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貶潮州
Ⅰ 牡丹是被武則天貶至洛陽嗎
傳說,牡丹是被武則天貶至洛陽的。
傳說唐後武則天在一個隆冬大雪紛飛的日子飲酒作詩。她乘酒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一夜之間綻開齊放,惟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
Ⅱ 李漁《閑情偶寄 牡丹》的翻譯
牡丹能夠在群花中稱王,開始我並不認同這一觀點。要說牡丹的顏色和香味,比芍葯能強多少?選擇最好的牡丹和最好的芍葯來決一雌雄,還不知鹿死誰手呢?直到我餚了《事物紀原》一書,說武則天冬天游後花園,(看到〉所有的花都競相開放,只有牡丹遲遲未開,於是將牡丹貶到洛陽。
我這才恍然大悟說:「牡丹剛強不屈若此,被貶謫本來就是應該的,如果不給他以花王的榮耀,又怎麼能洗清被貶到八千里外的恥辱呢?」。植物的生長有一定的時令季節,如果違反時令季節,那麼就算有十個像堯那樣的聖賢,也不能讓莊稼在冬天長出穗來。
武則天雖為人主,但是她能強令公雞白天打鳴嗎?如果她有見識,就應當躍損其他花舟而只推崇牡丹。花王的封號,本應從武則天賞花的這一天開始,可惜她的見識達不到,而且倒行逆施。的確,武則天就是這個樣子!
我從秦地的鞏昌帶回十幾棵牡丹,朋友用「群芳應怪人熱情,千里趨迎富貴花"的詩句嘲笑我。我說:「牡丹是因為堅守自己的節搡才被貶的,我把它們帶回來,這是趨冷而不是趨熱。」現在對於我得到的這個結論,更加明確了。
種植杜丹的方法,在名人的畫譜當中已經記栽得沒有一點點遺漏,如果我再談,就又是拾人牙慧了。但有最重要的一點,花譜當中偶爾有記載但是說得不是很詳盡,就讓我通快地說吧!
所有的花都有正面,有反面,有側面。正面應當向陽,這是種植花卉的共同原理。其他的花還能受點委屈,只有杜丹絕不肯通融,讓它朝南就會生長,讓它朝其他方向就會死,這是牡丹高亢剛直、不可改變的本性,武則天都不能讓它屈服,又有誰能使它屈服呢?
我曾經把這話對朋友說,有朋友認為這說法太迂腐。我說:「不只是平民百姓,即使是帝王之尊,想種植這種花,也不能不遵循它的習性。」朋友反問我說:「(你)這話有根據嗎?」我說:「當然有根據。
我的本家李白有這樣的詩:『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帝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倚欄桿的人朝向北』那麼花不是朝南是朝哪個方向?」朋友笑著贊同這一說法。這些話難道不是定論嗎?
(2)牡丹貶潮州擴展閱讀:
《閑情偶寄 牡丹》原文:
牡丹得王於群花,予初不服是論。謂其色其香,去芍葯有幾?擇其絕勝者與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誰手。及睹《事物紀原》,謂武後冬日游後苑,花俱開而牡丹獨遲,遂貶洛陽。
因大悟曰:「強項若此,得貶固宜,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韓詩「夕貶潮州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動以時,苟非其時,雖十堯不能冬生一穗。
後系人主,可強雞使晝嗚乎?如其有識,當盡貶諸卉而獨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於此日,惜其所見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誠哉!其為武後也。
予自秦之鞏昌,載牡丹十數本而歸,同人嘲予以詩,有「群芳應怪人情熱,千里趨迎富貴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貶,予載之歸,是趨冷非趨熱也。」茲得此論,更發明矣。
藝植之法,載於名人譜帙者,纖發無遺,予倘及之,又是拾人牙後矣。但有吃緊一著,花譜偶載而未之悉者,請暢言之。
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側面。正面宜向陽,此種花通義也。然他種猶能委曲,獨牡丹不肯通融,處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則死,此其骯臟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誰能屈之?
予嘗執此語同人,有迂其說者。予曰:「匪止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詰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詩雲:『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倚欄桿者向北,則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
Ⅲ 武則天為何一怒之下將牡丹花逐出長安
武則天登皇位,自稱聖神皇帝。一年冬天,她突然興致大發,帶著妃嬪、宮女到上苑飲酒賞雪。此時大雪剛停,只見那假山、涼亭、小橋、長廊一切景物都穿上了潔白的素裝;各種花草樹木雖說枝葉凋零,但經雪一打扮,猶如銀枝玉花,顯得格外的美麗;偶而飛來兩只小鳥,把枝條輕輕一撣,撒下團團白絮,好似一隻只飛舞的蝴蝶。武則天看得入了迷,沒想到雪的景色竟是如此壯麗。突然,她發現在那白皚皚的雪堆里,有點點燃燒跳躍的火苗。仔細一看,原來是朵朵盛開的紅梅。武則天真是高興極了!禁不住吟詩一首,抒發她的喜悅情懷。隨同賞花的紀嬪們一看太後如此歡喜,都爭相給她敬酒,這時,有個妃嬪說:「武後,梅花再好,畢竟是一花獨放。如果你能下道聖旨,讓這滿園百花齊開,豈不更稱心願嗎? 另一妃嬪搖搖頭說:「如今嚴冬寒月,梅花開放正適時令。若讓百花齊放,需等來年春天。」 武則天聽罷哈哈一陣大笑,說:「春時花開,不足為奇。百花斗雪競放,方合我的心意。」 妃嬪們看她已有幾分醉意,勸說道:「武後,時辰不早,快快回宮歇息了吧。若還想觀賞,待明日一早再來。」 武則天由宮女攙著回到宮里。但她酒興未消,仍想著讓百花斗雪競放的事。於是,令宮女拿來文房四寶,當即手握霜毫,蘸飽濃墨,在白絹上寫了一首五言詩: 明朝游上苑, 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放, 莫待曉風吹。 寫罷,她叫宮女拿到上苑焚燒,以報花神知曉。 宮女把武則天的詔令拿到上苑焚燒以後,嚇壞了百花仙子。大家趕快聚集一起,共同商量對策。 有幾個小花仙子也怯生生地附和著說:「是呀!咱們還是早作準備,提前開放了吧!」 牡丹仙子不同意她們的意見,有幾分氣憤地說:「武則天也太霸道了。你管人間的事,如今竟又管起我們來了。這百花開放,各有節令,開天闢地,四季循從。豈容你逆天亂地?姐妹們,咱們不能從!」 眾花仙聽牡丹仙子這么一說,都覺得句句在理。可一想武則天的殘暴,又都猶豫起來了。 不少仙子接著說:「姐姐,開也是這一次。不然會大禍臨頭的。」 牡丹仙子倔強地說:「違心的事一次也不能幹。只要咱們骨硬志堅,看她能耐我何?」 這時已鼓打四更,天色快亮。眾花仙看牡丹仙子的決心已下,只好匆匆散去,各自開花去了。 百鳥啾啾,晨曦初露。武則天一覺醒來,醉意已經全消。她穿衣起床,坐在鏡前讓丫環給她梳妝打扮。正在這時,宮女推門而入,欣喜地稟報:「萬歲,上苑的百花全開放了!」 武則天一聽大喜,想想咋晚寫出的詩,只不過是「酒後戲言」,沒想到百花真的奉旨開放了。她急忙走出皇宮,來到上苑。舉目一望,滿園的桃花、李花、玉蘭、海棠、芙蓉、丁香等全部怒放了,一叢叢,一簇族,絢麗多彩,爭芳斗艷。燦爛的朝霞映著花朵,皎潔的白雪襯著綠葉,隨風搖曳,時俯時仰,婀娜多姿,嫵媚動人。這時,滿朝文武百官都紛紛跑來,觀看稀罕。武則天面對眾卿,得意忘形,邁著大步朝一片光枝禿杈的牡丹走去。她一看花叢中唯有牡丹未放,一股怒火油然而升。心想,這還了得!君言不從,我還如何臨朝執政?況且對著這些文武百官,豈不有失臉面?她越想越惱火,破口大罵:「大膽牡丹!竟敢如此放肆,抗旨不開。放火焚燒,一株不留!」說罷,憤然而去。 武士們領旨後,馬上點柴引火,扔入牡丹叢中。霎時,濃煙滾滾,烈焰熊熊,只燒得牡丹噼噼啪啪亂響。牡丹仙子看著一片牡丹將毀於一旦,禁不住滴滴淚垂,悲憤萬分。 正當午時,大火燃盡,牡丹花圃化成一片焦灰。內侍稟報武則天:啟稟萬歲,牡丹已焚燒成灰。 武則天怒氣未消,惡恨恨地說:「連根鏟除,貶出長安,扔到洛陽邙山,叫它斷種絕代!」 武士們又馬上揮起鐵钁,把牡丹連根掘出,連夜裝車送住洛陽,扔到了邙山嶺上。 誰知,牡丹一入新土,就又紮下了根。來年春天,滿山翠綠。邙山的人很早就喜歡牡丹,家家移種,戶戶育植。後來城裡人聽說了,也紛紛跑來移栽。牡丹仙子看洛陽人這樣喜愛牡丹,非常高興。一到穀雨,株株怒放,千姿百態。觀賞牡丹的人,扶老攜幼,朝暮不斷,人海花海,盛況非凡。
Ⅳ 牡丹象徵著什麼精神貶義
牡丹花有著多種寓意與象徵,其中為人所熟知的是富貴吉祥和高貴典雅的寓意和象徵,可將其送人表示美好的祝福,或者表示自己對其高雅氣質的一種稱贊。還有著國色天香、守信的人的寓意,其不同顏色的牡丹寓意與象徵又有所不同。
1、富貴吉祥
牡丹花有著富貴吉祥的寓意,一直以來被用來象徵家庭富貴和吉祥好運。可以將牡丹花送給別人,表示一種美好的祝福,希望牡丹花能夠為人們帶來富貴與吉祥,使其擁有好的運氣。
2、高貴典雅
高貴典雅也是牡丹花的一種寓意,常常用來象徵有著高貴氣質的人。如果身邊的人有著和牡丹花一樣高貴典雅的氣質,就可以為其送上一束牡丹花,表示自己對其氣質的稱贊,其具有不一般的魅力。
3、國色天香
花朵美麗為花中魁首的牡丹花,也常常被用來指容貌出眾的女子。因為國色天香是牡丹花的寓意和象徵之一,可藉助牡丹花表示對女子容顏的一種贊美,表示女子和牡丹花一樣令人著迷難以自拔。
4、守信的人
其實牡丹花還有著守信的人的寓意和象徵,相傳在武則天時期,她讓百花在冬季開放,所有的花朵都開放了,只有牡丹堅持自己的信條未曾開放,所以可以用牡丹花來象徵一個堅守承諾、不會隨意失信的人。
5、其他寓意
牡丹花的顏色眾多,因此其寓意和象徵也就有所不同,如紅色的牡丹花有著富貴圓滿的寓意,象徵人們生活幸福,粉牡丹有著雍容華貴的寓意和象徵,而秋牡丹則寓意淺淺的愛,象徵了生命的誕生等等。
Ⅳ 牡丹被武則天貶至洛陽,可有詳細典故
傳說唐後武則天在一個隆冬大雪紛飛的日子飲酒作詩。她乘酒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一夜之間綻開齊放,惟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
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武後,便又下令燒死牡丹。枝幹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開的更盛。因為這種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剛,矢志不移,人們贊它為「焦骨牡丹」。
後來經過洛陽人的精心培育,花兒更紅更艷了,所以後人起名叫「洛陽紅」。
靖康年間,金軍攻破北宋洛陽,牡丹從此衰落。
但自從洛陽牡丹享譽之後,各地慕名者紛紛前來求購,這就使得洛陽牡丹流傳全國。在以後出現的幾處牡丹產地,無不與洛陽牡丹有著淵源關系。
表現了牡丹不畏權勢、英勇不屈的性格。
(5)牡丹貶潮州擴展閱讀: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
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Ⅵ 諷刺牡丹的詩句有哪些
其實大多都是借諷刺牡丹花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人們趨炎附勢攀附權貴的專惡濁世風的.
裴給事宅白牡屬丹
裴潾
長安豪貴惜春殘, 爭賞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 無人起就月中看.
買 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題 畫
(宋)李唐
雲里煙村雨里灘,看之容易作之難.
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
元人《貶牡丹詩》雲:「棗花似小能成實,桑葉雖粗解作絲.唯有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愛蓮說什麼的應該是經典了吧.
Ⅶ 關於武則天曾經把牡丹怒貶到洛陽,這件事是真的還是只是謠傳呢
這個自然只是民間傳說,武則天是誰相比大家沒有幾個人不了解的吧,百姓們樂意聽聞這些胡編瞎造的傳聞。
對於武則天的詔命,哪敢不遵從,於是乎,這些花房工作人員,積極操作。硬生生將整個長安所有的牡丹全部燒毀,斬草除根。說來也奇怪,這些棄之荒野的牡丹枝條,在邙山的溝壑中,居然奇跡般地復活了,並且開得非常鮮艷。從此,牡丹不畏權貴的氣質,也深入民間。
Ⅷ 牡丹明褒暗貶的詩
鄭板橋在牡丹圖上畫上梅花,題詩曰:牡丹花側一枝梅,富貴寒酸共一堆。休道牡丹內天國色,須知梅占萬容花魁。
晚唐詩人王轂面對牡丹的奢靡,與桃李相比,做了一個絕妙的諷刺,說出了牡丹惑亂人心和桃李的默默奉獻:牡丹嬌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曷若東園桃與李,果成無語自垂陰。
牡丹在唐代長安可謂牛氣沖天,就像股票一旦牛氣沖天人們會不顧一切去買,詩人柳渾詩道:「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白居易呼籲:「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艷色,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
Ⅸ 牡丹花是武則天貶到洛陽的嗎
關於洛陽牡丹牡丹曾有這樣一個傳說:傳說唐後武則天在一個隆冬大雪紛飛的日子飲酒作詩。她乘酒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一夜之間綻開齊放,惟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武後,便又下令燒死牡丹。枝幹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開的更盛。因為這種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剛,矢志不移,人們贊它為「焦骨牡丹」。後來經過洛陽人的精心培育,花兒更紅更艷了,所以後人起名叫「洛陽紅」。 靖康年間,金軍攻破北宋京城開封,牡丹從此衰落。但自從洛陽牡丹享譽之後,各地慕名者紛紛前來求購,這就使得洛陽牡丹流傳全國。在以後出現的幾處牡丹產地,無不與洛陽牡丹有著淵源關系。
Ⅹ 誰喜歡牡丹呀誰知道牡丹被貶洛陽的故事誰知道牡丹花落的振撼給我講講吧!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宋。傳說,天授二年臘月初一,西京長安大雪紛飛,武則天飲酒作詩,乘興醉筆寫下沼書:"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連夜開放,獨牡丹不違時令,閉蕊不開。武則天盛怒之下,將牡丹貶出長安,發配洛陽,並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難,體如焦炭;卻根枝不散,在嚴寒凜冽中挺立依然,來年春風勁吹之時,花開更艷,被譽為"焦骨牡丹"。洛陽牡丹遂馳名天下被稱作「花」魁,洛陽人培育牡丹、觀賞牡丹亦日盛成俗。又傳,唐玄宗李隆基有一次在後苑沉香亭畔,與楊貴妃一起觀賞牡丹。為記眼前美景遂召李白來賦詩,此時詩仙酒醉未醒,半夢半醒之間提筆作《清平調》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玄宗貴妃皆大喜贊嘆,馬上讓李龜年譜成曲讓梨園樂人演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唯牡丹花開時節也。唐代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有詩記之:「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