欺雪侮而產生的「柯如青銅根如石」的剛強、沉雄和堅毅之美。 「氣結殷周雪,天成鐵石身」。 「鐵干銅皮碧玉枝」。 古到極至,老乾虯龍,欲騰空而起: 「他年長就鐵龍干」。 以上詩句中,描述梅枝之橫斜、鐵龍,雖出於美學要求,但也道出了植物學特性。因為梅花在品種分類系統中,其枝型可分為直枝、垂枝和龍游三類。 梅花與其他景物組合共造意境之美 中國人在創造梅花美學時,除體現梅花自身的形態美之外,還藉助與其他景物的組合,創造更豐富、廣闊的意境之美。所謂意境是由客觀景物的誘發而在人們心中產生的境象。物以類聚,與梅花組合的景物也超脫不凡,充滿詩情畫意。 與水石、雪月等自然景物的組合 水是生命之源,「智者樂水」,「山無水而不活」。梅花開時,溪水淺而清,與高潔、疏瘦的梅花有一致的審美意向。在清亮柔緩的溪水映照下,梅花更加堅勁突出。 「水邊籬落忽橫枝」。 「春來幽谷水潺潺,的梅花草棘間」。 石為大地之骨,其堅貞、剛硬與梅花同格。 「又道寒岩放早梅」。 巨石為崖,將梅花置於幽崖空谷之中,意境更加清幽、氣勢更為宏大: 「幽崖斑白點疏條」。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雪是純潔的化身、嚴寒的使者,雪為梅花鋪開了宣紙般的銀白世界。 「冰雪林中著此身」。 「梅花歡喜漫天雪」。 因雪與白梅在色彩和形狀上非常相象,詩人常以此來大做文章。有時故意將兩者相混淆: 邀月為伍,是園林借景理論在梅花美學中的大手筆體現: 「庭空月無影,夢暖雪生香」。 「一枝清冷月明中」。 與松竹、水仙等植物的組合 梅與「凌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的松與「凌霜雪、節獨完」的竹合稱「歲寒三友」,它們相互聚首,當是情理中的事了。 「松篁晚節應同操」。 「自是歲寒松竹伴」。 「予交三君子,氣韻各有適,及其風雪中,同凜歲寒色」。 開花「早於桃李晚於梅」的水仙,以其凌波仙骨與梅花氣味相投: 「一樹梅花伴水仙」。 與鶴、雀等鳥禽的組合 「羽毛似雪無瑕點」的白鶴,因林逋「梅妻鶴子」的佳話,而與梅結下不解之緣: 「花落不隨流水去,鶴歸常帶白雲來」。 「笑問梅花肯妻我,我將抱鶴家西湖」。 為了表現天寒地凍的程度和歌頌梅花凌寒不懼的品質,詩人畫家常以寒禽的畏縮哆嗦來進行反襯,產生妙趣橫生的效果。 孤清高潔 梅花的孤清高潔,與隱士高人崇尚的「遺世獨立」品格相吻合。 凌寒報春 梅花凌寒不懼,報天下春然後隱去,直是仁人志士的化身了。 「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不是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梅花的這種「寒徹骨」經歷,既包含革命者的樂觀精神,又具有植物學屬性。因為梅花在滿足了開花所必需的需冷量(0℃~2℃)充分休眠之後,才會開花。 天人合一 中國哲人意識到人的倫理道德與自然規律有一種內在的密切聯系,兩者在本質上是互相滲透、協調一致的。因此總是從人與自然的統一中去尋找美。梅花是草木中的傑出代表,她蘊含著自然的運動規律: 「清香傳得天心在,未許尋常草木知」。 「數點梅花天地心」。 中國詩人不滿足於以旁觀者身份欣賞自然,有時乾脆「上下與天地同流」,將自身溶於自然之中: 「古梅如高士,堅貞骨不媚」。 「還疑孤影是前身」。 對梅花之美的發掘愈深,愈加體會到其與中國的哲學、倫理學、美學、文學和繪畫等學科聯系的緊密程度。審美是發動於客觀存在,升華於主觀創造的一個有機整體的流動過程。此文雖掛一漏萬,但若能擴展審美之門,放飛我們的願望、情感和理想,則這種認識意義得益的不僅是梅花,而且是一切藝術的了。
觀梅聖地
我國賞梅勝地較多,除了南京梅花山外,其他著名的有以下幾個: 超山梅花超山位於浙江省餘杭縣,素有「超山梅花天下奇」之譽。梅林之中,有兩株古梅尤為名貴。 靈峰梅花靈峰位於杭州植物園東北角的青芝塢內。從前曾與孤山、西溪並稱西湖三大賞梅風景區。如今已匯集有江、浙、皖梅花珍品45個品種,有梅園160畝,臘梅園20畝,植梅6000多株,已成為西湖賞梅勝地。 澱山梅花澱山湖梅園是上海市最大的賞梅勝地,佔地190畝,植梅5000多株,品種40多個,其中不少為樹齡百年以上的古梅。 磨山梅花武漢東湖磨山梅園是我國四大梅園之一,又是我國梅花研究中心所在地。磨山梅園環嶺環湖,環境十分優美,植梅30000餘株,品種有139個。 羅崗梅花 馳名中外的羊城八景之一的「羅崗香雪」,位於廣州市30多公里外的東郊羅崗。羅崗山四面環山,中央谷地十餘公里遍植青梅荔枝,每年小寒前後梅花盛開,漫山遍野,彷彿置身於「梅海」之中。 此外,還有成都草堂寺、重慶南岸南山、昆明黑龍潭、歙縣多景園梅溪、閩西十八洞等,都是聞名遐邇的賞梅勝地。 香雪海 《香雪》,朱宣咸(作)
江蘇鄧尉山上方圓近十里植梅數十萬株,位於江蘇吳縣光福鄉鄧尉山,距蘇州城西南30公里處。崇山前抱,太湖後繞,獨得地利。梅開時節,滿目香雪,人稱「十里香雪」,有「鄧尉梅花甲天下,望中無地不栽梅」之稱。 康熙六下江南數度於此駐蹕,乾隆也曾六至鄧尉訪梅,於是聲名大盛。鄧尉梅花歷史人文氣息濃厚,有「登樓觀梅、入園探梅、進廊攬梅、登山賞梅」四大景點。且名品薈萃,栽有白梅、紅梅、綠梅、墨梅等。最佳賞梅處:半山腰的「梅花亭」,舉目四望,彌漫數十里,正是「遙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頃」。 每當二月,梅花吐蕊,勢若雪海,滿山盈谷,香氣醉人,香聞數里。「香雪海」三字聲名遠揚。 西山林屋梅海 太湖西山梅園以林屋山為中心,環山數千畝梅林連綿不斷,面積之大,梅種之多,密度之高堪稱全國之最。這里有紅梅、綠梅、白梅等各個品種,尤以白梅最多。每年梅花盛開之時,太湖西山梅園景區都將舉辦盛大的「中國蘇州太湖梅花節」活動。「林屋梅海 青島十梅庵
」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賞梅及梅文化研究、活動基地。 十梅庵 十梅庵公園位於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老虎山北麓山坡上,處在李滄區的交通中心,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同時它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嶗山西部山脈的延續山地,總佔地面積110公頃,最高海拔208.3米,最低處39.8米。園內冬隔朔氣,夏納涼風,山石嶙峋,重岩疊嶂,松柏蒼翠,青山綠水,槐花飄香,相益相容,實為現代都市中心的世外桃源。據民間傳說,昔日天上十位梅花仙子因思慕此地的靈山秀水,而下凡在此,十梅庵因此得名。 該景區是十梅庵村投資興建的山林公園,園內有人工建築三處:中為十梅庵碑廊,又名「青島碑林」;東部為禽鳴苑;西為「青島梅園」,引種各種梅花400餘株。每年春季舉辦賞花會。
編輯本段梅花的品種與種類
梅花相傳到現在,已是花繁品茂,主要分為兩種,一為花梅、一為果梅;梅花以觀賞為目的,經陳俊愉教授研究,1962年時已有231個品種,而且還在不斷創新中,按其生長姿態分有直腳梅類、杏梅類、照水梅類、龍游梅類;按花型花色分,有宮粉型、紅梅型、玉蝶型、硃砂型、綠萼型和灑金型等。其中宮粉型梅最為普遍,品種最多。玉蝶型別有風韻,綠萼型香味最濃,尤以成都的「金錢綠萼」為好。果梅-主要采其果實即梅子食用,花較小,可分青梅、白梅、花梅、烏梅等。台灣地區梅花分布以嘉義縣梅山鄉梅花最著名、南投縣栽植之梅樹,以採摘青梅,製成各類梅子暢銷各地。 梅是我國的特產。她原產於滇西北、川西南以至藏東一帶的山地。大約6000年前分布到了長江以南地區,3000年前即引種栽培。據科學考證,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脯梅」、「元梅」已有2150年的歷史。公元前2世紀引種到了朝鮮,8世紀便引種到了日本。現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也有有志之士在栽培研究。 梅按種型分為三個種系,分別為真梅種系、杏梅種系、櫻李梅種系。其下,主要又按枝姿分為五個大類。 第一類叫直枝梅類。枝直上或斜生。這是梅家族中歷史最悠久,成員最繁茂的一類,下分品字梅、宮粉等9種。 第二類名為垂枝梅類。枝自然下垂或斜垂,有粉花垂枝等5型。
梅花欣賞圖(7張)第三類名為龍游梅類。枝天然扭曲如龍游,僅1類(龍游梅類)1型(玉蝶龍游型)。 第四類名為杏梅。乃梅與杏(山杏)之種間雜交,宋代的范成大在《梅譜》中首次對它進行了記載,花、葉、枝居於梅杏之間,』杏梅類』不香或微香(非梅香),花托腫大。下有單瓣杏梅型及春後型。 第五類是櫻李梅類,乃紫葉李與宮粉梅之人工雜交種,紫葉紅花,重瓣大朵,抗寒。 梅花又名「五福花」,她象徵著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以一種鮮花來寓喻某種情懷,這在文明民族中是一種共有的現象。但用梅花來寄託多種情思,這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是絕無僅有的。 梅花原產我國,現在我國已栽培應用的梅花品種有300個以上,並仍有野梅分布於山間。野梅以西南山區,尤其是滇、川兩省為分布中心,井東延至鄂西地區。梅花品種及變種很多,其品種按枝條及生長姿態可分為葉梅、直角梅、照水梅和龍游梅等類;按花色花型可分為宮粉、紅梅、照水梅、綠萼、大紅、玉蝶灑金等型。其中宮粉最為普遍,花粉紅,著花密而濃;玉蝶型花紫白;綠萼型花白色,香味極濃,尤以「金錢綠萼」為好。 與梅花贊美人的文章 《早》 深冬,釀雪的天氣。我們在紹興訪問三味書屋。從新台門走幾分鍾,過一道石橋,踏進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門就到了。 三味書屋是三間的小花廳。還沒進門,迎面先撲來一陣清香。那清香純凈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蘭花香。細想又都不像,因為小寒前後,桂花早已開過,蘭花卻還要遲些日子才開。是什麼香呢?據說「三味」是把書比作五穀、蔬菜、點心的,也許這就是書香?三味書屋是幾十年前的書塾,當年「詩雲」「子曰」,咿咿呀呀的讀書聲,街上都能聽得到。 書屋朝西,門兩邊開窗。南牆上有一個圓洞門,里邊有小匾,上題「停雲小憩」。東面正中掛一幅畫,畫上古樹底下伏著一隻梅花鹿。那是當年學生朝著行禮的地方。畫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樸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
⑥ 梅花是在什麼季節開花呀
梅花開花季節一般在2~3月,春天。
梅(學名:ArmeniacamumeSieb。):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專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屬,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果實近球形,直徑2-3厘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兩側微扁。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
⑦ 梅花在哪裡可以看得到
全國基本都有,你去家鄉的花草市場打聽一下就知道了。 觀梅聖地 中國賞梅勝地較多,除了南京梅花山外,其他著名的有以下幾個: 超山梅花超山位於浙江省餘杭縣,素有「超山梅花天下奇」之譽。梅林之中,有兩株古梅尤為名貴。 靈峰梅花靈峰位於杭州植物園東北角的青芝塢內。從前曾與孤山、西溪並稱西湖三大賞梅風景區。如今已匯集有江、浙、皖梅花珍品45個品種,有梅園160畝,臘梅園20畝,植梅6000多株,已成為西湖賞梅勝地。 澱山梅花澱山湖梅園是上海市最大的賞梅勝地,佔地190畝,植梅5000多株,品種40多個,其中不少為樹齡百年以上的古梅。 磨山梅花武漢東湖磨山梅園是中國四大梅園之一,又是中國梅花研究中心所在地。磨山梅園環嶺環湖,環境十分優美,植梅30000餘株,品種有139個。 羅崗梅花 馳名中外的羊城八景之一的「羅崗香雪」,位於廣州市30多公里外的東郊羅崗。羅崗山四面環山,中央谷地十餘公里遍植青梅荔枝,每年小寒前後梅花盛開,漫山遍野,彷彿置身於「梅海」之中。 此外,還有成都草堂寺、重慶南岸南山、昆明黑龍潭、歙縣多景園梅溪、閩西十八洞等,都是聞名遐邇的賞梅勝地。 香雪海 《香雪》,朱宣咸(作) 江蘇鄧尉山上方圓近十里植梅數十萬株,位於江蘇吳縣光福鄉鄧尉山,距蘇州城西南30公里處。崇山前抱,太湖後繞,獨得地利。梅開時節,滿目香雪,人稱「十里香雪」,有「鄧尉梅花甲天下,望中無地不栽梅」之稱。 康熙六下江南數度於此駐蹕,乾隆也曾六至鄧尉訪梅,於是聲名大盛。鄧尉梅花歷史人文氣息濃厚,有「登樓觀梅、入園探梅、進廊攬梅、登山賞梅」四大景點。且名品薈萃,栽有白梅、紅梅、綠梅、墨梅等。最佳賞梅處:半山腰的「梅花亭」,舉目四望,彌漫數十里,正是「遙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頃」。 每當二月,梅花吐蕊,勢若雪海,滿山盈谷,香氣醉人,香聞數里。「香雪海」三字聲名遠揚。 西山林屋梅海 太湖西山梅園以林屋山為中心,環山數千畝梅林連綿不斷,面積之大,梅種之多,密度之高堪稱全國之最。這里有紅梅、綠梅、白梅等各個品種,尤以白梅最多。每年梅花盛開之時,太湖西山梅園景區都將舉辦盛大的「中國蘇州太湖梅花節」活動。「林屋梅海」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賞梅及梅文化研究、活動基地。 十梅庵 青島十梅庵 十梅庵公園位於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老虎山北麓山坡上,處在李滄區的交通中心,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同時它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嶗山西部山脈的延續山地,總佔地面積110公頃,最高海拔208.3米,最低處39.8米。園內冬隔朔氣,夏納涼風,山石嶙峋,重岩疊嶂,松柏蒼翠,青山綠水,槐花飄香,相益相容,實為現代都市中心的世外桃源。據民間傳說,昔日天上十位梅花仙子因思慕此地的靈山秀水,而下凡在此,十梅庵因此得名。 該景區是十梅庵村投資興建的山林公園,園內有人工建築三處:中為十梅庵碑廊,又名「青島碑林」;東部為禽鳴苑;西為「青島梅園」,引種各種梅花400餘株。每年春季舉辦賞花會。
⑧ 清明節青島哪裡比較好玩
青島嶗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是中國重要的海岸山嶽風景勝地和5A級旅遊景區,位於山東半島南部的黃海之濱,距青島市中心40餘公里。
嶗山風景區由巨峰、流清、太清、棋盤石、仰口、北九水、華樓等9個風景游覽區和沙子口、王哥庄、北宅、夏庄、惜福鎮等5個風景恢復區及外緣陸海景點三部分組成。
其中,嶗山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最高峰嶗頂海拔1133米,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保存下來的以太清宮的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⑨ 十梅庵公園 十梅庵梅園 是一個地方嗎
十梅庵公園位於青島李滄區老虎山北麓山坡上,處在李滄區的交通中心,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同時它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嶗山西部山脈的延續山地,總佔地面積110公頃,最高海拔208.3米,最低處39.8米。園內冬隔朔氣,夏納涼風,山石磷峋,重岩疊嶂,松柏蒼翠,青山綠水,槐飄香,相益相容,實為現代都市中心的世外桃源。據民間傳說,昔日天上十位梅花仙子因思慕此地的靈山秀水,而下凡在此,十梅庵因此得名。
十梅庵是目前中國長江以北最大的梅園,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梅花之鄉」。
十梅庵梅園是公園內一個景點:賞梅花主要是在十梅庵風景區內的青島梅園。
十梅庵公園門票價格:15元。
經過十梅庵公園的線路如下:
1、 364路:
查看詳細 十梅庵公園→ 古城頂→ 灣頭村東→ 灣頭村→ 樓山路→ 棗圓→ 重慶北路→ 南渠→ 湘潭路→ 劉家新村→ 坊子街→ 重慶中路→ 唐山路→ 滄口體育場→ 三中→ 滄口公園→ 永平路→ 曉翁村→ 振華路→ 永平家園→ 太原路→ 四流中支路→ 四流中路→ 勝利橋→ 海晶化工→ 中心醫院→ 宜陽路→ 開平路→ 樂安路→ 九江路→ 武寧路→ 南豐路
根據青島市統一施工規劃,自2008年10月10日起,湘潭路、興國路(永年路至重慶路口)封閉施工,公交364路臨時調流: ①364路線十梅庵公園至南豐路方向:自古城頂站,沿文昌路、十梅庵路(臨時增設十梅庵站)、重慶中路恢復原路線行駛。臨時取消灣頭村東站、灣頭站、湘潭路站、劉家新村站、重慶北路站、南渠站、四醫站。 ②364路線南豐路至十梅庵公園方向:自十梅庵站、沿重慶中路、十梅庵路(臨時增設十梅庵站)
2、 213路
查看詳細 百盛嶗山店→ 九水路→ 京口路→ 李村→ 曲戈庄→ 新村→ 峰山路→ 東南山→ 少山路→ 大村莊→ 文昌閣→ 石溝→ 青原石材→ 南嶺→ 坊子街→ 棗園→ 婁山路→ 十梅庵→ 十梅庵公園→ 灣頭村東→ 灣頭→ 湘潭路→ 劉家新村→ 重慶北路→ 南渠→ 婁山後
根據青島市統一施工規劃,自2008年10月10日起,湘潭路、興國路(永年路至重慶路口)封閉施工,公交213路車臨時調流: ①213路線婁山後至百盛嶗山店方向:自婁山後站,沿遵義路、重慶中路(臨時增設四醫站、十梅庵站)、恢復原路線行駛。臨時取消南渠站、重慶北路站、劉家新村站、湘潭路站、灣頭站、灣頭村東站、十梅庵公園站、婁山路站。 ②213路線百盛嶗山店至婁山後方向:自棗園站、沿重慶中路(臨時增設十梅
自駕游就無需介紹如何去青島李滄的線路了
⑩ 我在嶗山旅遊時買的「石竹茶」屬於綠茶嗎
不是綠茶。
石竹其實是山上的一種野生植物,所謂的石竹茶就是把它的莖葉採回來,然後按照炒茶的方式製作出來,它只是和茶類似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茶,當然也不是綠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