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香梅盆景
A. 梅花香自苦寒來的上一句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來自《警世賢文》之勤奮篇 。意思是挨過寒冷冬季的梅花版更加的幽權香。喻義要想擁有珍貴品質或美好才華等是需要不斷的努力、修煉、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達到的。
深層次的意思是: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必須准備迎接各種困難的挑戰,不斷在實踐中豐富自己的閱歷,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達到自己嚮往的目標,不經過磨練甚至失敗,一帆風順的只想成功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時成功,也不會堅持長久。
拓展資料:
原文
警世賢文之勤奮篇:有田不耕倉稟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少壯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
譯文
寶劍的銳利刀鋒是從不斷的磨礪中得到的,梅花飄香來自它度過了寒冷的冬季。喻義要想擁有珍貴品質或美好才華等是需要不斷的努力、修煉、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達到的。
B. 徽派盆景的植物種類
徽派盆景植物種類較多。它以徽梅、徽柏、黃山松、羅漢松為主,其它如翠柏、紫內薇、南天竹、榔榆等容也比較常見。通過徽州花農和盆景藝人數百年的精心培育,現已選育出一大批出類拔萃的梅花品種,如徽州骨里紅、徽州檀香、徽州台閣玉蝶、徽州宮粉、洪嶺二紅等,甚至連園藝界公認已絕跡數百年的黃香梅,也奇跡般地再現於古徽梅苑。這些品種的形成是經過花農長期選優、人工嫁接、壓條存異等方式培育而成;顏色從紫紅、朱紅、粉紅到粉白、素白、淡綠、淺黃等,無一不具備;花型有單瓣、復瓣、重瓣、台閣等,千姿百態,絢麗多彩。
C. 關於徽派盆景的知識
徽派盆景是以古徽州命名的盆景藝術流派。它以歙縣的賣花漁村為代表,包括績溪、黟縣、休寧等地民間製作的盆景,以古樸、奇特、遒勁、凝重、渾厚為其特色,開創一派獨特的藝術風格,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以游龍梅樁馳名海內盆苑,並於清乾隆年間在績溪仁里等地形成了每12年一舉、規模宏大的徽派盆景展覽。 1972年2月,周恩來總理陪同美國總統尼克松夫婦觀賞了陳列在上海人民公園內的徽梅盆景。尼克松總統夫婦對充滿裝飾類美感、具有濃郁徽派特色的游龍梅樁的英姿雄態贊不絕口。 徽派盆景的產生和發展,與賣花漁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洪氏先人為徽派盆景的創始人。在洪氏的輾轉徙居過程中,由洪氏祖先將盆景這種特殊的藝術帶到徽州,並在績溪、歙縣等地進行再創作,發揚光大。 徽派盆景寓意於形。如游龍式為民族的象徵,三台式則寓有蓬萊仙境或天、地、人之內涵,迎客式則為恭候嘉賓。游龍式梅樁、扭旋式羅漢松、三台式圓柏等,高大、雄偉、粗獷、古樸,充滿著神秘的裝飾美感,與古典徽派建築交相輝映,意蘊深長;黃山松、羅漢松等造型,以黃山古松為典範,充滿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徽州人文精神。由賣花漁村培育的梅樁盆景,在全國舉辦的歷屆「二梅」展覽中,幾乎囊括了近1/2的金獎、銀獎和銅獎,足見其實力之雄厚。 徽派盆景植物種類較多。它以徽梅、徽柏、黃山松、羅漢松為主,其它如翠柏、紫薇、南天竹、榔榆等也比較常見。通過徽州花農和盆景藝人數百年的精心培育,現已選育出一大批出類拔萃的梅花品種,如徽州骨里紅、徽州檀香、徽州台閣玉蝶、徽州宮粉、洪嶺二紅等,甚至連園藝界公認已絕跡數百年的黃香梅,也奇跡般地再現於古徽梅苑。這些品種的形成是經過花農長期選優、人工嫁接、壓條存異等方式培育而成;顏色從紫紅、朱紅、粉紅到粉白、素白、淡綠、淺黃等,無一不具備;花型有單瓣、復瓣、重瓣、台閣等,千姿百態,絢麗多彩。 徽派盆景造型手法獨特。花農對幼小的梅條就用棕櫚葉片進行定胚造型,每兩年重新調整一次,較大的枝幹改用棕繩蟠扎;待主幹大致定型後再加工側枝,對小枝則只作修剪不作蟠扎,形成了「粗扎粗剪、剪扎結合」的造型藝術手法;徽派盆景多地栽造型,成形後再選盆配座,在賣花漁村數十公頃的山坡上,培育有各種大小梅樁和樹樁造型達數十萬株之多,可謂海內栽花賣花「第一村」;在繁殖上,採用壓條與養樁並舉的方法,在國內也頗為罕見。
D. 金香梅種植方法
金香梅的栽培,有園林栽培、切花栽培、盆景栽培以及催延花期栽培等方式。
1.露地園林栽培 最重要的是要適地適樹,要選擇適當的地點,切合其生態要求。一般栽2~5年生大苗,栽植方式可用孤植、叢植或群植。栽前要掘樹穴,施基肥,栽後要澆透水,加強管理,梅樹整形,以自然開心形為宜。修剪一般宜輕度,並以疏剪為主,短截為輔。一年一般應施三次肥,即秋季至初冬施基肥,含苞前盡早施速效性肥,新梢停止生長後(6月底、7月初)要適當控制水分,並施過磷酸鈣等速效性「花芽肥」,促進花芽分化。
2.切花栽培 以生產切花為主要目的栽培梅花,多在露地成片栽種,株行距可較小(3米× 3米),主幹分枝點留低(約 30厘米),並適當重剪,多施肥料,以促進大量生長較長的花枝。作切花栽培的品種,要求長勢健旺,而且能年年著花繁密,如宮粉型梅。
3.盆景栽培 先將苗木經露地栽培數年後,於年底上盆,栽前栽後均要加以整形修剪。必要時可用刀切、棕絲扎、鐵絲纏。修剪梅樁、盆梅,應較露地梅花為重。盆梅澆水要適度,太多易落黃葉,太干易落青葉,在新梢達到30厘米左右後,約在6月間要適當控制水分,並增施追肥,促進花芽分化。花前先置於冷室向陽處,含苞待放時移至室內觀賞,花後應進行強度短截,仍移至露地培養,藉以恢復元氣,增強長勢。
4.催延花期栽培 可令其春節、五一、國慶、元旦等節日開花。因梅花對溫度很敏感,要使它在元旦、春節開花,因時間已接近自然花期,很易做到,但要注意增溫不宜太猛,要經常灑水,以保持空氣濕度,並將其放置於陽光充足處,花蕾露色後,移至低溫處,這樣可維持正0~20天不開花,若給於10c~15c的條件,則經一周左右即可開花。如要在「五·一」開花,可將花芽豐富的盆梅置於略高於冰點的冷室中,至翌年4月上中旬逐漸移出室外。若要提前至「十·一」開花,則要在抽梢長30厘米後及時「扣水」,重施追肥,並摘除全部葉片,再依次給以低溫和增溫處理,
E. 列舉十種香花樹木並說出它的觀賞特點以及園林用途
1、加拿大紫荊
加拿大紫荊成年植株高7至15米。初春先葉開花,花冠扁平,圓形,紅紫色,叢生或呈總狀花序,花簇繁茂奪目。夏季結果,果實紅褐色。它既可植於庭院、公園,也可植於路邊。
葉片心形,新生葉呈現淺紅紫色,以後漸漸轉為深綠色,具有光澤。秋季落葉前,葉色有金黃、橘紅、紫紅色,對比鮮明,異常美麗。
2、茶條槭
茶條槭又名華北茶條,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通常葉片3羽裂,中裂片突出,兩側直伸或不明顯,裂緣不整齊的缺刻狀重鋸齒,羽狀脈,基部三出。果兩面突起,果翅長為果體的2倍,直立成銳角,內緣多重疊。長作庭蔭樹和行道樹,在堤岸,湖邊,草地及建築附近配植皆都雅緻。
3、紅葉碧桃
紅葉碧桃是碧桃的一個變異品種,性喜溫暖向陽環境,喜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土壤,紅葉碧桃不但花朵美麗,而且葉呈紅色,可與西府海棠,丁香,白鵑梅配植。
在園林綠化中被廣泛用於湖濱、溪流、道路兩側和公園等等,在小型綠化工程如:庭院綠化點綴、私家花園等,也用於盆栽觀賞,還常用於切花和製作盆景。
4、金葉小檗
金葉小檗是彩葉觀葉小灌木,它是小檗科小檗屬落葉樹種。葉片全年金黃色,花黃色下垂,紅色漿果長橢圓形,春夏之交葉片顏色更為鮮艷,因其枝繁葉密,葉色金黃。
觀賞期長而在園林綠化建設中具有十分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是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不可多得的重要黃色元素品種,不僅可用做綠化造景的圖案配色,還可以製作綠籬或盆栽。
5、藍葉忍冬
忍冬科忍冬屬植物。株高2-3m,樹形向上,緊密。單葉對生,葉卵形或卵圓形,全緣,新葉嫩綠,老葉墨綠色泛藍色。花脂紅色,花期4-6月。漿果亮紅色。果期9-10月。
藍葉忍冬花美葉秀,常植於庭院、小區做觀賞。其葉、花、果均具觀賞價值,常植於庭園、公園等地,亦可做綠籬栽植。
6、密冠衛矛
密冠衛矛是從國外引進的新優彩葉植物,其葉色為亮紫紅色,色彩鮮艷、亮麗,比其他紫葉植物更具有觀賞價值。密冠衛矛,衛矛科,落葉小灌木。葉秋季變紅,顏色鮮艷。長勢較慢,株型整齊。抗性強,適合做色籬。
7、紅花繼木
又名紅繼木,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樹皮暗灰或淺灰褐色,多分枝。花瓣4枚,蒴果褐色,近卵形。花期4~5月,果期8月。按葉色可分為嫩葉紅、透骨紅、雙面紅3類栽培種。生性喜光,較耐旱,適應性強。喜溫暖,耐寒冷。在肥沃、濕潤的微酸性土壤中適宜生長。常孤植、叢植、群植。
8、黃櫨
黃櫨是我國重要的觀賞紅葉樹種,葉片秋季變紅,鮮艷奪目,著名的北京香山紅葉就是為本樹種。每值深秋,層林盡染,遊人雲集。在園林中適宜叢植於草坪、土丘或山坡,亦可混植於其它樹群尤其是常綠樹群中,能為園林增添秋色。
在園林中適宜叢植於草坪、土丘或山坡,亦可混植於其它樹群尤其是常綠樹群中。黃櫨花後久留不落的不孕花的花梗呈粉紅色羽毛狀在枝頭形成似雲似霧的景觀。
9、紅葉楊
又稱變色楊。紅葉楊不僅屬高大喬木,而且葉片大而厚,葉面顏色三季四變,一般正常年份,在3月20日前後展葉,葉片呈玫瑰紅色,可持續到6月下旬,7-9月份變為紫綠色,10月份為暗綠色,11月份變為杏黃或金黃色,樹桿7月底以前為紫紅色。
葉柄、葉脈和新梢始終為紅色,色澤亮麗誘人,為世界所罕見,觀賞價值頗高,是彩葉樹種紅葉類中的珍品,可在城市綠化中廣泛種植。
10、火炬樹
火炬樹為漆樹科鹽膚木屬落葉小喬木,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長圓形至披針形。直立圓錐花序頂生,果穗鮮紅色。果扁球形,有紅色刺毛,緊密聚生成火炬狀。果實9月成熟後經久不落,而且秋後樹葉變紅,十分壯觀。
火炬樹雌花序、果序均亮紅似火炬,夏秋之際綴立於梢頭,入秋後葉色轉紅,是極富觀賞價值的觀賞樹種。
F. 能傲寒的植物有哪些
竹,松,梅。
臘梅,別名黃香梅、香梅、香木,臘梅科臘梅屬。臘梅花色美麗,香氣馥郁,在霜雪寒天傲然開放,花黃似臘,濃香撲鼻。野生臘梅是第四紀冰川遺留下的野生植物「活化石」,僅在中國與美國的北緯30°地帶有少量分布。
竹山縣是臘梅原產地和中國國野生臘梅最集中分布區域。臘梅是我國特產,原產於秦嶺、大巴山、武當山一帶,竹山地處秦巴腹地,與武當山相鄰,當地居民素有以野生臘梅培植花木盆景的習慣,境內臘梅分布范圍廣、面積大、花期長。據調查,全縣17個鄉鎮都有野生臘梅生長,總面積在10萬畝以上。其中,官渡鎮、樓台鄉、柳林鄉、深河鄉、上庸鎮、文峰鄉、雙台鄉等是臘梅的主產區。樓台鄉境內滄浪山麓萬畝連片的臘梅資源被譽為「華中第一天然臘梅園」,北京林業大學專家考察認為,這里野生臘梅集中成片分布狀況在整個中國也是獨一無二的,應稱之為「中華第一天然臘梅園」。
竹山臘梅經專家考證後認定主導品種為「狗牙臘梅」,其變異品種達6個以上,花期持續時間長,開花最早的出現在農歷10月中旬,最晚的到次年農歷2月才出現盛花期,整個花期長達5個月之久,且鮮花含香濃郁,香型好,是提取天然香精、香料的理想原料。目前已與西南大學聯合開展了「超臨界CO2萃取臘梅精油中試」試驗,並取得原創性先進獨特的科研成果,建成了20畝高標准臘梅標本園,與北京林業大學達成申報「中國臘梅之鄉」、「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國家臘梅自然保護區」意向性協議。
G. 梅花有什麼用
有象徵意義、觀賞價值、葯用價值、食用價值等等。
象徵意義:
梅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梅花象徵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別的花都是春天才開,它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其中有一首古詩是這么寫的: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有骨氣的花!幾千年來,它那迎雪吐艷,凌寒飄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鼓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開拓,創造了優秀的生活與文明。有人認為,梅的品格與氣節幾乎寫意了我們「龍的傳人」的精神面貌。全國上至顯達,下至布衣,幾千年來對梅花深愛有加。「文學藝術史上,梅詩、梅畫數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種花卉都望塵莫及。」
梅花高風亮節。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綠,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獨早,「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被譽為花魁。「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的崇高品格和堅貞氣節,象徵我們龍的傳人之精神。松,竹,梅花被稱為「歲寒三友」梅花培植起於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年歷史。梅是花中壽星,我國不少地區尚有千年古梅,湖北黃梅縣有株一千六百多歲的晉梅,至今還在歲歲作花。梅花斗雪吐艷,凌寒留香,鐵骨冰心,高風亮節的形象,鼓勵著人們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來。
食用價值:
梅花果為核果,味酸,可食用,可用來做梅干、梅醬、話梅、酸梅湯、梅酒等,亦可入葯。梅花酒在日本和韓國廣受歡迎。其味甘甜,有順氣的功能,是優良的果酒。話梅在中國是很受歡迎的食品。話梅是將梅子與糖、鹽、甘草在一起腌制後曬干而成的。話梅還可以用來做成話梅糖等食品。
梅是我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雲:《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雲:"縹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子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系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東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成為家梅---果梅。1975年,我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現了梅核,這說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觀賞價值:
梅花的總品種達300多種。適宜觀賞的梅花種類包括大紅梅、台閣梅、照水梅、綠萼梅、龍游梅等品種。觀賞類梅花多為白色、粉色、紅色、紫色、淺綠色。中國西南地區12月至次年1月,華中地區2至3月,華北地區3至4月開花。初花至盛花4~7日,至終花15~20日。
在園林、綠地、庭園、風景區,可孤植、叢植、群植等;也可屋前、坡上、石際、路邊自然配植。若用常綠喬木或深色建築作背景,更可襯托出梅花玉潔冰清之美。如松、竹、梅相搭配,蒼松是背景,修竹是客景,梅花是主景。古代強調"梅花繞屋"、"登樓觀梅"等,均是為了獲得最佳的觀賞效果。另外,梅花可布置成梅嶺、梅峰、梅園、梅溪、梅徑、梅塢等。梅花冰清玉潔,純貞高雅,是冬春之季觀賞的重要花卉。它可成片叢植也可作盆景和切花,以美化庭院等環境。
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這時的梅花品種,當系既觀花又結實的兼用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而在梅子一邊灑上紅暈。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雲:"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約在2000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於城市綠化了。
到了南北朝(公元420一589年),藝梅、賞梅、詠梅之風更盛,"梅於是時始以花聞天下"(南宋楊萬里《和梅詩序》)。《金陵志》載:宋武帝(即劉裕,公元420一422年在位)女壽陽公主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額上,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此時文人詠梅、寫梅的甚多,如宋代的鮑照有《梅花落》詩,梁代的蕭綱(簡文帝)有《梅花賦》,何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詩,陰鏗有《詠雪裡梅》等詩,陳代的蘇子卿、北周的庚信,也都有詠梅之作。
隋(581一618年)、唐(618一907年)至五代(902一963年),是藝梅漸盛時期。
據說,在隋唐之際,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主章安大師(56·1-632年)曾於寺前手植梅樹。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賦》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貸語。而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也多有詠梅名詩。根據詩文記載來看,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種,主要屬江梅型·官粉型。在四川,唐時始有硃砂型品種出現,當時稱"紅梅"。《全唐詩話》載:"蜀州郡閣有紅梅數株"。今日崇慶縣(即古蜀州)硃砂型品種既多且好,顯然是有其歷史根源的。
宋,元400年(960一1368年),是我國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除梅花詩詞及梅文外,梅畫·梅書也紛紛問世。同時,藝梅技藝大有提高,花色品種顯著增多。宋代梅詩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別出"梅花"為一類。梅詞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其梅花詩詞甚多,而"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的詩句,更是傳神佳句。余如北宋的蘇試、秦觀、王安石等,南宋的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詩詞傳世。商宋范成大著《梅譜》(約1186年),搜集梅花品種12個,還介紹了繁殖栽培方法等,這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藝梅專著。書中除介紹江梅型、官粉型、硃砂型外,還介紹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葉梅")"綠萼型"、"單杏型"。屬杏梅系杏梅類)、黃香型(即百葉湘梅,屬黃香梅類)和旱梅型(花期特早,國內已不多見),等等。此外,周敘《洛陽花木記》(1082年),記載了硃砂型(紅梅)等品種。而張磁的(功甫)《梅品》(1185年)與宋伯仁《榜花喜神譜》(1239年)等,則為有關梅花欣賞與詩。畫的專著。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畫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畫、詩,皆遠近聞名。趙孟兆、楊維楨、謝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詩詠梅。現昆明溫泉對岸的曹溪寺內有一株700多年前生的元梅·老態龍鍾,虹曲萬狀,仍年年開花、結實。
明、清時;藝梅規模與水平續有進展,品種也不斷增多。明王象晉的《群芳譜》(1621年),記載梅花品種達19個之多,並分成白梅、紅梅、異品3大類。劉世儒的《梅諸》,汪怠孝的《梅史》,皆記梅花,資料甚豐。明代詠梅之風有增無減,楊慎、焦宏、高啟、唐寅諸名家,俱有梅花詩;徐渭、姚淶、劉基等,則均有梅花文賦。清陳昊子的〈花鎮》(1688年),記有梅花品種21個,而其中的『台閣』梅、『照水』梅,均為前所未有的新品種。當時蘇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聞名。龔自珍(1792一1841年)的《病梅館記〉雲:"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重修成都縣志》(1873年)記載『旱梅』、白梅、官春梅、『照水』梅、『硃砂』梅、『綠萼梅等甚詳。當時,詠梅的書、文、畫,爭相出世,"揚州八怪"中詠梅、畫梅的名家,如金農、李方膺,為世人知曉。
葯用價值:
《神農本草經》首先指出梅的葯用價值:「梅實味酸平,主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梅果因加工方法不同,成品有白梅、烏梅之分。後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即記載了這種加工方法。作白梅法:「梅子酸,核初成時摘取,夜以鹽汁漬之,晝則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矣。」作烏梅法:「亦以梅子核初成時摘取,籠盛,於突上熏之,令干即成矣。」明代著名葯物學家李時珍認為:烏梅能「斂肺澀腸,止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白梅則「治中風驚癇,喉痹痰厥僵仆,牙關緊閉者,取梅肉揩擦牙齦,涎出即開。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
由此可見梅的葯用范圍很廣。近代醫學界研究表明,梅的花蕾能開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末可治黃疸。烏梅肉具斂肺澀腸,殺蟲生津功能,並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等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梅花主含揮發油,苯甲醛、異丁香油酚、苯甲酸。烏梅主含檸檬酸、谷甾醇,成熟後含氫氰酸。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傷寒、副傷寒、痢疾、結核等桿菌及皮膚真菌均有抑製作用,且能減少豚鼠蛋白質過敏性休剋死亡的發生。
此外,梅花可提取芳香油,據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海澄人善蒸梅及薔薇露,取之如燒酒法,每酒一壺滴露少許便芳香。」古人根據芳香油與水的沸點不同,利用分餾技術,將芳香油提取出來,用作食品的添加劑。
另外,果及樹皮還可製作染料;樹乾材質優良,紋理細膩,是用於手工藝雕刻的重要材料。
H. 梅花的資料,,
明代王冕所畫《墨梅圖》梅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梅花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別的花都是春天才開,它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有骨氣的花!幾千年來,它那迎雪吐艷,凌寒飄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鼓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開拓,創造了優秀的生活與文明。有人認為,梅的品格與氣節幾乎寫意了我們「龍的傳人」的精神面貌。全國上至顯達,下至布衣,幾千年來對梅花深愛有加。「文學藝術史上,梅詩、梅畫數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種花卉都望塵莫及。」 梅花高風亮節。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綠,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獨早,「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被譽為花魁。「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的崇高品格和堅貞氣節,象徵我們龍的傳人之精神。松,竹,梅花被稱為「歲寒三友」梅花培植起於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年歷史。梅是花中壽星,我國不少地 區尚有千年古梅,湖北黃梅縣有株一千六百多歲的晉梅,至今還在歲歲作花。梅花斗雪吐艷,凌寒留香,鐵骨冰心,高風亮節的形象,鼓勵著人們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來。形態特徵株高約5-10米,干呈褐紫色,多縱駁紋。小枝呈綠色。葉片廣卵形至卵形,邊緣具細鋸齒。花每節1~2朵,無梗或具短梗,原種呈淡粉紅或白色,栽培品種則有紫、紅、彩斑至淡黃等花色,於早春先葉而開。 梅花可分為系、類、型。如真梅系、杏梅系、櫻李梅系等。系下分類,類下分型。梅花為落葉小喬木,樹干灰褐色,小枝細長綠色無毛,葉卵形或圓卵形,葉緣有細齒,花芽著生在長枝的葉腋間,每節著花1~2朵,芳香,花瓣5枚,白色至水紅,也有重瓣品種。(如圖) 莖梅花是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米,枝常具刺,樹冠呈不正圓頭形。枝幹褐紫色,多縱駁紋,小枝呈綠色或以綠為底色,無毛。果核果近球形,有溝,直徑約1~3厘米,密被短柔毛,味酸,綠色,4-6月果熟時多變為黃色或黃綠色亦有品種為紅色和綠色等;味酸,可食用,可用來做梅干、梅醬、話梅、酸梅湯、梅酒等,亦可入葯。梅花酒在日本和韓國廣受歡迎。其味甘甜,有順氣的功能,是優良的果酒。話梅在中國是很受歡迎的食品。話梅是將梅子與糖、鹽、甘草在一起腌制後曬干而成的。話梅還可以用來做成話梅糖等食品。 花梅花可分為真梅系、杏梅系、櫻李梅系等,每節1~2朵,無梗或具短梗,直徑1~3厘米,萼筒鍾狀,有短柔毛,裂片卵形;花瓣5枚,原種呈淡粉紅或白色,栽培品種則有紫、紅、彩斑至淡黃等花色;雄蕊多數、離生,於房密被柔毛,罕為2-5(離心皮)或缺如,於房上位,花柱長。梅花的總品種達300多種。適宜觀賞的梅花種類包括大紅梅、台閣梅、照水梅、綠萼梅、龍游梅等品種。觀賞類梅花多為白色、粉色、紅色、紫色、淺綠色。中國西南地區12月至次年1月,華中地區2至3月,華北地區3至4月開花。初花至盛花4~7日,至終花15~20日。梅花屬於長壽花卉,即使是在家盆栽,也經常可以養到十年以上。湖北黃梅縣有株一千六百多歲的晉朝所植梅花,至今仍吐芬芳。梅花雖對土壤要求並不嚴格,但土質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為佳。幼苗可用園土或腐葉土培植。梅花對水分敏感,雖喜濕潤但怕澇。若盆土長期過濕會導致落葉黃葉。梅花不喜大肥,在生長期只需施少量稀薄肥水。梅花可耐-15度的溫度。梅花以嫁接繁殖為主,播種、壓條、扦插也可。砧木以實生梅苗或杏、桃為主。梅花通常不易染病,但也有一些病害,如穿孔病、炭疽病、白粉病、枯枝流膠病、干腐流膠病等。蚜蟲對梅花常有危害。但不可使用樂果殺蟲,其會對梅花產生葯害而導致落葉。此外,還有一種梅花盆景,名為梅樁。種類梅花品種及變種很多,目前大品種有30多個,下屬小品種有300多個,其品種按枝條及生長姿態可分為葉梅、直角梅、照水梅和龍游梅等類;按花色花型可分為宮粉梅、紅梅、照水梅、綠萼梅、大紅梅、玉蝶梅、灑金梅等型。其中宮粉梅最為普遍,花瓣粉紅,著花密而濃;玉蝶梅花瓣紫白;綠萼梅花瓣白色,香味極濃,尤以「金錢綠萼」為好。栽培歷史梅是我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雲:《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雲:"縹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子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系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東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成為家梅---果梅。1975年,我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現了梅核,這說明早在3200年筋,梅已用作食品。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這時的梅花品種,當系既觀花又結實的兼用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而在梅子一邊灑上紅暈。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雲:"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約在2000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於城市綠化了。到了南北朝(公元420一589年),藝梅、賞梅、詠梅之風更盛,"梅於是時始以花聞天下"(南宋楊萬里《和梅詩序》)。《金陵志》載:宋武帝(即劉裕,公元420一422年在位)女壽陽公主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額上,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此時文人詠梅、寫梅的甚多,如宋代的鮑照有《梅花落》詩,梁代的蕭綱(簡文帝)有《梅花賦》,何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詩,陰鏗有《詠雪裡梅》等詩,陳代的蘇子卿、北周的庚信,也都有詠梅之作。隋(581一618年)、唐(618一907年)至五代(902一963年),是藝梅漸盛時期。據說,在隋唐之際,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主章安大師(56·1-632年)曾於寺前手植梅樹。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賦》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貸語。而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也多有詠梅名詩。根據詩文記載來看,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種,主要屬江梅型·官粉型。在四川,唐時始有硃砂型品種出現,當時稱"紅梅"。《全唐詩話》載:"蜀州郡閣有紅梅數株"。今日崇慶縣(即古蜀州)硃砂型品種既多且好,顯然是有其歷史根源的。宋,元400年(960一1368年),是我國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除梅花詩詞及梅文外,梅畫·梅書也紛紛問世。同時,藝梅技藝大有提高,花色品種顯著增多。宋代梅詩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別出"梅花"為一類。梅詞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其梅花詩詞甚多,而"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的詩句,更是傳神佳句。余如北宋的蘇試、秦觀、王安石等,南宋的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詩詞傳世。商宋范成大著《梅譜》(約1186年),搜集梅花品種12個,還介紹了繁殖栽培方法等,這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藝梅專著。書中除介紹江梅型、官粉型、硃砂型外,還介紹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葉梅")"綠萼型"、"單杏型"。屬杏梅系杏梅類)、黃香型(即百葉湘梅,屬黃香梅類)和旱梅型(花期特早,國內已不多見),等等。此外,周敘《洛陽花木記》(1082年),記載了硃砂型(紅梅)等品種。而張磁的(功甫)《梅品》(1185年)與宋伯仁《榜花喜神譜》(1239年)等,則為有關梅花欣賞與詩。畫的專著。元代有個愛梅、詠梅·畫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畫、詩,皆遠近聞名。趙孟兆、楊維楨、謝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詩詠梅。現昆明溫泉對岸的曹溪寺內有一株700多年前生的元梅·老態龍鍾,虹曲萬狀,仍年年開花、結實。明、清時;藝梅規模與水平續有進展,品種也不斷增多。明王象晉的《群芳譜》(1621年),記載梅花品種達19個之多,並分成白梅、紅梅、異品3大類。劉世儒的《梅諸》,汪怠孝的《梅史》,皆記梅花,資料甚豐。明代詠梅之風有增無減,楊慎、焦宏、高啟、唐寅諸名家,俱有梅花詩;徐渭、姚淶、劉基等,則均有梅花文賦。清陳昊子的〈花鎮》(1688年),記有梅花品種21個,而其中的『台閣』梅、『照水』梅,均為前所未有的新品種。當時蘇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聞名。龔自珍(1792一1841年)的《病梅館記〉雲:"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重修成都縣志》(1873年)記載『旱梅』、白梅、官春梅、『照水』梅、『硃砂』梅、『綠萼梅等甚詳。當時,詠梅的書、文、畫,爭相出世,"揚州八怪"中詠梅、畫梅的名家,如金農、李方膺,為世人知曉。
I. 請問香梅怎麼才能保管開花時間長些
香梅的栽培,有園林栽培、切花栽培、盆景栽培以及催延花期栽培等方式。
1.露地園林栽培 最重要的是要適地適樹,要選擇適當的地點,切合其生態要求。一般栽2~5年生大苗,栽植方式可用孤植、叢植或群植。栽前要掘樹穴,施基肥,栽後要澆透水,加強管理,梅樹整形,以自然開心形為宜。修剪一般宜輕度,並以疏剪為主,短截為輔。一年一般應施三次肥,即秋季至初冬施基肥,含苞前盡早施速效性肥,新梢停止生長後(6月底、7月初)要適當控制水分,並施過磷酸鈣等速效性「花芽肥」,促進花芽分化。
2.切花栽培 以生產切花為主要目的栽培梅花,多在露地成片栽種,株行距可較小(3米× 3米),主幹分枝點留低(約 30厘米),並適當重剪,多施肥料,以促進大量生長較長的花枝。作切花栽培的品種,要求長勢健旺,而且能年年著花繁密,如宮粉型梅。
3.盆景栽培 先將苗木經露地栽培數年後,於年底上盆,栽前栽後均要加以整形修剪。必要時可用刀切、棕絲扎、鐵絲纏。修剪梅樁、盆梅,應較露地梅花為重。盆梅澆水要適度,太多易落黃葉,太干易落青葉,在新梢達到30厘米左右後,約在6月間要適當控制水分,並增施追肥,促進花芽分化。花前先置於冷室向陽處,含苞待放時移至室內觀賞,花後應進行強度短截,仍移至露地培養,藉以恢復元氣,增強長勢。
4.催延花期栽培 可令其春節、五一、國慶、元旦等節日開花。因梅花對溫度很敏感,要使它在元旦、春節開花,因時間已接近自然花期,很易做到,但要注意增溫不宜太猛,要經常灑水,以保持空氣濕度,並將其放置於陽光充足處,花蕾露色後,移至低溫處,這樣可維持正0~20天不開花,若給於10c~15c的條件,則經一周左右即可開花。如要在「五·一」開花,可將花芽豐富的盆梅置於略高於冰點的冷室中,至翌年4月上中旬逐漸移出室外。若要提前至「十·一」開花,則要在抽梢長30厘米後及時「扣水」,重施追肥,並摘除全部葉片,再依次給以低溫和增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