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溪圓通
❶ 重慶古城門都有哪些
一般指重慶古代環繞渝中半島近八公里城牆的門,九開,八閉,共十七座。另江北古城城門共十座,佛圖關城門四座。公元前316年,為鞏固秦朝統治,張儀在故巴國國都江州(今重慶渝中半島)始築城牆,南宋時期蒙古南侵,彭大雅據半島地勢築城,基本形成重慶古城牆格局。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戴鼎在舊址建成象徵「九宮八卦」的九開八閉共十七座城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重慶城市改造,陸續拆埋城牆門,僅通遠門、東水門留存下來,2012年、2013年、2017年人和門、太平門、南紀門相繼得到發掘,至今共計五座城門留存至今。
其他城門雖已消失,但渝中尚有很多地名仍以城門命名,如朝天門、千廝門、臨江門、儲奇門、金紫門,還有與城門相關的地名如金湯街,鳳凰台等,可見重慶的城門已然給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詳細介紹
朝天門
朝天門位於重慶渝中區渝中半島的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是重慶以前的十七座古城門之一,為規模最大的一座。
翠微門
翠微門碼頭是絲綢、綢緞及絹帛的出入港口,是全川最大的絲綢市場。四川盛產絲綢,川絲也是全國市場上的俏貨。翠微門碼頭作為水路轉口碼頭集聚了川內各大綢緞幫,成為全川最大的絲綢市場。當年曾盛極一時的「寶圓通」商號在翠微門外就是以經營布匹、棉紗最為出名。
東水門
建於明代的"東水門"是重慶老城正東的大門,但城門向北。門上城樓已不復存在。該城門寬3.1米、高4.5米、厚6.6米。,屬石卷頂城門洞,附近有石城牆一段.也許是其所處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緣故,該門未設瓮城。
太安門
與南岸龍門浩隔江相望,因此此片區又被名為「望龍門」,望龍門並非門,而是取「望-龍門」之意。太安門雖為閉門,但門內曾有二府衙、城隍廟、文廟等顯赫的建築。該門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拆除。
太平門
太平門一直是百年重慶城的重要門戶,出門渡長江至龍門浩,經巴縣背峰、木洞、天賜入南川縣,可通往貴州和湖南西部,被稱為重慶的「東南路」。城外臨長江東去,城內是一條繁華的長街。1891年,重慶成為中國最早一批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不少外國商人來到重慶經商。但他們被限制在南岸租界區里,與門內白象街隔江相望,沒有經過許可不能入城。
白象街位於重慶城太平門內,靠近官府,於是有了為洋人辦事的買辦。當年的白象街上,匯集了百貨、銀樓、當鋪、錢庄和很多行幫,成為百年重慶城最豪華的街道和金融中心。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重慶擴城,市中心才開始慢慢移至上半城和新區。
人和門
人和門位於太平、儲奇二門之間,所謂天地人和,故名曰「人和」。門內有重慶各類鎮台衙門,遂歌曰「人和門,火炮響,總爺出巡。「清代時,人和門外有神仙洞水溝,從刁家巷、段牌坊流出的水經此處流入長江。
儲奇門
儲奇門是下半城沿長江開的六個城門中較為重要的城門之一。位置正南,瓮城面向長江上游。儲奇,寓有富足昌盛之意。昔日,城門外碼頭起卸的貨物,大都是四川出口大宗的葯材山貨,城門內集中了葯材和山貨的商號和堆棧。
古代就有「儲奇門,葯材行,醫治百病」的民謠。至今,儲奇門一帶,依然是重慶市葯材行業集中的地方。當年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儲奇門是溝通上半城和下半城的要道,出城門過江到海棠溪通向貴州。抗戰時期,在原城門舊址修建著名的「儲奇門纜車道」。
金紫門
此門是因重慶官府衙門集中此地,而專門興建的。金紫門城門對面,就是重慶鎮署衙門,衙門四周有轎鋪、飯館、茶館、酒肆,繁華熱鬧。古民謠:「金紫門,正對著鎮台衙門。」鎮台衙門是重慶權勢顯赫的大衙門。
鳳凰門
古重慶十七門八閉門之一。現不存。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重慶衛指揮使戴鼎壘石築城,依襲舊俗,因台設門,便在金紫門與南紀門之間建了一道閉門,起名叫「鳳凰門」。
南紀門
南紀門在城的西南角,有瓮城面向西,城門上號「南屏擁翠」四個大字,正是因為它隔江而對的是南山「翠峰碧巒」景色宜人的風光,是城內市民出城到南岸郊遊觀光和乘渡船過江的交通要道,因而,南紀門歷來是下半城的重要城門之一。
金湯門
依循《清乾隆重慶古城圖》標注的位置來看,金湯門在南紀門與通遠門之間,位於雷家坡上面臨打槍壩這片山峰山脊間,城外是懸崖高谷,城門恰對著長江邊上的珊瑚壩。其始建於公元1371年,清康熙四十六年被編為金湯坊,成為重慶城區二十九坊之一。金湯門內散落著有天官府、體心堂、仁愛堂等建築。
通遠門
通遠門歷來是重慶城通往外界唯一的陸路通道,門外的七星崗則是一片亂墳崗。遂傳「通遠門,鑼鼓響,看埋死人」。南宋末年,蒙古軍攻破成都,宋軍退守重慶,彭大雅出任重慶知府。彭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通遠門就是那時所建。
另外還有定遠門、臨江門、洪崖門、千廝門、西水門這些古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