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江倉房

牡丹江倉房

發布時間: 2025-07-05 09:58:08

㈠ 穆棱市2011年關於馬橋河鎮新站村征地補償標准

穆棱市舊城開發改造拆遷安置補償辦法

為了保障穆棱市舊城開發改造工作的順利實施,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根據國家、省、牡丹江市拆遷安置補償的有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一、本辦法適用於市政府確定的舊城開發改造項目中的住宅房屋及附屬物的拆遷、安置、補償。

二、本辦法所稱房屋是指有房屋所有權證的房屋。

三、被拆遷人可選擇產權調換方式或貨幣補償方式進行安置補償。

四、被拆遷人選擇貨幣補償方式的,住宅房屋按原房屋評估補償價格上浮30%給予補償。

非住宅房屋和無房屋所有權證的房屋選擇貨幣補償的,按照評估價格給予補償。

五、被拆遷人房屋選擇產權調換方式的,實行「拆一還一」。調換房屋超過原面積的,按商品房價格結算。

被拆遷人選擇產權調換的房屋不足原住宅面積的部分,按原房屋評估補償價格上浮30%給予補償。

六、裝修、門斗、棚廈、圍牆、菜窖、地下室、水井等附屬物按評估價格給予補償。

七、本辦法未涉及的其他拆遷安置補償、補助問題,仍按現行相關拆遷政策執行。

八、本辦法由市拆遷辦負責解釋。

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

征地補償

1、徵收耕地補償標准

旱田平均每畝補償5.3萬元。

水田平均每畝補償9萬元。

菜田平均每畝補償15萬元。

2、徵收基本農田補償標准

旱田平均每畝補償5.8萬元。

水田平均每畝補償9.9萬元。

菜田平均每畝補償15.6萬元。

3、徵收林地及其他農用地平均每畝補償13.8萬元。

4、徵收工礦建設用地、村民住宅、道路等集體建設用地平均每畝補償13.6萬元。

5、徵收空閑地、荒山、荒地、荒灘、荒溝和未利用地平均每畝補償2.1萬元。

其他稅費

1、耕地佔用稅,按每平方米2元計算。

2、商品菜地開發建設基金,按每畝1萬元計算。

3、征地管理費,按征地總費用的3%計算。由國土資源部門嚴格按有關規定使用。

4、耕地佔補平衡造地費,平均每畝4000元,統籌調劑使用,省國土資源廳負責監督驗收。

房屋地上物補償標准

1、房屋補償標准

樓房每平方米補償3300元。

搗制磚砼結構房屋每平方米補償2800元。

磚瓦房每平方米補償2400元。

平房每平方米補償1900元。

2、其他地上附著物補償標准

倉房每平方米補償920元。

室外水泥地坪每平方米補償165元。

沼氣池每個補償4600元。

廁所每平方米補償190—300元。

豬雞舍每平方米補償150—260元。

塑料大棚每平方米補償165—280元。

菜窖每平方米補償180—330元。

磚石牆每延長米補償190元。

格柵每延長米補償450元。

大門樓每個補償2400元。

飲用水井每眼補償1000元。

農家排灌水井每眼補償15000元。

排灌大井每眼補償3萬元。

排水管每延長米補償80—150元。

電話移機補助費每戶200元。

有線電視遷移補助費每戶300元。

墳每座補償5000元。

3、異地安置補助費每戶2萬元。

徵佔林木補償標准

1、林木補償標准

⑴楊、柳、榆、槐樹林木補償費

1—3年平均每畝補償6000元;

4—13年平均每畝補償12000—36000元;

14—20年平均每畝補償60000-80000元;

21年以上平均每畝補償32000元。

⑵柞樹林木補償費

1—3年平均每畝補償12000元;

4—20年平均每畝補償18000—30000元;

21—50年平均每畝補償44000—60000元;

51年以上平均每畝補償24000元。

⑶紅松林木補償費

1—3年平均每畝補償12000元;

4—20年平均每畝補償20000—31000元;

21—40年平均每畝補償56000—62000元;

41—70年平均每畝補償168000元;

71年以上平均每畝補償126000元。

⑷落葉松林木補償費

1—3年平均每畝補償150000元;

4—20年平均每畝補償180000—250000元;

21—50年平均每畝補償60000—130000元;

51年以上平均每畝補償110000元。

2、村民房前屋後林木補償標准

一般林木

幼齡林平均每株補償35-65元;

中齡林平均每株補償220—300元;

成熟林平均每株補償350元。

3、森林植被恢復費

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苗圃地每畝120000元;

未成林每畝86600元;

防護林、特種用途林每畝63360元、國家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每畝76670元;

疏林地、灌木林地每畝50000元;

宜林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每畝43340元。

4、林業設計費按林地、林木和森林植被恢復費總和的3%收取。

果樹補償標准

1、蘋果樹

培育期平均每株補償150-220元;

初果期平均每株補償300-450元;

盛果期平均每株補償600-18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900元。

2、梨樹

培育期平均每株補償45-120元;

初果期平均每株補償150-300元;

盛果期平均每株補償1900-22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1200元。

3、桃樹

培育期平均每株補償45-90元;

初果期平均每株補償150-280元;

盛果期平均每株補償350-680元;

衰果期21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280元。

4、葡萄樹

培育期平均每株補償30-55元;

初果期平均每株補償40-150元;

盛果期平均每株補償150-330元;

衰果期12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190元。

5、棗樹

培育期平均每株補償30-80元;

初果期平均每株補償50-120元;

盛果期平均每株補償520-130元;

衰果期31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680元。

6杏樹

培育期平均每株補償45-185元;

初果期平均每株補償200-310元;

盛果期平均每株補償500-1600元;

衰果期36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980元

7、板栗

培育期平均每株補償45-95元;

初果期平均每株補償190-210元;

盛果期平均每株補償50-1600元;

衰果期36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860元。

8雜果樹

培育期平均每株補償25-50元;

初果期平均每株補償80-130元;

盛果期平均每株補償130-28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140元。

電力設施動遷補償標准

1、低壓線路改移每公里補償30000元;線路加高木桿平均每根1000元,砼桿平均每根1500元。

2、高壓線路改移每公里補償47000元;線路加高砼單桿平均每根6000元,砼H桿平均每基8000元。

3、高壓線路加高:砼單桿平均每根5500元,砼H桿平均每基8000元,砼A桿平均每基10000元,鐵塔平均每基10萬元。

4、高壓線路加高:砼雙桿平均每基2萬元,鐵塔平均每基20萬元。

郵電通訊設施動遷補償標准

1、電話線路

木桿平均每根1000-2000元;

砼桿平均每根1500-3000元。

2、架空光纜

木桿平均每根500元;

砼桿平均每根1000元;

光纜每米50-150元。

3、地下電纜

電纜、光纜每米100-200元。

農田灌溉水利設施動遷補償標准

採取工程修復和補償相結合的原則,按成本價適當補償。

1、農村小型水庫

水庫水面每畝補償19000元;

水庫水面每畝補償16000元;

水庫荒灘每畝補償300元。

2、農田灌溉水利設施

小型閘門每個補償15000-20000元;

排灌乾渠堤壩每延長米補償80元。

廠礦企事業單位動遷補償標准

國有和集體所有制的廠礦企事業單位的動遷,考慮實際損失給予適當的補償。辦公用房參照民房動遷標准;廠房等生產設施按重置折舊計算,適當考慮停工搬遷損失費用。

施工運輸道路補償標准

凡工程施工指定的鄉村運輸道路,施工期間由施工單位負責維修養護,工程竣工後按補償標准由各市組織修復。鄉村道路視取料難易、路面寬度情況,每公里補償20-35萬元。

鄉村道路每公里補償9萬元。

鄉村道路每公里補償4萬元

鄉村道路和田間作業道補償標准

考慮農民群眾生產和生活需要,確需修建的鄉村道路連接線和田間作業道,按補償標准由各市組織實施。

村道路連接線每公里補償12萬元。

鄉村道路連接線、田間作業道每公里補償8萬元

征地及動遷不可預見費

按簽訂的征地和動遷補償投資協議中所核定總費用的5%計算。不可預見費由建設單位負責使用,主要用於因工程設計變更引發的擴大征地和地上附著物動遷的補償;

工程設計時沒有發現,征地動遷協議中沒有列入的不可預見的地下構造物動遷補償;因國家政策性調整及不可抗拒的地震災害等不可預見項目的補償。涉及征地的不可預見項目,由省交通廳和省國土資源廳共同核定。

各市動遷辦公室管理費

按省市簽訂的動遷補償投資協議中所核定的總費用的3%計提。

各市動遷辦公室為臨時性機構,主要負責高速公路建設項目拆遷地上、地下附著物和地方協調工作。市動遷辦公室應嚴格按有關規定包干使用,不得超支。

高速公路佔地賠償——林地補償費計算方法

一、苗圃地補償費計算方法

苗圃地補償費=該苗圃前三年年平均產值苗圃地面積補償倍數

註:補償系數=臨時佔地為每年2.5--5倍;永久佔用為10--25倍。

二、國有其它林地補償費計算方法

其他林地補償費=所在鄉農田地前三年年平均產值林地面積林種補償系數

三、集體其它林地永久佔地補償費計算方法

集體其他林地永久佔地補償費=所在鄉旱田地前三年年平均產值林地面積補償倍數

四、集體其它林地臨時佔地補償費計算方法

集體其他林地臨時佔地補償費=所在鄉旱田地前三年年平均產值林地面積補償倍數(佔用期一年為1.5-3倍,

佔用期二年為5倍)

對拆遷特困戶和喪失勞動能力沒有生活來源的殘疾人的房屋,由拆遷人按以下規定給予照顧:

1、對拆遷持有有效《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的住戶,其拆遷貨幣補償款低於5.5萬元的,按5.5萬元給予貨幣補償。

2、對拆遷持有有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的住戶中的殘疾人,其持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標明殘疾標准

程度為一級、二級的聽力、語言、肢體殘疾的和標明視力、智力、精神殘疾的,在第一條的基礎上,再給予補助1萬元照顧。

對於特殊情況參照有關規定,依照現行當地物價市場,由省市主管部門舉行聽證會,與業主協商處理。

經濟建設是民生工程,要徵得人民理解與支持,掀起全民建設家園的氛圍,不得強制進行,若有對群眾有威脅,恐嚇甚者暴力行為,直接追究負責官員責任。

㈡ 你好!我先給你介紹一下長城的一些歷史和情況,急用啊……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三個朝代:一是秦始皇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二是漢朝修築的西起河西走廊,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1萬公里以上。這些長城的遺址分布在我國今天的北京、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新疆、天津、遼寧、黑龍江、湖北、湖南和山東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
由於時代久遠,早期各個朝代的長城大多數都殘缺不全,保存得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人們一般談的長城主要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指的是明長城的長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畔。
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

國畫長城—譚翃晶作品(6張)
合公布,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經過壕塹359.7千米,自然天險2232.5千米。
國家文物局2012年6月5日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宣布,歷經近5年的調查認定,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市自治區,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這是中國首次科學、系統地測量歷代長城的總長度。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首次公布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而此次長城的調查和認定,不僅認定了明代長城的長度,還開展了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的資源調查。[1]
構築方法

長城的另一面——石砌長城(大境門)
長城在中國歷史的長久歲月中,許多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經對它進行過多次修築,我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它貢獻了智慧,流盡了血汗,使它成為世界一大奇跡。不論是巨龍似的城垣,還是扼生產流程和比較科學的燒制磚瓦作坊。因此磚的製品產量大增,磚瓦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牆內外檐牆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採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牆,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築水平。其次,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築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砌築拱門的高超技能。從關隘的城樓上的建築裝飾看,許多石雕磚刻的製作技術都極其復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七點八米,有些地段高達十四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

萬里長城(12張)
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六點五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五點八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外檐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百分之一百二十五。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內檐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檐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准,這里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
牆的結構內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里長城的構築方法,有如下幾種類型:
1.版築夯土牆;
2.土坯壘砌牆;
3.青磚

長城(20張)
砌牆;
4.石砌牆;
5.磚石混合砌築;
6.條石;
7.泥土連接磚。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牆,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
烽燧
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為情報傳遞系統。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電報。烽火台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台台相連,傳遞訊息。 根據歷史文獻、出土漢簡和實地考察可知,烽燧數量眾多且一直延伸到長城以外很遠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台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置的烽火台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台與王朝中央聯系,還有一組烽火台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駐軍聯系。按明朝制度,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在50千米的長城沿線上,共發現烽火台80餘座,間隔距離平均約3千米,最遠的不超過5千米。「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
烽火台的建築早於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後,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長城上,特別是漢代,朝廷非常重視烽火台的建築。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烽),夜間來犯就點火(燧)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御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望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於台上燃起烽火,鄰台見到後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地質形態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肯定了它,接著司馬遷又把它寫入

長城
《史記》之中,之後的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並為國家5A級建築。
主要關隘

八達嶺長城
長城關口、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魏長城南起點、定邊城、高家堡、鎮北台、韓城魏長城、黃甫川堡、齊長城。
2現存遺址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17張)
1961年,國務院確定八達嶺關城和城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在鄧小平同志「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倡議下,古老雄關更換新顏,先後修復城樓19座,城牆全長3741米,使游覽總面積達到1.9萬平米。1986年,八達嶺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87年,聯合國接受萬里長城為「世界文化遺產」。1991年8月,八達嶺作為萬里長城的精華,在北京故宮博物館,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文化遺產證書。1991年12月,在珠海舉行的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評選活動揭曉命名大會上(全國候選景點94個,回收有效選票48萬張),八達嶺因其景點著名,以37萬張的絕對多票數,成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延慶,是明長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這里的長城,居高臨下,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奧巴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在內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覽,八達嶺景區以其宏偉的景觀、完善的設施和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而著稱於世。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 八達嶺長城博物館以萬里長城為主題,全面反映長城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中國長城博物館位於八達嶺關城外,1994年建成開放。全館共有9個展廳,展廳面積3 000餘平方米。陳列有多個專題,其中「歷代長城」展示長城產生和發展的基本脈絡;「明代長城」、「建置武備」展現明代修築長城的起因及過程,軍鎮的設置及分布,長城的建築結構及布局和武器防禦設施的配備;「經濟文化交流」再現長城內外各民族長期共同發展、相互交流融合的歷史事實;「民族藝術寶庫」表現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文化藝術的結晶;「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展現國家對長城的關心和保護。
慕田峪長城
慕田峪長城[2]位於懷柔區境內,是北京新十六景之一。西接居庸關長城,東連古北口,開放的2250米長城段其特點是長城兩邊均有垛口,特別是正關台三座敵樓並矗,著名的長城景觀箭扣、

慕田峪長城(6張)
牛角邊、鷹飛倒仰等位於慕田峪長城西端,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慕田峪長城山巒疊嶂,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慕田峪長城設有國內一流的登城纜車、開發了中華夢石城、施必得滑道等項目,形成了長城文化、石文化和體育健身娛樂有機結合。英國前首相梅傑,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等多位外國首腦到慕田峪游覽。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2002年被評為4A 級風景區[3]。
慕田峪由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慕田峪關自古以來就是拱衛北京的軍事要沖,此段長城西接北京昌平縣的居庸關,東連北京密雲縣的古北口,為明代所修築,為京師北門黃花鎮的東段,自古被稱為拱衛京師、皇陵的北方屏障,的重要關口之一。被稱為「危嶺雄關」。
司馬台長城
獨具「險、密、奇、巧、全」五大特點的司馬台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縣東

司馬台長城(19張)
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120公里。它東起望京樓,西至後川口,全長5.4公里,敵樓35座,整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結構新穎,造型各異,堪稱萬里長城的精華。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贊譽道: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台長城又堪稱中國長城之最。司馬台長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築遺址。
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長城是中國長城史上最完

古北口 長城 抗戰 老照片(11張)
整的長城體系。由北齊長城和明長城共同組成,包括卧虎山、蟠龍山、金山嶺和司馬台4個城段。古北口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為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在遼、金、元、明、清這五朝,大大小小爭奪古北口的戰役從未停止過,因此長城的作用突顯得尤為重要。
箭扣長城

箭扣長城
箭扣長城位於京郊懷柔縣西北八道河鄉境內,距懷柔縣城約30公里,山勢非常富於變化,險峰斷崖之上的長城也顯得更加雄奇險要。箭扣長城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 狀,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箭扣長城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是近年來各種長城畫冊中上鏡率最高的一段,向來是長城攝影的熱點。
箭扣長城是北京一段最險峻、雄奇的長城,自然風化嚴重,沒有任何人工修飾,自牛犄角邊、南大樓、鬼門關、箭扣梁、東西縮脖樓、東西油簍頂、將軍守關、天梯、鷹飛倒仰、九眼樓、北京結到望京樓綿延20多公里,充分展現了長城的驚、險、奇、特、絕,能領略到原汁原味的古老的長城景觀。
其他長城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位於距北京市區140公里密雲縣與河北灤平縣交界的燕山山脈中。西起龍峪口,東止望京樓,全線10.5公里。沿線有建築各異的敵摟67座,烽火台2座,大小關隘5處,這里長城上敵樓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牆體以巨石為基,高5-8米,並設有攔馬牆、垛牆和障牆,形式多樣,各具特色。被譽為「萬里長城,金山獨秀」。
山海關長城
山海關長城是萬里長城的入海處。現屬山海關境內的長城全長26公里,主要

山海關(20張)
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有「中華之魂」的盛譽。
山海關城由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和寧海城七大城堡構成,四周有長4769米、高11.6米、厚10餘米的城牆,牆體高大堅實,氣勢宏偉。在東、西、南、北建有四個城門,城東南隅、東北隅建有角樓,城中間建有雄偉的鍾鼓樓。整個衛城建築規模宏偉,防禦工程堅固。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嘉峪關長城
嘉峪關長城是明長城西端起點,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河西第一隘口,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關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防禦體系。看到的城關以內城為主,黃土夯築而成,外包城磚,堅固雄偉。城關兩端的城牆橫穿戈壁,可以體會到大漠孤城的蒼涼。
在嘉峪關市西南隅, 因建於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朝萬里長城西端的終點, 建於1372年。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33500餘平方米,城牆總長733米,高11.7米。城樓東、西對稱,面闊三間,周圍有廊,三層歇山頂高17米,氣勢雄偉。關城四隅有角樓,高兩層,形如碉堡。登關樓遠望,寨外風光盡收眼底。
虎山長城
虎山長城位於遼寧丹東市城東十五公里的鴨綠江畔虎山景區,虎山主峰高146.3m。峰頂是萬里長城的第一個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環顧四周,朝鮮的義州、中國的馬市沙洲和連接丹東與新義州的鴨綠江大橋清晰可見。
九門口長城
位於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新檯子村,距山海關15公里,全長1704米。其南端起於危峰絕壁間,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自此,長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築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以此向北逶迤於群山之間。「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大同長城
大同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戰略地位重要。大同長城建於嘉靖年間,由宣大總督翁萬達創修。大同鎮長城東起天鎮縣鎮口台,西至丫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子),全長335公里。據《三雲籌俎考·大同總鎮圖說》統計,大同鎮先後修大邊、二邊516.3里;城堡72座(城20,堡52);邊城776個;火路墩833個。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居庸關
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的居庸關是萬里長城上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關隘之一。其建築規

長城(2張)
模之大,文化內涵之深,堪稱我國萬里長城關城建設之最。居庸關位於北京西北48公里處的關溝峽谷之中。這里兩山夾寺,山形陡峭,一水中流。山上長城蜿蜒盤繞,山下城樓巍峨雄偉。關城內廟宇、署館、亭坊、倉房層疊錯落。紅牆、綠瓦、油飾彩畫相應成輝。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以險著稱,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居庸關不僅地勢險要,而且風景宜人。這里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它以眾多的文物古跡、壯麗自然景觀,為萬里長城,為首都北京又添一處旅遊勝地。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贊詠的詩篇,乾隆皇帝也在此御筆親提「居庸疊翠」四字,成為著名的「燕山八景」之首。
大境門長城
大境門長城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市區,長城中唯一一座以門命名的關口。長城四

大境門長城
大關口之一。大境門長城修築於明成化年間,坐落在高聳入雲的東、西太平山間,據長城之要隘,扼邊關之鎖鑰。大境門門牆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西側有明萬曆年間開鑿的西境門(小境門)。景區有西太平山長城公園,來遠堡,小境門,關帝廟,二郎廟,山神廟,等眾多明清歷史遺跡。為「萬里長城長城第一門」。
唐長城
唐長城牡丹江邊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國務院正式把中國長城遺址牡丹江邊牆三段列入中國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的一部分,這就意味著有著「唐長城」之稱的牡丹江邊牆,這也是牡丹江市乃至黑龍江省第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項目。
牡丹江邊牆是渤海時期為防禦北方黑水靺鞨而修築的一條防禦體系,是和中國長城具有同等性質的軍事防禦工程。經過調查發現的牡丹江邊牆長約100公里,由三段構成。牡丹江邊牆一段長50公里,位於三道關一線,東起江西村西溝北山主峰,蜿蜒起伏向西北伸展,終止於西大砬子北坡。牡丹江邊牆二段長30公里,位於寧安江東段,起自寧安鎮牡丹江向北轉彎處右岸,向老虎洞溝轉向東南繼續發展,調查終止於寧安良種場東側。牡丹江邊牆三段長20公里,位於鏡泊湖,起自城牆砬子對岸湖邊,越過湖邊山,穿過201國道,在江山嬌林場東南側山上向東南發展。
據悉,牡丹江邊牆於2006年被批准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2008年開始,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已開始組織文物保護專業隊伍對牡丹江邊牆三段進行更深入調查,從而進一步了解牡丹江邊牆具體長度等概況。
2011年11月6日,享有「唐長城」之譽的牡丹江邊牆與秦長城一樣已被正式列入中國長城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齊長城
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遺跡較多的古長城,原長度1000多公里。
關於齊長城,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靈公二十七年),《左傳》上記載:「晉侯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這是齊國在平陰修築的一道防禦工事,防門後來一直是齊長城的一道重要關口。

齊長城
《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修建的記錄更清楚了。大概是從春秋戰國開始,到齊威王和稍後建築完成的。齊長城是西起濟南長清區,東至青島市黃島經濟開發區,橫穿山東半島。
春秋戰國時期修築的齊長城和楚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長城。其中的千里齊長城距今已2500多年。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

㈢ 周立波《暴風驟雨》中的韓老六是一個怎樣的人

韓老六是土改小說《暴風驟雨》里的惡霸地主。怎麼個惡法?小說一開始就通過老孫頭之口「演說」了一番:「(日本人撤走後,元茂屯的人都去撿洋勞,老孫頭的老伴兒埋怨他不去——引者注)不到半拉月,韓老六拉起大排來,收洋馬,收大槍,收槍子子,收布匹衣裳,鍋碗瓢盆,啥啥都收走,連笊籬都不叫人留。說是日本子扔下的東西,官家叫他韓鳳岐管業。抗違不交的,給捆上韓家大院,屁股都給打飛了。」有意思的是,盡管拉著工作隊進村,老孫頭仍然不敢回答有關韓老六的問題,可見韓老六有多恐怖。
緊接著,韓老六就出場了,且看這段介紹:「遠近聞名的韓鳳岐,兄弟七人,他是老六。他今年四十七歲,因為抽大煙,人很瘦,鬢角又禿,外貌看去有五十開外了。人們當面稱呼他六爺,背後叫他韓老六,又叫韓大棒子。偽滿時代,他當過村長,秋後給自己催租糧,給日本子催亞麻,催山葡萄葉子,他常常提根大棒子,遇到他不順眼不順耳的,抬手就打。下晚逛道兒,他也把大棒子擱在賣大炕的娘們的門外,別人不敢再進去。韓大棒子的名聲,就此傳開了。」依仗日本子和中央軍撐腰,暴力征繳甚至暴力嫖娼,確實有點惡霸的本色了。
作為地主,韓老六有多少財產?先說房子。「這黑大門樓是個四腳落地屋脊起龍的門樓,大門用鐵皮包著,上面還密密層層地釘著鐵釘子。房子周圍是莊稼地和園子地。灰磚高牆的下邊,是柳樹障子和水濠。房子四角是四座高聳的炮樓,黑洞洞的槍眼,像妖怪的眼睛似的瞅著全屯的草屋和車道,和四圍的車馬與行人。」不用說,韓家大院在全屯的草屋中間絕對是鶴立雞群,頂級豪宅。再說地畝。杜善人、唐抓子與韓老六是拜把子兄弟,「並稱元茂屯的三大戶,要把本屯的地和他們在江北的地都算計在內,他們三家都有一千垧(一垧等於十五畝——引者注)以上的好地,條通和黃土包子還不算在內。」光好地就超過一萬五千畝,夠得上大地主了。最後說「浮物」,即金銀細軟。「他的兩掛膠皮軲轆車,一掛跑縣城裡,一掛跑一面坡,忙了六天了。浮物挪動了一半,還剩下一半。」「韓家大院的當院里、馬圈中、柴火堆底下,洋鎬和鐵杴挖掘石頭和沙土的響聲,直鬧到雞叫。天剛露明時,有人瞅到一輛膠皮軲轆車,車上裝滿了藤箱和麻袋,四匹馬拉著,往西門一溜煙跑去」。順便交代一下,「韓老六的馬房裡,喂著二十來匹馬,全都肥肥壯壯的」。
有房有地有財寶,心狠手辣,橫行霸道,小說里的韓老六足以對得起「惡霸地主」的成分了。可是,小說里的這個韓老六與現實中的原型差得太遠了,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也可以。
在楊奎松《中共土改史研究中的若干問題》中,他發現:「小說里村裡最壞的地主,那個韓老六,其實根本就不是什麼地主。他不過是識兩個字,因而在抗戰期間做過維持會的會長。你要說他做了什麼惡,村民們也講不出來。大家只是說這個韓老六本身既沒有土地,也談不上有什麼剝削,他充其量只是一個二地主,也就是幫助把當年住在城裡的地主的土地轉租給村裡一些比較窮的人,也沒有什麼收入。他也一樣下田幹活兒,他的老婆在村裡是小學老師(小說里韓老六有大老婆和小老婆——引者注),教教音樂什麼的,每天回家也是一樣要做工賺錢貼補家用。農民們說,韓老六家當年非常窮,只有三間小土房,跟今天村裡最窮的人放雜物用的最破的房子比,都不能比。」
楊奎松的敘述來自紀錄片《暴風驟雨》,該片展現了當年周立波參加土改的黑龍江尚志縣元寶鎮元寶村的真人真事,接受訪談的有農民、地主和土改工作隊員,真實性沒問題。
那麼,自稱連想像都必須從實際出發的周立波何以幾乎憑空製造出了一個惡霸地主的典型呢?筆者沒有查到他的直接說法,大概當時也沒人提出這個問題,但可以從他的創作談中間接尋獲些許解釋。
據其在《現在想到的幾點——<暴風驟雨>下卷的創作情形》一文(文收《周立波研究資料》)中說:「動筆之先,我把所有材料都溫習了一遍。……往後我就研究中央和東北局的文件,追憶松江省委召開的縣書聯席會議以及好多次的區村幹部會議。借著這些文件和會議的指示和幫助,重新檢驗了材料和構思,不當的刪削,不夠的添加。」
也就是說,寫什麼、怎麼寫是以文件和會議的精神來取捨的,而所謂中央文件主要是指《五四指示》(即1946年5月4日發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暴風驟雨》寫的正是「中央《五四指示》達到東北後,東北局動員一萬二千幹部下鄉進行土改的事件」(見《<暴風驟雨>是怎樣寫的》)。小說里也借蕭隊長「想起了黨中央的《五四指示》,想起了松江省委的傳達報告」揭示了這點。這份文件連用五個「不要害怕」(其中之一是「不要害怕地主的叫罵和污衊」),要求各級黨委「堅決擁護農民一切正當的主張和正義的行動」,「領導廣大群眾為完成土地改革鞏固解放區群眾基礎而奮斗」。
這就不難想像,謹尊中央指示甚至想以小說指導工作的周立波,怎麼會不為如此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樹立一個窮凶極惡的斗爭對象?否則也不用說「廢除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要一場暴風驟雨」了。
當然,上述推斷只能說明惡霸地主韓老六的存在符合作者的邏輯,還需要問一問的是東北地區有無韓老六這樣的惡霸地主(顯然在周立波那裡不但有並且還很典型)。
在《東北局關於深入進行群眾土地斗爭的指示》(1946年8月29日)中有這樣一段:「大漢奸、惡霸、豪紳地主、頑匪頭子是農村中的封建堡壘,也是國民黨反動派的主要社會基礎,必須發動群眾集中火力首先向他們進行堅決的斗爭,分配其土地,甚至可沒收其財產,但對其家屬仍應按普通農民留下一些土地。」這應是周立波塑造韓老六這個典型的政策依據。
《暴風驟雨》取材於尚志和五常兩縣,兩地的地主情形如何一時無法查到資料,但也許可以參考一下同屬北滿地區的方正縣的情況。雖然中國不同區域(比如東北與華南)的土地佔有情形不同,但在一定區域內還是接近的。「據有關資料統計,方正縣地主佔全縣農村人口的5.5%,佔有土地總數為23600多垧,是全縣總耕地面積的61.2%,其中占土地百垧以上的地主有109戶,個別地主佔有土地達200垧以上,而占農村人口90%以上的貧雇農僅佔有土地3610餘垧,是全縣總耕地面積的9.35%。」(《試析土改前方正縣土地佔有形勢及其特點》,文收《北滿革命根據地專題論文集》)考慮到地主還會接收部分日本開拓團的土地,其佔有的土地會更多些,當然離韓老六的一千垧以上尚有相當距離,也許典型總是要「雜取種種合為一個」,包括「雜取」幾個地主的土地算在一個地主身上?
如此說來,土地相對集中沒問題,問題只是集中的程度。至於像韓家大院那樣的堡壘也是有的,而且不少。比如方正縣南天門區的「天順廣」老王家,「築有3米多高的磚牆,四角設有炮台,豢養炮手20多個,晝夜輪番站崗。日偽軍及土匪進攻南天門區時,曾打了兩次才將其擊破」(同上)。不僅如此,南天門區的地主尹殿榮、大史家崴子的地主唐二楞、會發恆及大劉店的地主還私通土匪,為的是不受搶劫。偽滿時期,地主組織了多支名為自衛團的武裝,隸屬偽縣公署。說是地主勾結日偽和土匪,並不冤枉。地主仗勢欺人奪地的事情亦不乏其例。南天門區於家屯地主於太和依其在通河街當官的三弟,霸佔了太平山劉網戶的長尾巴通(江心島名)。劉家力爭未果,父親氣死,兒子當了土匪,以圖伺機報仇(同上)。所謂勢力,一是權力一是武力,「韓大棒子」也許算是有權力撐腰的武力符號。
至此,也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像韓老六這樣的所謂惡霸地主肯定是有的,甚至也不乏典型性,只是委屈了那個真實的韓老六。
在《革命小說中的地主形象》一文結尾,我寫道:「像韓老六這樣的所謂惡霸地主肯定是有的,甚至也不乏典型性,只是委屈了那個真實的韓老六。」
所謂真實的韓老六,是指紀錄片《暴風驟雨》呈現的那個韓老六,「本身既沒有土地,也談不上有什麼剝削,他充其量只是一個二地主」,更說不上做過什麼惡。近來翻檢手邊的資料,發現關於韓老六的原型問題還可以再談談。

據《中國土改文化第一村》(中共尚志市委宣傳部等編,內部發行,2003年版)一書講:「韓老六的生活原型叫韓向陽,字長春(一說字茂春——引者注),堂兄弟排行老六。他有地四十多垧(一說三十多垧——引者注),住著三間磚牆草蓋的小廂房,家有三個勞金(即長工——引者注),四匹馬,一台四輪毛子車。他當過元寶行政大村(相當於現在的鄉)的村長,後來投靠了日本人,當了日滿協和會的會長,專門搞日中親善,對人民進行奴化教育。日本投降後,他又當了維持會長。他盤剝、敲詐的手段是苛捐雜稅加碼,在『出荷糧』、派『勞工』過程中勒索。他的長相和書中的韓老六很接近:大高個,長臉,平時好穿長袍,手裡拎個馬棒子,為人虛偽,處事奸詐。他也的確有倆老婆,她們是韓老六原配老婆死後,同時娶來的,都是裁縫匠,無大小婆之分。歲數大的禿頂,平時總是用頭巾包著腦袋;歲數小的較有姿色,以後靠男人的勢力當了小學教員。他也確實有一個女兒和兩個兒子。解放軍進元寶鎮後,韓老六覺得勢頭不對,借『跑鬍子』之機,跑到了哈爾濱,以後病死。」(見該書《談<暴風驟雨>的人物形象與生活原型》一文)
與上篇文章中提到的楊奎松《中共土改史研究中的若干問題》中所研究的韓老六形象對照,家有三間房、當維持會長、老婆是教員三條大體相同,有地有馬有車有僱工以及有盤剝敲詐行為則不同。當然,即便如此,韓老六也確實算不上大地主,如果說有惡行,就是仗勢謀私。
該書的《韓老六宅院文化》一文則對韓向陽有更詳盡的介紹。韓宅除了三間廂房(屋內白灰抹牆,青磚鋪地,陳設有序),還有磨坊、糧倉、豬圈、馬圈、車庫和雜物庫,佔地近千平方米,四周是土圍牆,門樓齊整,紅松大門上有銅環門扣。韓宅東側就是韓老六上班的偽行政公所,有五間青磚瓦房和一些草木結構的耳房。韓老六確實識得幾個字,家裡有《論語》、《孟子》、《戰國策》、《九華紀勝》、《周易》和《康熙字典》等線裝書。
韓老六的一大愛好是寫對聯,比如1938年日本開拓團進入元寶村,他就寫了這樣一副對聯:「大皇軍修城牆福門將拆矮牆築高牆,開拓團蓋磚房寒宅要去舊房建新房」,橫批為「天皇恩澤」。韓老六還授意俊俏老婆與日本軍官、漢奸頭目和土匪頭目廝混,故而懷疑她生的孩子不是自己的而竟溺死。鑒於戰事頻繁,韓老六早有遷居大都市的念頭,在牡丹江和哈爾濱都購置了房產,沒心思在元寶村修建深宅大院。可能正因為此,抗聯幾次打進元寶村,韓老六都以破落地主的面目免去殺身之禍。土改前夕韓老六逃跑,家裡的東西被分光,圍牆、倉房被拆毀,三間磚牆草房則予留用。
從上述兩篇文章來看,韓老六的原型既不及小說中的韓老六那樣廣有資財,也談不上罪行累累,比如手上並沒有人命(小說里達17條之多),不過是品行不端,借機作惡。易言之,既沒那麼壞,也沒那麼好。
當然,小說不是紀實,形象也不等於原型,小說里的韓老六乃是「雜取種種合為一個」的結果。前引《談<暴風驟雨>的人物形象與生活原型》一文中說:「書中的韓老六……和生活中的韓老六又不一樣,作家做了大量的豐富、膨化工作。本地的其他小官吏、地主、洋奴的特點,在他的身上均有體現。他放局抽紅、哄騙長工,是本地地主賈明岐的一貫做法;抓勞工敲詐民財,欺男霸女,是勞工股長宮國臣的卑鄙伎倆;討好日本人,給日本人經營土地甘當洋奴,是本地經營地主於拽子的所作所為(書中斗韓老六的場面,就取材於斗於拽子的情形——引者注)……這樣一豐富、一膨化,把韓老六這個稍沾官氣的封建地主,變成了官僚、地主和洋奴三料貨,讓他住進了黑門樓,讓他有一群狐朋狗黨,出出進進前呼後擁,讓他草菅人命,私藏武器……這正是土地改革要打擊的重點對象。」
作為整體的韓老六,現實中並沒有完全的對應者,但其身上集中的若干元素則不難從現實中找到一一對應關系。我說「像韓老六這樣的所謂惡霸地主肯定是有的,甚至也不乏典型性」,應該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或者也可以視為筆者的一種自我修正。
順便交代一下,韓老六確實有兩個走卒韓世才和李青山,後來都被民主聯軍擊斃。韓老五和韓老七的原型並非韓老六的兄弟,只是同姓而已。韓家兄弟七人,皆為土匪,曾三次攻打元寶村,韓老六因與其早有勾結而在戰亂中未受損害。韓家兄弟中的老七即真實的韓老七名為韓喜廣,在逃到大青頂子後與山下的韓老六交往密切,不知內情的真以為他們是兄弟。

望樓主採納

㈣ 誰知道中國刑警學院法醫系教授趙成文的詳細資料

(四)

趙成文作為中國神探也好,神探畫家也好,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同時,他還是學者,還是專家,他是中國刑警學院的刑技教授,北京華夏物證鑒定中心刑貌鑒定專家,痕檢專家,同時,他還是中國高校攝影家學會的會員,攝影技巧高超。

他創立了「形象系列化教學法」,他建了三個實驗室:第一個是國內第一個足跡實驗室,在那裡設置了眾多的足跡樣本,供教學及科研使用。第二個是刑案現場模擬實驗室,這是他帶領青年教師自行設計、安裝的國內最大的刑事案件現場模擬教學中心,為國內首創,包括四個部分:家庭房屋部分、商店部分、財會室部分、辦公室部分。第三個是在法醫系建起的我國第一個刑事相貌實驗室。這個室有五十米長,十米寬。這個室是他親手建起,從設計到繪圖,他全身心地投入。他說,年紀一天天大了,干一天少一天了,要在有生之年,為學院多做些什麼才是。這三個實驗室,曾經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贊揚。至今外國警界學者、人士到中國刑警學院參觀,都不會忘記來看一看這幾個實驗室。他先後參加了四十餘部教材及公安業務參考書籍的編寫工作,發表了四十多篇專業論文。他編寫出版的《刑偵參考手冊》、《刑事案件現場制圖》、《現場勘察筆錄指南》、《現場勘察記錄》、《其他痕跡檢驗學》、《足跡圖譜》、《刑事相貌學》,有的一版再版,有的填補了中國刑事偵察學領域的空白,有的在國外也引起過轟動,於是,他獲得了國內外諸多的獎項……他發明研製了足跡測算尺,獲得了國家專利,已經投產使用;他發明研製了「HCB—I痕跡製版重疊比對儀」,獲得了國家專利,已經投產使用;他發明研製了ZDQ——新型便捷式抓彈器,獲得了國家專利。他還設計製造了槍彈發射點測位尺,他的文章《槍彈發射點測位尺的設計與應用》被收編在《全國第六次圖算學研究會論文專輯》里,不僅獲得了國家專利,還於1999年由上海計算尺廠製造出了有機玻璃的產品投入使用。

他不是一個考古學家,但是卻在西安半坡遺址發現了七千年前人類最早的指紋,創造出一個世界之最;他利用一次次去西安講課的便利條件,多次考察兵馬俑,破解了兵馬俑痕跡之謎,並且寫出了論文,在專業雜志《文博》上發表。除此,他還破解了「開天目」之謎;提出了破解百慕大之謎的最新構想——「岩漿陷阱」之說……公安部為他記二等功兩次。他是沈陽市優秀共產黨員、沈陽市優秀科技工作者、遼寧省優秀教師,曾先後兩次被評為公安系統優秀教師……1994年,他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995年獲「陳香梅教育基金二等獎」……

最後,筆者只想說一句話,趙成文這樣的一位警察在不滿六十年的人生旅途中,所帶給世人的驚訝還少嗎?

熱點內容
家裡的綠植畫 發布:2025-07-05 13:04:01 瀏覽:964
玉蘭花布藝 發布:2025-07-05 12:42:51 瀏覽:440
關於情人節的日記 發布:2025-07-05 12:41:12 瀏覽:971
花葉小檗盆景 發布:2025-07-05 12:29:18 瀏覽:846
櫻花凋謝七律 發布:2025-07-05 12:23:09 瀏覽:860
七夕渡河令 發布:2025-07-05 12:08:16 瀏覽:706
七夕九叔 發布:2025-07-05 12:04:30 瀏覽:469
情人節很有套路的說說 發布:2025-07-05 12:03:54 瀏覽:239
回首盆景製作 發布:2025-07-05 11:50:56 瀏覽:327
長短丁香節 發布:2025-07-05 11:44:19 瀏覽: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