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亭白先勇

牡丹亭白先勇

發布時間: 2021-02-10 10:32:49

A. 白先勇看青春版《牡丹亭》談傳統戲曲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編輯本段]釋義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末、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角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念、做、打等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編輯本段]戲曲的三大藝術特色
綜合性、虛擬性、程序性——
(一)綜合性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唱腔技法,講求「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一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著音樂精神(節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二)虛擬性 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境或對象,藉以表現生活。中國戲曲的虛擬性首先表現為對舞台時間和空間處理的靈活性方面,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頃刻間千秋事業,方丈地萬里江山」,這就突破了西方戲劇的「三一律」與「第四堵牆」的局限。其次是在具體的舞台氣氛調度和演員對某些生活動作的模擬方面,諸如刮風下雨,船行馬步,穿針引線,等等,更集中、更鮮明地體現出戲曲虛擬性特色。戲曲臉譜也是一種虛擬方式。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戲曲舞台簡陋、舞美技術落後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寫神的民族傳統美學思想積淀的產物。這時一種美的創造。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藝術家的創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像力,從而使戲曲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三)程式性 程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范化、舞蹈化表演並被重復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於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范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戲曲表演中的關門、推窗、上馬、登舟、上樓,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戲曲從劇本形式、角色行當、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優秀的藝術家能夠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創造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規范藝術。程式是一種美的典範。
[編輯本段]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起源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五)明清——戲曲的繁榮期。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南戲在體制上與北雜劇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開場白的交代情節,多是大團圓的結局,風格上大都比較纏綿,不像北雜劇那樣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較自由,更便於表現生活。可惜早期南戲的本子保留下來的極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戲才開始興盛,經過文人的加工和提高,這種本來不夠嚴整的短小戲曲,終於變成相當完整的長篇劇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記》就是一部由南戲向傳奇過渡的作品。這部作品的題材,來源於民間傳說,比較完整地表現了一個故事,並且有一定的戲劇性,曾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明代中葉,傳奇作家和劇本大量涌現,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湯顯祖。他一生寫了許多傳奇劇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死生離合的故事,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愛情,要求個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給愛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戰勝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取得了最後勝利。這一點,在當時封建禮教牢固統治的社會里,是有深遠的社會意義的。這個劇作問世三百年來,一直受到讀者和觀眾的喜愛,直到今天,「閨塾」、「驚夢」等片斷還活躍在戲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著它那藝術的光輝。

元雜劇

元雜劇是在民間戲曲肥沃土壤上,繼承和發展前代各種文學藝術的成就,經過教坊、行院、伶人、樂師及「書會」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進和創造出來的綜合性舞台藝術。在形上,元雜劇用北曲四大套數安排故事情節,不連貫處,則用楔子結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獨有的長篇,共寫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結尾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容,叫「題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詞、說白(賓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詞是按導師情需要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詞或歌詞。其作用是敘述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全部曲詞都押同一韻腳。說白是用說話形式表達劇情或交代人物關系的一種藝術手段,分對白(角色之間的對話)、獨白(角色獨自抒發個人感情和願望的話)和旁白(角色背著台上其他劇中人對觀眾說的話)、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科是動作、表情等。一本劇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來唱,其它腳色有白無唱。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角色:

末:男角。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劇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凈:俗稱「花臉」「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竇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屬凈。
丑: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的次要角色。監斬官——外末。
雜:又稱「雜當」。扮演老婦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作家

元雜劇作家,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創作的劇本至少在五六百種以上,保留到現在的也還有一百五十多種。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許多優秀作品,已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描寫一個善良無辜的童養媳竇娥的悲慘遭遇,反映了高利貸者的殘酷剝削、地痞流氓的敲詐勒索和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會的黑暗現實,歌頌了被壓迫者感天動地的堅強意志和寧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馬致遠的《漢宮秋》,藉助歷史題材,通過描寫王昭君為國獻身、毛延壽賣國救榮和王公大臣的腐敗無能,對元代的民族壓迫進行無情地揭露,對當時的統治者給予辛辣的嘲諷。王實甫的《西廂記》,描寫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從「驚艷」、「聯吟」到「賴婚」,充分表現了崔鶯鶯對愛情的渴望。但她出身於名門望,受到封建禮教的熏陶和束縛,因此,又有「鬧簡」、「賴簡」等曲折和反復。在「聽琴」、「佳期」、「長亭」幾折戲中她終於走上了叛逆的道路,為作品增添了濃厚的喜劇色彩。全劇以爭取婚姻自主與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為主線,以崔鶯鶯、張珙和紅娘三人之間的誤會和沖突為副線,互相交織,有節奏地展開,時張時弛,時動時靜,時喜時悲,時聚時散,揮灑自如,色彩斑斕。它那「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題思想和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都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染,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竇娥冤》;鄭光祖——《倩女離魂》;白樸——《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

傳說

相傳,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劇種,即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據嘉慶八年的記載:「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歌舞昇平,伶工薈萃,莫感於京華。」也說明了當時這一歷史盛況。其中所謂南昆即流行於江南崑山一帶的崑山腔;北弋指南戲與北曲結合,產生於江西弋陽地區的弋陽腔,即流傳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當時盛行於京城的京腔;東柳即流行於山東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國西北廣為流傳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說明了東西南北四方藝人匯集北京的盛況。
從當前來看,以上四大聲腔已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圍,有的早已遍及全國許多省份,弋陽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河北廣為流傳,因此有關人士認為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但是這種歷史形成的說法還是客觀地反映了歷史事實。從當前戲曲劇種的分布來看,昆劇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還是有相當的觀眾基礎。弋陽腔不但在北方紮根,從乾隆年間,在京師「六大名班,九城輪轉」,而且對京劇以及一些北方劇種的形成發揮了重要影響,就是在江南一帶的流傳也主要是在許多北方語系的地區。柳子腔(包括受其影響的柳琴戲)雖然流行於河南、蘇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動還是山東的曲阜、泰安、臨沂。秦腔(即山陝梆子)以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盡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們在甘肅、寧夏、陝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卻有著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廣泛的觀眾群,所以說「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說法是有歷史根據的。

B. 白先勇 牡丹亭 那三個字是誰寫的來

董陽孜

《奼紫來嫣紅牡丹亭》自的書名也是她題的。白先勇的好朋友

以字入景

除了題目「牡丹亭」這三個字磨人,還有劇里邊背景用的好幾幅字呢!比如上本第一折的〈訓女〉,原先掛的是隸書寫的杜甫的詩。因為杜麗娘之父杜寶是杜甫後代,所以選用了杜甫的詩。為了表示家教嚴謹,就用隸書寫就。哪裡知道在台灣公演完畢,白老師又改了主意,要我重新用行草寫那首詩,到了第三次公演,又說是得換一首杜甫的詩。於是我再用行草寫「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一詩。我為配合他,也就重寫了。

〈言懷〉那一折戲,因為柳夢梅是柳宗元後代,當然就用柳宗元的文章來當背景。我用比較瀟灑放開的行草來書寫的。

C. 哪個昆劇團演的《牡丹亭》評價最高,最經典

肯定是 白先勇版本的~ 蘇州昆劇院的 青春版 最有味道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小說家白先勇改編,他對名著進行如此改編的初衷就是要讓高雅文化能夠雅俗共賞。青春版《牡丹亭》全部由年輕演員出演,符合劇中人物年齡形象。在不改變湯顯祖原著浪漫的前提下, 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將新版本的《牡丹亭》提煉得更加精簡和富有趣味,符合年輕人的欣賞習慣。 劇組主創人員: 白先勇 汪世瑜 張繼青 王童 任永新 曾詠霓 林克華 白先勇創作理念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製作崑曲《牡丹亭》。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這部扛鼎之作《牡丹亭》是傳奇中的國色天香花中之後,五十五折的劇本,架構恢宏,劇情曲折,上兩次演出,只見一斑,編演一出呈現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夢想,這回由蘇州昆劇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讓我終於圓夢。 這次我也參加了刪編劇本的工作,我和編劇小組的其他成員認認真真琢磨了五個月,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連台演完,從第一出 標目 演到最後一出圓駕,基本上保持了劇情的完整。 《牡丹亭》的主題在於一個「情」字,我們的劇本也就貼近湯顯祖「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於「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 」,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湯顯祖筆下的「天下第一有情人」杜麗娘因夢生情,一往而深,上天下地,終於返回人間,與柳生夢梅結成連理。在《牡丹亭》中給予愛情最高的禮贊,愛情可以超越生死,沖破禮教,感動冥府、朝廷,得到最後勝利。《牡丹亭》可以說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 青春版牡丹亭 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座巍巍高峰。 一般《牡丹亭》的演出本偏重杜麗娘,以旦角表演為主。我們的劇本,還原湯顯祖原著精神,加強柳夢梅角色,生旦並重。因此, 拾畫 、 叫畫 這兩出經常演出的巾生代表作,我們捏成一折,做了適當的改編,更加凸顯其重要性,三十分鍾的獨角戲,將巾生表演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與第一本杜麗娘的經典摺子 驚夢 、 尋夢 旗鼓相當。湯顯祖筆下的柳夢梅遠不止於儒雅俊秀的「夢中情人」,亦是一介不畏權勢,敢與理教抗爭的傲骨書生。如此,我們的劇本生旦戲雙線發展,達到了對稱平衡之美。 老劇種的青春傳承 「案頭」的文學本編好後,還得經過「場上」表演的試驗。我們的總導演是有「巾生魁首」之譽的浙昆名演員汪世瑜,他有五十年的舞台經驗,由他逐出排演過後,幾經修改,我們的演出本終於定稿。 青春版《牡丹亭》選中了俞玖林及沉豐英分飾柳夢梅及杜麗娘,兩位青年演員屬於蘇州昆劇院的「小蘭花」班,形貌唱作俱佳,是極具潛力的兩塊璞玉,但玉不琢不成器,於是我們大力敦請汪世瑜及江蘇省昆劇院飲譽中國崑曲界的「旦角祭酒」張繼青跨省跨團進駐蘇州,親自指導並傳授。這也是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之一,借著一出戲的排演,完成世代傳承的重要工作。 崑曲這項曾經獨霸中國劇壇二百年,有過輝煌歷史的表演藝術,從上個世紀初,一直遭到傳承危機。民國初年,崑曲幾乎消失於中國舞台,幸虧有心人士在蘇州成立「崑曲傳習所」,訓練出一批「傳」字輩的優秀演員,日後成為二十世紀崑曲薪火相傳的旗手。汪世瑜、張繼青正是這些「傳」字輩老師傅親手調教的接班人,汪世瑜師承周傳瑛,張繼青受教於姚傳薌。而今「小蘭花」班的俞玖林拜師於汪世瑜門下,而沉豐英亦由張繼青正式收為門徒,在傳承意義上,二人也就隔代繼承了「傳」字輩老師傅一脈相傳的表演風格。這是屬於崑曲表演藝術中正宗、正統、正派的格調。(文/白先勇) 評論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傾倒眾生 文\擊節而歌 奼紫嫣紅的5月,白先勇先生攜著他後半生鍾愛所系的《牡丹亭》第四度進京,能容納約3000人的北展劇場,11日的上本演出再次爆滿,更巧的是,這正是白先生青春版《牡丹亭》的第100場演出。 人海中的我偷偷觀察了一下,30歲以下的年輕人要佔到80%,更青春的學生要佔到50%;還有呢,多是女同胞們三五成群地結伴而來,男同胞們大多身邊都伴著佳人一道兒的。 白先生力挽狂瀾,在崑曲年輕一輩傳繼無力的情況下,策劃的青春版讓中國最美的古典戲劇再次大放異彩,演繹古典美的,年輕化,欣賞古典美的,年輕化,深蘊古典美學的崑曲,也年輕化。所謂青春版,大抵意義在此? ——驚鴻一現湯顯祖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青春版的《牡丹亭》中,這段點睛之筆竟然由湯顯祖本人上場演繹,一現驚鴻啊!此段演完,湯先生轉身對著觀眾,負手長立,舞台的燈光逐漸黯淡下去,於昏黃之中慨然長立的湯先生,此時竟生了些仙氣氤氳的味道! ——清心玉映杜麗娘 看牡丹亭之前,在網上搜索資料,聽得許許多多的人說華文漪的扮相最美。 現場沈豐英飾演的麗娘之美,是讓我愛極了的。由於坐在25排,麗娘的美,是近觀不成的了。於遠觀之中,那略略低眉頷首的羞澀姿態,那微微上揚的萬分淑儀的嘴角,那水袖輕揮的盈盈身段,那柔弱細軟又聲聲含情的聲段,一個端美淑儀、清心玉映,溫柔似水又內心炙熱濃烈的宋代大家閨秀,就這樣把我們帶進了她生生死死的愛情神話里。 如果要細細評論麗娘之美,首先應是眉目含情之美,禮教森嚴的杜太守百般嚴苛教導出的女兒,舉手投足、張口閉口間須得極盡大家閨秀的風范,而麗娘情深如此,這扇心靈的窗戶,擋也擋不住滿眼的情。我還細細看了麗娘的劇照,每一張和柳生的對視中,均止不住深情。麗娘之美,其次在於聲音之美。柔若無骨,千回百轉。恰如絲絲裊裊的煙,我生生聽出了幾許纏綿。 在此之前,聽過張繼青、華文漪版本的,甚至梅蘭芳的錄音,若論華麗和豐富之美,若論滄桑之美,若論婉轉之美,大師們勝過一籌。可大師們演繹麗娘之時,都已「青春不再」,我們聽得出的唱腔之外的韻味,也得於豐實盈厚的歲月沉澱。沈豐英版的麗娘,以青春年少之身演繹牡丹般嬌艷正濃之人,多了許多青春柔美的味道。這種青春,有些逼人地真實,甚至閉上眼眸,耳中絲絲婉轉,恍然以為不在今世,而在宋代了。 ——舞台、服裝及音樂之美 首先狂贊青春版的服裝設計,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風格,尤其是麗娘和花神的服裝。狂贊服裝和美術設計——著名電影導演王童,據說花神服裝上的圖案都是他用畫筆一筆一筆地畫上去的。我睜大了眼睛,貌似覺得那是巧奪天工的蘇州刺綉(更來證實確實是啊),你想想看,或濃艷、或秀雅的牡丹、杜鵑、梅花百合、墨蘭等等不同花色,栩栩落在柔白細軟的絲質綉服上,那是何等的綺麗、古雅啊。(哭啊,好多圖貼不上來,回頭再找補吧) 《牡丹亭》的舞台十分古典、寫意。昨天花神出場的兩段很是經典啊,分別是驚夢和離魂那兩出。驚夢那出,十位花神姐姐在幾位花神哥哥的引領下,分作兩路,悠然出場,花神們蓮步輕移,裙裾生風,裙擺若水波般靈動,披風隨之飄飄揚揚,又有激情壯美的音樂想起,當時不禁想大呼:神仙姐姐啊!。「離魂」一場戲,杜麗娘在花神的簇擁之下,身披曳地的紅色大斗篷,慢慢走向舞台深處。漸行漸遠的杜麗娘手拈一枝梅花,驀然回眸之際,音樂響,黑幕之上一束亮光,攝人心魄之美啊! ——爭議 盡管白先生的牡丹亭遭到南北一些傳統崑曲藝術家的非議,認為青春版的主演的身段唱腔尚需錘煉,認為以短短一年的時間排練整整一本戲,實在有粗製濫造之嫌疑,老先生們忽略了,在美輪美奐的崑曲藝術的生存和極端高雅之間應該如何擇?當大眾開始為古典美而震撼的時候,崑曲回春的時候也到了。 ——完結篇 「美的東西,人人都會喜歡」,國學的美,崑曲的美,使國人的自信力被西方文化沖擊的四處逸散的時候,似乎又慢慢凝聚起來。前兩天還跟人爭論文化復興的問題,現在國學回暖,崑曲回春,我們的文化復興還有多遠呢?

D. 求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版)~~上中下都全的。。

http://v.ku6.com/playlist/index_2618835.html

E. 「游園驚夢」本是湯顯祖《牡丹亭》中杜麗娘演繹的曲詞,你如何理解白先勇小說

關於《游園驚夢抄》這篇小襲說的創作背景,白先勇是這樣介紹的:「記得十餘年前初次接觸崑曲,立刻震於其藝術之精美,復又為其沒落而痛惋。當時我正在研究明代大文學家湯顯祖的作品《牡丹亭》,這一則愛情征服死亡、超越時空的故事,是我國浪漫文學傳統的一座里程碑,其中《驚夢》一折,達到了抒情請的峰。由於崑曲《游園驚夢》及傳奇《牡丹亭》的激發,我便試圖用小說的形式來表現這兩出戲劇的境界,這便是我最初寫《游園驚夢》的創作動機。」

F. 白先勇版《牡丹亭》由哪個劇團演出

只知道《牡丹亭》是明代大麴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節。

G. 白先勇的《游園驚夢》賞析

小說《游園驚夢》的成功在於將意識流手法的完美應用,在今昔的交錯與對比之中突出往昔的可戀,現在的悲涼,從而將人生的無可奈何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藍田玉在眾人的勸說下臉紅心跳地坐上了主位時,她不禁回想到了錢鵬志當年對她的照顧,為她擺的大場面,那時確是享盡榮華富貴和氣派尊嚴,而如今風華已逝,自己無力鎮住場面,確是今非昔比,失落和惆悵已成必然。

當藍田玉目睹著蔣碧月蠻橫耍潑的姿態飲下一杯花雕時,由一句似曾相識的「到底是不賞妹子的臉」勾起,意識流入桂枝香生日酒的時空,那時妹妹月月紅明艷動人,仗著年輕氣盛,也是說著這般話為難著她。而昔日的情人鄭彥秋竟也順勢胡鬧,彎著身敬酒,柔柔地叫夫人,全然無所顧忌。

月月紅正如今日的蔣碧月,都搶了姐姐的男人,還要在姐姐面前耍盡威風,要足面子。她們也都喜歡穿的那樣鮮艷,洋溢著光華,想要吸走眾人的目光。竇夫人今日的宴會和當年她的生日宴又構成了一組對比。

小說以第三人稱藍田玉的人物視角敘事,彷彿在積蓄力量,當酒力上來,錢夫人的感情也蘊積到相當程度時,完全中斷竇公館宴請賓客唱崑曲的現實線索。

在錢夫人意識流動中回到當年在南京酒席清唱會的情境中去:時而是錢將軍充滿憐愛的話語,時而是鄭彥青的柔聲低喚,時而是瞎子師娘的無限嘆息,時而是妹妹的肆意嘲弄,時而是自己與情人的縱情交歡,時而是妹妹與情人的輕柔淺語。

由於聽到《游園驚夢》,觸景生情,心理上又重新經歷了一次她一生中最痛苦的經驗……以往經驗和眼前情境所形成的合力喚起並且推動了錢夫人的意識流動。

錢夫人意識流動使眼前的竇公館故事和當年錢夫人在南京酒筵清唱會上故事的重疊。兩個時間橫斷面上的兩個故事,在錢夫人意識流中重疊在一起。

錢夫人的意識流將情緒引向高潮,在文本中自然地形成了跌宕起伏的效應,一個圓熟、和諧並且具有波瀾之美的藝術品就這樣臻於完成了。蒙太奇、時空跳躍、自由聯想等意識流技巧的交替使用,使現實與幻覺相互交織,構成一個時空錯亂、斑駁離奇的世界。

(7)牡丹亭白先勇擴展閱讀

《牡丹亭》是我國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扮演的是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悲喜劇。大家閨秀杜麗娘背父游園,看到「奼紫嫣紅開遍」的美景,發出「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的感嘆,激發了自身人性意識的覺醒。

南柯一夢,與柳夢梅相愛,夢醒後苦苦思念情人,抑鬱而亡。三年後復生,杜麗娘與柳夢梅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游園》是《牡丹亭》全劇的第十齣《驚夢》的前半部分。這部分由六支曲子組成,生動地唱出了顧影自憐的少女的懷春心情,把抒情、寫景和刻畫心理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游園》只是一個小小的片斷,但它喊出了封建社會中被壓抑女子的心聲,在那世間只有情難訴的裡面,游園的主題就具有了強烈的社會意義了。也正因如此,才在那些呻吟於封建禮教重壓之下的廣大青年女性的心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共鳴。

《驚夢》這一出戲通過長期幽居深閨的杜麗娘對美好春色的觀賞,以及對春光短暫的感嘆,表現出她對大自然的熱愛和青春意識的覺醒,以及對自己美好青春被耽誤的不滿。

反映了在宋明理學等封建禮教桎梏下青年女子的苦悶,揭露了扼殺人性的封建禮教對青年人的摧殘和造成的不幸,表現了鮮明的反封建精神。

H.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有多長

分上中下三本,分三天演出
第一本兩小時46分鍾
第二本兩小時31分鍾
第三本兩小時28分鍾

I.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有幾部感覺怎麼有三部以上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全本)劇情回目簡介
分上中下三本
上本《標目》
第一回出【訓女】第二出【閨塾】答第三出[驚夢]第四齣[言懷]
第五齣[尋夢]第六齣[虐諜]第七出[寫真]第八出[道觀]第九出[離魂]

中本—印子[地府]
第一出【冥判】第二出【旅寄】第三出[憶女]第四齣[拾畫]
第五齣[魂游]第六齣[幽媾]第七出[淮警]第八出[冥誓]第九出[回生]

下本《標目》
第一出【婚走】第二出【移鎮】第三出[如杭]第四齣[折寇]
第五齣[遇母]第六齣[淮泊]第七出[索元]第八出[硬拷]第九出[團駕]

J. 白先勇 演的是誰 牡丹亭

去掉白先勇,去掉青春版,牡丹亭也是南曲為主的崑曲
白先勇不代表崑曲,更不代表牡丹亭,他只代表「青春版」

熱點內容
情人節講養生 發布:2025-08-09 23:14:12 瀏覽:967
盆栽櫻花禁忌 發布:2025-08-09 23:07:39 瀏覽:665
插花小碎花 發布:2025-08-09 22:53:17 瀏覽:517
櫻花慕斯蛋 發布:2025-08-09 22:38:04 瀏覽:170
荷花側推的 發布:2025-08-09 22:10:16 瀏覽:541
燈台木本花卉 發布:2025-08-09 22:09:30 瀏覽:969
愛上夜玫瑰免費全文 發布:2025-08-09 22:06:38 瀏覽:979
紅鐵花卉 發布:2025-08-09 22:06:27 瀏覽:223
六角盆盆栽 發布:2025-08-09 21:55:41 瀏覽:547
梅花的古詩大全 發布:2025-08-09 21:54:08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