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漢牡丹基地

漢牡丹基地

發布時間: 2023-01-26 06:49:20

❶ 漢牡丹園的牡丹文化

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人《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以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一)吉祥富貴文化 (二)美學文化 (三)文學文化 (四)園藝學文化 (五)旅遊文化 (六)鄉土文化 (七)生物學文化 (八)葯物學文化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相結合產物,從古今中外牡丹發展的歷史來看,的確如此,牡丹發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 文化象徵寓意的運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國的語言文化及各種藝術形式中常常採用各種手法,如隱喻、象形,諧音等等,表達人們生活和思想中某種特定的象徵或寓意,進而表達人們的以及民族的理想、祝願、嚮往和追求。
中國傳統文化中,花卉的文化象徵意義更有著相當豐富的內容。用花卉組成的跡象語圖案不下百餘種,其中又以牡丹花最多,因為人們喜愛牡丹,就牡丹而言,由其花朵雍容華貴,端莊富麗而引發人們諸多聯想,派生出與之相關聯的一系列文化象徵意義,並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內涵。
牡丹花開時節,繁花似錦,燦爛輝煌。曾在大唐盛世,全國上下無不為之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長安的狂歡節。自唐宋以來,牡丹成為吉祥幸福、繁榮昌盛的象徵,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途上,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自己能夠富裕起來,牡丹,正代表著人民群眾的期盼與追求,在人民群眾的心目中,牡丹也是美的化身,純潔與愛情的象徵。國尊繁榮昌盛,家重富貴平安,人喜幸福吉祥,這些特點和寓意,牡丹身上兼而有之! 牡丹作為富貴的象徵,與其他花鳥、山石的不同組合,就表現出與富貴結合在一起的不同的寓意。 由牡丹本身所表現的內在美、素質美,曾引起歷代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和陶醉,盡其才華為之描繪和謳歌,涌現出數以千計的以牡丹為題材的膾炙人口的詩詞文賦,以及各種繪畫和藝術品。眾多的牡丹詩詞文賦在中國文學史上佔一席之地,構成了牡丹文學的基礎。唐、宋兩代及其以後的一些文學巨匠留下的牡丹詩文,至今仍散發出光彩。牡丹詩文內容廣泛,詩人常常借物詠志,借古喻今,不少詩篇思想深邃,表達了詩人執著的精神追求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同時也表現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和對生活的認識與理解。所以歷代詩人、畫家、藝術家都鍾情於牡丹,以牡丹為題材的詩詞書畫廣為流傳。以牡丹命名產品、商標以及各種生活用具上的牡丹裝飾圖案更是不勝枚舉。歷來吟牡丹、畫牡丹、唱牡丹的作品最多。在楊茂蘭主編的《歷代詠牡丹詩詞四百首》中,唐五代就有125首,宋代167首,金元27首,明代37首,清代67首,共計419首,作者共203人。其內容從各個方面反映了牡丹對當時社會引起的風情和愛好。
在我國眾多的古老民歌和現代歌曲中,以牡丹為素材的不乏其作。這些牡丹歌曲(民歌)委婉、清新、優美,聽其歌使人煥發出對生活的熱愛,得到美的精神享受。
在我國最古老的《詩經》中就有以牡丹、芍葯為愛情信物的歌詞:「贈之於芍葯。」這芍葯不單指芍葯,亦指牡丹。因為牡丹最初無名,統稱「芍葯」。
在近代和現代的許多民歌中,以青海、甘肅一帶的「花兒」和河南民歌《編花籃》最為流行。「花兒」是一種流傳民間的口頭演唱形式,它將當地的風土人情揉和在一起,表現人們對故鄉的戀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編花籃》則通過優美的曲調將一群上山采牡丹姑娘的喜悅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聽其歌,似到了風光迷人的田園山鄉。
現代歌曲贊美牡丹的也不少,其中流傳最廣的當首推電影《紅牡丹》插曲《牡丹之歌》。歌曲贊頌了牡丹的品格,敘述了牡丹的經歷,給人以蓬勃向上的激情。
以牡丹為題材的畫家,遠在南北朝時代(550-577)就有楊子華畫牡丹的記載,到了唐代,畫牡丹的畫家就多了。據董首《廣川畫跋》記載:唐代畫家「邊鸞所畫牡丹,妙得生意,不失潤澤。」五代南唐時(923-936年)徐熙畫的《牡丹圖》用筆清秀,意趣生動,堪稱一絕。到了明代,徐渭用潑墨法畫牡丹,潑辣豪放,是一創舉。清代惲壽平畫牡丹,潤秀清雅,自成一體。到了近代,著名畫家王雪濤曾畫了大量的牡丹畫,幅幅神態各異,生機勃勃。繪畫大師齊白石畫的牡丹畫,用筆簡練,常中是聊聊數筆,卻生機盎然。
牡丹五彩繽紛的顏色,富於變化的花型,沁人肺腑的香氣,碩大花朵上絲絹般的花瓣所表現出的風韻,給人以特有的自然美感。而詩歌、繪畫及其他種種藝術形式的再創造,又使牡丹的自然美得以升華,從而表現出內涵更為豐富的藝術美,並以各種藝術形式使其形象在人們的生活中得以長駐。對於牡丹文化中所表現的美學特徵,還有待於今後進一步的發掘和思考,使其更加發揚光大。 牡丹的栽培應用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它涉及到生物學、育種學、葯物學、園藝學、造園學、經濟學等諸多學科。其中又以花卉園藝學的內容最為豐富。
牡丹最早的應用主要是葯用。時至今日,牡丹根皮——「丹皮」在中草葯中仍居於重要地位。以葯用植物最早記載牡丹的當推《神農本草經》。該書為秦漢人託名「神農」所著,具體年代已無從查考。
千百年來,牡丹得以千姿百態,美名遠揚,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牡丹易於產生變異的生物學特性。而牡丹由山野遷入田園、庭院,由野生變為栽培是其得以產生變異的基本條件,這是牡丹發展史和文化史上的一個質的飛躍。各種環境條件的變化,使牡丹的生物學特性也相應地發生了重大變化,花朵由單瓣、半重瓣變為重瓣,以至出現台閣花;花色也由少數幾種顏色演變成九大色系;品種由幾十種,發展到數以千計。經過花農的長期實踐和園藝學家的深入總結,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牡丹栽培技術。其中用芍葯根嫁接牡丹花、花朵染色法等是中國勞動人民的創造和對花卉園藝學的重要貢獻。
由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撰寫的《洛陽牡丹記》,不僅記述了當時全國牡丹的分布,洛陽牡丹成名的原因,記載了優良品種,而且記述了牡丹品種的來歷、命名原則、育種方法、演化規律、栽培技藝以及賞牡丹的民風民俗等,這樣將牡丹栽培與牡丹文化結合起來的創作方法,也是古代花齊園藝學著作的重要特色。這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今後研究中國牡丹栽培史、文化史的重要文獻。
從唐玄宗令宋單父在驪山植牡丹萬本,創建牡丹園以來,中國各地引種、栽植牡丹的活動,培育新品種的活動,搜集各地名品建設牡丹專類園的活動,長盛不衰,以至在甘肅中部由漢、回、東鄉等各族農民群眾創建的農家牡丹園,星羅棋布,形成一道富有隴原特色的亮麗風景。 牡丹在不同地域,可以體現出不同的鄉土氣息。
素有「光武中興之地,漢代牡丹之鄉」的河北柏鄉有七株堪稱「世界牡丹活化石」的漢代牡丹。每年穀雨前後,芬芳吐蕊,香飄數里。
圍繞漢代牡丹兩千餘年的文化歷程,產生了大量的優美傳說和民間故事: 一日黎明,寺僧忽覺香氣襲人,驚愕之間,只見一對少男少女,身著紅衣,飄然入廟,急起追之,沒入階下,牡丹、芍葯隨之而出,一時轟動四鄉,人們爭相觀賞,而仙童仙女入地成花,男作芍葯,女化牡丹之說就不脛而走,口口相傳,婦孺皆知。時至王莽篡漢,天下大亂,卜者王郎借劉子輿之名,邯鄲稱帝,視劉秀為心腹大患,多次派兵追殺劉秀,劉秀為躲避王郎追殺四處奔波。一次,劉秀孤身一人被王郎軍追殺至鄗城南,慌不擇路,躲到北郝村彌陀寺內盛開的牡丹叢中,逃過了一難。為感謝牡丹花救命之恩,在斷牆壁上題詩曰:「蕭王避難過荒庄,井廟俱無甚凄涼。惟有牡丹花數株,忠心不改向君王」。 因為柏鄉的牡丹救過漢光武帝劉秀的命,漢牡丹之名就由此而得。
更為神奇的是:帝王駕崩,漢牡丹以開白花為先知;國泰民安,漢牡丹則以紅花兆盛世。漢牡丹不同於其他國內牡丹的五大獨特之處: 一、年代久遠。漢代時期已有記載距今已2000多年。 二、同株異花。一株漢牡丹同時可開出不同形狀的花朵。 三、花戀故土,異地不活。 四、不解之迷——帝王駕崩白花為兆。 五、素有靈氣——花盛年豐,花衰年欠」
時至今日漢牡丹仍以她的花色和花朵枝數感知著共和國的諸多大事,百姓的觀花問事之風也依然很盛。 牡丹在其整個生命(活)過程中,具有兩個周期性的變化。一個是生命周期的變化;另一個是年周期的變化。
牡丹生命周期的變化也象其它高等植物一樣,具有階段性。生命始於胚的形成,而終於植株的死亡。中間需經過胚胎(種籽成芽)階段、幼年階段、弱年階段、壯年階段和老年階段。即所謂,「牡丹籽生者,二年曰幼,四年曰弱,六年曰壯,八年曰強。」「分栽者,一年曰弱,二年曰強,八年曰艾,十二年曰耆,十五年日老。」但是,牡丹生長開花15年後,並不意味著牡丹整個生命周期快結束了,而是說它的旺盛開花從而轉弱了。如果花農能細心培育、加強管理,牡丹生長四、五十年乃至百年以上也是常有的。 牡丹周期的變化,根據它的活動規律顯然可以分為兩個不同時期,即生長發育期(包括生殖)與相對休眠期。生長發育期即從每年春季2月間鱗芽萌動開始到10月底葉片枯落為止;相對休眠期則從枯葉時起到翌春芽萌動為止。 詠漢牡丹
清/吳明勤
鄗南古寺遊人多,知是牡丹開滿棵。
鄗南古寺遊人弱,知是牡丹開已落。
花開花落本尋常,世態從此分炎涼。
牡丹開後有芍葯,芍葯開時便蕭條。
世人強半愛牡丹,我從三十年前一游觀。
近年花比往年好,可憐賤子腰腳已衰老。
願栽花木移萬家,萬家都有富貴花。
怎奈移去難栽活,始知好花願將紅塵都擺脫。
寺僧愛將花護持,未許閑人折一支。
花開多在穀雨節,紅者如霞白如雪。
好花須將好意看,天香國色莫摧殘。

❷ 請問柏鄉漢牡丹園怎麼樣

邢台柏鄉漢牡丹園是國家牡丹芍葯資源保護區,位於邢台市柏鄉縣,佔地面積520畝,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園內囊括了洛陽、菏澤、安徽、甘肅以及日、美、法等國內外牡丹珍品全部的九大色繫上千個品種。
柏鄉漢牡丹園以世界牡丹的活化石-漢代牡丹總領群芳,設有亭台樓閣、湖光水色的20個景點點綴其中,堪稱世界丹花的總匯。並展示了大量春秋戰國以來的珍貴出土文物,與漢牡丹交相輝映,構成了歷史和牡丹特殊的文化品格。
據柏鄉縣志記載:西漢末年,劉秀為躲避王莽追殺,進入破壁殘垣的彌陀寺(現漢牡丹園)藏身,追兵到來時,牡丹舒枝展葉,護住了劉秀,使他躲過了此劫,劉秀稱帝後,為答謝牡丹的救命之恩,題詩一首,「蕭王避難過荒庄,井廟俱無甚凄涼。
唯有牡丹花數株,忠心不改向君王,漢牡丹之名由此而得。漢牡丹具有洛陽、菏澤和其他國內外牡丹所無法比擬的五個獨特之處。一年代久遠。她早於洛陽牡丹500多年,早於菏澤牡丹1400多年。
堪稱華夏一絕,世界之最。二同株異花。花開時節,單株漢牡丹以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千層台閣型等多種形態而獨居群芳之首。
三花戀故土,異地不活。1937年,侵華日軍佔領了柏鄉,企圖將千古名花移往日本,盡管他們深掘數尺,連根帶土運至日本,悉心呵護,但花終不受,竟抱枝枯死。
解放後,彌陀寺的漢牡丹重展姿容, 枝繁葉茂。四不解之謎。圍繞漢代牡丹兩千餘年的文化歷程,產生了大量的優美傳說和民間故事。
古代帝王駕崩,漢牡丹以開白花為先知。五花開知國事。當地百姓盛傳國興國衰、年豐年欠,均可從漢牡丹的色澤變化,生長態勢中得以預知。
在建國後的幾十年中,漢牡丹以它的花色和花朵枝數感知著共和國的諸多大事。至今百姓「觀花問事」之風仍盛。
漢牡丹園每年4月10日至5月25日,牡丹、芍葯相繼開放,是賞花旅遊的最好時節。
每年九、十月份牡丹栽培的好時節,牡丹銷售紅紅火火,並引用先進科技手法,擴建溫室大棚,使牡丹錯季開花,春節有催花牡丹上市,為喜慶的節日更添一份富貴。
更多關於柏鄉漢牡丹園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642d731615731502.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❸ 歷史最悠久、最神奇的牡丹在什麼地方

漢牡丹具有洛陽、菏澤和其他國內外牡丹所無法比擬的五個獨特之處。一年代久遠。她早於洛陽牡丹500多年,早於菏澤牡丹1400多年。堪稱華夏一絕,世界之最。二同株異花。花開時節,單株漢牡丹以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千層台閣型等多種形態而獨居群芳之首。三花戀故土,異地不活。1937年,侵華日軍佔領了柏鄉,企圖將千古名花移往日本,盡管他們深掘數尺,連根帶土運至日本,悉心呵護,但花終不受,竟抱枝枯死。解放後,彌陀寺的漢牡丹重展姿容,枝繁葉茂。四不解之謎。圍繞漢代牡丹兩千餘年的文化歷程,產生了大量的優美傳說和民間故事。古代帝王駕崩,漢牡丹以開白花為先知。五花開知國事。當地百姓盛傳國興國衰、年豐年欠,均可從漢牡丹的色澤變化,生長態勢中得以預知。在建國後的幾十年中,漢牡丹以它的花色和花朵枝數感知著共和國的諸多大事。至今百姓「觀花問事」之風仍盛。

❹ 漢牡丹之鄉在哪

漢牡丹之鄉在邢台市柏鄉縣,漢牡丹和一般牡丹不一樣。

一、年代久遠。

漢代時期已有記載距今已2000多年。早於洛陽唐代牡丹500多年,早於荷澤明代牡丹1400多年。堪稱華夏一絕,世界之最。(注:洛陽唐代牡丹或菏澤明代牡丹並不是單株存活至今的,只是從那時興起種植的,一般牡丹壽命不過幾十年,超過百年的稀少)

二、同株異花。

在同一株漢代牡丹上可開出花色不同,花型不同,層次不同的牡丹花。有荷花型、菊花型、千層台閣型。

三、異地不活。

漢代牡丹只能在這個池內栽培,離開此地,則不能成活。1937年後,日寇侵華期間,駐縣日軍頭目妄圖獨霸名花,曾兩次派人深挖,連根帶土運回日本栽種,雖然澆水施肥,百般侍弄,漢牡丹仍以死抗爭,枯萎而亡。漢代牡丹遭此劫掠,枝葉乾枯,數年不發。直到一九四九年,全國解放後,漢牡丹才根枝復生,鮮花又開。因此人們又稱贊漢牡丹有民族氣節,是愛國神花。後來又有人進行移栽,仍舊未能成活。

四、不解之謎。

既有古代神話(入地成花,牡丹救主),又有現代不解之謎:在清代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駕崩那一年,曾開過兩朵白花。一九七六年又開了三朵白花,就在那一年,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毛澤東主席相繼去世。

五、素有靈氣。

清光緒十六年的石碑上,就記載著柏鄉漢牡丹"素有靈氣"。從老一輩就流傳著"花開知國事,花盛則年豐,花衰則年欠"的說法,至今百姓"觀花問事"之風仍盛。

❺ 請問下中國牡丹之都是哪裡啊要有相關的資料。

3月16日,中國花卉協會正式命名菏澤為「中國牡丹之都」,這使得菏澤牡丹有了內一個更好容的發展平台。

根據《中國花卉協會命名授牌管理辦法》,經菏澤市人民政府申報,中國花卉協會組織專家考察、評審,決定命名菏澤市為「中國牡丹之都」。

菏澤國家牡丹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管理辦公室主任陳學湘介紹,中國花卉協會正式命名菏澤市為「中國牡丹之都」,使菏澤牡丹有了一個更好的發展平台。下一步,菏澤市將繼續發揮牡丹產業優勢,弘揚牡丹文化,加強品種和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創新品牌,拓展市場,延伸產業鏈,推動牡丹產業再上新水平。
樓主也可以去網路一下與「中國牡丹之都」相關的消息。

❻ 牡丹花河北省有沒有

24日,中國目前唯一的國家牡丹芍葯資源保護基地——柏鄉縣漢牡丹園開園,世界牡丹活化石——延續兩千多年的品種漢代牡丹在遊人面前亮相。 中新網邢台4月24日電(記者牛琳張鵬翔)「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24日,中國國家牡丹芍葯資源保護基地——河北柏鄉縣漢牡丹園開園,世界牡丹活化石——延續兩千多年的品種漢代牡丹在遊人面前亮相。

記者在現場看到,邢台市柏鄉縣牡丹花含苞待放,溢香滿園,河北省內外遊客人如潮湧。亭台樓榭、湖光水色襯映下,許多遊客攜家帶口,來牡丹園春遊踏青、賞花攝影。

30多名來自省會石家莊的「驢友」自發組團、騎行六七十公里抵達柏鄉漢牡丹園。「驢友」之一51歲的楊女士說,他們7點半從石家莊出發,騎了四個多小時,鍛煉了身體,還能一睹漢牡丹的風采。

柏鄉縣漢牡丹園佔地16萬平方米,以世界牡丹「活化石」漢代牡丹統領群芳,包括洛陽、菏澤、甘肅、安徽、法國、日本、美國等國內外九大色系、近千品種,為中國牡丹芍葯品種資源保護區。(

熱點內容
金華茶花苗 發布:2025-08-26 09:48:52 瀏覽:787
蘭花萃取 發布:2025-08-26 09:44:55 瀏覽:292
墨宇畫牡丹 發布:2025-08-26 09:38:46 瀏覽:257
櫻花晚櫻 發布:2025-08-26 09:37:18 瀏覽:97
七夕一日餐廳 發布:2025-08-26 09:37:14 瀏覽:91
女人蘭花指 發布:2025-08-26 09:22:43 瀏覽:332
七夕蓬萊閣 發布:2025-08-26 09:22:08 瀏覽:654
智者一朵花 發布:2025-08-26 09:22:01 瀏覽:912
浪慢海棠 發布:2025-08-26 09:04:30 瀏覽:543
馬蘭花開亢 發布:2025-08-26 08:55:5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