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一夜裁
『壹』 形容荷花一夜盛開的心情
形容荷花一夜盛開的心情
1、荷花綠油油的,像一個大圓盤,又像一遮陽傘。荷葉上滾動著晶瑩的碧珠,一朵朵荷花從荷葉里冒出來,有粉紅的,有白色的。有的花只有花骨朵兒,有的花開出了二、三片花瓣,還有的已經完全盛放,像一個婷婷玉立的少女。蜻蜓還在荷花沒開放的時候就來了。微風把荷葉掀起一片片碧浪,荷花翩翩起舞,真是美不勝收!
2、你瞧,在一張張綠色的大玉盤似的荷葉中冒出了一朵朵粉嫩的荷花。有的花才展出七、八片花瓣;有的花全展開了,露出了嫩綠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還有的花全謝了,留下了小巧玲瓏的蓮蓬。荷葉上的水珠滾來滾去,還閃著金光呢!
3、荷花已經開得擠滿了荷塘,荷葉密密麻麻,一個挨著一個,像個調色盤,荷花有的全開的,像炫耀自己的美麗,有的才開了三四片花瓣,像害羞的小泵娘,有的還沒開放呢!這叫花骨朵,像一個可愛的娃娃吃了飽脹得要爆炸似的,真可愛!
4、荷花更美,它們婀娜多姿,芳香四溢,色彩斑斕。只要們一看到它們婷婷玉立於碧葉之上的身影,你就會情不自禁地駐足欣賞一番。一朵荷花白的像雪,粉的像霞,而白里透紅的荷花,就像小泵娘滾著花邊的翻用彩裙。荷花有的花瓣兒已經全開了,像觀音菩薩的蓮花坐。有的只開了兩三片花瓣,像害羞的小泵娘用手掩住自己美麗的臉蛋。有的還是花苞,花瓣兒緊緊地合攏在一起,像睡得正香的小白免。風一吹,荷花就翩翩起舞,散發出一陣陣清香。蝴蝶和蜜蜂飛來了,蝴蝶忙著跟荷花比美,蜜蜂忙著采蜜。這時擺在你眼前的就的一幅美麗的畫卷。
『貳』 荷葉羅裙一夜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我們可以知道采蓮姑娘的羅裙是什麼顏色的
采蓮姑娘的羅裙是荷葉色的。
比上衣長幾寸的裙子叫羅裙,
荷葉羅裙就是荷葉色的羅裙。
『叄』 荷葉羅裙一夜裁,芙蓉笑臉兩邊開 描寫的是什麼對象
以荷花為素材,描寫美麗的妙齡女子。
『肆』 荷葉羅裙一夜裁,芙蓉笑臉兩邊開 。描寫的是什麼對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是這句吧
王昌齡采蓮曲
原文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作者為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因擅長寫七言絕句,因而被稱為「七絕聖手」。 這首詩與南朝樂府《采蓮曲》中的少女的描寫,手法不同,性格有異.手法的差別是南朝手法採用白描,王詩用映襯手法。性格差別是王詩更加精巧活潑。 荷葉和采蓮女的衣裙,簡直就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這里代指蓮花。采蓮女們進入蓮池後,就分不清哪是荷葉哪是衣裳,哪是蓮花哪是人面,直到聽見歌聲,才知道她們來了。
翻譯
1、一群采蓮姑娘身穿和綠色荷葉一樣顏色的羅裙,粉紅的荷花映照著姑娘們鮮艷的臉龐。她們混雜在池塘中難以發現,聽到姑娘們的歌聲,才知道有人出來的一番景色。 2、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人花難辨。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
賞析
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采蓮圖,描寫了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 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後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重於客觀描寫,後兩句側重於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畫面上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於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後,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藉助動詞,展現采蓮女在荷塘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人花難辨,花人同類的生動畫面,表現出采蓮女天真爛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伍』 請問有一句歌詞里有荷花一夜是什麼歌
荷花
-
周旋
詞:潘先賢
曲:印青
荷花呀
荷花呀
你是那樣清香淡雅
荷花呀
荷花呀
出於泥土冰回潔無暇
花開不為美
花落不答自憐
但捧蓮果沁人心
不求園中顯芳華
陰與晴
何須顧
喜悅自唱月光好
淡然獨享夜色佳
荷花呀
荷花呀
你是那樣清香淡雅
荷花呀
荷花呀
出於泥土冰潔無暇
無論春和秋
笑對去與留
風輕雲淡山和水
從容胸懷天地大
寒與暖
何須憂
人說荷花不風流
我頌最美是荷花
寒與暖
何須憂
人說荷花不風流
我頌最美是荷花
啊
最美的是荷花
『陸』 一夜荷花開的上一句
陣陣新雨落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柒』 荷花帳里過一夜,此味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
這句是現代人改寫的
原句出自杜甫的《贈花卿》
贈花卿
作者:【杜甫】 年代:【版唐】 體裁:【七絕權】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這首絕句,字面上明白如話,但對它的主旨,歷來注家頗多異議。有人認為它只是贊美樂曲,並無弦外之音;而楊慎《升庵詩話》卻說:「花卿在蜀頗僭用天子禮樂,子美作此譏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詩人之旨。」沈德潛《說詩晬語》也說:「詩貴牽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竊,則想新曲於天上。」楊、沈之說是較為可取的。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禮儀制度極為嚴格,即使音樂,亦有異常分明的等級界限。據《舊唐書》載,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訂大唐雅樂,「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這些條分縷析的樂制都是當朝的成規定法,稍有違背,即是紊亂綱常,大逆不道。
『捌』 荷花晚上的樣子
荷花,多年生水生植物,屬睡蓮科,又稱蓮花、芙蕖、水芙蓉等,是中國的傳統名花。荷葉呈圓形,表面為深綠色,上面「披」著一層蠟質白粉,背面為灰綠色,邊緣呈波浪狀。葉柄為圓柱形,密密地生著倒刺。荷花長在花梗的頂端,被高高地托出水面,有單瓣、復瓣、重瓣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紅、淡紫色等變化。花期為6月—9月,每天早晨開晚上閉。9月—10 月為果熟期。根莖(藕)肥大並且多節,橫長在水底淤泥中。
荷花晚上會並攏的原因是經過一夜的努力,它才會在早晨長開,由於時間的光合作用,到了晚上它是會閉上的。我還親眼看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