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園詩句
1. 丁園園名字和哪句古詩詞有關
媛媛,名字和哪句古詩詞有關系?他丁媛媛好像是注於那個朱元璋進城的時候嗯嗯,寫的一首詩,裡面有
2. 北京植物園的丁香園里有好多白色的四瓣花,很香,是什麼花
這是太平花。 圖片http://image..com/i?wd=%CC%AB%C6%BD%BB%A8&word=%CC%AB%C6%BD%BB%A8&tn=image&ct=201326592&cl=2&lm=-1&fm=hao123 太平花是虎耳草科、山梅花屬中的一種北方山林常見多年生落葉灌木植物,枝葉茂密,花乳黃而清香,花多朵聚集,頗為美麗。葉對生,長卵形,緣疏生鋸齒,3出脈。花5朵-9朵成總狀花序;乳白色,微芳香;花瓣4,卵圓形;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生長於海拔1500m以下山坡、林地、溝谷或溪邊向陽處。喜光,稍耐蔭,較耐寒,耐乾旱,怕水濕,水浸易爛根。除定根時應在穴內施肥之外,以後可以不再施肥。每年春季發芽至開花期間,可澆水2~3次,秋後再澆一次防凍水即可,並應剪除進密的枝條,以利於來年新枝的生長,宜濕潤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壤土。亦能生長在向陽的干瘠土地上,不耐積水。壽命長,可達百年以上。 適應地區:東北南部、華北、西北 太平花枝葉茂密,花乳黃而清香,花多朵聚集,頗為美麗。宜叢植於草坪、林緣、園路拐角和建築物前,也可作自然式花籬或大型花壇中心栽植材料。在古曲園林中植於假山石旁,尤為得體。太平花始植於庭院之中是在宋仁宗時期,據傳宋仁宗賜名「太平瑞聖花」,流傳至今。北京故宮御花園中所植太平花,相傳為明代遺物。陸游詩句「......宵旰至今芳聖主,淚痕空對太平花。」作者看到國家危急,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因而宣洩心中的悲憤。
3. 景觀效應與人文意識之間有什麼關系
城市環境的實質含義是人類聚居的環境生態。園林綠化和服務主體是人,環境生態效益旨在改善人體生理健康,環境景觀效應則是改善人的心理機能和精神狀態,而遊憩效能又是完善人的行為方式和行為質量。園林綠化的總體目標是追求人與環境的協調。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中,人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與主體人相對應的環境也即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含義。園林綠化作為一門具有優化環境功能和豐富文化、藝術內涵的學科和建設行業,在營造生態環境的同時,也須致力於建立文化、歷史、藝術間相互融洽與和諧的氛圍,豐富人文意識與審美價值內涵,充分繼承和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以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提高全社會的文化藝術修養、行為道德水準和綜合素質水平,完成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雙重效益的重大歷史使命。
中國是文明古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且受宗教、學派、習俗、地域、風土、人情等多方因素的綜合影響,博大精深。至於花卉題材與中國花鳥畫、工藝美術及音樂、曲藝、宗教、民風、習俗中的多方位應用與關聯,更是廣泛深入,流傳至今。由於花卉不斷注入於人們的思想情感中,形成一類特殊的文化體系,因而成為中國花丼業發展的主動力,在從花丼欣賞、花卉產業到園林綠化建設等方面,都立下了不朽功勛。花文化作為以觀賞植物為主題的一脈文化領域,在我國已經數千年的錘煉發展。詩歌就是花文化歷史中最為悠久的一種重要表達形式。《詩經鄭風》雲:「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葯。」意即三月三日,在芍葯盛開時節,男女青年聚會,贈送芍葯定情。歷代以園林樹種為主題的詞、賦甚多,如松之剛勁、梅之堅貞、牡丹富貴、竹子虛心、榴花熱情,長久以來受人贊賞,詩涌不絕,聯想意境空前發展,幾入化境。如陸游詠梅詞中「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千古名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可見梨花的藝術形象,是美中略帶憂傷,與濃艷無緣,還透著幾分超凡脫俗的仙氣。
古今中外,人們不僅欣賞園林樹種的自然美,而且將這種喜愛與人類的精神生活與道德觀念聯系起來,形成特殊的「花語」,托樹言意,借花表情。以松的蒼勁頌名士高風亮節,以柏的清翠賀老者益壽延年。竹因虛懷禮節被冠為「全德先生」,梅以傲雪笑冰被譽為「剛正之士」。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謂喻「四君子」,迎春、蠟梅、水仙、山茶冠以「雪中四傑」。具有象徵意義的比興手法在我國園林樹種的選擇與應用中歷史悠久,長駐不衰。據零星詩文記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宮苑中的園林樹種主要有芍葯、木槿、合歡、石榴、桃、梅、桂花、楊柳、梧桐等,樹木的枯榮被認為是王朝盛衰的象徵,物候的反常被作為預卜的依據。從那時起,園林中便出現了許多具有象徵意義和文化內涵的樹種組合,以皇家宮苑和豪宅園林中應用較多,民宅小院中也十分注重。如玉蘭、海棠、牡丹、桂花組合喻「玉堂富貴」,後加迎春引申為「玉堂春富貴」,至今在一些地區的民間習俗中,仍以此作為全年快樂、歡慰的良好預兆。此外,紅豆——相思、桑梓——故鄉、桃李——學生等象徵意義已早為世人所熟知,並在園林綠化中得以廣泛運用。
三千年前《詩經大雅》中的《生民之計卷阿》篇是古代最早留下梧桐棲鳳凰的文字記述:「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原為周成王(公元前1082年)游卷阿時,隨臣對成王的贊美詩,寓有規勸成王求賢用賢之意。後因莊子(公元前286年)又有「鳳凰非梧桐不棲」之言,遂使梧桐成為庭院之吉祥樹木,上起皇家宮苑,下至百姓院落,都喜植梧桐,希冀引鳳。宋代司馬光《梧桐》詩雲:「紫極宮庭闊,扶疏四五栽。初聞一葉落,知是九秋來。實滿風前地,根添雨後苔。群仙儻來會,靈鳳必徘徊。」世界上第一部梅著《梅譜》雲:「梅以韻勝,以格高」。韻即風度韻味。梅花色澤典雅清麗,暗香襲人沁肺。格即樹種屬性。梅格一是「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元楊維禎),人們常將其喻為不畏權勢、堅強不屈的象徵;二是「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俏不爭春的風格、寬厚的胸懷,令人敬佩。梅獨特的風姿、神韻,不僅為歷代宮廷權貴所鍾愛,亦是文人墨客的精神之物。如宋代陸游有「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的詩句。自宋代以來,借之自喻者眾多。同為蠟梅,北宋黃庭堅以「金蓓鎖春寒,惱人香未展,雖無桃李顏,風味極不淺」道出懷才不遇之惱;陳與義卻以「一花香十里,更值滿枝開。承恩不在貌,誰敢斗香來」表達春風得意之喜;周邦彥藉蠟梅創作的《一剪梅》詞牌,更為今人頻頻借用。雅興所至,夢梅、尋梅、探梅、折梅、乞梅、贈梅、賞梅、品梅、詠梅、寫梅、畫梅,佳傳不絕。梅花是我國傳統名花,約在西漢初年始用於園林綠化,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梅的神韻奇志,歷來為中國人民所崇敬,在國花評選中的呼聲也最高。國際園藝學會(ISHS)所屬國際登錄委員會(IRA),有鑒中國梅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已在1998年11月將梅花(Prunus mume,含果梅)品種的國際登錄權,正式授予中國梅花蠟梅協會的陳俊愉院士,使其成為獲此殊榮的中華第一人。
宋元以來,我國的許多文人學者喜為自己的書齋冠名,其中有不少與園林樹種關聯。如宋代名相李綱常以桂花自逸,親植桂花以明志,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桂齋」。明代大書畫家徐文長,無法忘情於幼年時手植的一株青藤,便將其作為書齋的名稱,甚至變成自己的別號,寫字作畫,落款常署名「徐青藤」。清代經學家周惕曾從東禪寺移植一株紅豆樹於庭前,甚為珍愛,遂命名其書屋為「紅豆書庄」。國畫大師齊白石,38歲時租住一處周圍栽滿梅花的房屋,為表達喜愛之情,將其冠名「百梅書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曾居北京大學燕南園30餘栽,因出於對家中庭院三株挺拔的松樹的喜愛,將其齋定名為「三松堂」。著名畫家、文學家豐子愷,1922年應邀到浙江上虞縣春暉中學任教,在住所牆角親植一株楊柳,並常以柳作畫,遂將居室取名為「小楊柳屋」。著名紅學家俞平伯,20世紀40年代遷入北平時,因家中庭院有株古槐,便將書齋起名「古槐書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1943年遷入昆明粵秀中學居住,小院里有株筆直的棕櫚樹,他十分喜愛,將書齋命名為「棕櫚軒」。據傳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今南京)後,洪秀全曾攜同幾位文官暢游富貴山。其中有位文官是上海香花人,人稱香花先生,博古通今,詩對見長。游罷,洪秀全乘興對香花先生說:我是廣東花縣人,卿是上海香花人,今日同游富貴山,賞不盡山中花草樹木,我有一出句請對下聯。洪秀全的上聯為:「花縣香花開富貴」,內嵌三個地名,兩個花字,一條俗語「花開富貴」。百年來一直無人對出。1993年湖南益陽縣舉辦國際竹文化節,向海內外征聯。其中有一上聯是:「竹山新竹報平安」,內含三個縣名(湖北竹山,台灣新竹,青海平安),兩個竹字,一條俗語「竹報平安」。不少中外聯家查經閱典均無妙對,後來發現這兩個出句恰是一副絕妙的花竹對聯:花縣香花開富貴,竹山新竹報平安。且上聯以「富貴」喻「天國」,下聯以「平安」喻「太平」,聯意雙關,平仄押韻,對仗工整,讀後使人回味無窮。(註:牡丹,俗稱富貴花,有「天香國色」之譽。)
依中華的國風民俗,傳統十大名花依次為:梅花、牡丹、菊花、蘭花、月季、杜鵑、茶花、荷花、桂花、水仙。其中僅荷花、水仙為非木本,牡丹、菊花為亞木本,可見木本樹種佔了絕對優勢,園林樹種的功能、作用當不言而喻。這在我國現有的市樹、市花評選中也可略見端倪。據不完全統計,除前述十大名花全部有主外,尚有玫瑰、丁香、紫薇、木芙蓉、葉子花、迎春、石榴、梔子花、緬桂、茉莉、木棉、紅柳、紫荊、紅檵木、蠟梅、扶桑、刺桐、瑞香、玉蘭、廣玉蘭、鳳凰木、瓊花、雞蛋花等20餘種榜上有名。木本園林樹種數占統計種類數(37)的83%,占統計總數(146)的90%以上;草本的僅荷花(2)、蘭花(2)、小麗花(1)、大麗花(1)、水仙(1),亞木本的有菊花(7)、牡丹(2)。市樹、市花理應在各地的園林樹種選擇與應用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形成特色,以符其實。如以丁香為市樹(花)的冰城哈爾濱,從國際已知的30餘種丁香屬植物中引種栽培了20餘種,據園林部門統計約250餘萬株,丁香園、丁香林、丁香山隨處可見。有半個世紀之久的丁香林蔭大道,更是吸引眾多的國內外遊客和專家學者慕名前往觀光考察。現時北京的市樹為槐樹和側柏,貌不驚人、珍不入冊。而北京有兩千年以上樹齡、具「活化石」之稱的古銀杏若干,堪稱世界之最;再就我國傳統文化有「天子松、諸侯柏、大夫欒、庶民楊」之說,白皮鬆作為東亞惟一的三針松,且具獨特的白色駁干,狀若銀龍,極其珍貴,作為首都的市樹極其相稱。因此,有專家斷言,21世紀北京市的市樹將改寫為銀杏和白皮鬆。實際上目前有不少城市只是將市樹(花)的評選作為一種時髦,立法通過後,組織實施不力,深化研究無為;當然也不排除趕潮流、拍腦袋的長官意志,根本不顧當地的歷史、文化背景,毫無特色可言,必須妥善糾正。花文化是華夏文化的寶貴財富,對其精華與貢獻,理應認真研究並發揚光大。
4. 西寧好玩的
西寧最
具代表性的就屬五峰飛瀑了,它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北溝腦。因為這里的山峰很像五個手指,所以叫五峰山。這里環境幽雅,泉水眾多,細流飛灑,好像瀑布高
掛,至今仍然是青海旅遊勝地。五峰山有三奇,即林、泉、洞。人們又歸結了三林、三洞、三泉。三林是松樹林、楊樹林和樺樹林,夏季林木鬱郁蔥蔥,繁茂遍野,
到了秋季,松青、楊黃、樺葉變紅,層林盡染,風景無限。三洞是東洞、西洞、北洞。東洞深8米、高3米、寬3米,西洞深7米、高2米、寬3米,北洞深10
米、高3米、寬4米。洞內露冷苔蒼,別有韻味。三泉是龍宮泉、隱泉、裂口泉。三泉水以龍宮泉水質最好,泉水經石雕龍口噴吐,沿七級石壁瀉下,形成瀑布,水
濺山徑,在泉石周圍刻有「山幽林更靜,人間歌不盡,鳥語花香地,泉中水長流」等詩句。從龍宮泉拾級而上,便是五峰寺。五峰寺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主要建築
有菩薩殿、龍王閣、玉皇宮、香公樓、同樂亭。近來,亭台樓閣、繪飾新彩,更加引起遊人注目。
南山公園也是不得不提的,它位於西寧市南山,風景十分秀麗,是休閑觀景的好地方。西寧南山又叫鳳凰山,山上有亭,名叫鳳凰亭,亭上有一橫額,上書「河湟
引鳳」。相傳南涼時有鳳凰飛臨其上,故名鳳凰台。這和當時流傳的「龍現於長寧,麒麟游於綏羌」同為附會之說,但由此而來的西寧古八景之一的「鳳台留雲」卻
成為西寧的一大勝景。南山以關帝廟為中心的建築群,始建於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是西寧現存保護較好的明建築。雖然傳說中的孔雀樓早已盪然無存,
但詠嘆鳳凰山的那首《鳳台留雲》卻至今仍然廣為傳誦:「鳳台何日鳳來游,鳳自高飛雲自留。羌笛一聲吹不落,纖纖新月掛山頭。」南山是登臨游覽的好去處。
《西寧府新志》載:「鳳凰山上有寺閣,可以眺遠,西以岩洞,下有大川……」舊時每逢五月十三、六月六、更是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當登臨絕頂,縱目遠眺,群
山翠嵐,三川煙雲。鳳凰亭雄偉壯觀,亭閣回欄。繞欄回望,西寧的全景則盡收眼底。亭內保存著許多書法家的墨寶,其中有一聯為「鳳凰重來,看古城翻新,萬家
煙景,悉收眼底;湟水東去,感滄桑變幻,千秋偉業,盡覽全程。」
西寧植
物園也是不錯的去處,它座落在西寧西山灣,是一座天然公園,原來只是西山林場的一個苗圃,1980年擴建為西寧植物園,佔地面積1000餘畝,以台地為
主,分山上、山下兩個旅遊區。山上為林區,有樹種1000餘畝,主要樹種是雲杉、油松等。高大的杉樹,像一座座綠塔,參天而立。茂密的松林,遮天蔽日。山
下的景點,建有盆景園、丁香園、薔薇園、松柏園、丁香園、岩石園等9個園中園,其中以盆景園最誘遊人興致。盆景園內有各類盆景數百盆,共54科,110
屬,415種。其造型獨特,建築風格頗具蘇州園林韻味,被譽為「不是名園賽名園,不是江南賽江南」。許多外地遊客都慕名而來。
最後就是北禪寺了,它位於西寧湟水北的土樓山峭崖間,歷史上稱為土樓山寺、永興寺、北禪寺,現又稱為土樓觀。始建於北魏,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水
經注》中說:「上有土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樓,下有神祠,雕牆故壁存焉」。北山寺多用洞窟建成,北魏壁畫存於懸崖岩洞中。還利用山勢崖型鑿
造高達10米的兩尊金剛佛雕像,因雨水沖涮,現只有一尊雕像還依稀可辯。現存的北山寺是明代重建的。山頂有寧壽塔,懸崖有「九窟十八洞」,用棧橋曲廊連
接,是青海少有的寺院建築。土樓山峻拔雄偉,北山寺嵌築危岩,奇巧玲瓏。山上林木蒼翠,山下湟水環流。登山遠眺俯瞰,西寧盡收眼底,並與對面南山上的鳳凰
寧遙遙相望。
5. 中國十個城市的市花,要覺得是最漂亮,最美的
北京市--月季、菊花
上海市--玉蘭
天津市--月季 山東省
濟南市--荷花
青島市--耐冬、月季
威海專市屬--月季
濟寧市--雞蛋花
菏澤市--牡丹
棗庄市--石榴
黑龍江省
哈爾濱市--丁香
佳木斯市--玫瑰 吉林省
長春市--君子蘭
延吉市--杜鵑花
6. 睹景思人的詩句
關於「睹景思抄人」的詩句,襲找到一本當代詩壇名家詩人寫的關於愛情勵志的唯美古詩詞名言名句書籍《風不誤桃》及《剩旨與勝紙:剩男剩女勵志唯美詩詞譜》,其中一部分如下供參考:
春濃不談
文/李者也
東風過處山河新,麗日照時春意深。
萬物擬戀自尋侶,媒妁之言無人遵。
花花草草卿卿我,鶯鶯燕燕合合分。
春濃不談來生緣,色秀只求今世姻。
【注】西山生態公園,位於內蒙古化德縣。遠期總面積8000畝,現有景區分為入口景觀區、假山石林景觀區、生態廣場區、西部金三角休閑景觀區、觀景塔五大部分。有丁香園、玫瑰園等十多個各具特色的生態園區。以爛漫的春景和絢麗的秋韻為主旋律,以濃蔭的夏景為基調,以簡單活潑明了的浮雕為點綴。春天風物最佳,百花爭艷,蜂飛蝶舞,鶯鳴燕舞,萬物纏綿,天地生情。
7. 幫忙推薦一下西寧好玩的地方
西寧最
具代表性的就屬五峰飛瀑了,它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北溝腦。因為這里的山峰很像五個手指,所以叫五峰山。這里環境幽雅,泉水眾多,細流飛灑,好像瀑布高
掛,至今仍然是青海旅遊勝地。五峰山有三奇,即林、泉、洞。人們又歸結了三林、三洞、三泉。三林是松樹林、楊樹林和樺樹林,夏季林木鬱郁蔥蔥,繁茂遍野,
到了秋季,松青、楊黃、樺葉變紅,層林盡染,風景無限。三洞是東洞、西洞、北洞。東洞深8米、高3米、寬3米,西洞深7米、高2米、寬3米,北洞深10
米、高3米、寬4米。洞內露冷苔蒼,別有韻味。三泉是龍宮泉、隱泉、裂口泉。三泉水以龍宮泉水質最好,泉水經石雕龍口噴吐,沿七級石壁瀉下,形成瀑布,水
濺山徑,在泉石周圍刻有「山幽林更靜,人間歌不盡,鳥語花香地,泉中水長流」等詩句。從龍宮泉拾級而上,便是五峰寺。五峰寺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主要建築
有菩薩殿、龍王閣、玉皇宮、香公樓、同樂亭。近來,亭台樓閣、繪飾新彩,更加引起遊人注目。
南山公園也是不得不提的,它位於西寧市南山,風景十分秀麗,是休閑觀景的好地方。西寧南山又叫鳳凰山,山上有亭,名叫鳳凰亭,亭上有一橫額,上書「河湟
引鳳」。相傳南涼時有鳳凰飛臨其上,故名鳳凰台。這和當時流傳的「龍現於長寧,麒麟游於綏羌」同為附會之說,但由此而來的西寧古八景之一的「鳳台留雲」卻
成為西寧的一大勝景。南山以關帝廟為中心的建築群,始建於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是西寧現存保護較好的明建築。雖然傳說中的孔雀樓早已盪然無存,
但詠嘆鳳凰山的那首《鳳台留雲》卻至今仍然廣為傳誦:「鳳台何日鳳來游,鳳自高飛雲自留。羌笛一聲吹不落,纖纖新月掛山頭。」南山是登臨游覽的好去處。
《西寧府新志》載:「鳳凰山上有寺閣,可以眺遠,西以岩洞,下有大川……」舊時每逢五月十三、六月六、更是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當登臨絕頂,縱目遠眺,群
山翠嵐,三川煙雲。鳳凰亭雄偉壯觀,亭閣回欄。繞欄回望,西寧的全景則盡收眼底。亭內保存著許多書法家的墨寶,其中有一聯為「鳳凰重來,看古城翻新,萬家
煙景,悉收眼底;湟水東去,感滄桑變幻,千秋偉業,盡覽全程。」
西寧植
物園也是不錯的去處,它座落在西寧西山灣,是一座天然公園,原來只是西山林場的一個苗圃,1980年擴建為西寧植物園,佔地面積1000餘畝,以台地為
主,分山上、山下兩個旅遊區。山上為林區,有樹種1000餘畝,主要樹種是雲杉、油松等。高大的杉樹,像一座座綠塔,參天而立。茂密的松林,遮天蔽日。山
下的景點,建有盆景園、丁香園、薔薇園、松柏園、丁香園、岩石園等9個園中園,其中以盆景園最誘遊人興致。盆景園內有各類盆景數百盆,共54科,110
屬,415種。其造型獨特,建築風格頗具蘇州園林韻味,被譽為「不是名園賽名園,不是江南賽江南」。許多外地遊客都慕名而來。
最後就是北禪寺了,它位於西寧湟水北的土樓山峭崖間,歷史上稱為土樓山寺、永興寺、北禪寺,現又稱為土樓觀。始建於北魏,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水
經注》中說:「上有土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樓,下有神祠,雕牆故壁存焉」。北山寺多用洞窟建成,北魏壁畫存於懸崖岩洞中。還利用山勢崖型鑿
造高達10米的兩尊金剛佛雕像,因雨水沖涮,現只有一尊雕像還依稀可辯。現存的北山寺是明代重建的。山頂有寧壽塔,懸崖有「九窟十八洞」,用棧橋曲廊連
接,是青海少有的寺院建築。土樓山峻拔雄偉,北山寺嵌築危岩,奇巧玲瓏。山上林木蒼翠,山下湟水環流。登山遠眺俯瞰,西寧盡收眼底,並與對面南山上的鳳凰
寧遙遙相望。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