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牡丹千股千評
❶ 歷史題:除鄧稼先以外還有誰被命名為"共和國的脊樑",還有他們的事跡.
共和國的脊樑是全國勞動模範的統稱,每年都要表彰一批.
具體地說就是勤勤懇懇工作、默默無聞奉獻的、各條戰線、各行各業的全體勞動者——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是共和國的脊樑!!!
另外,推薦一位:藍領精英鄧建軍:上世紀80年代末,一個躁動而充滿各種誘惑的年代,「當工人沒出息」的聲音不絕於耳。21歲的鄧建軍從江蘇常州輕工業學校電氣自動化專業畢業,進入常州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一名紡織行業的電氣技工。
這是1988年8月,蘇南大地經商潮湧,更多的人開始把金錢和財富當做成功的象徵。沒有誰更多地去留意剛剛走出校門的鄧建軍,只是知道這位憨厚老實的小夥子常常面帶微笑,畢恭畢敬地向公司里的每一個人問聲「師傅好」。
然而,職業的平淡並沒有消磨掉鄧建軍的意志。在平靜的外表下,他的心海深處依然孕育著波瀾,篤信自己一定能夠成為一位技術頂呱呱的好工人,篤信「黑牡丹」最終能夠成為自己人生中最為重要的舞台。
時光荏苒,17年過去了。今天的鄧建軍依然不笑不說話,依然見人畢恭畢敬地問聲「師傅好」,卻已經在一線工人崗位上贏得了累累功勛———
鄧建軍在世界紡織業中率先破解連續生產不停車的牛仔布紗線染色難題;
鄧建軍研製的「顏料組份分析計算機控制系統」填補了世界空白;
鄧建軍挑戰世界級難題———預縮穩定率,令世界同行刮目;
鄧建軍高超的維護設備能力,讓日本客商大呼見識到了「中國功夫」; ……
作為一名技術工人,鄧建軍獲得了自己從未奢想過的榮譽,從江蘇省新長征突擊手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新世紀全國首批「能工巧匠」。
今天,致力於產業升級的中國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渴求與熱情,呼喚並期待著高級技術工人的出現。當年篤定要當「技術頂呱呱的好工人」的鄧建軍,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做出了一個響亮的回答———當個有技術的好工人,值!
技術改造永無止境。每一次的成功探索,都讓鄧建軍擁有了向更多困難挑戰的資本與自信。
上世紀90年代初,年產值不過百萬元的常州黑牡丹集團公司邁開了兼並擴張的步伐。在中國紡織行業的重新洗牌中,這家裡弄小廠尋找著新的機遇。
1992年,黑牡丹公司兼並了第一家紡織企業———常州市第十織布廠,得到了50台進口劍桿織機設備。盡快讓機器運轉起來,為企業帶來真金白銀的效益,成了擺在職工面前的首要問題。
時任機械維修工的丁東明對織機初步檢修後,這樣向公司領導匯報:「機器許久不用,電氣維修至少得花半年時間。」
誰來擔當重任?公司董事長曹德法提出:「讓小鄧試試吧!」在企業里,他聽到過太多稱贊這個年輕人的聲音,便把這次檢修當成一次對鄧建軍的考驗。
第二天,鄧建軍帶著助手到被兼並的廠子「上班」了。一打開織機的箱蓋,兩人頓時傻眼了———這哪裡是線路板,簡直是一堆亂麻。機器黑乎乎,裡面隨時可能跑出老鼠,助手變得縮手縮腳起來。鄧建軍卻二話沒說,平靜地將手伸進了機箱。
設備改造不是靠勇敢就能完成的。50台織機甚至連線路板原理圖都不知下落,鄧建軍的工作也只能從制圖做起。
制圖?說起來容易,干起來有多難啊!光是一張線路板上,就有2000多個點需要一一測試、分析和計算。
鄧建軍每天蹲在織機旁,一干就是十四五個小時。只需做簡單機械維修的丁東明感到十分意外,因為鄧建軍維修設備電氣的速度幾乎與自己同步。一個月後,50台織機重新運轉。要知道,這是別人要花將近半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董事長曹德法大吃一驚,徹底相信了自己曾經聽到過的對鄧建軍的評價,「這個年輕人確實不錯」。
在以後的工作中,鄧建軍給了曹德法更多的驚喜。正是這一個接一個的驚喜,讓「黑牡丹」在中國乃至世界紡織舞台上綻放得更為燦爛。
技改永無止境。每一次的探索,都讓鄧建軍擁有了向更多困難挑戰的資本與自信。在世界紡織業中,牛仔布紗線染色始終被一個難題所困擾。機器染完一缸布後的停車過程中,因為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的變化,總要產生將近600米染色不均的廢布,給企業造成極大浪費,影響生產進度和產量。
看著每次停車造成的3600元損失,從小過慣苦日子的鄧建軍心疼極了。於是,他訪專家尋找靈感,查資料捕捉信息,就連做夢都在想著解決問題的辦法。多少次夜深人靜的時候,鄧建軍把18項紡織新技術在腦子里「放電影」,逐一進行分析。經過再三論證,他提出了改直流調速為變頻調速的設想。光是方案的設計,鄧建軍就用了足足兩個月,因為只要一個信號隔離不到位,就會前功盡棄。
最難的是改造完畢進行試車。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沒有成功改造的先例,大家都為鄧建軍捏了把汗。開車以後,只聽「嘣」的一聲,新裝上的主要器件變頻器炸裂了。再換一個,又是「嘣」的一聲。
接二連三的爆炸聲,快要把鄧建軍炸懵了:「一個變頻器就是四五千塊錢,第一天就炸了兩個,後來又炸了5個……這可是好幾萬元啊!」
這是鄧建軍第一次充當「心臟」進行獨立技改,承受的巨大壓力可想而知。他天天泡在試車現場,反反復復查找原因。
經過細致的排查和分析,鄧建軍確信自己沒有錯,可能是買來的國產變頻器存在問題。果然,廠方專家上門檢驗後承認,由於沒有按照鄧建軍的要求進行光電隔離,變頻器存在質量問題。
換上合格的變頻器後,試車終於成功!鄧建軍綳了好幾個月的臉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鄧建軍帶著同伴日夜奮戰,先後對染漿聯合機進行4次改造,在國內率先解決了連續生產不用停車這一世界性紡織難題,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專家論證認為,改造後的設備操作程序更為優化,功能先進性部分超過同類進口設備。
1981年進廠的蔡志忠是染漿聯的值班長,親眼見證了這套關鍵設備的「新生」。他說:「在鄧建軍的改造下,染漿聯合機的各方面性能都可以跟國際先進設備相媲美,這確實是一次脫胎換骨的改造。」
每一次攻關都不輕松,需要付出百倍心血。但是,伴隨成功而給企業創造的財富更讓鄧建軍驕傲。
從投訴科回饋來的客戶反映,讓成品車間主任姚文浩感到十分難堪。公司出口的牛仔布拉斜尺寸不穩定,生產的仔褲褲管經常產生扭斜,褲縫不直,誰還會買?
難堪歸難堪,姚文浩確實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調節布料拉斜尺寸全憑值車工的手感,不同的人感覺不同,產品當然不穩定。手感最好的值車工,織出的布合格率總是最高。可是,不可能所有的值車工都有最好的功夫呀!
姚文浩陷入的尷尬,鄧建軍也注意到了。每天和各個車間的機械設備打交道,這位小夥子總能最早發現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並且非要解決才肯罷休。
然而,當時的鄧建軍不過是一位電氣維修工,修設備的知識還算夠用,改造設備就需要弄清楚更多的工藝原理。於是,鄧建軍的書桌上多了許多織造工藝書籍,姚文浩成了他虛心請教問題的老師。
一個星期以後,鄧建軍的新裝置誕生了,牛仔布拉斜尺寸不穩定的問題迎刃而解。
原來,鄧建軍在拉斜滾筒上裝了一個類似地磅的裝置,再利用感測技術將拉斜區域的張力數字直接顯示出來,讓值車工一目瞭然,調節拉斜尺寸自然心裡有底。
用上新技術以後,值車工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產品質量也始終保持穩定。姚文浩忍不住四處誇獎鄧建軍:「誰能想到用地磅呀?誰能想到用數字說話呀?還是咱們的小鄧行啊!」
如果說這次技術改造讓姚文浩對鄧建軍刮目相看的話,那麼,鄧建軍攻克穩定布料預縮率難題的非凡舉動,則征服了世界紡織染整行業的同行。
染整一直是我國紡織工業的薄弱環節,色差和縮水率的問題深深困擾著黑牡丹公司。由於企業生產的牛仔布大多出口海外,縮水率的高低波動不僅影響出口產品的質量,更有可能造成國際索賠。
1999年,客戶對於產品縮水率的投訴多了起來。為了黑牡丹公司的信譽和發展,鄧建軍又一次承擔起技術攻關的重任。
公司里幾乎每一個人都相信,鄧建軍遲早能夠解決穩定預縮率的問題。
然而,鄧建軍卻清楚地知道,擺在自己面前的是多麼復雜的一道難關,為了攻克這道難關,自己又要吃下多少苦頭。
害怕嗎?當然不怕。退縮嗎?當然不會。每一次攻關都不輕松,但是伴隨成功而至的成就感更讓鄧建軍迷戀。
又一個世界級難題,又一次艱難的攻關。看著成天冥思苦想的丈夫,妻子姚群的心中不禁擔心起來。這個時候,鄧建軍總是把笑容當成安慰妻子的惟一方式。
白天連著黑夜,鄧建軍與科研小組的成員們一道奮力攻關,所有人的眼睛都被熬得通紅。
失敗,還是失敗。但是,正是在不斷的失敗中,科學的探求逐漸接近著真正的答案。
通過運用電子技術與氣動技術的完善結合,鄧建軍利用電腦進行後整理階段統一控制,一舉突破常年困擾企業的重大難關,使得黑牡丹公司生產的牛仔布的預縮率精度牢牢控制在2.5的范圍內,明顯優於3的國際標准。
這一次技改接近完美,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從此,「黑牡丹」在國際市場技壓群芳,成為暢銷美國市場的三大牛仔服裝面料之一。
董事長曹得法評價說:「穩定預縮率的意義並不在於縮小了預縮尺寸,而在於」黑牡丹「掌控了這一處於世界紡織業領先地位的核心技術。」
鄧建軍始終痴迷於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海洋。他說:「我是怕被淘汰掉,怕被工業發展的滾滾車輪遠遠甩掉。」
在人生中最為燦爛的青春歲月里,鄧建軍從一個中專畢業生成長為黑牡丹公司的棟梁之材。
「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是鄧建軍對於自己成長秘訣的惟一回答,也是人們從這位大名鼎鼎的技術工人身上能夠找到的惟一答案。
1988年,19歲的鄧建軍跨出江蘇省常州輕工業學校校門,進入黑牡丹的前身常州第二色織廠工作。
此時,曾經創造輝煌的常州紡織企業正面臨著嚴峻的市場挑戰,大批已經使用幾十年的老舊設備加速淘汰。
誰也沒有想到,原本是「幹部」身份的鄧建軍主動要求到生產一線去,從此給自己貼上了「工人」這個身份標簽。
然而,工人就是好當的嗎?
進廠不久的一個深夜,鄧建軍負責保養維修的一台機器出現故障,好長時間也沒有修好,不得不向師傅緊急求援。
師傅來了,三下五除二地解決了問題。原來,這只是一個與電氣搭界的機械小故障,十幾分鍾就能修好。
聽了師傅的話,鄧建軍感到很慚愧。
然而,更讓鄧建軍心疼的事情還在後頭。有人悄悄告訴這位小夥子,因為維修耽誤了過多的時間,企業一下子損失了好幾千元。
鄧建軍由此徹底頓悟:「工種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市場經濟淡化了工種概念;訂單是市場下的,企業需要什麼,我就應當去學習什麼。」
對於剛剛跨出校門的中專生鄧建軍而言,需要學習的應用知識太多了。越是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他越是堅定了不斷學習新技術的理想和目標。
17載春去秋來,妻子姚群默默地注視著鄧建軍付出著自己全部的心血。
每天下班,別人一家總是大人孩子歡聲笑語,鄧建軍的家卻總是寂靜無聲。每天一個半小時的學習時間,鄧建軍雷打不動。
一次,鄧建軍在表哥家看到一本《多層印製板設計程序應用手冊》,頓時如獲至寶。當時,復印技術尚未普及,他竟與工友利用空餘時間日夜突擊抄寫。這本近300頁的專業書,三個人整整抄了兩個星期……
常州的冬天特別濕冷,鄧建軍就躲進被窩上網查找最新技術資料。看到丈夫握著滑鼠的手在被子下面來回移動,看到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孤獨寂寞的樣子,姚群忍不住又氣又心疼……
不積圭步,無以致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17年,6200多天,鄧建軍始終像海綿吸水般痴迷於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海洋。別人誇贊他「勤奮用功」,鄧建軍卻說「我是怕被淘汰掉,怕被工業發展的滾滾車輪遠遠甩掉」。
鄧建軍的工作台上,放著一疊厚厚的筆記本,上面詳細記錄著他多年來消化洋設備和技術創新的資料和心得,被工友們稱為頗具實用價值的「活辭典」。
從鄧建軍的這疊筆記本上,大家懂得了什麼叫刻苦鑽研,什麼叫忘我工作。
鄧建軍從一個中專生起步,自學考下了微機及應用專業大專,又繼續自學江蘇大學計算機及應用本科。在感動於他在技術革新中取得的突出成績的同時,人們同樣感動於他顯示出來的執著學習精神。
鄧建軍的徒弟徐文虎是大專生,跟著中專出身的師傅工作了10多年,卻越來越感到兩人的差距始終在拉大。
當然,在研製牛仔布染色在線控制的時候,鄧建軍曾經向自己的徒弟請教計算機通訊方式方面的問題。但是,徐文虎懂得,僅靠一門專業並不能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自己將包括紡織工藝、機械構造等專業知識復合應用的能力,要比鄧建軍差了一大截。
看到鄧建軍不斷迸發出的智慧火花,徐文虎不敢有一絲懈怠。他說,要想成為師傅那樣的企業棟梁之材,就需要像師傅那樣具有「百分之百的興趣」和「付出百分之兩百的執著和勤奮」。
在公司團委書記席中豪的記憶中,鄧建軍的身影總是和加班加點連在一起。然而,有一天發生的事情卻讓他感到不解。
這天下班,鄧建軍既沒有洗澡也沒有換工作服,反常地催促正在列印資料的席中豪:「快點,我要鎖門了。」
在廠門口的小攤上,鄧建軍匆匆買了一個麵包走了。席中豪百思不解,一貫早來晚走的鄧建軍怎麼像是換了一個人?
2003年6月,席中豪和鄧建軍一起去上海觀摩國際紡織工業博覽會。
人山人海的參觀者中,鄧建軍憑借著一口流利的英語,被德國祖克公司的總工程師特別請進了貴賓室交談。
看到這一幕,席中豪終於徹底明白了,匆匆離去的鄧建軍是在利用工余時間學習外語。
如今,鄧建軍不僅能夠運用英語進行通暢交流,還能直接閱讀德文和西班牙文資料,瀏覽國外技術網站和與外方技術人員互發電子郵件更算不上什麼難事。
鄧建軍正在用自己在技術改造路途上的奔跑,書寫著一位中國技工震驚世界的東方傳奇!
參加工作17年,鄧建軍共解決重大技術難題23個,參與技改項目400餘個,其中獨立完成145個。
今天的鄧建軍,完全有充足的理由享受成功的果實。他不僅是企業里惟一享受8000元月薪的職工,還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先後兩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就連11歲的兒子鄧峰都知道,自己的爸爸在常州已經成了名人。不乏天真的孩子還這樣問過媽媽:「你為這樣一個老公自豪嗎?」
然而,鄧建軍從來不曾將「成功」二字放在心上。當人們贊美那些成功的技術之花時,他想到的卻是自己經歷過的無數次失敗,「我失敗的次數更多,只是不為人知罷了」。
盡管鄧建軍堅持認為自己並不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盡管鄧建軍從來不對任何問題做出絕對的回答,「黑牡丹」的職工們卻已經把他的名字與「沒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連在一起。
為了隨時找到這位企業少不了的「能人」,鄧建軍享受著公司領導的待遇,由企業配備了通訊設備。他的手機和住宅電話的號碼,就貼在每個車間的牆上。幾乎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鄧建軍都出現在故障現場。
今天的鄧建軍可謂榮譽等身,然而,他卻在淡淡的一笑中把耀眼的光環輕輕拂去,依然隨時毫無怨言地接受工友們的每一次緊急召喚,依然對技術改造保持著往日的執著追求。他把自己的目光牢牢地與世界看齊,要在世界製造業中找到中國技工的位置。
這位外表木訥的技術工人心中的火熱情懷,遠遠不是幾句豪言壯語所能簡單展現的。
1997年,黑牡丹公司從德國進口的氣紡機中樞系統變頻器燒壞了,急需更換。這種變頻器屬於世界紡織高新技術,不但價格高達9萬元,訂貨周期也要兩個月。
9萬元?這要工友們付出多少勞動才能省下來?
兩個月?這會給公司生產造成多大的經濟損失?
鄧建軍主動請纓,立下「軍令狀」。他和同伴們認真研究分析圖紙,多次計算測試數據,重新確定參數和模擬調試,大膽採用類似的國產變頻器更換替代……兩天半以後,機器正常運轉!
德國公司聽到消息,十分震驚,專門派出專家趕赴黑牡丹公司。
挑剔的檢驗結束了,德國專家不得不翹起大拇指:「中國工人了不起!」
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氣紡機變頻器的成功替代是一次漂亮的防禦戰。相比而言,對另一家德國公司提供的清梳聯電動機進行改造,則是一次漂亮的攻堅戰。
清梳聯是一種從清梳棉花開始到紡制棉花生條的聯合機械。鄧建軍發現,這套進口設備運行穩定性很差,一旦發生故障,跨國供貨周期長,經濟損失難以估算。
於是,鄧建軍大膽採用交流變頻器調速替代直流調速,大大降低了維修成本,設備運行更加穩定可靠。當國內棉紡織業一份權威雜志推出這項最新科技成果時,「黑牡丹」採用這一技術的清梳聯設備早已安全高效地運行了兩年多時間。
這些年來,鄧建軍為企業帶來的直接經濟價值無法估算。
後織車間有數百台OMNI噴氣織機和GAMMA劍桿織機,每台織機都要使用一隻形狀類似小肥皂盒的經紗張力感測器。
由於織布機在織造過程中高速運轉,張力感測器長期處於700次/分鍾的高頻振動中,非常容易疲勞導致損壞。
每隻張力感測器8000元,壞了就換,沒了再買,誰都沒覺得有什麼不正常。
可是,鄧建軍就是覺得這樣花錢不正常。
今年1月,鄧建軍主動找到公司總經理,提出嘗試解決感測器維修問題。
下班了,鄧建軍像往常一樣沒有回家,第一次把張力感測器拆開來研究。
感測器里的線路密如蛛網,又沒有圖紙可以參考。鄧建軍找來了放大鏡,藉助強光勉強看清了表層的情況。但是,這個體積很小的線路板結構復雜,表層能夠用放大鏡看清楚,中間層又怎麼辦?
鄧建軍找來專業儀器,通過計算機一點一點地把線路模擬再現,自製出張力模型。不眠的48小時過去了,他終於確認了出現故障的元器件———這個小小的元器件的市場價格僅為0.01元!
8000元:0.01元———僅此一項,企業又可以節約幾十萬元資金,同時解決了由於張力感測器受損後造成的紡織品疵點。
鄧建軍笑了,笑得那樣滿足。
……
在鄧建軍的眼中,技術改造的道路永遠沒有盡頭,技術改造帶來的快樂也永遠沒有盡頭。
漫長的17年過去了,鄧建軍在企業提供的肥沃土壤上自由成長,成為一位光鮮奪目的中國技工。
很多當年的同學商海搏擊,早已擁有百萬家產。鄧建軍依然是那身工作服,為每一個技術難題的解決而滿足喜悅,甘之如飴。
「如果再過17年,你會是個什麼樣子呢?」面對這樣的提問,鄧建軍用微笑做答:「那太遠了,不是我現在要想的事情。」不過,他那張憨厚朴實的臉上,自信卻毫無掩飾地浮現出來。
這是濃縮著黑牡丹公司企業文化精神的一首詩———
在靜謐的非洲大草原上,
夕陽西下之際,
一頭獅子在沉思———
明天當太陽升起,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最快的羚羊;
一頭羚羊在沉思———
明天當太陽升起,我要奔跑,以逃脫跑得最快的獅子。
那麼,無論你是獅子還是羚羊,
當太陽升起,你要做的,都是奔跑。
……
太陽每天都要升起。在追求技術的道路上,鄧建軍已經毫不停頓地奔跑了17年,並且還要繼續奔跑下去。
當代全球紡織高新技術的舞台上,鄧建軍正在用自己在技術改造路途上的奔跑,書寫著一位中國技工震驚世界的東方傳奇!
❷ 七八十年代有一批被稱為"共和國的脊樑"的人有誰說出他們的事跡
共和國的脊樑 藍領精英鄧建軍
南方網訊 上世紀80年代末,一個躁動而充滿各種誘惑的年代,「當工人沒出息」的聲音不絕於耳。21歲的鄧建軍從江蘇常州輕工業學校電氣自動化專業畢業,進入常州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一名紡織行業的電氣技工。
這是1988年8月,蘇南大地經商潮湧,更多的人開始把金錢和財富當做成功的象徵。沒有誰更多地去留意剛剛走出校門的鄧建軍,只是知道這位憨厚老實的小夥子常常面帶微笑,畢恭畢敬地向公司里的每一個人問聲「師傅好」。
然而,職業的平淡並沒有消磨掉鄧建軍的意志。在平靜的外表下,他的心海深處依然孕育著波瀾,篤信自己一定能夠成為一位技術頂呱呱的好工人,篤信「黑牡丹」最終能夠成為自己人生中最為重要的舞台。
時光荏苒,17年過去了。今天的鄧建軍依然不笑不說話,依然見人畢恭畢敬地問聲「師傅好」,卻已經在一線工人崗位上贏得了累累功勛———
鄧建軍在世界紡織業中率先破解連續生產不停車的牛仔布紗線染色難題;
鄧建軍研製的「顏料組份分析計算機控制系統」填補了世界空白;
鄧建軍挑戰世界級難題———預縮穩定率,令世界同行刮目;
鄧建軍高超的維護設備能力,讓日本客商大呼見識到了「中國功夫」; ……
作為一名技術工人,鄧建軍獲得了自己從未奢想過的榮譽,從江蘇省新長征突擊手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新世紀全國首批「能工巧匠」。
今天,致力於產業升級的中國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渴求與熱情,呼喚並期待著高級技術工人的出現。當年篤定要當「技術頂呱呱的好工人」的鄧建軍,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做出了一個響亮的回答———當個有技術的好工人,值!
技術改造永無止境。每一次的成功探索,都讓鄧建軍擁有了向更多困難挑戰的資本與自信。
上世紀90年代初,年產值不過百萬元的常州黑牡丹集團公司邁開了兼並擴張的步伐。在中國紡織行業的重新洗牌中,這家裡弄小廠尋找著新的機遇。
1992年,黑牡丹公司兼並了第一家紡織企業———常州市第十織布廠,得到了50台進口劍桿織機設備。盡快讓機器運轉起來,為企業帶來真金白銀的效益,成了擺在職工面前的首要問題。
時任機械維修工的丁東明對織機初步檢修後,這樣向公司領導匯報:「機器許久不用,電氣維修至少得花半年時間。」
誰來擔當重任?公司董事長曹德法提出:「讓小鄧試試吧!」在企業里,他聽到過太多稱贊這個年輕人的聲音,便把這次檢修當成一次對鄧建軍的考驗。
第二天,鄧建軍帶著助手到被兼並的廠子「上班」了。一打開織機的箱蓋,兩人頓時傻眼了———這哪裡是線路板,簡直是一堆亂麻。機器黑乎乎,裡面隨時可能跑出老鼠,助手變得縮手縮腳起來。鄧建軍卻二話沒說,平靜地將手伸進了機箱。
設備改造不是靠勇敢就能完成的。50台織機甚至連線路板原理圖都不知下落,鄧建軍的工作也只能從制圖做起。
制圖?說起來容易,干起來有多難啊!光是一張線路板上,就有2000多個點需要一一測試、分析和計算。
鄧建軍每天蹲在織機旁,一干就是十四五個小時。只需做簡單機械維修的丁東明感到十分意外,因為鄧建軍維修設備電氣的速度幾乎與自己同步。一個月後,50台織機重新運轉。要知道,這是別人要花將近半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董事長曹德法大吃一驚,徹底相信了自己曾經聽到過的對鄧建軍的評價,「這個年輕人確實不錯」。
在以後的工作中,鄧建軍給了曹德法更多的驚喜。正是這一個接一個的驚喜,讓「黑牡丹」在中國乃至世界紡織舞台上綻放得更為燦爛。
技改永無止境。每一次的探索,都讓鄧建軍擁有了向更多困難挑戰的資本與自信。在世界紡織業中,牛仔布紗線染色始終被一個難題所困擾。機器染完一缸布後的停車過程中,因為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的變化,總要產生將近600米染色不均的廢布,給企業造成極大浪費,影響生產進度和產量。
看著每次停車造成的3600元損失,從小過慣苦日子的鄧建軍心疼極了。於是,他訪專家尋找靈感,查資料捕捉信息,就連做夢都在想著解決問題的辦法。多少次夜深人靜的時候,鄧建軍把18項紡織新技術在腦子里「放電影」,逐一進行分析。經過再三論證,他提出了改直流調速為變頻調速的設想。光是方案的設計,鄧建軍就用了足足兩個月,因為只要一個信號隔離不到位,就會前功盡棄。
最難的是改造完畢進行試車。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沒有成功改造的先例,大家都為鄧建軍捏了把汗。開車以後,只聽「嘣」的一聲,新裝上的主要器件變頻器炸裂了。再換一個,又是「嘣」的一聲。
接二連三的爆炸聲,快要把鄧建軍炸懵了:「一個變頻器就是四五千塊錢,第一天就炸了兩個,後來又炸了5個……這可是好幾萬元啊!」
這是鄧建軍第一次充當「心臟」進行獨立技改,承受的巨大壓力可想而知。他天天泡在試車現場,反反復復查找原因。
經過細致的排查和分析,鄧建軍確信自己沒有錯,可能是買來的國產變頻器存在問題。果然,廠方專家上門檢驗後承認,由於沒有按照鄧建軍的要求進行光電隔離,變頻器存在質量問題。
換上合格的變頻器後,試車終於成功!鄧建軍綳了好幾個月的臉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鄧建軍帶著同伴日夜奮戰,先後對染漿聯合機進行4次改造,在國內率先解決了連續生產不用停車這一世界性紡織難題,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專家論證認為,改造後的設備操作程序更為優化,功能先進性部分超過同類進口設備。
1981年進廠的蔡志忠是染漿聯的值班長,親眼見證了這套關鍵設備的「新生」。他說:「在鄧建軍的改造下,染漿聯合機的各方面性能都可以跟國際先進設備相媲美,這確實是一次脫胎換骨的改造。」
每一次攻關都不輕松,需要付出百倍心血。但是,伴隨成功而給企業創造的財富更讓鄧建軍驕傲。
從投訴科回饋來的客戶反映,讓成品車間主任姚文浩感到十分難堪。公司出口的牛仔布拉斜尺寸不穩定,生產的仔褲褲管經常產生扭斜,褲縫不直,誰還會買?
難堪歸難堪,姚文浩確實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調節布料拉斜尺寸全憑值車工的手感,不同的人感覺不同,產品當然不穩定。手感最好的值車工,織出的布合格率總是最高。可是,不可能所有的值車工都有最好的功夫呀!
姚文浩陷入的尷尬,鄧建軍也注意到了。每天和各個車間的機械設備打交道,這位小夥子總能最早發現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並且非要解決才肯罷休。
然而,當時的鄧建軍不過是一位電氣維修工,修設備的知識還算夠用,改造設備就需要弄清楚更多的工藝原理。於是,鄧建軍的書桌上多了許多織造工藝書籍,姚文浩成了他虛心請教問題的老師。
一個星期以後,鄧建軍的新裝置誕生了,牛仔布拉斜尺寸不穩定的問題迎刃而解。
原來,鄧建軍在拉斜滾筒上裝了一個類似地磅的裝置,再利用感測技術將拉斜區域的張力數字直接顯示出來,讓值車工一目瞭然,調節拉斜尺寸自然心裡有底。
用上新技術以後,值車工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產品質量也始終保持穩定。姚文浩忍不住四處誇獎鄧建軍:「誰能想到用地磅呀?誰能想到用數字說話呀?還是咱們的小鄧行啊!」
如果說這次技術改造讓姚文浩對鄧建軍刮目相看的話,那麼,鄧建軍攻克穩定布料預縮率難題的非凡舉動,則征服了世界紡織染整行業的同行。
染整一直是我國紡織工業的薄弱環節,色差和縮水率的問題深深困擾著黑牡丹公司。由於企業生產的牛仔布大多出口海外,縮水率的高低波動不僅影響出口產品的質量,更有可能造成國際索賠。
1999年,客戶對於產品縮水率的投訴多了起來。為了黑牡丹公司的信譽和發展,鄧建軍又一次承擔起技術攻關的重任。
公司里幾乎每一個人都相信,鄧建軍遲早能夠解決穩定預縮率的問題。
然而,鄧建軍卻清楚地知道,擺在自己面前的是多麼復雜的一道難關,為了攻克這道難關,自己又要吃下多少苦頭。
害怕嗎?當然不怕。退縮嗎?當然不會。每一次攻關都不輕松,但是伴隨成功而至的成就感更讓鄧建軍迷戀。
又一個世界級難題,又一次艱難的攻關。看著成天冥思苦想的丈夫,妻子姚群的心中不禁擔心起來。這個時候,鄧建軍總是把笑容當成安慰妻子的惟一方式。
白天連著黑夜,鄧建軍與科研小組的成員們一道奮力攻關,所有人的眼睛都被熬得通紅。
失敗,還是失敗。但是,正是在不斷的失敗中,科學的探求逐漸接近著真正的答案。
通過運用電子技術與氣動技術的完善結合,鄧建軍利用電腦進行後整理階段統一控制,一舉突破常年困擾企業的重大難關,使得黑牡丹公司生產的牛仔布的預縮率精度牢牢控制在2.5的范圍內,明顯優於3的國際標准。
這一次技改接近完美,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從此,「黑牡丹」在國際市場技壓群芳,成為暢銷美國市場的三大牛仔服裝面料之一。
董事長曹得法評價說:「穩定預縮率的意義並不在於縮小了預縮尺寸,而在於」黑牡丹「掌控了這一處於世界紡織業領先地位的核心技術。」
鄧建軍始終痴迷於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海洋。他說:「我是怕被淘汰掉,怕被工業發展的滾滾車輪遠遠甩掉。」
在人生中最為燦爛的青春歲月里,鄧建軍從一個中專畢業生成長為黑牡丹公司的棟梁之材。
「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是鄧建軍對於自己成長秘訣的惟一回答,也是人們從這位大名鼎鼎的技術工人身上能夠找到的惟一答案。
1988年,19歲的鄧建軍跨出江蘇省常州輕工業學校校門,進入黑牡丹的前身常州第二色織廠工作。
此時,曾經創造輝煌的常州紡織企業正面臨著嚴峻的市場挑戰,大批已經使用幾十年的老舊設備加速淘汰。
誰也沒有想到,原本是「幹部」身份的鄧建軍主動要求到生產一線去,從此給自己貼上了「工人」這個身份標簽。
然而,工人就是好當的嗎?
進廠不久的一個深夜,鄧建軍負責保養維修的一台機器出現故障,好長時間也沒有修好,不得不向師傅緊急求援。
師傅來了,三下五除二地解決了問題。原來,這只是一個與電氣搭界的機械小故障,十幾分鍾就能修好。
聽了師傅的話,鄧建軍感到很慚愧。
然而,更讓鄧建軍心疼的事情還在後頭。有人悄悄告訴這位小夥子,因為維修耽誤了過多的時間,企業一下子損失了好幾千元。
鄧建軍由此徹底頓悟:「工種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市場經濟淡化了工種概念;訂單是市場下的,企業需要什麼,我就應當去學習什麼。」
對於剛剛跨出校門的中專生鄧建軍而言,需要學習的應用知識太多了。越是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他越是堅定了不斷學習新技術的理想和目標。
17載春去秋來,妻子姚群默默地注視著鄧建軍付出著自己全部的心血。
每天下班,別人一家總是大人孩子歡聲笑語,鄧建軍的家卻總是寂靜無聲。每天一個半小時的學習時間,鄧建軍雷打不動。
一次,鄧建軍在表哥家看到一本《多層印製板設計程序應用手冊》,頓時如獲至寶。當時,復印技術尚未普及,他竟與工友利用空餘時間日夜突擊抄寫。這本近300頁的專業書,三個人整整抄了兩個星期……
常州的冬天特別濕冷,鄧建軍就躲進被窩上網查找最新技術資料。看到丈夫握著滑鼠的手在被子下面來回移動,看到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孤獨寂寞的樣子,姚群忍不住又氣又心疼……
不積圭步,無以致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17年,6200多天,鄧建軍始終像海綿吸水般痴迷於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海洋。別人誇贊他「勤奮用功」,鄧建軍卻說「我是怕被淘汰掉,怕被工業發展的滾滾車輪遠遠甩掉」。
鄧建軍的工作台上,放著一疊厚厚的筆記本,上面詳細記錄著他多年來消化洋設備和技術創新的資料和心得,被工友們稱為頗具實用價值的「活辭典」。
從鄧建軍的這疊筆記本上,大家懂得了什麼叫刻苦鑽研,什麼叫忘我工作。
鄧建軍從一個中專生起步,自學考下了微機及應用專業大專,又繼續自學江蘇大學計算機及應用本科。在感動於他在技術革新中取得的突出成績的同時,人們同樣感動於他顯示出來的執著學習精神。
鄧建軍的徒弟徐文虎是大專生,跟著中專出身的師傅工作了10多年,卻越來越感到兩人的差距始終在拉大。
當然,在研製牛仔布染色在線控制的時候,鄧建軍曾經向自己的徒弟請教計算機通訊方式方面的問題。但是,徐文虎懂得,僅靠一門專業並不能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自己將包括紡織工藝、機械構造等專業知識復合應用的能力,要比鄧建軍差了一大截。
看到鄧建軍不斷迸發出的智慧火花,徐文虎不敢有一絲懈怠。他說,要想成為師傅那樣的企業棟梁之材,就需要像師傅那樣具有「百分之百的興趣」和「付出百分之兩百的執著和勤奮」。
在公司團委書記席中豪的記憶中,鄧建軍的身影總是和加班加點連在一起。然而,有一天發生的事情卻讓他感到不解。
這天下班,鄧建軍既沒有洗澡也沒有換工作服,反常地催促正在列印資料的席中豪:「快點,我要鎖門了。」
在廠門口的小攤上,鄧建軍匆匆買了一個麵包走了。席中豪百思不解,一貫早來晚走的鄧建軍怎麼像是換了一個人?
2003年6月,席中豪和鄧建軍一起去上海觀摩國際紡織工業博覽會。
人山人海的參觀者中,鄧建軍憑借著一口流利的英語,被德國祖克公司的總工程師特別請進了貴賓室交談。
看到這一幕,席中豪終於徹底明白了,匆匆離去的鄧建軍是在利用工余時間學習外語。
如今,鄧建軍不僅能夠運用英語進行通暢交流,還能直接閱讀德文和西班牙文資料,瀏覽國外技術網站和與外方技術人員互發電子郵件更算不上什麼難事。
鄧建軍正在用自己在技術改造路途上的奔跑,書寫著一位中國技工震驚世界的東方傳奇!
參加工作17年,鄧建軍共解決重大技術難題23個,參與技改項目400餘個,其中獨立完成145個。
今天的鄧建軍,完全有充足的理由享受成功的果實。他不僅是企業里惟一享受8000元月薪的職工,還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先後兩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就連11歲的兒子鄧峰都知道,自己的爸爸在常州已經成了名人。不乏天真的孩子還這樣問過媽媽:「你為這樣一個老公自豪嗎?」
然而,鄧建軍從來不曾將「成功」二字放在心上。當人們贊美那些成功的技術之花時,他想到的卻是自己經歷過的無數次失敗,「我失敗的次數更多,只是不為人知罷了」。
盡管鄧建軍堅持認為自己並不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盡管鄧建軍從來不對任何問題做出絕對的回答,「黑牡丹」的職工們卻已經把他的名字與「沒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連在一起。
為了隨時找到這位企業少不了的「能人」,鄧建軍享受著公司領導的待遇,由企業配備了通訊設備。他的手機和住宅電話的號碼,就貼在每個車間的牆上。幾乎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鄧建軍都出現在故障現場。
今天的鄧建軍可謂榮譽等身,然而,他卻在淡淡的一笑中把耀眼的光環輕輕拂去,依然隨時毫無怨言地接受工友們的每一次緊急召喚,依然對技術改造保持著往日的執著追求。他把自己的目光牢牢地與世界看齊,要在世界製造業中找到中國技工的位置。
這位外表木訥的技術工人心中的火熱情懷,遠遠不是幾句豪言壯語所能簡單展現的。
1997年,黑牡丹公司從德國進口的氣紡機中樞系統變頻器燒壞了,急需更換。這種變頻器屬於世界紡織高新技術,不但價格高達9萬元,訂貨周期也要兩個月。
9萬元?這要工友們付出多少勞動才能省下來?
兩個月?這會給公司生產造成多大的經濟損失?
鄧建軍主動請纓,立下「軍令狀」。他和同伴們認真研究分析圖紙,多次計算測試數據,重新確定參數和模擬調試,大膽採用類似的國產變頻器更換替代……兩天半以後,機器正常運轉!
德國公司聽到消息,十分震驚,專門派出專家趕赴黑牡丹公司。
挑剔的檢驗結束了,德國專家不得不翹起大拇指:「中國工人了不起!」
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氣紡機變頻器的成功替代是一次漂亮的防禦戰。相比而言,對另一家德國公司提供的清梳聯電動機進行改造,則是一次漂亮的攻堅戰。
清梳聯是一種從清梳棉花開始到紡制棉花生條的聯合機械。鄧建軍發現,這套進口設備運行穩定性很差,一旦發生故障,跨國供貨周期長,經濟損失難以估算。
於是,鄧建軍大膽採用交流變頻器調速替代直流調速,大大降低了維修成本,設備運行更加穩定可靠。當國內棉紡織業一份權威雜志推出這項最新科技成果時,「黑牡丹」採用這一技術的清梳聯設備早已安全高效地運行了兩年多時間。
這些年來,鄧建軍為企業帶來的直接經濟價值無法估算。
後織車間有數百台OMNI噴氣織機和GAMMA劍桿織機,每台織機都要使用一隻形狀類似小肥皂盒的經紗張力感測器。
由於織布機在織造過程中高速運轉,張力感測器長期處於700次/分鍾的高頻振動中,非常容易疲勞導致損壞。
每隻張力感測器8000元,壞了就換,沒了再買,誰都沒覺得有什麼不正常。
可是,鄧建軍就是覺得這樣花錢不正常。
今年1月,鄧建軍主動找到公司總經理,提出嘗試解決感測器維修問題。
下班了,鄧建軍像往常一樣沒有回家,第一次把張力感測器拆開來研究。
感測器里的線路密如蛛網,又沒有圖紙可以參考。鄧建軍找來了放大鏡,藉助強光勉強看清了表層的情況。但是,這個體積很小的線路板結構復雜,表層能夠用放大鏡看清楚,中間層又怎麼辦?
鄧建軍找來專業儀器,通過計算機一點一點地把線路模擬再現,自製出張力模型。不眠的48小時過去了,他終於確認了出現故障的元器件———這個小小的元器件的市場價格僅為0.01元!
8000元:0.01元———僅此一項,企業又可以節約幾十萬元資金,同時解決了由於張力感測器受損後造成的紡織品疵點。
鄧建軍笑了,笑得那樣滿足。
……
在鄧建軍的眼中,技術改造的道路永遠沒有盡頭,技術改造帶來的快樂也永遠沒有盡頭。
漫長的17年過去了,鄧建軍在企業提供的肥沃土壤上自由成長,成為一位光鮮奪目的中國技工。
很多當年的同學商海搏擊,早已擁有百萬家產。鄧建軍依然是那身工作服,為每一個技術難題的解決而滿足喜悅,甘之如飴。
「如果再過17年,你會是個什麼樣子呢?」面對這樣的提問,鄧建軍用微笑做答:「那太遠了,不是我現在要想的事情。」不過,他那張憨厚朴實的臉上,自信卻毫無掩飾地浮現出來。
這是濃縮著黑牡丹公司企業文化精神的一首詩———
在靜謐的非洲大草原上,
夕陽西下之際,
一頭獅子在沉思———
明天當太陽升起,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最快的羚羊;
一頭羚羊在沉思———
明天當太陽升起,我要奔跑,以逃脫跑得最快的獅子。
那麼,無論你是獅子還是羚羊,
當太陽升起,你要做的,都是奔跑。
……
太陽每天都要升起。在追求技術的道路上,鄧建軍已經毫不停頓地奔跑了17年,並且還要繼續奔跑下去。
當代全球紡織高新技術的舞台上,鄧建軍正在用自己在技術改造路途上的奔跑,書寫著一位中國技工震驚世界的東方傳奇
❸ 形容牡丹的句子有哪些
描寫牡丹的優美句子精選
1) 牡丹花的顏色特別吸引人!有大紅的,紅得像一團火;有水紅的,有粉紅的,它們都嬌艷艷的,像美麗的小姑娘。還有深紅的,紫紅的。最引人注目的要數紫紅的「黑牡丹」了,因為它紅得太深了,就像黑色的了,所以叫黑牡丹,這可是很名貴的花,是育花員精心培育出來的。
2) 牡丹花的顏色也有很多。白牡丹像一個雪白的玉盤,黑牡丹像一個黑寶石,綠牡丹像翡翠,紅牡丹像一把火炬……牡丹花真是數不勝數,它們爭奇斗艷,競相開放。尤其是那一棵牡丹上有兩朵不一樣顏色的花,一朵是紫色的,另一朵是粉紅色的,它們兩個挨的很近,像是在竊竊私語。
3) 牡丹花的姿態很多,有的花瓣兒才展開兩三片,小露珠正在它身上打滑梯;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露出燦爛的笑臉,好像在熱烈歡迎遊客的到來;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就要破裂似的。
4) 牡丹花沒有梅花那樣堅強,沒有菊花那樣楚楚動人,但它依然非常自信,它生長在百花齊放的春天,和其它花兒們爭奇斗艷。之所以牡丹是我們的花中皇後,是因為它有勇於挑戰的精神,才會成為花中皇後,它有一個信念,無論做什麼事情必須要贏,不能輸。這樣的行為令我驚訝。
5) 牡丹花是我最喜歡的一種花。在綠油油的葉叢中,花朵格外顯眼。我無法用文字准確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說它粉紅吧,又似乎有一種淡淡的白色鑲在邊緣;我也無法用文字准確形容那花瓣的質感,說它濃妝淡抹吧,它又顯得那樣清新雅緻。總之,只憑幾個優美的詞句是無法稱贊這「花中之王」的。
6) 牡丹花在三月末四月初總會准時地綻開笑臉。在許多超市的電梯中間、路邊、小河邊都會見到。牡丹花有白色的、有粉色的、有紅色的、有紫色的,它們在低矮的樹叢中綻開。牡丹花也有一種頑強不屈的精神。
7) 秋菊花英,便墨水池,顏花豆綠,牡丹奇色萬千,每一種顏色都令人感嘆,令人心靈舒暢,好似解開了一把枷鎖。我「游」在這四月牡丹花香之中,天上落下清明之 雨。牡丹花色,美麗無比。大紅讓人熱血沸騰;深黒讓人默默沉靜;米黃讓人心胸明亮;豆綠讓人浮想聯翩;青藍讓人心曠神怡!
8) 喜歡牡丹花,不僅因為她高貴艷麗,還因為牡丹花是幸福美好的化身、繁榮昌盛的象徵,給我帶來很多的快樂。每到開花時節,牡丹就開著雍容華貴、嬌俏艷麗的花朵。牡丹盛開的那些日子就成了我們全家的快樂節日。
9) 一陣微風吹過,陣陣清香便撲鼻而來,讓人心曠神怡。最綠的牡丹是「豆綠」,它的顏色近似葉綠;最黑的牡丹是「冠世黑玉」,它的顏色是深紫發黑;花瓣最多的牡丹要數「魏紫」,約有六七百片花瓣;最紅的牡丹是「火煉金丹」,它的顏色近似國旗紅;最藍的牡丹是「藍田玉」,是粉里透藍;最佳的間色牡丹是「二喬」,它一朵花上兩種顏色。
10) 遠遠望去,那些牡丹花像一個個笑臉在向我微笑,一陣微風吹來,花香沁人心脾,我以陶醉在這花香之中。還有兩朵花非常特別,一朵花的花心中竟長出一朵花瓣,另一朵牡丹花是好幾層,第一層只長著一個雌蕊,第二層、第三層長著雄蕊,我想雄蕊上的花粉不能粘到雌蕊上,那這朵牡丹花怎麼結種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