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詩詞賞析
A. 牡丹古詩詞詞
《賞牡丹》唐·劉禹錫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回開時節動京答城。
《清平調·其一》唐·李白
雲想衣裳花相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清平調·其二》唐·李白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官誰得似,可憐飛燕倚紅妝。
《清平調·其三》唐·李白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
《紅牡丹》唐·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買花》唐·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惜牡丹》唐·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只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B. 唐詩李商隱《牡丹》詩歌鑒賞問題及解析
《牡丹》李商隱唐詩鑒賞
【作品介紹】
《牡丹》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律詠懷詩。此詩借詠牡丹抒發詩人對意中人的愛慕、相思之情,借絕色艷姝來比擬,以花寫人,並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全詩構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擬物,明寫牡丹,暗頌佳人,一實一虛,別具一格。
【原文】
牡丹
錦幃初卷衛夫人①,綉被猶堆越鄂君②。
垂手亂翻雕玉佩③,折腰爭舞鬱金裙④。
石家蠟燭何曾剪⑤,荀令香爐可待熏⑥。
我是夢中傳彩筆⑦,欲書花葉寄朝雲⑧。
【注釋】
①錦幃(wéi):錦帳。衛夫人:春秋時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艷著稱。《典略》載,孔子回到衛國,受到南子接見。南子在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環佩之聲璆然。
②「綉被」句:原典是鄂君舉綉被擁越人,此句謂「綉被猶堆越鄂君」,清人馬位《秋窗隨筆》及桂馥《札朴》已指出其為誤用(桂謂當為「楚鄂君」)。此將牡丹喻為綉被擁裹的越人。或謂越鄂君系兼取美婦人美男子為比,見錢鍾書《談藝錄補訂》。
③「垂手」句:《樂府解題》: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獨垂手。《樂府雜錄》謂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驚鴻,或如飛燕。故舞時玉佩亂翻。
④折:一作「招」。折腰爭舞:一作「細腰頻換。」《西京雜記》: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鬱金裙:用鬱金草染色的裙。
⑤「石家」句:《世說新語·汰侈》載,石崇豪侈,「用蠟燭作炊」。蠟燭當柴燒,無須剪芯,故說「何曾剪」。此狀牡丹之色如燃燒的大片燭焰。
⑥「荀令」句:荀令即荀彧 ,字文若 ,為侍中,曾守尚書令。曹操所有軍政之事均與他協商,呼之荀令君。此句謂牡丹之香自然生成,不須熏得。
⑦「我是」句:《南史·江淹傳》載,淹嘗宿於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此自詡有才。
⑧葉:一作「片。」朝雲:指巫山神女。
【白話譯文】
織錦的簾帷剛剛捲起,是那美艷的衛夫人。絲綉的褥被還堆擁著,是那俊秀的越鄂君。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飾正零亂翻動,像在彎腰而舞,鬱金裙子正爭相迴旋。它光彩四照,像石崇家的蠟燭,哪須常把燭芯剪去?它自然溫馨,像荀令君的體膚,豈用香爐細細染熏?我是詩人江淹,在夢中得到的那支彩筆,想把清麗詞句,題在花片上寄給朝雲。
【創作背景】
這首《牡丹》詩托物詠懷,當為李商隱早期的作品,其具體創作年份難以確指。
【賞析】
首聯是單株牡丹的特寫圖。衛夫人指春秋時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艷著稱。這里借用《典略》典故,以錦帷乍卷、容顏初露的衛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時的艷麗奪目含羞嬌艷。據《說苑·善說篇》記載,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劃槳的越人唱歌表示對鄂君的愛戴,鄂君為歌所動,揚起長袖,舉綉被覆之。詩人將牡丹的綠葉想像成鄂君的綉被,將牡丹花想像成綉被覆蓋的越人,傳神地描繪初開的牡丹花在綠葉的簇擁中鮮艷的風采。「猶堆」二字刻畫花苞初盛時綠葉緊包的形狀,與「初卷」相呼應。
頷聯展示牡丹隨風搖曳時的綽約豐姿。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玉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制飾物;鬱金裙指鬱金草染色的裙。這兩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時垂手摺腰,佩飾翻動,長裙飄揚的輕盈姿態來作比喻,牡丹花葉在迎風起舞時起伏翻卷,搖曳多姿的形象。
前兩聯重在描繪牡丹靜中的形態,頸聯具體地描寫了牡丹的色香。「石家蠟燭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顏色像燃燒著的大片燭火,卻無須修剪燭芯。「何曾剪」西晉石崇豪奢至極,用蠟燭當柴,燭芯自不必剪。「荀令香爐可待熏」是說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豈待香爐熏烘。據說荀彧到人家,坐處三日香。舊時衣香皆由香爐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說「可待熏」。
詩人陶醉於國色天香。他恍惚夢見了巫山神女,盼望她傳授一支生花彩筆,將思慕之情題寫在這花葉上,寄給巫山神女。夢中傳彩筆,典出《南史·江淹傳》,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詩人心搖神盪的興奮激動之情。
這首詩構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擬物,借衛夫人、越人、貴家舞伎、石家燃燭、荀令香爐等故事描寫牡丹花葉的風姿綽約、艷麗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態畢現。最後詩人突發奇想,欲寄牡丹花葉於巫山神女。明寫牡丹,暗頌佳人,一實一虛,別具一格,令人回味無窮。
【作者介紹】
李商隱(公元813—858年),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溪)生、樊南生。漢族,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生於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李商隱的詩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著有《李義山詩集》。
C. 牡丹詩句經典名句
關於牡丹的詩句
1、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王維《辛夷塢》
2、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劉禹錫《賞牡丹》
3、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劉禹錫《思黯南墅賞牡丹》
4、天下真花獨牡丹。 ——歐陽修《洛陽牡丹記》
5、一年春色摧殘盡,再覓姚黃魏紫看。——范成大《再賦簡養正詩》
6、篔簹竟長纖纖筍,躑躅閑開艷艷花。——韓愈《答張十一》
7、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王維《紅牡丹》
8、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只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白居易《惜牡丹》
9、簇蕊風頻壞,裁紅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別一年春。——元稹《牡丹》
10、閨中莫妒新妝婦,陌上面慚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門唯覺一庭香。——韋庄《白牡丹》
11、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花開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邵雍《洛陽春吟》
12、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糾紛。國色鮮明舒嫩臉,仙冠重疊剪紅雲。范純仁《牡丹》
13、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王維《紅牡丹》
14、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李白《清平調辭三首》
15、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劉禹錫《賞牡丹》
16、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
17、一叢深花色,十戶中人賦。——白居易《秦中吟·買花》
18、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嬌艷色。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白居易《牡丹芳》
19、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白居易《牡丹》
20、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脫落群類,獨當春日。——舒元輿《牡丹賦》
D. 關於牡丹的詩句古詩
關於牡丹的詩詞及賞析匯總如下
《賞牡丹》
唐·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劉禹錫用側面襯托的手法寫牡丹之美。
庭院中的芍葯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紅牡丹》
唐·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王維寫牡丹開時的嬌艷可愛,凋謝時的惋惜哀愁,暗言春光易逝,紅顏易衰。
在美好的春天裡,牡丹花嬌嫩嫵媚,清香萬里,占盡了春情。然而,春天不能永駐,牡丹深知自己的芳香美色只能與春天同在。春天一去,它就會調零衰敗,漸漸枯萎。因此,人們只知道欣賞春色,欣賞牡丹花的鮮艷,而不知道它的一片愁心。
《牡丹》
唐·徐凝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徐凝將牡丹比作神女起舞,贊美牡丹的仙氣神韻。
暮春時節,群芳凋謝,牡丹獨開,享盡春光,占斷萬物之風光。
有哪個人不喜歡牡丹花呢,盛開時獨佔了城中的美景。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裡翩舞吧,千嬌萬態如同燦爛的朝霞飛騰。
《牡丹》
唐代:皮日休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誇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
皮日休贊牡丹「獨立人間第一香」是有道理的。
牡丹開放,時值晚春時節,百花凋謝,落紅遍地,被人稱道百花之王的「牡丹仙子」卻亭亭玉立,一花獨放,開始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芳香,故詩人極口贊揚牡丹巍然獨立,一花獨放,獨香天下,是人間第一花香。
《裴給事宅白牡丹》
唐·盧綸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暮春時期百花即將凋殘,只有慈恩寺里的紫牡丹還在吐蕊,紛芳滿枝,於是長安城裡的年輕人爭相著去親近、觀賞紫牡丹。而在裴給事的庭院中,一株冰清玉潔的白牡丹,卻備受冷落,無人欣賞,在皎潔的月色下更顯孤獨、冷清、素雅。
E. 牡丹 陳與義 賞析
牡丹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作者陳與義是南北宋相交時的著名詩人。這首詩是作者南渡後於紹興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鄉縣北,與烏鎮隔水相望)時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說離自己的家鄉洛陽(伊水、洛水)是路途遙遠,也是說家鄉被金兵佔領的時間也已經很長久了(十年)。
在這首詩里,作者表面說的是面對春日盛開的青墩牡丹,自己獨自一個在觀賞,實際上想說的是什麼時間我才能再回到故鄉去觀賞天下馳名的洛陽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況,時間在無情地流逝,自己已變得老態龍鍾,然而家國破碎故土依然難回時,作者通過牡丹而強烈地表達出了對故鄉深切無盡的思念及對前景的無望與悲苦萬千的愁緒。
F. 《牡丹》 古詩
《牡丹》
年代: 唐 作者: 孫魴
意態天生異,轉看看轉新。百花休放艷,三月始為春。
蝶死難內離容檻,鶯狂不避人。其如豪貴地,清醒復何因。
《牡丹》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隱
錦幃初卷衛夫人,綉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招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G. 歷代牡丹花詩詞
《賞牡丹》
唐·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劉禹錫用側面襯托的手法寫牡丹之美。
庭院中的芍葯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紅牡丹》
唐·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王維寫牡丹開時的嬌艷可愛,凋謝時的惋惜哀愁,暗言春光易逝,紅顏易衰。
在美好的春天裡,牡丹花嬌嫩嫵媚,清香萬里,占盡了春情。然而,春天不能永駐,牡丹深知自己的芳香美色只能與春天同在。春天一去,它就會調零衰敗,漸漸枯萎。因此,人們只知道欣賞春色,欣賞牡丹花的鮮艷,而不知道它的一片愁心。
《牡丹》
唐·徐凝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徐凝將牡丹比作神女起舞,贊美牡丹的仙氣神韻。
暮春時節,群芳凋謝,牡丹獨開,享盡春光,占斷萬物之風光。
有哪個人不喜歡牡丹花呢,盛開時獨佔了城中的美景。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裡翩舞吧,千嬌萬態如同燦爛的朝霞飛騰。
《牡丹》
唐代:皮日休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誇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
皮日休贊牡丹「獨立人間第一香」是有道理的。
牡丹開放,時值晚春時節,百花凋謝,落紅遍地,被人稱道百花之王的「牡丹仙子」卻亭亭玉立,一花獨放,開始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芳香,故詩人極口贊揚牡丹巍然獨立,一花獨放,獨香天下,是人間第一花香。
《裴給事宅白牡丹》
唐·盧綸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暮春時期百花即將凋殘,只有慈恩寺里的紫牡丹還在吐蕊,紛芳滿枝,於是長安城裡的年輕人爭相著去親近、觀賞紫牡丹。而在裴給事的庭院中,一株冰清玉潔的白牡丹,卻備受冷落,無人欣賞,在皎潔的月色下更顯孤獨、冷清、素雅。
H. 描寫牡丹的古詩句
1、《賞牡丹》
唐代: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2、《詠牡丹》
宋代: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譯文: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鄉洛陽,路是那麼的漫長。歲月使我變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獨自一個,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風中,欣賞著盛開的牡丹。
3、《惜牡丹花二首》
唐代: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譯文:惆悵地看著台階前的紅牡丹,傍晚到來的時候只有兩枝殘花還開著。料想明天早晨大風颳起的時候應該把所有的花都吹沒了,在夜裡我對這些衰弱的卻紅似火的花產生了憐憫之心,拿著火把來看牡丹花。
暮春時節冷雨蕭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紛紛飄落,隨風飛散,再也沒有人來關心她寂寞凄涼的處境。縱然是晴明天氣里,殘花落地猶覺得惆悵,何況在風雨之中,飄零在污泥爛土之中更覺得慘不忍睹。
4、《牡丹芳》
唐代:白居易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
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綉段,當風不結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譯文: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黃金的花蕊開綻在紅玉的花房;幾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燦爛,幾百枝花朵絳燭似的輝煌。照地生輝,剛展開錦綉的身段,迎風飄香,卻沒帶蘭麝的香囊。仙人的琪樹,被比得蒼白無色,王母的桃花,也顯得細小不香。
5、《紅牡丹》
唐代: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譯文:紅牡丹的綠葉在悄悄地舒展,紅牡丹的花色有鮮有暗。面臨凋零,牡丹愁腸欲斷,請問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I. 劉禹錫《賞牡丹》一詩的賞析
詩中一個"賞"字,總攬全局,直貫通篇,意境全出.
詩中"真國色"三字,力重干鈞,擲地有聲,牡丹與芍葯,芙蓉相比,雍容華貴,艷壓群芳,才產生"動京城"的效應,神韻畢現.
通過寫芍葯的妖無格和芙蓉的凈少情,和牡丹進行對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擬人 "妖無格"與"凈少情" 比喻 "真國色"
這首詩借賞牡丹抒發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牡丹的喜愛和尊寵。
這首詩運用了以下藝術手法
(1)烘托手法的運用.這首詩寫了三種名花,褒貶都極有分寸,寫芍葯"妖",是寫其艷麗,嫵媚之態,並非貶意.寫荷花"凈",是潔凈之意,詩人並沒有因為突出牡丹而將這二花寫得一無是處,但為了突出牡丹,詩人還是將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處寫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貴富麗,令人喜愛,這是側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擬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強詩歌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