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魚紅玫瑰
『壹』 誰有熱帶魚:紅櫻桃魚的相關資料
你問的是櫻桃魚吧。
下面是資料,你看下。
【別名】紅玫瑰魚
【科屬】鯉科
【原產地】亞洲的斯里蘭卡
櫻桃魚(Barbus titteya Beraniyagala),分類上隸屬於鯉科(Cyprinidae),䰾亞科(Barbinae).因其渾身基色呈玫瑰紅,故稱紅玫瑰魚;又因發情時雄魚出現婚姻色,鮮艷得如同剛開放的櫻桃花,而有櫻桃鯽、櫻桃䰾、櫻桃鉤(魚芒)等名稱.英文名有Cherry barb和Crimson carplet.
櫻桃魚體呈紡錘形,稍側扁,尾鰭呈叉形,體長可達5厘米。紅玫瑰魚從頭的前端起至尾柄基部有一條兩邊呈鋸齒狀的黑色縱向條紋。背部為紫紅色,腹部為淡黃色,全身基本為玫瑰紅色,故稱為紅玫瑰魚。紅玫瑰魚在發情時出現的婚姻色更加鮮紅,如同櫻桃花一樣,故又稱為櫻桃魚。紅玫瑰魚色極艷麗,小巧玲瓏,深得熱帶魚愛好者的喜愛。
櫻桃魚的雄魚有互相排斥的習慣,但不互相攻擊,它們排斥的主要方法是:當兩條雄魚在一起,它們便會各自旋轉,並增加婚姻色,以顯示自己的美麗,取得雌魚的好感。
櫻桃魚性情溫和,適宜與其它品種的小型熱帶魚混養,櫻桃魚對水質不苛求,適宜生活在20-25℃的水溫中。櫻桃魚吃動物性餌料,不擇食。櫻桃魚膽小怕事,聲音過大時,它們便躲藏起來,但有時它們也愛在水面蹦跳,所以飼養櫻桃魚的魚缸一定要加缸蓋,以防它們蹦出。
櫻桃魚的睃雄鑒別比較困難,其主要鑒別方法是:雄魚細看時會看到其尾鰭微紅,身體顏色鮮艷;雌魚尾鰭淡黃,身體顏色較淡,身體較粗壯。
櫻桃魚是卵生魚類,繁殖比較容易。繁殖缸尺寸為39*30*24厘米,繁殖水溫以25℃左右為宜,水的硬度為4-6,酸鹼度為6.5-7.5。繁殖前應先在缸里鋪一層金絲草。然後將經過認真挑選的親魚按雌雄1:1的比例放進繁殖缸里。親魚入缸後異常活躍,雌雄親魚都會出現美麗鮮紅的婚姻色,它們追逐蹦跳,有時會躍出水面,所以應加上缸蓋,以免發生意外。經過追逐後,雌魚排卵,雄魚射精,使卵受精,受精卵比水重,沉入水底粘附在金絲草上。每對親魚每次可產卵150粒左右,多者可達300粒能上能下,產卵結束後,應將親魚撈出另養。以免它們吞食魚卵。
受精卵經過約24小時可孵化出仔魚,仔魚再經過24小時可發育成能游動攝食的幼魚,這時應喂以「洄水」,10天後可改喂小型魚蟲。
『貳』 紅玫瑰燈魚吃不吃孔雀魚的幼魚
冬雨也屬於雜食魚的一種弱孔雀魚的幼魚非常小的話,他照樣會是吃的。如果孔雀魚的幼魚的大小大魚的冬魚的嘴的大小的話,那麼他就不會去吃。這可以觀察一下,不過冬雨一般不會長時間的去追逐一隻小雨,但是應該說在吃魷魚的這種情況下是比孔雀魚要好一點的。
『叄』 熱帶魚的食性是怎樣的
在熱帶魚中,熱帶魚因所處水域和環境因素的不同,而分成肉食、植食和雜食性三種類別。大多數的熱帶魚是肉食性的,喜歡吃動物性餌料。吃動物性餌料的魚生長發育快,因為這類餌料營養豐富。也有些品種的熱帶魚是雜食性的,這些品種的魚既吃動物性餌料,也吃植物性餌料。還有些品種的熱帶魚則以吃植物性餌料為主,有時也吃一些動物性餌料,不過,這種類型的熱帶魚僅占很少數。
動物性餌料是指那些水中的浮游性生物。如小蚤類的小蟲等。不過,在人工飼養金魚時,可以用動物的肝研碎喂養或者用魚、蝦、肉、熟蛋黃粉均可。
熱帶魚的食慾強弱,與水的溫度以及水中的溶氧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水溫低或水中溶氧量不足,魚的活動量就減少,食慾就不佳,這時應減少投食次數,每天1次即可。若水溫在20℃,水中溶氧量正常,每天也只能投喂1次(不宜在清晨或傍晚投喂)。若水溫提高到22℃~25℃時,熱帶魚的食慾開始加大,每天就應投喂2次(投喂時間可在上午8~9點鍾,下午3~4點鍾)。在母魚懷卵、幼魚生長發育階段以及搭配混養幾種魚時,魚會爭食,每天可喂2~3次。
對紅綠燈魚、紅玫瑰魚、金絲魚等個體較小的魚,由於它們的運動量較小,每天在固定時間內喂1次就行了。若投放的餌料過量,則易造成剩餘物發酵,污染水體。而對留作產卵用的神仙魚、藍三星魚、接吻魚等,則應適當加大魚蟲的投放量,以滿足這些種魚性腺發育的需要。
『肆』 紅綠燈魚能不能和紅斑馬魚一起養
不能,最好和孔雀魚 ,寶蓮燈、綠蓮燈、頭尾燈、黑蓮燈 黑瑪麗、月光魚、劍尾魚、斑馬魚、剪刀魚、紅玫瑰只要大小差不多,食性差不多就可以一起養。
熱帶魚的野性比較強 所以肯定都會有一些小摩擦, 就算是紅綠燈之間 也會有爭斗。
(4)熱帶魚紅玫瑰擴展閱讀:
紅綠燈本來就是一種比較脆弱的熱帶魚,比較膽小,喜歡多水草的陰暗、寧靜環境,如果光線太強,魚缸空間太擁擠,都會造成它們的體質下降。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是一種不太好伺候的小魚:正常水溫要保持在22~24℃之間,pH值必須在5.8~6.8的范圍內(酸至弱酸性),飼養水體必須是軟質的老水,不能經常性換水。
要做到這些,運作良好的水族箱附屬設施(尤其是控溫和循環過濾系統)和調控水質的能力是必需的。放養紅綠燈的水族箱往往要藉助大量的水草來幫助調節水體微生態,保持水的清澈和必要的酸、軟度,而水草作為背景來襯托魚兒反倒成了次要目的。如果不能滿足上述條件中的一項或幾項,它們常會「突然」死亡 ——由於身體代謝障礙的原因。
因此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海外和港台出版的有關水族的書上,都把紅綠燈列為容易飼養的熱帶魚,但國內大陸地區的水族迷們真正能養好這種魚的卻並不多,原因就在於水族箱和水族用品配套程度上有差異。
高級的水族箱很容易將水質調節和保持在合適的范圍內,而即使在國內規模較大的水族店裡也很難買到調節水軟硬度的葯品,養好這種魚常要靠足夠的經驗來彌補設施上的不足。
『伍』 觀賞熱帶魚種類大全紅色的小魚叫什麼名字
血鸚鵡,紅箭,紅瑪麗,噴火燈,紅寶石,紅玫瑰都是大紅色!還有一些其他的,反正很多!
『陸』 熱帶魚的分類有哪些
熱帶魚隸屬硬骨魚類,鯉形目,通常把熱帶魚劃分為下列七科。
魚科
該科魚類又分為胎生和卵生兩種。所謂胎生,是指雌魚生下來的是活生生的仔魚。仔魚離開母體,就可自行食用魚蟲,比較容易飼養,有許多魚都屬胎生型,如:孔雀魚、劍尾魚、黑瑪魚、月光魚、食蚊魚等。
卵生魚類多為小型魚,飼養難度較高,對水質要求也極為嚴格,特別喜好弱酸性水質。由於它們酷愛舊水,對水質的變化異常敏感,日常換水時容易死亡。屬此列類型品種的很多:美國旗魚、羅氏琴尾魚、戈氏琴尾魚、愛琴魚、條紋琴龍魚、潛水艇魚等。
麗魚科
本科熱帶魚大部分產於南美洲、非洲東部及印度等國家和地區。本科魚類有兩個特徵:一是親魚對小魚保護得無微不至,有些品種的親魚把魚卵含在口中孵化,且在口孵期間拒絕進食;二是擇偶時完全自主,一旦建立配偶關系,便很難拆開,如違背意願強行配偶,則繁殖效果一定不理想。這種魚有:神仙魚、金菠蘿、火口魚、地圖魚、五彩神仙魚等。
脂鯉科
該科熱帶魚是人們養殖最多的魚類,魚體形較小,色彩艷麗,有著極高的觀賞價值。它們有著兩個顯著特徵:一是第二背鰭為脂鰭,即無鰭條的小鰭;二是口中生有牙齒,從外面即可看見。該種魚類品種繁多,其中多數屬中小型品種,極少數可達50厘米長,熱帶魚中有名的燈類品種,大多數都屬脂鯉科。屬本科品種的有:紅翅魚、玻璃扯旗魚、紅扯旗魚、一線鉛筆魚、紅綠燈魚、頭尾燈魚、寶蓮燈魚、紅尾玻璃魚、紅裙魚等。
鯉科
該科熱帶魚分布區域較多,遍及南美洲、大洋洲、非洲、歐洲及亞洲的部分水域。魚類的特徵是有咽喉齒,某些品種還有口須。本科魚類品種繁多,全為卵生。產卵時,雌雄親魚並排游動,雌魚將卵產在水草或棕絲上。屬本科的品種有:藍三角魚、捆邊魚、黃金條魚、紅玫瑰魚、斑馬魚、櫻桃鯽、紅尾黑鯊等。
攀鱸科
此科魚類大多產於東南亞及非洲,斗魚為其代表品種,故有人將該科稱為斗魚科。魚類的主要特徵是:有一種特別的呼吸器官「輔助器」,用於直接呼吸空氣,因此,當水中溶氧量減少時,也不影響生存。此外,該科的大部分品種採取吐泡沫營巢的方式進行繁殖。常見品種有:中國斗魚、泰國斗魚、珍珠馬三甲、五彩麗魚、藍星魚、藍曼龍魚等。
鯰科、鰍科
從生物學的分類看,該科中多數為泥鰍及鯰魚的同族,同時也是鯉魚科的近緣,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它們中既有體長3米左右的大型魚,也有小至幾厘米的小型魚,形狀多變,色彩豐富,其中大部分品種屬夜行性魚類,且單獨行動,僅有極少數品種會在白天活動。因此,在人工飼養馴化中要把它們的生活習性逐漸改變,使它們的夜間活動逐漸被白天活動所代替。常見品種有:清道夫魚、紅尾鴨嘴、鏟子鯰、蛇仔魚、反游貓魚、花鼠魚等。
古代魚科
古代魚科熱帶魚是歷史比較悠久的魚類之一,被人們稱為「活化石」,對人們研究古代魚類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為各國的保護對象。古代魚科的熱帶魚種類較其他科的品種少,但其形態十分美麗,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主要代表品種有:象鼻魚、七星刀魚、魔鬼刀魚、銀龍魚、彩斑魚等。
熱帶魚的分類方法不止這一種,如可根據魚的體態、顏色和行為特徵,又可將熱帶魚分為三大類,即文靜類、活躍類、好鬥類。
文靜類
游姿文靜、典雅、落落大方。如銀燕魚、五彩燕魚、長尾燕魚、斑紋燕魚、藍星魚、珍珠馬甲魚等。
活躍類
游姿活躍歡暢,十分可愛。如類的孔雀魚、蛇皮魚、火炬魚、長鰭魚、藍尾魚、黃鰭魚等;劍類的紅劍魚、黃劍魚、鴛鴦劍魚、硃砂劍魚以及斑馬魚、金絲魚、麗麗魚、紅月光魚、銀瓶電燈眼魚等。
好鬥類
此類魚性情兇殘,逞勇鬥狠。如紅白兔魚、彩兔魚、火口魚等,家庭飼養較少。
根據繁殖特點來分,熱帶魚又可分為卵生熱帶魚和卵胎生熱帶魚兩大類。
卵生熱帶魚
雌魚通過排卵,於體外受精,受精卵在體外發育成小魚。
卵胎生熱帶魚
雌魚產出的不是卵,而直接是幼魚。但這種卵胎生與胎生動物不同,它既無胎盤也沒有臍帶,胚胎不直接從母魚身上吸取營養,而是受精卵在母體內依靠卵本身的營養孵化成仔魚產出。
『柒』 家裡魚缸養的熱帶魚有哪些品種,它們又有哪些特點呢
熱帶魚品種簡介 熱帶魚品種繁多,我國80年代中期多以中小型熱帶魚(體長3~13厘米)的玩賞為主流,80年代中期以後,則以中型及大型魚類(體長13~40~90厘米)為主流。海水魚是90年代初開始發展的觀賞魚種。 常見熱帶魚按繁殖特性分兩大類,即胎生魚類和卵生魚類。 (一)胎生魚類 此類熱帶魚最易飼養和繁殖,對飼養水質要求不嚴格,食物選擇性也不強,曾有人喂給干魚蟲或顆粒飼料,也能正常的生活和繁殖。是玩賞熱帶魚初學者最宜飼養、也是多數家庭中普遍玩賞的種類。現將國內常見種類簡介如下: 1.孔雀魚也稱彩虹魚、百萬魚。是熱帶魚中生命力較強,最易飼養的觀賞魚種。原產於委內瑞拉、巴西、蓋亞那。 現已在世界各地普遍飼養繁殖。 孔雀魚體長2.5~5厘米,前半身為圓形,後半身側扁,背鰭、尾鰭延長,相當於體長的一半或一倍。體色為褐或灰紅、藍、紫、黃等色。雄魚尾鰭花紋十分艷麗,有的甚似孔雀翎的眼斑,固而得名。雌魚體大,體色遜於雄魚。雄魚的臀鰭變為交配器。 經過人工不斷選擇,其形態遠遠超出原種,僅尾部變化就有多種,如叉尾、劍尾、扇尾、旗尾、三角尾等。而且還在不斷出現人工選育的新品種。 2.劍尾魚原種青劍或稱藍劍。原產於墨西哥、瓜地馬拉等地。現在世界各地均有飼養玩賞。 劍尾魚體長10~15厘米。體型長而側扁,頭小略尖。背鰭基長,尾鰭呈扇狀,雄魚的尾鰭下葉鰭條延長呈劍狀,因而得名「劍尾魚」。體色淺藍綠色,略有小的褐色或黑色斑,體側從眼後方至尾基有兩條黃色和褐黑色縱紋。劍狀鰭條為艷紅色甚美麗。 經人工飼養和選育的劍尾魚,已育成很多品種,如紅劍、高鰭燕尾紅劍、白劍、高鰭燕尾白劍、鴛鴦劍等玩賞品種。 3.月光魚也稱月魚和滿魚。原產於墨西哥、瓜地馬拉等地。 月光魚體長5~9厘米。雄魚體長小於雌魚。體軀上下寬厚,體側略扁圓,頭小而尖。體表褐色,並有少量藍色斑。因尾柄有月形黑色斑而得名。是國內很受歡迎的觀賞魚。 經人工飼養和不斷選育的品種很多。目前較廣泛飼養的有紅月光、金頭藍月光、黑尾月光、藍月光和雲石月光等。1990年又引進長鰭紅月光,現已大量繁殖供作觀賞。 4.黑瑪麗魚也稱黑姑娘。原產於墨西哥和瓜地馬拉水域。現已為世界各地廣為飼養的觀賞魚種。 黑瑪麗魚體長為7~12厘米。體形略呈長形而側扁,腹部略圓,吻部稍尖,眼較大,尾鰭呈扇形,全身均為烏黑色略有光澤。 目前飼養玩賞的品種除黑瑪麗魚外,尚有高鰭燕尾黑瑪麗魚、白瑪麗、高鰭燕尾金瑪麗等,深受玩賞者的歡迎。 此外食蚊魚、綠牡丹均屬胎生魚。 (二)卵生魚類 這類魚的品種很多,習性各異,飼養繁殖較為復雜困難,許多種類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不能繁殖。繁殖期間成魚的精卵排出後於體外受精,並在適宜的環境中才得以孵化。不同種類的魚種對水質、水溫和食物等,有不同的要求。要達到飼養環境中的繁殖,必須提供適宜的飼養繁殖環境及孵化條件。 1.紅綠燈或稱霓紅燈、紅蓮燈。是一種美麗的小型熱帶魚。原產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上游的溪流中,最早是1936年法國人發現運至法國飼養,而後傳入美國、德國等。50年代傳入我國。 紅綠燈是我國玩賞者最寵愛的熱帶魚之一,成魚體長3~4厘米。體形細長而側扁,吻短、口孝眼大,眼上方有耀眼的青綠色光彩。成魚體側有紅藍綠色縱條紋,很似霓紅燈因而得名。背部似橄欖色,腹部近於白色。此魚性喜群居,性情比較溫和,在人工飼養環境中,較適於小型魚種同箱同群飼養。 2.斑馬魚也稱花條魚或星條魚。原產於印度和孟加拉水域。現在世界各地普遍飼養玩賞。 斑馬魚體長4~5厘米。體呈紡錘形而略側扁。體側自鰓後緣至尾鰭基部有數條藍色縱紋,甚似斑馬的體紋,因而得名。全身略現橄欖褐色,胸鰭透明,臀鰭有藍色縱紋。屬小型熱帶魚,性情溫和,從不攻擊其他魚類,可與其他小型熱帶魚混群飼養。 3.金絲魚也稱唐魚或白雲山金絲魚,原產於我國廣東省的廣州市郊白雲山黃婆洞的溪流中。現已傳至世界各地飼養展出,深受玩賞者歡迎。 金絲魚體長4~5厘米,體呈紡錘形略側扁。頭小而尖,眼小,背鰭長,尾鰭呈叉形。全體淺褐色,側線上方有一條金黃色縱行紋,以紋分界,上方體色褐藍,下方體色褐紅色。 腹部白色,背鰭、尾鰭鮮紅色,並有金黃色邊緣。是一種非常美麗的小型熱帶魚,產卵於金絲草上,經2天可孵出幼魚。 4.神仙魚也稱天使魚或燕魚。原產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和蓋亞那水域中。現在早已流傳至世界各國供作觀賞。 神仙魚體長13~15厘米。體呈菱形而明顯側扁,頭小而尖,背鰭和臀鰭均呈帆狀,極為醒目。背鰭前方為硬刺,後方為軟刺;腹鰭呈絲狀甚延長;尾鰭呈三角形,上、下方各生一長刺略現黑色紋。全身呈銀灰色,眼緣為紅色。體側有4條垂直的黑色條紋,第1條通過眼睛,第2條與背鰭基部垂直;第3條在背鰭中央垂直並延伸至背鰭和臀鰭端。第4條在背鰭基部的後緣向下垂直。由於體形及體色優美,現在已是國內廣為玩賞的中型熱帶魚類。國內飼養展出的還有神仙魚變種,如墨燕、長尾雲石燕、長尾白燕、長尾金頭燕、斑馬燕等。 5.虎皮魚或稱四間魚。原產於馬來西亞的溪流中,現已成為世界各國廣為飼養的觀賞熱帶魚類。 虎皮魚體長為5~6厘米。體呈扁圓形,頭小而尖,嘴邊有一對須,體色黃褐,從頭至尾有4條垂直的黑色條紋;背鰭大部為黑色,邊緣為鮮紅色,尾鰭和腹鰭亦鮮紅色。雌魚胸鰭、臀鰭色淡,雄魚為黃紅色,喜群居,多於水中層活動,常有襲擊溫合魚種的現象。虎皮魚的變種有玻璃虎皮、金虎皮、玻璃金虎皮、綠虎皮。 6.黑裙魚也稱半身黑或黑掌扇。原產於南美洲的巴西和巴拉圭等溪流中。現在世界各國已廣為飼養,供作觀賞。 黑裙魚體長6~7厘米。體形略高而側偏,略近似圓球。 頭短、眼大,尾柄上有一脂鰭,臀鰭基甚長,尾鰭呈深叉狀,體呈銀白色,體側有3條黑色垂直條紋:第1條從眼上方通過眼部至眼下方;第2條在鰓蓋後方;第3條從背鰭到胸鰭之間垂直。體後方為黑色,酷似黑裙而得名。近年又培育成功背鰭、臀鰭和尾鰭特別延長的品種——長鰭黑裙,為珍稀品種,甚受玩賞者歡迎。 此外,尚有扯旗類魚。各種燈類魚種亦屬於茜草類卵生魚種。 7.菠蘿魚也稱西付羅魚。原產於南美洲的蓋亞那、巴西和委內瑞拉等地的水域。體長為15~16厘米。體呈圓形略側扁。眼大,背鰭長大,自頭後方一直延伸至尾基部,前半部為硬刺,後半部為軟刺。臀鰭很長,可直伸與尾鰭末端或更長些。尾鰭略呈扇形。體軀黃綠色,頭部色深並出現網狀紅紋,眼圓鮮紅色,體側出現褐色斑點,酷似菠蘿丁故而得名。背鰭、胸鰭無色;腹鰭、臀鰭和尾鰭鮮紅色。經人工繁殖已從菠蘿魚後代中選育出全身金黃色,而眼圈、背鰭、臀鰭均鮮紅色的珍稀變種。稱為金菠蘿魚。此外尚有黑菠蘿魚、咖啡菠蘿魚等。 8.火口魚又稱紅胸花鱸。原產於中美洲墨西哥的尤卡擔及瓜地馬拉水域。 火口魚體長約10厘米。體軀略長而稍側扁。體甚肥壯,頭大,唇厚而突出,因張開嘴時口腔呈鮮紅色而得名。體軀淡褐色,背部較深,頭下方及腹部淡黃紅色,求偶繁殖期鮮紅色。體側有6條不甚明顯的垂直黑色條紋,鰓蓋下方有黑斑。背鰭、臀鰭略長於尾鰭,呈淡藍色並有黑色斑,是十分美麗的中型熱帶魚。此外尚有80年代引進的原產美洲的藍火口魚和白火口魚。 9.馬鞍翅魚又稱七彩鳳凰。原產於南美洲的委內瑞拉水域。其體長5~6厘米。體長形而側扁,頭大而尖。背鰭長而高,展開時甚似馬鞍而得名。體呈淺紫藍色,頭上方為橘紅色,下方為橘黃色,體側有5條黑色粗紋。鰓蓋上方有發亮的藍色條紋,全身布滿似寶石樣的藍色斑點,十分美麗,是重要的觀賞熱帶魚種之一。 10.紅肚鳳凰又稱紫鯛。原產於非洲喀麥隆境內。其體長7厘米左右。體長形而側扁,體背為褐藍色,腹部為鮮紅色,求偶繁殖期紅色更艷,因而得名紅肚鳳凰。背鰭長而呈尖形,呈紅色並有黑色圓斑;尾鰭呈梭狀為紅色,並有1~2個黑色圓斑。胸鰭、腹鰭和臀鰭均為灰藍色。喜生活於水草茂密的溪流,在水底層活動覓食,群居性較強,性情較溫和,可以同其他中小型溫和型魚類異種同群飼養,觀賞效果甚佳。 11.紅寶石魚原產於非洲尼羅河流域以及賴比瑞亞、尼日和剛果等地。現已傳往世界各地,供作觀賞。 紅寶石魚體長約7厘米。體呈卵圓形略側扁。頭稍大而略尖,口略顯上位。背鰭略前位而稍長。尾鰭略呈圓形。全身淡黃綠色,眼圈翠綠色。全身及各鰭布滿艷綠色圓斑。側線下方為紅色,腹部為淺黃色,此魚體質較健壯,性情兇悍好鬥,不宜同其他小型觀賞魚異種同群飼養。其食量較大,喜歡吃紅線蟲或搖蚊的幼蟲,除此之外,尚有藍寶石魚等種類。 12.珍珠魚又稱珍珠馬甲。原產於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水域。現在世界各國均有飼養。 珍珠魚體長10~13厘米,體軀近橢圓形,略側扁。體呈銀灰色,閃銀光,酷似珍珠的斑點,因而得名。從嘴尖至尾基是一條黑色條紋縱貫全身。背鰭高而略窄,胸鰭如肩狀,腹部形如細絲,常可自由轉動,起到觸角作用。臀鰭很長,呈淡紅色,發情求偶期變為鮮紅色。繁殖期間,雄魚將所吐的泡堆在草葉處,雄魚以軀體及尾鰭環抱雌魚,雌魚腹部朝上而產卵,雄魚同時射精,受精卵很快沉於箱底,雄魚以嘴將卵拾起,輕輕吐在泡巢中孵化。卵產完後,雄魚開始驅除雌魚,雄魚獨自負擔護理卵及幼魚。幼魚在5~6個月性成熟,一般飼養壽命3~4年。 13.吻嘴魚又稱接吻魚。原產於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半島水域。現在遍布世界各地,廣為飼養供作觀賞。 吻嘴魚體長20~30厘米。體呈長圓形,頭大、嘴大而唇厚,並有細的鋸齒。眼大有黃色的眼圈。背鰭、臀鰭特別延長,從鰓蓋後緣一直延伸到尾柄。胸鰭、腹鰭形如扇狀。全身肉粉色。此魚食性較雜,喜歡吮食飼養箱壁和水草上的青苔,在展覽環境中常常每箱內放入1~2尾吻嘴魚作為「清潔工」。吻嘴魚性情溫順而活潑,從不欺侮任何魚類,在同類中有長時間接吻的習慣,因而得名「吻嘴魚」。近年已人工培養出較為珍貴的短身吻嘴魚(球型吻嘴)。 14.中國斗魚又稱天堂魚或龍魚。原產我國南方各省水域,並常在池塘邊和稻田中生活。現已傳至國外飼養觀賞。 中國斗魚體長5~10厘米。體略呈卵形而顯側扁。全身褐紅色,眼圈黃色,鰓蓋後方有一塊深綠色圓斑,體側各有10條垂直的藍綠色相間的條紋。背鰭、臀鰭寬且長,藍綠色。 尾鰭叉形,褐紅色,腹鰭延長為紅色。 人工飼養環境中,水溫保持20~23℃,水面放些水草,雄魚開始吐泡營巢,適時雄魚擠抱雌魚後產卵,雄魚隨即射精,卵被集聚在泡巢中,浮於水面孵化,約經2.5天孵出幼魚。 此外,尚有麗麗魚(小桃核)、金曼龍、藍曼龍、藍三星等,均屬於泡泡魚類。 15.玫瑰扯旗魚又稱紅旗魚。原產於南美洲的蓋亞那、亞馬遜河流域。 體長5~6厘米,呈紡錘形側扁、頭小而略尖,口角有小須,眼大。背鰭高而長,臀鰭基底長,幾乎從腹鰭後延伸到尾基。頭部及體背呈深玫瑰色,鰓蓋後上方有月型黑斑。背鰭頂部呈黑色,腹鰭、臀鰭和尾鰭的下緣為紅玫瑰色。 16.紅龍魚又稱紅金龍吐珠魚。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和蘇門達臘等地。紅龍魚的體長60~70厘米。各鰭及鱗片的邊緣呈血紅色或橘紅色。鰓蓋處有紅印斑。背鰭短而後位,臀鰭寬略短。吻端下唇前方有一對2~3厘米的須伸出口外,這是龍魚美麗威武的獨特之處。 紅龍魚如飼養得當,其壽命可達20~50年,甚至100年之久。是龍魚中最珍貴品種,世界保護魚類之一。 17.金龍魚原產於馬來西亞、蘇門達臘等地,體長約60厘米。魚體背部及尾鰭上半部黑綠色。鱗片略現金黃色光澤。鰓蓋無印斑而現出明亮的黃金色。又分紅尾金龍、藍底金龍。金黃色鱗片,可從腹部延伸到背部,又稱其為過背金龍,是金龍魚家族中的美麗珍品。 18..銀龍魚原產於亞馬遜河流域。銀龍魚體長50~90厘米。體披巨大鱗片,成年魚的鱗片呈粉紅色半圓狀,魚體略現銀灰色和淡藍色,並有光澤。背鰭延長幾乎與尾鰭相連,臀鰭腹位長且寬,它在龍魚家族中較美麗,又普遍飼養。 19.非洲龍魚原產於非洲尼羅河流域,體長可達100厘米,體重約6千克。 非洲龍魚的體態與亞洲龍魚相似,但其頭部與背鰭不呈水平而呈弧形,吻端無須。體軀略圓,略呈灰橄欖色,體表鱗片色彩不甚美麗。是龍魚中色澤較暗淡的品種。 20.澳洲龍魚原產於澳洲區,共有兩種澳洲龍魚。一 種產在澳洲北部,稱為星點斑紋澳洲龍魚。另一種產於澳洲東部稱星點澳洲龍。體長約50厘米。 星點斑紋澳洲龍,體型較小,吻部略尖。體色黃金色略顯銀光,鱗呈半月狀,鰓蓋又有少許的金色邊。尾鰭、背鰭、臀鰭都具有金色的斑紋。 星點澳洲龍的體型與星點斑紋澳洲龍相似,只是頭部略小些,背呈橄欖青色,腹部有銀色光澤,體側有許多紅色斑點。背鰭、臀鰭、尾鰭、有金黃色星點斑紋。各鰭都有小的黑邊。 21.彩鰻又稱管鼻鱔或五彩鰻。原產於西太平洋,是一種熱帶鰻類,我國台灣南部島嶼也有少量出產。 彩鰻屬於海水觀賞魚類,屬於北方較易飼養的海水魚類。 體形細長而略側扁,體長可達100厘米以上,體表無鱗,皮膚光滑,背鰭、臀鰭發達與尾鰭相連,沒有胸鰭和腹鰭。 彩鰻的體色隨體長的增加而變化,性別的轉變也同步轉變。當體長235毫米以下時為黑色;體長650~1030毫米時變為黑藍色或藍色的雄性魚;當體長為995~1220毫米時,由藍色變成雌雄同體的藍黃色;當體長達到1175毫米以上時,其體色變成金黃色的雌性魚。
『捌』 紅玫瑰魚的生存條件
紅玫瑰魚性情溫和,適宜與其它品種的小型熱帶魚混養,紅玫瑰魚對水質不苛求,適宜生回活在答20-25℃的水溫中。紅玫瑰魚吃動物性餌料,不擇食。紅玫瑰魚膽小怕事,聲音過大時,它們便躲藏起來,但有時它們也愛在水面蹦跳,所以飼養紅玫瑰魚的魚缸一定要加網蓋,以防它們蹦出。
紅玫瑰魚的睃雄鑒別比較困難,其主要鑒別方法是:發情期的雄魚細看時會看到其尾鰭微紅,身體顏色鮮艷;雌魚尾鰭淡黃,身體顏色較淡,身體較粗壯。
『玖』 求野生紅玫瑰魚的營養價值及生長特性特點風光休息的那年是什麼年
營養價值:蛋白質的含量15~20%,含有1~3%的脂肪,含無機鹽1~2%,含碘為50~400微克,魚肝含有極豐富內的維容生素A和維生素D,魚類中還含煙酸和維生素B1和B2。
生長特性特點
櫻桃鯉的適應性較強,對水質沒有特殊的要求,在22℃~30℃的水溫中,都能良好生長,水質以中性的軟水為主,以小型水蚤為主食,但幼魚要投喂細小的仔魚專用餌料(指原生動物,包括砂殼蟲、表殼蟲、草履蟲、棘殼蟲等)。該魚性情溫和友好,宜混養,游動敏捷,常在有水草的中下層水中活動櫻桃鯉性情溫和,適宜與其它品種的小型熱帶魚混養。櫻桃鯉吃動物性餌料,不擇食。櫻桃鯉膽小怕事,聲音過大時,它們便躲藏起來,但有時它們也愛在水面蹦跳,所以飼養櫻桃鯉的魚缸一定要加缸蓋,以防它們蹦出。 櫻桃鯉的睃雄鑒別比較困難,其主要鑒別方法是:雄魚細看時會看到其尾鰭微紅,身體顏色鮮艷;雌魚尾鰭淡黃,身體顏色較淡,身體較粗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