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村低保
導語:扶工作任重道遠,需要執著堅持和堅定信心,需要全力以赴。以下是我整理的失落的鄉村——扶貧記事【荷花品質 梅花精神民情日記】,歡迎各位的閱讀與關注。
失落的鄉村——扶貧記事【荷花品質 梅花精神民情日記】
前記:我在醫院擔任工會主席,201x年由我負責鄉村精準扶貧事務,當聯絡員,醫院定點扶貧的地方是新洲鎮復興村,包端午是市扶貧辦駐復興村組長,他原單位在審計局,也擔任過工會主席,我們有過工作聯系,彼此熟悉,他大我幾個月,我叫他老包。
五月一個周六的早晨,陽光明媚,我約老包去復興村上戶訪問。開車接上老包開口就表示歉意:“耽誤了周末休息”。老包說:“自從到村裡駐點,就沒有周末的概念”。他見我車的後備箱碼滿了米和油,責怪道:“講的上戶不能直接拿錢、拿物資”。我解釋說:“上戶走訪都幾回了,不能每次都干齒(空手)吧,種植養殖我們不會,修路建房更不挨邊,我們是醫院,不至於把人往醫院拉,所以,這次上戶表示一下,不多,每戶一桶油(十斤)、三十斤大米,這也是醫院幾位領導的意思”。老包表示理解。
一、奇葩的房子
到了復興村,依然是趙主任(村長)領路,趙主任有個侄女叫趙愛春,是復興村裡為數幾個讀書出來的,如今在醫院工作,優秀護士。不幸的是年初查出患了“胸腺瘤“,三四月間在湘雅醫院進行了手術治療,效果還不錯,為了防腫瘤復發,還需幾個療程的放療化療。孩子又小,剛剛還完房貸,沒有一點積蓄,加之疾病痛苦,壓力巨大,醫院護理部的一幫護士長同情心滿滿的,找工會要求募捐,關心關愛職工,工會就是干這個的。我告訴趙主任說:“五一勞動節的時候,我們發動了一次職工募捐,募集了六萬多,錢已經交到趙愛春手中”。趙主任知道這件事:“還是你們大醫院好,解決了大的問題,前幾天,她姐姐從外地回家,不打工了,專門到家裡看護她”。
說著就到了走訪的第一戶人家,這家女人人稱小妹,三十五六歲,咋看上去是個正常人,可惜是啞巴,打娘胎出來就沒有聽到過這世界的聲音,小妹的丈夫姓姜,四十齣頭,兩人育有一女,在新洲讀初中,常年寄宿在學校,聽說成績還不錯,今年要中考。
車在禾場邊停下,她的家正面向紅星水庫,一眼望去,綠水青山,金色陽光灑在湖面,波光粼粼,景色十分的優美。只是身後的房子十分的不堪,兩層的樓房只有半邊。不遠處一男一女正在湖邊農田勞作,男的赤腳,女的穿靴,見我們來家,便匆匆上來。
趙主任說:“她家就靠水庫邊上的田地過日子,收獲不穩定,如果不漲水,可維持溫飽,預報說今年要發大水,看來,上半年又白忙活了”。這家的情況我也有所了解,他們家原來住在另外一個組,窮的連住的房子都是借住的,小姜的父親死後留下這棟兩間兩層的樓房,他與哥哥一人一半,搬過來後才有了像樣的住處,後來他哥嫂要搬家,另外建房,拿二萬塊錢就把房子讓他,要錢不多但他又實在沒有,為此兄弟鬧翻,他哥一氣之下就把屬於他的一半拆了當建材運走了,剩下了眼前這奇葩的半邊樓,怪模怪樣的立在湖邊糟蹋風景。
他倆口子進屋搬椅子的功夫,我們幾個人前後打量了半邊樓,老包講:“房子造得結實,算不上危房,只是拆除的那邊,實在難看,長期風吹雨打不是危房也會成為危房”。老趙講:“去年村委會也來看過,辦法是在拆殘的那邊屋頂出個檐子,裸露面牆貼上瓷磚,實用和美觀問題都解決了,打個預算,要二萬塊錢,他自己一分錢拿不出,村裡一口氣也拿不出錢,只好拖著”。老趙用商量的口氣說:“包隊你看今年有了幫扶資金,到了秋天可不可以幫他們把事情了了”。老包表態:“要得要得,我記下來,到時候大家商量一下,一定了了”。
小妹還要進屋倒茶,我們連忙制止。大家坐在禾場里,不知道怎麼開口,小姜長年與啞妻生活,彷彿也喪失語言能力。前幾次上門訪問,兩口子都在一起勞作,小姜有部二手摩托車,閑暇時到附近打短工,每天早出晚歸的,為的是不讓小妹獨自面對這寂寞的世界,雖然貧窮,夫妻情深。他們是勤勞的、也在努力,只是麻布袋綉花——底子太差,找不到路在何方。
我拿出一個事先准備的信封,遞到周小妹手上說:“這是我們院長支助你女兒讀書的伍佰元錢,告訴你女兒好好念書,下半年還有”。小姜用手勢對小妹打啞語。我也用手比劃說:“考上一中,大大的紅包”。小妹連連點頭,眼神里透露出謝意。
回到車上,我給老包講:“回去給卜院長報告,這是他的定點戶,一定要支持小妹的女兒繼續讀書,醫院可資助學費的,小妹家的希望就寄託在這個孩子身上”。我心想,幾次來都沒有見到這孩子,有機會遇到了,一定好好勉勵,貧困是沒有種子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
二、申請不到低保的人
車子繼續在泥路上行進,老趙說:“下一戶是個嚼筋頭,因為去年沒有申請到低保,把村幹部罵遍了。怎麼解釋也說不通”。
這家戶主姓王,有六十三歲,有兩個閨女都嫁在外地,按常理推斷,老王應該符合低保政策的,有高血壓病,患腦梗塞在人民醫院住過院,如果在城裡早就退休養老,天天健身去了,老王還種幾畝田,養一個魚塘,又弄不來幾個錢,如果發了病,粑粑銀兒都會丟。
我對老趙說:“像老王家的情況,應該讓他離開勞動,如果有了低保,加上女兒們每月孝敬一點,吃飯、吃葯的錢都解決了,不知道低保政策如何操作的”。
老趙說:“我們也不太清楚,我們負責把困難戶往上報,有些就批了,有的說不符合政策,有的說是資料不合要求,只要有名額限制,就有扯不盡麻紗,攀比吧,最後弄得大家都不高興”。
我說:“醫院把老王分在了業務院長的扶持的名下,我的意思讓老王倆口子近期到醫院做一個全面的體檢,有病治病,該住院住院,先把材料做扎實,今年再報上去,如果批了,這家的扶貧任務算完成了,免得老和村幹部裹筋”。老包和老趙認為也只有這辦法。
到了老王家,一字排著三間平房,青磚紅瓦,屋後一片竹林,場院寬敞整潔,前邊綠樹成蔭,靠路邊一排綠草地上隨意栽了些花兒果樹,眼見得十分爽朗。老王下田勞作去了,他妻子見我們就搬來椅子,准備叫他去,老包問帶手機沒有,她說帶了,老趙就打電話。
在等待那會兒,我感嘆道:“復興還真是個好地方,滿眼綠色,有山有水有人家,怎麼就這么窮呢” ?老趙介紹說:“復興村人口少面積大,只是山地水田零零散散的,田地每家有個十來畝,產出就那麼多,刨去了成本,也就解決個溫飽,山林的出產都很普通,值不了幾個錢,運出去花力氣要成本,主要是經濟不活躍。水泥路才連到村,大部分組到村的路還是泥沙石子,還是這幾年培的,以前都是泥巴路,雨天下不得腳”。老包講:“所以,我們今年扶貧的主要任務是把4.7公里的村組公路硬化,要致富還得先修路”。
見過兩次老王,六十幾歲的人,清瘦的貌相顯得年輕,和我們這些五十幾的人差不多,只是他妻子顯老,患眼疾,左眼瞼耷拉下垂,又有椎間盤突出,走路一瘸一拐,一副病態。
我把上門慰問的來意說了,老王表示感謝,提到上醫院體檢的事情,又扯到去年低保的事上了,與老趙爭執起來,攀比這個那個,老包連忙打圓場:“今年正好是人民醫院精準扶貧的對象,把資料准備好,再幫你申請,你們是真有病又不是裝假騙保”。
他妻子插話;“體檢要不要錢呢?”
我說:“不要,全免費”
“吃葯要不要錢呢?”
我耐心解釋道:“先體檢檢查,然後有病就治病,你們不是有農合么,可以報銷大部分,剩下的我們減免”。
“不等於還是要錢”
我開玩笑說:“只需要往返醫院的路費了”
老王還是一臉的不屑:“靠不靠譜,不又白忙乎一場”。其實我們心裡也沒底的,只是道理上說的通而已,不便打包票。老包說好話,連掐帶哄的說:“今年正好是醫院對口你家,過了這村就沒有這店了,他們醫院領導和民政的領導關系很好,到時候幫你說話”。
我和老王交換了電話號碼,讓他到醫院就找我。臨別時我們把米和油從車上卸下來。老王的妻子有了點笑意,拎著那桶油左看右看,冒出一句話來:“這么清亮的油,不會是假的吧”。我們都笑了,但心裡有些不快,不信任一旦產生,隔閡很難消除,只是老王有些尷尬說:“老媽子不會講話,不見怪、不見怪”。
到了車上,我問老趙:“老王年輕時是不是很帥?”他說:“人才是不錯,有文化還寫得一手好字,但就是砍倒樹了捉八哥,道學,而且越老越固執”。我笑著說:“難怪你們村幹部怕和這樣的人打交道,能說會道”。老趙說:“我算能和他說話的人,別人見他躲路走”。
低保政策被我們有關部門自詡為“善政”,但這些年時有負面的新聞爆出,今天也算長了見識。自古以來,國人不患寡而患不均,這也提醒有關部門施政要謹慎,凡興一利必有一弊,興利而除弊,何其難也,事與願違政策比比皆是,所以,政無好壞之分,僅在“壞”和“不壞”之間。
接下來走訪的幾戶,困難沒有前者典型,他們或家庭遭遇變故或大病因素,大約各有各的'難處。只有回望歷史,才感覺到鄉村的進步很大,以醫院定點的五戶為樣本,他們住在磚瓦房子里,有電有水,電視機、洗衣機、手機等家電也有,只是檔次較低,家家有摩托車或機動三輪的交通工具,衣食不愁達到溫飽,之所以困難那也是奔小康路上的差距,看來“三農”政策還得繼續加油。
三、義診景象
6月16日早上醫院的義診隊伍臨出發,老包講楊書記因為市裡有重要會議去不了,我說沒關系,我們扎扎實實下鄉義診,領導在與不在都一個樣,也巧了,醫院院領導都有空,遂加入到了下鄉義診隊伍,一行二十多人。
場地是提前布置過的,選在楊家的村部,今年復興、楊家、庹家峪三村合並一村,有兩千多人口,村支書姓董,四十齣頭,少言,很能幹。
八點半我們到達村部時,操場上已經有幾十人在等待,大多是老人和婦女。拉開“津市市人民醫院志願者義診隊橫幅”,場地稍作布置,操場邊一字排開的診斷桌鋪上了診布,十幾名醫務人員各就各位,五千多元免費葯品整齊的碼在桌上,檢查用的B超機和心電圖機安置在楊家村衛生室內,一切按醫院的看病的流程設置,大家很快投入工作。
醫院負責醫療的馬部長向觀摩的上級領導介紹說:我們估計到老人婦女比較多,所以帶的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和婦科病的專用葯比較多,另外治療腰腿痛的、常用葯物都准備了些,是醫院常用的葯品,貨真價實。
醫務人員問診、檢查、測血壓、查血糖、上心電圖、B超機,開處方、拿葯,一條龍的服務,只是有些嘈雜,院領導們在周邊指引,現場忙而不亂。一個多小時後,人氣漸漸少了起來。我擔心的問董書記:“是不是通知沒到位”。董書記說:“不用擔心,有的人在路上,先來的這批人會把消息帶回去,馬上又有第二波的”。隨後董書記又用村裡的廣播喇叭發布消息:“津市市人民醫院的醫生正在楊家村部義診,免費檢查,免費發葯,請大家相互轉告不要錯過”。連播了幾遍,到了十點左右,第二波人慢慢涌來,有近百人之多,佔了半個操場,場面變得十分熱鬧但秩序依然不亂。看到這個場景,我和老包作為聯絡人頗有成就感,跑到一邊互相吹捧了一番。
醫務人員在那裡有條不紊的義診,我們帶隊的幾位同志在現場四處巡查、與人交流,董書記帶著他的伯父找到我,醫生給他的伯父開了張住院單,診斷是肺氣腫、肺心病,心電圖結果顯示心臟異常,我問老人多大年紀,什麼地方不適,他說:“今年七十歲,這兩年感覺拖腿不起”。我說:“老人家,醫生開住院是正確的,再往下發展就會心力衰竭,下肢浮腫,感覺更加痛苦,要馬上住院治療”。老人似乎有點懷疑,我又對董書記講:“這個階段治療可以阻止進一步惡化,這是一個慢性病,治療得當,老人的生活質量就有很大的提高”。他又勸老人,但沒有產生讓老人立即住院的效果。老人說:“拖幾天住院行不行”?董書記勸他道“住了院再說,家裡的事就不要管了”。他說:“地里還有活要忙,遲幾天沒關系吧?”。我說:“沒發現還不是稀里糊塗的過,如今這么明顯的症狀就拖不得了,等發病嚴重了,兒女在外也不安心”。老人很悲觀的說:“活一天算一天,就是不想成為他們的拖累”。我鼓勵說:“不治療就真的成為兒女拖累,自己還受折磨。到醫院找我,給你安排最好的醫生,好好的治療保養,活過八十沒問題的”。老人連忙笑答:“好的,好的!”
回望義診的現場,都是些老人、婦女和幾個懷抱中的幼童。到了鄉村才真實的感覺到農村正在凋蔽,見不到幾個青壯,都是些老人、婦女和留守的兒童。那些在外奔波的農民工,他們用勤勞和汗水成就了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當他們老了,也許會回故鄉來,他們的孩子還會回來嗎?選擇會很難,機會在城市,出去闖盪的多,選擇回家創業少,鄉村正無可奈何的失落。
四、一點感慨
義診回來路上,老包指著路邊正在建設食用菌大棚,興致勃勃的介紹他們主持的扶貧項目,老包是那種有熱情、負責任、敢擔當的人,是我們這代人的佼佼者。我從旁觀者角度看,這些大棚佔了這么好的良田,動了幾十萬扶貧資金,建設的這樣高大上,能不能真的造福當地,還是值得擔憂的,將來誰來經營管理呢?市場經濟有它自身的邏輯,會不會幾年下來就變成了沉沒資本。
本想給老包潑點涼水,還是不忍打擊他的激情,也許在老包這些扶貧領導們的執著堅持和精心策劃下就能取得成功,眼下的精準扶貧政策比起以往,顯然是全方位的,責任落實到了每個層次,道路硬化、改造危房、種植養殖扶持,資金也比較充足,技術和項目也切合當地,也算不壞的政策吧。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柔軟地方,很容易被貧窮、疾病和災難觸動,不忍凄涼。下半年我還要來村裡走幾趟,小妹的女兒也許順利讀上高中,老王將如願的拿到低保,其他幾戶的困境也會改善。老包還要繼續住在村裡,完成修路和大棚建設項目。也許明年我們都不再來,而生活會隨我們的心願變得好起來。
後記:到了開學時候,我還惦記著小妹女兒考高中的事兒,那天我到了村裡,約上董書記和老包到小妹家看看,書記講:“聽說考上了,不知道是三中還是一中,村裡從扶貧資金里拿了二萬五千元正在改造他們住的半邊樓”。
到了小妹家,院子里還擺放著水泥攪拌機,半邊樓已經改變了模樣,雖然沒有完工,但屋頂出了檐子,外牆上也敷上了水泥,上下樓還加修了廁所,像一著樓房,讓人的感覺好多了。
小妹一人在家,打她丈夫的手機無人接聽,女兒顯然讀書去了,我拿出一千元錢放在一個信封里,外邊寫上“助學金一千元”,比劃的交給小妹,書記與她比劃了半天算是把意思傳達到了,末了,書記、老包我和小妹在沒完工的房子前照了一個合影。
晚上,小妹的丈夫小姜給我來電話表示感謝,說白天在打工幫人家蓋房子,沒及時接電話,告訴我他女兒順利的考上了津市一中。這個消息著實讓我興奮,我把小妹家的事情連同白天的照片發了一個微信,很快就獲得了許多人的關注。
人人都喜歡有希望的故事,小妹一家人的故事讓我們對扶貧的事業更加有了信心。對於小妹家那個沒有見面的女兒,我似乎感覺有種責任,同時又有些特別的期待,我將要繼續關注下去,我要感受一個成功故事的過程。
② 江寧街道的社區簡介
一 社區基本情況
朱門社區位於南京城西南方三十多公里處,江寧街道東南,東與陶吳、甘泉湖、石塘竹海等接壤,南毗鄰安徽省馬鞍山市濮塘風景區,湯銅公路穿境而過。轄區總面積9.7平方公里,由25個自然村組成,總人口3210人,其中黨員100人,設一個黨總支,三個黨支部。人均收入為14000元,耕地3826畝,山林5050畝,屬典型的丘陵地區。目前社區一產增加值為1295萬元,二產增加值為190萬元,三產增加值為1650萬元。轄區內有個體工商戶45戶,各類企業32個,各類企業營業收入2000萬元,社區可支配收入500萬元。社區自然資源豐富,盛產毛竹,杉木,更有馳名的無公害綠茶—竹園山名茶。區域內有兩座百萬方庫容的人造水庫,一為戰備水庫,濱江接待中心就位於風景秀麗的水庫邊,二為和平水庫,庫內環境優美、水質優良。社區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調優,形成了一千畝茶園、二千畝生態設施農業和三千畝竹園基地。二 農業生態旅遊發展情況項目一:農耕體驗、養殖觀光舊農具煥新光營造田園村居、鄉土風情、躬耕稼穡的度假氛圍,構建城市短程度假市場的「第二居所」、「天上的村落」。蓑衣、鐵犁、老牛、草繩機、農家水車等等,不再是農民手中傳統而單純的農耕用具,創新設計後的「農具體驗項目」,將成為鄉村游的亮點。瓜果採摘創新收村民將自家的果園開放,形成豐富的四季採摘項目,如:春天的茶葉,夏天的西瓜,秋天的甘蔗等等。以農戶為單位進行接待和經營,不同農家體現不同的採摘特色,主題展示當地民風民俗、傳統耕作文化等。對接待農戶進行統一監督和管理,制定主題民俗的接待標准,完善採摘設施和服務。水生拾趣水田裡養殖泥鰍和田螺等水生產品,將傳統水生養殖區變成拾趣休閑園,讓遊客參與到水生的採拾樂趣中來。盛夏時光,荷田裡備好的小船載著遊客采蓮挖藕,劃劃船、嘗嘗鮮,無比愜意。
項目二:設施農業觀光園親力親為、體驗種植樂趣新建千畝高效設施農業示範園,以生產農作物、園藝作物、花卉等為主營項目,可供遊人參與種植、管理及收獲等活動,並可欣賞、品嘗、購買園區內的農產品。生態餐廳遠離都市的喧囂,餐廳內被綠色的植物或鮮花裝飾,環境幽靜,為就餐者提供綠色、優美、舒適、悠閑、宜人的就餐環境,安全、可口的生態(有機)食品,使用餐者有身處世外桃源之感。
項目三:生態旅遊、獨具特色避暑療養基地依託優良的養生和避暑資源,打造一流的生態養生度假基地,突出山水養生與自然療養,設置中醫按摩科、功能訓練室、葯膳水療葯浴等。改建或新增培訓中心等設施,設立老年療養公寓和白領療養會館等。野釣場利用朱門村獨特的水庫生態資源,引入戶外野釣時尚,配套野釣的基礎設施,設置釣魚工具服務中心,讓休閑度假遊客在原生態環境中享受野趣盎然的豐收喜悅。鄉村度假區在翠綠竹海、依山伴水的環境之中,打造生態、閑適、「樂活」的鄉村休閑度假世界,歐式的鄉村房屋點綴其間,從半山腰望去,彷彿來到了普羅旺斯。宿營地自駕車旅遊是城郊旅遊的重要方式,在青山綠水間建設自駕車露營地,滿足旅遊發展需求。同時建立團隊拓展營、山野運動特訓基地等,為山頂運動提供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並建設大量原生態木質休閑別墅,為每位遊客與大自然共眠提供機會。「十里游廊」森林浴場森林浴是一種科學的健身和養生方式,依託轄區內豐富的山林資源、免費的氧吧和富集的負氧離子,開設森林浴場,包括步行浴、坐浴、水浴、運動浴等,配套休息條椅、避雨亭、迷你小帳篷、快樂鞦韆和休閑吊鋪等設施。項目四:農家樂,樂萬家農家小吃街烤地瓜、烤玉米、土雞土鴨煲、特色野味、農家白果、手工豆腐等,各色各樣的風味小吃,構成農家餐館一條街。自家經營,讓遊客在農戶家中享受農家的環境、農家的美味。土特產購物街在景區入口或出口處建立一條商業街,以銷售本地土特產為主。讓農戶們將自產的土雞、自製的鹹蛋皮蛋、各種農產品等土特產搬上集市,自家的土特產自家賣,省去了收購環節,價廉物美,形成一條實惠的土特產購物街。
三 社區旅遊村建設情況 社區2010年制定的「江寧區朱門社區生態旅遊村總體規劃圖」,規劃未來3年朱門社區旅遊發展,為了配合社區打造生態旅遊村,社區在水泥路鋪設、村莊整治、路燈安裝、集鎮整治等民心工程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取得了可喜成績。去年在社區內實施的江蘇省水土保持項目將於今年5月底完工,此項目的進行對朱門生態旅遊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目前社區已經通過土地流轉把大部分土地拿到手,迎合街道打造萬畝良田工程已初具規模。社區依靠山水資源,正在建設的人防林旅遊區由區人防辦出資建設,目前已完成一期、二期土建及基礎設施工程,並種植各類樹木400餘畝,人防林綜合樓已完成規劃設計,年底將竣工,其中人防林護林房已建成。社區高效設施農業蔬菜大棚已有500畝的規模,設施大棚通過日光溫室育苗基地建設,將完善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和農田林網綠化,營造出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為農業旅遊發展打造新景點和旅遊項目。社區去年已成功引進3A級香草旅遊項目,共佔地800畝,供遊人游覽,生產香精等。規劃中的門口標志——牌坊,即將完成,水車已在建。社區今年申報的南京竹園山森林公園,風景優美的戰備水庫,濱江接待中心就位於此,也有社區境內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湯子窪,周邊環境幽靜、祥和,素有「南京小九寨溝」之稱。社區充分利用現有的山水資源、農田資源,打造高檔花卉示範區、生態農業示範區、生態餐飲服務區、果林示範區、悠然燒烤區、休閑垂釣區、朱門竹海旅遊區等一系列規模化產區。另外社區將重點打造巴山生態旅遊區,利用巴山旁的和平水庫,建設水上遊艇、清水碼頭、垂釣碼頭等休閑觀光處,巴山上的果樹採摘、餐飲中心、育樂田園認養、CS模擬對抗運動游戲場等眾多吸引遊客的場所。 江寧街道牌坊社區村民委員會位於江寧街道的東南部,轄區自然村20個;人口2080人;農戶650戶;土地面積8.2平方公里;我社區為典型的丘陵山區,山水資源豐富,山林約5000畝,竹園約1500畝,茶園1500畝,戰備水庫、牌坊水庫當立其中,轄區內景色秀美,成為我村獨有的自然風光。
一、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夯實群眾、物質基礎 讓廣大村民共同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讓村民看得見、摸得著、有實惠。我村牢固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對村情的認識,堅持「創建為民,為民創建」的理念。堅持規劃先行,以人為本的原則,高起點、高水平編制牌坊村的規劃。為此,聘請請南京市江寧區規劃院為我村編制了村莊規劃,將劃分為生活區、公共服務區、經濟發展區等區域,並按照「硬化、綠化、凈化、美化、亮化」的「五化」要求,大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新農建設奠定了良好的人居環境。 我村居民點住宅建設,按照「統一設計、統一高度、統一立面、統一顏色」和「五通」(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的村莊住宅規劃要求,對農村住宅建設進行合理有序的規劃建設,嚴格按有關規定審批每戶宅基地面積,使村民在建房過程中能夠按相關要求和規定有序地進行施工建設。我村交通便利、湯銅公路邊境而過,我村抓住村級公路灰色化工程的機遇,村投入資金實現了80%村通灰色化道路的目標,同時我們結合村莊綜合整治,地蚝農村改水、改廁工作,這些是農村奔小康的重要內容,是關心群眾生活、保護農民健康、維護群眾利益實實在在的舉措,增進了群眾的信譽度。社區以項目建設為載體推進新農村工作。我們堅持把建設與發展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我們牢固樹立抓招商、抓項目的工作理念,加大招資引資力度,先後引進服裝廠、針織廠、印刷廠、機械設備廠等為社區解決了近200人就業機會。經濟是建設新農村的肌體,文化是建設新農村的靈魂。富民不僅包括物質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的富足。在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中,我村堅持把創建示範村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做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一起抓。人改變環境,環境也能改變人。我村以開展「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工作為契機,大力開展新村容村貌村風的整治工作。通過建設文化室、老年學校、閱報欄等,為村民提供一個休閑的場所,並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倡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農民轉變觀念,向現代村民轉變。
二、 加強組織領導,使各項創建措施落到實處 我社區黨總支部、村委會一班人對創建工作非常重視,並入重點工作常抓不懈,通過村領導親自抓,分管村幹部具體抓,經常性地進行督查、指導,及時地與大家研究解決創建過程中的重大問題。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制定了創建計劃,使創建工作有組織、有計劃、有措施、並納入村「兩委」年度重要工作目標,對創建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納入村幹部的政績考核中。認真貫徹執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將創建工作計劃進行公開,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同時我們也將村莊規劃進行公示,並召開村民小組長會議,進行討論。成立了以社區黨總支部書記為組長的創建領導班子,並建立和完善了分工協作和統一管理的創建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堅持以人為本,切實調動村民的積極性,鼓勵和引導他們參與到建設中來,只有把農民的積極充分地調動起來,建設工作才有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們把宣傳工作貫穿與整個創建工作的始終,結合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三爭一創精神,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把我村的骨幹黨員分別掛點進行建設宣傳工作,充分發揮輿論的導向,監督和推動作用,充分利用「黃龍峴」茶葉品牌,帶動地方特色健康發展,為村民實現新的經濟增長,從而營造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良好氛圍。 江寧社區位於江寧街道東側與雨花台區相接壤,社區成立於2006年8月,由原江寧社區、梅府社區、瑜橋社區三個社區整合後的新社區。社區位居集鎮、人口密集、地理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現有常住人口9000多人,面積7.5平方公里,有4000多畝土地,205國道、寧馬公路、寧蕪鐵路貫通社區。轄區內有26個自然村,設有三個黨支部,黨員217名。一、社區經濟情況社區現有固定資產8000多萬元,社區年固定收入150萬元,收入來源以廠房出租、土地出租、墓園收入為主,社區有大小企業40多家,社區實現年稅收1000多萬元,佔全街道總稅收的8% 。
二、民生工作社區牢牢樹立以民為本、服務居民的理念,積極努力帶領居民創業致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解決居民切身利益問題,增加居民幸福生活指數。近年來社區積極推進老城改造出新工程、水泥路戶戶通工程、道路灰色化,亮化工程,使社區面貌煥然一新。同時社區更加關注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就業咨詢、指導,辦理醫療保險,走訪慰問孤寡老人、軍烈屬等讓他們都能分享社區發展的成果。 花塘村地處江寧街道東南角,東臨谷里街道張西村,全村總面積12.4平方公里,轄26個自然村,1210戶人家,人口3180人。農田面積5122畝。山地面積1萬畝左右,其它塘壩面積3000多畝。西至湯銅路2.5公里,距濱江開發區4公里,距正方大道1公里,即將開工的西部旅遊廊道穿村而過 。
花塘村現有注冊企業12家,涉及的行業:服裝加工、機械配件加工、建築材料、種植養殖等。農副工三業總產值900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4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9000元。
該村黨總支部多次被江寧區委、區政府、江寧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授於「五個好」黨支部,先進黨支部、雙文明單位、「五個好」基層黨組織、先進集體、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三八紅旗集體、科學發展優勝獎、四項建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該村優勢:有一支年富力強,富有創新精神團結向上的堅強黨組織,有原生態山水資源,有豐厚的紅樓文化底蘊。
1 花塘村黨總支,轄4個支部,有黨員108名,其中正式黨員98名,預備黨員1名。該村黨支部由7人組成:書記1人,副書記3人,有大專學歷的3人,中專學歷的2人,高中學歷的2人,平均年齡39歲。
2 山水資源
該村生態原生態保護較好,山水資源極為豐富,朝陽庵地區有山林面積5000畝。朝陽庵原是一處庵堂,曾經香火旺盛,庵前有一桂花樹有900多年歷史,周圍有30多棵直徑在50公分以上的槐樹。有兩條河流從東南流向西北,進入江寧河到長江,有兩個水庫,朝陽水庫200多畝,高山水庫350多畝。
3 文化底蘊
名著《紅樓夢》與花塘村戚戚相關,南京大學中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高國藩教授,在2005年5月著書《紅樓夢和花塘村之迷》一書,由香港東亞文化出版社出版。該書詳細地寫了《紅樓夢》與花塘村淵源。另外,湖北鄂州大學文法系副教授新聞教研室主任童力群先生。從1982年至今不斷發表論文,認為《紅樓夢》的完成是利用花塘村的地形地貌寫出來的。以花塘村為中心的周邊地區87個地名與《紅樓夢》所寫地名相吻合,童力群先生在2006年5月著書《大觀園與花塘》,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一、基本情況 江寧街道荷花社區是2006年8月由原荷花村、河東村整合而成的社區。位於街道南面,與安徽省馬鞍山市接壤,湯銅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發展空間廣闊。全社區面積11.6平方公里,有1248戶4349人,常住戶1021戶4064人,黨員139名,下轄33個居民小組,其中低保為83戶151人,五包27人,持證殘疾人154人,優撫對象6人。擁有耕地面積9900餘畝,山林面積1700餘畝,可放養水面1500餘畝。社區黨總支、居委會一班人團結務實,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竭盡全力興辦公益事業。社區居委會有上級部門下派社工1人,社區辦公用地面積3400平方米,近年來獲得榮譽有:2006年獲得南京江寧區「十一五」期間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集體、2007年獲得江寧街道居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社區、2008年獲得江寧街道安全生產先進單位、2009年獲得江寧區科普教育示範基地、2009年獲得江寧區民主法制社區、2010年獲得江寧街道四項建設先進集體、2011年獲得江寧街道第二屆農家樂職工廚藝技能大賽優秀組織獎、2008年獲得「和諧江寧大舞台·夏之夜」優秀演出獎、2010年獲得江寧街道安全生產先進單位近年來,社區各項事業蓬勃發展:設施農業的興建及新技術的應用推廣,為農民增收夯實了基礎;沿湯銅路農家特色餐飲業已初具規模;新修的36.9公里水泥路將所有居民小組相連,惠及5000餘人;向外界展示了荷花的新面貌。
二、社區環境 2011年,荷花社區結合綠色社區創建要求,社區投入122萬元對我社區從山腰居民小組到桃源居民小組實施了村莊的整治,針對道路沿線的一些居民堆放的柴堆和生活垃圾進行了合理化的規范管理,讓湯銅路、江橫路沿線變得干凈整齊;社區有針對性的投資15萬元實施了「亮化」工程,對村莊整治一線和文明示範村一帶的居民房屋牆壁進行了粉刷出新,讓整個村莊呈現出一派清爽干凈的居民居住地;另外,根據上級要求,我社區對轄區內的居民小組進行了改廁,全社區總戶數1002戶,今年全數改廁到位,共投入資金52.3萬元,其中我村投入資金12.6萬元,從而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新建垃圾站11處,設垃圾箱8個;現在社區內道路清潔平整、無破損路牙及路面,無旱廁,無露天糞坑,無衛生死角,無污水,無暴露垃圾,無違章搭建,轄區內環境舒適。投入資金20多萬元,對社區綠地進行了補種,投資2萬元栽植村莊綠化樹木200株,共新建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現社區村莊綠地率達35%。
三、民生工程 社區投入170萬元進行河塘清於10面共12.17萬方,投入18萬元清理河道2條3.5公里共1.31萬方,投資20萬元配套埋設排水管道860米;在街道黨工委與辦事處的大力支持,長江水工程得到落實,居民喝到了放心水。在小紀居民小組安裝路燈,既美化了社區環境,方便了居民生活,又加強了社區的治安管理。 江寧區江寧街道新銅社區於2008年6月3日,由原銅井社區和新民社區整合後的合並社區。現有兩村幹部及工作人員42人,黨員242人,設7個黨支部,已實行了網路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積分制考核,服務團隊全覆蓋。轄區佔地總面積為9.1平方公里,現有居民2100戶,常住人口7400人,外來人口7000多人,集中居住在新銅花苑和龍吟園兩個小區198幢樓內,社區管理目前劃分為16個片區 。
社區居委會總面積6320平方米,設有圖書室、科普室 、世代服務室、乒乓球室、老年居家養老室、市民廣場等娛樂健身場所,建立了社區管理服務站、社區青年志願者服務站等便民窗口,引進了蘇果超市、萬佳幼兒園、新建了新銅商業街為農民創業基地。社區黨員、居民骨乾和群藝團積極分子不懈努力,積極投身創建平安社區、綠色社區和科普社區活動,為構建和諧社區,確保一方平安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③ 昭通市荷花村,要求建三層半的住房,有建房補足嗎
誰要求的?
根據住建部印發的文件《農村住房建設技術政策(試行)》規定,版農村住房權建設要堅持「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可採用兩種布局方式:一種是垂直分戶(2-3層),適用於從事農業生產或發展庭院經濟的農戶;另一種是水平分戶(4-5層),適用於部分脫離農業生產的農戶。住房層高以2.6米到3米之間為宜,最高不能超過3.3米。
農村危房改造有補貼政策。以下4類農村人可以申請危房改造補貼:①貧困殘疾人家庭;②分散供養的特困人員;③農村低保戶;④已經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符合農村危房改造條件的家庭,由戶主自願向所在的村委會提出書面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