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才牡丹
⑴ 楊育才的藝術特點
陳進軒
著名畫家楊育才出生於牡丹之鄉——山東菏澤,家鄉的牡丹給了他豐厚的生活體驗。他愛牡丹,畫牡丹,常寫生,多感悟,使他生發出新的觀念,獨創了「漬色牡丹」的繪畫技法,別具一格地表現出牡丹的花形、花性、花情、花貌、花神。
一個畫家能否有所成就,與他本人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內涵乃至傳統功力等綜合因素不無關系。楊育才是一位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他精研畫理,又善思辨,因此他的畫才能在傳統沒骨畫法的基礎上,吸取西方繪畫中印象派的色彩表現,並發揮水的作用,是牡丹在墨與色、色與色、水與墨、水與色的沖撞與互動中,再現牡丹花、葉、乾的風情萬種的變,使得他的作品煥發出一種永遠鮮活的神采。
楊育才筆下的「漬色牡丹」,重「師法造化」,更重「中得心源」,早已經走出了傳統意義的形神規范,而更具現代人的審美感受。他在牡丹的美麗中注入了他的功力與創造、內涵與想像,並賦予其嶄新的時代精神。這一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表現方法,不同於古人,也不同於他人,無疑是畫家心性、才氣、乃至對藝術的真誠袒露。
談漬色牡丹:
楊育才獨創「漬色牡丹」,其作品富貴嬌媚,意象生動,深刻繪就了千年牡丹蓬勃向上的氣派與不屈不撓的精神。其漬色方法既繼承了中國畫寫意之傳統,又融入了西法繪形之精神,體現了牡丹的特徵及色彩。
生於牡丹之鄉的楊育才,牡丹給了他豐厚的生活體驗。他愛牡丹,畫牡丹,常寫生,多感悟,使他生發出新的觀念,獨創了「漬色牡丹」的繪畫技法,別具一格地表現出牡丹的花形、花性、花情、花貌、花神,自然而生動。「我期望藝術給人以自在充實的內在美,給人熠熠光明的憧憬,帶給人以純朴與善良。」畫家如是說。
「獨創漬色法,別開新生面;既可見筆墨,西法融其間;花葉不勾骨,更顯色斑斕;雅俗共欣賞,觀者都稱贊;循此再努力,奇葩更鮮艷。」著名美術評論家鄧福星評介說。
楊育才的漬色牡丹花不只是紅色的,而且大多數是畫成了淡綠色或者乾脆用白色。他說牡丹是木本植物,完全可以長成參天大樹,畫牡丹不能只見花朵不見樹。所謂木本就是要以木為本,不能舍本求末。他畫的牡丹樹枝蒼勁老道、舒展有力、沖天豪放,看著畫面就猶如走進遮天蓋日的牡丹森林。他說自己畫牡丹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追求,無論是構圖還是色彩上都與眾不同。構圖上他追求一種大疏大密,鬆散有至,手法上他追求兼工帶寫,色彩上他追求樸素淡雅的藝術風格。他的漬色牡丹不拘泥於其形,卻在枝葉上再現了牡丹的風骨,在形似之外賦予牡丹獨秀精魂,用巧創的漬色裝點滲透,使其形神超然,既在物中,又在物外,心神交融,丹靈精透,恰似月暈珠浸,又如貴妃微醉,直達飄然妙境。
其方法是先用大號羊毫筆將白色調稀,按照花的生長結構,畫出花的形態;用小號狼毫筆著色,按花瓣的結構從花瓣根部沖注該色,讓色自然流淌滲化,直至顏色完全沉漬於紙上;用小號狼毫筆著色點花蕊。然後根據畫面的色調用花青加墨或純墨,寫出葉和嫩枝;用石綠色沖注至葉柄上,使色自然流淌滲化;用藤黃色或朱鏢色沖注至葉柄受光部位,讓色自然流淌滲化;將胭脂色注寫至內枝上。最後用朱鏢加墨或赭石加墨再加水稀釋,用長鋒兼毫筆,著飽色自上而下寫之。
楊育才將大量筆墨用在了牡丹的樹幹上,畫出了牡丹的別樣風骨,他專從骨入枝,從神建蕊,以漬色狀花魂,以汁色透紙壁;從大象中寫大意,從質朴中寫率真,從無言中開玄機,從寂寥中躍稚性,從而還原出渾然天成,高處亦勝寒。他不僅把牡丹當成參天大樹來畫,還畫四季牡丹,畫風雪中的牡丹。他說:「秋冬丹花,蘊春夏之氣,藏風雨之華,斂天地之精,雖枝瘦而花肥,清香悠遠;若秀女雖飽苦而倍富;雖歷艱而貴無比!」
當然,也有人對他這種畫法提出異議,甚至大為不喜歡。他說曾經有一位收藏家找到他要買他的牡丹圖,他就給他推薦自己畫的白色牡丹,那個收藏家搖頭,又給他推薦淡綠色的,收藏家還是搖頭,最後給他推薦紫紅色的,他仍然搖著頭走了。他說買牡丹圖是為了送人的,送人給人送白牡丹讓人想到送花圈不吉利。楊育才對於這種收藏迷信不屑一顧,他說我畫牡丹是追求一種牡丹高貴的品質,不在乎是否帶來多少利益,畫家就是要以藝術為天。
一個畫家能否有所成就,與他本人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內涵乃至傳統功力等綜合因素不無關系。楊育才是一位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他精研畫理,又善思辨,因此他的畫才能在傳統沒骨畫法的基礎上,吸取西方繪畫中印象派的色彩表現,並發揮水的作用,是牡丹在墨與色、色與色、水與墨、水與色的沖撞與互動中,再現牡丹花、葉、乾的風情萬種的變,使得他的作品煥發出一種永遠鮮活的神采。
楊育才筆下的「漬色牡丹」,重「師法造化」,更重「中得心源」,早已經走出了傳統意義的形神規范,而更具現代人的審美感受。他在牡丹的美麗中注入了他的功力與創造、內涵與想像,並賦予其嶄新的時代精神。這一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表現方法,不同於古人,也不同於他人,無疑是畫家心性、才氣、乃至對藝術的真誠袒露。
楊育才就是在這樣一種不理解甚至非議中,默默地畫著自己的心中的參天牡丹!他三十多年如一日,不離不棄,牡丹相伴,構思孕育花魂,似飛岩擊石,恰瓊漿降露,動靜兩宜,張馳舒緩,點墨成影,生機昂然,用滿腔熱血精心澆灌著自己的牡丹園。有評論家說他的牡丹是「洞悉了玄機一隙,秉承了率性自然,專在那婉約婀娜中既存牡丹本真,又獨創漬色奇筆,猶如朝霞染露,猶如霓裳滴珠,猶如妙春女子巧梳妝,猶如豐腴小婦卸粉黛,不盡的風情,難言的柔骨,脫俗的雅韻,出神的冰潔,頓時化作牡丹一朵,靄雲一片。」
靜觀楊育才的漬色牡丹,飄搖中傳達著生命的張力和堅韌,寄託著畫家對生活的熱愛和超然於物外的灑脫。有評論家說楊育才筆下的「漬色牡丹」是世界上最聖潔的牡丹,給人寧靜,令人通達。相信不久的將來,他的漬色牡丹定會開出更加奔放絢麗的花朵。
楊育才先生論畫墨竹: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竹子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的悠久文化歷史和文明與竹子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早就贊譽中國是一個竹子文化的國家,據考證竹子在中國領土上就有39個屬的500餘竹種,可稱是一個竹子王國。由於竹子具有四時常青,天寒不凋,凌風傲雪之特性,人們便以竹喻人,賦以「高風亮節」「堅貞不屈」之品質,「凌雪清拔」」虛心向上」之美德,畫家以不同的表現手法將竹子的精神用中國的筆墨,在中國特製的宣紙上抒發各自的性情和思想。所以畫墨竹是中國畫中的一門專科,它能給人們以生命力旺盛和美的享受,歷代以墨竹而知名的畫家很多,由於文人畫的發展墨竹在元代頗為流行,自元代起擅長者高克恭、趙孟頫、管仲姬、趙琪、楊維翰、倪瓚、吳鎮、顧安、吳瓘、王維、蕭悅、文同、李衍、張遜、王紱、夏昶、石濤、鄭板橋等諸大家無不都從愛竹開始,繼而觀竹畫竹。
我畫墨竹三十餘年,回顧一下,深有所感,起初是因愛而畫竹,陶冶情操,無名利之思,故以臨傳統的墨竹印刷作品為入門之道,掌握了一些用筆之法,理解了墨竹的枝葉結構和水墨運用的技法。要畫好墨竹,必須在熟練運用筆墨水的基礎上,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去寫生、去感受,帶著感情將風情、煙雨、雪露中的不同變化注入腦海,融入胸中,使之產生創作靈感和抒發沖動,這時提筆急從之,運墨直遂,以迫其所見,然得佳作也。
板橋先生說:「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不是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眼中之竹是客觀生活中的自然生長的竹,胸中之竹是通過觀竹而得的感受並加以提煉的竹,手中之竹是通過筆墨表達意象的竹,手中之竹可能與胸中之竹相結合,也可能不合,不合之時,就是要隨機應變,即胸無成竹……,隨著之揮毫弄墨信手寫去自然成章,其行神意具足也,著名畫家李衍先生說:」求一藝之精,信不易矣「,他強調畫竹需深入觀察生活,初學必守法度,久之可達於規矩筆墨之精,切忌信筆塗抹。要分析竹之品類及生長規律,深入淺出地論述畫竹方法,李衍先生在《畫竹譜》中論及畫墨竹上談到畫竿五忌,即忌沖天撞地、偏重偏輕、對節排竿、鼓架勝眼、前枝後葉,畫葉中的八忌四要,一忌似桃、二忌似柳、三忌孤生、四忌並立、五忌如叉、六忌如井、七忌如手指、八忌似蜻蜓。要翻正向背、轉側低昂、雨打風翻、各具姿態。筆墨的運用:筆墨技法是中國畫技法的基礎。一幅好的中國畫,在表現技巧上要有筆有墨。所謂筆者,即骨法用筆,要落筆成形有神,這種用筆方法是指運用筆的輕重、疾徐、剛柔、虛實、頓挫、轉折、勻衡等不同筆法變化,按照心靈的意圖,以意運筆,意到筆到。筆落而形出,而神現。做到筆是形、是體、是質、是量、是空間、是神、是態、是情、是意…..。若意想寫一幅墨竹來抒發愉快舒暢的情意,要用凝重干澀和飄灑輕松,圓潤而富於彈性的筆墨,畫出挺拔求勁,迎風取勢的竿和挺秀婀娜、隨風搖曳紙條、竹葉『總之用筆更有意、有韻、有力、有趣,要穩、、要活、要狠、要准,方為骨法用筆,所謂「有墨「就是墨韻生動。昔人雲:墨法之妙全自筆出,筆法之精全由墨現,墨者要有厚、潤、凈、活、骨、干、濕、枯、漓之感,方為有墨,用墨之本在於用水。以墨為形,以水為氣,以水化墨,以水運墨,以水分干濕、濃淡、虛實等。就以墨的厚重之感為例:厚重之感並不是墨的濃淡所產生的,而是水墨在生宣紙上完全飽和的一種現象,濃墨能產生這種身後不浮薄的質量之感,就在於水墨顯示在生宣紙上達到了完全飽和。以風雨中的墨竹為例:墨色雖不黑,但是給人的確實厚重之感,搖搖欲墜之勢。故筆墨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筆為里是骨幹,墨為表是皮肉,筆重於墨,筆為帥,墨為從,墨氣中見筆法,墨氣始靈,筆法中見墨氣,筆法始活。一幅好畫精作,首先要看意境,即為靈魂。再論其筆墨,要筆精墨妙,使之感到形神畢現意境活出,令人動情,使作者本人也不能復制的作品,才是真正完美的作品、有價值的作品,即神品也!
⑵ 花鳥畫家的名字
五代 徐熙
南宋 法常
元朝 王冕
明朝 徐渭
清朝 朱耷
中國著名花鳥畫家--崔子強
中國著名花鳥畫家何水法
花鳥畫家:• 安 田 • 白金堯 • 白 蘭 • 白燕君 • 鮑利建 • 曹小民 • 陳寶良 • 陳人力 • 陳學璋 • 陳義水 • 崔先壽 • 鄧乃斌 • 丁建中 • 杜金宇 • 方鳳富 • 方國興 • 馮今松 • 馮湘斌 • 付 強 • 甘慶瓊 • 耕 白 • 郭 謙 • 郭西元 • 韓偉華 • 杭衛東 • 何水法 • 胡 韻 • 黃曙光 • 黃玉琳 • 黃忠耿 • 霍保權 • 吉瑞森 • 賈俊春 • 賈梅峪 • 賈榮志 • 賈世玉 • 賈憲一 • 姜國華 • 焦全才 • 金克強 • 金曉海 • 柯桐枝 • 雷家民 • 冷 爽 • 李 輝 • 李東升 • 李金山 • 李善傑 • 李曉軍 • 李曉明 • 李智綱 • 連俊洲 • 良 鷹 • 廖一穆 • 劉伯駿 • 劉存惠 • 劉恆昌 • 劉紅倫 • 劉加軍 • 劉利君 • 劉清明 • 劉思遠 • 劉文靜 • 劉祥竹 • 劉曉君 • 劉 鏞 • 劉豫華 • 劉 中 • 柳承宗 • 樓建明 • 路仁茂 • 羅虹明 • 羅曙光 • 馬惠芳 • 馬順先 • 毛羽南 • 苗 墨 • 牛恆澤 • 潘裕鈺 • 強東昕 • 婁建國 • 石 林 • 史紅梅 • 史惠明 • 史治科 • 宋振成 • 蘇海河 • 孫吉安 • 譚昌鎔 • 譚滌非 • 唐 青 • 唐秀玲 • 田茂懷 • 田舍郎 • 王健民 • 王連城 • 王路平 • 王奇寅 • 王少卿 • 魏明亮 • 吳東魁 • 吳其樹 • 吳 瓊 • 吳越晨 • 荊振初 • 徐 邠 • 徐華峰 • 薛萬宏 • 嚴殿金 • 閻中柱 • 晏本立 • 陽滿地 • 陽小毛 • 姚天沐 • 一粒子 • 於安民 • 曾江濤 • 曾迎春 • 張炳琳 • 張迪華 • 張鴻信 • 張繼馨 • 張金榮 • 張萬琪 • 張迎春 • 趙蓓欣 • 趙鳳遷 • 趙 軍 • 趙維平 • 周國華 • 周凱達 • 周昭平 • 朱 琳 • 朱 路 • 朱明貴 • 朱偉廣 • 朱秀坤 • 郭春連 • 許同印 • 張偉革 • 田博庵 • 陳增勝 • 左志剛 • 王厚生 • 楊育才 • 葛 偉 • 劉妍宏 • 郝惠中 • 李文秀 • 馬碩山 • 吳景晨 • 鄭瑰璽 • 陳忠南 • 傅義坤 • 葉 爛 • 張德林 • 應詩流 • 卓 然 • 白進海 • 陳丕玉 • 郝良彬 • 童治軍 • 袁建波 • 曾賢謀 • 陳海萍 • 曹瑞祥 • 李 傑 • 李 濤 • 徐培晨 • 韓沛池 • 劉 軍 • 劉 欣 • 沈君發 • 易洪斌 • 陳君義 • 房 棟 • 孔憲華 • 王世海 • 張賢明 • 王 平 • 陳春劍 • 陳廷友 • 常紹彥 • 蔡明振 • 常美娟 • 方曉丹 • 范石甫 • 馮英傑 • 方立航 • 楊曉亮 • 鄧學梅 • 丁遠遠 • 董勝軍 • 方楚雄 • 賈廣健
⑶ 楊育才的藝術評價
鄧福星(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昔板橋善畫墨竹,用濃墨筆筆清晰。今觀楊育才之墨竹,濃淡結合,層次疊出,前後交映,且率意天真,再出新意,倘燮(鄭板橋)兄見此當愧弗如也。
鄧福星庚午夏
育才善寫竹,近又畫牡丹;獨創漬色法,別開新生面;
既可見筆墨,西法融其間;花葉不色骨,更顯色斑斕;
雅俗共欣賞,觀者都稱贊;循此再努力,奇葩更鮮艷。
楊育才漬色牡丹新作,觀後口占俚句,題之以共勉。鄧福星乙酉夏
陳進軒(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
楊育才善畫竹,故從竹入畫,從竹寫性,從竹還原出渾然天成,那揮灑、那遒勁、那老道、那空靈,一下子就有了佛的境界禪的意象。竹便不是竹了,是魂的張揚,是天地精靈的蘊合。這是需要一番大氣的、非苟苟操技所能及。忽一日推了南窗柴扉,赤橙黃綠青藍紫一道涌來,應是石肥竹瘦處,意逶逶迤迤地騰挪出一園國色、一股清氣、一番勝景、一派率性,於是就有了漬色牡丹,就有了育才筆下的華貴雍容。
中國畫原本是從意象中感知世界的,恢恢蒼穹,茫茫大千,勁為風起雲涌,靜即天籟寂寥,直至大象無形,大音稀聲,直至「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畫便入物我兩忘之境,可謂天人一體,我心即佛。楊育才畫牡丹,自是洞悉了玄機一隙,秉承了率性自然,專在那婉約婀娜中既存牡丹本真,又獨創漬色奇筆,猶如朝霞染露,猶如霓裳滴珠,猶如妙春女子巧梳妝,猶如豐腴小婦卸粉黛,不盡的風情,難言的柔骨,脫俗的雅韻,出神的冰潔,頓時化作牡丹一朵靄雲一片了。除非牡丹精靈,決難躍然紙上,連筆者,功夫也。
中國人講究的是天人合一,崇尚的是出神入化,嘆腕的是「繞梁三日」,捕捉的卻是「餘音未絕」。所謂善畫者,定是超越了畫工、畫匠、畫技、畫藝,只有一個畫境作釋。畫境者,不揚虎威、不雕虎皮、筆鋒如匕,直達虎骨,廖廖數墨勾勒,那呼嘯山林之勢便破壁而出,直叫人毛骨悚然,如聞其聲。達其境者,堪稱善畫者也。楊育才的漬色牡丹不拘泥於其形,卻在形而之上升華出牡丹的風骨,在形似之外賦牡丹的獨秀精魂,用巧創的漬色裝點滲透,使其形神超然,既在物中,又在物外,心神交融,丹靈精透,恰似月暈珠浸,又如貴妃微醉,直達飄然然一個妙境,豈不是牡丹涅槃嗎?
對楊育才的牡丹,我用了「讀」而棄了看,是於詩書文學的角度說的。一如戲,說聽者有,說看者重,一聽一看,應是有戲里戲外之別的。畫也亦然。畫到一眼看透是工到,畫到多看幾眼是藝到,畫到復爾再看是神到,畫到須讀須品時,那就是靈現神交了。結合至眼下浮躁世態,能於亂中取靜,躁中求悟,非有一番定性不可。定性何來?再想,那牡丹本是無琢自秀自貴的,何須技者添秀添貴?一如武術,大招即無招,大式即無式,抽刀斷水,痕於何處?讀讀楊育才的漬色牡丹,如能讀出會心一笑,讀出靈機一顫,那就是所得了。神到境到,佛自心生。擷一束牡丹,洗一領凡塵,大益已收了。
是心得
賈德江(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主編、副社長)
《楊育才漬色牡丹畫藝術》講述了:牡丹素有「花中之王」、「國色天香」之美譽,據史記載,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牡丹屬落葉灌木,枝幹逐年增高,可達二米之餘,其干蒼拙勁健,有鼎力之勢,其花端莊大方,有寬敞胸懷,其葉繁茂敦厚,扶花而不自恃……千百年來,它成為一種繁榮富貴的象徵,深得中國人民的喜愛。當今,對牡丹花實施了科學栽培,強化管理,一年四季皆能開花,致使牡丹花在狂風暴雨中能堅忍不拔,在經歷寒霜後能傲然怒放,在冰雪封凍中能依然生長,並能開出嬌美的鮮花。由此可見,牡丹不僅雍容華貴、美麗絕倫,還具有松柏之精神、梅花之傲骨,顯現出鐵骨錚錚的高潔品格。
著名畫家楊育才出生於牡丹之鄉——山東菏澤,家鄉的牡丹給了他豐厚的生活體驗。他愛牡丹,畫牡丹,常寫生,多感悟,使他生發出新的觀念,獨創了「漬色牡丹」的繪畫技法,別具一格地表現出牡丹的花形、花性、花情、花貌、花神。
一個畫家能否有所成就,與他本人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內涵乃至傳統功力等綜合因素不無關系。楊育才是一位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他精研畫理,又善思辨,因此他的畫才能在傳統沒骨畫法的基礎上,吸取西方繪畫中印象派的色彩表現,並發揮水的作用,是牡丹在墨與色、色與色、水與墨、水與色的沖撞與互動中,再現牡丹花、葉、乾的風情萬種的變,使得他的作品煥發出一種永遠鮮活的神采。
楊育才筆下的「漬色牡丹」,重「師法造化」,更重「中得心源」,早已經走出了傳統意義的形神規范,而更具現代人的審美感受。他在牡丹的美麗中注入了他的功力與創造、內涵與想像,並賦予其嶄新的時代精神。這一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表現方法,不同於古人,也不同於他人,無疑是畫家心性、才氣、乃至對藝術的真誠袒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