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和諧望不羈路》
㈠ 蘇東坡的散文(5篇)
一、蘇東坡五篇散文如下:
1、《鳥說》:
(1)原文:吾昔少年時,所居書室前,有竹柏雜花,叢生滿庭,眾鳥巢其上。武陽君惡殺生,兒童婢僕,皆不得捕取鳥雀。數年間,皆巢於低枝,其鷇可俯而窺也。
又有桐花鳳四五百,翔集其間,此鳥羽毛,至為珍異難見,而能馴擾,殊不畏人,閭里間見之,以為異事。此無他,不忮之誠,信於異類也。
有野老言:鳥雀巢去人太遠,則其子有蛇、鼠、狐狸、鴟、鳶之憂,人既不殺,則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觀之,異時鳥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為於蛇、鼠之類也。"苛政猛於虎",信哉!
(2)內如簡介:這篇文章通過記敘作者一家人善待庭院中的鳥雀,幾年以後鳥雀能與人和諧共處的事情,說明了人與人之間只有互相尊重、互守信用才能和睦相處的道理。
2、《留侯論》:
(1)原文: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
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2)內如簡介:這篇文章根據《史記·留侯世家》所記張良圯下受書及輔佐劉邦統一天下的事例,論證了「忍小忿而就大謀」、「養其全鋒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筆縱橫捭闔,極盡曲折變化之妙,行文雄辯而富有氣勢。
3、《凌虛台記 》:
(1)原文:國於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於終南,而都邑之麗山者,莫近於扶風。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
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此凌虛之所為築也。
方其未築也,太守陳公杖履逍遙於其下。見山之出於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於牆外而見其髻也。曰:「是必有異。」使工鑿其前為方池,以其土築台,高出於屋之檐而止。然後,人之至於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為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虛。」以告其從事蘇軾,而求文以為記。軾復於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凌虛台耶?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則台之復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嘗試與公登台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也。計其一時之盛,宏傑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於台而已哉!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彷彿,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既已化為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於此台歟!夫台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誇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於公,退而為之記。
(2)內如簡介:居住在南山腳下,自然飲食起居都與山接近。四面的山,沒有比終南山更高的。而城市當中靠近山的,沒有比扶風城更近的了。
在離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終南山),應該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處,(開始)還不知道(附近)有山。雖然這對事情的好壞沒有什麼影響,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卻不該這樣的,這就是凌虛台修築的原因(用以觀山)。
就在它還沒有修建之前,陳太守杵著拐杖穿著布鞋在山下閑游,見到山峰高出樹林之上,(山峰)重重疊疊的樣子正如有人在牆外行走而看見的那人發髻的形狀一樣。(陳太守)說:「這必然有不同之處。」
(於是)派工匠在山前開鑿出一個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個高台。(檯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這之後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為是山突然活動起伏冒出來的。陳公說:這(台)叫凌虛台很合適。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下屬蘇軾,讓我寫篇文章來記敘(這件事)。
4、《放鶴亭記 》:
(1)原文: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
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
《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
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
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2):內如簡介:這篇記有明顯的出世思想。文章指出,好鶴與縱酒這兩種嗜好,君主可以因之敗亂亡國,隱士卻可以因之怡情全真。
作者想以此說明:南面為君不如隱居之樂。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爭失敗後的消極情緒。正文共四段。
文章開頭,作者用直敘的方法。簡練的文筆,交待了山人遷居和建亭的原由,把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的經過寫得一清二楚。
「升高而望,得異境焉。」是何意境,先留一個「懸念」,然後從容著筆,再述其「異」。「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四合」與「大環」,似實非實,似虛非虛;「隱然」,既狀其膝隴。又透出並非是絕對「合」與「環」的徽意。
5、《文與可畫侉篔簹谷偃竹記 》:
(1)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材。「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襪材當萃於子矣。「書尾復寫一詩,其略雲:「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予詩雲:「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⒀。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2)內如簡介:全文分三段。第一段開頭不是直接就寫悼念之情或兩人的交往,而是從文與可的畫竹理論寫起,突兀不凡,生面別開,起首就給人以一種新鮮感。
文章說文與可認為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畫竹之前先要把握對象的整體形象和精神實質,做到融會於心,醞釀成熟,然後振筆直書,一氣呵成,才能生動傳神地把它再現出來。相反,如果臨時求其細微末節,機械地一節一節畫,一葉一葉描,就無法畫活竹子。
這實際是主張意在筆先,反對臨畫敷行;主張整體上的「神似」,反對枝節之間的「形似」。作者以贊同的口吻所表述和發揮的這個見解,十分精闢,不僅對整個文藝領域具有普追的指導意義,而且「胸有成竹」已成為人們處事的准則,和活在群眾筆底口頭的成語了。
上述行文生動流暢,如用「兔起鶻落」的比喻,就非常形象地說明了運筆的神速。下面作者接著敘說自己對這個文與可教給他的道理,雖然心裡明白,但實踐起來卻不能得心應手,原因就在於「不學之過」,並把此畫竹方法提到哲理的高度,「豈獨竹乎」,說明了這一點。
(1)《欲和諧望不羈路》擴展閱讀:
一、蘇軾(蘇東坡)主要作品:
1、古文:《荀卿論》、《范增論》、《留侯論》、《賈誼論》、《晁錯論》、《東坡志林》、《隨記集》、《刑賞忠厚之至論》、《石鍾山記》、《記承天寺夜遊》、《重巽以申命論》、《進策》、《天石硯銘(並序)》、《策別課百官》六篇、《策別安萬民》六篇、《策別厚貨財》二篇、《策別訓兵旅》三篇、《策斷》四篇、《黠鼠賦》、《記游定惠院》(一作《記游定慧院》
2、詩歌:《赤壁賦》《後赤壁賦》《東欄梨花》《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澠池懷舊》《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蒼舒醉墨堂》《書李世南所畫秋景》《游金山寺》《題西林壁》《望海樓晚景》《雪後北台書壁》《飲湖上初晴後雨》《有美堂暴雨》《贈劉景文》《章錢二君見和復次韻答之》
3、詞作:《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南鄉子·送述古》《永遇樂·長憶別時》《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蝶戀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洞仙歌·江南臘盡》《陽關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浣溪沙·旋抹紅妝看使君》《浣溪沙·麻葉層層苘葉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永遇樂·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浣溪沙·醉夢昏昏曉未蘇》《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哨遍·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嬌·赤壁懷古》《南鄉子·霜降水痕收》《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滿庭芳·三十三年》《水調歌頭·落日綉簾卷》《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賀新郎·乳燕飛華屋》《浣溪沙·門外東風雪灑裾》《行香子·過七里灘》《點絳唇·不用悲秋》《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念奴嬌·中秋》《水龍吟·雁》《醉翁操·琅然》
4、書法作品:《黃州寒食詩帖》《李白仙詩帖》《次韻秦太虛詩帖》《渡海帖》《祭黃幾道文卷》《梅花詩帖》《新歲展慶帖》《寶月帖》《令子帖》《東武帖》《北游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辯才韻詩》《一夜帖》《宸奎閣碑》《致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近人帖》《與范子豐》
㈡ 一篇古文的名字,名字好像是「豈不快哉 24則」之類,應該是宋明清時期的。作者記敘了十幾則小故事
不亦快哉」三十三則
金聖嘆
其一:夏七月,赫日停天,亦無風,亦無雲;前後庭赫然如洪爐,無一鳥敢來飛。
汗出遍身,縱橫成渠。置飯於前,不可得吃。呼簟欲卧地上,則地濕如膏,蒼蠅又來
緣頸附鼻,驅之不去,正莫可如何,忽然大黑車軸,疾澍澎湃之聲,如數百萬金鼓,檐
溜浩於瀑布,身汗頓收,地燥如掃,蒼蠅盡去,飯便得吃。不亦快哉!
其一:十年別友,抵暮忽至。開門一揖畢,不及問其船來陸來,並不及命其坐床坐榻
,便自疾趨入內,卑辭叩內子:「君豈有斗酒如東坡婦乎?」內子欣然拔金簪相付。
計之可作三日供也,不亦快哉!
其一:空齋獨坐,正思夜來床頭鼠耗可惱,不知其戛戛者是損我何器,嗤嗤者是裂我
何書。心中回惑,其理莫錯,忽見一狻貓,注目搖尾,以有所睹。斂聲屏息,少復待之,
疾趨如風。(此處應有缺文)
其一:於書齋前,拔去垂絲海堂紫荊等樹,多種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
其一:春夜與諸豪士快飲,至半醉,住本難住,進則難進。旁一解意童子,忽送大紙
炮可十餘枚,便自起身出席,取火放之。硫磺之香,自鼻入腦,通身怡然,不亦快哉!
其一:街行見兩措大執爭一理,既皆目裂頸赤,如不戴天,而又高拱手,低曲腰,滿
口仍用者也之乎等字。其語刺刺,勢將連年不休。忽有壯夫掉臂行來,振威從中一喝而
解。不亦快哉!
其一:子弟背誦書爛熟,如瓶中瀉水。不亦快哉!
其一:飯後無事,入市閑行,見有小物,戲復買之,買亦已成矣,所差者至甚少,而
市兒苦爭,必不相饒。便掏袖下一件,其輕重與前值相上下者,擲而與之。
市兒忽改笑容,拱手連稱不敢。不亦快哉!
其一:飯後無事,翻倒敝篋,則見新舊逋欠文契不下數十百通,其人或存或亡,總之
無還之理。背人取火拉雜燒凈,仰看高天,蕭然無雲。不亦快哉!
其一:夏月科頭亦足,自持涼傘遮日,看壯夫唱吳歌,踏桔槔,水一時涌而上,譬如
翻銀滾雪。不亦快哉!
其一:朝眠初覺,似聞家人嘆息之聲,言某人夜來已死,急呼而訊之,正是一城中第
一絕有心計人。不亦快哉!
其人:夏月早起,看人於松棚下,鋸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
其一:重陰匝月,如醉如病。朝眠不起,忽聞眾鳥畢作弄晴之聲,急引手搴帷,推窗
視之,日光晶熒,林木如洗。不亦快哉!
其一:夜來似聞某人素心,明日試往看之。入其門,窺直閨,見所謂某人,方鋸案面
南看一文書,顧客入來,默然一揖,便拉袖命坐曰:「君既來,可亦試看此書。」相與歡
笑。日影盡去,既已自飢,徐問客曰:「君也飢耶?」不亦快哉!
其一:本不欲造屋。偶得閑錢,試造一屋,自此日為始,需木,需石,需瓦,需磚,
需灰,需釘,無晨無夕,不來聒於兩耳。乃至羅雀掘鼠,無非為屋校計,而又都不得屋
住。既已安之如命矣。忽見一日屋竟落成,刷牆掃地;糊窗掛面。一切匠作出門畢去,
同人乃來分榻列坐。不亦快哉!
其一:冬夜飲酒,轉復寒甚,推窗試看,雪大如手,已積三四寸矣。不亦快哉!
其一:夏日於朱紅盤中,自拔快刀,切綠沉西瓜。不亦快哉!
其一:久欲為比丘,若不得公然吃肉。若許為比丘,又得公然吃肉。則夏月以熱湯快
刀,凈割頭發。不亦快哉!
其一:存得三四癩瘡於私處,時呼熱湯關門澡之。不亦快哉!
其一:篋中無意忽檢得故人手跡。不亦快哉!
其一:寒士來借銀,謂不可啟齒,於是唯唯,亦說他事。我窺見其苦意,拉向無人處
,問所需多少,急趨入內,如數給與,然而問其必當速歸料理是事耶?或尚得少留共飲
酒耶?不亦快哉!
其一:坐小船,遇利風,苦不得張帆,一快其心。忽遇■舸疾行如風,試伸挽之,聊
復挽之,不意挽之便著。因取纜,纜向其尾,口中高吟老杜「青惜峰巒過,黃知桔柚來」
之句,極大笑樂。不亦快哉!
其一:久欲覓別居與友人共住,而苦無善地。忽一人傳來雲有屋不多,可十餘間,而
門臨大河,嘉樹蔥然。便與此人共吃飯畢,試走看之,都未知屋如何。入門先見空地一片,
大可六七畝許,異日瓜菜不足復慮。不亦快哉!
其一:久客得歸,望見家門,兩岸童婦,皆作故鄉之聲。不亦快哉!
其一:佳磁既損,必無完理。反復多看,徒亂人意。因宣付廚人作雜器充用,永不更
令到眼。不亦快哉!
其一:身非聖人,安能無過,夜來不覺私作一事,早起怦怦,實不自安。忽然想到佛
家有布薩之法,不自覆藏,便成懺悔。因明對生熟眾客,快然自陳其失。不亦快哉!
其一:看人作擘窠大書,不亦快哉!
其一:推紙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
其一:做縣官,每日打鼓退堂時,不亦快哉!
其一:看人風箏斷,不亦快哉!
其一:看野燒,不亦快哉!
其一:還債畢,不亦快哉!
其一:讀《虯髯客傳》,不亦快哉!
不亦快哉二十四則之林語堂
金聖嘆批《西廂》,拷紅一折,有三十三個「不亦快哉」。這是他與朋友斫山賭說人生快意之事,二十年後想起這事,寫成這段妙文。此三十三「不亦快哉」我曾譯成英文,列入《生活的藝術》書中,引起多少西方人士的來信,特別嘉許。也有一位老太婆寫出她三十三個人生快事,寄給我看。金聖嘆的才氣文章,在今日看來,是抒情派,浪漫派。目所見,耳所聞,心所思,才氣橫溢,盡可入文。我想他所做的《西廂記》序文「慟哭古人」及「留贈後人」,詼諧中有至理,又含有人生之隱痛,可與庄生《齊物論》媲美。茲舉一二例,以概其餘。
其一、朝眠初覺,似聞家人嘆息之聲,言某人夜來已死。急呼而訊之,正是城中第一絕有心計人。不亦快哉!
其一、久欲為比邱,苦不得公然吃肉。苦許為比邱,又得公然吃肉,則夏日以熱湯快刀,凈割頭發,不亦快哉!
其一、夏日早起,看人於松棚下鋸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
仿此,我也來寫來台以後的快事廿四條:
一、華氏表九十五度,赤膊赤腳,關起門來,學顧千里裸體讀經,不亦快哉!
二、初回祖國,賃居山上,聽見隔壁婦人以不幹不凈的閩南語罵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卻懂。不亦快哉!
三、到電影院坐下,聽見隔座女郎說起鄉音,如回故鄉。 不亦快哉!
四、無意中傷及思凡的尼姑。看見一群和尚起來替尼姑打抱不平,聲淚俱下。不亦快哉!
五、黃昏時候,工作完,飯罷,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陽台上獨自乘涼,口銜煙斗,若吃煙,若不吃煙。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朧里,下面天母燈光閃爍,清風徐來,若有所思,若無所思。不亦快哉!
六、趕酒席,座上都是貴要,冷氣機不靈,大家熱昏昏受罪,卻都彬彬有禮,不敢隨便。忽聞主人呼寬衣。我問領帶呢?主人說不必拘禮,如蒙大赦。不亦快哉!
七、看電視兒童合唱。見一小孩特別起勁,張口大唱,又伸手挖鼻子,逍遙自在。不亦快哉!
八、聽男人歌唱,聲音攝氣發自腹膜,喉嚨放鬆,自然嘹亮。不亦快哉!
九、某明星打武俠,眉宇嘴角,自有一番英雄氣象,與眾不同。不亦快哉!
十、看小孩吃西瓜,或水蜜桃,瓜汁桃汁入喉嚨兀兀作響,口水直流胸前,想人生至樂,莫過於此,不亦快哉!
十一、什麼青果合作社辦事人送金碗、金杯以為二十年紀念,目無法紀,黑幕重重。忽然間跑出來一批青年,未經世事,卻是學過法律,依法搜查證據,提出檢舉。把這些城狐社鼠捉將官里去,依法懲辦。不亦快哉!
十二、冒充和尚,不守清規,奸殺女子,聞已處死。不亦快哉!
十三、看人家想攻擊白話文學,又不懂白話文學;想提倡文言,又不懂文言。不亦快哉!
十四、讀書為考試,考試為升學,升學為留美。教育當事人,也像煞有介事辦聯考,陣容嚴整,浩浩盪盪而來,並以分數派定科系,以為這是辦教育。總統文告,提醒教育目標不在升學考試,而在啟發兒童的心智及思想力。不亦快哉!
十五、報載中華棒球隊,三戰三捷,取得世界兒童棒球王座,使我跳了又叫,叫了又跳。不亦快哉!
十六、我們的紀政創造世界運動百米紀錄。不亦快哉!
十七、八十老翁何應欽上將提倡已經通用的俗字,使未老先衰的前清遺少面有愧色。不亦快哉!
十八、時代進步,見人出殯用留聲唱片代和尚誦經。不亦快哉!
十九、大姑娘穿短褲,小閨女跳高欄,使者學究掩面遮眼,口裡呼「嘖嘖!者者!」不亦快哉!
二十、能作文的人,少可與談。可與談的人,做起文章又是一副道學面孔,排八字腳說話。倘遇可與談者,寫起文章,也如與密友相逢,促膝談心,如行雲流水道來,不亦快哉!
廿一、早餐一面喝咖啡,一面看「中副」文壽的方塊文字,或翻開新生報,見轉載「艾子後語」,好像咖啡杯多放一塊糖。不亦快哉!
廿二、台北新開往北投超速公路,履險如夷,自圓環至北投十八分鍾可以到達。不亦快哉!
廿三、家中閑時不能不看電視,看電視,不得不聽廣告,倘能看電視而不聽廣告。不亦快哉!
廿四、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
.
㈢ 采蓮曲翻譯及賞析
【《采蓮曲》全文翻譯】:
采蓮歸去,荷花茂盛得像衣服一樣蓋滿綠水,
秋風吹起浪,野鴨大雁飛。
劃起蓮舟到岸邊,穿著絲羅裙,玉腕輕搖船槳。
遠遠望去,小島和深潭之間都是荷葉和蓮花,傳來江南民歌,更添相思之苦。
相思苦,相會的日子留不住。
塞外征夫仍然沒有回來,江南采蓮現在又已日暮。
現在已經日暮,採摘蓮花。
她們未必全是娼家女。
城南大道採摘桑葉,哪比得上江上采蓮花?
蓮花,有一片蓮花,花葉是多麼茂密重疊。
荷葉雖然翠綠,但比起雙眉卻為之羞澀失色,紅艷的荷花勉強比得上美麗的雙頰。
思念的人不在這里,悵望別離的時候。
牽動了花,愛憐其兩花共蒂;折斷了藕,愛憐其藕絲不斷。
往日歡情無處尋找,眼前的荷花徒然茂盛。
不在乎西津解佩以贈,還憂愁北海雁書太晚。
采蓮歌有節拍,采蓮整夜沒有停歇。
正碰到江風浩盪,又正值江月徘徊。
月影慢慢移動,蓮浦夜中相逢,吳姬越女如此之多。
互相問寒江千里之外,關山的路程、征夫的消息。
【《采蓮曲》賞析】:
王勃的這首詩,雖是擬樂府舊題,但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較大的創新,代表著初唐時期詩歌創作的風氣。
詩寫一位采蓮女子懷念征夫的感情。詩人選擇了傍晚同分采蓮歸來的特定背景來打寫。一開始,詩即寫女子采蓮歸來、綠水盪漾,沾濕了她的衣裳,又雜和著荷花的清香。這是女子經過一番采蓮勞動的形象。這時,秋風吹起浪濤,野鴨和大雁受驚而高飛,也觸動了采蓮女的內心情感。這句寫景有「興」的意味。下面四句,接寫這位年青漂亮,服飾華麗的女子,輕輕地搖著精美的畫舫隨波而下,極目眺望無邊無際覆蓋著綠葉的島嶼和開放著荷花的水潭,耳中聽著遠處傳來的江上漁歌、吳越小曲。這些所見所聞,都惹起了她的相思苦恨,「相思」二字就是全詩的旨意。接著又用四句點明相思的由來,是因為歲月流逝,而出塞的征夫至今尚未歸來,思婦在水上采蓮,消磨時光,感到孤獨寂寞;現在到了傍晚時分,她獨自歸來。觸景生情,因而心中產生了思遠的情懷。「今已暮」三宇,呼應首句的「歸」字,表明這首詩所寫的是采蓮女子日暮歸來時的相思之情。繼而詩又探入一層,寫思婦的品質。盡管傍晚采蓮歸來,獨宿空床的生活令人難以煎熬,但采蓮女還是忠貞於她們的愛情,堅持自已的操守,「那必盡娼家」,用反問句式,謂女子並沒有都淪落為娼女,意即她自己決不會因為親人遠戍而變心。不僅不會變心,相反,比別人還要堅定。「官道」二句以疑問的口氣,將采蓮女和採桑女加以比較對照,認為前者比後者在愛情上更加忠誠,這其實是詩中思婦的自我表白。「城南把桑」系用漢樂府典故,《陌上桑》里的女子羅敷,是一個忠實於愛精的典型形象。此詩里的采蓮女自雲對丈夫的感情超過羅敷,可見,她對愛情是多麼執著。
從「蓮花復蓮花」到「還羞北海雁書遲」,主要是詠物寫人,抒發思婦的離愁別恨。江上蓮花朵朵,蓮葉田田,花葉紛披,十分稠密。荷葉的翠綠色,比不上女於的禪娟蛾眉;鮮紅嬌艷的荷花,也只能差可與女子紅潤的臉龐相比美。這幾句由純為寫物轉到以物比人,著重突出女子的年青貌美,從而喚起她的離恨。「佳人不在茲,帳望別離時。」盡管江上環境很優美,自己也是韶華容顏,但因為征夫遠在塞外,她惆悵地遙望那別離的地方,回憶當初難分難舍的情景,心中充滿了悲作之感,轉而詠物。「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牽動荷花,喜愛它們並蒂開放;折斷蓮藕,喜愛它們絲絲相連的纏綿形象。這兩句寓情於物,借白藕的絲絲相連,荷花的同根並蒂,表達思婦征夫的柔情蜜意。今天,當日的兩情依依己經無處可以尋找了。雖然物態還如同過去一樣,但在思婦看來,它們只不過是一片生長得很茂盛的荷花荷葉而已,想到這里,不禁無限傷情。自己為愛情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而到頭來則長期為離愁別恨所折磨。「西津交佩解」,用晉葛洪《神仙傳》記載的鄭交甫在江邊遇到兩位神女,十分愛慕她們,神女解下玉佩以相贈的故事。這句意謂采蓮女過去曾與征夫以身相許,而毫無悔恨。「北海雁書」,用漢班固《漢書·李廣蘇武傳》中蘇武北海牧羊,雁足傳書的典故。此句則謂征夫在邊塞上,久無書信,不免使女子產生擔心和懷疑。這種憶昔傷今之情,歸結到底,表現了采蓮女深沉的相思情懷。這一節從時間和空間上反反復復地交錯寫來,對於女子的「相思苦」確實寫得很深刻,富有感染力。
從「采蓮歌有節」到篇末,詩情再作轉換和深化。本來,采蓮女己經在日暮時分歸來了,這里則寫她夜間又到江上采蓮。她一邊采蓮,一邊有節奏地唱著采蓮曲。夜間江上的景象和白天大不一樣。傍晚,吹起了秋風,此時更是涼風蕭瑟。高遠的天空里,一輪明月伴隨著采蓮女來往徘徊,清淡的光輝照耀著江水,閃動著粼粼波光。江風冷月,傳達出了采蓮女深沉的棖觸,再一次表達了她的「相思苦」的情懷。這里完全是寓情於景,沒有從正面寫情語。它與上文寫其「采蓮歸」來時的情感,對照起來加以體會,頗得詳略映襯之妙。采蓮女在江上來往采蓮,遇到了其他夜間出來采蓮的吳娃越女,她們都打扮得很嬌艷美麗。姐妹們相見,互致問候,都探問從這條寒江到達征夫所在的關山千里的邊塞,究竟是山兒重,水幾重。可見,飽受著別離的煎熬、相思的苦恨的女子,不是一個采蓮女,而是許許多多日夜辛勤勞動的采蓮婦女。這就在前文寫采蓮女「相思苦」的基礎上,描寫了廣大勞動婦女在愛情婚姻上的不幸,將征夫思婦的普通題材,提高升華為一個富有廣泛社會意義的主題,寫得非常深刻,是十分可貴的。
梁、陳以來,《采蓮曲》是詩人常用的樂府舊題,大多或摹寫水容物態,或描繪采蓮女的容貌服飾。特別是在風格上,他們的作品比較浮艷綺靡。王勃的這首詩,雖然抒情主人公同樣是采蓮女,自然景物的描繪乃至遣詞造語,也都明顯地受到南朝詩人的影響,但所塑造的傷離恨別,刻骨相思的女子形象,尤其是思婦征夫的主題揭示出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則是南朝詩人所無法相比的。王勃在理論上對六朝余風深致不滿,而在創作實踐上又未能擺脫其影響。這首詩就是一個例證。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初唐詩歌從六朝余風向唐詩剛健爽朗的風格變化發展的軌跡。
王勃以前的詩人擬寫此題,都是五言短章,此詩則運用七言,篇幅也比較宏大,表現出初唐七古崇尚鋪陳賦寫的一般傾向。不過,此詩在「四傑體」七古中抒情性較強,很注意將人物的感情寄寓在客觀景物的描寫刻畫之中,具有強烈抒情效果。詩以七言為基本句式,大量運用五言句,又靈活地參用「三五七」、「三三七」句式,學習、模仿樂府民歌的結體方式,也加強了詩的抒情性。詩中多用蟬聯和復沓的形式,更使詩流轉圓美,情韻婉揚。詩中「采蓮」、「蓮葉」、「蓮花」、「花」、「葉」等字詞多次出現,造成重迭復沓的形式,顯然具有南朝民歌《西洲曲》的風味。並且重迭復沓的形式還往往與蟬聯方式交織運用,節奏鏗鏘,音韻和婉。總之,雖然此詩具有敘事詩的骨髓,但它藝術上的成功之處乃在於抒情。此詩中幾個主要表現方法,都對加強其抒情性具有很大的作用。
【《采蓮曲》原文】:
《采蓮曲》
王勃〔唐代〕
采蓮歸,綠水芙蓉衣。
秋風起浪鳧雁飛。
桂棹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
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駐。
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
今已暮,采蓮花。
渠今那必盡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采蓮花。
蓮花復蓮花,花葉何稠疊。
葉翠本羞眉,花紅強如頰。
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
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
故情無處所,新物從華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
采蓮歌有節,采蓮夜未歇。
正逢浩盪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
共問寒江千里外,征客關山路幾重?
【詞句注釋】:
「綠水」句:意謂綠水上面長滿了蓮花。
鳧(fú):野鴨
桂棹(zhào)蘭橈(ráo):桂蘭均為船槳,此處均指船。下長浦(pǔ):沿著水邊向下游去。
羅裙:絲羅制的裙子。多泛指婦女衣裙。玉腕(wàn):潔白溫潤的手腕。櫓(lǔ):撥水使船前進的工具,置於船邊,比槳長,用於搖動。這里可理解為船槳。
葉嶼花潭:嶼潭之間滿是荷葉荷花。嶼,水中洲渚。潭,水邊深處。
江謳(ōu)越吹:泛指南方民歌。謳,徒歌。吹,有樂器伴奏的歌。
佳期:這里指采蓮女和征夫約會的時光。駐:停留。
渠:伊,她。娼(chāng)家:樂妓之家。
官道:大道。把:采。
稠疊:稠密重迭。
「葉翠」句:謂雙眉凝翠,荷葉因之而羞愧。
「花紅」句:謂雙頰透紅,荷花難比此嬌艷。
佳人:這里指所思念的人。茲:這里。
共蒂:即並頭蓮,一莖有紅白兩花。古人常用以比喻好夫妻。
絲:諧「思」,喻情思相連。
故情:舊日的歡情。無處所:無所尋覓。
新物:花和藕。華滋:長得很茂盛。
西津:這里作「南津」解,同「南浦」,分別之地。交佩解:解佩贈與對方以表愛慕。
羞:此處意為憂,怕。北海雁書:指塞外征夫寄來的書信。
節:節拍。
徘徊:指月影慢慢移動。
吳姬越女:泛指江南一帶的采蓮女,豐茸(róng):茂密的樣子,指人多。
關山:關隘山嶺。
【作者簡介】:
王勃(649~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應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顯露才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並稱「初唐四傑」。他和盧照鄰等皆企圖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見楊炯《王子安集序》)。其詩偏於描寫個人生活,也有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但有些詩篇流於華艷。其散文《滕王閣序》頗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創作背景】:
此詩是作者於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前往交趾探望父親王福畤,途經江南時所寫。
【表達主題】:
《采蓮曲》是唐代詩人王勃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襲用樂府舊題,通過對江南水鄉采蓮姑娘的描寫來展現采蓮姑娘堅貞秀美的內心世界和對征夫的深摯的思念,同時表現出初唐統治者擴邊政策給勞動人民帶來的痛苦。這首詩運用七言,篇幅宏大,抒情性較強。詩中多用蟬聯和復沓的形式,使詩流轉圓美,情韻婉揚。
【名家點評】:
明·顧璘《批點唐音》:繁詞急節,收盡前意。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詩意亦君子采芳懷遠之詞,是即「涉江采芙蓉」之意也。宛轉相生,探篁引翠。又曰:情之所到,興之所會,便為格調。如朝雲暮霞,有何定質,時變化自在。解此,方可讀子安此等什。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駱好征事,故多滯響;王工寫景,遂饒秀色。······《采蓮曲》末敘暮歸曰:「正逢浩盪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共問寒光千里外,征客關山路幾重?」不特迷離婉約,態度撩人,結處尤得性情之正。
㈣ 《江畔獨步尋花》是一首什麼詩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共七首。
第一首寫獨步尋花的原因從惱花寫起;第二首寫行至江濱見繁花之多;第三首寫某些人家的花,紅白耀眼,應接不暇;第四首則寫遙望少城之花,想像其花之盛與人之樂;第五首寫黃師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寫黃四娘家盡是花;第七首總結賞花、愛花、惜花。
組詩前四首分別描寫惱花、怕春、報春、憐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懷;後三首顯示出賞花時的喜悅之情,蘊含春光難留之意。全詩脈絡清楚,層次井然,是一幅獨步尋花圖,表現了杜甫對花的惜愛、在美好生活中的留連和對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別名
《江畔獨步尋花》
作者
杜甫
創作時期
唐代
出處
《全唐詩》
展開全部
作品原文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 其一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床。
• 其二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
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 其三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 其四
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
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綉筵。
• 其五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 其六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 其七
不是愛花即肯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