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九里梅花

九里梅花

發布時間: 2021-02-19 15:00:43

梅花在古代中的含義是什麼

梅花的象徵意義
1.梅花象徵品行高潔的隱士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是林和靖最著名的詩句,他將梅花傳神的寫照描繪了出來。梅花是一個高潔的隱士,清和淡雅,又有著剛烈直腸的品格。不僅如此,南宋愛國詩人陸放翁詠梅的詞《卜運算元》里寫道:「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詠梅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論怎樣受挫折也永遠保持高風勁節的情操。
2.梅花象徵欺霜賽雪的美人古人以梅花比喻美人的非常多,梅花欺霜傲雪,象徵著美人的美麗和傲骨。如范成大的《雪後守之家梅未開,呈宗偉》:「瑞雪再三白,南枝尚含情。定知司花女,未肯嫁娉婷。」《金凌志》有傳說「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這將美人和梅花融為一體,展現出美人的英姿。

3.梅花象徵五福梅花有五瓣,五片花瓣分別帶表五種含義它們是:「快樂、幸運、長壽、順利、太平」。這是用梅花來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用梅花來寄託多種情思,這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是絕無僅有的。
4.梅花象徵高雅的氣質梅花的姿態濃而不艷、冷而不淡,那疏影橫斜的風韻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在人們的心中,用梅花比喻一個人是他的言談、舉止等顯得高雅,高尚,不粗俗,是內在氣質的一種外在表現。
5.梅花象徵中華民族的可貴精神梅花在寒冬依然不屈地綻放,象徵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頑強奮斗、不畏艱難的可貴精神品質。梅花迎霜斗雪,不屈不撓,堅韌不拔,也被認為是最有氣節和傲骨的花種,雖然其生長環境惡劣,但依然堅強、快樂地綻放,表現了一種開拓進取,迎接希望的無畏精神與樂觀性格。

梅花的風水象徵在風水學中,梅花有四德,有「梅具四德,初生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梅花又有五福「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這個風水中的五行是相合的。在庭院中栽種梅花和竹子,有「竹梅雙喜」的意向,以竹喻夫,梅喻妻,常用以祝賀新禧,夫妻和樂。喜鵲在梅花上歡叫的圖案,常被稱為「喜報早春」,「喜報春光」,「喜上眉梢」,取諧音或寓意。

② 王冕是個怎樣的人,與梅花有什麼故事

王冕(1287年~1359年)元代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陰野人、浮萍軒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閑散大夫、老龍、老村、梅翁等。浙江諸暨人。出身農家。幼年喪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時間畫荷花,晚至寺院長明燈下讀書,學識深邃,能詩,青團墨梅。隱居九里山,以賣畫為生。畫梅以胭脂作梅花骨體,或花密枝繁,別具風格,亦善寫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傳是他始創。著有《竹齋集》《墨梅圖題詩》等.

墨梅詩---王冕
墨梅圖題詩(元)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畫梅須具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人們是這樣稱贊王冕的。現實中的王冕與他筆下的梅花一樣,堅貞不屈、孤芳自賞。相傳由於王冕的畫畫得特別的好。當地的縣官和一個有權勢的大財主慕他之名,幾次想見他都遭到了拒絕,最後,當縣官親自下鄉見他時,他聽到消息後趕緊躲了起來,又讓縣官吃了閉門羹。因而《墨梅》這首詩不僅反映了他所畫的梅花的風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鮮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③ 贊揚梅花或描述梅花的詩詞

《梅花》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己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坭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山園小梅》 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擅板共金樽。

《詠梅》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己是懸崖百丈冰,尤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雪梅(其一)》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雪梅(其二)》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早梅》 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林村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銷。

蘇東坡《紅梅》
年年芳信負紅梅, 江畔垂垂又欲開。
珍重多情關伊令, 直和根撥送春來。

宋·蘇軾《贈嶺上梅》
梅花開盡白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
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白居易《新栽梅》
莫怕長洲桃李嫉,池邊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時點檢來。
今年好為使君開。

元·王冕《梅花》
三月東風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澆。
一聲羌管無人見,無數梅花落野橋。

元 王冕《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元 王冕《墨梅》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李清照《漁家傲》
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
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李清照《玉樓春.紅梅》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末? 不知醞藉幾多時,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 要來小看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柳宗元《早梅》
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
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江梅(杜甫)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
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
故園不可見,巫岫郁嵯峨。

詠梅(郭沫若)
晨見梅花愁,今見梅花笑。
本有東風孕滿懷,春伴梅花到。
風雨任瘋狂,冰雪隨驕傲。
萬紫千紅結隊來,遍地吹軍號。

④ 桐廬有九里洲,清朝以梅花聞名,不知今況如何

在今桐廬梅蓉村,距桐廬縣城10公里
如今都是果樹,沒有什麼梅花了
衰落於抗日戰爭時期,大片梅園被毀。

詳細見下文:

梅蓉村原名梅洲,又名九里洲,小名洲上。距桐廬縣城10公里。南起富春江中游的放馬洲(又稱外灘),北依刺山、虎山至水面山,東連窄溪鎮窄溪水泥預制廠,西接橫弓里,與濮家莊村相毗連。村境東西長5公里,有"十里洋灘九里洲"之稱。全村總面積為6平方公里

梅蓉村昔系荒洲,由歷代洪水泛濫,泥沙淤積而成,四面環水,荊棘茅草叢生,早年曾有虎狼出沒。村境因臨富春江而屢遭江水侵擾,作物無收,故前人遍種果林,尤以梅樹為最,遂雅稱梅洲。清乾隆十五年(1750)後,平地遍種梅樹,山上多種楊梅,梅蓉楊梅聞名遐邇,青梅成為最主要的經濟作物。抗日戰爭時期,梅樹大片被毀,村民又增種了桃、李、板栗、桔子和棠梨。

昔日梅蓉村,每當梅花盛開,滿洲梅花爭芳斗妍,清芬襲人,九里一色,文人墨客賞花者絡繹不絕。村西南小江邊設有賞梅亭以接待來訪者。元、明、清皆有名人來洲賞梅並留下詩文。如"風雪林中看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元·王冕);"凌風卻月是梅花,冷蕊疏枝態自嘉,九里沙洲梅不斷,殘香猶在野人家"(明·張芸)。
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87411/node112244/node112245/node112250/userobject15ai1112924.html

⑤ 各種品種的梅花不同的特點

「一樹獨先天下春」的梅花是中華大地的奇葩,是眾多民族的驕傲。據調查,梅樹野生於自西藏經滇、鄂、皖、浙直至台灣等10個省、區的山林,在我國已有3000年以上的應用歷史。神、姿、色、態、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約有兩百多個形形色色的品種,都是從古代的野梅引種馴化、精心選育而得的精英。 梅花是家梅中的一大分支,家梅系由野梅演進而來。近百年來,植物學家、園藝學家和園林工作者在廣大地區採集、調查了不少野悔。這些野生的梅樹、是梅花原產於我國的鐵證,也是對梅花原種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活材料。 在西南山區,野梅分布的地段多較高。如在西藏波密等地,就在海拔2100~3300米處發現野生梅林。雲南省除南部外,野梅幾乎遍布全省,而以滇西北之下關、大理、洱源一帶為多(海拔1800~2600米)。在四川,則主產於丹巴、汶川、廣元、萬源、西昌、會理、漢源等山地叢林中,海拔1300~2500米。而在鄂西宜昌、恩施等地,野梅就分布在較低海拔之山地(300~1000米)。故西南山區,尤其是滇、川二省,乃我國野梅的分布中心,並延伸至鄂西一帶。 至於野梅分布的次中心,則系鄂南、贛北、皖南至浙西的帶狀地區。如在鄂南的咸寧市汀泗區聶家鄉長豐大隊後山海拔170米闊葉常綠與落葉混交林中,就有散生的野梅。野梅在江西省主產於景德鎮市瑤里鄉區石塔三礦區香菇場混交林中,海拔約300米,系零星分布。安徽省歙縣以及黃山風景名勝區東坡芙蓉橋附近(海拔約200米),1984~1985年還有野梅零星分布。浙江亦有野梅散生於常綠闊葉樹為主的混交林中。此外,在廣西、福建亦發現有野生梅樹。 我國古人應用梅子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歷史。《書經·說命》載;「若作和羹,爾唯鹽梅」,這是殷高宗對宰相傅說他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湯時用的鹽和梅那樣。按商代之鹽與梅,猶今日之醬油和醋。這種古代的烹調習慣,至今僅在雲南下關等地,由白族人民保存了下來。 1975年我國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正好與《書經》的記述相互印證。考古學家在殷墟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銅鼎,其中滿盛炭化了的梅核。核扁圓形,兩端尖,似較鮮物略小,呈栗黑色,而表面密布蜂窩狀小凹點——正是梅核的典型分類特徵。經碳14鑒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用梅子(果梅)於食用了。 稍遲,關於梅樹和梅子的記述越來越多。如《周禮·天官》雲:「飲食之籩,其實干萚」。經查核,萚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稱。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的著名民族歌集《詩經·召南》中,有一首《慓有梅》的詩篇,它是一首熱情奔放的情歌,姑娘將梅子投擲給她看中的小夥子,寓意至深。同時,《慓有梅》反映出當時在陝西召南地區,梅樹是相當普遍的。也就是說在距今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引種野梅使之成為家梅的馴化過程就已經開始了。 在長江流域,古代藝梅也是從生產梅子(果實)開始的,例如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的出土文物中,許多陶罐里都盛有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同時出土的竹簡上記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樣,這都是當時梅子加工製品的名稱。這說明早在西漢初期,我國長江流域人民早已引種栽培梅樹,並多方利用梅子加工食品了。另外,在湖北江陵漢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亦發現有梅核,其歷史時期與長沙者相若。 在遠古時代,先民採集野生梅子主要是以作加工食品或供祭祀之用。但因梅花冰中孕蕾,雪裡開花,玉白朱紅,暗香浮動,在北風凜冽的隆冬季節,唯有它「獨先天下春」。於是人們在以果為主要目的過程中,也逐漸一並欣賞了它的神、姿、色、態、香之美,引起了人們對梅花的喜愛和嚮往。而在長期的馴化和栽培過程中,正好又有個別植株出現了復瓣、重瓣、台閣,奇異的花瓣或萼片,新奇的枝姿等等,於是有心人使其另行繁殖、栽培,從而培育成若干專供觀賞的梅花新品種。 所以「花梅」應是從「果梅」中分出來的一支奇葩,時期約始自西漢初葉。如《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又載:「漢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雖然這些品種只有名稱,但從字面上看,當系「宮粉」之類的觀賞品種,其中或已出現若乾重瓣新品。稍遲,楊雄著《蜀都賦》,有「被以櫻、梅,樹以木蘭」等記述。可見距今約兩千年前,梅已在成都作城市園林綠化材料應用了。 整個晉代,梅花常見栽培,詩人吟詠漸多。如東吳名將陸遜之侄陸凱,曾做過丞相,其文辭優雅,有個文字摯友范曄在長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開之際,自荊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郵驛專贈范曄,並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春」可以「寄贈」自陸凱始,從此梅花傳友情,傳為佳話。 到了南北朝,梅花應用更多,有關詩文、韻事也盛。如《金陵志》雲;「宋武帝(劉裕)女壽陽公主日卧於含章殿梅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這可能就是梅花圖案用於美化的發端吧。其它的如宋元年間均有梅花詩文。其中尤以何遜《詠雪裡梅》詩、庚信《梅花》詩及蕭綱《梅花賦》等,最為膾炙人口。凡此種種,足見梅花栽培、應用漸盛,日益為文士所欣賞。因此從漢、晉至南北朝,「梅於是始以花聞天下」。 及時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漸盛,品種也有所增益。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關注,紛紛用梅花作為創作的主題,促使梅之聲譽大噪。象唐代名臣宋璟在東川官舍見梅花怒放於榛莽中,歸而自感,遂作《梅花賦》,有「相彼百花,誰敢爭先!鶯語方澀,蜂房未喧,獨步早春,自全其天」和「諒不移於本性,方可儷於君子之節」等贊語——這對梅花得高名和藝梅規模的擴大,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唐代詠梅詩篇不少,如杜甫、李白、韓愈、杜牧、柳宗元、白居易、張九齡、李商隱等諸多名傢俱有梅花詩。據《華陽縣志》載:五代初,王建據蜀稱王,留在成都辟梅苑。孟知祥在成都稱王時,別苑中有老梅卧地,稱為「梅龍」。凡此種種,足見早在唐及五代,不論華東、華中或華西,都已有較多的梅花栽培。而其中心地區,則為東西遙望的杭州和成都平原。 至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機主要仍屬江梅、宮粉等型。而在四川,則始有硃砂型品種出現(時稱「紅梅」)。如《全唐詩話》載:「蜀州郡閣有紅梅數株」,今日祟慶縣硃砂梅花名品仍多,實有其歷史淵源。 宋、元400年(960~1368),是我國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此際梅詩、梅文固多佳作,梅畫、梅書亦脫穎而出,盛極一時。同時,梅花新的系、類、型和品種有所增加。梅花繽紛,梅影陣陣,在歷史上形成了藝梅的一個高潮。 僅以梅詩而論,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不娶,而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傳為千古佳話。其《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餞,暗香浮動月黃昏」,最為勝炙人口。再如北宋之蘇軾、秦觀、王安石等,南宋之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詩詞流傳至今。王安石《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陸游《梅花》:「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陽宮到皖花溪。」 南宋范成大是位賞梅、詠悔、藝梅、記梅的名家,曾在蘇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種12個,約於1186年寫成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梅譜》。足見時至宋代,梅花栽培日盛,品種不斷增加,藝梅已成為社會群眾的風尚了。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藝梅、畫梅成癖的王冕,隱居於九里山,樹梅花千株,自題所居為「梅花屋」,其《墨梅》畫及《墨梅》詩均名揚天下。王冕《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此外,元代趙孟俯、楊維幀、謝宗可、僧明本等,皆有梅詩名作。而昆明溫泉對岸曹溪寺一株元梅,趾曲蟠飛,老態龍鍾,年年猶開重瓣粉紅花,且可結實。筆者多次往觀,確認其為七百餘年前古物,且系原木。查曹溪寺元梅原有兩株,其一在「文革」期間死去,甚為可惜。現存此株元梅恐系國內最老的古梅,彌足珍貴。由上所述,足見元代雖當兵亂,而藝梅、詠梅之風未衰。 到了明(1368~1644)、清(1644~1911)兩代,藝梅規模有所擴大,技藝水平續有提高,新品種大量涌現,這些在書、文、詩、畫中均有反映。如明代王象晉箸《群芳譜》(1921),記梅花品種19種之多,且各附簡單記載,還將它們分屬於白梅、紅梅、異品等三大類。書中對梅花的栽培、繁殖等,亦有若干論述。在此前後,周文華著《汝南圃史》(1620),徐光啟箸《農政全書》(1636),皆列記若乾梅花品種。 至清而梅花栽培益盛,品種增多。如陳淏子作《花鏡》,記載了21個梅花品種,其中「台閣梅」、「照水梅」乃前所未有者。「揚州八怪」中,以詠梅、畫梅著稱者不乏其人。而金農、李方贗等,則更以善於畫梅而名揚四海。 關於明清之古梅,應以杭州超山之明梅為最。超山大明堂原有宋梅20株,傳系蘇軾1056年由杭州移來手植。但宋梅年老株衰,後漸陸續死去,最後一株亦於1933年2月枯斃。現存的一株所謂「宋梅」,系明代分本,樹高4.5米,最大冠幅5.1米,老態龍鍾,干已空心,著花略稀,品種名「大葉豬肝」,萼紫瓣白,花瓣5~8枚,花徑達2.6~3.3厘米,仍能結實。 辛亥革命之後,梅花栽培又有新發展,品種續有增添。如《華陽縣志》(1934)中即記有成都梅花品種八個。此時的滬、寧、蘇、杭、揚(州)、(無)錫、渝、穗、漢、昆等地私家園林,搜集的梅花品種也不少。上海黃園還從日本引入「灑金」、「垂枝」等類、型梅花品種數十,並將藝梅經驗編入《花經》(1949)一書中。 解放前,曾勉教授1942年發表專論梅花之學術論文,並記載重慶的梅花品種15個,是為科學整理我國梅花品種之始。汪菊淵與筆者在1945年擬定了中國梅花各類品種檢索表,以成都20個品種為例,進行了中國梅花品種科學分類的首次嘗試。1947年7月,筆者著《巴山蜀水記梅花》,作為上海園藝事業改進協會叢刊發行。1949年2月,在滬舉行了我國有史以來第一屬梅花展覽會。 解放後,梅花栽培的規模與技術均有飛躍的發展,品種也迅猛增加。從1958年起,除特殊情況外,每年春節在武漢東湖風景區舉辦梅花展覽會。近年南京、無錫、上海、合肥等城市也常組織梅展,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梅花引種馴化和新品種選育研究,在最近幾十年已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北京已有「送春」、「北京玉蝶」等耐寒品種可以露地越冬,在武漢也有「單凝馨」、「華農玉蝶」等先後脫穎而出。 梅花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與國人的文化與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除我國外,僅東方的日本、朝鮮有較多的梅花栽培。在日本,甚至還有「梅之會」的組織,並發行專門刊物《梅》。 而在整個西方,則只大洋洲的紐西蘭開始重視梅花,有5~6個品種用於商品生產性的梅花栽培。追溯史乘,始知遲至15世紀中,我國的梅花才借道朝鮮東傳日本。早年(1879及1884)傳於歐洲之少數梅株,則系由日本輾轉運去的。目前歐洲僅在英、法等少數國家的植物園內,有梅花數株點綴共間而已。至於美國的梅花是由日本轉去,至今僅50~60年的短暫歷史,且被誤稱為「日本杏」,載培、應用很不普遍。

⑥ 梅花的意義是什麼

春落梅枝頭。古人說,梅具四德,初生蕊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後人又有另一種說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徵。一是快樂,二是幸運,三是長壽,四是順利,五是我們最希望的和平。這些,都是梅花的象徵意義。
梅先天下春,這是梅最可貴之處。
梅花,不畏嚴寒,獨步早春。它趕在東風之前,向人們傳遞著春的消息,被譽為「東風第一枝」。梅花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頑強意志,歷來被人們當作崇高品格和高潔氣質的象徵。元代詩人楊維幀詠之:「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
梅原產我國, 我國植梅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詩經》里有:「漂有梅,其實七分」的記載。1975年在河南安陽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銅鼎里,發現了一顆梅核,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年了。春秋戰國時期愛梅之風已很盛。人們已從采梅果為主要目的而過渡到賞花。「梅始以花聞天下」,人們把梅花和梅子作為饋贈和祭祀的禮品,到了漢晉南北朝,藝梅詠梅之風日盛。《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米梅、胭脂梅。」又:「漢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晉代陸凱,是東吳名將陸遜之侄,曾做過丞相,文辭優雅。陸凱有個文學摯友范曄(即《後漢書》作者)在長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開之際,自荊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郵驛專贈范曄,並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自陸凱始,以梅花傳遞友情,傳為佳話。
到南北朝,有關梅花的詩文、軼事也多了。《金陵志》雲:「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這可能是用梅花圖案美容的開端。
據史料記載:隋人趙師雄在羅浮山遇見梅花仙子,故事美麗動人。說明當時人們也愛梅成風。
杭州孤山的梅花在唐時已聞名於世。詩人白居易在離開杭州時,寫了一首《憶杭州梅花,因敘舊寄蕭協律》,詩雲:「三年悶悶在餘杭,曾與梅花醉幾場;伍祖廟邊繁似雪,孤山園里麗如妝。唐代名臣宋環在東川官舍見梅花怒放於榛莽中,歸而有感,遂作《梅花賦》,詩中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諒不移本性,方可儷於君子之節」等贊語。此外,如杜甫、李白等諸多名家均有詠梅詩篇。曾一度為唐明皇李隆基大見寵幸的江采蘋,性喜梅花。據《梅妃傳》記:「所居欄檻、悉植數枝……梅開賦賞,至夜分尚顧戀花下不能去。上(唐明皇)以其所好,戲名曰梅妃。」
北宋處士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不娶無子,而植梅放鶴,稱「梅妻鶴子」,被傳為千古佳話。他的《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梅花的傳神寫照,膾炙人口,被譽為千古絕唱。
南宋范成大是位賞梅、詠梅、藝梅、記梅的名家。他在蘇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種12個,並在1186年寫成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梅譜》。
1191年冬,詞人、音樂家姜夔住在范成大石湖梅園中,正值梅花盛開。他自度新曲,填了兩首詠梅詞,名曰:《暗香》、《疏影》,音節諧婉,極受范的贊賞。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藝梅、畫梅成癖的王冕,隱居於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題所居為「梅花屋」。又工畫墨梅,花密枝繁,行筆剛健,有時用胭脂作沒骨梅,別具風格。其《墨梅》詩名揚天下: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誇好顏色, 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冕還寫過一篇《梅華傳》,把《三國演義》中的 「望梅止渴」故事改寫成了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話:大將軍曹操行軍迷路,軍士渴甚,願見梅氏。梅聚族謀曰:「老瞞(曹操小名)垂涎漢鼎,人不韙(不韙即不同意)之。吾家世清白。慎勿與語。竟匿不出。」王冕借贊揚梅花蔑視權貴的精神來暗喻自己的人格。
南宋愛國詩人陸放翁詠梅的詞《卜運算元》里寫道:「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詠梅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論怎樣受挫折也永遠保持高風勁節的情操。毛澤東同志反其意而用之,作了《卜運算元·詠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毛澤東另一首七律《冬雲》中也贊揚了「梅花歡喜漫天雪」的不畏嚴寒、獨步早春的精神。

除了眾多的詩詞吟詠梅花之外,我國繪畫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段軼事:宋代著名畫家宋伯仁,生平喜愛梅花。他為了畫梅,種植了許多梅樹。每當梅花開放,他從早到晚地在梅樹下細致觀察,並將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從萌芽到花開,從盛放到枯萎的各種形態,一一描繪下來,整理成一百幅圖稿,定名《梅花譜》。後人為了贊譽他梅花畫得「喜神」,稱他的百梅圖為《梅花喜神譜》。近代金石書畫家吳昌碩,曾有詩說他「家傳一本宋朝梅」。
梅花不僅在我國是珍貴花卉,在國外也很受人喜愛,但國外仍以東方栽培較多。日本的梅是我國傳去的,朝鮮也有)。日本還有「梅之會」的組織,並出版發行專門刊物《梅》。到19世紀傳人歐洲,本世紀初傳入美國,現在世界各國均有栽培,但不及東方國家之盛。
梅的故鄉在鄂西、川東。據《本草綱目》引陶弘景的《名醫別錄》記載:「梅實生漢中山谷」,而「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花鏡》上說:「古梅多著名於吳下、吳興、西湖、會稽、四明等處,每多百年老乾。」《花鏡》在梅的註解中說:四川大渡河上游的丹巴縣內,海拔1900~2000米的山谷地帶,雅礱江流域會理縣的海拔1900米的山間,都有野梅生長。廣西興安縣山區、江西與廣東交界的大庾嶺,古代都是盛產梅的地方。廣東增城縣的羅浮山,歷來以產梅花著稱於世,「羅浮」後來就成了梅花的別名。
梅樹的壽命都很長,一般可活三五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世事滄桑,至今猶能保存下來的古梅,除了杭州超山的那兩株「唐梅」和「宋梅」之餐,最早的古梅當推湖北黃梅縣的「江心古寺」遺址處的「晉梅」了。它飽經風霜,樹干己成灰黑色,每年大寒開花,花開滿樹,整個開花期達冬春兩季。還有浙江天台山「國清古寺」的一株「隋梅」,距今也有13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是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智凱大師親手植的。這株隋梅雖數度枯萎,但如今經人們精心培育,已返老還童,枯木逢春。主幹蒼老挺拔,四周嫩枝叢生,幾年前樹上還結了數千個梅子。
清人梁紹王在其所著《兩般秋雨庵隨筆》中也記載了這么一件事,其雲:「真州城東十餘里淮提庵,有古梅一株,大可蔽牛,五千並出,相傳為宋時物。康熙中,樹忽死,垂四十年復活,枝幹益繁,花時光照一院。」清嘉道年間名士阮元題其名曰:返魂梅。梅長壽不足奇,奇的是枯木能逢春。所以梅有個特點是,愈老愈顯得蒼勁挺秀、生意盎然。歷來有「老梅花、少牡丹」之說。
梅花的香韻一向為人們所傾倒,它濃而不艷、冷而不淡,那疏影橫斜的風韻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然而,更為可貴的,還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錚錚鐵骨、浩然正氣,做雪凌霜、獨步早春的精神,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之魂。「朔風吹倒人,古木硬如鐵;一花天下春,江山萬里雪。」人們把松、竹、梅稱作 「歲寒三友」,尊梅、蘭、竹、菊為「四君子」,贊賞梅花的高潔、典雅、冷峭、堅貞,視為知友、君子,梅都是當之無愧的。

⑦ 王冕在《墨梅》中用什麼來贊譽梅花

王冕在《墨梅》中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贊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

元代詩人王冕創作的七言絕句《墨梅》原文如下: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釋義:

洗硯池邊生長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筆後淡墨留下的痕跡而沒有鮮艷的顏色。它並不需要別人去誇許它的顏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氣充滿在天地之間。

(7)九里梅花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彷彿撲面而來。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詩中最後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不求功勛的品格。

《墨梅》盛贊梅花的高風亮節,詩人也借物抒懷,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見認為,該題畫詩,點出創作意圖,強調操守志趣,在藝術史上甚至比《墨梅圖》本身還要出名。

⑧ 有關梅花的詩詞以及典故有哪些

1.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
2.

王淇
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
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

【賞析】
梅花、菊花和荷花,被人們稱為花中的清品。這是因為菊傲霜,蓮出污泥而不染,梅則是百花凋殘後斗雪而開。古代詩人們寫下了許多歌吟梅的詩篇,他們常把梅作為品格高潔的象徵。這首詩以擬人手法贊頌梅花一塵不染的本性和甘於清貧的品質。最後二句就林和靖「梅妻鶴子」的傳說發出議論,很有點為梅打抱不平的意息。詩人用風趣的語言巧妙地維護了梅的純貞。
當然詩中說的是梅花,又不是梅花,實際上說的是詩人自我,是借對梅花的吟詠,以表自己不慕榮利,淡泊自守的人生道路。

3.【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
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
只留清氣滿乾坤。

[注釋]

1. 墨梅:水墨畫的梅花。
2. 洗硯池:寫字、畫畫後洗筆洗硯的池子。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里化用這個典故。

[簡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就是水墨畫的梅花。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開頭兩句「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並不嬌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只願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4.林逋《山園小梅》賞析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此詩首聯寫梅花獨放。「眾芳搖落」一句便將百花的凋零衰敗與梅花的明媚艷麗作了鮮明的對比。於蘊藉中托出旨意,以襯出梅花卓爾不群的清姿。
「占盡風情向小園」承接起句,當是對前面的補充描寫。「占盡」二字,謂梅開其中,小園風光全被其獨領。又似詩人自抒其志潔,謂眾人皆濁我獨清之意。
頷聯寫梅花的身姿。「梳影橫斜」寫梅花倒映於清淺的水中輕波搖曳,一「橫」字寫出了梅花的閑適之態。特別是梅花在黃昏朦朧月色中輕輕浮動,更顯得婀娜多姿。這哪裡是寫梅花,分明在寫卓約清麗的妙齡少女!
頸聯從側面寫梅花孤潔之美。「霜禽欲下」而「先偷眼」窺視。這一「偷」字橫生意趣,形象傳神寫出了對梅花的愛慕之情,宛在目前。次寫如「粉蝶有知」使該「合斷魂」。作者的假設之筆實是抒發了「霜禽」、「粉蝶」尚且受梅如此,何況人乎?亦當是詩人內心的寫照。
接著,尾聯由梅花而及人,落墨於詩人對梅的情感。實是對梅輕語:幸而有我與你親近,為你小聲吟詩,又何必需要奏樂與宴飲的方式呢?作者這種一往情深的表白,既獨特又真切感人。
從全篇來看,詩人對梅賦予了形象化擬人的手法,語言清淡熨貼,情感朴實無華。然此詩「頷聯」警絕,觀其氣格似與其餘之句不大相類。尤其是尾聯余以為造語欠風致含蓄,平鋪直述,甚無餘味。蓋七律中間兩聯易得,結句難得,起句造語立意尤為不易。和靖先生志潔言清,何至如此?是另有所託還是詩至頸聯作者心力已盡,不得湖山之助?
余讀此詩僅存上述質疑。即便如此,然瑕不掩瑜,此詩終不失為傳世之作。況吾深愛其之子風流,占盡古人雅緻,析其詩實為先賞其人故也!

5.雪梅二首(其一)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賞析】
這是一首帶寓言意味的作品。
冬天,那漫天飛舞的雪片和雪中俏立的梅花,引起了詩人的興趣。他出神地望著它們,覺得梅和雪好像是為了爭得春色才出脫得如此精神。於是詩人放下筆,認真地評判起來。他認為梅花雖白,終歸遜雪三分;雪花雖白,卻缺少梅花的一種清香。梅雪均佳,各有千秋。其實何止梅雪?任何事物都各有所缺,各存所長。從他的評判,我們似乎看到了詩人對著梅雪,仔細端詳,反復推敲的形象。

6. 王安石《梅花》賞析

【梅花】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1.凌寒:冒著嚴寒。
2.遙:遠遠的。
3.為:因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牆角有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開放。為什麼遠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古人吟唱梅花的詩中,有一首相當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尤其是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更被贊為詠梅的絕唱。林逋這人一輩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個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種梅養鶴,過著隱居的生活。所以他的詠梅詩,表現的不過是脫離社會現實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詩則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詩句,卻能推陳出新。你看他寫的梅花,潔白如雪,長在牆角但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著清香。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於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7.《毛澤東詩詞》·卜運算元·詠梅

卜運算元·詠梅

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賞析】

梅花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詠不絕的主題。宋代林和靖,這位賞梅愛梅的大隱士就有不斷吟唱梅花的詩篇。以「妻梅子鶴」的感情寄寓於梅花之中, 可謂愛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這里所據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的《卜運算元·詠梅》的確與陸游所寫大相徑庭。陸游寫梅花的寂寞高潔,孤芳自賞,引來群花的羨慕與嫉妒。而主席這首詩卻是寫梅花的美麗、積極、堅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時代革命者的操守與傲骨。中國寫梅之詩不計其數,大意境與大調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確以一代大詩人的風范,出手不凡,一首詠梅詩力掃過去文人那種哀怨、頹唐、隱逸之氣,創出一種新的景觀與新的氣象,令人嘆為觀止,心服口服。

年復一年,風雨送春歸去,但漫天大雪又將春天迎了回來。哪怕縣崖峭壁上結下百丈冰棱,面對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獨秀,傲然挺拔。 詩人當然也依古訓,以詩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這「高天滾滾寒流急」的嚴峻當口(即:當時中國的三年自然災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爭),詩人以隆冬里盛開的梅花勉勵自己,勸慰他人,應向梅花學習,在如此險峻的情況下,勇敢地迎接挑戰,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詩人這個「俏」字用得極好,梅花從未出現這的形象就在這一個字上出現了。這是喜悅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勝利者的形象,當然這不僅是詩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詩人自己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的形象。 這個「俏」包含了多少層深刻的含義啊,積極進取、永不屈服。

下闋,詩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縱深引導,它雖俏麗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為我們送來春的訊息。而當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時候,梅花卻獨自隱逸在萬花叢中發出欣慰的歡笑。梅花,它在詩人眼中是一名戰士,它與嚴寒搏鬥,它只為了贏得春天,通報春天的來臨,然後退去,並不強奪春天的美景。 這一形象是大公無私、默默奉獻的形象。詩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為一名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的形象,它已從一個中國革命者成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國里,它的形象已被詩人塑造成型,更加豐滿高大了。

⑨ 梅花有傳說嗎 如果有,是什麼

春落梅枝頭。古人說,梅具四德,初生蕊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後人又有另一種說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徵。一是快樂,二是幸運,三是長壽,四是順利,五是我們最希望的和平。這些,都是梅花的象徵意義。 梅先天下春,這是梅最可貴之處。 梅花,不畏嚴寒,獨步早春。它趕在東風之前,向人們傳遞著春的消息,被譽為「東風第一枝」。梅花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頑強意志,歷來被人們當作崇高品格和高潔氣質的象徵。元代詩人楊維幀詠之:「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 梅原產我國, 我國植梅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詩經》里有:「漂有梅,其實七分」的記載。1975年在河南安陽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銅鼎里,發現了一顆梅核,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年了。春秋戰國時期愛梅之風已很盛。人們已從采梅果為主要目的而過渡到賞花。「梅始以花聞天下」,人們把梅花和梅子作為饋贈和祭祀的禮品,到了漢晉南北朝,藝梅詠梅之風日盛。《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米梅、胭脂梅。」又:「漢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晉代陸凱,是東吳名將陸遜之侄,曾做過丞相,文辭優雅。陸凱有個文學摯友范曄(即《後漢書》作者)在長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開之際,自荊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郵驛專贈范曄,並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自陸凱始,以梅花傳遞友情,傳為佳話。 到南北朝,有關梅花的詩文、軼事也多了。《金陵志》雲:「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這可能是用梅花圖案美容的開端。 據史料記載:隋人趙師雄在羅浮山遇見梅花仙子,故事美麗動人。說明當時人們也愛梅成風。 杭州孤山的梅花在唐時已聞名於世。詩人白居易在離開杭州時,寫了一首《憶杭州梅花,因敘舊寄蕭協律》,詩雲:「三年悶悶在餘杭,曾與梅花醉幾場;伍祖廟邊繁似雪,孤山園里麗如妝。唐代名臣宋環在東川官舍見梅花怒放於榛莽中,歸而有感,遂作《梅花賦》,詩中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諒不移本性,方可儷於君子之節」等贊語。此外,如杜甫、李白等諸多名家均有詠梅詩篇。曾一度為唐明皇李隆基大見寵幸的江采蘋,性喜梅花。據《梅妃傳》記:「所居欄檻、悉植數枝……梅開賦賞,至夜分尚顧戀花下不能去。上(唐明皇)以其所好,戲名曰梅妃。」 北宋處士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不娶無子,而植梅放鶴,稱「梅妻鶴子」,被傳為千古佳話。他的《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梅花的傳神寫照,膾炙人口,被譽為千古絕唱。 南宋范成大是位賞梅、詠梅、藝梅、記梅的名家。他在蘇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種12個,並在1186年寫成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梅譜》。 1191年冬,詞人、音樂家姜夔住在范成大石湖梅園中,正值梅花盛開。他自度新曲,填了兩首詠梅詞,名曰:《暗香》、《疏影》,音節諧婉,極受范的贊賞。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藝梅、畫梅成癖的王冕,隱居於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題所居為「梅花屋」。又工畫墨梅,花密枝繁,行筆剛健,有時用胭脂作沒骨梅,別具風格。其《墨梅》詩名揚天下: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誇好顏色, 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冕還寫過一篇《梅華傳》,把《三國演義》中的「望梅止渴」故事改寫成了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話:大將軍曹操行軍迷路,軍士渴甚,願見梅氏。梅聚族謀曰:「老瞞(曹操小名)垂涎漢鼎,人不韙(不韙即不同意)之。吾家世清白。慎勿與語。竟匿不出。」王冕借贊揚梅花蔑視權貴的精神來暗喻自己的人格。 南宋愛國詩人陸放翁詠梅的詞《卜運算元》里寫道:「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詠梅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論怎樣受挫折也永遠保持高風勁節的情操。毛澤東同志反其意而用之,作了《卜運算元·詠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毛澤東另一首七律《冬雲》中也贊揚了「梅花歡喜漫天雪」的不畏嚴寒、獨步早春的精神。 2 梅花的傳說 除了眾多的詩詞吟詠梅花之外,我國繪畫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段軼事:宋代著名畫家宋伯仁,生平喜愛梅花。他為了畫梅,種植了許多梅樹。每當梅花開放,他從早到晚地在梅樹下細致觀察,並將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從萌芽到花開,從盛放到枯萎的各種形態,一一描繪下來,整理成一百幅圖稿,定名《梅花譜》。後人為了贊譽他梅花畫得「喜神」,稱他的百梅圖為《梅花喜神譜》。近代金石書畫家吳昌碩,曾有詩說他「家傳一本宋朝梅」。 梅花不僅在我國是珍貴花卉,在國外也很受人喜愛,但國外仍以東方栽培較多。日本的梅是我國傳去的,朝鮮也有)。日本還有「梅之會」的組織,並出版發行專門刊物《梅》。到19世紀傳人歐洲,本世紀初傳入美國,現在世界各國均有栽培,但不及東方國家之盛。 梅的故鄉在鄂西、川東。據《本草綱目》引陶弘景的《名醫別錄》記載:「梅實生漢中山谷」,而「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花鏡》上說:「古梅多著名於吳下、吳興、西湖、會稽、四明等處,每多百年老乾。」《花鏡》在梅的註解中說:四川大渡河上游的丹巴縣內,海拔1900~2000米的山谷地帶,雅礱江流域會理縣的海拔1900米的山間,都有野梅生長。廣西興安縣山區、江西與廣東交界的大庾嶺,古代都是盛產梅的地方。廣東增城縣的羅浮山,歷來以產梅花著稱於世,「羅浮」後來就成了梅花的別名。 梅樹的壽命都很長,一般可活三五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世事滄桑,至今猶能保存下來的古梅,除了杭州超山的那兩株「唐梅」和「宋梅」之餐,最早的古梅當推湖北黃梅縣的「江心古寺」遺址處的「晉梅」了。它飽經風霜,樹干己成灰黑色,每年大寒開花,花開滿樹,整個開花期達冬春兩季。還有浙江天台山「國清古寺」的一株「隋梅」,距今也有13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是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智凱大師親手植的。這株隋梅雖數度枯萎,但如今經人們精心培育,已返老還童,枯木逢春。主幹蒼老挺拔,四周嫩枝叢生,幾年前樹上還結了數千個梅子。 清人梁紹王在其所著《兩般秋雨庵隨筆》中也記載了這么一件事,其雲:「真州城東十餘里淮提庵,有古梅一株,大可蔽牛,五千並出,相傳為宋時物。康熙中,樹忽死,垂四十年復活,枝幹益繁,花時光照一院。」清嘉道年間名士阮元題其名曰:返魂梅。梅長壽不足奇,奇的是枯木能逢春。所以梅有個特點是,愈老愈顯得蒼勁挺秀、生意盎然。歷來有「老梅花、少牡丹」之說。 梅花的香韻一向為人們所傾倒,它濃而不艷、冷而不淡,那疏影橫斜的風韻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然而,更為可貴的,還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錚錚鐵骨、浩然正氣,做雪凌霜、獨步早春的精神,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之魂。「朔風吹倒人,古木硬如鐵;一花天下春,江山萬里雪。」人們把松、竹、梅稱作「歲寒三友」,尊梅、蘭、竹、菊為「四君子」,贊賞梅花的高潔、典雅、冷峭、堅貞,視為知友、君子,梅都是當之無愧的。

熱點內容
七夕開竅 發布:2025-05-24 22:13:44 瀏覽:921
水花一朵朵劇透 發布:2025-05-24 22:08:30 瀏覽:782
長白山綠植 發布:2025-05-24 22:06:57 瀏覽:938
三隻熊花藝培訓 發布:2025-05-24 22:01:44 瀏覽:651
盆景入門樹 發布:2025-05-24 22:01:00 瀏覽:408
狗血情人節 發布:2025-05-24 22:00:13 瀏覽:921
逗鳥的花語 發布:2025-05-24 21:58:24 瀏覽:519
牡丹江到延邊 發布:2025-05-24 21:51:20 瀏覽:865
京東花卉苗圃 發布:2025-05-24 21:51:20 瀏覽:645
人參花卉 發布:2025-05-24 21:46:00 瀏覽: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