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丁香肉桔
⑴ 小豆蔻,丁香,小茴香,肉桂能一起泡茶喝嗎
這幾個葯都是香料。沒有什麼毒性,你要放在一起泡茶喝,肯定是可以的。
現在的問內題是,容用它們當泡茶喝肯定不好喝。並且這幾樣葯都是溫性的,你長時間用它們泡茶喝就會上火。出現口舌生瘡,疼痛,大便干結等症狀。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⑵ 香料:丁香、肉豆蔻的歷史起源
丁香、肉豆蔻和肉豆蔻香料僅起源於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少數幾個小島上,但對世界貿易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古代,它們在印度和中國的葯物中很流行,它們是中世紀歐洲美食的主要成分。歐洲國家為控制香料貿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自然歷史
丁香這個名字指的是桃金娘科常綠樹蒲桃的乾燥、未開封的芽。丁香原產於東印度群島的五個小火山島:特爾納特島、馬蒂爾島、蒂多爾島、馬基安島和巴坎島,它們都屬於馬魯古群島或摩鹿加群島。
肉豆蔻是肉豆蔻科( Myristica fragrans )果實中的深紅褐色種子。這些種子被深紅色的肉質網狀膜或假種皮包圍,這就是狼牙棒。肉豆蔻樹原產於印度尼西亞馬魯古地區炎熱的熱帶班達群島的避風山谷。
古代丁香
第一次提到丁香是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的漢代中國文學中。一種叫做hi-sho-hiang的香料(「鳥的舌頭」)最初被用作口氣清新劑;在與君主討論之前,法院官員被要求將丁香放入口中。丁香在葯物中的使用比食品制備更廣泛。它們被認為是一種內暖葯草,有助於驅寒暖身。它們被用作補品和興奮劑,並被用作助消化劑和防腐劑。丁香被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包括腸道不適、陽痿、腹瀉、嘔吐和霍亂。它們被製成膏葯來治療 *** 皸裂、蠍子蜇傷、牙痛和幾乎所有引起疼痛的膿腫。
丁香在傳統的阿育吠陀醫學中很受歡迎,並被用於治療各種問題。
丁香在古代印度社會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盡管它們比中國晚了幾個世紀才到達那裡。丁香在傳統的阿育吠陀醫學中很受歡迎,並被用於治療各種問題,包括感冒、哮喘、消化不良、嘔吐、牙痛、喉炎、低血壓和陽痿。在古老的梵文文本Charaka Saṃhita(公元 1 世紀)中,它說「一個想要清新、清新、芬芳的氣息的人必須將肉豆蔻和丁香含在口中」(Dalby,50)。
羅馬作家老普林尼(公元 23-79 年)是第一個在他的《自然史》 (公元 70 年)中描述西方丁香的人,他寫道:「在印度也有一種類似胡椒的穀物,但更大更脆, 稱為石竹, 據報道生長在印度蓮花樹上; 它是為了它的香味而進口的」 (Dalby, 50)。據說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公元 306-337 年)向羅馬主教聖西爾維斯特(公元 314-335 年)贈送了裝滿香和香料的金銀器皿,包括 150 磅(68公斤)丁香。這 埃伊納島的希臘醫生保羅在公元 5 世紀寫道:「它是某種樹的某種花的性質,木質,黑色,幾乎像手指一樣粗;被稱為芳香、酸、苦、熱和乾燥的三度;極好在調味品和其他處方中」(Dalby,50)。在他 6 世紀的公元12 年醫學書籍中,著名的拜占庭醫生特拉勒斯的亞歷山大推薦丁香用於暈船、痛風和食慾 *** 。
古代的肉豆蔻和狼牙棒
肉豆蔻和狼牙棒經常在印度最古老的印度教經典《吠陀經》中被提及,其創作於公元前 1500 年至 1000 年之間。肉豆蔻被推薦用於改善消化,並被用於治療頭痛、神經問題、感冒發燒、口臭和消化問題。後來的印度文獻將肉豆蔻描述為治療心臟病、消耗、哮喘、牙痛、痢疾、腸胃脹氣和風濕病的重要葯物。
肉豆蔻和肉豆蔻傳入中國的時間比印度晚得多。直到公元 3 世紀,紀寒的《南方草木庄》 (南方植物和樹木記錄)中才首次提到可能是肉豆蔻。在其中,他提到了一種芬芳的香料,這種香料來自一棵花色像蓮花的樹。直到 8 世紀,肉豆蔻才在中國文獻中被普遍提及,當時它被用於治療腹瀉、痢疾、腹痛和腹脹、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
直到公元 5 世紀或 6 世紀,肉豆蔻和狼牙棒才為西方所知。普林尼是第一個寫他叫comacum的樹的人,它有一個芳香的堅果,但不確定他是否真的指的是肉豆蔻。公元 1 世紀的希臘醫生 Dioscorides 也模糊地提到了一種來源不明的紅色樹皮,稱為macir。直到 6 世紀的拜占庭醫學文獻才發現第一次明確提到肉豆蔻和肉豆蔻,其中提到了紅色樹皮macis(肉豆蔻)和麝香堅果nux muscata(肉豆蔻)。
*** 醫學和美食中的肉豆蔻、肉豆蔻和丁香
醫學研究是 *** 學者的主要關注點。在 9 世紀和 10 世紀期間,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哈倫·拉希德 (Harun al-Rashid)和他的兒子收集了來自整個文明世界的希臘醫學著作和其他科學文獻。這些被帶到巴格達大圖書館,即「智慧之家」,那裡有整本希臘醫學文獻,包括蓋倫、奧里巴修斯、埃伊納島的保羅、希波克拉底的所有著作和 Dioscorides 被翻譯成 *** 語。根據他們的研究, *** 醫生認為疾病是身體失衡的結果,如果飲食包括適當平衡的草葯和香料(包括肉豆蔻和丁香),則可以恢復這些失衡。這些香料在著名的 *** 醫生艾薩克·伊本·阿姆蘭 (Isaac ibn Amran) 撰寫的 9 世紀醫學文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著作用 *** 語寫成,並被翻譯成希伯來語、拉丁語和西班牙語,成為中世紀歐洲醫學課程的基礎。
*** 人是第一個在食物准備中廣泛使用丁香和肉豆蔻的人。事實上,香料因其香味和葯用特性以及增強食品風味而在整個中東地區都受到高度贊賞。古希臘作家、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公元前 5 世紀就 *** 的香料寫道:「整個國家都散發著香料的香氣,散發出一種奇妙的甜味」(《歷史》,第三冊)。伊拉克人 Ibn Sayyar al-Warrag 在其 10 世紀的Kitab al-Tabikh(《烹飪之書》 )中反復列出丁香,這是已知最早的 *** 食譜。在他備受推崇的 Al-Qanun fi al-Tib (The Canon of Medicine , 1025),Ibn Sina 推薦「八分之三的肉豆蔻和少量木瓜汁」用於「胃虛弱」,他將肉豆蔻描述為一種有效的麻醉劑。丁香和肉豆蔻在 13 世紀流行的敘利亞食譜Kitab al-Wuslah ila l-Habib和一本匿名的安達盧西亞食譜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歐洲美食中的肉豆蔻、肉豆蔻和丁香
*** 醫生的見解為歐洲醫學帶來了許多新的進步,包括用香料廣泛治療疾病。
大約在 12 世紀之前,歐洲的醫療實踐遠遠落後於 *** ,因為幾乎沒有進行研究,而且由於中世紀的教會認為疾病是上帝的懲罰,醫生對他們的病人幾乎無能為力。直到 *** 世界有新的翻譯、觀察和方法出現,西醫才開始向前發展。 *** 醫生的見解和方法為歐洲醫學帶來了許多新的進步,包括用香料廣泛治療疾病。
根據蓋倫的古老教義,肉豆蔻和丁香從葯櫃轉移到歐洲美食時有點朦朧,盡管幾個世紀以來,它們聲稱的「熱」和「濕」特性被推薦用於冬季膳食。眾所周知,在 716 年,法蘭克國王奇爾佩里克二世授予科比修道院的僧侶一筆過路費,他們每年分配 30 磅胡椒、5 磅肉桂和 2 磅丁香的香料。瑞士的中世紀聖加侖修道院有記載, 9 世紀僧侶們用丁香給他們的禁食魚調味。在 10 世紀,安達盧西亞的旅行者 Ibrahim ibn Ya'qub 注意到美因茨(德國)的市民用丁香來調味他們的食物。當蘇格蘭國王和王後在 1256 年慶祝聖母升天節時,他們的食物用 50 磅生薑、胡椒和肉桂、4 磅丁香和 2 磅肉豆蔻和肉豆蔻調味。在 1476 年巴伐利亞-蘭茨胡特公爵的婚禮上,宴會需要 205 磅肉桂、286 磅生薑和 85 磅肉豆蔻。
由於它們的供應線遙遠,香料在中世紀早期和晚期非常昂貴,這將它們限制在富人手中,並大大增加了他們的可取性。然而,隨著 11 世紀和 12 世紀的發展,在十字軍東征和那些被君士坦丁堡豐富美食迷住的返回者的 *** 下,亞洲香料的受歡迎程度穩步上升。威尼斯人看到了機會之窗,開始向歐洲市場供應更多的香料。正如特納評論的:
[到 12 世紀後期],中世紀的廚師們構想了數百種不同的應用,幾乎沒有一種食物沒有香料。肉和魚有豐富而辛辣的醬汁,基於幾乎無限數量的丁香、肉豆蔻、肉桂、肉豆蔻、胡椒和其他香料的組合,研磨並與許多當地種植的香草和香料混合。(105)
在歐洲中世紀晚期,香料在烹飪和醫學中的流行達到了歷史頂峰。中世紀家庭的食物經過高度加工和豐富的香料。生的食物很少吃,即使是蔬菜和水果。這些香料被用來調味各種食物,包括肉、魚、湯、甜食和酒。它甚至在中世紀的宴會上流行起來,傳遞一個香料拼盤,客人可以從中選擇額外的調味料來為他們已經很豐富的餐點選擇額外的調味料。著名的中世紀美食專家保羅·弗里德曼告訴我們,「香料在中世紀的美食中無處不在」,「大約 75% 的中世紀食譜涉及香料」(50)。
肉豆蔻、肉豆蔻和丁香的早期貿易
早在肉豆蔻、肉豆蔻和丁香對外界的味覺和葯物變得重要之前,香料群島與哈馬黑拉島、塞拉姆島、凱伊島和阿魯島之間的島際貿易就很活躍。這種貿易以西米棕櫚(Metroxylon sagu)為中心,它是小型火山馬魯古島和班達島的主要食物來源,那裡除了椰子和香料外幾乎沒有其他種植。Bandanese 成為島際西米香料貿易的無可爭議的領導者,他們乘坐 kora-kora 獨木舟船隊旅行,由劃船者在竹子平台上推動,竹子平台被綁在獨木舟的兩側五英尺遠。
西米棕櫚是數十萬人的主食,但直到 1869 年才受到外界的關注,當時偉大的維多利亞博物學家和與達爾文同時代的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 (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 在他的史詩《馬來群島》。關於它的味道,華萊士寫道:
熱蛋糕加黃油很好吃,加入少許糖和磨碎的可可豆製成的蛋糕非常美味。它們很軟,有點像玉米粉蛋糕,但在我們在這個國家使用的精製西米中失去了一種輕微的特色風味……。它們是我每天用咖啡代替麵包的替代品。(范懷赫,514)
即使有大量的西米棕櫚內部香料交易,肉豆蔻和丁香的來源對外界來說仍然是一個近千年的謎團。即使是航行在整個印度洋上的 *** 人和印度人也長期以來對他們的起源一無所知。公元 1000 年, *** 作家 Ibrahim Ibn Wasif-Shah 在他的《奇跡總結》中對丁香及其來源做出了這樣奇特的描述:
......印度附近的某個地方是帶有丁香谷的島嶼。沒有商人或水手到過山谷,也沒有見過那種會結丁香的樹:他們說它的果實是由精靈出售的。水手們到達島上,把他們的商品放在岸上,然後回到他們的船上。第二天早上,他們在每件物品的旁邊發現了一些丁香。
一名男子聲稱已開始探索該島。他看到的人是黃色的,沒有胡須,穿著像女人,留著長發,但當他靠近時,他們就躲了起來。等了一會兒,商人們又回到了他們留下貨物的岸邊,但這一次他們沒有發現丁香,他們意識到這是因為那個見過島民的人的緣故。幾年後,商人再次嘗試並能夠恢復到原來的交易系統。
據說丁香新鮮時味道宜人。島民以它們為食,它們永遠不會生病或變老。也有人說他們穿著只生長在那個島上的樹的葉子,其他人不知道。
(多爾比,50-51)
肉豆蔻和丁香進入世界貿易長期以來依賴於馬來人和印度尼西亞水手,而爪哇人是主要參與者。隨著公元 1 世紀的黎明,三個獨立的貿易領域在印度洋和南中國海運作:
來自印度和斯里蘭卡的水手穿越孟加拉灣往返巴厘島、爪哇和蘇門答臘。
印度尼西亞海員在廣闊的群島中心進行貿易。
印度尼西亞人向東南亞和中國伸出了援手。
爪哇和蘇門答臘出現了貿易商場,印度和後來的 *** 水手可以在那裡獲得東南亞的所有香料和商品,並將它們分發到印度洋。印度和 *** 船隻通常只向東航行至馬六甲海峽,而印度尼西亞船隻則前往印度尼西亞東部和中國。直到中世紀盛期, *** 和印度水手自己才知道香料、丁香、肉豆蔻和肉豆蔻的真正故鄉。
⑶ 香辛料配方是怎配的
五香粉(Five-spice powder)為我國及東南亞一帶常用以烹制五香味型菜餚的混合香辛料。其香味濃郁持久,兼有開胃順氣的作用。五香粉主要由丁香、肉桂、花椒、八角和陳皮等五種香辛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後碾磨成粉末而製成。但由於各地居民口味的不同,飲食習慣各異,故五香粉除上述成分外,還有多種不同配製方法。茲略舉如下:
配方一:丁香、肉桂、豆蔻、砂仁、山柰
配方二:肉桂、八角、花椒、小茴香、乾薑
配方三:花椒、肉桂、八角、胡椒、陳皮
配方四:肉桂、八角、胡椒、山柰、砂仁、甘草、姜粉、小茴香
由於五香粉有多種不同配方,故其香味亦有多種,如香辣味、麻辣味和鮮辣味等。
⑷ 五香粉是哪五種香料
主要原料:砂仁、丁香、豆蔻、肉桂、山奈八角。
將超過5種的香料研磨成粉混合在一起的調味料,常使用在煎、炸前塗抹在雞、鴨肉類上,也可與細鹽混合做沾料之用。廣泛用於東方料理的辛辣口味的菜餚,尤其適合用於烘烤或快炒肉類、燉、燜、煨、蒸、煮菜餚作調味。
五香粉因配料不同,有多種不同口味和不同的名稱,如麻辣粉、鮮辣粉等,是家庭烹飪、佐餐不可缺少的調味料。
五香粉的食用指南
在食用五香粉方面,由於其味濃宜酌量使用,2~5克即可。五香粉香味濃郁,有辛辣味、甜味,主要用於調制鹵水食品和燒烤食品,或用作醬腌菜的輔料以及火鍋調料等。
五香粉也有一些飲食禁忌。五香粉有油脂滲出並變苦時不能食用。孕婦在懷孕早期不宜食用,否則容易引起腸道乾燥、便秘。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五香粉
⑸ 18種香料的配方
一、五香粉香料配方
配方1:砂仁60g、丁香12g、豆蔻7g、肉桂7g、三柰12g
配方2:大料20g、乾薑5g、小茴香8g、花椒18g、陳皮6g、花椒18g
配方3:大料52g、桂皮7g、三柰10g、白鬍椒3g、砂仁4g、乾薑17g、甘草7g。
二、十三香大料的配方
一般應為:花椒、大料各5份,肉桂、三奈、陳皮、良姜、白芷各2份,其餘各1份,然後把它們合在一起,就是"十三香"。分開使用也可,如茴香氣味濃烈,用於製作素菜及豆製品最好;做牛、羊肉用白芷,可去除膻氣增加鮮味,使肉質細嫩;熏肉、煮腸用肉桂,可使肉、腸香味濃郁,久食不膩;汆湯用陳皮和木香,可使氣味淡雅而清香;做魚用三奈和生薑,即能解除魚腥,又可使魚酥嫩相宜,香氣橫溢;熏制雞、鴨、鵝肉,用肉蔻和丁香,可使熏味獨特,嚼時鮮香盈口,滿室芬芳。
三、火鍋香料配方
配方一:白扣5克、草果5克、三奈3-5克、丁香3-5克、砂仁5克、香果5克、孜然5克、桂皮5克、甘草5克、枝子5克、排草5克、老扣5克、甘松5克、陳皮5克、篳撥5克、香茅草5-8克、八角5克、香葉5克、千里香5克、小茴香8克、香草5克
配方二:小茴香0.2克、大料0.5甘草0.15克、桂皮0.3克、丁香0.08克、草蔻0.1克、肉扣0.09克、白扣0.12克、陳皮0.02克、蓽撥0.07克、白芷0.1克、三奈0.25香草0.04克、靈草0.06克、排草0.1克、紫草0.06克、香茅草0.04克、草果0.2克、香果0.05克、良姜0.08克、砂仁0.09克、肉桂0.07克、木香0.03克、沙仁0.07香葉0.1香砂0.2克、甘菘0.06克
四、鹵肉香料配方
選料:清油250g、八角25g、桂皮15g、小茴15~25g、甘草10g、三奈10g、甘菘3~5g、花椒20g、砂仁10g、草豆蔻5g、草果15g、丁香5~15g、生薑100g、大蔥150g、紹酒100g、醬油100~200g、冰糖350~500g、味精15g、精鹽350~500g、鮮湯5000g、紗布袋2個。
鹵肉配方:八角、桂皮、小茴、甘草、三奈、甘菘、花椒、砂仁、草豆蔻、草果、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