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的佛學
A. 夢觀音送梅花蓮花讓我種
好夢,與佛有緣之夢。
建議你可以從現在開始,接觸,了解一下佛法。學佛,能增加我們的見識,開拓我們的心胸,提升我們的境界,能幫助我們化解痛苦,得到吉祥幸福。所以,建議你珍惜佛緣,好好的學一下佛。
我為你詳細講解一下吧。
學習佛法,分為學習佛菩薩的思想,和實踐佛菩薩對我們的教導。
佛菩薩的思想,記錄在佛經里,比較著名的佛經有:心經,金剛經,無量壽經(新華書店有售)等等。很多經文都很難懂,如果要學習的話,可以參考佛經的白話文版。一時不明白也沒有關系,慢慢來。
另外,佛菩薩對我們的教導,之一就是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別小看這八個字,3歲小孩都知道,但30歲大人做不到。你能做佛菩薩的好學生,改正過失,並行善積德,佛菩薩知道了,會非常高興,你因此也會有很好的福報的!
在行善積德中,很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就是孝順父母,孔子說過,孝順父母最難的是「色難」,就是難以對父母和顏悅色(朋友你回想一下,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對父母以柔心對待,講話輕聲細語,語氣不要凶。
佛法博大精深,高深莫測,我所說的,只是很淺顯的一部分,如果你對佛法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些佛學書籍,佛學書籍寺廟里有請,新華書店也有售的。很多經書都很難懂,初學可以看一些佛法普及,佛法入門的書。
(佛法中談到的人生的歸宿,我們現在是人,那有沒有來世呢,來世會變成什麼?有沒有永恆的生命,另外,來世能幸福嗎?還是痛苦?有沒有永遠的,既讓自己幸福,又讓所有的眾生能感到幸福的辦法呢?這一點,佛法有詳細的談論)
B. 佛教里的,東風萬里過誰家,踏遍千山問梅花,
人生還是需要些智慧的,佛法學習,網路下以下優酷土豆、視頻鍾茂森講的《弟版子規》權4集請聽凈空法師講的《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地藏經》《無量壽經》母音老人講的《拈花錄》(注意講公案的部分,也許能開悟)阿彌陀佛
C. 佛和菩薩身邊常伴蓮花,蓮花在佛家意味著什麼
蓮花表徵清凈無染,光明自在的意思,因為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這種美德與特徵,佛陀喜歡拿蓮花作譬喻。
在佛教中,我們經常看到蓮花的形象。例如迴向偈,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蓮花的純潔、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從四十二章經》蓮花的象徵意義描述的最為明顯: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污。
D. 佛教中蓮花代表什麼
蓮花代表佛的誕生。
蓮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寶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徵之一。回
佛教問答世後,佛教徒也採取了以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徵。據說後來成為佛祖的悉達多太子出世後,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蓮。所以蓮就成了他誕生的象徵。
從公元一世紀左右開始,佛祖的塑像便已常常是在蓮台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為蓮花坐或為吉祥坐,成為佛教僧人打坐時的典型坐法。
佛教徒相信蓮能反應修行程度,認為高僧誠心念佛,則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花一朵,若能精進,則其花漸大,倘或退惰,則其花萎落。
(4)梅花的佛學擴展閱讀:
大雄寶殿中的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也都是坐在蓮花之上。
其餘的菩薩,有的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灑蓮花(如天女)。寺院牆壁、藻井、欄桿、神賬、桌圍、香袋、拜墊之上,也到處雕刻、繪制或縫綉各種各色的蓮花圖案。
可見蓮花與佛教的關系何等的密切。
E. 寫梅花的詩句以及其表達的思想感情
陸凱的《贈范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詩人與好友相隔遙遠只能憑驛使來往專互遞問屬候,詩人折梅的時候正好碰上驛使,就寄梅問候。折梅寄遠人,以表祝福及思念。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江南沒什麼可以相贈,暫且送你一枝梅花吧。江南的風物何止萬千,怎麼會一無所有呢,其實,只不過眼前除了梅花就沒有一樣東西最能代表作者此時的心意罷了。
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的開篇就是「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初春時節,女子見到梅花開了,就回憶起以前和情人在梅樹下相會的情景,因而想到去西洲折一枝梅花寄給江北的情人。由見梅到憶梅再到折梅,是女子感情的發展脈絡,對於她來說,這梅花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是他們愛情的見證,是他們美好往事的觸媒。因為思念情人,她要去西州,必然要打扮得光彩照人,這是「女為悅己者容」的表現,即使見不到「悅己者」,她也要以最美的形象,出現在曾經相聚的地方,展現出女子對愛人感情之深摯。
F. 具有梅花的精神的名人
先秦兩代:管 仲 (?~前645) 名夷吾,字仲,謚敬仲。潁上縣北管谷村人。春秋時傑出政治家。 出身貧寒,早年與鮑叔牙游,合夥經商,因母老家貧,常受鮑叔牙資助,成為摯交。齊襄公亂政時,助公子糾與公子小自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治齊40年,對內政、經濟、軍事進行全面改革,制訂一系列富國強兵方略。提出「倉 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把禮、義、廉、恥看作國之四維,以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特許於庶民中選拔人材,破格提升,重視獎勤罰惰。並合理劃分行政區域,將行政組織同軍事編制相結合,統一軍政領導,增強國防力量。從此,國力大振。對外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九合諸候,以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著有《管子》一書,共86篇,今存76篇。
庄 子 (約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戰國時蒙(今屬蒙城,一說河南商丘和山東曹縣)人。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和梁惠王、齊宣王山時,與惠施是朋友。嘗為蒙漆園吏, 後棄官隱居,編織草鞋、濮垂釣,曾借貸於監河候。楚威王厚禮延請,許其為相,庄嘲而不納,「終身不仕」。妻死,鼓貧而歌。莊子為繼老子以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其哲學思想對玄學、佛學、理學影響極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內容豐富,氣勢磅礴,筆鋒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唐玄宗賜號為「南華真人」,著作《莊子》亦稱《南華真經》,計52篇,現存33篇(內篇7,外篇15,雜篇11)。內篇集中代表莊周思想;外篇、雜 篇則是以後莊子學派言論匯編。《史記》有傳,蒙城有莊子祠,蘇軾為之記。
甘 羅 戰國末期下蔡(今屬潁上縣甘羅鄉)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孫。12歲為秦相呂不韋家臣。秦使張唐去燕國為相,唐因曾為秦昭王討伐趙國,恐路討趙國時趙王挾恨報復。呂不韋親請張唐,仍不肯出使。甘羅別出奇討,先以利害說服張唐,又逢願為秦為大使赴趙,說服趙王,先割五城與秦,以廣河間,再聯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30城,獻11城給秦。由於是甘羅深受嘉許,封為上卿。死後葬於潁上城東35華里的潁水河畔,今穆崗子南側。
陳 勝(?~前208) 字涉。陽城(今屬固鎮縣人,一說河南登封東南)人。雇農出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漁陽(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誤期,按秦律當斬。遂與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宿縣東南劉村集)發動同行戍卒九百人起義。各地紛紛響應,隊伍發展至數萬人,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被推為王。旋派兵攻取趙、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軍進攻關中。後周文戰敗,秦將章邯以優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陳勝率軍反擊 ,失利退下城父(今渦陽東南),為叛徒庄賈殺害。
范 增(前277~前204) 西漢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說桐城)人。好奇計。秦末勸項梁立楚王後裔為懷王。秦軍圍巨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等救趙,為末將。後為項羽重要謀士, 輔佐項羽稱霸諸候,被尊為「亞父」。封歷陽候。屢勸項羽早除隱患,父掉劉邦,曾設「鴻門宴」,計不為項羽所用。後項羽中劉邦的反間計,疑增,削其權力,遂憤而離去,途中背發且疽病,至彭城而卒。今巢湖市有「亞父山」。
英 布(?~前195) 秦時六縣(今六安縣)人。少受黥刑,又稱黥布。初為驪山役徒,修築秦始皇陵墓。秦末率驪山刑徒起義,響應陳勝、吳廣。尋歸附項梁,從項籍救趙,渡河擊秦軍,獲巨鹿大捷。常為軍中先鋒,威震一時。秦亡後,項羽封其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 縣城北)。楚漢戰爭中歸漢,以淮南之眾與韓信、彭越會師,滅項羽於垓下。封淮南王。漢 高祖十一年(前196),因韓信、彭越相繼被殺,遂舉兵反漢,戰敗逃亡江西,為長沙王吳臣誘殺。
張 良(?~前189) 字子房。秦城父(今屬亳州市)人。其祖為韓貴族。秦滅韓後,結交刺客,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未遂。後更改姓名,隱於下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 前208前,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韓王,良任司徒。韓王為項羽所父,復雜劉邦,為劉重要謀士。劉邦率軍人咸陽,留戀宮廷生活,良與樊噲力勸劉邦封閉宮室府庫, 還軍霸上。楚漢戰爭時,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城、籠絡韓信等策略,並主張追擊項羽,徹底消滅楚軍,皆為劉邦所採納。曾與韓信整理編次春秋戰國以來各家軍事著作。 漢朝建立,封留候。
G. 佛教中的蓮花指的是睡蓮還是荷花
指蓮花
佛教中蓮花代表什麼
一是蓮花就是象徵一種高雅緻和純潔的意思,做為禮物,是對朋友的祝福,是對朋友的一種氣節的贊美。二是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三是在我們佛教中對蓮的意義非同;
那麼在佛教中蓮花又代表什麼呢?
在佛經中說,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凈土的蓮花千瓣以上。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凈,因為它生長於污泥,綻開於水面,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一層涵義。而蓮花除了蓮瓣,還有蓮蓬、蓮子,蓮瓣、蓮蓬可觀賞,蓮子可食用;蓮子又可生長,栽培更多的蓮花。蓮花開放於炎熱夏季的水中,炎熱表示煩惱,水表示清涼,也就是在煩惱的人間,帶來清涼的境界,這都是蓮花所表徵的美德。所以,比喻從煩惱得到解脫而生於佛國凈土的人,都是蓮花化生的。
三界的眾生,以淫慾而托生,凈土的聖人,則是以蓮花而化身,因此,蓮花表示清凈的功德和清涼的智慧。對於聖人而言,是無形的,顥現於凡夫之前,便以人間所熟悉的形象來表現。所以,我們所見的佛像和佛經中介紹凈土佛國中的聖賢,都是以蓮花為座;或坐、或站,都在蓮台之上,是代表著他們清凈的法身,庄嚴的報身。(聖嚴法師著《學佛群疑》)
佛教用蓮花是什麼意思?
我國用梅花作國花,是象徵我們的民族精神,佛教用蓮華,藉以表示佛法的能量。因為法性平等,法力無邊,其救度眾生的功能,如水滋潤萬物。蓮華性習水,且有花則實,好比眾生受佛法的薰陶,即可離諸熱惱,圓成佛道,因此用之。若用別的花當然也可以,但有形不應名之過。如用蘭花或玫瑰,你定會說,佛法淵博,猶如大海,應用蓮花較為合理。我想這是很可能的事。附帶的說明一點,我們眾生往生西方所坐的蓮花,是彌陀的願力和眾生的願力所成,好像我們利用各種交通工具一樣,如明此理,就不會感到奇怪。(知義法師著《初機學佛決疑》)
佛菩薩為什麼都坐蓮花,而不坐其它之花呢?
蓮花(學名Nelumbonucifera)表徵清凈無染,光明自在的意思,因為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這種美德與特徵,佛陀喜歡拿蓮花作譬喻。
眾生輪回六道,沉迷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不知決覺悟,越陷越深。慈悲的佛陀就告訴我們說:五欲六塵之欲樂,沾不得,染不得,應該體會五欲六塵空幻不實,如幻如化,要出離五欲六塵才能解脫自在,修學佛法者,要效法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之精神。
蓮花在佛門中,為佛菩薩所常拿來作譬喻,表徵著清靜、無染、光明、自在、解脫之義。其它之花,佛陀就較少比喻,佛陀坐蓮花顯的很庄嚴,清凈自在,安詳無比
H. 為什麼用蓮花象徵佛法
為什麼蓮花可以作為佛教的象徵?
文:然妙
如果說做一個全民公選,選出一種花來作為佛教的代表,那麼,毫無懸念的肯定是蓮花。蓮花代表佛教,佛、菩薩的造像,無論是坐的、站的,都離不開蓮花。說到蓮花,它的公眾形象就是「純潔」「清凈」「出淤泥而不染」…… 但是,真的僅僅只有這些么?世間萬物、花草那麼多,唯獨以蓮花為主要代表,想來肯定還有它殊勝處的。
說到蓮花的殊勝,個人以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妙法蓮花經》一經的弘傳。《妙法蓮花經》簡稱《法華經》,自從鳩摩羅什翻譯以後,無論從佛教義理還是文學造詣上都堪稱一絕。從古至今,研究、研讀的人無數,甚至人們對他評價「成佛的法華」,由此可知,《法華經》在漢傳佛教中地位之高。因為《法華經》中以蓮花喻妙法,因此,蓮花才會一度成為國民佛教花。
《法華經》中的蓮花,根據隋智者大師的解析,可不僅僅只是「清凈」「出淤泥而不染」這樣簡單,它所代表的,可以是整部法華經,甚至還可以是佛陀49年說法的全部。以下,就按《法華經》中蓮花的含義,略作說明:
《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智者大師將之以權、實、本、跡,即開權顯實,開跡顯本兩個主題,將法華經前十四品與後十四品做了個劃分。前十四品是跡門,後十四品是本門。然後分別以蓮花的三種含義為比喻,說明整部經的旨意。
蓮花的三種含義:一、為蓮故花,二、花開蓮現,三、花落蓮成。
首先是跡門三喻:
一、為蓮故花——喻為實施權:蓮花盛開,是因為要將蓮子養熟。這就如同,佛為了眾生能夠證得實相之理,而用種種方法,權巧方便來作說明。《法華經·方便品》偈說:「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也就是說,佛陀成道後,說法49年,雖然開示了八萬四千的法門,其實都是為了最終能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唯有佛乘,才是究竟的目的。
二、花開蓮現——喻開權顯實:蓮花是一種很奇妙的花朵,在花朵盛開的同時,果實已經結好了。於是,在這里就比喻眾生經過聽聞佛法、修學以後,在法華會上,證悟大乘的果實終於顯現。佛也不再辛苦的以各種方便而說,可以大大方方地把他最真實、最殊勝的實相之理告之於眾。所以,《法華經》中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如果有人問,為什麼佛一開始不直接說實相法呀?道理很簡單,就是人們根機、程度太低,說深了聽不懂。聽不懂,就不願意聽了。
三、花落蓮成——喻廢權立實:蓮花經過一度的盛開,美到極致後,就該凋謝了。花一謝,蓮蓬成熟,整個就顯露在人們的眼前。這說明,經過法華一會後,眾生都了解了實相之理,終於明白,原來每個人都是可以成佛。於是,佛就可以將他之前所設立的種種權巧方便法都收起來了。就如同《金剛經》中比喻的,人已經渡過河流,不需要竹筏等工具,可以丟棄不用了。這時候佛的說法就是「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就是顯示了最殊勝、最無上的佛教義理。
第二,再說明《法華經》本門三喻。
一、為蓮花故——喻從本垂跡:《法華經·從地湧出品》中有一個片段,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說法時,大地湧出無量無邊的菩薩,彌勒菩薩這時候就疑心這些菩薩是從哪裡來的?以前為什麼沒見過?是誰教化的?佛回答說:這些都是無教化的菩薩,都是我的弟子,是為了護持《法華經》而來。彌勒菩薩就說,看這些菩薩的修行,少說也有幾劫了,釋迦佛成佛才四十幾年,怎麼可能教化。甚至說,這是「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就如同一位二十五歲的青年,卻有一百歲的兒子,是個笑話。
這時候,佛就說,假使有人將這個世界磨為微塵,經東方五百個微塵數世界,下一粒微塵,待微塵下盡,再把這些世界又磨為微塵,一粒微塵算一大劫,像這樣微塵點劫前,我已經成佛了。這個時間的算術方式,實在無法想像,只能說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了。那麼久以前,佛就成佛了,而今生示現凈飯王的太子,出家、降魔、成道,都只是為了方便教化眾生示現而已。
所以《法華經·壽量品》中說「我實成佛以來,久遠若斯…… 但教化眾生,作如是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早已證悟是本,方便示現現在這個身是垂跡,就如同蓮花在未開時候,蓮蓬已經在花蕾裡面了,為了能展現蓮蓬,才開花。
二、花開蓮現——喻開跡顯本:如前佛開示自己早已成佛的事跡,告訴大眾,莫以為是「父少而子老」,就是從跡的方面而說本、真實。因為看到了跡,才能顯示出本,就如同花開了,才能見到蓮蓬一樣,不然包在裡面,誰都不知。
三、花落蓮成——喻廢跡立本:《法華經》中說「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為何要示現,為何幾十年來都不說久遠成佛,都是為了度眾生的方便。如今,大眾都已經能夠驅入佛的知見,也不需要隱瞞了,所以顯示久遠成佛的根本。
以上,是根據智者大師依《法華經》蓮花的含義而說,意在借蓮花之美略嘗法華之妙。當然,整部《法華經》的妙義,是需要細細一字一句去品味的,謹以此文,作為契機。
I. 古代有梅花精神的人,小故事
先秦兩代:管 仲 (?~前645) 名夷吾,字仲,謚敬仲。潁上縣北管谷村人。春秋時傑出政治家。 出身貧寒,早年與鮑叔牙游,合夥經商,因母老家貧,常受鮑叔牙資助,成為摯交。齊襄公亂政時,助公子糾與公子小自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治齊40年,對內政、經濟、軍事進行全面改革,制訂一系列富國強兵方略。提出「倉 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把禮、義、廉、恥看作國之四維,以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特許於庶民中選拔人材,破格提升,重視獎勤罰惰。並合理劃分行政區域,將行政組織同軍事編制相結合,統一軍政領導,增強國防力量。從此,國力大振。對外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九合諸候,以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著有《管子》一書,共86篇,今存76篇。
庄 子 (約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戰國時蒙(今屬蒙城,一說河南商丘和山東曹縣)人。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和梁惠王、齊宣王山時,與惠施是朋友。嘗為蒙漆園吏, 後棄官隱居,編織草鞋、濮垂釣,曾借貸於監河候。楚威王厚禮延請,許其為相,庄嘲而不納,「終身不仕」。妻死,鼓貧而歌。莊子為繼老子以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其哲學思想對玄學、佛學、理學影響極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內容豐富,氣勢磅礴,筆鋒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唐玄宗賜號為「南華真人」,著作《莊子》亦稱《南華真經》,計52篇,現存33篇(內篇7,外篇15,雜篇11)。內篇集中代表莊周思想;外篇、雜 篇則是以後莊子學派言論匯編。《史記》有傳,蒙城有莊子祠,蘇軾為之記。
甘 羅 戰國末期下蔡(今屬潁上縣甘羅鄉)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孫。12歲為秦相呂不韋家臣。秦使張唐去燕國為相,唐因曾為秦昭王討伐趙國,恐路討趙國時趙王挾恨報復。呂不韋親請張唐,仍不肯出使。甘羅別出奇討,先以利害說服張唐,又逢願為秦為大使赴趙,說服趙王,先割五城與秦,以廣河間,再聯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30城,獻11城給秦。由於是甘羅深受嘉許,封為上卿。死後葬於潁上城東35華里的潁水河畔,今穆崗子南側。
陳 勝(?~前208) 字涉。陽城(今屬固鎮縣人,一說河南登封東南)人。雇農出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漁陽(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誤期,按秦律當斬。遂與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宿縣東南劉村集)發動同行戍卒九百人起義。各地紛紛響應,隊伍發展至數萬人,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被推為王。旋派兵攻取趙、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軍進攻關中。後周文戰敗,秦將章邯以優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陳勝率軍反擊 ,失利退下城父(今渦陽東南),為叛徒庄賈殺害。
范 增(前277~前204) 西漢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說桐城)人。好奇計。秦末勸項梁立楚王後裔為懷王。秦軍圍巨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等救趙,為末將。後為項羽重要謀士, 輔佐項羽稱霸諸候,被尊為「亞父」。封歷陽候。屢勸項羽早除隱患,父掉劉邦,曾設「鴻門宴」,計不為項羽所用。後項羽中劉邦的反間計,疑增,削其權力,遂憤而離去,途中背發且疽病,至彭城而卒。今巢湖市有「亞父山」。
英 布(?~前195) 秦時六縣(今六安縣)人。少受黥刑,又稱黥布。初為驪山役徒,修築秦始皇陵墓。秦末率驪山刑徒起義,響應陳勝、吳廣。尋歸附項梁,從項籍救趙,渡河擊秦軍,獲巨鹿大捷。常為軍中先鋒,威震一時。秦亡後,項羽封其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 縣城北)。楚漢戰爭中歸漢,以淮南之眾與韓信、彭越會師,滅項羽於垓下。封淮南王。漢 高祖十一年(前196),因韓信、彭越相繼被殺,遂舉兵反漢,戰敗逃亡江西,為長沙王吳臣誘殺。
張 良(?~前189) 字子房。秦城父(今屬亳州市)人。其祖為韓貴族。秦滅韓後,結交刺客,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未遂。後更改姓名,隱於下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 前208前,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韓王,良任司徒。韓王為項羽所父,復雜劉邦,為劉重要謀士。劉邦率軍人咸陽,留戀宮廷生活,良與樊噲力勸劉邦封閉宮室府庫, 還軍霸上。楚漢戰爭時,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城、籠絡韓信等策略,並主張追擊項羽,徹底消滅楚軍,皆為劉邦所採納。曾與韓信整理編次春秋戰國以來各家軍事著作。 漢朝建立,封留候。
文 翁(前156~前101) 名黨,字仲翁。西漢廬江郡龍舒(今舒城縣)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開湔江口,灌溉繁縣農田1700頃,發展水利事業和農業生產。同時建立學校,興辦教育,選送蜀郡俊秀之士張叔等18人去京師從博士學習,歸屬後教授生徒。公元前141年在成都城南建文學精舍講堂,入學者免除徭役,成績優良者為群郡縣吏。
桓 譚(前23~後56) 字君山。東漢市國相(今淮北市)人。年少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常與劉歆、楊雄等著名經學家辯析疑義。擅長音樂,喜彈琴。王莽時任掌樂大夫。漢光武帝 即位,譚受大司空宋弘舉存,拜議郎給事中。因反對讖諱神學,極言「讖之非經」,被光武帝目為「非聖無法」,幾遭處斬。後免死罪,出任六安郡丞,途中病死。時年70餘歲。所著《新論》早佚,清人嚴可均《全漢文》存少數篇目。其哲學思想對後世無神論思想發展較有影響。卒後,相有冢。1987年淮北市在相山下修建「桓譚紀念亭」,置「桓譚紀念碑」。
桓 榮 字春卿。生於西漢成帝陽朔鴻嘉年間(約公元前24~17)。譙國龍亢(今屬懷遠 縣)人。東漢經學大師。據《續漢書》載:「榮本齊人,桓公之後,以謚命氏,遷於龍亢, 至榮六葉」。幼家貧,少赴長安求學,拜朱普博士為師,刻苦自勵,15年不回家園,終成學 業。漢建武十九年(43)60餘歲方為光武帝劉秀賞識,拜議郎,請其教授太子劉城市。榮將「 浮辭繁長,多過其實」的40萬字的《尚書》刪減為23萬字教育太子,深受宮廷及儒家推崇。 二十八年拜太子少博,三十年拜太常。永平二年(59)拜五更。不久封關內候。80餘歲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