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小峰和方婷

小峰和方婷

發布時間: 2024-04-11 23:10:18

❶ 愛情公寓四里美嘉去孕檢看到的那個帥醫生和後來的那個喜歡她的小峰是不是一個人以前看的現在記不

不是同一個人~帥氣醫生叫做司馬健噢~美嘉聽到這名字後說出的話是:不'賤'啊~(諧音)

❷ 流年,流年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流年小說》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WU_7msU2PkVzGNT1kw9FSw

提取碼:jyxj

《流年小說》方婷以為小峰是個傻子,小峰提的要求她們都會滿足他……

❸ 梁鴻:為什麼我們總是和最親的人相愛相殺

文 | 十點君

梁鴻記得,以前,每天清晨6點,父親就醒了,在院子里來回踱步,穿著白襯衫,大聲唱著戲文。

「胡鳳蓮,站舟船,表家言,悲哀悲嘆,叫一聲,田公子,你細聽俺言——」

「俺家住在河岸邊,母生下多男並多女,所生俺一女名叫鳳蓮。早不幸,老母親把命喪,撇下了俺父女,以打漁度過荒年。」

兩年前,父親去世了。她已經許久未聽到這熟悉的旋律。

她把這段戲文寫進《梁光正的光》這本小說里,讓裡面的主人公梁光正也天天清早唱起來。

父親與梁光正,真實與虛構之間,總有一些言行的重疊,精神的交織。兩年來,梁鴻想一步步走近那道光,去感受光芒與背後的陰影,去理解散發光芒的那個人。

父親與梁光正

梁鴻與父親相處的時間很少,她並不真的了解他。「他一直是我的疑問。而最大的疑問,就是他的白襯衫。」

梁鴻回憶了兒時和父親見面的一幕。

那時候,河南吳鎮通往梁庄的老公路還豐滿平整,兩旁是挺拔粗大的白楊樹,父親正從吳鎮往家趕,正在讀中學的梁鴻要去鎮上上課,他們就在這路上相遇了。

他朝她笑著,看著已經長到和他肩膀一樣高的梁鴻,驚喜地說:「咦,長這么大啦。」

在遮天蔽日的綠蔭下,父親的白襯衫干凈體面,柔軟妥帖,閃閃發光。

「我被那光閃得睜不開眼。其實,我是被淚水迷糊了雙眼。在我心中,父親和別人太不一樣,我既因此崇拜他,又因此充滿痛苦。他的白襯衫散發著耀眼的光,不知道遭受了多少嘲笑和鄙夷。」

書中唯一真實的細節,就是白襯衫。

與梁鴻的父親一樣,梁光正也總喜歡穿著一件白襯衫。

他是個農民異類,不愛種地,整天穿著干凈得耀眼的白襯衫;他搞過「投機倒把」,被當流竄犯關押過,偷過黃豆;他一輩子都在創業,雖然屢戰屢敗,但屢敗屢戰。

他一生沒有當過一天官,卻一直和當官的斗爭,家庭所遭的罪也都因此而起。

村幹部想引進項目收購村民土地,梁光正認為最終吃虧的還是農民,更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就聯合村民反對項目落地。村裡有人受欺負,他就帶頭幫人打官司,最後卻敗訴導致那家人傾家盪產。

他還是個渴望愛情的人。在書中的開端,梁光正任性地拉著四個子女到處尋親。既要尋找久未聯系的遠親、偶然間幫助過自己的陌生人,還要尋找多年未見的舊情人蠻子。

妻子生病七八年後,梁光正把遭受家暴差點送命的蠻子和兒子小峰救了出來,一起生活。

他的三個兒女在照顧時出現了失誤,小峰被嚴重燙傷,蠻子就帶著小峰離開了。

像月球表面一樣的傷疤烙印在小峰身上,每個人心中都埋藏著深淵一般的痛苦。

梁光正生重病卻吵著出院後,瞞著兒女,偷偷打電話叫多年不見的舊情人蠻子到家裡見面。

蠻子到了,突然,梁光正伸手牢牢抓住了蠻子的乳房。周圍的人無論是震驚、羞憤還是不解,全都安靜了下來,彷彿整個世界只有梁光正和蠻子。

蠻子掙扎了幾下,隨後就抱著梁光正一直安慰說:「好了好了,別煎熬了。都長大了,都成家了,你操心啥?你該享福了。」梁光正像小嬰兒一樣「吧嗒吧嗒」地使勁吮吸蠻子的乳房。

梁光正內心所承受的負擔很重。他一個人要養4個孩子,還要掙錢帶常年癱瘓的妻子四處求醫看病,又不肯放棄人的尊嚴,抗爭一切不公平的事情。

他一生都在渴望獲得真正的感情,但在中年時代,他連一場完整的愛都不能實現。

「我想彌補他,或者讓大家讀到他內心豐富的感情,對愛的要求,對子女的牽掛。」

在這一剎那,子女突然發現,自己總是把梁光正作為父親來看,忘記了他也是一個人,也有人的七情六慾,「原來我們的存在也妨礙了梁光正作為一個人的存在」。

很多媒體評價,梁光正是中國的堂吉訶德式人物。他身上這種理想化的正義感和樂觀精神,釀成了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劇。

在梁鴻看來: 「白襯衫是一種象徵,他是一個對自我有更高要求的人,想超越自己的農民身份,成為一個更高意義的人。」

作家李佩甫感慨,這部作品在某種意義和意識上,超越了余華的小說《活著》。《活著》是寫人生的絕望,而《梁光正的光》寫的是低處的光,在塵埃里,在最低賤處發出的光,超越了絕望。

大時代破碎進了一家人的恩怨情仇

除了白襯衫,梁光正和父親的性格也很相似,在困難面前都會幽默一把。

梁光正每次躊躇滿志地開始他的經濟計劃:種麥冬、種豆角、種油菜,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但他總是那樣幽默、樂觀,不把困難當成多麼大的事情,繼續興致勃勃地開始盤算下一個計劃。

這種幽默樂觀,在梁鴻身上也能找到。

在訪談中,梁鴻時常會發出的一連串「哈哈哈」的笑聲,眼睛彎彎的。采訪空隙,她也會主動和我們聊天。

但在少年時代,她的性格「比較封閉、邊緣,處在一種自我漫遊的狀態」。

這與家庭環境和時代背景脫不開關系。

戲如人生,父親天天唱的戲文,宛如一家人的真實寫照。

在家裡兄妹六人中,梁鴻排行老五。她6歲那年,母親得了腦血栓。有一天,她正趴在小桌子上寫字,就看到母親躺在擔架上被抬回來了。

「一村莊的人都跟在後面看熱鬧,眼神里充滿對我的憐憫和難以形容的輕視。」

那是上世紀70年代末,每年近千元的醫療費把這個農村家庭拽入了貧窮的深淵。

「母親躺在那裡,虛弱、枯瘦、僵硬。她的面容被疾病侵蝕得扭曲變形。每一天都是灰色的,每一天都在疊加難以言喻的黑暗。」

初三那年,母親去世了。

為了還債養家,父親常年在外奔忙,總是會忽略了這個「愛哭的老五」。

沒有人陪伴,梁鴻學會了和自己相處。她偶爾逃學,一個人跑到梁庄後的湍水邊發呆,看著野鴨在水中嬉戲,劃過一道道弧線,聞著紫丁花沁人心脾的香氣……

 湍水

大家庭里的親情關系,從來都很復雜。每個人都想被愛,又怕被傷害。

梁鴻說:「我自己接近書中梁光正的兩個女兒冬玉和冬竹的結合體,比較懦弱,希望家庭好,但又沒什麼辦法。」

母親不在,長女如母。梁光正的大女兒冬雪是個操心的命,梁光正一不安分,她就得理不饒人地用連珠炮似的語言抨擊他。冬雪最愛父親,最希望這個家好,但卻用錯了方式,一家人的心反而離得更遠。

長子勇智與梁光正之間一直是反諷的、緊張的關系。

勇智很聰明,喜歡分析,能看透梁光正身上的矛盾性,及其行為背後的深層意義。

所以他始終對父親有敬畏,當然也有不滿。梁光正臨終前,冬雪不斷給勇智打電話,讓他回來見父親最後一面,勇智卻沒有回去。

在梁光正的葬禮上,他的棺木遲遲無法順利落入墓坑,兒子勇智和繼子小峰先後跳到墓坑裡抬棺安放父親。

看到父親入土為安,永遠離開了自己,一瞬間,他們的情感再也無法抑制,像洪水般洶涌而出。勇智、小峰和冬玉三兄妹,跪在墓坑邊緣,互相抱著一起磕頭痛哭。

一直到死,梁光正依然在用他的意志指揮子女行動,讓他們勁往一處使,心擰成一股繩。這時候,子女們才對父親有了一點點理解。

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說,梁光正一家,是中國現代轉型過程中典型的中國式家族,大多出生在六七十年代。

那個年代,一家人都是窮過來的,父母總共掙一百多塊錢,把兄妹五六個拉扯大。

「但是兄妹之間,以及他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那個戲可大了,愛恨情仇、相互傷害、相互糾纏但又永遠撕扯不開。」

梁鴻對中國的親情關系有著長期的關注。她說, 在中國文化的深層,有一種本質性的匱乏,即個人性的喪失。

由於秩序、經濟和道德的壓力,每個人都處於一種高度壓抑之中,不能理直氣壯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個人願望。每個人都在一種扭曲中試圖犧牲自己,成全家人,並且依靠這種犧牲生成一種深刻的情感。

可是,每當這種犧牲不徹底,或中途改變,沖突與裂痕就會產生。每個人都被看不見的繩索捆綁著,無法敘說。一旦矛盾爆發,往往極具傷害性。

「 中國的父子、父女、夫妻之間,永遠是曖昧的、若即若離的關系,即使愛也不能充分表達,恨也不是完全的恨,在愛怨之間不斷地游離,相愛相殺,最後攪出來這樣一種深刻的血肉關系。 」

「到了現在,我越來越覺得,父親身上樂觀的、幽默的、對生活會心一笑勇敢承受的心態,在我身上也慢慢地體現出來了。」

采訪時,攝影師需要拍攝梁鴻的一些外景鏡頭,我們來到了人民大學圖書館附近取景。

隔著很遠的距離,我都能聽見梁鴻時不時發出的笑聲,說話時偶爾還伴有河南方言向上揚的尾音,在冬日蕭索的空氣中,綻放出一絲熱鬧和暖意。

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經過這么多年,梁鴻慢慢發現,自己身上這股不服輸的勁頭,越來越像父親了。「我們那叫『頭別著』,總在想自己的事情。」

1991年,18歲的梁鴻從河南穰縣師范學校畢業,被分配到縣里的一個鄉當小學老師。

其他師范的同學都在老老實實地教書,可她覺得,自己的生命不能就此停滯,「想要做一些格外的事情」。她一直堅持讀書,考進了教師進修學校。

「很多人來進修就是為了一個文憑,沒有人認真學習。每天下午和晚上,只有我一個人孤零零地在教室里學習,但過得非常充實,也很享受這種感覺。」

她並不滿足,又接連上了脫產大專,自學本科,後來考上了鄭州大學的碩士和北師大的博士,清一色報的都是中文系。

2003年博士畢業後,梁鴻到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任教,成為了批評家、學者,寫的都是純粹的專業論文、論述。

雖然研究做得很順利,但她漸漸產生了一種很強的空虛感,覺得自己離現實和生活越來越遠。 「人被局限在專業之內,突破不了那堵看不見的牆,也進不到自己的內心。」

 

帶著困頓,2008年夏天,她回到家鄉梁庄,前後住了五個月。這段時間,她觀察了鄉親、村莊的變化,發現了種種現實問題,想寫下樑庄的故事。

在當代中國學術界,做研究和搞創作之間存在較深的隔閡,要冒很大的風險。

梁鴻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家人,全家人庄嚴、安靜地聽她講計劃,都覺得這是件正經的好事兒。父親說,你不會「扯秧子」(拉家常),得我陪。

在父親生命的後期,他陪著梁鴻,拜訪梁庄的每一戶人家,又沿著梁庄人打工的足跡,去往二十幾個城市,行走在中國最偏僻、最荒涼的土地上。

「沒有任何誇張地說,沒有父親,就沒有《中國在梁庄》和《出梁庄記》這兩本書。父親比我還著急我的新書,躺在病床上時,還給我電話催我趕緊把書出出來」。在采訪梁庄的過程中,梁鴻才更加深入地認識了父親。

2015年,梁鴻成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也是這一年,父親去世了。梁鴻眼前時時浮現父親樂觀自嘲和孩童般的無畏形象,不把他寫出來,她寢食難安。

從創作非虛構作品到寫小說,也是一種大膽的嘗試。

一直以來,中國鄉土文學受魯迅影響頗深,描述的農民形象大多是愚昧落後、冷漠麻木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人物已經深入人心。

寫《梁光正的光》時,梁鴻一開始按照固有的習慣寫作。寫出來一讀,她發現,自己還是沒有跳脫魯迅的思想框架。

她推倒重來,看了卡夫卡、福克納等作家的書,還研究了很多小眾作家的作品,一邊學習,一邊排除。她拋棄了學術腔調,採用生活化、鄉土味兒的語言,用高度戲劇化的手法,寫出了梁光正的故事。

「如果我沒那麼倔犟、那麼堅持,《梁光正的光》可能我也寫不出來,也寫不出來梁光正這樣一個人物。」

即使寫了十幾萬字後,梁鴻還是沒有完全了解父親。

「我只知道,他是我們的父輩。他們的經歷也許我們未曾經歷,但他們走過的路,做過的事,所遭受的苦,所昭示的人性,卻值得我們思量再三。」

有網友在豆瓣上說,讀完這本書,想起一個自己憎恨過的親人,現在要好好想想他。

很多人和梁鴻說,她做了他們一直想做的事情。「那是因為我不知道什麼是界限,總是在越軌。在別人看來是勇敢,其實還是因為比較單純。 我的越軌實際上來自於本性,來自於生命本能,這點和梁光正是有點像的 。」

寫作,對梁鴻來說,是一次次對自我的挑戰,是一個個學習的過程。「我廣泛吸收新的東西,再融會貫通,慢慢形成自己生命和思想的底色,也許有一天,就會寫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

從鄉村教師,到人民大學教授,從《中國在梁庄》到《梁光正的光》,梁鴻倔強而樂觀地面對人生,聽從內心的聲音,探索未知的遠方。也許道路慢阻且長,但創作不會停止。

熱點內容
廚房吊綠植 發布:2025-05-05 01:40:45 瀏覽:800
玫瑰花的象徵 發布:2025-05-05 01:37:46 瀏覽:866
藍雪梅花語 發布:2025-05-05 01:36:15 瀏覽:135
溫州荷花郵政 發布:2025-05-05 01:35:25 瀏覽:361
家養綠植有哪些 發布:2025-05-05 01:34:47 瀏覽:897
盆景鐵道漢化 發布:2025-05-05 01:30:35 瀏覽:910
桃子的花語 發布:2025-05-05 01:30:30 瀏覽:865
牡丹江是哪個省 發布:2025-05-05 01:21:13 瀏覽:540
無根玫瑰花能否養活 發布:2025-05-05 01:21:13 瀏覽:895
什麼鮮花填動詞 發布:2025-05-05 01:13:16 瀏覽: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