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丁香林
Ⅰ 適合錫林浩特生長的植物
錫林浩特植物園位於舊城區和開發區的交界地域,隸屬規劃中的生態綠化控制帶,目前錫林浩特市社會、經濟都處於蓬勃發展階段,也面臨自然環境被破壞,草場退化等生態危機,經濟的快速發展會影響和刺激居民對高質量生活環境和文化休閑娛樂場所的需求,植物園的建設在這樣的背景下更承擔著多種重要職責。 植物園的規劃力求貫徹秉承概念性規劃方案中確定的理念和原則,以「舞動的錫林河、起伏的都市草原」為規劃設計指導思想對各個分區空間進行深化設計,並對近期建設項目做出安排,合理指導下一步的工程設計,最後在修建性詳細規劃中結合現狀進行微調,保證建設項目與城市建設相輔相成。 由於總體規劃對城市道路的修改,從而在用地南部增加了約10公頃的設計面積,現規劃紅線面積為161公頃。另外根據概念性規劃匯報的會議紀要拓寬河道,調整南部河道走向,滿足防洪要求。完善水體循環規劃。 植物園外部有6條城市幹道、3條次幹路和1條支路。其中振興大街和希日街相連,為城市主幹道,橫穿園區。規劃取消園區內主幹道,設計步行通道,以減少城市主幹道對植物園的干擾和破壞,改為聯系振興大街和希日街的園區一級路,作為步行通道。園區入口設計以滿足功能為前提,形式簡潔,設計集散空間、服務建築、休息等候空間等不同功能的空間類型, 本案規劃中,植物園道路有以下作用: 1)在建園初期用於運送建園料,其中一部分為臨時道路,一部分為永久性道路。 2)開放游覽以後園路主要是給人提供游覽的路線,偶然供運輸或管理使用。 3)在分區規劃完成以後,一部道路充當區劃的界限並有效聯絡各區的交通,引導遊人游覽景點。 水系規劃需滿足防洪要求和景觀要求兩個方面,本地平常時段比較乾旱,因此在河道兩側高差兩米的區域留出可淹沒區,平常為綠化和小場地,雨洪來臨時可以暫時淹沒,不設永久性建築,以自然地形為堤防,保護兩側城市道路,將汛期洪水保留在人工湖內,作為景觀用水。 根據錫林浩特市氣候特點,水體設計形式豐富多樣,豐水期和乾旱期共同考慮,設計不同時期的不同水位,豐水期有湖面,河流,跌水,濕地等,乾旱期形成淺灘,沼澤,山谷,溪流等水體形式,同時設計變化的水位,在豐水期,常水位期,枯水期都形成不同特點的景觀效果。 日常用水水質的維護可採用兩種方式: 1)局部水循環 在景觀湖一側設泵站,把湖水輸送到另一端,設計噴泉、疊水等景觀,增加水的曝氣過程,而後湖水在湖底的自然坡度上流到泵站一側,來回循環,增加水的流動性。 2)使用水體過濾技術 在水體局部地段設濾水網,防止過多雜質進入水體,影響水質。 植物園採取以自然生態為主的水體駁岸形式:而且使用多種形式的駁岸設計,總體以自然生態為原則,有草坡駁岸、濕地駁岸、石塊駁岸、平台駁岸等。 園區有車行橋9個,步行橋6個,地棧道480米。橋梁設計仍然以自然生態為理念。 使用石材、木質等親切宜人的材料。步行橋以木質、石材為主,形式多樣,設計語言簡潔大方。車行橋意向——簡單流暢的線型,形式與環境相協調。 山體的合理運用可以改變植物園地形單一的缺點,山體的設計形成錫林河谷地,為喬木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降低山體高度,調整原有地形,中部山體高差13米,南部高差9米,調整後的山體坡度更加起伏有致,同時減少對周邊居住區的視線影響,減少土方量,並更好的聯系南山山勢。 用地內有7個水源井和相當數量的地下給水管線和電力管線,需考慮防凍和檢修方便兩個因素。受此影響,整體山形有所調整,以避讓地下給水管線。在局部地區可採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如管線穿過景觀湖的地段採取降管處理,局部覆土過厚的地段可建地下檢修廊道,在平衡投資和工程量的考慮下盡量保證景觀效果。 現狀地形平坦且比較破碎,通過設計進行下挖和堆填,重新組織山體和河流,營造與自然環境融合的起伏有致的自然地形。根據防洪規劃,山體在達到景觀效果的同時還作為自然的堤防,保證行洪通暢。 樹木種植總體為四周高中部低的布置方式,喬木沿四周和水邊種植,灌木和草本大面積種植於平地和山坡。運用大量牧草組成大面積的典型草甸風光。大量運用開花牧草,布置方式隨等高線走向呈條帶狀分布,且根據高程變化選擇高度不同的種類。以當地灌木植物景觀為主,選擇大量的鄉土灌木,採用密林方式種植,同時顧及到季節性色彩變化。四周則選擇高大渾圓、分枝緊密的的鄉土樹種,形成綠化帶。沿水體種植耐水濕樹種。山頂種植樹形優美的喬木,形成點景效果。從季節變化來看,春季植物景觀以花灌木和春色葉喬木為主;夏季植物景觀為一年中最豐富的時節,以喬木和草本為主;秋季植物景觀以秋色葉、秋果植物和常綠樹為主;冬季植物景觀主要為常綠樹和枝幹姿態優美的落葉樹。 植物分類園是植物園最體現其科普教育意義的一個分區,按照科學分類系統進行排列,按照分類學內容豐富的屬或種專門擴大搜集,辟成專園展出,給予遊人集中欣賞學習的場所。 分類園按照克朗奎斯特分類系統進行植物布置,包含了9個科的多種植物的種及其品種。 瀏覽線布局 分類園游覽路線即是按照植物進化系統組成環路,即松柏園-櫟樺園-楊柳園-薔薇園-桃李園-旬子園-忍冬園-丁香園。各分區重點展示該科、屬或同一類植物,根據不用種或品種之間的顏色、花期的不同,組成多樣植物景觀。 種植空間布局 植物分類園包含植物類型多樣,依據植物本身的形態同時結合周邊環境布置。沿分類園邊界布置高大喬木密林起到屏障作用;沿水岸布置矮灌木叢,疏密有致,為對岸提供良好的觀賞面;溫室附近為疏林草地,為遊人提供良好的活動空間;灌木區布置形式多樣,有灌木叢、灌木島、灌木壇、灌木鏈等。 松柏園 松柏園位於分類園主入口,以二級路劃分為東西兩區。東側為松柏岩生植物區,以局部小地形為依託,疊置山石、假山,營造豐富空間;西側以傳統方式展示松柏類植物,按照不同樹種分區域布置,有步行小路穿插其中。松柏類植物形體尖挺,無論單株還是叢植景觀效果都比較濃翠、挺拔,其次應疏密有致,其中夾植一些花灌木和匍匐性松柏,使空間有收有放。 主要樹種:雲杉、樟子松、落葉松、杜松、圓柏、沙地柏。 櫟樺園 樺木類與櫟類植物以其高大姿態,採用密林方式交錯布置,作為植物園的屏障。配置方式由東向西逐漸變疏。疏林草地中白樺成叢點綴其中,櫟類植物則以其獨有的姿態作為點景樹種。該區也為植物園秋冬季節增色不少。 主要樹種:白樺、蒙古櫟、遼東櫟、虎榛子。 楊柳園 設計密林灌木區、疏林草地區及開敞草坪區三種不同的植物空間環境。沿水邊以灌木叢成組布置,與濕地島相呼應;疏林草地為人們提供一個舒適開敞的林下空間;開敞草坪區則重點展示草坪的大地紋理及點綴其中的高大喬木,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 主要樹種:青楊、河北楊、新疆楊、山楊、小黑楊、小葉楊、遼楊、旱柳、沙柳 、粉枝柳、沼柳、紅小柳。 薔薇園 薔薇類植物種類多樣,多數是低矮灌木,同時也是人們喜愛的植物。因而以溫室為中心,採用花壇形式集中布置,同時結合水景噴泉營造色彩鮮艷、氣氛熱烈的環境。花壇布置的走向延續楊柳區草坪的大地紋理,同時與丁香園亦有所呼應。 主要樹種:多花薔薇、月季、黃刺玫、海棠類、蘋果類、榆葉梅。 薔薇園展示各種不同品種的月季、薔薇,具有較好的科普意義,同時可附帶薔薇類植物的進化歷史,有關薔薇的中西方文化的介紹和展示等多種內容。 旬子園 採用常規專類園的形式布置旬子類植物, 旬子類植物葉形花形纖秀,很適宜大面積種植灌木叢,形成一片花海的景觀效果。 主要樹種:多花旬子、灰旬子、平枝旬子、小檗、沙棘。 桃李園 桃李園植物以其獨有的花型、花色作為集中展示春花爛漫的重點區域。種植方式以大面積叢植為主,形成一個個 「桃花島」,曲折變化的小路穿插其中,使人們有游於花海的感受。 主要樹種:山桃、山杏、紫葉李。 丁香園 丁香類植物耐寒,且色彩多樣,其姿態相仿,適合多種色彩交錯布置。丁香園植物延續薔薇園植物的布置形式,以流暢曲線呈鏈狀配置各類丁香。「丁香鏈」高低錯落、色彩各異、疏密有致,組成一條條流暢的花帶。 主要樹種:紫丁香、白丁香、暴馬丁香、紅丁香、連翹。 忍冬園 採用常規布置專類園的形式布置忍冬類植物,大面積的灌木叢形成一片花海的景觀效果。 主要樹種:金銀花、金銀木、接骨木、猥實。 植物分類園是集中體現植物園分類系統的分區,體現植物園的科普教育意義和休閑娛樂作用,因此,設計理念既要吻合總體規劃的主題和形式,又要營造豐富多樣的植物景觀效果和空間感受。設計採取了多樣的語言和形式,如岩石松柏園,密林,疏林草地,條帶式花壇,大片花海,灌木島,灌木叢,灌木鏈等,營造「大有可觀,內有天地」的景觀效果。 景觀湖和濕地區景觀湖中部為濕地,兩側為湖面。整個地勢形如盆地,臨湖設計生態溫室,濕地區設計木棧道,垂釣台等小型休閑設施。濕地中設置人工鳥巢,吸引鳥類以及其他生物棲息。濕地區主要起到景觀和科普的功能,親水的棧道和沉水廊道給遊客近距離觀賞水生植物的空間,同時,溫室與濕地之間的跌水花台也向遊客展示水經過植物被凈化的過程。 在混合種植區島嶼間的沉水參觀廊道,廊道中部下沉至湖底,兩側為檔水玻璃幕牆,使人可以更加了解濕的生長。遊人從低於水面的廊道上通過,視線可以從一個相當近的距離觀察水生生物與植物。這將使遊人更為貼近自然,更容易了解水中不同的世界。 塊狀配置濕生植物群落,分為濕生植物區、挺水植物區和浮水植物區,不同的區塊穿插配置。挺水植物以能越冬的蘆葦為主,浮水植物和其他濕生水生植物季節性種植,盡可能在適宜植物生長的時間創造豐富的環境。該分區植物以河漫灘草甸景觀為主,多選擇耐水濕的草本植物,隨水系設計形成季節性濕地植物景觀。植物種類主要有:蘆葦、馬藺、芨芨草、紫苜蓿、荷花、睡蓮等。 種植各類濕地植物,一方面營造一個舒適、優美而又生態的自然環境,同時使人們在游覽過程中實地接觸各類濕地植物,了解其生長特性以及生態功能,以達到教育展示作用。 特色植物與公共藝術展示區展示當地特色植物和現代景觀藝術,使用流暢大氣的設計語言,可同時作為公共藝術品展示的場所,給市民帶來全新的景觀藝術體驗。同時這一分區以特色植物為主,包括當地旱生、沙生、耐鹽鹼植物。 本區內植物的栽種主要分為三種種植方式:周邊林帶、樹林草地、花台。使用當地特色植物,形成特色植物園。 周邊林帶 常綠樹和闊葉樹結合配置,形成防護林帶。如樟子松、新疆楊等 樹木草地 不同種類的樹種成塊狀布置,不同樹陣相互穿插,不同的樹陣採用不同主題,如白樺林的秋色、丁香林的春花、鑽天楊的挺拔樹形等。 花台 設計圓形的高起的地形,種植當地沙生或旱生花灌木,如紅花檉柳、三七景天、八寶景天、檉柳等。 地形設計 以地形營造大地景觀,設計尺度較大的圓弧形坡地,滿鋪當地特色開花灌木,如景天類植物等。在平緩的草地上成行種植喬木,不同樹種穿插交錯搭配,形成高低不同、色彩各異的大地景觀。 社區活動中心位於植物園東部入口附近,設計不同特點的空間滿足附近居民,尤其是老人兒童的使用。這一區域針對不同的人群分為不同分區,在散步道一側設置科普宣傳欄,寓教於樂,體現植物園的科普教育意義。 牧草展示區分為兩部分:花卉牧草觀光區和精品牧草展示區 花卉牧草觀光區 花卉牧草觀光區選用草原特有的開花牧草,利用不同的花期,大片種植,營造開闊大氣的山坡草甸。山頂設計觀景平台,設置遮蔭棚,座椅,種植觀賞效果較好的樹木。形成點景的效果。花卉牧草展示區以植物景觀為主,運用大量的牧草及宿根花卉組成大面積的草原風光景觀。草本植物的布置方式隨等高線走向呈條帶狀分布,根據高程由高到低的順序對應地選擇高度不同的種類。同時在山體局部點綴姿態優美的高大喬木。 精品牧草展示區 精品牧草展示區利用擋土牆進行精品牧草的展示。選擇當地觀賞效果良好,或目前大范圍減少需要保護的牧草。配置時隨擋土牆呈流線分布,以牧草本身的色彩和高低變化,形成錯落的條帶。 主要牧草有:白三葉、鴨茅、芨芨草、紅豆草、菊苣、紫花苜蓿等。 錫林河景觀帶把景觀設計與錫林河的歷史文化相結合,沿著錫林河設計活動場地講述歷史的故事和文化。通過錫林河兩岸的四個小廣場設計把錫林河的歷史文化進行抽象和塑造,給市民以了解歷史、懷古思今的場所。沿河地勢較低,利於水分的匯集,比較適宜喬木的生長,因此可大量配置喬木,形成小溪林地的景觀。步行道穿過的區域設計步行橋,聯系兩岸。 節點一:以頌揚母親河為主題-——睹景思源 把景觀設計與錫林河的歷史文化相結合,沿著錫林河設計活動場地講述歷史的故事和文化。通過錫林河兩岸的四個小廣場設計把錫林河的歷史文化進行抽象和塑造,給市民以了解歷史、懷古思今的場所。 節點二:以錫林九曲的傳說故事為主題——草原雄鷹 1958年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盟合並成錫林郭勒盟,察哈爾部落也融入到錫林郭勒草原上。其中察哈爾部落是從成吉思汗開始的黃金家族蒙古大汗的住帳部落,與成吉思汗有割不斷的歷史淵源。蒙古人把鷹當作神物象徵加以崇拜,該節點中抽象的雄鷹雕塑隱喻察哈爾部的黃金家族的高貴身份,展現其傲氣與雄姿。五個柱子代表錫林格勒大草原最早的五個部落,圓形向心的地面鋪裝象徵錫林格勒盟的團結。親水平台殘缺的部分勾勒出了歷史的滄桑,同時其飄逸的輪廓也與自然的水面相應成趣。周圍的帶狀休息空間為遊客提供了相對恬靜 親切的休閑小環境。 節點三:以錫林郭勒盟的歷史故事為主題——古都夢影 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在錫林郭勒草原上繼承帝位,建立大元帝國,並在錫林郭勒草原上建築了著名的元上都;之後的元朝八位皇帝也都在元上都繼位。因此,自世祖忽必烈始元朝歷朝歷代皇帝已經真正成為錫林郭勒草原的家鄉人。本方案中對稱的布局給人以都城所特有的庄嚴與權力感,仿古城牆似的看台塑造出了「都城」的直觀形象,也是眺望景色的絕佳位置。成吉思汗揮刀騎馬的中心雕塑,使人聯想起他當年征戰沙場,金戈鐵馬的壯觀景象。主雕四周點以殘牆,戰車造型的休息座椅,更是增添了亦真亦幻的歷史畫面。 節點四:以市歌《錫林河》為主題——古河今韻 1993年,錫林浩特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將《錫林河》定為市歌。這首歌從此在錫林郭勒草原上久久回盪、傳唱四方;該節點平面構成融入音樂符號元素,採用流暢、富有韻律的構圖象徵市歌《錫林河》的動人旋律,以紀念古老的錫林河傳唱出現代的節奏。 該分區是整個園區的一條完整的綠帶,沿錫林河兩側種植不同種類的喬灌木。植物在高度上滿足高低錯落,色彩上強調季相搭配,習性上符合喜水濕或耐水濕,使得該綠帶在四季均有景可觀。 主要樹種有:旱柳、白蠟、白樺、榆。 秋冬植物展示區以秋冬景為主題,展現秋冬季節植物特色為主,挖掘地方特色秋色葉、秋果、枝幹優美的樹種,以小喬木和灌木為主。以常綠樹和闊葉樹作為背景,增強色彩反差。在活動場地周圍種植秋果樹,供人近距離觀賞。秋色葉秋果廣為人們喜愛,可在這一區域組織多種活動吸引遊人,如豐收節、秋色節等。同時也可作為植物園苗圃地。闊葉樹群落和常綠樹群落交錯穿插其中,形成深色背景,色彩鮮艷的秋景樹為前景。常綠樹沿山脊種植,塊狀分布,使秋景樹面對主要觀賞面,不同類型的樹種呈斑塊狀交叉布置。 秋冬植物展示區 別墅區位於西部入口附近,把景觀湖的水體引入別墅區內部,同時與未來西部城市開發區水體連接。度假別墅以鄉村風情為主題,採用格調高雅、自然親切的設計風格。西部一組建在土坡上,設計半掩土建築。 溫室建築臨濕地而建。面對薔薇園,周圍環境氣氛歡快熱烈。東側及西側採用大面積金屬鋁板,用以抵禦強烈的風沙。西側及南側則採用大面積的玻璃來為植物吸收更多的陽光。由於其特殊的材質,白天猶如水晶,夜晚彷彿草原上閃爍的明珠。標本整體,但功能完全獨立。車行交通從園區一級路,二級路均可,停車場設在溫室前廣場。主要觀景面面對濕地,室內室外景觀通過建築的玻璃立面得到有機的連接。標本館有獨立的出入口,與溫室共用停車場。 花卉市場平面造型彷彿一條飄動在草原上的哈達,建築主要由木質材料和灰磚組成,風格清新自然,與環境融為一體。建築西部設置了大面積的停車空間,為市民采購花卉、游覽公園帶來了便利。南部通過起伏的山勢與臨水廣場相連,具有良好的景觀朝向。花卉市場靠近植物園主入口,交通便利,車輛進入植物園即是花卉市場的停車場和前廣場。 步行遊人可從側面登上觀景平台,居高臨湖,是很好的觀景處。 會議中心臨水而建,具有良好的景觀朝向。向水面採用了大面積保溫玻璃幕牆,且設置了可步出的臨水木平台,使得建築與自然更加融為一體。會所分為兩個呼應相望的部 分,一號樓和二號樓,這樣的設計有助於臨水視線的通透和功能的靈活設置。機動車輛從園區一級路進入會所停車場,而後遊人步行到達會所。建築的弧形設計使得建築大部分室內空間都有臨水的良好觀景面。 公廁布點結合公共服務建築進行規劃。永久性廁所和臨時性廁所結合使用,在節慶日增加臨時廁所,在滿足使用的情況下減少投資。永久性廁所的服務半徑為250m~500m。臨時性廁所根據情況臨時增減。廁所建築盡量建於低處,建築高於路面時作退後處理。在必要位置設水利管理用房,設水泵,過濾設施等。在必要位置設水利管理用房,設水泵,過濾設施等。 景觀亭廊一般位於遊人集中的地段和區域。主要分布在園路邊,廣場,水邊,山坡、林下等。注重遮蔭和休息的功能。
Ⅱ 丁香林的見證,原文內容
《丁香林里的秘密》從不同角度講述了孩子們精彩紛呈的生活:調皮少年為逃避考試躲內在丁香林容里商量對策,由此引發的啼笑皆非的搞笑故事;父母離婚後在老師的幫助下,終於看到風雨後那束燦爛彩虹的溫情故事;面臨家庭突然變故,與父母同心協力走出黑暗的親情故事;少不經事的少男少女誤入歧途悔過自新,迎來嶄新生活的勵志故事;還有少男少女問一點點微妙的感情故事……
Ⅲ 北京去哪看丁香
北京賞丁香花地:1.天壇
祈年殿西柏樹林西側,是北京城內最大的一片丁香林,佔地6300平方米,種有丁香240叢,樹齡近50年,在北京城已十分少見。
路線:乘6、15、17、20、35、39、54、106、120、122、803、特8路車到天壇站下車
2.門頭溝--戒台寺
4月中旬舉行盛大的「古丁香節」,供各方遊客賞花遊玩。200年的古丁香20多棵,現共有1100餘棵丁香香徹滿園。
路線:從石景山到門頭溝區石門營,沿108國道直行。蘋果園地鐵下車換乘931路。
3.宣武區--法源寺
這里的丁香號稱香雪海.不但數量繁多,千百成林,而且品種、花色各異,除了中國原產的華北紫丁香及其變種白丁香以外,還有傳說中鄭和下西洋時從南洋馬魯古群島帶回來的洋丁香,據說葉片、花瓣與香氣都是獨一無二的。
路線:乘109、105、743、57路到牛街南口或到教子胡同再向東都可以。
4.崇文區--夕照寺
「大覺寺的玉蘭、法源寺的菊花、潭柘寺的銀杏、夕照寺的丁香。」2009年四五月份將舉行丁香文化節、丁香筆會、丁香詩詞會,以文會友。夕照寺有十餘個品種的丁香花,其中包括珍貴的紅丁香、黃丁香。
5.延慶--丁香谷風景區
在八達嶺國家森林公園內.有北京面積最大(700多畝)的天然暴馬丁香林,素有「西海菩提樹」之稱,是佛門吉祥光盛的象徵。滿山遍野.群芳怒放,漫谷溢香.美麗壯觀.
公交路線:德勝門乘919八達嶺區間車丁香谷下
6.海淀區--北京植物園丁香園.
丁香園佔地3.5公頃,始建於是1958年 目前,已收集丁香20餘種 包括變種和品種 1000餘株,主要有白丁香 紫丁香 蘭丁香 小葉丁香 佛手丁香 花葉丁香 遼東丁香 喜馬拉雅丁香 四川丁香 朝鮮白丁香 裂葉丁香 日本丁香 北京丁香 毛葉丁香 暴馬丁香 垂枝北京丁香 什錦丁香,紫萼丁香 紅丁香等
乘車路線
乘331路、904路、737路、運通112路北京植物園站或卧佛寺站下車即到
乘360路、318路、714路、733路、小66路植物園站下車北行200米即到
紫竹院公園.潭柘寺等許多公園景點.機關大院都有種植丁香
Ⅳ 哈爾濱的市花是什麼花
哈爾抄濱市花是丁香花,襲1988年4月12日,哈爾濱市人大二次會議作出了《關於丁香花為哈爾濱市花的決定》。
Ⅳ 周日想去香山看日出 怎麼安排時間在人大 爬山要多久
春天是登山的好季節,寒冷的冬天終於過去了,清晨,伴著小鳥的叫聲步入香山,你會聞到一股清新的田野芬芳。樹開始綠了,第一批早開的花已經向你問好了。黃色的是迎春,粉色的是挑花,雖然天氣還有些冷,但花是一天比一天開得茂盛了,到了4 月,粉色的山桃花就開得鋪天蓋地,讓人欣喜不已。爬山賞景,最使人有好心境了。
開始爬山的時候,真累呀,走幾步就氣喘吁吁,看著高高的山,似乎很難到頂似的。可你堅持走上去,就可以看到山花爛漫好景緻。那汗真的是流的痛快,人也隨之輕鬆起來。天好的時候,透過繁花綠樹,可以透視碧藍的天空,那時你的心竟是那末純靜,遠離了紛繁的塵世,去除了一切雜念,得到一種心靈的升華。登上山頂,可以看到北京城,頤和園、昆明湖、遠處的中央電視塔,還有海市蜃樓般的樓房都浮現在你的眼前。可惜,一切都被灰蓋籠罩起來了,在為自己感受了清新空氣的同時,也會為城市的污濁感到揪心。
爬山的多是老人,他們良好的心態總能感染你。他們大多已經退休,許多人的退休金也就幾百元,可他們總是快樂的。他們一見面就會互相問候,有時還互相打趣。無論地位、學歷、經歷有多大差別,但在這里他們是平等的,都是山友。每到周六,「葯石」(大家起的名字,據說摸摸能治病,它其實是一塊巨石,真名叫森玉笏,巨大的峭壁上有乾隆御筆所題「森玉笏」三個大字,刻字仍清晰可見。因形狀像大臣們上朝時手律的笏板而得名。)附近就聚集了許多人,這是唱歌的時間,人們自己印製歌本,有指揮,有伴奏,大家引吭高歌,大多是些老歌,不時也有現在流行的歌曲,聲音不一定悅耳,但人們並不挑剔,唱就是了,不過是自娛自樂。如果你走過去,就一定會融入其中,跟著大聲唱一段,好痛快。
桃花謝了杏花開、杏花謝了李花開,紫丁香、白丁香更是清香的讓人陶醉。接近五一的時候,人工栽培的鬱金香開了,紅的、紫的、黃的、粉的,品種繁多,一片又一片,爬山的同時還能賞花,真是太讓人知足了。
春天的腳步漸漸遠了,天氣慢慢熱了起來,花謝了,樹葉的顏色也從嫩綠變成了深綠,來香山的時間也越來越早,6點鍾,一開門,坐頭班車的人就擁在門口,我們也常常很早就進園了。炎熱的夏天,只有早晨是涼爽的,能夠在這個時間,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氣真是愜意。到了三伏天,天氣更是熱的早,沒走一會兒就已經汗流浹背了。可這汗真是出的舒服,對於整天離不開空調的人來說,是永遠也體會不到的。有時,習習的山風吹過,更是感到從內到外的舒暢。不能說爬山能治百病,可我卻聽到不少的人說,爬山以後許多病沒有了,也看到原來曾經因腦中風,腿腳走路都不利落的人,由於堅持爬山,一天一天的好起來,有的人還能爬到山頂呢。常看到一個90多歲的老太太,一直堅持爬到平台,簡直無法讓人相信她有那末大歲數,自稱要堅持爬到一百歲,看那勢頭,也不是不可能的。我自己也因此不再胃疼,心臟功能也好了許多。幾天不爬就會渾身不爽。即使是悶熱的桑拿天,鐵桿的登山人也不會退縮,有些人開始打赤膊,但大部分人還是穿著整齊,畢竟是文明社會嗎。盡管大汗淋漓,可一到山頂,那種勝利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有的人會大喊一聲「 我又來了!」你也會受到感染,感到一次又一次戰勝了自我的愉悅。
香山古跡很多,自金代起幾個朝代的帝王,均在此營建避暑離宮別苑。清乾隆十年 (1745年)動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林隙崖間,增置了殿台亭閣,修建了宮門朝房,加築一道周長10餘里的外垣, 形成規程宏大的皇家范囿,並賜名「靜宜國"。當時園牆分為內外垣, 共有28景。內垣20景有:勤政殿、麗矚樓、來青軒、香山寺、翠微亭、雨香館等。外垣8景有:陽阿(朝陽洞)、玉華岫、森玉笏、香霧窟(靜室)等。外垣之北,另有別垣,當時園中建築、勝點數不勝數。可惜的是,1860年和1900年,野蠻的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燒了圓明園、頤和園之後,香山名勝也沒放過,多處古跡被燒毀。現在雖保存和修復了不少,但很多景點只剩遺址了。爬山的同時也可順便欣賞一下香山的名勝古跡。
上山的路很多,大多數人都會從東門進,這是香山正門,是乾隆皇帝擴建靜宜園時所建,現仍保存了原有形制。進的大門就是一個大牌樓,後面是一處宮殿建築,金碧輝煌。這就是新修復的勤政殿,勤政殿原為皇帝召見公卿百僚的聽政之所,以示他遊玩時也不誤國事。沿著綠樹成蔭的路上山就到了「玉華岫」,也叫玉華山莊,它位於山脈中部,是庭院型風景點,院內古樹參天,榕樹成行,泉流淙淙,亭台層層,是幽雅宜人的好去處。常有人在這里小憩,山風陣陣,涼爽舒適。再往上走有一處松鼠出沒的地方,它們常常跳來跳去,捧著遊人扔給它們的花生、瓜子或果子吃得香甜,那樣子真是可愛非常。來爬山的人除了喂松鼠,還喂那些被遺棄在香山的貓,有人帶來貓糧,牛奶以及各種吃食,一堅持就是幾年。趕上孔雀缺水缺飼料,熱心的登山人也會前去獻上愛心,真是一些好心人。再往上就到了平台(香霧窟),香霧窟建在朝陽洞北上方的一個平台上,為園內殿宇建築中最高一處,是靜宜園28景之一,也已經修復了部分,這里是中間站,許多體力不支的人到此就打道回府了,其實這里才剛剛開始登頂。從平台到頂也有700多級台階。沒有登山基礎的的人是會感到力不從心的。但樂趣也就在此時,經過3年,我現在已經不感到十分吃力了。山頂上比哪裡都涼快,這就是人稱「鬼見愁」的香爐峰。到了山頂,大家都很愉快,一邊談笑一邊再做些其他的活動,以便緩解疲勞,舒展全身。在這里我也認識了許多朋友,雖然有的至今也不知道名字,但相逢就是緣分,又何必一定知道姓名呢?
我一直不知道香山名稱的來源,據說原因有三。一是香山海拔557米,最高峰頂有一塊巨大的乳峰石,形狀像香爐,晨昏之際,雲霧繚繞,遠遠望去,猶如爐中香煙裊裊上升,故名香爐山,簡稱香山。二是仿照江西廬山而來。李白名句"日照香爐生紫煙"。廬山有香爐峰,香山仿香爐峰之名,故名香山。三是古時香山曾是杏花山,每年春季杏花開放,清香四溢。所以稱香山。不管因何得名,在香爐峰上遠眺,西山美景盡收眼底,盤山公路如玉帶纏腰,昆明湖似一盆清水,紫禁城影影綽綽,一切都在你的腳下,人的心能不開朗而舒展嗎?此時什麼煩惱和不快都通通忘的一干二凈了。
有勇氣的人常常會走北路,就是索道下邊的路,那是一條最艱苦的路,2千3百級台階,幾乎沒有緩沖,我曾走過多次,但總覺得體力不支,挺羨慕那些體力好的人,他們雖然也是大汗淋漓,但許多人並不休息,幾乎是一口氣到頂,快的,只要十幾分鍾,當然大部分人,尤其是年齡大些的一般用30~40分鍾的居多。不過那也是相當不錯的了。
走這條路,就得進北門,北門外就是集明清兩代建築風格的寺院「碧雲寺」;朋友來時也常陪著去。 碧雲寺創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後經明、清擴建,始具今日規模。層層殿堂依山疊起,每進院落各具特色,給人以層出不窮之感。整個寺院,由山門至寺後石塔,高度相差一百餘米。在中軸線上的前幾重佛殿屋本為明代遺物,內有佛塑佛雕,其中立於山門前的一對石獅、哼哈二將,殿中的泥質彩塑以及彌勒佛殿山牆上的壁塑皆為明代藝術珍品。三重大殿加上最高處的金剛寶座塔,都是值得鑒賞的。尤其是保存有國內僅存的木質貼金「五百羅漢堂」,五百羅漢形態各異,極具特色;這里還有孫中山紀念堂和孫中山衣冠冢,上次連戰來時也曾去這里瞻仰。如有機會再專門介紹碧雲寺吧。總之很值得去看。
進北門不遠就是眼鏡湖,這是兩個圓形的湖,中間有一橋,像個眼鏡,湖邊假山有水從上流下,人稱水簾洞。池邊有一方亭,是避暑歇涼的好去處。上邊還有個孔雀園。不願意走北路的人也有從中路上山的。先要經過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為接待西藏班禪六世進京而特地修建的行宮「宗鏡大昭之廟」,一般人稱昭廟。它氣勢恢宏,全部建築主要由牌坊、虹台和琉璃塔三部分組成。琉璃牌坊豎立於廟前,用彩色琉璃磚瓦和漢白玉石雕砌而成,匾額由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刻,為北京現存最宏偉、最精美的牌坊之一。昭廟的主體建築,台高三丈, 磚石基座,上建幾十間殿宇,全部用黃銅鎦金瓦覆頂,輝煌壯麗。其中央部位下凹,天井中立有四種文字書寫的石碑,記述了建廟緣由。從昭廟出來,位於虹台西面山腰處,有一座七層八角密檐式的彩色琉璃寶塔。塔頂裝有黃色琉璃寶瓶。塔身每面龕內均塑有神像。檐端懸銅鈴,共計56個,風吹鈴響,悠揚悅耳,頗有「古剎鍾聲」之趣。該塔造型玲瓏典雅,是遊人拍照留影的理想襯景。昭廟北側的密林中,隱現著一座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的建築,稱「見心齋」.為香山著名的園中之園。院內池水清澈,游魚可數。池西築軒榭,即「見心齋」。整個庭院迴廊圍繞,清幽安謐,當年乾隆帝曾在此讀書和賜宴權臣。園外的古桑生長繁茂,夏季一到,正是果實累累。由此上山也有一路,途徑「隔雲鍾」亭,據說在這可聽雲外傳來的鍾聲。這條路綠樹遮蔭,夏天可是最涼爽的了。
近年來,北京乾旱少雨,難得今年雨水充沛,一場大雨過後,走玉乳泉路上山,山澗中可見久違了的潺潺溪水,那動聽的流水聲更是讓人心情舒暢。喝足了水的樹、草翠綠挺拔,鳥兒放開歌喉,發出婉轉清脆的叫聲。玉乳泉也為靜宜園28景之一,原來有三個石潭,山泉流入,不溢不竭。因泉水如玉液流甘,故得名。這里原有泉眼和致佳亭,皆被八國聯軍燒毀,真不知八國聯軍是怎麼找到如此僻靜的地方來搞破壞的。真是讓人恨的牙根癢癢。現在還留有一些石刻,如仙掌、羅漢影、一拳石和玉乳泉石刻,仔細找都能找到。
夏季一過,就迎來了香山的黃金季節。香山紅葉最是聞名。每逢霜秋,遍山黃櫨,如火如荼,瑰麗無比。可在玉華山莊眺望遍山紅葉,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賞紅葉有三個時段。開始的一段時間,大約10月中,山還是綠的,紅葉點綴其中,斑斑斕斕,在多種色彩中有了一種秋的韻味。實際上紅葉內各種色素在溫度和光照情況下是逐步從綠、黃變為橙、紅顏色的。再過一段,大約10月下旬,紅的多了,綠反倒成了陪襯。正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Ⅵ 尋找幸運花瓣 答案
1填寫序號:下面對"惡作劇"的解釋哪個符合文中的意思?( A )
A出於惡意折磨人 B惡劣的騙人的行為
C捉弄耍笑,使人難堪 D演出愚蠢的把戲,令人惡心
2、
3填寫序號,我為什麼一定要尋找五瓣丁香?( B )
A為了證明世界上沒有五瓣丁香 B為了得到幸運
C因為五瓣丁香很稀奇 D同學找得到,我也找得到
4根據短文的描述,寫出丁香花的樣子
1(四個花瓣) 2(嬌小) 3(?)
5.繁花似錦;百花爭鳴
6.我走進丁香林,那裡有不少賞花的人。我不是賞花,我是在找花。
我必須直視著張開的花瓣兒,這樣才能看清它。於是,我側著頭,從左邊看看,再從右邊看看,有時候,還要彎下腰仰起頭從下往上看。
許多人見我這賞花的姿勢,都很詫異。有個少年一直悄悄地尾隨著我,他想看個究竟。
我不理會他,只管專心致志地尋找著。
一朵一朵盛開的紫丁香,在我眼前閃過:
四瓣兒,四瓣兒,還是四瓣兒……
淡淡的花香,我沒聞到。蜜蜂的嗡嗡聲,我也沒聽到。我只是在尋找著五瓣兒丁香。
四瓣兒,四瓣兒,還是四瓣兒……
我幾乎要認定自己是一個找不到幸運的人了。
忽然,我發現了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花。最初,我只是看到它的花瓣兒不是十字形,而是更密集。難道它就是五瓣兒丁香?我的心為之一動,趕緊數一數:
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兒丁香!
我情不自禁地大叫一聲。這一聲著實把那個一直尾隨著我的少年嚇了一跳。
當他還沒從驚嚇中回過神兒的時候,我早已飛跑出了那片丁香林。此時,我突然問自己:我將得到什麼幸運呢?
我一時竟感到很茫然。
我回味著這幾天樂此不疲地尋找,又回味著找到時的驚喜,這些都是我從未體驗過的一種快樂。
這快樂是源於一個新的發現吧?
Ⅶ 北京之最
1、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全世界最大的交通樞紐
位於大興的北京新機場計劃2019年年底建成啟用。《每日郵報》與路透社日前報道,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將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交通樞紐。
機場建築由160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而成,使用了52000噸鋼鐵,包括機場跑道在內跨度達47平方公里的新機場年乘客吞吐量初始可達4500萬人次。最終,新機場乘客吞吐量每年將會超過一億人次,比肩亞特蘭大國際機場。
2、北京石林峽景區玻璃觀景平台:三項世界之最
位於北京市平谷區石林峽景區的鈦合金飛碟玻璃觀景台,擁有多個「世界第一」的觀景台,為遊客們提供難以預料的「刺激」體驗。這座觀景台位於北京平谷石林峽景區最高峰龍王頂「古今第一鍾」景點處,懸空跨度32.8米的觀景台,比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廊橋還長11.4米。
石林峽玻璃觀景平台擁有同類項目三項世界之最,第一,觀景台懸挑崖壁外32.8米,世界懸挑最長;第二,觀景的玻璃平台載員面積415平米,世界玻璃平檯面積最大;第三,首次將輕質、高強、耐腐蝕的航空鈦合金材料用於主體結構中,創新了結構材料的應用。
3、景泰藍大瓶:世界上最大
世界上最大的景泰藍大瓶在北京市琺琅廠院內完成了「合體」。作品總高4米,最大直徑1.8米,總重約1500公斤。造型為中西合璧,線條流暢,變化豐富,昂揚飽滿,富有韻律。
主體紋樣為纏枝百花,穿插多姿百鳥、造型各異,色彩多變的百鳥與吉祥花、富貴花交相輝映,綿延不絕的纏枝蓮貫串整體形成主脈,生機無限;
雙耳為裝飾花、葉構成,線條流暢、優美,底色以傳統天藍色表現,與主體底色形成鮮明對比,使得整體色調豐富多彩、雍容富貴,更好地烘託了吉祥喜慶、富貴祥和的美好主題。
4、拐彎最多的胡同:九灣胡同
位於珠市口西大街南側,彎曲之處多達13處。北京的胡同多是直來直去,九灣胡同卻不一樣,光是接近90度的彎就有9個。從東到西不過380多米,直彎、急彎、斜彎、緩彎比比皆是。
胡同早年由河溝衍生而來。明代因有一小廟得名,稱般若寺胡同。清末因胡同彎曲多變,改稱九曲灣。此後更名為九灣胡同。
5、最長的胡同:東交民巷
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1552米。東交民巷原是明清兩代「五部六府」所在地。清乾隆、嘉慶時期曾有「迎賓館」供外國使臣臨時居住。與其它有著濃郁京味的老北京胡同不一樣,東交民巷是一條洋味兒十足的胡同。
6、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
位於楊梅竹斜街西段,全長30多米。老北京胡同的縮影,具有鮮明的老北京文化特色。清末進士陳宗蕃1931年所著《燕都叢考》中寫道:「自楊梅竹斜街而西曰一尺大街,又西曰琉璃廠。」
一尺大街上原有6座店鋪,路北3家都是刻字店,路南3家是酒館、鐵匠鋪和理發店,充滿了生活氣息。從一尺大街穿過就可以到達北京著名的文化街——琉璃廠大街,這里因為集中了很多古玩字畫店而出名。
7、最寬的胡同:靈境胡同
東起府右街,西至西單北大街。最寬處32.18米。明朝時,靈境胡同分東西兩部分,東段因坐落有靈濟宮得名,西段南側有宣城伯府,因此稱宣城伯後牆街。民國後,靈濟宮所在地根據諧音改名為靈境胡同。如今,靈境胡同已是一條車水馬龍的繁華街道,毗鄰西單商業圈,是購物休閑的好去處。
8、最窄的胡同:錢市胡同
位於珠寶市街西側,最窄處僅0.4米。錢市胡同有多窄?一個中等身材的人可以通過,兩個人就需要側身讓路了。錢市胡同是清代官辦的銀錢交易「錢市」的遺存,胡同也因此得名。有的院落至今保存著清光緒年間的木架構天棚,有的門框上還釘著當年「京師商務會」的鐵牌照。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外媒關註:北京新機場將成世界最大交通樞紐之一(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世界之最」觀景台五一亮相北京平谷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世界之最——景泰藍四米大瓶合體完成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北京胡同之最
Ⅷ 哈爾濱人把丁香作為市花的理由是什麼
哈爾濱的丁香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19世紀末,伴隨著大批僑民的湧入,各種樹木、花卉也隨之引進,丁香就是其中一種。和平邨賓館的院中有兩叢丁香,樹高七八米,栽於1900年前後,至今仍枝葉繁茂,花開香氣濃郁。像這樣年逾百歲的丁香樹,在哈爾濱並不少見。太陽島丁香園、香坊丁香園、森林公園丁香園、兆麟公園等都可見到成片的丁香林,許多丁香樹的樹齡都超過半個世紀。
丁香,又名丁子香,桃金娘科,落葉喬木,原產於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丁香在綠色植物王國里,稱得上是個名門旺族。據資料介紹,世界上共有丁香28種,我國擁有23種。到目前為止,哈爾濱有紫丁香、白丁香、紅丁香、什錦丁香、法國丁香、朝鮮丁香、關東丁香、遼東丁香,還有從小興安嶺、完達山森林裡移栽來的野生暴馬子丁香等13 個品種。丁香花不易遭受病蟲害的侵襲,生命力極強,具有北方人質朴、豪爽、真誠的特點。丁香花能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有改善環境、調節空氣的作用。哈爾濱的春天來得遲、去得快,而丁香花恰在這個時節綻放,彌補了哈爾濱春光短暫的缺憾,因而倍受哈爾濱人的喜愛。
1988年4月12日,哈爾濱市人大常委會確定丁香為哈爾濱市市花。「丁香公主」穿著「市花」的羽衣,倍加博得了哈爾濱人的偏愛。
其主要原因就是 哈爾濱市民的喜愛!
溫馨提示:
丁香花開時間,一般在每年的五月初至五月下旬。
各主要街道、院落隨時可見,欲看集中成片的,可去太陽島公園、森林植物園、香坊丁香園、各大公園即可。
培養愛護花草的公德意識,切忌折丁香花枝回家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