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青春版牡丹亭賞析

青春版牡丹亭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28 16:41:10

㈠ 青春版《牡丹亭》為何青春

因為它採取了現代舞台的一些手段,布景,配樂還有角色的表演等都比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專80後90後都能欣賞、接受。屬
並且,青春,它就是《牡丹亭》那一場不老的青春夢,那種不老的對愛的追尋。青春,是一種從杜麗娘那個時代傳承至今的情懷。是每一個現代人同樣擁有的夢。

㈡ 試用哲學原理分析青春版《牡丹亭》獲得成功的原因

最近,白先勇先生榮獲「太極傳統音樂獎」,我很榮幸擔任他的推薦人。這個獎項授予在全球范圍內對傳統音樂的繼承、保護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和團體,白先勇先生獲獎是實至名歸,因為他主持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創作與演出,堪稱傳統藝術在當代繼續生存和發展的典範。白先勇通過青春版《牡丹亭》向我們證明了傳統藝術在當代社會中仍然有強大的生命力,證明了古老的藝術在今天仍然可以喚起青年人的熱情,證明了人類最優秀的藝術自有其永恆的價值。面對全球化和社會多元的沖擊,身處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人們對經典藝術的價值和意義經常心懷疑慮,但青春版《牡丹亭》告訴我們那些懷疑是不對的,古老的、傳統的和優秀的藝術確實有其價值,無關時代變遷,超越文化籓籬。

青春版《牡丹亭》毫無疑問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成功的標志有很多,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大眾媒體的關注和學術界的濃厚興趣。誠然,青春版《牡丹亭》在8年裡演出200多場,令人矚目,但就在這8年,戲劇界還有演出場次更多的劇目,文化部的「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給我們提供了部分優秀劇目的目錄。確實,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呈現非常出色,但是,客觀地說,最能代表中國當代戲曲舞台表演水平的,在崑曲界要首推上海昆劇院的《長生殿》,把眼光擴大到整個戲曲界,更有以梨園戲《董生與李氏》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劇目。然而所有這些演出場次更多和更具藝術水平的戲曲劇目,所產生的社會與文化影響都不能和青春版《牡丹亭》相比。

青春版《牡丹亭》真正超越戲曲界其他優秀劇目之處,在於它受到媒體與社會的普遍關注,近20多年裡,從來沒有一部戲像青春版《牡丹亭》這樣受到媒體近乎狂熱的追捧,而且出現了大量關於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版物。青春版《牡丹亭》還逐漸成了各大學和科研機構學者們偏好的研究選題,每年都有很多研究青春版《牡丹亭》的論文。青春版《牡丹亭》讓戲曲重新成為學術研究的主要對象,成功地使崑曲回到主流媒體的視野中。我們看到青春版《牡丹亭》在國內外多所大學巡演,所到之處無不轟動,吸引了大量青年學子,而在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戲曲、尤其是崑曲早就已經不是青年人的欣賞對象。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媒體及社會的廣泛關注,有很強的關聯,無論是在國內還是海外,那些走進劇場欣賞青春版《牡丹亭》的觀眾,大部分是因為受到了媒體的引導,而不見得是因為他們對崑曲以及《牡丹亭》真有多少了解,更談不上愛好。

所以我們很難從藝術層面界定青春版《牡丹亭》在當代文化中的價值和地位。近二十年來,戲曲界在創作演出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碩果累累,僅《牡丹亭》就有許多版本,但問題在於如此之多的優秀劇目,並不太為社會關注,為公眾所知,更沒有得到大學生們如此的青睞。這才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經歷中需要深究原因的現象。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是個奇跡。媒體論及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之道,多認為是由於白先勇在傳統經典《牡丹亭》中傾注了「現代意識」,是對傳統經典大幅度「創新」和改造的產物。這可能是有關青春版《牡丹亭》最大的誤會。湯顯祖的《牡丹亭》是中國戲劇史上無可超越的巔峰之作,崑曲從明末清初形成了成熟而完美的表演規范。從青春版《牡丹亭》排演之初,白先勇就始終在努力恢復並重現崑曲傳統的表演美學,強調要讓觀眾看到「原汁原味」的崑曲和《牡丹亭》,在劇本處理上堅持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著的面貌、只刪不增;並且,鑒於崑曲表演傳統在當代漸次失落,他特別聘請了汪世瑜、張繼青等一流的崑曲表演前輩藝術家手把手、一招一式地訓練和指導年輕演員。因此,與其說青春版《牡丹亭》是在創新,還不如說它恰是這個時代戲曲界少有的尊重與契合傳統崑曲表演美學的範本。

㈢ 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

[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作者:羅榮偉說來慚愧,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而且還在城裡住的人,已過是大學即將畢業的我,居然從未細心了解過中國傳統戲曲,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想想也太OUT了。有一天劇院里放京劇電影《穆桂英掛帥》,因為我的父親愛看,而且看的人不多,我沒有買票就和父親堂而皇之地混了進去。到現唯一的印象是穆桂英的扮相非常美,背後還插著小旗子。關於傳統戲曲的記憶只有那一次,之後的所有記憶就被層出不窮的外國大片吞噬了。越到後來美國大片越來越多,一直感覺中國戲曲和我沒有什麼關系,那應該是老頭老太太喜歡的東西。第二次親密接觸中國傳統戲劇應該算是上大學的時候了。我上上了戲曲歷來課,而後看了王實甫的《西廂記》,我真正領略到了中國戲劇的文化魅力,真正喜歡上了元曲。盡管上高中的時候也學過關漢卿的《竇娥冤》,但除了六月雪加一個字"冤",對戲劇體會不是那麼深刻。再之後,從陳凱歌的電影《霸王別姬》知道了戲班子是怎麼回事,慢慢的生活中出現的戲曲似乎多了起來,電視里、廣播里上不時聽上那麼一曲。直到今年看了陳凱歌的新片《梅蘭芳》,才知道當年中國傳統戲劇曾經如此輝煌,讓人如此瘋狂!看來"粉絲"最早是中國產的!於是產生了現場看一次傳統戲劇的沖動!當家人告訴我北大講堂上演崑曲牡丹亭,要不要去看的時候,我心裡其實想著是《西廂記》。"看!去看!"圓一次夢吧!當我看到字幕江蘇省蘇州昆劇院青春版《牡丹亭》中本時,依然還在"丈二和尚",判官小鬼出場我心裡還在想這是西廂記嗎?這是哪一出戲啊?好像沒有啊?當杜麗娘出場,我才恍然!我真暈,這是牡丹亭!高中應試教育讓我知道了明代戲曲代表人物湯顯祖,也知道他的大作牡丹亭,但不知道牡丹亭是講什麼事情!真是慚愧!臉紅!還好四下漆黑一片。接下來就只用一個字形容感受了---"美"!1、故事美我國明代就有如此浪漫愛情故事,可見當時的文明程度。漢民族的含蓄和年輕人追求愛情的勇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放到現在都堪稱典範!當我們現代人還在討論清朝留下的封建禮教的時候,從元代的年輕人張生和鶯鶯到明代青年柳夢梅和杜麗娘已經實踐著現代年輕人的生活了!2、唱詞、唱腔、台詞美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來有什麼不同,但湯顯祖曲詞,與崑曲唱腔的婉轉、柔美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現代感台詞彷彿柳夢梅和杜麗娘的故事就在我們身邊,痴情的柳夢梅對麗娘的呼喚,好像喊出的是我們曾經的呼喚!3、整個舞檯布景、燈光非常簡潔,背後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寫意傳情、含蓄悠遠,表現的是中華民族的性格和魅力,觀後感《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舞台美術設計美4、服裝設計美按道理說沒有比較就沒有發言權,但盡管沒有比較,依然能體會到整場服裝的現代感,服裝隨著劇情時而靚麗奪目,時而淡雅飄逸,還是一個字"美"。現代人總希望找到漢民族的傳統服裝,我感覺這套設計就不錯啊!5、舞蹈美印象中傳統戲劇除了武生的打戲之外,舞蹈動作應該相對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現代舞蹈、京劇動作為一體。同時,演員的舞蹈動作與舞美、燈光、服裝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機地配合劇情的發展,讓整個舞台變大了,戲劇更美了。上面的5點純屬一個外行看的熱鬧。我一邊看一邊在想,我們總在說傳承中華文明,靠什麼?載體是什麼?中國戲劇集合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文學、審美、歷史、武術等等,是中華文明的最好的載體之一,是中華文化的精華。竊以為,沒有看過中國傳統戲劇就枉為中國人!以前有人說京劇是國粹,我看崑曲是國粹中的精華,聽懂崑曲是要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崑曲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的陽春白雪,絕不是雅俗共賞的東北二人轉。如果說沒有看過中國傳統戲劇就枉為中國人的話,那麼,沒有看過昆劇就枉為中國的文化人。說起來,城裡人挺慘!問問農村人,陝西人唱秦腔,河南人唱梆子,山東人唱呂劇,江浙人有崑曲、越劇,向前推10年,哪個縣劇團不走村串巷,搭一個土檯子就可以唱戲,全村一個不能少。哪個農村人沒有看過戲啊,城裡人連農村人都不如!農村人現代技術傳播的慢,但傳統文化根植的深。中國社會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文化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湧入,中國傳統戲劇面臨著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如何傳承的問題。演出結束,被打動的不僅僅是我,全場起立熱烈鼓掌。全體演職員謝幕,最後出來的居然是白先勇先生!直到散場之後,我跑到前台,買了本《北京大學白先勇崑曲傳承計劃》才知道原委。我們看的青春版的牡丹亭是這一計劃的一部分,白先勇先生是總製作人!到此,我不禁想起崑曲的保護來,崑曲是早在明代就家喻戶曉的,湯顯祖是在世界戲劇史上與莎士比亞齊名的崑曲劇作家,身段、唱腔極為講究、用詞清雅。而京劇是清代崑曲通俗化後的產物,很多京劇摺子戲直接照搬於崑曲。所以京劇無論從歷史上和文化內涵上都遠不如崑曲。盡管如此觀看它的人越來越少。幸運的是它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中國戲曲之母"之稱。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她的魅力在於古老,在於傳統,在於中華文明在其中的凝聚和閃現。所以我們應該去保護她。政府的主導角色,從業人員的主體作為,全社會的隱性義務。政府的主導角色,就是確立起由國家政府扶持崑曲事業的方針。從業人員的主體作為永遠是藝術傳承發展的根本。江蘇崑曲界是敬業的、積極的、焦灼的,他們對這份珍貴遺產的保護懷有極大的熱情、責任感和危機感,他們採取的最重要方式就努力讓崑曲在教習、排練、演出、與各界觀眾的交流等活的藝術生命運動中保持生機。()〔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㈣ 原版《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在折目上與內容上有什麼區別

原版的牡丹亭55折,分別是:
第01出 標目 第02出 言懷 第03出 訓女
第04出 腐歡 第05出 延師 第06出 悵眺
第07出 閨塾 第08出 勸農 第09出 肅苑
第10出 驚夢 第11出 慈戒 第12出 尋夢
第13出 訣謁 第14出 寫真 第15出 虜諜
第16出 詰病 第17出 道覡 第18出 診祟
第19出 牝賊 第20出 鬧殤 第21出 謁遇
第22出 旅寄 第23出 冥判 第24出 拾書
第25出 憶女 第26出 玩真 第27出 魂游
第28出 幽媾 第29出 旁疑 第30出 歡撓
第31出 繕備 第32出 冥誓 第33出 秘議
第34出 詗葯 第35出 回生 第36出 婚走
第37出 駭變 第38出 淮警 第39出 如杭
第40出 仆偵 第41出 耽試 第42出 移鎮
第43出 御淮 第44出 急難 第45出 寇間
第46出 折寇 第47出 圍釋 第48出 遇母
第49出 淮泊 第50出 開宴 第51出 榜下
第52出 榜下 第53出 硬拷 第54出 聞喜
第55出 圓駕

如果演員一刻不停的演也要演十天十夜,因此白先勇精簡到二十九折,分別是:

上本

第一出 訓女
第二出 閨墊
第三出 驚夢
第四齣 言懷
第五齣 尋夢
第六齣 虜諜
第七出 寫真
第八出 道覡
第九出 離魂

中本

第一出 冥判
第二出 旅寄
第三出 憶女
第四齣 拾畫
第五齣 魂游
第六齣 幽媾
第七出 淮警
第八出 冥誓
第九出 回生

其中的游園和驚夢捏成了一折,拾畫叫畫捏成了一折,所以看起來是27折,實際還是29折~~

下本

第一韻 婚走
第二韻 移鎮
第三韻 如杭
第四韻 折寇
第五韻 遇母
第六韻 淮泊
第七韻 索元
第八韻 硬拷
第九韻 圓駕

㈤ 青春版牡丹亭為何青春

首先,該劇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來襯托這項古典劇種,使其既適應現代觀眾的視覺版要求權,同時亦遵從崑曲的古典精神。
其次,青春版《牡丹亭》演員平均年齡20歲左右,不論主演、配角、龍套全部由年輕演員擔綱,這源於白先勇先生獨具一格的創意,他希望用年輕演員的演出來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熱愛古老的崑曲藝術,了解中國國學的博大精深。
補充一點,有報道說「青春版《牡丹亭》使崑曲的觀眾人群年齡下降了30歲,打破了年輕人很難接受傳統戲劇的習慣,提高了學生們的審美情操及藝術品位。」從受眾來看也是一部適合年輕人砍的傳統戲劇,難道不「青春」嗎

㈥ 青春版牡丹亭與以前的牡丹亭在藝術風格、表現力上有何不同

很明顯的,以前的牡丹亭唱都是有經典唱段的部分,重在抒情,而青春版的把很多以前回的版本里沒答有出現的情節都排上去了。你要欣賞文辭和唱功,自然是看老版好,特別是張繼青的。至於青春版,這些個文辭也都在,只不過演員是年輕版的,論唱功和身段自然比不過老一輩的,但已經很不錯了,而且演員的扮相和道具都很華美,可能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青春版把整個故事情節都編上去了,有很多老版中沒出現的人物都登場演示,應該來說,白先勇做得還是很不錯的。

㈦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何啟示

《牡丹亭》是明朝戲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劇本,以崑曲的形式表達出來,崑曲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自己獨特的表現風格。在以前深受大家喜愛,但是現在隨著娛樂方式的增加很多傳統文化都走向了沒落,青春版的《牡丹亭》異軍突起,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啟示有以下幾點:

0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歷了風風雨雨流傳至今,難免有一些文化是具有封建色彩或者落後性。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並不是剔除糟粕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這只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也並不是說就是全盤否定,別走兩個極端。在《牡丹亭》中就得到了很好的證明。把傳統文化所有的面展現出來,可以借鑒其他國家或者其他文化傳承的辦法,結合我們的國情,找到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文化。

綜上所述就是青春版《牡丹花》的成功稿給傳統文化傳承的啟示。

㈧ 幫我想一個題目吧,關於《牡丹亭》的賞析

長亭夢里空遺恨,迭羅深處淚浸衣

【詞語】:迭羅

【注音】:dié luó

【釋義】:牡丹品種之一。

㈨ 《牡丹亭》與青春版《牡丹亭》的異同,產生這些異同的原因

你要問的到底是劇本《牡丹亭》和所有舞台演出的《牡丹亭》的區別,還是舊本舞台演出的《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的區別呢?
那個時代的戲劇創作本來就有重文學性和重現場演出效果的兩派,湯顯祖是屬前者的,曲詞寫得極雅,而且很多不合音律,更適合作為案頭文學來欣賞。他又不願修改本子來適應現場表演,說「不妨拗斷天下人的嗓子」。所以別人排演《牡丹亭》時一般都會做很多處理,刪削、改動,這是為了實際演唱的需要,也為了適應觀眾的口味。
青春版牡丹亭在唱詞和動作程式上很多還是跟舊版舞台演出的一樣的,不同者你看上面第一條回答就知道了,再搜搜應該會搜出更多。他們是蘇州昆劇院,傳承的是南方崑曲,念白都用南方話,唱詞發音也是南方的,跟北昆和京昆不同(梅蘭芳唱的游園驚夢就跟這不一樣)。唱詞跟湯顯祖的原著比起來也有很多改動,但關鍵的部分改變不大。你可以對照著書和青春版的演出字幕比較,再看看其他牡丹亭的全本和摺子戲視頻,再就去圖書館和電子資料庫查前人對牡丹亭的研究,還有現在的人對青春版的評價。——問題就搞得有幾分清楚了。我只是憑記憶說的,一知半解,有些肯定不準確,算是提供一些思路。要1000字以上就抱歉了。

㈩ 崑曲牡丹亭青春版觀後感

正如我們所熟知的湯顯祖的《牡丹亭》唯美而動人。那麼由白先勇先生改編的《游園驚夢》更是唯美的演繹——青春版的《游園驚夢》。三十年代的蘇州,得月樓的歌妓古翠花以其超凡脫俗的容貌和絕佳的崑曲造詣成為紅極一時的名妓,後嫁入當地豪門榮府。榮蘭是榮家的親戚,論輩分當與翠花的丈夫(榮老爺)稱得上是兄妹,身為女兒身的她卻有男兒之志,雖家道中落但一心要做時代女性,擺脫封建束縛報效國家。榮蘭和翠花雖然都是女性,但二人在舞台上卻是天生絕配,在演唱崑曲《牡丹亭》時,一飾杜麗娘一飾柳夢梅,配合得天衣無縫,羨煞旁人。侯門一入深如海,榮府枯燥的生活和人情的冷暖令翠花十分孤寂。榮蘭痴迷於翠花的美麗和哀愁,常常過府相伴對她關愛有嘉,兩人漸漸便生出曖昧的感情來,歷經幾番波折,最終相濡以沫共同生活。 一個奼紫嫣紅的年代;一座紙醉金迷的豪宅;一對相看儼然的美人。這是一部對崑曲闡釋的很唯美的影片,而我對其中的細膩情感卻不能真正會意。也許是導演的執著追求,未必所有人都能得到很深刻的理解。但是崑曲在影片中有如詩一般將主人公的生活串聯起來。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熱點內容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
矮喬木盆景 發布:2025-07-05 14:08:35 瀏覽:706
牡丹花藝作品 發布:2025-07-05 14:07:11 瀏覽:14
花藝WFC 發布:2025-07-05 14:07:05 瀏覽:143
干玫瑰花面膜 發布:2025-07-05 13:47:48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