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歌劇成就
1. 求歌劇茶花女的賞析
您好!
《茶花女》是威爾第的「通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其餘兩部是《弄臣》及《游唱詩人》),它所獲義大利人的歡迎也是不亞於《游唱詩人》。
這是根據1852年法國的作家小仲馬(Alexandre Dumas)的戲劇「茶花女」(La Dame aux Camelias)而寫成。這部歌劇充滿著優美的詠嘆調,其出現密度之高,使得和比才的《卡門》一樣,成為美歌集一般,即使不太明白劇情,但絕對不會感到有「冷場」,所以,它也是很好的欣賞入門的歌劇.
威爾第的三幕歌劇《茶花女》於1853年在威尼斯進行首演,雖然由於各種社會原因而遭到失敗,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贊譽,被認為是一部具有出色藝術效果的巨著,並由此成為各國歌劇院中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難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馬要說:"五十年後, 也許誰也記不起我的小說《茶花女》了,但威爾第卻使它成為不朽。"
《茶花女》的義大利名稱為Traviata,原意為"一個墮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譯作"茶花女"。歌劇描寫了十九世紀上半葉巴黎社交場上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奧列塔。她名噪一時,才華出眾,過著驕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卻並沒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風,是一個受迫害的婦女形象。雖然她贏得了阿爾弗雷德·阿芒的愛情,但她為了挽回一個所謂"體面家庭"的"榮譽",決然放棄了自己的愛情,使自己成為上流社會的犧牲品。
劇情:薇奧萊塔原是周旋於巴黎上流社會的名妓,為青年阿爾弗萊德真摯的愛情所感,毅然拋棄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到巴黎近郊與阿爾弗萊德共同釀造愛情的蜜。但是,阿爾弗萊德的父親喬治歐激烈反對,強要她承諾與他的兒子斷絕來往。為了顧全阿爾弗萊德的家庭和幸福,她決心犧牲自己的愛情,忍受著內心的極大痛苦,重返風月場。阿爾弗萊德誤以為她變了心,盛怒之下,在公開場合羞辱了她。薇奧萊塔信守對喬治歐的諾言,未向自己的情人道破真情,但患有肺病的身體承受不了這一致命打擊,就此卧床不起。不久,喬治歐良心發現,把全部真情對兒子言明。但當阿爾弗萊德回到薇奧萊塔身邊,她已經奄奄一息了,疾病和不公正的社會奪去了她的愛情和生命。
音樂以細微的心理描寫、誠摯優美的歌調和感人肺腑的悲劇力量,集中體現了中期威爾第歌劇創作的基本特點。序曲採用第二幕中的愛情主題和下行的悲愴動機,對全劇作了提綱挈領的概括。第一幕的《飲酒歌》,是以單二部曲式為基礎的分節歌,輕快的舞曲節奏,明朗的大調色彩,以及貫穿全曲的大六度跳進的動機,表現阿爾弗萊德借酒抒發他對真誠愛情的渴望和贊美,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薇奧萊塔的詠嘆調,則表現女主人公復雜微妙的心理矛盾。前半部分表現她初次感受到愛情時內心的波動,音調誠摯、直率;後半部分表現她對愛情的大膽追述和渴望,大跳的音調反映了她內心抑制不住的喜悅。終場的二重唱,是一個感人的音樂場面,第一段中近乎口語式的急切語調,是這一對久經磨難的情人終又重逢時狂喜而激動心情的描寫;第二段的分節歌洋溢著浪漫曲的抒情氣質,抒發他們對愛情和幸福的嚮往。但後來,與阿爾弗萊德熱情奔放的旋律交織一起的微奧萊塔聲部中,出現了半音滑行的痛苦呻吟的音調,並逐漸發展擴大,最後占據了主導地位。威爾第應用這種對比手法,刻劃了垂死的薇奧萊塔對愛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揭示了歌劇深刻的悲劇主題,具有震撼人心的戲劇力量。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幫到您,也歡迎登陸中票在線官網查詢你喜歡明星的演出資訊:http://www.chinaticket.com :-D
2. 李光羲的《茶花女》為何能被譽為「世上最美的歌劇」
《茶花女》是是世界歌劇史上最賣座的經典作品之一 ,講述的一位優秀青年阿爾芒是巴黎交際花瑪格麗特的愛情故事,劇情凄美而經典,演繹出的故事真摯感人,音樂旋律優美,給人的視覺沖擊力和聽覺沖擊力都很強。而起被譽為“世上最美的歌劇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劇情凄美動人,讓人感同身受;二是將戲劇與歌劇融為一體,說話聲和歌聲相互交融,使故事顯得更立體、更直觀。
總之,《茶花女》本身故事情節在那個封建的年代,這種離經叛道的凄美劇情給了觀眾極大的思想共鳴。同時又結合舞台效果,生動進行演繹,所以成就了“世界上最美的歌劇”。
3. 《茶花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究竟有多高
1899年出版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由王壽昌口述、林紓執筆,被時人稱為回「西方的《紅樓夢》」答,鄭振鐸先生贊其「譯筆清腴圓潤,有如宋人小詞」。
3月18日至20日,上海歌劇院全新創排的 《茶花女》 在上海大劇院連演3天。台上,中國的藝術家用旗袍、郵輪等元素為世界經典「穿新衣」。觀眾席上,場場爆滿,有歌劇愛好者用義大利語高聲喝彩,這是對滬版「白色茶花號」莫大的認可。
「歌劇 《茶花女》1853年首演於義大利,位列威爾第中期三大傑作之一。它是包括中國觀眾在內,全世界最熟悉的歌劇之一。」這是歌劇院藝術總監魏松的解讀:從1944年高芝蘭在上海蘭心大戲院演出 《茶花女》 第二幕,到中央實驗歌劇院在建國後上演第一部西方歌劇,再到此後《飲酒歌》 廣為傳唱,歌劇形態的《茶花女》 在中國從未衰敗。其實,何止是歌劇。中國的話劇、文學、電影等多個藝術領域,都或多或少留下過 《茶花女》 的驚鴻一瞥。譯林出版社版小說 《茶花女》 譯者鄭克魯為該書作序:「《茶花女》 從小說到劇本再到歌劇,三者都有不朽的藝術價值,這恐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藝現象。」
4. 茶花女序的藝術影響
古往今來,描繪妓女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唯獨《茶花女》獲得了世界聲譽,在億萬讀者中流傳。這部小說自一八四八年發表後,即獲得巨大成功,小仲馬於一八五二年改編成劇本上演,再次引起轟動,人人交口稱贊。義大利著名作曲家威爾第於一八五三年把它改編成歌劇,歌劇《茶花女》風靡一時,流行歐美,乃至世界各國,成為世界著名歌劇之一。《茶花女》的影響由此進一步擴大。從小說到劇本再到歌劇,三者都有不朽的藝術價值,這恐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藝現象。
饒有興味的是,《茶花女》在我國是第一部被翻譯過來的外國小說。近代著名的翻譯家林紆於一八九八年譯出這本小說,以《茶花女遺事》為名發表,開創了近代的翻譯文學史。林紆選取了《茶花女》作為第一部譯作發表,決不是偶然的。這至少是因為在十九世紀末,《茶壺女》在歐美各國已獲得盛譽,使千千萬萬讀者和觀眾一掬同情之淚。這一傳奇色彩極濃的作品不僅以情動人,而且篇幅不大,完全適合不懂外文的林紆介紹到中國來。況且,描寫妓女的小說和戲曲在中國古已有之,但似乎沒有一部寫得如此聲情並茂,人物內心的感情抒發得如此充沛奔放,對讀者的感染力如此催人淚下,因此,《茶壺女》的翻譯也必然會獲得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和效果。近一個世紀以來,這本小說在我國受到的熱烈歡迎,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5. 歌劇《茶花女》有著怎樣的音樂成就
1853年,歌劇《茶花女》,在威尼斯上演。該劇取材於現代的愛情悲劇。他的旋律比《游吟詩人》更優美,更動人。它比《弄臣》具有更強烈的戲劇效果。它是威爾第最出色的歌劇,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歌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