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鳳凰牡丹鏡

鳳凰牡丹鏡

發布時間: 2021-02-26 21:24:23

A. 我有一個漢代青銅龍紋鏡真品,值錢嗎

特別是明代、方形之外,東漢中期、建興、明以後,還有一些神仙。
鳥獸紋鏡、長方形多種、方形,現在各地均已挖絕、繩紋、多乳禽獸紋鏡。
三國兩晉南北朝

根據考古發掘出土銅鏡資料來看,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壽山福海」銘文鏡。

吳鏡中發現紀年銘文最多。直到 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山水,它揭開了唐代鏡主題紋飾的序幕。在鈕的上方用鹿紋,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變形四葉駕鳳鏡。從其發展趨勢、龍虎紋鏡。
變形四葉紋鏡類、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鳥獸紋規矩鏡、四乳神鏡、明之後銅鏡

元。
這時以素鏡為主,只有安徽亳州還不時有出土、神仙鏡、五代時期。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它除了繼承中國古代銅鏡的傳統。
銅鏡的產地。
元、畫像鏡、水安、雙菱紋鏡、四乳禽獸紋鏡、重列式神獸鏡。隋唐銅鏡,鏡身較薄。
重環紋鏡、歷史人物故事鏡,相當繁縟,經歷了三個階段、元銅鏡)等幾個階段,使銅鏡進入富麗絢爛的時代。
唐高宗至唐德宗時期:鏡面微凸、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最流行的銅鏡 有,有、雙龍紋,素鏡,這個時期處於停滯衰落時期、魏,主要沿襲漢鏡的樣式、花葉鏡、金銀錯紋鏡,仿造漢鏡和唐鏡的風氣很盛。
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

金代銅鏡從近幾十年考古發掘出土的金代銅鏡來看、日光連弧鏡、六山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戰國、星雲鏡、唐,葵花形、禽獸紋鏡、雞心形。
漢代銅鏡

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如花葉鏡中的葉紋鏡從簡單的三葉。此外:指鏡的背面沒有紋飾,瑞獸鏡比較盛行,但能辨認清楚的很少、至元四年龍紋鏡。一般都是體薄而圓的,極少有方形的,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鏡,但沒有銘文)、瑞花鏡等。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雙圈凸弦素鏡)、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打破了傳統的風格、花葉鏡。這一時期出現和流行的鏡類有、蟠螭菱鏡,還有明末起義首領李自成時創制的大順三年鏡(銘文在鈕上),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十國,還出現了雲雷紋地花瓣鏡,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常見的有雙前鏡。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龍紋鏡及大明宣德年制銘文鏡(銘文在鈕上)、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瑞花鏡,到西周中期出現了有紋飾的銅鏡,多採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重圈銘文鏡,特別是雙魚鏡,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半環形,有的較直。這時出現的鏡類有菱紋鏡,銅鏡的種類繁多,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稱橋形)鈕、環繞式神獸鏡、螺鈿鏡。還出現了五山鏡、雙龍鏡、陝西,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蟠螭紋鏡。這時銅鏡的種類不多,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鑄造技術。
唐代鏡最大特點之一是藝術樣式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金、盤龍鏡,主要流行對鳥鏡、連弧紋銘文鏡。
這時以青龍、盾形,中衰(三國,鼎盛(漢代銅鏡)。這時神獸鏡流傳最廣、雲雷連弧紋鏡、多鈕鏡等,鏡面平直或微凸。金代銅鏡紋飾、蟠螭紋鏡,使用普遍。在這一時期,鏡鈕有弓形、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雙魚紋、新題材,流行(春秋戰國銅鏡),以山東。但這時的銅鏡製作粗糙、瑞獸鏡。
元代銅鏡

元代銅鏡。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三國,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紋樣、宋各代的銅鏡做工,一是仿造漢,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紋飾也是十分豐富的、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這時銅鏡有纏枝牡丹紋鏡、新風格、人物故事鏡較為多見,在下方有雙翅的鳥紋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重列式神獸鏡、神獸鏡。以雙魚鏡、南北朝銅鏡),以圓形為主、鳥獸紋鏡三類。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銅鏡的造型上。西周銅鏡也都是圓形的。中國銅鏡 ,又有了新的創新,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為主。到明代以後,鏡身較薄。從其流行程度。並出現了題材新穎,還有素麵鏡。到宋代後除繼承過去的圓形,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瑞獸鏡是隋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類型:黃龍亦鳥、南北朝出現新的鏡型不多,創新極少、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所仿銅鏡多數是漢代的六博紋鏡和唐代的瑞獸葡萄鏡、太平,上有橋形小鈕,銅鏡裝飾上出現的新形式、白虎、變形四葉鏡,變形四葉佛像鳥鳳鏡、唐。

銅鏡源流

商周銅鏡

殷代銅鏡均為圓形、
鳥獸,但也有一些別開生面的圖紋,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並出現了很多花草。此外還有帶柄鏡。銅鏡的紋飾也有所變化,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純地紋鏡(方形的很少、單圈。雖有不少是模仿漢。銅鏡藝術也呈現出濃郁「盛唐氣象」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晉,到晚期鏡背的紋飾發生了變化,銅鏡就逐漸被玻璃鏡取而代之了、兩漢,銅鏡製作更見衰勢:
神獸鏡類、河南、四山鏡,又創造出一些新式圖樣、小橋、盤龍鏡:鏡身平直、仙人,紋飾華美,但紋飾已漸粗略簡陋,背面有弓形鈕。變形四葉紋鏡中以變形四葉八鳳鏡居多、鳳凰等孫吳年號,仿製銅鏡一般形體較小,有三層花紋的雲雷紋地蟠螭連弧紋鏡,其主體。這時的銘文由於文字難十辨認.雖發現一些銘文鏡,飾重環紋,繁榮(隋唐銅鏡)、畫文帶佛獸鏡:素鏡(全素鏡,紋飾模糊不清,在山字間配有花瓣紋、葵花形。
隋唐銅鏡的發展,衰落(五代、宋三代銅鏡的圖案,除傳統式樣外,形成六邊形鏡、山水等,既美觀又適用,以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已無漢。從銅鏡的發展歷史來看,連弧紋鏡。
戰國中期、甘露。隋代和唐初年間、四葉到八葉。又可分為素鏡。
宋遼金銅鏡

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瑞獸鏡,如月宮。
戰國晚期至秦未出現了四葉蟠螭鏡、長葉紋、彩繪鏡等、宋。瑞獸葡萄鏡是唐鏡引人注目的鏡類,較多的只有紀年銘文而無紋飾、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變形四葉獸首鏡,類型集中、朱雀、菱花形外。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背面有兩個平行弓形鈕、人物故事如柳毅傳書等是較新穎的式樣、吉祥、安徽為最多、兩晉。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四山鏡的山字由粗短變得瘦削,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鏡面近平或微凸、人物故事鏡、長方形、鍾形鼎形等多種樣式,圖案都有地紋、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重環鏡,出現了動物紋飾,西漢末年王莽時期,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五鳳。
唐德宗至晚唐。
素鏡。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玄武與神獸組合成紋飾主題內容,這一時期的銅鏡的類型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

B. 鳳凰戲牡丹詩句

鳳凰戲牡丹詩句:

鳳凰相對盤金縷,
牡丹一夜經微雨。
明鏡照新妝,
鬢輕雙臉長。

畫樓相望久,
欄外垂絲柳。
音信不歸來,
社前雙燕回。

———————溫庭筠《菩薩蠻》之七

這首詞寫女主人公妝扮後的形象以及妝成後的活動和心理。大意是:

兩只金色鳳凰在那華美精緻的綉衣上相對而舞
而牡丹花歷經了昨日一夜的微雨顯得略微憔悴
穿綉衣的女人在鏡前整理新妝
卻驀然發現臉蛋兒清減消瘦了許多

她在雕梁畫棟的樓閣上佇立凝睇
樓台圍欄外的楊柳垂下了纖長如絲的枝條
很久已經沒有那個人的音訊消息了
你看,那兩只春燕都在社日前雙雙飛回了家鄉

這首詞象是一個小劇本,極富影視中的鏡頭感,而且有著寓情感於畫面形象之中的冷靜敘事態度。
而溫庭筠的筆就好比張藝謀導演下的攝影機,冷靜地、卻也是濃墨重彩地推出一個個畫面來。首先就是一個特寫大鏡頭:兩只金色鳳凰在那華美精緻的綉衣上相對而舞(鳳凰相對盤金縷),這是一個近距離的特寫鏡頭。兩只金色鳳凰泛著華麗的光澤,舞動的彩色雙翼飄然欲飛,極有動感。而底襯的絲綢有種溫瑩絲滑的質感。顯然這是一位女性身穿的精緻綉衣,帶著一縷女主人的馨香氣息。然後鏡頭緩緩移動,窗外、微雨,地上的水泊,樹,草,然後定格在幾朵碩大鮮艷的牡丹花上。花瓣略有些殘,地上也飄零了幾片細碎的花瓣。穿綉衣的女子輕盈地走到花前,從地上拾起幾縷花瓣,好象想起了什麼,微微嘆息了一下。然後,鏡頭追隨著她的背影回到屋內,梳妝台前,女子兩手開始理妝。看到自己鏡中的樣子,她驚詫地撫弄著自己的臉頰,感到又消瘦了。(也許是一邊的丫環為她梳頭時,提醒她:小姐,昨夜沒睡好吧?看,你可又瘦了。公子回來可怎麼得了?!呵呵)
接下來,天晴了,陽光把一切照亮,景緻清新如畫。漂亮的綉衣女子來到了雕梁畫棟的樓閣上,靜靜地望著遠方,圍欄外的如煙柳絲隨風飄舞。(丫環一邊笑道:小姐,你想他了吧?女子笑嗔道:去你的,誰想了!丫環笑道:還說不想呢,昨兒下了一夜的雨,我就看你沒睡踏實過。女子嘆息:你看,社日快到了吧,燕子都飛回來了。)
長鏡頭:遠處天空出現兩個黑點,飛快地掠過樹梢,啁啾鳴叫著,飛到樓前的柳枝間停下,親密地梳理著羽毛,擠擠挨挨地鳴叫著。
女子看得有些失神,輕輕地自語道:他也該回來了吧。

你看,無論是精細刻摹女性綉衣服飾上的裝飾圖案金鳳凰,還是描繪庭院里的花卉牡丹,甚至是對鏡理妝時看到的容貌,都是只是一種冷靜客觀的描述。下面的畫樓相望,柳絲垂欄,雙燕歸來,都是一幅幅清新而有所蘊藉的畫面鏡頭。在這首詞中,思婦望人歸來的情感心理是「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而不是「特別把它指點出來」。這種情在景中的表達手法,細膩而含蓄, 耐人尋味。
花間詞是藝術風格上傾向唯美、浪漫的純抒情詞。情在文學作品中既屬於內容的范疇,也與作品的藝術性相聯系。花間派的詞人大都具有高超而繁復的藝術表現手段,他們能將曲折復雜、蟠結在心靈深處的種種微妙情思,運用多種藝術方法傾吐出來。溫庭筠是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詞人。他極善於冷靜地、細致入微地描繪事物,讓思想情感完全寓於所描繪的藝術形象之中。正如葉嘉瑩先生在《嘉陵論詞叢稿》中對此評點道:「無論其所寫者為室內之景物,室外之景物,或者為人之動作,人之裝飾,甚至為人之感情,讀之皆但覺如一幅畫圖,極冷靜,極精美,而無絲毫個人主觀之悲喜愛惡流露於其間。」
相信這首詞一定會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鳳凰相對盤金縷。那兩只精緻華美的綉金鳳凰一定很突兀、也很深刻地成為你對溫庭筠詞的第一印象。

C. 背面有三個動物,標有"官養"的青銅鏡,直徑約10厘米左右,請大家幫忙分析下是什麼朝代的,值多少錢

古代亦稱「銅鑒」「照子」。古代用以照面飾容的用具。青銅鑄造,一般作圓形,鏡面磨光發亮,背面中央多設鈕,在鈕周圍常鑄各種花紋和銘文。銅鏡的主要組成部分有:鏡面、鏡背、鏡鈕、鈕座、內區、中區、外區、邊緣、圈帶、銘帶、鏡銘、主題紋飾等。
鏡面:是指銅鏡的正面光亮可以照容的部分,銅鏡鏡面有平面、微凸面以及色黃、色白的區別。
鏡背:是指銅鏡的背面,銅鏡的花紋圖案通常都裝飾在背面,它是銅鏡藝術風格最顯著的部分。
鏡鈕:是指居於鏡背中央,有孔,用作系帶,便於手持或將銅鏡固定於鏡台的部分,有橋形、乳滴形、獸形等形狀。
鈕座:是指緊連在鏡鈕的裝飾部分,常見的鈕座有素圓鈕座、連珠鈕座、花瓣鈕座等。
內區:是指靠近鈕座裝飾花紋圖案的區域。
中區:是指內區外圍靠近內區裝飾花紋圖案的區域。
外區:是指中區外圍靠近中區裝飾花紋圖案的區域(也有的銅鏡並不明顯劃分紋飾)。
邊緣:是指鏡背的最邊緣部分,不同的銅鏡邊緣部分貨款或窄。
圈帶:是指在邊緣部分裝飾的花紋圖案。
銘帶:是指銅鏡背面鑄有文字的部分。
鏡銘:是指在鏡背最鑄的文字。
主體紋飾:是指在銅鏡背所鑄的主要花紋圖案,其它紋飾一般是主體紋飾的延伸擴展,作為主題紋飾的襯托。

銅鏡在我國起源久遠。根據考古發掘,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齊家文化遺址中就出土有距今 4000 多年的銅鏡。從齊家文化經過商至西周,銅鏡皆為圓形,鏡身較薄,鈕多為拱形,鏡背已有簡單的花紋,形體小,鑄造量少,製作粗陋,始終處於原始狀態。春秋戰國之際是我國銅鏡鑄造業迅速發展時期。春秋時期銅鏡鑄造數量有所增加,在河南、山東、山西、遼寧、湖南等地都有發現,主要仍為小型素麵鏡,製作粗糙,出現的少量花紋,仍顯出稚拙,未脫離原始狀態。
銅鏡源流

殷商時代出土的銅鏡至今發現的只有五面,一面鏡背有弓形鈕,飾以席紋和鱗紋圖案。另四面均為圓形,鏡背有拱形環鈕,且分別裝飾以葉脈或多圈凸弦紋,鏡成近平或微凸,鏡身較薄。此時銅鏡紋飾具有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也見於同時出土的其它器物上。如銅鏡上的弦紋、乳釘紋,也常見於殷代的銅鏡。

西周銅鏡迄今發現的有十五面,均為圓形。鏡面平直或微凸,鏡身較薄,鏡鈕有橄欖形、弓形、半杯形、長方形等多種。可分為素鏡、重環紋鏡、鳥獸紋鏡三類。西周時期以素鏡為主。這一時期晚期,鏡背的紋飾發生了變化,新出現了動物紋飾,打破了傳統的風格。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銅鏡盛行發展時代。戰國銅鏡的特點是:形體輕巧,紋飾精緻,線條流暢,一掃前期銅鏡幼稚樸拙的風格,展現出青銅工藝的新面貌。此時銅鏡多為圓形。紋飾表現手法多樣,有淺浮雕、高浮雕、金銀錯、嵌石、彩繪等。圖案多採用地紋襯映主紋手法,主紋地紋相映成趣。圖案顯得完善而和諧。根據春秋戰國銅鏡的主題紋飾圖案劃分類型。共分為如下幾類:

1、素鏡類:全素鏡、弦紋素鏡、寬弦紋素鏡。

2、純地紋鏡類:羽狀地文鏡、雲雷地紋鏡。

3、花葉鏡類:葉文鏡、花瓣鏡、花葉鏡。

4、山字鏡類:三山鏡、四山鏡、五山鏡、六山鏡。

5、菱文鏡類:折疊式菱紋鏡、連貫式菱紋鏡。

6、禽獸紋鏡類:獸紋鏡、鳳鳥鏡、禽獸紋鏡。

7、蟠螭紋鏡。

西漢銅鏡在製作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很大發展。西漢初期至武帝時期,銅鏡逐漸厚重,紐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圖案布局和紋路也有新的變化,出現了以四乳釘為基點組織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紋突出,地紋逐漸消失。主題紋飾素樸,圖案結構簡單,改變了戰國時期那種嚴謹的細密風格。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規矩鏡成為最精美的類型,紋飾以四神為主,圖案有四神、動物、禽鳥及群邪、羽人之類,活潑生動。紋飾布局突破了「心對稱」古樣設計,出現了「軸對稱」式新風格。此外,「透光鏡」的出現,也給漢代銘文鏡帶來極大光彩。所謂透光鏡,是指將鏡面對著日光或其它光源時,與鏡面相對的牆壁上能映像出鏡背文飾或銘文的字樣的銅鏡。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大致有下列15類:

1、蟠螭紋鏡類:纏繞式蟠螭紋鏡、間隔式蟠螭紋鏡、規矩式蟠螭紋鏡。

2、蟠虺紋鏡類:方格四虺鏡、連弧蟠虺紋鏡。

3、草葉紋鏡類:四乳草葉紋鏡、規矩草葉紋鏡。

4、星雲鏡類。

5、連弧紋銘文鏡。

6、重圈銘文鏡。

7、四乳禽獸紋鏡。

8、規矩紋鏡類:四神規矩鏡、鳥獸紋規矩鏡、幾何紋規矩鏡,簡化規矩鏡。

9、多乳禽獸紋鏡。

10、連弧紋鏡。

11、變形四葉紋鏡。

12、神獸鏡類:重列式獸鏡、環繞式神獸鏡。

13、畫像鏡類:歷史人物畫像鏡、神人車馬畫像鏡、四神、禽鳥畫像鏡。

14、夔鳳紋鏡

15、龍虎紋鏡類;龍虎對峙鏡、盤龍鏡。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頻繁,社會動盪,我國的銅鏡製造業進入中衰期。這個時期風格仍沿襲漢鏡,以三角緣神獸鏡最為流行。銅鏡紋飾常以民間故事為題材。此外,還出現了佛像圖紋,這也是該時期銅鏡的一個顯著特點。

隋唐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十分繁榮昌盛的時代。它結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割據,而又復統一;它吸收了四夷兄弟民族的文化,而融匯一體。銅鏡工藝有強烈的時代感,它同整個文化一樣,不僅鑄制工藝上攀登了空前的高峰,而且在裝飾藝術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工藝上,錫和銀的合金比例加大(佔40%左右)使鏡面顯得特別亮潔而泛現白光澤,映影十分清晰。造型上既端重厚實,又精緻玲瓏,形狀不一,有葵花、菱花、方形、六角、八角、亞形等式樣。裝飾上自由活潑,大方美觀,趨於世俗,寓有吉祥富貴和嚮往仙山瓊閣的審美觀念,有鳳凰、天鵝、鴛鴦、喜鵲、珍鳥、獅子、天馬、白鹿、雲龍、海獸、牡丹、蓮荷、葡萄、花束以及嫦娥奔月、王子晉吹簫引風、仙人、月宮等珍禽異獸、花鳥蟲魚、神話傳說,無所不有,豐富多彩,斑斕瑰麗,正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繁榮昌盛蒸蒸日上的景象。唐以後的五代只經歷了半個世紀,在藝術上可以說是唐代的遺風。這時很少有新鏡問世,民間多沿用唐鏡,即使鑄制新鏡也見不到特色了。

宋代在經濟和科學技術上有較大的進步,反映在銅鏡工藝發展上又出現了一個高潮。但由於銅的產量所限,宋朝銅禁比較嚴,加上銅鏡的用量大,故而宋鏡鑄造得比較薄,合金工藝趕不上唐代。然而,它的進步主要表現在裝飾藝術上。當然,裝飾藝術與審美觀也有密切的關系,宋代世俗地主階級、士大夫階層經過唐代繁華的社會之後,他們的審美轉向了對山水花鳥的自然界,這是宋代美術上山水花鳥畫勃起的主要原因。這種美學情趣很自然的就反映在銅鏡的裝飾藝術上了。因此,我們所看到的宋鏡的裝飾題材中多為寫生畫的纏枝花草、鳥獸魚蟲、山水樓台、小橋流水人家以及陶醉在自然美中的「隱居」者。這些題材往往用精細的浮雕,追求真實的美感表現出來,毫無神秘的氣氛,猶如從社會生活或自然界錄下的一個個鏡頭,或說是畫家一幅幅寫生畫。這樣的裝飾,是中國銅鏡藝術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顯示了強烈的時代感。我們還可以看到宋鏡的特點,在鏡的造型上多樣,特別是帶柄鏡已大量出現。有的鏡上鑄有印記、鑄鏡作坊、年月、姓名和州縣檢查官記等,表明宋代不僅有官辦鑄鏡作坊,而且民間鑄鏡作坊也很多。元明時代的銅鏡沿用宋鏡風格,不但沒有發展而且趨於衰退,可以說是中國銅鏡發展史上的尾聲。特別是明代銅鏡裝飾十分粗糙,而且把以鈕為中心的圓形圖案改造成為分上下左右關系的進深畫面了。題材中除一部分平面高浮雕的亭閣人物之外,大量是素麵鑄字,如「長命富貴」、「福祿祥禎」等。到明代中葉以後,由於玻璃的普遍使用,銅鏡就失去了實用價值,一般用於避邪,稱為壓勝鏡,其藝術價值就談不上了。

二、銅鏡價值

銅鏡是照面飾容的日常用具,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它鑄造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遺產的珍品。銅鏡的背面裝飾著各種花紋和銘文。這些紋飾和銘文的產生與流行,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及時代風尚有一定的關系。由於鏡背面積小,紋飾所選用的題材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為我們認識和研究古代社會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銅鏡在考古學研究中,也佔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品。由於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鏡有著各自特徵,它又成為古代墓葬中斷代大標准器之一

D. 我有一個銅鏡上面是四個神獸

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說文》中說:「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在三代之初,監都是用瓦製成的,所以古代的監字是沒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時候,開始鑄造銅鑒,後來鑒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時期,雖然有銅鑒,但是瓦鑒依然通行。到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因為鏡的適用優於鑒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後,再不用水作鑒了。秦漢以後,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製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麵包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隋唐以來,還有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直到明代末期,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清代乾隆以後,玻璃開始大興於民間。直至民國初年,少數邊遠地區還有以銅為鏡子的。鏡以秦為最古,然而秦鏡流傳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傳世的都不可得到。因為古代,死人用鏡贈於殮者,即用鏡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時代沿襲成為風氣.因此古代的名鏡大多入土。可是古鏡銅質好的,入土多年,都不會失去其良美的質地。因此幾千年後,仍可以看到古人的偉器。鏡雖然開始於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鏡實際上卻難以得到。因為秦朝短促,產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風氣也不比後朝,所以現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鏡大多是漢朝的產物。漢鏡的製作極為精巧,且多有嵌鑲珠寶的。銘文大多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勵的意思。尚方的御鏡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鏡,澤漆光明、花紋明麗、勻凈無疵、字劃清晰、筆勢縱橫。漢代的銅鏡都有銘文,其銘文都是吉祥語句,如家勢富昌、宜子孫、大富貴、大吉祥等。鏡的名稱則有日月鏡、十二生辰鏡、尚方御鏡、辟邪鏡、仙人鏡、神人鏡、宜官鏡等,不可盡數。大概都用銘文或者作者為其取的名字。只有唐代時制有透光鏡,鏡背的字迎著太陽或燈光時,都可以明顯地映射於牆壁之上。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銅鏡的產地,以山東、河南、陝西、安徽為最多,現在各地均已挖絕,只有安徽亳州還不時有出土。銅鏡源流商周銅鏡殷代銅鏡均為圓形。鏡面近平或微凸,鏡身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稱橋形)鈕。西周銅鏡也都是圓形的,鏡面平直或微凸,鏡身較薄,鏡鈕有弓形、半環形、長方形多種。又可分為素鏡、重環鏡、鳥獸紋鏡三類。這時以素鏡為主,到西周中期出現了有紋飾的銅鏡,到晚期鏡背的紋飾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動物紋飾,打破了傳統的風格。素鏡:指鏡的背面沒有紋飾。重環紋鏡:鏡面微凸,背面有弓形鈕,飾重環紋。鳥獸紋鏡:鏡身平直,背面有兩個平行弓形鈕。在鈕的上方用鹿紋,在下方有雙翅的鳥紋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這一時期出現和流行的鏡類有:素鏡(全素鏡、單圈、雙圈凸弦素鏡)、純地紋鏡(方形的很少,圖案都有地紋,但沒有銘文)、花葉鏡、四山鏡、多鈕鏡等。一般都是體薄而圓的,上有橋形小鈕。戰國中期,銅鏡的種類繁多。銅鏡的紋飾也有所變化,如花葉鏡中的葉紋鏡從簡單的三葉、四葉到八葉,還出現了雲雷紋地花瓣鏡、花葉鏡。四山鏡的山字由粗短變得瘦削,在山字間配有花瓣紋、長葉紋、繩紋,相當繁縟。還出現了五山鏡、六山鏡。這時出現的鏡類有菱紋鏡、禽獸紋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金銀錯紋鏡、彩繪鏡等。戰國晚期至秦未出現了四葉蟠螭鏡、蟠螭菱鏡,有三層花紋的雲雷紋地蟠螭連弧紋鏡。漢代銅鏡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畫像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銅鏡,以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直到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三國兩晉南北朝根據考古發掘出土銅鏡資料來看,這一時期的銅鏡的類型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神獸鏡類:重列式神獸鏡、環繞式神獸鏡、畫文帶佛獸鏡。變形四葉紋鏡類:變形四葉駕鳳鏡,變形四葉佛像鳥鳳鏡、變形四葉獸首鏡、雙菱紋鏡、瑞獸鏡。這時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神獸組合成紋飾主題內容。這時的銘文由於文字難十辨認.雖發現一些銘文鏡,但能辨認清楚的很少。吳鏡中發現紀年銘文最多,有:黃龍亦鳥、建興、五鳳、太平、水安、甘露、鳳凰等孫吳年號,三國、兩晉、南北朝出現新的鏡型不多,主要沿襲漢鏡的樣式。這時銅鏡的種類不多,類型集中,創新極少。這時神獸鏡流傳最廣。變形四葉紋鏡中以變形四葉八鳳鏡居多。從銅鏡的發展歷史來看,這個時期處於停滯衰落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隋唐銅鏡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隋代和唐初年間,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為主,瑞獸鏡比較盛行、瑞獸鏡是隋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類型。它除了繼承中國古代銅鏡的傳統,又有了新的創新。瑞獸葡萄鏡是唐鏡引人注目的鏡類,它揭開了唐代鏡主題紋飾的序幕。唐高宗至唐德宗時期,銅鏡裝飾上出現的新形式、新題材、新風格,使銅鏡進入富麗絢爛的時代。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時期,主要流行對鳥鏡、瑞花鏡、盤龍鏡。唐代鏡最大特點之一是藝術樣式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銅鏡藝術也呈現出濃郁「盛唐氣象」。宋遼金銅鏡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以圓形為主,極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後除繼承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較直,形成六邊形鏡。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鍾形鼎形等多種樣式。並出現了很多花草、鳥獸、山水、小橋、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還有素麵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金代銅鏡從近幾十年考古發掘出土的金代銅鏡來看,其主體、紋飾也是十分豐富的。雖有不少是模仿漢、唐、宋各代的銅鏡做工,但也有一些別開生面的圖紋。常見的有雙前鏡、歷史人物故事鏡、盤龍鏡、瑞獸鏡、瑞花鏡等。金代銅鏡紋飾,一是仿造漢、唐、宋三代銅鏡的圖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紋樣,又創造出一些新式圖樣。以雙魚鏡、人物故事鏡較為多見,特別是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元代銅鏡元代銅鏡,多採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紋飾已漸粗略簡陋。這時銅鏡有纏枝牡丹紋鏡、神仙鏡、人物故事鏡、雙龍鏡、「壽山福海」銘文鏡,素鏡、至元四年龍紋鏡。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龍紋鏡及大明宣德年制銘文鏡(銘文在鈕上),還有明末起義首領李自成時創制的大順三年鏡(銘文在鈕上)。到明代以後,銅鏡就逐漸被玻璃鏡取而代之了。元、明之後銅鏡元、明以後,銅鏡製作更見衰勢,除傳統式樣外,雙魚紋、雙龍紋、人物故事如柳毅傳書等是較新穎的式樣。但這時的銅鏡製作粗糙,較多的只有紀年銘文而無紋飾。在這一時期,特別是明代,仿造漢鏡和唐鏡的風氣很盛,所仿銅鏡多數是漢代的六博紋鏡和唐代的瑞獸葡萄鏡,仿製銅鏡一般形體較小,紋飾模糊不清,已無漢、唐銅鏡的昔日風采。

E. 銅鏡鑒定

殷商時代出土的銅鏡至今發現的只有五面,一面鏡背有弓形鈕,飾以席紋和鱗紋圖案。另四面均為圓形,鏡背有拱形環鈕,且分別裝飾以葉脈或多圈凸弦紋,鏡成近平或微凸,鏡身較薄。此時銅鏡紋飾具有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也見於同時出土的其它器物上。如銅鏡上的弦紋、乳釘紋,也常見於殷代的銅鏡。
西周銅鏡迄今發現的有十五面,均為圓形。鏡面平直或微凸,鏡身較薄,鏡鈕有橄欖形、弓形、半杯形、長方形等多種。可分為素鏡、重環紋鏡、鳥獸紋鏡三類。西周時期以素鏡為主。這一時期晚期,鏡背的紋飾發生了變化,新出現了動物紋飾,打破了傳統的風格。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銅鏡盛行發展時代。戰國銅鏡的特點是:形體輕巧,紋飾精緻,線條流暢,一掃前期銅鏡幼稚樸拙的風格,展現出青銅工藝的新面貌。此時銅鏡多為圓形。紋飾表現手法多樣,有淺浮雕、高浮雕、金銀錯、嵌石、彩繪等。圖案多採用地紋襯映主紋手法,主紋地紋相映成趣。圖案顯得完善而和諧。根據春秋戰國銅鏡的主題紋飾圖案劃分類型。共分為如下幾類:
1、素鏡類:全素鏡、弦紋素鏡、寬弦紋素鏡。
2、純地紋鏡類:羽狀地文鏡、雲雷地紋鏡。
3、花葉鏡類:葉文鏡、花瓣鏡、花葉鏡。
4、山字鏡類:三山鏡、四山鏡、五山鏡、六山鏡。
5、菱文鏡類:折疊式菱紋鏡、連貫式菱紋鏡。
6、禽獸紋鏡類:獸紋鏡、鳳鳥鏡、禽獸紋鏡。
7、蟠螭紋鏡。
西漢銅鏡在製作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很大發展。西漢初期至武帝時期,銅鏡逐漸厚重,紐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圖案布局和紋路也有新的變化,出現了以四乳釘為基點組織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紋突出,地紋逐漸消失。主題紋飾素樸,圖案結構簡單,改變了戰國時期那種嚴謹的細密風格。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規矩鏡成為最精美的類型,紋飾以四神為主,圖案有四神、動物、禽鳥及群邪、羽人之類,活潑生動。紋飾布局突破了「心對稱」古樣設計,出現了「軸對稱」式新風格。此外,「透光鏡」的出現,也給漢代銘文鏡帶來極大光彩。所謂透光鏡,是指將鏡面對著日光或其它光源時,與鏡面相對的牆壁上能映像出鏡背文飾或銘文的字樣的銅鏡。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大致有下列15類:
1、蟠螭紋鏡類:纏繞式蟠螭紋鏡、間隔式蟠螭紋鏡、規矩式蟠螭紋鏡。
2、蟠虺紋鏡類:方格四虺鏡、連弧蟠虺紋鏡。
3、草葉紋鏡類:四乳草葉紋鏡、規矩草葉紋鏡。
4、星雲鏡類。
5、連弧紋銘文鏡。
6、重圈銘文鏡。
7、四乳禽獸紋鏡。
8、規矩紋鏡類:四神規矩鏡、鳥獸紋規矩鏡、幾何紋規矩鏡,簡化規矩鏡。
9、多乳禽獸紋鏡。
10、連弧紋鏡。
11、變形四葉紋鏡。
12、神獸鏡類:重列式獸鏡、環繞式神獸鏡。
13、畫像鏡類:歷史人物畫像鏡、神人車馬畫像鏡、四神、禽鳥畫像鏡。
14、夔鳳紋鏡
15、龍虎紋鏡類;龍虎對峙鏡、盤龍鏡。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頻繁,社會動盪,我國的銅鏡製造業進入中衰期。這個時期風格仍沿襲漢鏡,以三角緣神獸鏡最為流行。銅鏡紋飾常以民間故事為題材。此外,還出現了佛像圖紋,這也是該時期銅鏡的一個顯著特點。
隋唐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十分繁榮昌盛的時代。它結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割據,而又復統一;它吸收了四夷兄弟民族的文化,而融匯一體。銅鏡工藝有強烈的時代感,它同整個文化一樣,不僅鑄制工藝上攀登了空前的高峰,而且在裝飾藝術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工藝上,錫和銀的合金比例加大(佔40%左右)使鏡面顯得特別亮潔而泛現白光澤,映影十分清晰。造型上既端重厚實,又精緻玲瓏,形狀不一,有葵花、菱花、方形、六角、八角、亞形等式樣。裝飾上自由活潑,大方美觀,趨於世俗,寓有吉祥富貴和嚮往仙山瓊閣的審美觀念,有鳳凰、天鵝、鴛鴦、喜鵲、珍鳥、獅子、天馬、白鹿、雲龍、海獸、牡丹、蓮荷、葡萄、花束以及嫦娥奔月、王子晉吹簫引風、仙人、月宮等珍禽異獸、花鳥蟲魚、神話傳說,無所不有,豐富多彩,斑斕瑰麗,正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繁榮昌盛蒸蒸日上的景象。唐以後的五代只經歷了半個世紀,在藝術上可以說是唐代的遺風。這時很少有新鏡問世,民間多沿用唐鏡,即使鑄制新鏡也見不到特色了。
宋代在經濟和科學技術上有較大的進步,反映在銅鏡工藝發展上又出現了一個高潮。但由於銅的產量所限,宋朝銅禁比較嚴,加上銅鏡的用量大,故而宋鏡鑄造得比較薄,合金工藝趕不上唐代。然而,它的進步主要表現在裝飾藝術上。當然,裝飾藝術與審美觀也有密切的關系,宋代世俗地主階級、士大夫階層經過唐代繁華的社會之後,他們的審美轉向了對山水花鳥的自然界,這是宋代美術上山水花鳥畫勃起的主要原因。這種美學情趣很自然的就反映在銅鏡的裝飾藝術上了。因此,我們所看到的宋鏡的裝飾題材中多為寫生畫的纏枝花草、鳥獸魚蟲、山水樓台、小橋流水人家以及陶醉在自然美中的「隱居」者。這些題材往往用精細的浮雕,追求真實的美感表現出來,毫無神秘的氣氛,猶如從社會生活或自然界錄下的一個個鏡頭,或說是畫家一幅幅寫生畫。這樣的裝飾,是中國銅鏡藝術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顯示了強烈的時代感。我們還可以看到宋鏡的特點,在鏡的造型上多樣,特別是帶柄鏡已大量出現。有的鏡上鑄有印記、鑄鏡作坊、年月、姓名和州縣檢查官記等,表明宋代不僅有官辦鑄鏡作坊,而且民間鑄鏡作坊也很多。元明時代的銅鏡沿用宋鏡風格,不但沒有發展而且趨於衰退,可以說是中國銅鏡發展史上的尾聲。特別是明代銅鏡裝飾十分粗糙,而且把以鈕為中心的圓形圖案改造成為分上下左右關系的進深畫面了。題材中除一部分平面高浮雕的亭閣人物之外,大量是素麵鑄字,如「長命富貴」、「福祿祥禎」等。到明代中葉以後,由於玻璃的普遍使用,銅鏡就失去了實用價值,一般用於避邪,稱為壓勝鏡,其藝術價值就談不上了。
二、銅鏡價值
銅鏡是照面飾容的日常用具,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它鑄造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遺產的珍品。銅鏡的背面裝飾著各種花紋和銘文。這些紋飾和銘文的產生與流行,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及時代風尚有一定的關系。由於鏡背面積小,紋飾所選用的題材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為我們認識和研究古代社會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銅鏡在考古學研究中,也佔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品。由於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鏡有著各自特徵,它又成為古代墓葬中斷代大標准器之一

F. 中國古代有哪些出名的銅鏡,現在價值較高的又有哪些。

戰國的銅鏡有:
春秋四乳光芒鏡、戰國龍紋鏡、戰國蛟龍紋鏡、戰國蛟龍紋鏡、戰國四山紋鏡、戰國五山紋鏡、戰國折疊式菱紋鏡、戰國變形三龍紋鏡
漢代的銅鏡有:西漢星雲紋鏡、西漢清白連弧鏡、西漢四乳羽人騎龍鏡、西漢銅華連弧紋鏡、西漢見日之光草葉紋鏡、西漢日有憙草葉紋鏡、西漢投博至明草葉紋鏡、西漢見日之光草葉紋鏡、西漢日有意草葉紋鏡、西漢單圈銘文鏡、西漢家常貴富銘文鏡、西漢四乳神獸鏡、西漢內而光四神博局鏡、東漢禽獸搏局鏡、新莽王氏四靈博局鏡、新莽魏氏博局紋鏡、東漢十二字博局紋鏡、東漢長宜子孫連弧紋鏡、東漢人物車馬雕像鏡、東漢神人車馬紋雕像鏡、東漢青蓋龍虎銘文鏡、東漢建安十年神人神獸雕像鏡、東漢半圓方枚神獸鏡
東漢重列式神獸鏡、東漢吾作神人神獸鏡、東漢尚方博局紋鏡、東漢神人神獸鏡、東漢龍虎鏡

隋唐、唐朝的銅鏡有:

隋唐十二生肖鏡
隋唐練形神冶仙禽瑞獸鏡
隋唐靈山團紋鏡
隋唐靈山六獸銘文鏡
隋唐昭仁曬德四神鏡
唐代瑞獸菱花鏡
唐代雙獸雙鸞菱花鏡
唐代禽獸菱花鏡
唐代山嶽花鳥菱花鏡
唐代孔雀牡丹紋葵花鏡
唐代八卦方鏡
唐代鳳紋葵花鏡
唐代雙鸞銜綬鏡
唐代雙鸞銜綬葵花鏡
唐代蟠龍紋葵花鏡
唐代寶相花葵花鏡
唐代真子飛霜鏡
唐代真子飛霜葵花鏡
庸代菱形方格鏡
唐代孔雀瑞獸葡萄鏡
唐代六瑞獸葡萄鏡
唐代五瑞獸葡萄鏡
唐代六瑞獸葡萄鏡
唐代四神十二生肖鏡
唐代蟠龍紋鏡
唐代四獸紐陰鑒鏡
唐代十二生肖八卦鏡
唐代花鳥帶柄鏡

宋、遼、金、元的銅鏡有:

北宋銀背龍風舞蹈鏡
宋代盾形銘文鏡
宋代四雁折角方鏡
宋代天師降龍葵花鏡
宋代鼎爐形雙龍鏡
宋代長命貴富銘文鏡
金代吳牛喘月故事鏡
金代吳牛喘月故事鏡
金代許由巢父故事鏡
金代雙鯉紋鏡
金代柳毅傳書鏡
金代人物故事鏡
元代牡丹鳳凰紋鏡
元代雙龍紋菱花鏡
元代梵文鏡
元代漢梵兩體咒文佛字鏡

明、清的銅鏡有:

明代五行大布銘文鏡
明代刷銀吉祥文字鏡
明代雲龍紋鏡
明代准提咒文佛像鏡
清代富貴雙全銘文鏡
清代五子登科帶柄鏡
清代雙喜五蝠紋鏡

現在的價格比較高的是:
1495萬成交的海獸葡萄古銅鏡,908.5萬成交的四乳神獸古銅鏡,897萬成交的「明逾滿月」跑獸古銅鏡,605萬成交的戰國的喜鵲猴子古銅鏡

古銅鏡的價格首先取決於其製作的年代,戰國時期和唐代的銅鏡價格最高,其次是漢代銅鏡,宋、元時代的銅鏡價格相對較低,明、清時代的銅鏡價格更低。目前市面上的漢唐銅鏡仿品很多,這類銅鏡從宋代就開始有仿造的了,現在新仿品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其實真品漢鏡花紋精美清晰,黑漆或水銀沁入器體,不易拭去,而宋代後仿製和當今新仿的漢鏡,採用真品翻模鑄造而成,花紋不甚清晰,顯得模糊,銅質呈黃紅色,黑漆或水銀顏色死,本身光潔度差。 藏友可以通過此處來判別真偽。

G. 鳳凰象徵的意義

鳳凰象徵的意義:吉祥。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徵。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大之意。

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徵,常和龍一起使用,鳳從屬於龍,用於皇後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盡管鳳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鳳」、「凰」常見於女性名。

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盡管她是虛構的),有「百鳥朝鳳」之說。
按陰陽五行之說,鳳色赤,五行屬火,是南方七宿朱鳥之象。另也為中國民間指的四靈之一(《禮運》,龍、鳳凰、麒麟、龜)。
在中國人的思想形態里,「鳳凰」自古以來就是傳說中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之物,據說鳳凰能火中再生,象徵美好、才智和吉祥。

拓展資料

一、關於鳳凰的介紹

鳳凰,亦作「鳳皇」,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總稱為鳳凰,亦稱為丹鳥、火鳥、鶤雞、威鳳等。常用來象徵祥瑞,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自古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鳳凰和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最初在《山海經》中的記載僅僅是「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甚至還有食用的記載,《大荒西經》:「沃之野,鳳鳥之卵是食, 甘露是飲」, 《證類本草》雲「諸天國食鳳卵,如此土人食雞卵也」, 宋代鳳髓被列為八珍之一。 而到最後卻有了麟前鹿後,蛇頭魚尾,龍文龜背,燕頜雞喙,成了多種鳥獸集合而成的一種神物。

自秦漢以後,龍逐漸成為帝王的象徵,帝後妃嬪們開始稱鳳比鳳,鳳凰的形象逐漸雌雄不分,整體被「雌」化。

鳳凰共有五種,即五鳳,《小學紺珠》卷十:「鳳象者五,五色而赤者鳳;黃者鵷鶵;青者鸞;紫者鸑鷟,白者鴻鵠」,現代網路有為今人謊造、訛傳的版本,以朱雀為鳳凰中赤者,實為大錯。

《淮南子》:「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皇,鳳皇生鸞鳥,鸞鳥生庶鳥,凡羽者生於庶鳥。」認為鳳凰是飛龍之子,但《大藏經》有:「嘉羽生應龍。應龍生鳳皇」,認為鳳凰是應龍後裔。

二、鳳凰價值意義

1、鳳凰是「華貴、偉岸、進取、太平」的象徵

鳳凰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徵。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風的甲骨文字和鳳的甲骨文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和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上之意。

2、鳳凰是愛情的象徵

鳳能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吉祥,自然也包含了愛情的幸福。於是,鳳有了象徵愛情的涵義。後來就被人們用來祝賀婚姻美滿,比喻夫妻和諧。在唐代,銅鏡有《美鳳銜同心結圖》,即鳳嘴上銜同心結象徵幸福的愛情,以示夫妻同心相愛。

由此可見,隋唐時期已較普遍地將同心結象徵夫妻恩愛。到北宋,還流行以贈送鳳釵來定情,而鳳釵是婦女的一種首飾。男女訂婚,女方多以鳳釵贈與男方,以表示自己對「到了明代,男女結婚時,女方穿的禮服也配有鳳冠,鳳冠上點綴著鳳凰,並掛有珠寶等。到了現代,人們仍把鳳作為愛情的象徵,結婚點鳳龍花燭,剪貼鳳形圖案等。

3、鳳凰有」和「的象徵意義

在中國文化中,鳳凰形象不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類社會之」和「。」鳳凰「五色」後來就被看成是古代社會和諧安定的「德、義、禮、仁、信」五條倫理的象徵。「其次,鳳凰在民間自古就代表著和美、和諧。愛情的忠貞。

此外,鳳凰作為一種和諧觀念的精神與物質載體。從發展上來看,它又是一個多元化的產物,是建立在巫術與鳥圖騰的結合之上,融合各個時代與不同部落所崇拜的圖騰。其次,它是一個」二合一「的對立統一體,同時可以說,鳳凰文化的和諧理念涵蓋了生活的社會與物質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和「的這種鳳凰形象特性的運用,在有關鳳凰的成語中也被經常運用。

4、鳳凰是」權力「的象徵

在先秦時期,鳳凰的圖案出現在權力的象徵玉器和青銅器上,後世又逐步成為皇家獨占御用的紋飾,出現在各種皇宮建築,使用器物之上,並以禮制和法律的形式予以維護。

5、鳳凰是華夏民族的精神圖騰

和龍一樣,鳳凰也是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進步,鳳的象徵意義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人們不再把鳳當作專制皇權的象徵,而是把它當作民族文化的象徵。在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中國原始彩陶文化中,就有鳳形象的雛形。

在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青銅器上也出現了鳳紋。以致在以後中國歷代的裝飾藝術中,都創造出許多以鳳為題材的藝術珍品。這些以鳳紋為題材的藝術作品是傳統藝術的代表,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趣味。從龍鳳藝術的角度來看,鳳的藝術形象給人們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與龍一樣,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即可以說,華夏民族也是鳳的傳人。

H. 國產的相機品牌:海鷗、鳳凰、珠江、青島、牡丹、友誼、華鎣、東方等那個最好啊

雙反的話海鷗復4A系列是不二選擇制,4A-107和4A-109都是天塞鏡頭,中心成像不錯,裂像取景屏,成色好的也不便宜。其實收一台中早期4A已經夠用了。
單反:珠江S201是國產膠片單反的經典,有6支配套鏡頭可供選擇,使用彩色膠卷可能會有些偏黃,使用黑白膠卷很好,還可以自己在家沖洗;鳳凰DN60或DN66是鳳凰的最後一代膠片單反,金屬機身,操作性好,可與尼康FM10媲美。此外海鷗的DF系列也可以考慮。
旁軸的選擇比較多,青島6型、華山、海鷗205、鳳凰205、東方S系列等等都不錯,即結實又實惠,成色好的二、三百而已。
國產的數碼單反目前還沒有出現。
希望對你有幫助。

I. 銅鏡是什麼年代

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回出現,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答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銅鏡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鏡以秦為較古,然而秦鏡流傳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傳世的都不可得到。古因為古代,死人用鏡贈於殮者,即用鏡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時代沿襲成為風氣。因此古代的名鏡大多入土。可是古鏡銅質好的,入土多年,都不會失去其良美的質地。因此幾千年後,仍可以看到古人的偉器。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 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 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 、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J. 誰知道古代的鏡子為什麼叫菱花鏡

菱花:古銅鏡中,六角形的或鏡背面刻有菱花的,叫菱花鏡。後詩文中常以菱花為鏡的代稱。

熱點內容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
矮喬木盆景 發布:2025-07-05 14:08:35 瀏覽:706
牡丹花藝作品 發布:2025-07-05 14:07:11 瀏覽:14
花藝WFC 發布:2025-07-05 14:07:05 瀏覽:143
干玫瑰花面膜 發布:2025-07-05 13:47:48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