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花吧
A. 植物界的「大熊貓」,日本人花17萬都買不到,為什麼卻在五線城市「遍地開花」
植物界的大熊貓就是山茶花。為什麼說它是植物界的大熊貓呢?因為大熊貓在世界上就很稀有,只有中國才有,那麼植物界的大熊貓就是也是很稀有的山茶花。而且山茶花不僅可以觀賞,山茶花的葯用價值非常的高,可以止血涼血,調胃理氣等。
為什麼日本人花17萬元都買不到山茶花,就是因為山茶花的生長要求很復雜,只能在中國生長。山茶花顏色有很多種,而且花開了以後很漂亮,很多人都想要看山茶花。不僅日本人買不到山楂花。就連英國,美國,加拿大等都不能買到山茶花。
B. 這種花樹叫什麼
茶花,又叫山茶花,曼陀羅,花和葉應該是有微量毒性的
C. 你們相信黑松油切茶花的功能嗎
油切茶花是由5-6個茶花黑色種子提煉油脂的萃取物,日本專利技術,目前港內澳台、大陸地區為黑松容公司獨家代理使用權,可食用,同時有增殖皮膚細胞效果,促進膠原蛋白、玻尿酸產生效果,抑制因紫外線產生的皮膚炎症效果,改善因紫外線產生的皺紋效果,促進脂肪燃燒,抑制脂肪囤積,抑制脂肪吸收。還有個用途一般人不會知道的 可以醒酒 厲害吧 !!!2008年在日本茶花綠茶銷售第一哦,2009年在台灣黑松茶花綠茶銷售及新品增長也是NO1,2010年進駐國內市場,目前僅限 上海 蘇州 廈門為銷售區域,這三個城市的美女帥哥們有福了,不用再怕肥油纏身,經飲用表明每天一瓶油切茶花連續30天,可有效束身2-4共計,無糖效果更佳(該產品有低糖、無糖兩支配方),飲用時切記不要調整飲食習慣不要刻意不吃或暴飲暴食哦,因為有在飲用的朋友都在反映效果不錯哦
日本有兩種國花,政治意義的國花是金菊花,文化意義的國花是櫻花。
E. 茶花日語怎麼讀
山茶花:吃吧ki(椿つばき)
茶花:吃吧ki(椿つばき)
白茶花:西落 挪 吃吧ki (白の椿}
ps;茶花是椿(つばき)絕對不是(ちゃばな),ちゃばな的意思是日本人在茶室里插花的儀式。
F. 請問這上面印的什麼花
圖片看上去比較糢糊,像這樣的花多很,也許是茶花或山茶花吧。
G. 日本人對女友是怎麼形容的。美國人說honey,中國叫寶貝,日本怎麼說的記不清了,好像叫是什麼的山茶花什
じやん
H. 急求播音主持稿件 <<高原上的小茶花>>
高原上的小茶花
1987年的冬天,新年快到了。這一天,從山東農村來的軍嫂賀英奇帶著年僅四歲的女兒小茶花坐在開往昆侖山巔不凍泉兵站的卡車上,心急如焚。她怎麼也沒有想到,在高原恢宏美麗的外表背後,等待著她的卻是殘酷而嚴峻的現實。
此時,小茶花昏昏沉沉地睡在媽媽的懷里,雙唇乾裂,小臉蠟黃,幾天幾夜的路程使孩子像變了個人,只是嘴裡不停地喊著:"爸--爸--"
賀嫂把孩子緊緊地摟在懷里,雙眼直盯著前方,她的心裡只有一個願望:無論如何也要和老賀一起過個年。5年了,茶花已經4歲了,可是還從來沒有見過爸爸。
為了這個願望,賀嫂早已忘記兵站有條不成文的規定:不能帶小孩上雪線。
汽車向著兵站駛去,一程又一程,終於到達了目的地。然而小茶花已經停止了呼吸,賀嫂抱著的是女兒微溫的屍體。悲劇已經發生在路上了。
整個兵站的人都被驚呆了,大家圍著這輛汽車,脫帽默默肅立著。賀嫂抱著小茶花坐在駕駛室里一動也不動。
此時的老賀卻不在兵站,他還在百里以外的哨卡執行任務,妻子到站和發生的悲劇他自然一概不知。
天黑後,戰士們實在不忍心再這樣讓賀嫂抱著小茶花坐在冰冷的駕駛室里,便勸她進站歇歇。賀嫂下了車,只是依舊抱著女兒,不說一句話。
不凍泉兵站的元旦之夜,像死一般地寂靜。沒有笑聲,沒有歌聲,甚至連燈光也沒有。警衛班長心疼嫂子,對她說:"嫂子,你太累了,讓我抱抱咱們的小茶花吧!"說完,從賀嫂手裡接過了孩子。
看著班長這么做,所有的戰士都跑過來排隊等候抱小茶花。就這樣,你抱半小時,他抱10分鍾,一直到天亮,又到天黑。
整整兩天兩夜呀,小茶花的小身體在不凍泉兵站指戰員的手裡傳遞著。直至老賀執勤回來,站上才爆發出雷吼一般的哭聲。
這一夜,不凍泉兵站的指戰員們唱起了《十五的月亮》,一遍又一遍。
(8)日本茶花吧擴展閱讀:
茶花(學名:Camelliasp.)又名山茶花,是山茶科、山茶屬多種植物和園藝品種的通稱。花瓣為碗形,分單瓣或重瓣,單瓣茶花多為原始花種,重瓣茶花的花瓣可多達60片。茶花有不同程度的紅、紫、白、黃各色花種,甚至還有彩色斑紋茶花,而花枝最高可以達到4米。性喜溫暖、濕潤的環境。花期較長,從10月份到翌年5月份都有開放,盛花期通常在1-3月份。
因其植株形姿優美,葉為濃綠綠而光澤,花形艷麗繽紛,而受到世界園藝界的珍視。茶花的品種極多,是中國傳統的觀賞花卉,「十大名花」中排名第八,亦是世界名貴花木之一。原產於中國東部,在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重慶、雲南和四川各地,朝鮮、日本、中國台灣和印度等地普遍種植。
I. 日本茶道禮儀精神對現代社會的作用,禮儀教化陶冶性情之類的,日文一千字~發至[email protected] 謝謝~急需
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動物,雖然慾望可能是無限的,但實際需求仍然是有限度的。日本元祿時代的茶書《南方錄》中,立花實山闡述千利休所追求的日本茶道的理想形式時說:「小草庵的茶之湯,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為根本。追求豪華房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舉。屋,能遮雨;食,能解飢,足矣,此乃佛之教誨,茶之湯之本意也。
汲水、取柴、燒水、點茶,供佛,施人,亦自飲;立花,焚香,此等行為皆為踐行佛祖之舉止也。」
《南方錄》開篇這段對日本茶道真諦的闡釋文字,非常精當地概括出了日本茶道的最大特色,即它是基於對人的慾望、對作為人的最低需求進行深刻反省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文化,它不僅恰到好處地滿足了修習者的生物性需求,同時還得體地滿足了修習者的社會性需求,並且亦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修習者的情感需求。日本茶道的這一特色,就集中體現在其主要的修行內容―――「茶事」上面。
「茶事」概說
學習日本茶道,其基本程序是先學習行禮、寒暄的方法,接下來是學習每一個茶道具的操作方法及其相關知識,然後是由淺入深地學習各種點炭、點茶的方法及其相關知識。這些分步修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完成一次理想的「茶事」。那麼,什麼樣的「茶事」,才是茶人理想中的「茶事」呢?
在具體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對「茶事」一詞的含意,進行簡單地整理和界定。由於日語的表記本身受中國漢字的影響很大,所以日語中使用的許多漢字與我們中國的現行漢字不但字形一樣,而且在字意上也一樣或者很相近。但是,我們切不可因此就望文生義,想當然地把日語中的漢字詞等同於漢語來理解,如對待「茶事」和「茶會」這兩個詞就要格外注意這一點。
在漢語中,自古以來,「茶事」一詞很少用來表達「吃茶」的含義,它大多是用來表示茶的種植、採摘、製作、銷售等茶業方面的事情;只有「茶會」這個詞才是專門用來表達吃茶含義的詞,但需特別注意的是,漢語的「茶會」也只有吃茶的含義,並沒有特意將吃茶禮儀與飲食禮儀合並而行之意。
與之相對,日語中的「茶事」與「茶會」則不同,它們都有吃茶之意。而且,在16世紀之前,「茶事」與「茶會」的含義區分不是很明確。例如,在《看聞御記》中,到處可見「茶事」與「茶會」的記錄,細考其含義,基本都是指「鬥茶」游戲之會而言的。對於《看聞御記》的記錄者―――後崇光院貞成親王而言,鬥茶游戲可謂是他及其周邊的王公貴族們最為喜歡的游戲方法之一。這些王公貴族及其屬下們每次舉行這樣的鬥茶游戲時,都要預先決定一個「御頭」(即負責人)並且大家輪流坐莊。一般情況下,「御頭」要負責准備賭品,有時也會由參會者「賭品各持參」(《看聞御記》嘉吉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條等)。賭品的內容也是各色各樣,「有茶會,賭品為三色綿、圓鏡一面、扇子一把、厚紙一束」(《經覺私要鈔》寬正三年正月四日條等)。而且,「茶前一獻」,即每次舉行鬥茶游戲前還要先喝上一杯酒,然後才開始鬥茶。勝者各取所贏之物,賭品如有剩餘,則用擲色子的方式來進行分配。「茶了酒宴催興」,鬥茶結束後往往還會盡情地大吃大喝一頓,大有一種小賭怡情的感覺。不過,有時這種鬥茶游戲會連日進行,甚至會「朝行藏庵順茶事……晚又茶事」夜以繼日地鬥茶(《看聞御記》永享七年七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條等),這就有點兒難以用「小賭」名之,大概該稱之為「豪賭」了吧。
但是,大體上自16世紀中後期開始,隨著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發展,文獻中逐漸趨向於用「茶會」來稱呼一般意義的飲茶,而將「茶事」限定為日本茶道的專用語。那麼,二者的區別何在呢?「所謂茶事,即通過點一碗濃茶,總括主客交流的所有要素,綜合所有的文化,創造出新的美,時而作為一種社交活動來進行,時而作為一種庄嚴的儀禮來舉辦,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千宗室:《正午之茶事》「序言」,淡交社1985年)。簡言之,「茶事」,就是食禮與茶禮的精美結合,即「茶事」不單包含飲茶,還伴有懷石料理的應酬,茶事的參加人數最多在5人左右,其更加重視和追求精神層面的內容;而「茶會」則多指單純的飲茶,不伴有懷石料理的應酬,參加人數少可幾十、數百,多可達幾千,其重視的更多的是飲茶的社交性。在現代日本,有時舉辦茶會時,也會採取與「茶事」極為近似的形式,即分設「茶席」和「點心」席,在「茶席」專門喝茶,在「點心」席主人為客人提供一點兒簡單的飯菜,簡單得有時甚至就是一份盒飯或者一小碗蕎面條,根本談不上禮儀上的應酬。所以,我們在談到日本茶道時,將其主要的修行內容「茶事」翻譯成「茶會」是不夠准確的,中文文獻中對日本茶道的專業用語「茶事」的處理,直取其形意而不做翻譯的做法,源自清人黃遵憲,筆者亦贊同其做法。
日本茶道舉辦的茶事,種類很多,根據舉辦茶事的主題來進行分類的話,則既有以賞雪、月、花為主題的季節性茶事,也有慶祝某人新婚或逝世幾周年之類的茶事等;若根據茶事具體舉辦的時間來分,則又可分為「拂曉茶事、早晨茶事、正午茶事、晚間茶事、臨時茶事」這樣五種。
舉辦茶事時,主人在決定了茶事的主題、時間、地點以後,一般要充分考慮到客人回復的時間,大約在舉辦茶事的一到兩個星期以前,正式向客人發出請帖,請帖里要註明茶事的時間、地點以及所邀請的客人。在現代社會,由於通訊手段愈來愈發達,親密朋友間往往也會通過傳真、電話來發出邀請,但在一般情況下,如舉辦正午茶事,主人都會用毛筆親自書寫請帖,函寄相邀。客人收到請帖以後,如果決定參加茶事,就要在舉辦茶事的兩三天前給主人答復,並且要在正式舉辦茶事的前一天,去向主人當面致謝,這被稱為「前禮」,而且在茶事結束的第二天,客人還要再一次到主人家,向舉辦茶事的主人表示感謝,這被稱為「後禮」。
茶事是「用餐儀禮」與「飲茶儀禮」的一種組合。一次正規的茶事,一般是由「前席(初座)」、「席間休息(日語稱之為『中立』)」、「後席(後座)」這樣三部分構成。客人按約定的時間由茶庭進入茶室,先是主客的禮儀性寒暄,隨後是點炭(初炭)、為客人獻上懷石料理、茶點心。客人用完懷石料理、點心後退席至茶庭中小憩,此即所謂的「中立」。客人席間休息時,主人則要迅速重新整理和裝飾茶室,一切准備停當後,按著約定好的擊打方法敲銅鑼以通知客人再次入席。這席間休息後的茶席即所謂的「後席」。「後席」的主要內容是點濃茶、點炭(後炭)、上茶點心、點薄茶、主客互致感謝辭別之禮。
「一汁三菜」的懷石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因為人是動物,所以人也自然有著與動物一樣的維持個體延續之需求,即「生物性需求」或「生理要求」。「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飲食」則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日本茶道的特色之一就在於,「茶事」將飲茶禮儀與用餐禮儀合而為一,首先滿足了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
前席進餐→席間休息→後席吃茶,這種茶事的形式,大約是在日本天文年間(1532-1555)形成的(筒井?一:《懷石之研究》,淡交社2002年版,第56-57頁)。日本茶道成立初期的茶事料理,是對本膳料理的一種簡化。日本室町時代的正式料理―――本膳料理,也被稱作是七五三料理,一般是在中央擺放一個食案(一之膳),在其兩側擺兩個食案(二之膳、三之膳),再多的時候還會在對面擺出四之膳至七之膳,而且一般在每個膳里各要擺放上七種、五種、三種點心。「紹鷗的時候,直到十年前,大家還會不吝金銀准備二之膳、三之膳」(《山上宗二記》)。由此可見,茶事的料理雖然沒有本膳料理那麼正式,但在茶事成立初期也是相當講究的。而且,由於過度追求滿足客人的口福,如元龜3年(1572)的《烏鼠集四卷書》所述:「准備料理時的要點是,給山區的客人准備海河之物,給海濱之人准備山野之物。依此類推,給居住北方的人准備南國食物」,結果導致茶人將能否給客人獻上珍奇物品看得很重要,茶事料理中的獵奇想法非常嚴重。
但是,隨著茶人對茶事的精神層面追求的加強,促動了茶人對作為日本茶道的料理的反省和深思,因而使帶有二之膳、三之膳的茶事料理逐漸遭受到了被排斥的命運,於是才有了「懷石」料理的問世。《南方錄》「墨引」卷中的「應在適當時候添炭,然後奉上懷石」,這大概是茶書中把茶事料理稱作「懷石」的首次記錄。
那麼,為什麼要使用「懷石」一詞呢?「懷石在禪林亦稱作葯石,僧人將溫暖的石頭抱在懷中抵擋飢餓感,因此有了『懷石』的名稱。禪林所謂的小食、夜食等,與葯石和點心意同,吃得都十分簡單清淡。『懷石』是非常適合稱呼草庵茶料理的文字,頗具有?意並且非常有意趣」(《吃茶南方錄坤》)。也就是說,茶人將日本茶道的茶事料理命名「懷石」,是受了佛教禪宗的影響,是茶人為了追求「?」的意境和體現「?」的精神而特意選定的名稱。「小草庵的茶之湯,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為根本。追求豪華房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舉。屋,能遮雨;食,能解飢,足矣,此乃佛之教誨,茶之湯之本意也。」(《南方錄》)「懷石」之意,可以說恰好順合了日本茶道之本意。「懷石」這一重視日本茶道精神意義的表記,是在天明7年(1787)以後才得到了統一,並固定下來(筒井?一:《懷石之研究》,第92-95頁)。
理想的懷石料理,一般由「一汁三菜」構成。所謂一汁三菜,就是一種醬湯和一小碟生魚絲、燉煮菜蔬、燒烤菜蔬。「草庵的料理,汁一,菜二或三,酒也要少些。過分費心思預備豐盛的料理是不適合?茶室的(《南方錄》)。」以《南方錄》為首的茶書,都一致認為是千利休改革了以往的茶事料理,並吸收了禪院精進料理做法,才創立了一汁三菜的懷石。「利休在舉辦茶會時,料理超過三菜的極為稀少。」(《給宗甫公古織的疑問書》);「從前招待貴人是二汁三菜,但自利休改正後,即使是貴人也是僅用一汁三菜或一汁兩菜,?者一汁一菜。」(《茶道古典全集》第3?,第438頁)在?茶形成的過程中,也唯有千利休是徹底遵照其師武野紹鷗「無論是何等珍奇客人也不可超過一汁三菜」的要求來做的。即使是對現世最大的當權者,只要是草庵的茶事,茶席里的料理也必須符合?茶的精神趣向。(筒井?一:「會席料理」,載《京料理的歷史》,柴田書店1979年)
在對日本茶道的禮儀做法尚沒有家元制度下這么容易統一的時代,關於「懷石」的形成,將其歸功於某個個人是否妥當,或許還有值得商榷之處,歷史真相如何,也還有待於歷史學家們今後的努力。總之,從一味追求飽口福的「會席」、「會膳」,到「食,能解飢,足矣」這一契合日本茶道之本意的「懷石」的誕生,可以說實現了茶人從生物性需求向社會性需求、情感性需求的飛躍,也將日本茶道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精神層面。「懷石」不僅滿足了茶人要「吃飯」這一生物性需求,而且因其是為宴請招待客人而製作的飯菜,自然也免不了要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性作用。按照日本茶道的禮法,在進食「懷石」的前席,一般壁龕上都會掛著一幅昭示著茶事主題的禪僧墨寶,主客間基於此進行「懷石」的應酬,雖不像在禪堂進餐那樣要很莊重地合掌唱誦「食事五觀文」,但彼此在同一主題下,共享一期一會的時空,可以說,這不僅滿足了彼此交往的社會性需求,同時也實現了彼此間情感的互動,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彼此的情感需求。
吃茶法
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除了有與其他動物一樣的生物性需求外,還具有許多動物所沒有的社會性需求,其中交往的要求可謂是人最大的社會性需求。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周易・序卦》)。其實,一個人從一出生就已經被拋擲在一系列的社會關系之中,就已經開始了與他人的交往。「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禮記・王制第五》);「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記・曲禮上》);「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民從之矣。」(《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第四十一);「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班固《白虎通義》卷七)。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際關系的復雜化,人們的社會關系已經不再局限於上述傳統的「夫婦、父子、君臣、上下、長幼、兄弟、姊妹、朋友、族人、師長、鄉黨」等關系,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也會不時地、不斷地發生變化,一個人倘若不能很好地適應各種角色變遷,對某種社會關系處理不當時,就有可能失去某一種或某幾種社會關系,就會被認為是不正常的,並可能會受到指責,因而對人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父子之間觀其孝慈也,兄弟之間觀其和友也,君臣之間觀其忠惠也,鄉黨之間觀其信憚也。」(《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第七十二)。如果父子關系不好,或者子女會被人指責為「不孝」,或者父母會被人指責為「不慈」;鄉黨關系處理不好,則可能會被認指責為「沒人情味」等等。
日本茶道的吃茶法的最大特色就在於,無論主人的各類知識多麼豐富,也無論其點茶技法多麼精湛嫻熟,僅憑主人個人的能力,不可能點出一碗美味可口的茶。因此,為了能夠點出一碗美味可口的茶,不僅需要主人的刻苦修為,而且作為客人也必須得具備同樣的修為,主客間必須做到心心相印,賓主歷然且賓主一如方可。點一碗茶的過程,其實也恰是人們嘗試著去建立各種人際關系、進行角色轉換的一個訓練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實現與人交往的心理平衡過程,而這一點恰是中國茶道所不具備的。
根據攝取茶葉的內容及方法為主要基準,可以將吃茶法分為「吃葉法」和「吃汁法」。所謂吃葉法,即把茶葉研成粉末等,把茶葉全體都吃掉的方法;所謂吃汁法,即把茶葉浸泡在水中等,飲用浸出的茶汁的方法。日本茶道,就是採納吃葉法創制了其程序復雜、體系龐大的吃茶作法。日本茶道的吃茶,不是像中國茶道那樣意在謀求神清氣爽、飄飄欲仙的那種飲茶的生理效果,而是更看重如何為修習者們創造一個交往的機會。日本茶道的點茶法,一般分為秘傳和非秘傳兩種點茶方法。秘傳點茶法則要通過家元或其代理人親口教授才可學得到,因屬於不可形諸文字的內容,在此不便過多提及,但比較而言,可以說「秘傳點茶法」是在傳承著日本茶道的歷史,「非秘傳點茶法」則是在展現著日本茶道的現在。無論是「秘傳點茶法」,還是「非秘傳點茶法」,其出發點都是以吃茶這一活動為茶人提供社會交往的機會,為茶人們提供一個修行得道的指月之指,因此,日本茶道的做法很容易給人一種日本茶道里無茶的感覺。這一特點在茶道具的使用、點茶法、吃茶形式等方面表現得都非常明顯。
無論是日本茶道,還是中國茶道,對茶道具的遴選都很慎重。例如,《茶經》「四之器」對茶碗的選擇標准做過如下闡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晉・杜毓《?賦》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甌,越也。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由此可知,中國茶道的擇器標准,主要是看器皿的色澤是否與茶色相合,所以把色青類冰玉的越瓷奉為上乘。
日本茶道的擇器標准與中國茶道的擇器標准則有很大的不同,中國茶道中陸羽排斥的白、黃、褐色碗,在日本茶道中非但沒有受到排斥,反倒成為武野紹鷗、千利休等茶人嗜好的茶碗。如紹鷗喜好的白天目,千利休培養的陶藝師長次郎燒制的茶碗不是黃就是黑或者是褐色,如著名的黑色樂燒陶碗「勾當」、刻有利休花押的「黃B?茶碗」,還有被日本政府指定為重點文物的「無一物」、「太郎坊」、「白鷺」都是赤色茶碗。
中日茶道擇器標準的不同,不單純是一種美意識上的差異,主要還是因為各自追求的目的不同所致。日本茶道對待茶道具,幾乎不考慮與茶的顏色般配與否,而是更側重於考慮茶人修為深淺與茶道具的色調是否般配。如據傳為日本茶道開山鼻祖村田珠光所作的《心之文》中說:「此道最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嫉妒能手,蔑視新手,最最違道。須請教於上者,提攜下者。此道一大要事為兼和漢之體,最最重要。目下,人言遒勁枯高,初學者爭索備前、信樂之物,真可謂荒唐之極」。村田珠光在這里批判初學者不該使用備前燒、信樂燒茶器,並非因為澀澀的、粗糙的、乾燥的備前燒、信樂燒茶器色不宜茶,而是因為初學者修行尚淺,還無法把握這類茶器的使用。
另外,日本茶道的「小習」點茶法主要是針對有來歷的茶器的點茶法,如「茶碗飾」、「茶入飾」、「茶杓飾」等點茶法,相對而言,它們並不太看重茶器的樣式,而是格外看重是由誰製作的、從誰那得來的等內容,這些都說明日本茶道點茶法看重的是人際交往的內容,而非局限於茶及茶器本身。而且,在點茶過程中,日本茶道還專門設定了問詢茶器由來的場景。茶人進入茶室時對壁龕內的字畫行禮如儀,亦非對字畫等實物行禮,而是在向字畫的作者致敬,所以茶人在欣賞壁龕里懸掛的字畫時,也不會對字畫技法的高低嘗頭品足,而是要懷著對字畫作者德行的崇敬之心去欣賞和體悟。
日本茶道中重視社會交往的要素,不僅體現在擇器標准上面,在點茶技法方面表現得也很突出。中日兩國茶道都很重視水、火、茶,如《茶經》「六之飲」中說:「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膻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內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
如上《茶經》「六之飲」中所述,中國茶道重視的是點茶的技法,但日本茶道卻不盡然。據《南方錄》中記載,曾有人向千利休詢問點茶的秘訣,千利休說:「夏天做茶事要能使人感到涼爽,冬天做茶事要能使人感到溫暖,炭要能使水燒開,茶要合口外,做到這些也就沒有什麼秘訣可言了。」問話的人很不高興地說:「這么簡單的道理,還用你來講嗎?」利休說:「那好吧,請你按照我說的來做一下試試,我來做你的客人,如果你達到了我如上的要求,我就給你做弟子。」當時大德寺住持笑嶺和尚正好也在場,他聽了二人的對話後,感慨地說:「宗易所言極是,這同鳥巢禪師給白樂天的回答『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是一樣的道理。」後世茶人們根據這段軼事演化出了「利休茶道七則」,即「1、茶花要如同開在原野中;2、炭要能使水燒開;3、夏天辦茶事要能使人感到涼爽;4、冬天辦茶事要能使人感到溫暖;5、赴約要守時;6、凡事應未雨綢繆;7、關懷同席的客人」。無論是《南方錄》的茶事秘訣,還是近現代版的「利休茶道七則」,除了一句「茶要合口外」,並沒有像《茶經》「六之飲」那樣詳細講述什麼「茶有九難雲雲」,日本茶道中講得更多的是個人的修養以及在與人交往做事―――點茶、吃茶活動中,個人所應持有的心得之類的內容。
另外,日本茶道的吃茶法與中國茶道及今天流行的茶藝的飲茶法的最大區別,就在於點茶時對待主客的要求不同。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都很講究飲茶用的茶、水、火,而且中國的茶書記載比日本的更加細致周詳。中國茶道的點茶好壞幾乎全是靠主人一人的技術好壞來左右的,根本無須客人的配合。也就是說,只要主人通曉了「選茶、汲水、用炭」的技巧,就一定可以點好一碗可口的茶了,而客人只是一個被動的喝茶者。中國現存茶書中,幾乎沒有對客人的做法提出什麼要求。
與之相對,日本茶道不但要求主人刻苦修習點茶法等,而且要求客人也必須同樣刻苦修習。要想舉辦一次成功的茶事,點一碗可口的茶,就必須修煉得能夠熟練調整火候、水溫使其達到最佳狀態;而要想將火候、水溫調整到最佳狀態,光靠主人一人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得有客人的配合即必須靠主客共同的努力和心心相印的合作方可。千利休說:「日本茶道這個名字的意義就在於它第一追求的就是茶和湯的相應。能夠根據前席的火候和後席的水溫決定何時入席的客人,方是得道的客人;能夠根據客人的修為恰到好處地調整火候、水溫的主人,方為得道的主人。……切記,日本茶道這個名字,是蘊含著很深的道理的」;「客人要根據火候和水溫確定進入露地的時機」、「若客人修習欠佳,有時會導致火候變得相當壞」。(《南方錄》)這樣的話,自然也就無法點出一碗可口的茶了。如上所述,日本茶道文獻中的記述,往往不單純是對主人的要求,同時也是對客人的要求。這是因為,日本茶道的茶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賓主一如、賓主歷然」即既無賓主之分且又賓主分明的境界。所以,在日本茶道的相關文獻中,類似於上文這種要求客人如何做的記述,比比皆是。
不僅在點茶方面,在吃茶方面日本茶道重視與會者間的社會交往的性格也比較強。日本茶道形成初期,做茶事時,「?亭主只敬獻一碗濃茶」,即「後席」飲茶時一般只是喝一碗濃茶而已,但慢慢地茶事內容有所變化,喝完濃茶後,又添了一道淡茶。喝淡茶時一般是人手一碗,但茶碗並不會成為某個客人的專用茶碗,而是大家先後交替來使用。主人也會在客人面前象徵性地清洗擦拭,但是從現代人的衛生意識的角度講,恐怕很多人不大容易接受。如果連喝淡茶的方式都難以接受的話,那麼喝濃茶就更難以接受了,因為濃茶是需要所有在座的客人一起傳飲的,而且要求每位客人必須從茶碗的同一個地方來喝,這就更不符合現代人的衛生習慣了。日本茶道中所有客人共同分飲一碗茶的濃茶飲法,令我們不由地聯想起古時的歃血為盟、夫婦間的交杯酒、兄弟結拜的義酒、基督教的聖餐、神道的交心會、佛教里拜服獻給佛祖的剩茶儀式等等這些宗教式的共同飲食的風俗。無論是主人點濃茶,還是客人們喝濃茶,彼此僅有極為簡短的寒暄,那種氣氛是非常嚴肅緊張的。與之相對,中國茶道吃茶則沒有這些做法,而是人手一專用杯盞來品飲。比較而言,中國茶道更重視茶的色香味本身,而日本茶道似乎更注重飲茶的方式和過程,注重在茶室這個「一期一會」的方寸空間,通過共飲一碗濃茶這種方式來實現一味同心、異體同心的交流,從而實現情感的最大滿足。
另外,日本茶道中還有一種名為「七事式」的點茶吃茶方法。做這種點茶法時,主客的角色是由五張分別寫著「花、月、一、二、三」字樣的小木牌來決定的,目的是在於訓練茶人們隨處做主的能力,每個人都要做到能夠迅速適應在瞬間發生轉換的角色,做到在茶室這塊方寸之地不亂方寸,所有參加者都要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共心。日本在很多重大歷史關頭都能夠隨機應變,靈活應對,以及在日本企業員工身上表現出來的那種所謂的集團主義精神,應該說與以日本茶道為首的日本文化的潛移默化的熏陶應該是不無關系的。經過類似日本茶道這種型範式文化的熏陶之後,同門間彼此無需更多的語言,一個眼神、一個小小的手勢,亦能收到傳神遞意之功,那份默契,以及因那份彼此的默契而萌生的無形的力量,絕非是只知口是心非地高喊口號的人群和族群所能比的。以上,筆者主要從心理文化學的需求理論的角度,參照中國茶道的相關內容,通過對日本茶道的主要修行內容―――「茶事」的考察,分析了日本茶道的特色。眾所周知,日本茶道近似於宗教但不能說它就是宗教,近似於藝能但也不能說它就是藝能。今天,在日本特有的家元制度統帥下,日本茶道更可謂是日本社會文化的一個縮影。它融合佛教、儒教、陰陽道、神道思想之要義為一體,吸納固本之食道、長智之書道、積勇之武道、增美之花道和清神之香道等諸多文化內容之精華,形成了頗具日本特色的綜合性生活文化。自古以來,日本茶道人口分屬的社會階層就很廣泛,既有皇室貴族政客大賈,更不乏地位低微的普通民眾。可以說,日本茶道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生活文化體系,從方方面面滿足了日本人的諸多身心要求,每位茶人都可按照適合自己的形式,從日本茶道中獲得一份閑情雅趣,獲得些許心靈的慰藉。研究日本茶道,不僅要涉及植物學、歷史學、文化人類學、心理文化學,還要涉及社會學、倫理學等多學科的理論。筆者衷心地期待有志於日本茶道的研究者,不僅能夠在相關學科理論方面提高修養,更要盡可能去實際修習和嘗試著踐行自己心中認可的茶道精神,唯此才會避免對日本茶道進行盲人摸象式的評議而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