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苗立枯病
Ⅰ 苗木立枯病有哪些症狀
立枯病又稱來猝倒病。在自各產區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主要危害當年實生幼苗。
主要症狀:苗木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如:種芽腐爛、幼苗猝倒、子葉腐爛、苗木立枯等。主要病原菌:立枯絲核菌、尖孢鐮刀菌等,與根腐病的病原相同。立枯病在土壤黏重、板結、排水不良、管理粗放,土壤中病菌積累過多的苗圃地發生較多。
Ⅱ 牡丹牙苗發黑
牡丹牙苗發黑應該是牡丹立枯病導致的。病苗多從上上表侵入幼苗的莖基部,發病時,先變成褐色,後成暗褐色,受害嚴重時,韌皮部被破壞,根部成黑褐色腐爛。此時,病株葉片發黃,植株萎蔫、枯死,但不倒伏。此苗也可侵染幼株近地面的潮濕葉片,引起葉枯,邊緣產生不規則、水債狀、黃褐色至黑褐色大斑,很快被及全葉和葉柄,造成死腐,病部有時可見褐色菌絲體和附著的小菌核。
防治方法
1、嚴格控制苗床及扦插床的澆灌水量,注意及時排水;注意通風;晴天要遮蔭,以防上溫過高,灼傷苗木,遣成傷口,使病菌易於侵染。
2、注意庭園清潔衛生,及時處理病林殘余,不使用帶病菌的腐熟肥料。
3、發現病株及時拔除並燒毀。
4、對被污染的苗床,如繼續用於井插育苗,或用於扦插的其他上鑲,在桿插前,可用福爾馬林進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福爾馬林50毫升,加水8~12公斤澆灌寸土壤中,澆灌後隔1周以上方可用於播種栽苗;或用70%五氯硝基苯粉劑與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等
量混合,處煙土壤,每平方米用混合粉劑8一10克,撒施土中,並與土拌均勻。
5、 用30%惡霉靈水劑(如國光三抗)1000倍液或70%敵磺鈉可溶粉劑(如國光根靈)800-1000倍液 ,用葯時盡量採用澆灌法,讓葯液基礎到受損的根莖部位,根據病情,可連用2-3次,間隔7-10天。對於根系受損嚴重的,配合使用促根調節劑使用,恢復效果更佳。
Ⅲ 立枯病的為害症狀及防治方法是什麼
這是苗期的主要病害,發生普遍,寄主廣泛。症狀是嫩芽感染後根莖部變褐色、內枯死。成年植株受害後,從下容部葉開始變黃,然後整株枯黃以至死亡。鱗莖受害後,逐漸變褐色,鱗片上形成不規則的褐色斑塊。
防治方法:a.該病為土壤傳播,應實行輪作。b.播種前,種球用1∶500的福美雙溶液浸漬殺菌,或用40%甲酸溶液加水50倍浸漬15分鍾。c.加強田間管理,增施磷鉀肥,使幼苗健壯,增強抗病力。d.出苗前噴1∶2∶200波爾多液1次,出苗後噴50%多菌靈1000倍液,2~3次,保護幼苗。發病後,及時拔除病株,病區用50%石灰乳消毒。
Ⅳ 立枯病如何防治
馬鈴薯立枯病由於發生的部位不同所表現的症狀也不一樣,又稱為黑痣病(黑回色粗皮病)和莖潰瘍病。答是一種發生嚴重的土傳病害。馬鈴薯幼芽受害最為嚴重,在芽上產生黑褐色病斑,病斑逐漸擴大,使組織壞死。幼根、根毛和匍莖受害,也表現為黑褐色的病斑組織壞死。莖部受害,可傷及導管系統,造成植株萎蔫,最後植株死亡。由於病苗大多直立而枯死,故稱為立枯病。塊莖受傷會出現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突出的黑斑塊,故稱黑痣病。
防治方法:實行輪作,與非寄主作物實行3~5年輪作;使用脫毒不帶病的健康種薯;土壤消毒,用五氯硝基苯進行葯物消毒;用40%的拌種雙或拌種靈可濕性粉劑、50%的苯來特可濕性粉劑,以種薯重量的0.2%拌種。也可用25%的甲霜靈可濕性粉劑與70%的代森錳鋅或濕性粉劑以9∶1混合,再加1500倍的水浸種,待風干後播種。田間發病時,可用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灑防治,每周1次,共噴2~3次。
Ⅳ 牡丹立枯病怎麼回事,牡丹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一、牡丹立枯病怎麼回事
牡丹立枯病分布在南、北各地,發生於苗期。此菌的寄主范圍廣,可危害100多種植物的播種苗,對以嫩莖扦插的含笑、大麗花、翠菊、菊花、吊蘭、松葉牡丹等的苗亦極易感病,引起立枯或根腐。
牡丹立枯的症狀病多從上土表侵入幼苗的莖基部,發病時,先變成褐色,後成暗褐色,受害嚴重時,韌皮部被破壞,根部成黑褐色腐爛。
此時,病株葉片發黃,植株萎蔫,枯死,但不倒狀。此菌也可侵染幼株近地面的潮濕葉片,引起葉枯,邊緣產生不規則、水漬狀、黃褐色至黑褐色大斑,很快波及全葉和葉柄,造成死腐,病部有時可見褐色菌絲體和附著的小菌核。
立枯絲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無孢目。菌絲呈蛛網狀,圍繞寄生的組織,有橫隔,粗8-12微米,初期無色並多油點,呈銳角分枝,小枝與主枝相接處稍內縮,其上往往有橫隔,老化後菌絲為黃褐色,並呈直角分枝,小村與主枝相連處不縊縮。立枯絲核菌在土溫13-26攝氏度之間都能發病,以20-24攝氏度為適宜。對土壤pH值適應范圍廣,在pH2.6-6.9之間都能發病。
牡丹立枯的傳染途徑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在殘留的病株上或土壤中越冬或長期生存。帶菌土壤是主要侵染來源,病株殘體、肥料也有傳病可能,還可通過流水、農具、人畜等傳播。天氣潮濕適於病害的大發生,反之,天氣乾燥病害則不發展。多年連作地發病常較重。
二、牡丹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1、嚴格控制苗床及扦插床的澆灌水量,注意及時排水;注意通風;晴天要遮蔭,以防土溫過高,灼傷苗木,造成傷口,使病菌易於侵染。
2、注意庭園清潔衛生,及時處理病株殘余,不使用帶病菌的腐熟肥料。
3、發現病株及時拔除並燒毀。
4、對被污染的苗床,如繼續用於扦插育苗,或用於扦插的其他土壤,在扦插前,可用福爾馬林進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福爾馬林50毫升,加水8-12公斤澆灌於土壤中,澆灌後隔1周以上方可用於播種栽苗;或用70%五氯硝基苯粉劑與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等量混合,處理土壤,每平方米用混合粉劑8-10克,撒施土中,並與土拌和均勻。
5、可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500倍,或75%氯硝基苯600櫚,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或用64%殺森鋅按1:2混合後600倍,或72.2%普力克水劑400倍,或15%惡霉靈(土菌消)水劑450倍,每平方米用葯液3升。
Ⅵ 幼苗立枯病有哪些症狀,如何進行防治
早上稻苗不掛露水,,,,發蔫----枯燥------死秧
育苗靈可以治療和預防
Ⅶ 幼苗得了立枯病該怎麼辦
【症狀識別】在幼苗出土後發病,於莖基部產生橢圓形暗褐色病斑,並逐漸凹陷,擴展後繞莖一周,造成病部縊縮、乾枯,病苗初是萎蔫,繼而逐漸枯死。由於病苗「 枯而不倒」,故稱立枯。濕度大時,病部常長出稀疏的淡褐色蛛絲狀霉。【發生特點】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病殘體分解後,病菌還可以在土中腐生存活 2 年 ! 3年。在適宜條件下,病菌菌絲可直接侵入幼苗,引起發病。病菌通過雨水、灌溉水、農具和帶菌糞肥傳播,高溫高濕利於病菌繁殖生長,又易引起幼苗徒長,降低幼苗抗病能力而利於發病。【防治方法】一、選好育苗地點。參照蔬菜幼苗猝倒病。二、床土消毒。參照蔬菜幼苗猝倒病。三、噴施 7500 倍 ! 9000 倍植保素或 0.1% ! 0.2% 磷酸二氫鉀液,可增強幼苗抗病能力。四、用種子重量的 0.2% 的 40% 拌種雙粉劑拌種,可兼治猝倒病。五、葯劑防治1. 20% 甲基立枯磷乳油,每 1/15 公頃(1 畝)使用 50毫升,加水 60 千克噴霧。2.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 1/15 公頃(1 畝)使用120 克,加水 60 千克噴霧。3. 5% 井岡黴素水劑,每 1/15 公頃(1 畝)使用 40 毫升,加水 60 千克噴霧。4. 15% 惡霉靈水劑,每 1/15 公頃(1 畝)使用 130 毫升,加水 60 千克噴霧。要求在發病初期施葯防治,視病情隔 7 天 ! 10 天施葯 1次,連續 2 次 ! 3 次。
Ⅷ 立枯病與青枯病區別在哪裡
青枯病:細菌病害。茄科勞爾氏菌 solanacearum,細菌。最初,地上部分未見任何異常現象的植株,白天突然失去生機,整個地上部均枯萎。陰天和早晚有所恢復,如同健株,然而,不久之後便枯萎,呈青枯症狀,這一過程進展十分迅猛。病莖的褐變部位用手擠壓,有乳白色菌液排出。
立枯病:真菌病害。又稱「死苗」,主要由立枯絲核菌(學名Rhizoctonia solani Kuhn, 英文名Sheath Blight ),屬半知菌亞門真菌侵染引起。寄主范圍廣,除茄科、瓜類蔬菜外,一些豆科、十字花科等蔬菜也能被害,已知有160多種植物可被侵染。
多發生在育苗的中、後期。主要危害幼苗莖基部或地下根部,初為橢圓形或不規則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間恢復,病部逐漸凹陷、溢縮,有的漸變為黑褐色,當病斑擴大繞莖一周時.最後乾枯死亡,但不倒伏。輕病株僅見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濕度大時,病部可見不甚明顯的淡褐色蛛絲狀霉。
枯萎病:亦稱疫病。 由真菌或細菌引致的植物病害,發病突然,症狀包括嚴重的點斑、凋萎或葉、花、果、莖或整株植物的死亡。生長迅速的幼嫩組織常被侵襲。大多數重要經濟作物均受一種或多種疫病感染。疫病可影響花、葉、芽包、幼苗、小枝、莖(藤)及頂梢。
Ⅸ 幼苗立枯病有哪些症狀如何進行防治
防治幼苗立枯病主要採取栽培管理與葯劑消毒相結合的方法。
土壤消回毒:常用的土答壤消毒劑有五氯硝基苯和福爾馬林。每平方米用五氯硝基苯8克製成葯土,鋪蓋土表厚1厘米左右;或用40%福爾馬林50克加水10千克,澆灌育苗床土1平方米,然後用草簾覆蓋7~10天,揭簾放氣後,就可育苗。
種苗出土20天左右,嚴格控制澆水,適當通風,是防治立枯病的關鍵,一般在播種前苗床灌足水,播種後一般不澆水,以防濕度過大容易發病。幼苗出土後,可噴1%波爾多液或50%代森銨2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以消滅土表病菌。
發現個別幼苗發病,應立即拔除,並噴葯保護,以防蔓延。
少量盆播育苗,應選用素沙土和新瓦盆。土壤裝盆前,經暴曬干透或用開水澆一下。
Ⅹ 紅松苗立枯病怎麼治療和用葯
用殺菌劑控制下,如代森錳鋅,吡唑醚菌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