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缸茉莉花
⑴ 泡什麼茶喝能清涼下火
1、洋參茶
西洋參8-15片、幾葉碧螺春一起放到茶具中,用80℃左右的開水沖泡即可。補氣,解暑,防暑。西洋參具有很好的補氣效果,尤其是在暑熱季節。對於有夏困的人群而言,用西洋參茶提神則是個不錯的選擇。需要提醒的是,由於西洋參性偏涼,因此脾胃虛寒者忌服,而對於氣虛、陰虛者而言則可適當服用。
2、綠茶
綠茶性寒,「寒可清熱」,最能祛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對口腔和輕度胃潰瘍有加速癒合的作用。沖泡後水色清洌,香氣清幽,滋味鮮爽。美國有一項研究指出,綠茶中的兒茶素有很強的抗氧化功能,將含有綠茶成分的護膚品塗抹在皮膚上後,即使被烈日照射,可讓導致皮膚曬傷、鬆弛和粗糙的過氧化物減少約1/3。這就證明綠茶中的成分具有防曬功用。
3、竹葉青茶
竹葉青茶系采早夏細嫩茶葉製成,屬炒青綠茶。綠茶清鮮爽口,滋味甘香並略帶苦寒味,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飲之既有消暑解熱之功,又具增添營養之效,是夏季茶飲一大佳品。竹葉青在《本草綱目》早有記載其是清暑、祛濕的佳品。竹葉青茶湯黃綠明亮,其味清香可口,鮮嫩醇爽,帶栗香,具有生津止渴、消熱解毒、化痰的功效。
竹葉青茶的咖啡鹼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能夠幫助人們振奮精神,增進思維,消除疲勞,提高工作效率等。口腔發炎、潰爛、咽喉腫痛,用竹葉青茶來治療,也有一定效果。
4、菊花茶
杭白菊葯性平和,具有養肝明目的作用,長期使用電腦的上班族經常喝杭白菊泡的茶,可以緩解眼睛干澀等症狀。飲用貢菊茶,能平心安神、清熱降火、清肝明目。夏天因肝火旺、用眼過度導致雙眼乾澀,可以飲用貢菊茶。
野菊花味苦,泡茶的口感不如其他菊花茶,但解毒清熱降火的功效最強。夏天出現痤瘡、咽喉發炎、口腔潰瘍等上火症狀,喝野菊花茶效果最好。但野菊花性微寒,不宜長期泡茶飲用。七彩菊顏色鮮艷,除了具有菊花清熱解毒的基本葯效外,還有獨特的美容功效。
用菊花泡茶,不宜長期連續飲用,一般3~5天即可。而體質偏寒的人不妨放點枸杞,而脾胃虛寒的人最好少喝。
5、荷葉茶茶
是一種用荷花的花、葉及果實製成的飲料,不僅能令人神清氣爽,還有改善面色、減肥的作用。荷葉茶的最佳飲用時間是飯前1-2小時之間,其他時間也可以喝,但是要注意飯前半小時到飯後一小時之內(包括吃飯時間)不要喝,否則容易影響食物消化。
充分利用荷葉茶來減肥,需要一些小竅門。首先必須是濃茶,第二泡的效果不好。其次是一天分6次喝,有便秘跡象的人一天可喝4包,分4次喝完,使大便暢通,對減肥更有利。第三最好是在空腹時飲用。其好處在於不必節食,荷葉茶飲用一段時間後,對食物的愛好就會自然發生變化,變得不愛吃油膩的食物了。
6、龍井菊花茶
菊花茶是屬於比較提味的茶,而龍井是比較清香的,二者合在一起沖泡,喝起來味道會更加香郁。同時龍井有舒緩情緒的功效,菊花有祛風散熱、清熱解毒的功效。把二者組合在一起,可以達到驅除外界的暑熱,同時發散體內的燥熱,安撫炎熱天氣的煩躁情緒的功效。
7、苦丁茶
苦丁茶是我國一種傳統的純天然保健飲料佳品,具有清熱消暑、明目益智、生津止渴等功效。苦丁茶成品茶清香有苦味、口感甘醇,回甘味不強烈。
苦丁茶兼備保健和消炎作用,並與口腔唾液發生化學變化,滋潤口腔,產生清涼感覺,從而達到止痛效果。蜂蜜有較好的抗菌消炎、收斂解毒、祛淤止痛之功效。兩者配合在一起,對急(慢)性咽喉炎效果較好,非常值得推廣使用。
8、薄荷青茶
西瓜翠衣6g、蓮子芯7枚、薄荷葉3片,直接用熱水沖泡,稍涼時飲用,可清熱,解暑,除煩。
西瓜翠衣是西瓜皮最外面的一層薄薄的綠皮,用刀輕輕削下來,用鮮的最好,曬干後也可以,有很好的清暑熱效果;蓮子芯有清熱、安神的功夫,再加上疏風、散熱的薄荷葉,這三種清脆的綠色組成的茶飲,和洋參茶相比清暑熱的效果更勝一籌,但補氣、緩解疲勞的效果稍遜,可以根據自己疲乏或暑熱的程度來選擇飲用。
9、白茶
夏天喝白茶有益健康,白茶屬於輕微發酵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茶葉中的營養成分。白茶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甘醇生津。
夏天經常喝白茶的人,很少中暑。專家認為,這是因為白茶中含有多種氨基酸,具有退熱、祛暑、解毒的功效。白茶的殺菌效果也要強過綠茶。
夏天適合喝的茶很多,看你是用什麼方法來泡茶。最簡單的喝法就是燒開一壺水倒入一個大茶缸,放茶葉進去泡著,一壺茶就可以當水來喝一整天。這種方法泡的茶可以選用鐵觀音、大紅袍或者普洱。如果是漸泡式的泡法,可以是單芽紅茶、綠茶、茉莉花茶或黑茶,漸泡的茶要放涼一些再喝,由於天氣炎熱,喝得太急容易滿身大汗。另外,夏天喝茶的時候,茶葉不宜放太多。
⑵ 經常喝茉莉清茶對身體有影響嗎
心悸
心悸就是患者自覺心跳或心伴心前區不適感,是由心跳過快、過慢、心律不齊引起的。心悸是一個常見的症狀,一般認為與心臟活動過度有關。健康人在情緒波動、精神緊張、受到驚嚇、體育鍛煉、重體力勞動、大量吸煙、過量飲酒、喝濃茶等常可發生心悸。引起病理性心悸的原因有心臟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發熱、嚴重貧血、急性出血等。另外,神經衰竭和心臟神經官能症患者也經常出現心悸。
本病症指的是自覺心跳或心慌,並伴有左胸部心前區非常不適的感覺;比較輕的心悸,可能影響不大,或者只限制病人參加重體力勞動;比較重的心悸,病人還會伴有其它不舒服的症狀,可能會使病人喪失勞動能力。
引起本病症的原因較多,如發熱,甲狀腺機能亢進,貧血、出血,更年期證候群等,這些皆為心臟以外的因素。此外,心肌、心內膜、心臟的瓣膜、心包,或是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的某一部分發生疾病,都會影響到心臟的功能。心臟在本身有病的情況下,必須加快收縮才能完成任務,以致產生心悸,比較有效的治療心悸的秘方、偏方如下。
[方一]
茯苓細粉、米粉、白糖各等分。加水適量,調成糊,以微火在乎鍋里攤烙成極薄的煎餅,早、晚分作主食吃。
[方二]
桑椹15克。用桑椹煮水,代茶飲。
[方三]
龍眼肉、炒棗仁各10克,芡實12克,山萸肉10克,白糖少許。將棗仁、芡實洗凈,與龍眼肉、山萸肉同放人鋁鍋內,加水適量;將鋁鍋置武火上燒沸,用文火煎熬20分鍾,濾去葯渣,放人白糖,攪勻,裝入茶壺內。吃龍眼肉飲葯液。
[方四]
茉莉花、石菖蒲各6克,清茶10克。共研粗末,每日1劑,沸開水沖泡,隨意飲用。
[方五]
豬心1個,大棗15克。豬心帶血破開,放人大棗,置碗內加水,蒸熟,每日中午食之。
[方六]
豬腰500克,山葯20克,當歸10克,黨參20克,油、鹽、醬油、醋、蔥、姜各適量。將豬腰對半剖開,取去網膜及導管,洗凈;加入山葯等3味中葯清燉至熟,將豬腰取出晾涼,切成腰花裝盤,澆上各調料即成。當菜餚食之。
[方七]
酸棗仁15克,粳米100克。將棗仁炒黃研末,備用;將粳米洗凈加水煮作粥,臨熟,下酸棗仁末,再煮,空腹食之。
[方八]
豬心1個,黨參15克,丹參、北芪各10克。將黨參等三味葯用紗布包好,加水與豬心共燉熟,吃肉飲湯,日服1次。
[方九]
百合60—100克,糖適量。用百合加糖煎水,每日1次。
[方十]
新鮮生蛇(肉)150克,豬瘦肉150克。2味加水適量煲湯,用食鹽調味,佐膳。
[方十一]
蓮子肉9克,龍眼肉15克,百合12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尤適用於心虛所致的心悸。
[方十二]
黃鱔1條,瘦豬肉100克,黃芪15克。將黃鱔去內臟後與豬肉,黃芪共煮熟,去葯食用,佐餐。
本方尤適用於氣血虛所致的體倦無力、心悸、氣短。
[方十三]
龍眼肉50克,枸杞子24克,桑椹18克,白糖適量。將以上三葯水煎,再加入白糖服用,1日2次。
[方十四]
小麥50克,甘草9克,百合15克,生地18克,大棗10枚,生龍骨18克。將生龍骨先煎後再與其它葯一起煎,每日1劑,1日2次。
本方尤適用於心肝陰虛血少所致的心悸。
[方十五]
白木耳9克,太子參15克,冰糖適量。水煎飲用。
本方適用於氣陰不足所致心悸。
[方十六]
人參10克,淮山葯30克,硃砂6克,雞蛋1個。將人參、山葯研成細面,與硃砂拌勻備用;每次用6克混合葯末,與雞蛋在碗內調攪均勻,放蒸鍋上蒸熟即成。每日晨起一碗蒸蛋,連服半月以上。
本方補氣養血,適用於心脾不足所致的心悸。
[方十七]
生地黃汁30毫升,生薑汁、白蜜各10毫升,粳米100克,淡竹瀝40毫升。將粳米煮粥,臨熟,下地黃汁、薑汁,煮至粥熟,然後下白蜜、竹瀝,攪勻,食後服之,或臨卧服1碗。
本方滋陰清熱,適用於陰虛火旺所致的心悸。
[方十八]
硃砂2克,豬心1具。
將豬心去掉脂膜,洗凈,用竹刀剖開,再把硃砂填人豬心中,將填好的豬心蒸至爛熟即成。1日分多次服食,1個豬心可分2日服完,連服10日為1療程。
本方補心安神、滋陰降火,適用於心陰虛,心火亢之心悸。
[方十九]
人參6克,五味於、麥冬各9克。將人參與五味子、麥冬共用文火煨煎,反復熬三次,將葯液混合,頻繁當茶飲,熬過的人參,撈出嚼服。
本方氣陰雙補,適用於氣陰兩虛所致心悸。
[方二十]
蓽茇5克,鮮鯉魚1000克,川椒10克,生薑15克,香菜30克,蔥白15克,料酒10克,味精1克,醋適量。將鯉魚去鱗鰓、內臟,洗凈,切成三厘米的小塊,把蔥、姜拍破,再把蓽茇、鯉魚、蔥、姜放人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燒沸,在文火上燉熬約40分鍾。加入上述調料後,即可服食。
本方溫陽利水,適用於心陽不振之心悸。
[方二十一]
龍膽草10克,蓮子心9克,竹茹15克。將龍膽草切細,與竹茹、蓮子心放人大茶缸內,沖入鮮開水,浸泡5分鍾,隨飲隨加水,直到味淡色清為止。每日1劑,連服3-7日。
本方清熱降痰火,適用於痰火擾心所致的心悸。
[方二十二]
茯苓30克,桂枝12克,甘草6克,白術12克,澤瀉15克,薏苡仁20克。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本方溫陽化水,適用於水氣凌心所致的心悸。
[方二十三]
麻黃、桂枝、白芍各9克,細辛、乾薑、五味子各6克,半夏9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劑,早、晚服。
本方溫散水飲,適用於心肺停飲所致的心悸。
[方二十四]
炒蘇子、橘紅、半夏、前胡各9克,肉桂3克,沉香面3克(分沖),厚朴、麻仁、生薑各9克,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本方補腎納氣、適用於腎不納氣所致的心悸。
[方二十五]
吉林參6克,黨參9克,麥冬15克,木神、柏子仁、丹皮各9克,丹參6克,半夏、蓮子心各3克,生棗仁9克。水煎服,1日1劑,分早晚服。
本方為福建名老中醫俞介庵方,功能養心安神,適用於心悸。
[方二十六]
石斛、寸冬、花粉、玄參、焦梔、丹皮、龍膽草、枯芩、連翹、知母各10克,薄荷6克,甘草3克。
水煎服,1日l劑,2次服。
本方為著名老中醫李斯熾治療心悸的驗方,本方尤適用於心肝陰虧陽亢型。
[方二十七]
太子參、南沙參、紫丹參、苦參片各9克。水煎服,1日1劑,2次服完。
本方為胡國慶醫生方。功能益氣養陰、通絡定驚,適用於心脾兩虛、氣陰不足,兼夾濕邪之本虛標實心悸者。
[方二十八]
苦參30克,茵陳25克,黃芪、山楂、川芎各20克,桑寄生、半夏各10克,丹參30克,炒棗仁15克。水煎服,1日1劑,早晚服。
本方為李桂君醫生方,適用於室性早搏所致的心悸。
⑶ 含「茶」字好聽的詞有哪些
1、茶炊【chá chuī】
用銅鐵等制的燒水的器具,有兩層壁,在中間燒火,四圍裝水,供沏茶用。也叫茶湯壺,有的地區叫茶炊子、燒心壺。
2、茶具【chá jù】
喝茶的用具,如茶壺、茶杯等
3、茶房 【chá fáng】
<輕>舊時稱在旅館、茶館、輪船、火車、劇場等處從事供應茶水等雜務的人。
4、茶館【chá guǎn】
(~兒)賣茶水的鋪子,設有座位,供顧客喝茶。
5、茶缸子 【chá gāng zi】
比較深的帶把兒的茶杯,口和底一樣大或差不多大。
6、花茶【 huā chá】
用茉莉花等鮮花熏制的綠茶。也叫香片。
7、山茶【 shān chá】
常綠喬木或灌木,葉子卵形,有光澤,花紅色或白色,蒴果球形,種子球形,黑色。山茶是一種名貴的觀賞植物,花很美麗,通常叫茶花。種子可以榨油。
8、午時茶【 wǔ shí chá】
一種葯茶。有解表和中功能。主治感冒風寒,內傷食積,寒熱吐瀉。
9、奶茶【nǎi chá】
攙和著牛奶或羊奶的茶。
10、茶樓 【chá lóu】
有樓的茶館(多用做茶館的名稱)。
⑷ 玫瑰花茶有怎樣的做法
原料:玫瑰花瓣5克、茉莉花3克、雲南抗癌保健茶3克。
製作:玫瑰花瓣5克、茉莉花3克、雲南抗癌保健茶3克;同放於茶缸中沸水沖泡後
⑸ 茶葉最好沖泡幾次最科學謝謝
看你了,只要不喝隔夜茶,不喝涼茶,喝幾次你自己來。
中國是茶的故鄉,早在唐代以前,中國生產的茶葉便通過陸路及海運的方式遠銷各地。首先到達了日本和韓國,然後傳到印度和中亞地區。在明清時期,又傳到了阿拉伯增島。在17世紀初期,中國茶葉又遠銷至歐洲各國,很多上層社會的貴族、紳士都養成了喝茶的習慣。中國的共和中國的絲綢及磁器一樣,已經成為了中國在全世界的代名詞。
中國是茶的故鄉
中國是茶的故鄉,所以,中國人對茶真是再熟不過的了。無論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儒、道、釋三教九流,還是挑夫販夫,無不與茶結下不解之緣。俗語常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僅內地人民這樣,邊疆少數民族也同樣好茶。北方游牧民族好用奶茶,西藏人民喜用酥油茶,南方少數民族愛飲鹽巴茶。可見,茶早已成為中國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茶之用,可為飲、為葯、為菜餚;茶之禮,上至宮廷茶儀,中至文人茶會、禪院茶宴,下至民間婚俗、節俗,無處不在。茶之法,自唐以降,代代完善,以至成為中央政權控制「番邦」的一大方略,曰「茶馬互市」。
茶從中國飄洋過海,香溢五洲。現而今,人們發現,「茶之路」在溝通中外文化所起的作用上,不比「絲稠之路」遜色。
過去飲茶可不像現在這樣簡單,古人飲茶有道,藝茶有術。中國茶文化中所體現的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髓,物質形式與精神理念、情操、道德、禮儀結合之巧妙,讓人嘆為觀止。
陸羽和他的茶經
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號桑 翁,又號竟陵子。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復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門縣)。開元、天寶年間號稱唐朝盛世,國家富強,域內安寧。但陸羽一出生便面臨著種種不幸。據《新唐書<陸羽傳>》和《唐才子傳》記載,陸羽是個棄兒,自幼無父母撫養,被籠蓋寺和尚積公大師所收養。積公為唐代名僧,《紀異錄》載,唐代宗時曾召積公入宮,給予特殊禮遇。積公好茶,所以陸羽很小便得藝茶之術。
公元775年(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進入了一個動亂不安的時期。二十四、五歲的陸羽隨著流亡的難民離開故鄉,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較北方相對安寧。 陸羽自幼隨積公大師在寺院採茶、煮茶,對茶學早就發生濃厚興趣。湖州又是名茶產地,
陸羽在這一帶搜集了不少有關茶的生產、製作的材料。為潛心研究和寫作,陸羽終於結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於上元初結廬於湖州苕溪。經過一年多努力,終於寫出了中國第一部茶學專著,也是中國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的初稿,時年陸羽二十八歲。公元763年,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平定,陸羽又對《茶經》作了一次修訂。他還親自設計了煮茶的風爐,把平定安史之亂的事鑄在鼎上,標明「聖唐滅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樂為樂的闊大胸懷。
陸羽的《茶經》,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學著作,又是茶文化的專著。
《茶經》共十章,七千餘言,分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一之源,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氣侯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講當時製作、加工茶葉的工具;三之造,講茶的製作過程;四之器,講煮茶、飲茶器皿;五之煮,講煮茶的過程、技藝;六之飲,講飲茶的方法、茶品鑒賞;七之事,講中國飲茶的歷史;八之出,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產茶盛地,並品評其高下,記載了全國四十餘州產茶情形,對於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個州的產茶之地亦如實注出;九之略,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何種情況省略何種:野外採薪煮茶,火爐、交床等不必講究;臨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缺一則茶廢矣。」
最後,陸羽還主張要把以上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張陳於座隅,茶人們喝著茶,看著圖,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悅,這與端來一瓢一碗,幾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總之,五、六、七三章集中反映了陸羽所創造的茶藝和茶道精神。煮茶過程不僅被陸羽藝術化,而且運用「五行」說強調煮茶應注意的水質、火候。茶用名茶至嫩者,精製封存以待用,不使精華散越。火用嘉木之炭,而忌膏木、敗株。水用山中乳泉,涓涓江流,離市之深井。煮茶講究三沸,還要欣賞其波翻浪涌的美妙情景。保其華,觀其色,品其味。
陸羽說:「天有萬物皆有至妙」,「所庇者屋,屋精極;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食,食與酒皆精極」,也就是說,衣食住行都要表現出高尚的審美追求。
茶俗 tea customs
自古中國就流傳著許多與茶相關的民俗傳說,千百年來,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有的故事,已經湮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而有些,至今還為人們津津樂道!
雷響茶和罐罐茶
聚居在雲南省怒江的僳僳族有喝雷響茶的風習。其製法:先用一個能煨750克水的大瓦罐將水煨開,再把餅茶放在小瓦罐里烤香,然後將大瓦罐里的開水加入小瓦罐熬茶。五分鍾後濾出茶葉渣,將茶汁倒入酥油筒內,倒入兩三罐茶汁後加入酥油,再加事先炒熟、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鹽巴或糖、雞蛋等。最後將一塊有一個洞的放在火中燒紅的鵝卵石放入酥油筒內,使筒內茶汁作響,猶如雷鳴一般。響聲過後馬上使勁用木杵上下抽打,使酥油成霧狀,均勻溶於茶汁中,打好倒出趁熱飲用。
居住在中國西北部的回族,飲茶方式更是多種多樣,其中最奇特是喝罐罐茶。罐罐茶是用炒青綠茶為原料,經加水熬煮而成。煮茶時,先在罐子中盛上半罐水,放在小火爐上沸騰時,放入茶葉五至八克,邊煮邊拌,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這樣經二至三分鍾後,再向罐內加水至八成滿,直至茶水再沸騰,即可傾湯入杯。由於茶汁濃,宜用小杯,當地人已習慣飲濃茶了。它具有「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康健」的好處。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的來源
工夫茶顧名思義,一是花時間,二是講究本領。它歷史悠久,據說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變來的。宋代,中國上層社會「鬥茶」之風盛行,誰家買得好茶,就要請客。賓客中有好茶或帶來媲美,或請來暗鬥。這種風氣逐步演變到茶農、茶商的試茶評茶。由於日日品茶,喝得太多也難受,就大杯改小杯而成為很濃的小杯茶,這就是工夫茶的雛形。潮汕是魚米之鄉,人們喜歡飲濃茶,「小杯茶」也由茶商傳入潮汕。日久天長,漸漸在茶具、茶葉和沖泡技術上越來越講究,形成了獨特的「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有一套玲瓏剔透的袖珍茶具:稱為茶室四寶的「玉書 」(開水壺)、「潮汕爐」(燒火爐)、「孟臣罐」(紫砂茶壺)「若琛甌」(小瓷杯),還有茶洗、茶盤等。用泉水,燃料用硬木燒成的炭,茶選高級的烏龍茶。
工夫茶的「沖功」;
工夫茶「沖功」最講技巧。概括為洗潔器具、納茶、沖點、割沫、淋壺、熱杯、斟茶等法。即先洗潔器具,用開水把茶壺內外燙熱。再放入茶葉,取粗者填壺底滴口處,細末在中間,再以粗的蓋在上面。沖水時居高臨下,俗稱「高沖」,其動作要不急不緩,並做到三點頭,俗稱「鳳凰吐水三點頭」,表示對客人的敬意。見茶沫溢出壺面,提蓋將沫割出。第一次沖泡的茶湯含有茶塵,倒掉不用;再取沸水沿壺邊沖入,以免沖破「茶膽」;蓋上蓋後,再以熱湯遍淋壺上,一為去其沫又為壺外加熱,使茶的香氣更濃。淋壺後燙杯。
水土米花茶
白族人家的子女從外地回家探親,剛到家時,母親會先熬出「水土茶」來讓他們喝,以防止兒女水土不服。
水土茶的配料是:取一點院內的土,一點鹽,再加上茶葉,再取近家的井水用砂罐偎十來分鍾。這茶雖有些苦澀,但喝後能保出門人 回家後平安無事。兒女離家時,又要包上一小包故鄉土、鹽、茶,囑咐他們到了異鄉後用那裡的水如法煨飲幾天,以慢慢適應那裡的水土。
以茶求婚
茶不僅是招待客人的佳品,談情說愛,討親嫁女也離不開茶。居住在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小夥子,第一次到姑娘家相親,姑娘會熱情地給求親的小夥子敬茶,如果茶湯內放有糖或蜂蜜等,就表示姑娘喜歡這門親事;若茶湯又濃又苦,就說明姑娘不願意。
又如:獨龍族男青年看上了某姑娘,小夥子要請一個能說會道而有威望的已婚男子當媒人,媒人要提上茶壺、茶缸和茶葉到姑娘家,並以最快的動作,將茶壺灌上水,放在火塘上燒開,然後取出茶葉和茶缸,在姑娘家碗架上取出碗,姑娘的家人都會圍坐在火塘邊。
水一開,媒人就會把茶水倒在碗內,按姑娘家的輩份順序每人放一碗。接著開始說婚事,說到深夜,茶水從熱到冷,又從冷變熱,姑娘家的人一個也不喝;說婚人第二天晚上又來,連續三個晚上,若茶水仍沒有人喝,就說明姑娘家不同意這門親事。如果姑娘家的家人都喝了茶,這門親事就成了,雙方可約定時間舉行訂婚事宜。
茶館與茶攤
茶館與茶攤都是專門用來喝茶的。不過茶館與茶攤相比,有經營大小之分和飲茶方式的不同。茶館設有固定的場所,人們在這里品茶、休閑等。茶攤沒有固定的場所,是季節性的、流動式的,主要是為過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
中國的茶館由來已久,據記載兩晉時已有了茶館。茶館的稱呼多見於長江流域;兩廣多稱為茶樓;京津多稱為茶亭。此外,還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稱謂。
當今的茶館大致可分為:
(一)歷史悠久的老茶館,保存舊時風格;
(二)六十年代新建茶室,採用現代建築,四周輔以假山、噴泉,室內有鮮花、字畫,並有瓜子、糖果等;
(三)露天茶室、棋園茶座、音樂茶座等。 四川的蓋碗茶和茶館
四川是茶的故鄉,茶的品類繁多,飲茶風行,茶館林立。
四川人盛行自斟自飲的蓋碗茶。蓋碗茶不但選用茉莉花茶、龍井等上品茶葉,而且蓋碗和銅壺也別有講究。如蓋碗用的茶蓋,一是茶沏好蓋上後,可很快泡出茶味;二是可用作割去茶碗上飄浮的泡沫;三是可用來涼茶(即將茶蓋反扣倒入茶汁),便於快飲解渴,還有「茶船」用來托茶、端茶。這樣,茶碗、茶蓋、茶船托三位一體,既實用又美觀。另外燒水的壺選用銅壺,燒出來的水味道甜美,保暖性又強。
四川的茶館多,且具特色。早晨進茶館可一直坐到晚上關門,照樣沏茶而不增加收費。一整天僅收一次的茶費。所以茶館成天熱鬧,成了人們休息、娛樂、傳通訊息、進行交易的場所,而每個人的活動都是在茶的熱氣、香味中進行的。
音樂茶座
音樂茶座是既品茶又娛樂的文化場所,在唐代已有先例。不過其正式出現,卻是二十世紀以來的事。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國內外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在一些大中城市裡,音樂茶座應運而生。
音樂茶座一般選擇在幽雅的場所,並配以柔和多採的燈光,以飲茶品點,欣賞文藝為內容。音樂茶座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人們可以品茶自娛,也可以約上幾個朋友,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還可以在啜飲納涼的同時,進行各種交流。
清 飲
這類飲茶風習在漢民族居住地區最常見。其方法是直接用開水沖沏茶葉,不用在茶湯中添加任何佐料,強調香真味貴,保持茶的「純粹」和「本色」。既不像歐洲人那樣匆匆忙忙,一飲而盡;也不像日本茶道循規蹈矩,而是趨向生活化和大眾化,這就是漢民族飲茶的獨特之道。而最能代表漢民族清飲雅賞風習的是細啜烏龍和緩品龍井了。啜烏龍用的若深甌是一隻很小的小杯,品茶時,先聞其香,覺清香撲鼻。接著傾茶湯入口,含在口中迴旋,啜其味,頓覺舌有餘甘。一旦茶入咽喉,嘖嘖回味,鼻口生香,咽喉生津。如此再試三杯,令人怡情悅性。
品龍井用無色透明的玻璃杯或白色瓷杯,用茶時先觀茶姿、湯色,只見翠葉碧水,相映交輝。一旗一槍,簇立其間;再聞其香,覺清香四溢,沁人心肺;後賞其味,但覺一飲甘醇。飲過之後,回味甘甜,齒頰留芳。
倒勾茶與八寶茶
倒勾茶
湘西保靖、古丈、大庸一帶向來出產名茶,如古丈毛尖、保靖嵐針、大庸茗翠。這一帶還有一種製法特殊的「倒勾茶」。當地山寨土家族人將翠綠青蔥肥壯的茶葉摘下來,攤開晾乾,葉片周圍用小勾,均勻的將勾尖彎向葉柄,故稱「倒勾茶」。再用滾水將茶葉倒在水裡燙過,掏起後攤在竹席上曬干,使茶葉由綠色變成紫砂陶紅色,紮好,盛入竹籮內蓋嚴,吊在通風處便成了倒勾茶。
八寶茶
在甘肅及寧夏回族自治區,都以「三炮台」碗泡「八寶茶」招待親友。現代城市茶館內飲八寶茶已很普遍,漢族人也漸漸沾染了這種飲茶習俗。所謂「三炮台」,其實就是習慣使用的連蓋的茶碗和底座小碟三件頭,西北人稱為三炮台。用這種茶具泡茶,有蓋可以保溫,端起來喝茶又不燙手。至於所稱的「八寶茶」,一般由毛尖、茯茶或普洱茶再加冰糖、紅棗、桂圓、白葡萄乾和包核杏等摻合在一起沖飲;又甜又香,還有滋補作用。
七軒茶
中國中部到南部地區流傳著喝「七軒茶」的風俗習慣,尤以安徽省和蘇州一帶最為盛行。
所謂七軒茶,就是向不同姓氏的七戶人家收集七種茶葉,其實按照古老的規矩,應該是向一百戶人家收集茶葉,但由於一百戶太多,所以才改為象徵性的七戶人家。據說讓孩子喝下這些茶葉所泡出來的茶,便能終生保持身體健康。所以,父母長輩們通常會為孩子的健康舉行七軒茶儀式;而且喝下這種茶後可以治療胃病,不僅對小孩子有利,對大人也有益。據說,收集茶的時間選在立夏這天。
此外,還有一種「添盆」的儀式,就是在剛出生的孩子身邊放置一張小茶幾,茶幾上是一個盆子,盆里放著雞蛋(稱喜果),還有龍眼肉、荔枝、花生、胡桃等,另加放一株蔥、生薑、一團艾草、一碗清茶,旁邊再置肥皂、小梳子、小刷子。
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屬於烘育型綠茶,是中國名茶之一,產於安徽省歙縣的黃山。素以香味馥郁,滋味醇甜而古今聞名。
歙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新安江上游;黃山在縣境西北,為著名的風景區。這里山勢雄偉,峭壁穿雲,林木叢生,洞溪遍布,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土層深厚而肥沃,地面腐殖物多。黃山毛峰茶樹生長在海拔700—800米山間的蔭蔽高濕自然環境里,天天在雲蒸霧罩之中, 不受寒風烈日侵蝕。歙縣種茶歷史悠久。據《徽州府志》記載:「始之宋嘉,興之明之隆慶。」早在300年前,黃 山毛峰就已聞名於世。
黃山毛峰採摘及時,加工精細。採摘期在「清明」至「穀雨」之間,特級茶採摘初展的一芽一葉;一級茶採摘初展一芽一葉和一穿二葉;二級茶採摘開展的一芽二葉和初展的一芽三葉;三級條採摘開展的一穿二葉和一穿三葉。採摘回的鮮茶,製作前要嚴格揀剔,剔去老葉、莖之後,攤晾,爾後進行加工。加工採取烘青綠茶的製法,要求嚴格,經過殺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製成。每道工序都有嚴格規定,殺青要求鮮葉下鍋,撒得開,翻得快,手勢輕,使茶色均勻、殺青透徹。揉捻採取邊炒邊揉的方法,加以整條,不能把芽葉揉碎,白毫不能受損,條索捲曲緊實。烘烤主要是控制火候,要求溫度適當,勤炒勤翻,以免烘焦而破壞香味。黃山毛峰外形細嫩扁曲,白毫顯露,形似雀舌,色澤油潤光滑,芽葉肥壯、綠中徽黃。沖泡後,水色清澈明凈,清香味醇,入口醇香鮮爽,回味甘甜,沁人心脾。
麻姑綠茶
麻姑綠茶是江西省四大名茶之一,因茶樹大多生長在八百至一千公尺的雲霧山中,故又稱「麻姑雲霧茶」。
麻姑山位於江西南城縣城西南約五公里處。麻姑綠茶產於此山的五郎坳一帶。五郎坳地處麻姑山山巔,山上植被覆蓋良好,氣候溫暖濕潤。日光照射時間短,是茶樹生長的最佳環境。由於採制工藝精湛獨到,制出的茶葉質地優良,沖泡後湯色翠綠。飲後齒頰留芳,令人心曠神恰。
關於麻姑綠茶的由來,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東漢時期,有一麻姑仙女得道於此,常常在山間親手採摘細嫩茶葉,用麻姑山仙泉「一杓之多」的泉水煮以待客。於是,後人稱麻姑綠茶為「仙茶」。
顧渚紫筍茶
顧渚紫筍茶是中國傳統名茶,產於浙江省長興縣顧渚山。
渚山坐落於長興西北,東濱太湖,三面山巒連綿,雲霧彌漫,氣候溫和,土質肥沃,雨量充沛,山下清泉長流,這種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為生產紫筍茶創造了最理想條件。
顧渚紫筍茶是中國名茶中產制歷史最悠久的品種唐人陸羽的《茶經》中已有所記載;唐代宗廣德年間(公元763-764年)湖州長興的紫筍茶並被列為貢茶
第二品。到了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8O4年),在顧渚山下就設有規模宏大的貢茶院,從事採制的夫役在旺產期達三萬人;固定的制茶工人也有千餘人,茶院內用於置「茶碓」的房屋達三十間,還有烘焙的工場百餘所。此後,紫筍茶作為貢茶一直延續到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革罷」,前後達六百年之久。
顧渚紫筍茶芽葉細嫩,葉芽相抱,緊裹如筍,色澤翠綠被毫,香 蘭意之幽。沖泡後,茶湯色澤如茵,其味甘醇鮮美,有蘭花之香。1979年,在浙江省名茶評議會上,顧渚紫筍茶被列為一類名茶;1986年,在全國花茶、烏龍茶優質產品評選會上,顧渚紫筍茶被評為全國名茶。
都勻毛尖
都勻毛尖,又稱「魚鉤茶」、「雀舌茶」,產於貴州省都勻市,素以「干茶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顯黃」的「三綠三黃」特色著稱。其品質優佳,形可與太湖碧螺春並提,質能同信陽毛尖媲美。1982年6月,在全國名綠茶評比會上,名列全國第二。 都勻市是貴州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的首府,位於貴州省的南部,市區東有東山,西鄰龍山。都勻毛尖主要產地在團山、黃山、哨腳、大槽一帶。這里四季氣候怡人,年平均氣溫十六度,年平均降水量一千四百多毫米。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濕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而且也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
到明代,都勻產的「魚鉤茶」、「雀舌茶」就列為「貢茶」。18世紀末,都勻毛尖開始出口行銷國外,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賽會上獲獎。
都勻毛尖採用「清明」前後數天內剛長出的一葉或二葉來展開的葉片,要求葉片細小短薄,嫩綠勻齊。都勻毛尖茶經過高溫殺青、低溫揉捻、搓團提毫、及時焙乾等四道工序精心製作而成。成品毛尖茶芽尖細,呈條索狀,白毫特多,色澤鮮綠,品質潤秀,香氣清嫩,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辰州碣灘茶
辰州碣灘茶產於湖南省西部沅江中游的沅陵縣,因沅陵古時屬辰州府管轄,此茶又源於沅陵縣的碣灘山,故得名。碣灘茶早在唐代就以色、香、昧、形俱佳聞名,並被列為「貢茶」。
辰州碣灘茶鋒苗油潤,色澤翠綠,條勻緊實,銀毫顯露;沖泡後,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醇爽,葉底嫩勻,香味持久;沖水時,葉游杯中,三起三落,如魚似蝦,富有情趣。
辰州碣灘茶分為綠茶和毛尖兩種。極品碣灘茶採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它選料講究,工藝嚴格,要求用一芽一葉初展,勻嫩一致的鮮葉為原料;加工製作須經過攤青、炒青、揉捻、整形和焙烘等五大工藝流程,十多道工序。其中「炒青」,「整形乾燥」兩道工序尤為講究,要求炒鍋干凈,燃料用無煙木炭。殺青、揉制必須採用手工操作,這樣可以保證成品茶的質量。
西湖龍井茶
西湖龍井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產於浙江杭州市西湖「龍井」而得名。它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外。
西湖既是游覽勝地,又是茶葉的主要產區。這里產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已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到了宋朝,寶雲山出產的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雲峰出產的白雲茶,都被列為「貢茶」。清乾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杭州獅峰胡
公廟品飲龍井茶,贊不絕口,並以「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御制觀採茶作歌」為題吟頌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假售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
漫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西湖龍井茶產地遍及西湖周圍的群山,其中又以獅峰、龍井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里峰巒起伏,溪流涓涓,林木蔥郁,氣候怡人;四季分明、雨量均勻,特別在春茶期間經常細雨蒙蒙,漫山遍野雲霧繚繞,營造出茶樹生長發育特別需要的「天時地利」。
西湖龍井茶的採摘和加工技藝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明前茶」。此茶的嫩芽初迸,如同蓮心,故又叫「蓮心茶」,一斤干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是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後到「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這時,茶柄上長出一片小葉,形狀似旗,茶芽稍長,形狀似槍,故又稱「旗槍」。「立夏」時採摘的叫「雀舌」。再過一個月採摘的茶,謂之「梗片」。西湖龍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級不同,加工技術也不盡相同,產品各有特色。特級西湖龍井茶全是採取手工炒制。鮮嫩的條芽,在八十度的溫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炒茶每鍋一次只能炒二兩,一個熟練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
蒙頂茶
蒙頂茶,亦稱「蒙頂甘露茶」,屬於綠茶類,因產於四川名山縣蒙山之頂,故名「蒙頂茶」。這種茶緊卷多毫,色澤翠綠,鮮嫩油潤、香氣清雅,味醇而甘;沖泡後湯色綠黃,透明清亮,飲之清香爽口,沏二遍水時,越發鮮醇,齒頰留香。
蒙山雄踞邛崍山脈,東有峨眉山,南有大相嶺,西靠夾金山,北臨成都盆地,青衣江從山腳下繞過。山勢巍峨,壑絕瀑懸;林木蒼翠,雲蒸霧漫。每年到初
春,煙雨蒙蒙,雨季達九個月,年降雨量約二千二百毫米。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是茶樹生長的理想之地。所產之茶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醇厚鮮爽,條形細緊顯毫,色澤碧綠光潤;茶湯清亮、深泛綠、淺含黃,茶葉條條伸展開來,一芽一葉清晰可辨,具有高山茶的獨特風格。
蘇州花茶
江蘇的蘇州,浙江的金華和福建的福州,是中國花茶的三個著名產地。其中江蘇蘇州所產花茶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而今,蘇州花茶除銷售全國各地外,還暢銷世界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花茶,又名「香片」、「熏花茶」、「窖花茶」,是成品綠茶之一。它以綠茶類的炒青、烘青、大方三種茶葉為原料,配以清香馥郁而又甜潤的天然香花,經過工藝窖制而成。因花茶既有茶葉的清香爽口,又有鮮花的芬芳與甘醇, 故有「天香茶」之美稱。蘇州花茶主要品種有:茉莉花茶、白蘭花茶、玳玳花茶、珠蘭花茶。此外還有較少應市的桂花花茶、臘梅花茶、蕙蘭花茶等品種。每個品種都各有特色,也為不同茶客所偏愛。
長期以來,蘇州花茶的窖制,向以選料講究、工藝精細,措施嚴謹而享有盛名。其原料主要由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產區提供,以春茶為主,經過篩、烘、簸、扇_揀,去芯末,剔老梗、黃片等道工序,精製成窖花用的「茶坯」。窖花均在茶花的收獲時節進行。茶花大多屬於「氣質花」,香氣會隨著鮮花的開放揮發。
蘇州花茶具有鮮、靈、爽、醇的獨特風格,外形條索緊結而勻整,茶湯黃而澈,葉底嫩而柔,香氣幽雅而不浮,味爽清冽,回味悠長,在品飲中能明顯體現出鮮爽、靈快、濃郁的特點。1986年,在全國花茶、烏龍茶評選會上,蘇州茶廠的一級、二級花茶被評為優質名茶。
福州花茶
福州花茶是精選優質烘青綠茶,配進香花經過窨制而成;茶、花並艷,秀麗天成,氣香汁清,滋味清遠醇和。
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一1861年)這里就開始大量生產,1933年前後為極盛時期。年產花茶達十五萬擔。當時,省內外各地茶商雲集福州,生產和經營花茶的有八十餘家。
福州花菜根據所用鮮花種類不同,可分為茉莉花茶、玉蘭花茶、桂花花茶、玫。 瑰花茶、柚子花茶等。其中,茉莉花茶品質最佳,花香濃烈,鮮靈持久;茶湯醇厚顯香,湯色黃綠明亮,而且耐泡。此茶尤為中國北方廣大消費者喜愛。
目前,茉莉花茶名品有:
1、茉莉大毫,原料選自高山,芽葉肥壯、多毫的大白茶良種,於首春茶芽初伸時采其毫芽,再配用伏天大暑前後採摘的優質茉莉花,經過七窨一提而成。1979年,在全國茉莉花茶評比會上,被評為最優茉莉花茶;
2、茉莉銀毫,是六窨一提製成,為出口茉莉花茶的珍品;
3、茉莉春風,是經五窨一提製成,也是出口外銷的優質花茶;
4、茉莉雀舌,芽尖細小似雀鳥之舌,故名,是花茶中的高檔產品;
5、榮莉明前,因採用「清明」前採制的烘青綠茶,故也稱「明前綠」,
6、茉莉龍團,茶葉外形緊結呈圓珠形,香味濃厚,特別耐泡,為茉莉花茶中的中級產品。
福州花茶,分別以綠茶或烏龍茶加不同的香花,經過拼和(依等級按比例配入茶坯和鮮花)、通花(即在適當溫度時散熱)、收堆、起花、烘乾、提花等多道工序窨制而成.
祁 紅
祁紅,即祁門紅茶,產於安徽省祁門縣,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工夫紅茶。它外形似條索而苗秀,甜香清新持久,滋味醇和雋厚。在國際最大的紅茶市場----英國倫敦,「祁紅」被列為「茶葉英豪」,享有「群芳最」的盛譽。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祁紅曾獲金質獎章和獎狀。1980年,在全國輕工產品評獎會上,「祁紅」特級、一級和二級,均榮獲國家金質獎章;1986年,在全國花茶、烏龍茶優質產品評選會上,「祁紅」被評為名茶。
祁門縣位於安徽省最南端。這里峰巒起伏,山勢陡峭;高山密林成為分布在峽谷山樑和丘陵山坡上茶園的天然屏障。祁門產的茶在唐代?br>參考資料:http://www.farer.net.cn/custom/detail.asp?ID=34
⑹ 急求 主持教授茶會的開場白 謝謝
開場白:
女:尊敬的各位茶客、各位來賓,親愛的朋友們,大家晚上好!(自我介紹,並介紹男主持)。在春天來臨之際,先敬上一杯春茶,祝大家身體健康,合家幸福,事業興旺,萬事如意!
由逸野茶室舉辦的「品茗讀書」春季茶會馬上就要開始了。首先我代表晚會全體演職人員,對大家的光臨表示熱烈的歡迎!本次活動得到了房間新老朋友的大力支持,讓我們對各位嘉賓和朋友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男:「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春天來了,天藍草綠,山清水秀;冰消雪化,柳綠花紅。要待到山花爛漫時,雖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春天的氣息已經很濃。今晚我們茶室的新老朋友歡聚一堂,品茗聊天。讓我們品著淡淡的茶水,聽著悅耳的音樂,起品嘗詩詞的點心散文的茶,度過一個溫馨美好的夜晚。
「品茗讀書」春季茶會現在正式開始。
(6)茶缸茉莉花擴展閱讀:
開場白分類舉例:
1、開宗明義式
開門見山,用精煉的語言交代演講意圖或主題,然後在主體部分展開論證和闡述。這種開場白方式可稱之為開宗明義式。
開宗明義式開場白適合運用於較為正規、莊重的應用性演講場合,它要求演講者具有較好的概括能力。
2、幽默式
幽默式是以幽默、詼諧的語言或事例作為演講的開場白,它能使聽眾在輕松愉快之中很快進人演講接受者的角色。
幽默式開場白切忌低級庸俗的笑話或粗俗的語言。
3、引用式
演講開場白也可以直接引用別人的話語,為展開自己的演講主題作必要的鋪墊和烘托。
作為開場白的被引用材料,一般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第一,被引用的材料具有相當強的概括力、說服力和感染力。
第二,被引用的材料出自權威、名人或聽眾十分熟悉的人物,演講者利用權威效應或親友效應喚起聽眾的注意。
某些情況下,演講者甚至不必交代被引用材料的出處。
⑺ 茶水會解葯嗎
茶水會解葯。
喝茶的注意事項:
1、服葯不飲:有些人尤其是愛喝茶的人,會選擇用茶水來送葯,但是茶水中的鞣質可與葯物結合而沉澱,會改變葯性,阻礙吸收,影響葯效,所以,服葯應用白開水。
2、酒後不飲:飲酒後,酒中乙醇通過胃腸道進入血液,在肝臟中轉化為乙醛,乙醛再轉化為乙酸,乙酸再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酒後飲茶,茶中的茶鹼可迅速對腎起到利尿作用,從而促進尚未分解的乙醛過早地進入腎臟。
3、睡前不飲:這一點對於新茶客尤為重要。很多人睡前飲茶後,入睡會變得非常困難,甚至嚴重影響次日的精神狀態,有神經衰弱或失眠症的人要特別注意。
(7)茶缸茉莉花擴展閱讀:
喝茶的好處:
1、荷葉茶:荷葉茶是用荷花的花、葉及果實製成的,不僅能令人神清氣爽,還有改善面色和減肥的作用。荷葉茶飲用一段時間後,對食物的愛好就會自然發生變化,變得不愛吃油膩的食物了。
2、杜仲茶:杜仲茶可以降低中性脂肪,在中國古代被視為茶中名品。杜仲茶所含成分可促進新陳代謝和熱量消耗,從而達到減少體內脂肪的功效。除此之外,它還有預防衰老和強身健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