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粉彩盤
㈠ 仿生瓷粉彩描金蓮花盞一對落款大清乾隆年制,真品,價值多少
5萬左右
㈡ 粉彩荷花吸杯的歷史及背後的故事
清光緒年間製作。它形如一朵盛開的荷花,粉白粉紅的花瓣中,花蕊嫩黃,花梗碧綠。杯子內底上,脈絡清晰的花瓣間,有一小孔,與花梗相連,花梗中空,作用相當於吸管。在古代,這種自帶固定吸管的杯子,名「吸杯」。據《酉陽雜俎》記載,以荷葉作酒杯,在唐時文人雅士中非常流行。他們把荷葉連著長梗折下,架在硯盒上,用簪頭刺破蒂芯,讓酒灌入中空的荷梗。再將荷梗向上拉起,彎成大象鼻子似的弧形,然後主賓輪流以嘴含住荷梗的端頭,用力吸吮,其妙處在於能令酒水染上荷葉的香氣,使人倍感清涼。於是,由此衍生出人工製作的「碧筒杯」。只不過,「碧筒杯」大多為蓮葉型,荷花造型並不多見。
粉彩荷花吸杯又名「光緒粉彩秋操杯」,其花梗背面,書有「大清光緒三十四年太湖附近秋操記念」字樣。所謂「秋操」,即「秋季軍事訓練」,是晚清政府檢閱陸軍新軍編練結果的軍事演習。在經歷了甲午戰爭與八國聯軍侵華的慘敗後,清廷終於認識到,要想在內外交困中繼續生存,就必須編練新軍,實行軍事現代化。從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共舉行過三次「秋操」,第一次在河北河間舉行,隨後還有河南「彰德秋操」、無錫「太湖秋操」。「秋操杯」就是清政府為紀念這幾次「大閱兵」而特製的杯子。只不過,「河間秋操」與「彰德秋操」紀念杯,都是普通的杯子形狀。據說,這款「太湖秋操杯」,之所以設計為粉紅荷花形,其中包含有「一片丹心報效朝廷」的寓意。這種瓷質吸杯,本為古代江南人消夏時節啜吸飲料所用,若放在文人墨客的書桌茶案間,或閨閣幽窗的熏籠綉塌畔,都不失為一種別致的情調與風雅。但是,以如此形色的瓷杯賞賜新軍將士、紀念大閱兵,是否有失莊重呢?
果然,這種盛放冷飲的荷花吸杯,很快就賞給新軍將士一杯「冷水」:正當太湖秋操如火如荼進行時,突然從京城傳來「噩耗」,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幾乎同時「駕崩」。秋操只好暫停,全國上下舉行哀禮。太後、皇帝先後辭世,朝野震動,人心惶惶,正當此時,又從安慶傳來「兵變」消息,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次「兵變」就是著名的「安慶馬炮營起義」,由陳獨秀、柏文尉等革命黨人發動,雖然起義未能成功,卻為辛亥革命探索出了一條武裝奪取政權的新路。
粉彩荷花吸杯
㈢ 請問民國的粉彩節盒是干什麼用的呢當時
二〇〇七年,南京博物院攜手《揚子晚報》,開設專欄介紹藏品並採取簡訊及網上投票,並組織專家和各界人士研討,從四十餘萬件館藏文物中選出十八件「鎮院之寶」。另外還有兩件極品館藏,一共是20件,分別是:
01 金獸(西漢),一九八二年正月,盱眙馬湖店村農民萬以全在挖水渠時一鍬下去,竟然挖出了一個閃閃發光的金獸,這種神奇的運氣是大多數考古學者一輩子都沒有的。此金獸重達9100克,含金量達99%,通高10.2厘米,身長16厘米,身寬17.8厘米,空腹、厚壁,澆鑄成形,是目前全國考古發現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金器。金獸下還蓋著一個精美奇特的銅壺,壺內裝滿了金器,其中9塊半金餅重達2864克,15塊馬蹄金、麟趾金重達4845克,11塊金版「郢爰」重達3260克。
02 錯金銀重絡銅壺(戰國),與「金獸」和其他金器同時出土的是一尊重金絡青銅壺,即裝金子的容器。殘高為24厘米,口徑12.8厘米,腹徑22.2厘米,足徑13.8厘米,是中國青銅時代泥范鑄造技術的完美作品。雖然金獸等被認定為西漢時期的,但此青銅壺卻是戰國時期燕國的產物。最為顯著的歷史意義,在於銅壺有三處銘文:一處為口內,內容為「廿五重金鉻壺受一孛五紂」,這是一批器皿的編號、名稱及容積,孛、紂為戰國時燕國的專用量詞,故可確認此壺鑄成時為燕國器。第二處銘文在圈足內側,雖被銳器鏨鑿,但從殘跡中可見約三四字,可能為「王後右酒」,應為使用者的記銘。第三處銘文在圈足外緣,共有刻銘廿九字,銘文為「隹王五年,奠易(陽)陳旻,再立事歲,孟冬戎啟,齊藏戈子斿。陳璋內、伐匽(燕)邦之獲」,內容與現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陳璋方壺大致相同,可互為補正,故此壺又俗稱「陳璋圓壺」;這一銘文反映了戰國中期的一大歷史事件:燕王噲禪讓,由相國子之執政,三年引起燕國內亂,在齊王的陰謀煽動下內戰越甚,齊趁機發兵攻打燕都城,在「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的情況下大勝,並掠獲燕國王室重器。此青銅壺造型奇偉,紋飾華麗,又是集三處銘文於一身,藝術價值無與倫比。可惜此行未見其展出。
03 廣陵王璽金印(東漢),目前唯一發現的漢朝劉姓王族的璽印,該印由高純度黃金製成,金光燦燦,重122.87克。印面長2.375厘米、寬2.372厘米;龜鈕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其龜鈕精緻,紋飾優美,印文陰刻篆書「廣陵王璽」,布局疏密有致,行筆流暢、直中有曲。此印來歷頗為曲折,上世紀七十年代,南京博物院對揚州附近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根據出土文物銘文初步推定為東漢廣陵王劉荊的墓葬。第二年,墓葬清理出的廢棄土被用於鋪路,當地女農在扒土時在扒土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看上去黃亮亮的東西,隨手裝入了口袋,收工回家清洗後發現是一枚印章。其丈夫曾在考古隊中做過民工,憑經驗他感覺這東西不同尋常,後來夫婦倆特地趕到南京博物院請專家鑒定。在給予當時看來不菲的四百元獎勵後,夫婦二人將廣陵王璽金印愉快地捐給了國家。
04 金蟬玉葉(明),金蟬玉葉是南京博物院四十二萬件藏品中的一件工藝極品,一九五四年蘇州墓葬發掘出土,為貴族女子頭上的發簪。側身翹足、雙翼略張的金蟬好似在奏鳴,由透明的玉葉托著。金蟬左右各外翼長1.7厘米,寬約0.8厘米,厚僅0.2毫米;玉葉則長5.2厘米、寬約3.2厘米,葉片打磨細薄呈凹弧狀,僅厚約0.2厘米,有主脈一根,兩邊各有支脈四根,系用新疆和田所產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整個畫面動靜結合、妙趣橫生,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是明代中期的極品工藝品。蟬俗名「知了」,所以「金蟬玉葉」也就為「金枝玉葉」。此行筆者未見其展出,覺得相當遺憾。
05 銀縷玉衣(東漢),一九六九年出土於徐州土山一號漢墓中,徐州在西漢時屬於楚王封地,東漢為彭城王封地,前後有五代,土山一號漢墓墓主是東漢某代彭城王。在漢代,玉衣是皇帝、諸侯王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但西漢時尚未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故已發現的西漢諸侯王的玉衣,既有金縷,也有銀縷、絲縷;東漢則實行了嚴格的玉衣等級制度,只有帝王才有資格在駕崩時穿金縷玉衣,而諸侯死去時只能穿銀縷玉衣,一般的貴族和長公主只能穿銅縷玉衣。這件東漢某彭城王的銀縷玉衣全長一百七十厘米,外觀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樣,從頭到腳由頭罩、上衣、褲子、手套和鞋五部分組成,共用玉片2600餘片,編綴玉衣的銀絲重約800克。
06 錯銀銅牛燈(西漢),一九八〇年在揚州出土於東漢廣陵王劉荊墓葬,就是第二年從廢棄土中發現廣陵王金印的那個漢墓。它通高46.2厘米,牛身長36.4厘米。該燈不但設計精美,而且在製作時巧用銅銀二種不同材質的色澤,形成顏色的完美搭配。銅牛燈工藝精湛,整體紋飾運用流雲紋、三角紋、螺旋紋圖案為地,飾以龍、鳳、虎、鹿以及各種神禽異獸等圖案,是漢代眾多青銅燈具中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上乘之作。銅牛燈由燈座、燈盞、煙管三部分組裝而成,它的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相當方便。燈座是一俯首站立、雙角上聳、四足矮而敦實、尾捲曲向上、雄渾壯碩的黃牛。牛腹中空,背負圓形燈盤,燈盤一側設扁平把手以轉動燈盤,盤上飾兩片可以靈活轉動的燈罩,其中的一片刻鏤空菱形斜方格形紋,起到散熱、擋風和調光的作用。燈罩上緊扣穹頂形罩蓋,蓋頂之上彎曲的煙管與牛頭頂上方凸出的短管緊密套接,可將煙塵通過導入燈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
07 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明),南京博物院所藏文物中瓷器佔了一半,總藏超過廿萬件。盛行於元明兩朝的梅瓶,向來備受人們矚目,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兩件梅瓶,即「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和「賞賜梅瓶」都是其中的珍品,前者是僅存帶蓋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紅梅瓶,一九五七年出土於江寧縣東善橋響龍山附近「娘娘墳」的土包上,墓主人是明成祖朱棣的駙馬都尉宋琥和安成公主。釉里紅是元代景德鎮新燒成的一個瓷器品種,在白色瓷胎上以含銅的顏料進行繪畫,然後罩透明釉一次燒成,但高溫銅紅釉對窯室氣溫要求比較嚴格,鮮紅色最為難得。歲寒三友指松樹、綠竹、梅花三種常綠植物,象徵著高潔的志向,是元代文人畫的常用題材。也許是追求畫面對稱的緣故,自明初沿襲整個明清兩朝,歲寒三友紋飾都添繪一株芭蕉,這件梅瓶也不例外。此梅瓶高41.7厘米,造型優美,器型完整無缺。可惜此行未見這件釉里紅,但看到了那件「賞賜梅瓶」。
08 坤輿萬國全圖(明),《坤輿萬國全圖》是義大利耶穌會的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傳教時所繪制的世界地圖,該圖於明萬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後,刻本在國內已經失傳。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輿萬國全圖》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的宮廷彩色摹繪本,是國內現存最早、也是唯一的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該圖本為清宮舊物,在清帝遜位動盪而流出宮外,在幾乎流落海之前被北平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以重金購回,民國廿五年並入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這幅珍貴的世界地圖遂一直由南京博物院珍藏。利瑪竇繪制《坤輿萬國全圖》時,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藍本,並改變了當時通行的將歐洲居於地圖中央的格局,而是將亞洲東部居於世界地圖中央,此舉開創了中國繪制世界地圖的模式。此圖所繪五大洲中,各洲以不同顏色區分。山脈以寫景法描繪,河流以雙曲線繪寫,海洋則以深綠色繪出水波,整幅地圖和諧而又富有層次感。地圖圈外還繪有九重天圖、天地儀圖、日蝕圖、月蝕圖、赤道北地半球圖、赤道南地半球圖、中氣圖等小圖,包羅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開拓了當時國人的眼界。在各個海域中繪有鯨、鯊、海獅等海生動物十五頭,南極大陸上居然繪有陸上動物大象、獅子、駝鳥、恐龍等八頭。
09 徐渭《雜花圖》卷(明),徐渭是個才子也是個瘋子,是個奇人也是個狂人。科舉路上八次不能中舉,期間成為胡宗憲的幕僚,平倭的奇招和陰招多出自此人,可以說是抗倭的絕對幕後英雄。之後受到嚴嵩案的牽連,一直相當潦倒,但為抗倭做出的額外貢獻是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李成梁的幾個兒子。雖然是個科舉上的失敗者,但他的詩文字畫水平都可以綴上一個「家」字。繪畫方面,徐渭是寫意花鳥方面的集大成者,從清初到現代,石濤、鄭板橋、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巨匠都深受其影響。《雜花圖》卷縱30厘米,橫1053.5厘米,在這卷十餘米的長卷中,徐渭以淋漓酣暢的「膠墨」分別畫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蘭、竹等共計十三種花卉蔬果。徐渭以其疾飛狂掃的豪放氣勢,縱橫揮灑,堪稱徐渭的扛鼎之作。可惜此行未見。
10 竹林七賢磚畫(南北朝),《晉書·嵇康傳》: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此七人為魏末晉初時期的名士,他們常結伴遊於山林,沉湎於酒樂。一九六〇年,在南京西善橋宮山北麓南朝帝王陵墓中發現了竹林七賢磚畫。原件分布在墓室中的南北兩壁,各由近三百枚磚塊拼嵌而成,規格均為長2.4米、高0.88米,是同類磚畫中規格最大、內涵最為豐富、保存最為完好的一件。為了對稱的需要,畫面上多了個春秋高士榮啟期。畫面中,嵇康頭梳雙髻,目送秋鴻,手彈五弦;阮籍身著長袍,一手支皮褥,一手置膝上,口作長嘯狀;山濤頭裹巾,一手挽袖,一手執杯而飲;王戎斜身靠幾,手弄玉如意;向秀頭戴幘,一肩袒露,閉目沉思;劉伶雙目凝視手中酒杯,另一手蘸酒品嘗;阮咸垂帶飄於腦後,彈四弦樂器;榮啟期披發長須,腰系繩索,凝思而彈五弦琴。八人皆席地而坐,各具神態,每個人物身旁均標明身份,相互間以銀杏、松樹、槐樹、垂柳等樹木間隔,是一組既各自獨立又和諧統一的大型畫像磚組畫。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一幅魏晉人物畫的實物,也是現存最早的竹林七賢人物組圖,鑒於其獨特價值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國家文物局明確規定這件國寶級文物禁止出境展覽。
11 青花壽山福海紋爐(明),此爐胎體厚重,器型高大,外壁繪壽山福海紋,集人文意蘊與高超的制瓷技術於一體,表現出撼人心魄的藝術張力,是明朝宣德年間官窯器中的黃鍾大呂之作。青花瓷一般都是白底藍花,而青花壽山福海紋爐作為官窯大器,以費料費時的十分少見的藍底白花來表現,滿繪洶涌波濤,並在下腹部加繪山巒疊嶂,寓壽山福海之意。這種大型的官窯青花,還有一尊「萬壽瓶」,通體以各種字體繪滿「壽」字。此行僅見後者,有些遺憾。
12 金菩薩立像(清),這尊佛像由純度很高的黃金製成,通高八十八厘米,且佛身與蓮座皆裝飾華麗,嵌珍珠寶石,盡顯皇家氣派,是清朝全盛時期由宮廷的能工巧匠製作而成。這尊金菩薩盤發束髻,戴五葉冠,冠後僧帶向兩側下垂,兩眉之間有象徵智慧的白毫。菩薩赤足站立在雙層蓮花座上,每瓣蓮上嵌水晶一顆,蓮座中間鑲嵌珍珠一周。
13 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東漢),書寫工具方面,中國漢代出現了以松煙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時又發明了紙,於是各種硯台相繼出現,進入了一個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的階段,製作工藝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這方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一九七〇年出土於徐州某東漢彭城王的墓葬中,長25厘米、寬14.8厘米、通高10.2厘米,通體鎏金並鑲嵌紅珊瑚、青金石、綠松石。盒蓋與盒身以子母口相合成為伏地神獸。首似龍形,雙目呈三角形,睜目凝視,兩眉突起,並飾雙角。伏地匍匐、咧嘴露齒,其下頜前伸,巧妙地構成貯水墨池。腹微鼓,扁平光滑的長方形石硯置身其中,石質為甘肅臨洮石,上置圓形研石一塊。尾捲曲藏腹下。背脊隆起,雙翼凸顯。背部中心設一橋鈕,可系繩,便於提揭。銅盒硯的整體形狀貌似蟾蜍,頭生雙角,身添羽翼,張牙瞪眸,四足蹲伏,是當時的吉祥神獸。
14 透雕人鳥獸玉飾件(新石器時代),透雕人鳥獸玉飾件是中國迄今出土的時代最早的人鳥獸圖案透雕,為良渚文化玉器之神品。一九七〇年出土於崑山市張浦鎮西南、太湖水鄉地帶新石器時代遺址。玉飾件高5.5厘米、厚0.5厘米,系透閃石軟玉製成,呈白色略帶綠斑。製作採用了線刻、圓雕、透雕、鑽孔、琢磨拋光等技法,精雕細鏤,構圖獨特。主體是一個蹲踞抬手的側身人像,頭部以凹下的圓點表示眼睛,邊緣的曲線勾出嘴、鼻,頭上方陰刻五條平行弦紋的凸棱表示冠帽,冠帽上方高聳的弧狀物象徵一束羽翎。在戴羽冠的人臉一側,有一頭上尾下、前後肢與羽冠相接的走獸。頂端是一浮雕小鳥,小頭短頸,扁喙微張,碩身翹尾,形象極其生動。此物出土時置於墓主右腳下的一石鉞圓孔處,應是鉞上的附加飾件。鉞作為兵器(或許那時還沒有演化為禮器),顯示著墓主人生前擁有的軍事權威。墓主人在當時非同尋常的社會地位,應是一位握有軍權、神權的氏族顯貴。
15 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新石器時代),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們用於祭祀神祗的一種法器,距今五千年左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良渚文化、廣東石峽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很多。南博院藏的一件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是一九八二年底常州市東北的寺墩遺址四號墓葬出土,為良渚文化琢玉工藝的一件精妙無雙的代表作品。玉琮高7.2厘米、邊寬8.5厘米、內孔徑6.1厘米,為透閃石軟玉製成,呈乳白色隱現翠綠、赭紅斑紋。造型為矮方柱體筒形,外方內圓。上下兩節各飾造型不同的神人、神獸面紋,上節是人面紋,下節是獸面紋,這是一組表示神人騎在神獸上的象徵性圖案,為良渚文化人們宗教信仰的核心。
16 青瓷神獸尊(西晉),青瓷神獸尊於一九七六年出土於宜興周處家族墓周墓墩,是南博十件國寶級文物之一,高27.9厘米、口徑13.3厘米,根據墓誌記載為西晉永寧二年(302)。神獸尊造型略微呈梨式,肩部兩側和腹部各有三隻橫系,上大下小,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內凹。腹部堆塑神獸,雙目突兀,瞠目仰鼻,口含圓珠,繩索狀的前掌外翻,後掌下撐,背後五隻小半圓形扁橫凸脊,從上至下排列。青釉微微泛灰,釉質潤澤,但因受火不均而釉色不勻。周身有刻畫的蓖紋、戳印紋和堆貼紋,以表示鬃毛、羽翼和胡須,底部刻有「東州」二字。青瓷神獸尊不是一件簡單的瓷罐,而是特製的隨葬品,是一件絕品,具有神聖的意蘊。這件青瓷尊體量大,神獸的神態驚人,全身刻滿紋飾,非常具有震撼力。神獸尊造型獨特而又具有西晉瓷器的典型特徵,出土於紀年墓葬,至今尚未發現有可靠的同類資料,因而相當珍貴。一九九三年全國館藏文物定級時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17 鎏金喇嘛塔(明),這尊鎏金喇嘛塔於一九五六年發現於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弘覺寺塔地宮之內,通高卅五厘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為高十六厘米的須彌寶座,座正面刻有二力士像,右刻雙獅戲球,左刻雙鹿斗角,後刻雲龍,塔座下方刻有題記,記載製作喇嘛塔的製作者和供養者。須彌座上布置有一組佛像,內部藏有珍珠、寶石、水晶、瑪瑙、玉石、骨灰等物。須彌座上的佛塔為藏式佛塔式,塔身有四個壺門,塔內放置有釋迦、韋陀佛像等,塔剎由相輪、十三天、寶蓋、寶珠等組成。須彌座上的四角各放一個青瓷罐,其中一個罐內放有一顆老年人牙齒及骨灰等物。此塔屬於佛教密宗的塔式,主要供五方佛或者埋葬佛舍利,在中國主要是明朝以後修建的,全國大約有十多處。金剛寶座塔僅有五台山圓照寺和雲南昆明官渡妙湛寺兩座,而像南京弘覺寺塔地宮中出土的「迷你」金剛寶座塔僅此一座,彌足珍貴。
18 沈壽綉品《耶穌像》(民國),沈壽一八七四年生於吳縣,清時曾任農工商部綉工科總教習,並赴日本考察刺綉和刺綉學校。沈壽對日本藝人將東方刺綉針法與西方的素描、油畫等技法效果結合起來的新嘗試特別感興趣,歸國後進一步琢磨、研究,在豐富自己綉藝的基礎上,獨創了「模擬綉」,一舉改變了中國傳統的刺綉作品有形有色、卻少光少影的綉法,使中國的刺綉技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民國初期,適逢即將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向中國徵集展品,沈壽決定利用「模擬綉」的手法,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刺綉。為了讓世界公眾更加容易接受中國的精湛技藝,她選中了一張義大利明信片上印的耶穌畫像為原本,開始了再度創作。這幅原作為文藝復興晚期義大利畫家琪特的油畫,取材於《聖經》耶穌遇難再生的故事。沈壽創造性地運用了虛實針、旋針等新針法,並根據人物肌膚絲理的需要和油畫明暗層次的變化,精心選用自己染就的百餘種不同色澤的絲線,將這幅《耶穌像》綉織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為巧妙的是,沈壽還將這件綉品中所用的百多種不同色彩的絲線各取一根,在綉像的上方綉成一個十字架,供觀眾審辨,以此證明這幅綉像的所有部位無一處是綉後染色的。《耶穌像》在一九一五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被評為這屆博覽會的一等大獎,使得這屆世博會成為對中國影響非常大的一屆世博會。此行還見到了沈壽所綉羅漢四條屏中的一條,亦為刺綉中的絕對精品。
19 藍釉粉彩轉心瓶(清),乾隆藍釉描金粉彩開光轉心瓶是乾隆官窯創制的特有瓶式,工藝極為復雜,在鏤空的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外瓶繪著彩雲、山崖、板橋等景緻,內膽繪著乾隆打獵時的場景。內膽旋轉時,彷彿大隊人馬穿行在山間,氣勢非凡。此瓶通高70厘米,口徑20厘米,底徑24厘米。
20 和碩智親王金印金冊(清),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一大早,天理教兩百多教眾在太監內應下,由東、西華門攻打紫禁城,試圖越牆打進皇帝住的養心殿。皇阿哥旻寧聞聽前面發生變故,立即命令侍從投入戰斗。當他趕到養心殿階下,發現屋頂上有兩個人影,立即以鳥槍射擊,將其擊斃。激戰至中午,事變平息,此時嘉慶帝正由避暑山莊歸京途中。得知兒子已率眾平亂,嘉慶封旻寧為「和碩智親王」,這一年旻寧卅一歲。嘉慶帝本來就喜歡這個嫡出的皇二子(長子早夭,其實為嫡長子),加上其在「癸酉之變」中的出色表現,七年後旻寧繼承皇位、成為道光帝。旻寧受封和碩智親王時,嘉慶帝賜予金印、金冊,作為身份的認定。金印背紐為贔屓,力大且擅於負重,為龍首、龜身、龍尾、龍爪;金冊是三面屏風形狀,可折疊,上面刻有滿、漢兩種文字。
㈣ 清代五彩瓷器荷花真假鑒別
是粉彩、五彩、顏色釉,還是青花?鑒定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
雍正青花瓷器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胎釉。胎體精細,潔白堅致,重量較輕,修胎一絲不苟,看不見旋削痕,薄厚均勻。釉面光亮瑩潤,玻璃質感強,純凈無瑕,白中微閃青花,帶有明代風格。
二、青料。採用我國浙江產的上等青料,加以精煉。從顏色上看可分兩種:一種是色澤幽靜勻潤,發色較康熙青花柔和淡雅,沒有太多的深淺濃淡的色階,也有少部分是仿明成化的淡描青花,或仿明嘉靖青花的藍中泛紫,淡描青花經常出現在一些小件器皿上,用筆纖細,淡雅宜人。另一種是青花發色濃重艷麗,色調深藍,釉中有小氣泡,釉面有橘皮紋,系仿明代永樂、宣德青花蘇泥勃青料風格,由於是用國產料代替進口料加以描繪,只能採取人工濃色堆點的方法,來體現黑色斑點及暈散,比較而言,還是顯得死板一些,缺少永、宣青花自然流淌、深入胎骨的效果。
雍正時期除了傳統的白地青花外,還有青花胭脂紅、琺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紅、藍地白花、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其中青花釉里紅燒制很多,尤為精美,以青花繪輔助紋飾,釉里紅繪主題紋飾,既保持了青花幽靜雅緻、沉靜安定的特點,又增添了釉里紅渾厚壯麗、鮮艷奪目的色調。如故宮博物館藏雍正青花釉里紅鳳穿花蓋罐、青花釉里紅三果紋雙耳扁瓶等,即為此類器的代表性作品。
三、造型。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繼承也有發展,結構精巧,陳設與實用保持完美的結合,形成高雅而朴實的藝術風格。雍正青花善於博採眾長,無論是仿古銅器式樣,還是對於自然界的花果形態,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單純機械的模仿,而是以簡潔、洗練的手法來增強其清秀的表現力。康熙青花中廣為流行的棒槌瓶、鳳尾尊、琵琶尊等器形很少出現,瓷器足部處理也沒有前期常見的台階痕、雙圈足,均為滾圓的「泥鰍背」,用手撫摸十分潤滑,俗稱「燈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盤、碗、碟、杯、盅及各種小件文房用具外,還有許多大件琢器及創新式樣。
碗類:有撇口、斂口、花口、有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為流行。碗壁普遍較薄,口、足處理很精細,有圈足和卧足兩種,圈足切削整齊,比較大。民窯青花足內有砂底,帶旋坯痕。
茶壺類:壺形俊秀,既實用又美觀,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壺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瓶類:有玉壺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頭瓶、葫蘆瓶、雙耳六方瓶、直口瓶、賞瓶(賞賜之用)、燈籠瓶(形似燈籠)、四連瓶、六連瓶、撇口瓶、橄欖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豐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樂、宣德的溜肩式樣。天球瓶有細砂底和釉底兩種。
尊類:造型古樸,多是皇室的大型陳設器。一般高度在50-70厘米。有如意耳尊、雙螭耳尊、燈籠尊、蒜頭大尊、撇口圓腹大尊、侈口尊、象耳尊等。
雍正瓷器的造型與裝飾工藝,在仿古方面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體現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鎮御窯廠受雍正皇帝的影響,仿燒前朝作品達到高潮,尤以仿燒宋代五大名窯的色釉及明代永樂、宣德、成化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準。從仿燒的青花來看,有的不僅造型神似,尺寸大小一致,而且紋飾色彩描繪逼真,這是因為以宮中真品為摹本去仿燒,所以有時是真假難辨,達到了「仿古暗合,與真無二」的程度。
總體看,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構思別致,每尖器皿都有多種式樣。小件器皿線條柔和含蓄、輕巧俊秀,追求實用與美觀的統一。大件琢器端莊典雅,講究線條變化,質朴古拙,剛中帶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間的協調、空間關系的適度、整體的統一,可以說厚重古拙與輕盈秀麗兼而有之,達到了「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的程度。
四、紋飾。雍正青花非常注重紋飾布局與造型的完美結合,能夠按照器物的形體,配以適當的構圖。用筆精細纖柔,構圖疏朗、明快,紋飾簡潔清晰,強調主題突出。官窯青花以繪龍鳳及纏枝蓮花為代表,畫風工麗,花式一致。民窯青花不拘一格,運筆熟練,追求自然隨意的畫風,具有很強的民間風格。
雍正青花的裝飾題材十分豐富,有植物花紋、動物紋、人物紋、吉祥圖案等,總體上看,雍正青花繪畫技術法多樣化,紋飾中大量使用團花、皮球花、過枝花,非常新穎獨特。圖案整體感強,規矩中富於變化,達到很好的裝飾效果。
五、款識。雍正青花的款識主要是在器物底足內寫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其次是六字篆書款和四字篆書款。四字楷書款少。從故宮博物院藏品看,大件琢器普遍是六字篆書款,中小件器物又多是寫楷書款,個別也寫篆書款。仿明代款識有「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但也有仿明代器物寫本朝官款,有的寫仿款,有的不寫款,對於這種不寫年款的仿品要仔細研究分析,如仿宣德青花海水白龍紋天球瓶就有這三種情況。另外比較特殊的是青花四連瓶,在每一個瓶底分寫一字,加在一起正好是「雍正年制」四字款。青花六連瓶是在中間小瓶的足內寫「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
雍正本朝官款一般字體清晰、秀麗、工整,是典型的宋體小楷,字與字之間排列要比康熙官款緊密得多。
㈤ 多肉植物粉彩蓮怎麼養
粉彩蓮為景天科擬石蓮花屬多肉植物,
養護方法:
一、光照和溫度
粉彩蓮喜歡內光照充足、涼爽乾燥的生長環境容,生長季節要多見光照,這樣葉片會很容易出狀態,顯得很紫,光照不足葉片會有點發藍。此外炎熱的夏季養護要注意遮陽通風,冬季放在室內向陽處進行養護最好。
二、水分管理
粉彩蓮的澆水,在生長季節,澆水干透澆透即可。夏季植株處於休眠期,植株生長緩慢,這個時候要嚴格控制澆水,不要造成盆土積水,切忌長時間的雨淋。冬季基本斷水,保持盆土的基本乾燥即可安全過冬。
三、土壤
粉彩蓮對土壤的要求不是很高,基本是排水、疏鬆、透氣性良好的介質為主。可以採用泥炭、蛭石、珍珠岩混合使用的方法配土。
四、繁殖方法
粉彩蓮繁殖主要是葉插,掰取下部的葉片,通風處放兩三天,置於土表即可,生根快,成活率也高,通常一片葉子上可以爆出很多小崽。此外也可考慮砍頭枝插,促進爆側芽。
總結:以上就是有關多肉植物粉彩蓮的養護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㈥ 誰知道佛家淺粉色蓮花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粉蓮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即入世之行,出世之心。白蓮花代表純潔的自性之體,紅蓮花代表誠信自性之理,粉色為紅色與白色的和合色,代表出淤泥而不染,入世之行,出世之心。
其他四種蓮花分別代表:
1、青蓮花代表智慧,青色為萬物生長發育之色,代表生,比喻為自性之體能生出各種妙用,而各種妙用均不離自性之體,所以青蓮花代表智慧。
2、紅蓮花(也叫赤蓮花)代表誠信自性之理。因為紅色是紅心之色,代表忠心。諸佛均為證悟到自性之理之人,所以誠信自性之理之人,就是見到佛了。
3、白蓮花代表純潔的自性之體。因為白色不沾染一點點雜色,所以代表純潔。
4、黃蓮花代表功德、十度之行。因為猶如太陽的光芒,以及大地的顏色,太陽及大地哺育萬物而毫無怨言,所以用黃色代表功德、十度之行。
(6)荷花粉彩盤擴展閱讀:
荷花對生長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能力,不僅能在大小湖泊、池塘中吐紅搖翠,甚至在很小的盆碗中亦能風姿綽約,裝點人間。在中國荷文化史上,盆荷這種形式出現之初只是被用於私家庭院觀賞。如今,在中國各地園林中,盆荷的應用非常廣泛。
盆栽和池栽相結合的布置手法,提高了盆荷的觀賞價值,在園林水景和園林小品中經常出現。荷花水石盆景是在杭州出現的一種新的盆景。它是荷花盆栽與水石盆景的有機結合,既體現山石的剛毅挺拔,又顯示荷花的嬌艷嫵媚。荷花盆景可選用珊瑚石、砂積石、斧劈石、英石等山石作材料。
㈦ 大清乾隆年制黃地粉彩荷葉荷花瓷器圖片
沒看見照片
㈧ 粉彩瓷的粉彩瓷發展
早在清康熙年間,粉彩作為瓷器釉上彩繪藝術已開始了萌芽;到雍正時期,已趨成熟,並形成粉彩裝飾的獨特風格;乾隆時期粉彩已非常興盛。粉彩的藝術效果,以秀麗雅緻,粉潤柔和見長,這與潔白精美的瓷質分不開,它們相互襯托,相映成趣,有機地結合起來。
康熙、雍正粉彩瓷
粉彩始創於康熙,極盛於雍正。康熙晚期在琺琅彩瓷製作的基礎上,景德鎮窯開始燒制粉彩瓷,但製作較粗,僅在紅花的花朵中運用粉彩點染,其他紋飾仍沿用五彩的製作。目前主要發現有兩個品種: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綠、黃、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紅(金紅)彩。到了雍正朝,無論在造型、怡釉和彩繪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種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細,色彩柔和,皴染層次多。大多數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繪紋飾。以花蝶圖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人物故事圖,在粉彩中也比較多。此外,粉彩瓷中諧音的「蝠」(福)、「鹿」(祿)圖案十分多見。當時突出的是所謂「過枝」技法。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風格,粉彩紋飾多繪團花、團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壽)、過枝花卉、水仙靈芝、仕女、麻姑獻壽、嬰戲等。紋飾明顯疏朗、規整。如粉彩過枝桃蝠盤,從盤外壁開始繪桃枝葉及桃,通過盤口過到盤心接繪桃枝葉及蝙蝠,雍正時期一般繪8個桃,乾隆時多繪9個,有「雍八乾九」之說。雍正朝畫的蝙蝠翅膀頂端下彎有鉤,鉤中有一點,嘴上有毛(但不絕對)。仕女幼童人物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簡的山石樹木等背景,或留較多的空白。這時和康熙朝一樣,較多地使用「金紅彩」,精細之作還在紋飾上方用墨彩行書題相應的詩詞歌賦,並繪紅色迎首或壓角章,顯露出當時社會文人的儒雅之風。一般民窯多在碗、盤、爐、罐、盤口瓶、小瓶上繪粉彩紋飾。
雍正粉彩官窯器多數有「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民窯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圖案標記,以器底繪青花筆、錠和如意,諧音「必定如意」等為突出。
乾隆粉彩瓷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佔此重較大的品種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繼承了雍正時期在肥潤的白釉上繪疏朗艷麗紋飾的特點,如常見的折枝花卉盤、碗、小瓶、面盆、人物筆筒和大件器物鹿頭尊等。
鹿頭尊是乾隆時常見品種。其口直,口以下漸大,垂腹收底,圈足。尊的上半部飾兩個鏤雕的夔鳳耳、蟠螭耳或鹿頭耳,因器型像倒過來的牛頭或鹿頭而得名。鹿頭尊多在白地上繪青山綠水、樹木,山水間及叢林里有很多頭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頭,顏色鮮亮,層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這類瓷也有叫百鹿尊的。乾隆朝的這一品種流傳下來的已經很少了,大多是光緒朝仿的,層次不清,顏色暗談。
乾隆朝除了白地繪粉彩外,還有色地粉彩或色地開光中繪粉彩等品種。乾隆朝粉彩的創新品種是在黃、綠、紅、粉、藍等色地上用極細的工具軋出纏枝忍冬或纏枝蔓草等延綿不斷的紋飾,且多和開光一起使用,人稱軋道開光。這一工藝的出現,將粉彩推上了更加富麗繁縟的頂峰,一直延續到民國。
另外,乾隆朝還有部分在粉彩瓷器的內壁及底足內施綠彩,俗稱「綠里綠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國。乾隆朝的「綠里綠底」極淺淡,迎光側看釉面有極細小的皺紋,像微風吹過平靜的湖面而形成的細波。綠彩附著在白釉上非常緊密,幾乎沒有爆釉現象。乾隆朝粉彩的常見紋飾有山水、嬰戲、九桃、瓜蝶、百鹿、花鳥、仕女、百花(亦稱「百花不露地」)、八仙、雲蝠、福壽、纏枝花、皮球花、花蝶等。除了常見的器型以外,新穎造型還有賁巴壺、交泰瓶、轉頸瓶。款識有青花、紅彩、金彩等種類。
嘉慶、道光粉彩瓷
嘉慶朝彩瓷以粉彩為主流,陳設器、文房用具、日用器皿以及五供(由兩件香罐、兩件花抓及一件香爐組成)和法器等都屬常見。嘉慶早期的粉彩還有乾隆朝的特點,比較精細,既有「百花不露地」的,也有彩地軋道開光的。「百花不露地」相當精細,個別的甚至是「金地百花」;彩地軋道開光品種的不如乾隆時的精細規整,所繪紋飾有的也顯呆滯。嘉慶粉彩瓷常見紋飾有花卉、八寶、雲龍、羅漢、嬰戲、石榴等。器型有瓶、筆筒、洗、盤、碗、茶壺、戟耳瓶等。粉彩器中有部分器物的內壁和底部施豆瓣綠釉,壓鳳尾紋粉彩器則仍多見各種色地,如黃、紅、綠等。這一時期描金工藝的採用也較為普遍。
總的來說,嘉慶朝粉彩的特徵有以下幾點:一是官窯器中的粉彩開光器為多見;二是繼承乾隆製作的壓鳳尾紋(即軋道工藝)粉彩仍屬多見;三是萬花堆、百花圖畫面的器物十分突出;四是在碗類器上也出現了山川風景畫;五是碗、盤之類器物的圖案以花卉、花果為多,特別突出的是過枝癩瓜的圖案,象徵著瓜瓞綿綿的吉祥之意。
道光朝彩瓷,除了白地粉彩器外,所見有各種色地開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藝結合。器物除瓶、罐及少量文房用具外,大量的是碗盤等日用器皿,圖案以荷花、癩瓜和嬰戲圖、清裝仕女以及各種花蝶蟲草為突出。亦常見「吉慶有餘」、「麻姑獻壽」、「太平有象」等吉祥題材,其中凡屬「慎德堂制」、「懈竹主人造」及「種德堂制」款的粉彩器,大多都比較精緻。
道光朝粉彩瓷類同於嘉慶朝,只是繪瓜蝶、草蟲紋飾的略精。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私人堂款,相當於官窯器,其工藝精湛,主要器型有瓶、罐、花盆、盤、碗、燈籠尊、蓋碗等。
民國時期的粉彩瓷器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後,為皇室專燒制瓷器的御窯廠停辦,全國瓷業進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業公司,此時為了維持中國瓷業在國內外市場的需要,民國初期涌現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窯名品以及明清御窯典型器幾乎無不仿製,而且惟妙惟肖。時至今日,大量的民國仿品仍舊混跡人間,甚至不少也流往海外。因此,民國時期的仿品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其中粉彩瓷器也是當時生產的主流。
民國時期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世五仿製的雍、乾粉彩和帶有齋堂款識的粉彩最精美,其次是民間收藏的無款或書寫清朝各代偽款的粉彩瓷,以及所謂洪憲瓷等。
郭世五仿雍正、仿乾隆的粉彩瓷最為精細,具有雍、乾時彩瓷的風韻。據《景德鎮史稿》、《明清瓷器鑒定》、《古玩舊聞》等著作介紹,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曾派郭世五(原名郭葆昌)在景德鎮擔任陶務監督,是我國陶瓷史上最後一個督陶官。此人在擔任督陶官前後的一段時間內,主要是發展仿古瓷。由於他常駐景德鎮,對窯工熟悉,也有條件用重金聘用制瓷能手。郭氏仿雍正、乾隆的琺琅彩和粉彩瓷,胎質純白、畫工精細、色彩瑰麗。1949年郭氏親屬捐獻給故宮博物院的瓷器中,就有多件類似的器物,以瓶為主,瓶體多為撇口燈籠式,器表紋飾主要以人物為主,有嬰戲圖,麻姑獻壽圖,高士圖以及古代文人喜愛的琴、棋、書、畫圖案。繼承乾隆時的施彩方法,以琺琅彩為主,部分紋飾加施粉彩,畫面紋飾精美,生動活潑。其款識均為紅彩篆書或楷書「居仁堂制」、「觶齋主人」、「陶務監督郭葆昌謹制」等。這種精品在當時古董界稱為「洪憲」瓷或稱民國琺琅彩。民國早期「洪憲」瓷已成為郭氏仿品的代稱。由於製作水平高,當時「洪憲」瓷名噪一時,不少古董商因此牟取高利。
故宮藏品中還有郭世五專為他自己燒制的仿雍正粉彩瓶,瓶高30厘米左右,洗口、細頸、溜肩、圓腹、圈足,瓶身以下部裝飾為主,繪盛開的花卉和草蟲、蝴蝶,如海棠菊蝶瓶、百合花草蟲蝶瓶、蘭花靈芝瓶、牡丹瓶、月季花瓶、梅竹瓶等。瓶底有兩種款識,一種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之字款,一種紅彩篆書「郭世五」三字款。仿雍正粉彩瓶均通體白釉泛青,色彩有的艷麗,有的淡雅,遠效果較為漂亮,具有雍正粉彩的韻味。仔細觀賞,足內面有較大鬃眼,藍色彩料偏黑灰調,彩料表面不光潤,與雍正粉彩真品相比則相形見絀。
㈨ 多肉植物粉彩蓮和初戀是一種嗎
這是粉彩蓮(某寶圖片)