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丁香姑娘的故事
1. 戴望舒的《雨巷》中的「我」和油紙傘和雨巷以及丁香花和姑娘分別象徵著什麼象徵意義是什麼
我是詩人,獨自追尋希望。油紙傘指遙遠渺茫的希望。雨巷指當時的時代環境。丁香花指美麗哀愁的象徵。姑娘指詩人苦苦追求的希望。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2. 寫作文。我和丁香姑娘有個約會
丁香花,清香優雅而又柔弱愁怨.而姑娘我們見過的就多了.正如《紅樓夢》中所說「女兒是水做的」那樣.姑娘一般在人心目中總是美好,柔媚如丁香般.但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對姑娘的解讀也是不同的.
我心目中的丁香姑娘雖有丁香般的顏色,丁香般的芬芳,丁香般的憂愁,但它們形似丁香又有別與丁香.她們不僅有女兒的嫵媚也同樣有男兒的陽剛;他們溫柔賢惠而又臨危不懼,他們多才多藝而又彼此珍重,她們朴實善良而又不安現狀.勤勞持家,節儉大度.此乃人間之佳麗也.
這樣的姑娘自古就有,那富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稱的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她們不僅僅是因為才貌就被稱為四大美女的.她們也同樣為我國古代當時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這四位美女中最使我欽佩的莫過於王昭君了.她也有憑借美貌之時與其她三位相似之處,但她那自願請行為和平而犧牲自我,為理想甘願放棄一切的品質是其她三位所沒有的.
3. 我與丁香姑娘的故事
在我們未知的故鄉,傳來寧靜的歌聲,天空中綻放著煙火。同時,時間和空間上的交錯呈現了未知的復雜。難得的安靜歲月,一種相對脫離的自由和對漂泊的苦戀,若有若無的空盪和不習慣脫離現代偽文明無奈。凝結成冰冷的虛幻的淚水,只不過想翻身,想擺脫一種平凡,不想做生活中出現的夢,還是需要起身面對一切,慢慢地走著,忘記來自何處,同時看不懂身邊的微妙。聽著來自遠古的聲音,不能連續的思考,被情感的旋渦拌住,自己好象被栓在什麼地方,脫離啊,伴隨者是無奈。遙遠的天堂有雙明亮的眼睛,在天上。在天黑的時候,眼睛還在天上……我的喉嚨想發出什麼聲音,但不是吶喊,因為我擔心把我眷戀的未知的遙遠的心靈吵到,我本能的呼吸,本能的進食,本能的聽瑣碎的聲音。當我轉身,我開始幻想我聽說過的又未知的影子,如果天還是那麼的藍,如果愛還是那麼的真,我也一定會不知所措。我開始發現目標,疾步行走起來,穿過樹林,爬上高山,在高山頂上我劇烈的呼吸,之後我翻身爬上了雲端。我跟著雲一起張望,一起游盪。在一段時間內我附身看著高樓林立,人群熙熙攘攘。我還記得我曾在人群中的追隨腳步。頭腦被一種恍惚的記憶喚醒。是丁香走來,她從懷里掏出一把泥土,揉捏著,揉捏著,對著我微笑。雲還在飄,風托著我。看到她的影子線條的粗細變化,風在起伏,透過了我的心。我緩緩站起身,就像用指尖問候風一樣,回復的聲音只有靈魂聽得見……而我即刻進入了這種虛幻。為了她我放棄了和靈魂的對話。在我身邊出現了想像中的精靈,精靈的出現開始慰藉我沉重的心,我不再渴求恰好溫柔的陽光,開始擁有生命的力量。我的微笑透進夢里,我的淚水流淌著感動。我可以不需要內心飄飄盪盪,她就是我的天使,上帝的使者…… 我在光亮和黑暗,溫暖和寒冷,乾燥和潮濕,清風拂面以及狂風肆虐中保持清醒,發現這就是一瞬間的愛,短暫且美好.
4. 雨巷中我和丁香姑娘的共同點
憂傷的感情是一樣的。而丁香姑娘是象徵著徐志摩當時的理想在社會背景下又朦朧和迷惘了,所以兩個「人」基本沒有什麼共性,也不是這首詩的文章重點。重點是理想與作者還有距離,作者還有疑惑理想的成分。
5. 雨巷 從姑娘的角度,運用第一人稱、散文的形式、優美的語言復述我和丁香姑娘的故事梗概
這是我今天才寫的= 在那柳葉綠荷花香最美麗的家鄉之中,有一位叫丁香的姑娘——美麗、 高潔、 愁怨。他撐著油紙傘,哀怨又彷徨。她總是從懷里掏出一把泥土,揉捏著,揉捏著,對著我微笑。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而風起伏,也透過我的心。每當看到她影子的粗細閃爍,我就彷彿置身千年夢幻。那時我輕輕伸出那一根指尖,像問候風一樣,為了她我放棄了和靈魂的對話。沉重的心開始得到解脫,我不再渴求恰好溫柔的陽光,開始擁有生命的力量。因為有你,丁香,因為有你,生活一切短暫而美好。 一片柳葉吹成雪,舟中溫柔海上月,記得人間最好,夢里失約歌里借。
6. 我和丁香姑娘 200字
雨巷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7. 以「我心中的丁香姑娘」為題,寫一篇作文,300字左右。
丁香花,清香優雅而又柔弱愁怨。而姑娘我們見過的就多了。正如《紅樓夢》中所說「女兒是水做的」那樣。姑娘一般在人心目中總是美好,柔媚如丁香般。但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對姑娘的解讀也是不同的。
我心目中的丁香姑娘雖有丁香般的顏色,丁香般的芬芳,丁香般的憂愁,但它們形似丁香又有別與丁香。她們不僅有女兒的嫵媚也同樣有男兒的陽剛;他們溫柔賢惠而又臨危不懼,他們多才多藝而又彼此珍重,她們朴實善良而又不安現狀。勤勞持家,節儉大度。此乃人間之佳麗也。
這樣的姑娘自古就有,那富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稱的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她們不僅僅是因為才貌就被稱為四大美女的。她們也同樣為我國古代當時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這四位美女中最使我欽佩的莫過於王昭君了。她也有憑借美貌之時與其她三位相似之處,但她那自願請行為和平而犧牲自我,為理想甘願放棄一切的品質是其她三位所沒有的。
塞外奇寒,離家千里,獨在異邦,終身難歸自然少不了昭君的凄婉迷茫,哀怨惆悵,而她一名弱女子卻做到了馳騁疆場強悍男子有時也難做到的結果。她,把自己的深明大義,自己的才華美貌甚至一生都獻給了和平。是的,他走了,放棄了榮華富貴到了邀遠的匈奴。然而換取的是漢匈半個多實際的和平。百姓再也不必忍受戰亂之苦,家園再也不會被肆意踐踏了。這又豈是丁香一詞所能形容的?
姑娘如水,典雅,柔媚。涓涓細流使人心情惆悵,但洶涌的江河,驚濤拍岸不也是由水組成的?那種似丁香而非丁香,獨特新穎,深明大義,舍小我而顧大我的姑娘正式我心中所嚮往的。
8. 分析雨巷,我,丁香姑娘。三個意象的象徵意義。
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
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
「油紙傘」不僅僅是江南地區的文化符號,還突破了往常象徵愛情、浪漫的傳統文化內涵,構建了詩人獨立而封閉的自我內心世界,承載了詩人多重復雜的情感體驗。
(8)我和丁香姑娘的故事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
「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
但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詩的開頭一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著愁怨的姑娘」。詩開頭點明了詩的主旨是抒寫詩人追尋的「希望」。
被蒙蒙細雨籠罩的「雨巷」「悠長、悠長」,沒有盡頭,暗示希望的迷濛渺茫。「獨自」、「寂寥」暗示了詩人知音難覓,孤獨彷徨。希望逢著的是那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姑娘」是誰,結著什麼樣的愁怨不得而知。這是寫詩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還是寫詩人對愛情的渴盼,也不得而知。
9. 高一語文《雨巷》戴望舒是什麼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詩的開頭一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
姑娘。」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著愁怨的姑娘」。詩開頭點明了詩的主旨是抒寫詩人追尋的「希望」。被蒙蒙細雨籠罩的「雨巷」「悠長、悠長」,沒有盡頭,暗示希望的迷濛渺茫。「獨自」、「寂寥」暗示了詩人知音難覓,孤獨彷徨。希望是什麼?希望是那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那麼,這「姑娘」是誰?詩人心目中的「姑娘」結著什麼樣的愁怨?這是寫詩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嗎?這是寫詩人對愛情的渴盼嗎?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那麼,就讓我們循著詩人在雨巷行進的足跡,躲在一旁,悄悄地窺視吧。
第二節「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詩人反復地拿丁香來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我國古詩里有好些吟詠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體柔弱,亂結枝欲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樣姣好美麗,品格像丁香一樣高雅聖潔,心緒也像丁香一樣憂愁惆悵。她愁什麼?莫非是憂愁那負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許是,也許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靈,高雅而聖潔,美麗而動人。
第三節「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這丁香一樣的姑娘,在「我」的長久的期待中,終於姍姍走來了。她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讀到這里,我們恍然有所領悟:原來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樣的美麗,也有姑娘一樣的高潔,也有姑娘一樣的憂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許是,也許都不是。我們不必追問得那麼具體,也不必回答得那麼確切。因為詩畢竟是詩,正如前人所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詩,大都不是直接對現實的摹寫,而往往是一種隱蔽靈魂的宣洩。正如一位詩家所說:「一個人在夢里泄露自己的潛意識,在詩作里泄露隱蔽的靈魂,然而也只是像夢一般朦朧的。從這種情境,我們體味到詩……是在於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
第四節「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來「心有靈犀一點通」,兩顆心靈已經接近、貼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於從身邊飄然而過,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兩人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鬱病,不忍相離,又不得不相離,因而同病相憐;然而又正因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就是這樣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著,追求著……「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與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實的人生際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現的一種幻境,還是這簡直就是寫的一場夢?
第五節「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牆,走盡這雨巷。」「我」目送著丁香姑娘飄然遠去,她走到了雨巷的盡頭,「到了頹圮的籬牆」。「頹圮的籬牆」給人的心靈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麼美,美好的事物理所當然應該生長在美好的環境、聖潔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卻「到了頹圮的籬牆」,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們多少聯想!那破落衰敗的籬牆莫非竟是姑娘的歸宿?莫非丁香姑娘處境艱險?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擊?這是感傷姑娘的不幸遭際,還是哀嘆自己的生不逢時?
第六節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這一節從字面看寫姑娘的消失,實際是寫美的毀滅,希望的毀滅。在「頹圮的籬牆」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徹底地毀滅了!詩人追尋著的希望也徹底地毀滅了!這毀滅的希望,是詩人聖潔的愛情,還是詩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毀滅了,但是「我」仍然沒有放棄追求。詩的末尾與首節回應,我依然獨自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著」改為「飄過」,讓詩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朧迷茫的夢幻中結尾。
10. 高一作文 我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字數不限
一眼望去,在這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那把充滿神秘的油紙傘,若隱若現。在朦朧中,舉著傘的是一位穿著紫白長絲裙的丁香姑娘,她輕柔的背影,或是像淡紫色的凄清憂愁,或是像純白色的高潔素麗,她飄逸地走著,好似仙人一般,但又好似想要逃離這個黑暗陰冷的長巷,順帶捲走這小巷中的詩意,與她留下的顏色和芬芳。
一個回眸,那惆悵的臉龐上夾雜著嘆息般的眼光,眉目間清秀的眼神緊鎖著。他她在這宅巷的雨中哀怨又彷徨,萬千憂愁的思緒,彷彿是無法消抹的,即使是傾盆大雨,也沖刷不盡她身上的泥濘。
丁香姑娘即我,我即丁香姑娘:
這個結論是不易被人接受的。詩的開關寫道「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顯然,這句話的主語是「我」,而不是丁香姑娘。
那麼,問題來了,一個大老爺們撐一把油紙傘,未免太娘炮了;接著到詩的第三小節提到丁香姑娘的形象:「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而且「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由此可見,詩中丁香姑娘的形象與「我」,不論在「形」上,還是「神」上,都達到了高度的吻合。那麼你說哪個是「我」,哪個又是丁香姑娘?我是誰,丁香姑娘又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